1.浙江石化价值分析化工成长龙头电话会议之四

2.带你了解全球炼化行业百年发展史

3.国内成品油库存创新高!出口增加能否消退“市场寒冬”?

4.国内成品油发展历程回顾

浙江石化价值分析化工成长龙头电话会议之四

浙江石化柴油价格_浙石化汽油柴油价格

2017年四季度的时候,我们开过一个千人电话会议,当时是认为,会有一批千亿市值企业崛起,就是基于大炼化。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批优秀的公司进入了千亿市值的行列。下一步的节奏,可能慢慢地,会迈入2000亿市值的门槛。我个人大致的一个判断是,万华应该是所有的化工企业中,率先站上并站稳2000亿市值的。可能在一到两年内,我相信,浙石化的控股股东荣盛石化,我觉得大概率也会站上2000亿市值。 确实来说,大型炼化装置,从我们17年的研究来看,发展中国家化工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比较快的路,就是全球化工市场上的十家,九家都有大型炼化装置。 这个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若要赶超发达国家,发展大型装置是必经之路。目前来看,在大型裂化装置方面,浙石化,我6月30日去了一趟,确实,二期计划和一期的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个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呢?一期是2000万吨炼油,140万吨乙烯加400万吨PX,二期在和一期一模一样的情况下,另外又加了一套140万吨乙烯。我大致算了一下,整个化工品的收率,可能可以达到70%,除了原油直接做化工品,裂解制乙烯做化工品以外,应该说,在全球,这么高的化工品收率、这么大型的装置,是没有的。类似荣盛、浙石化这样一套的装置,放在全球,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高的化工品收率,应该说用“旗帜”来形容,我觉得是不为过的。这是在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背景下发展的一条新路径。随着太阳能、储能、锂电池电动车这三个形成一个闭环后,尤其是现在两头逐步在成熟,卡就卡在储能这一端成本比较高,如果能发展起来,我觉得会发生一场能源革命。就是在原油、炼油、汽柴油、到内燃机这条产业链,可能会被刚才我说到的这条产业链所取代。这样来说,原油的角色,可能以前是70%是能源30%是材料,后面就会转变成30%是能源70%是材料,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或者十年到二十年以内会逐步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大型的炼化装置,要在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中获取先机的话,一定是要把自己从一个能源提供商变成一个材料提供商,这一点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一点浙石化做的是相当不错的。

另外,在路演过程中也经常有人问我,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在哪里?我说,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主要是在两个环节。技术没有壁垒,为什么技术没有壁垒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技术都是来自专利上的授权,要么是国内专利商的要么是国外的。主要的壁垒在哪里呢?我认为一个是政策上的支持。像荣盛浙石化两期装置的整个投资大概要2000亿,自有资本大概接近540到550亿,这是很明显的资本密集型,商业银行还愿意竞争剩下的部分,这是资金上的支持。 最关键的壁垒在哪里呢?是政策上的,允不允许你做,这才是一个最大的壁垒。 我看过台塑王永庆的回忆录,一九七几年的时候,台塑从下往上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有一个想法,我要做一个大型的炼化装置。但是当时国民党不允许,因为当时台湾是由类似中石油、中石化的国有企业在经营,不允许你经营。一直过了20年,1994年,民党放开了,给台塑石化一张允许进入大型炼化装置的许可,至此以后,就开始建设,90年代开始建设,完全建成是在07年,25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我们国家也是这样,会涌现出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能到千亿的市值,本质上,还是国家给了政策上的支持,这个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允许他们进入并且允许他们做大做强,就没有这些企业什么事情了,这是第一个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政策。 第二个比较关键的,是本土要有足够大的市场。 为什么?像国内,大型炼化装置肯定不止一两套,已经很多套了。因为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建一套大型的炼化装置,一部分外销,一大部分内销,相当于是能进能退,保证产品能够基本上全部消化掉。整个亚太区域,以前是日本,后面是韩国,接下去是台湾,他们有大型炼化装置,本土有市场是一个前提。在这个情况下,大型炼化装置能够脱颖而出,是借助于本土的市场。所以大型炼化装置的壁垒,我的理解,第一个是政策,第二个是本土有一个相对比较庞大的市场,可以消化、容纳产品。浙石化,现在搞了2000万吨,再搞4000万吨,后面甚至还有三期,6000万吨等等,都可行。这些可行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我刚才说的两大基础上,这是我对大型炼化装置壁垒的认识。另外,就后面发展来看,我记得在17年大型炼化会议上也提出过一点,1000亿市值仅仅是这些公司起步的一个阶段,可以预期的是,这些公司可以动用的自由现金流将在上百亿以上,为中国化工企业赶上全球先进的化工企业打下了基础,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动用大规模的资金去做研发投入。譬如像韩国知名的炼化公司LG化学,它就是炼化起家,逐渐在电子、芯片、半导体方面有所成就。所以我认为,现在第一步,大型炼化装置,尤其是浙石化一期二期设计上,荣盛也好、桐昆也好,上一个台阶,接下来,这批大型炼化装置公司,谁会走的越来越好?一定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跨越,往新型材料上走,往上走,就是我觉得这些大型公司再上一个台阶最关键的驱动因素。

1、 历史 性机遇下的民营大炼化龙头

1.1、民营大炼化的 历史 性机遇

民营大炼化的起源来自“十三五”期间,国家在千吨级炼厂上对民营企业放开。2016-2018年,国内炼油化工行业迎来一波景气周期,民营企业对炼化行业投资热情高涨。恰逢2016年后民营聚酯龙头企业盈利趋势向上,积累了向上游做一体化延伸的资金,在这一波炼化投资高峰中,他们冲在了最前列。

“十三五”期间,国家制定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希望通过更为合理的规划,扭转国内石化项目分布分散、竞争力不强的格局。规划的七大石化基地均位于沿海经济发展水平高、港口条件优良的的区域:包括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和江苏连云港基地;泛珠三角的广东惠州和福建古雷基地;环渤海的大连长兴岛和河北曹妃甸基地。

这一轮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项目,无一例外占据了七大石化基地最有利的区域,典型的项目包括恒力石化2000万吨大连长兴岛项目,浙石化4000万吨舟山项目和盛虹石化1600万吨连云港项目。

2020年,恒力、浙石化和恒逸文莱项目一期均已经全面投产,开始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2020Q1,在油价下跌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国营炼厂普遍亏损,而民营大炼化仍有盈利,形成鲜明对比。民营大炼化证明了比存量炼化项目成本更低,分化在全年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然而,国内的炼油行业仍处于深度过剩状态,2019年国内炼油能力8.60亿吨,加工原油6.49亿吨,开工率只有75.5%,按照90%开工率估算国内炼油能力过剩约20%。国内的炼化企业不得不面临有6000万吨以上的成品油需要出口的压力。而下游产品的过剩正在从成品油蔓延到烯烃、芳烃等化工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新建炼化产能的审批将更为严格。此前抓住时机的民营大炼化企业,占据了沿海区位优势,项目采用了最新一代的炼化技术,是极具竞争力和稀缺性的。而浙石化,未来一年将从2000万吨增加至4000万吨规模,远期还有望增加三期项目到6000万吨,是这一轮民营炼厂扩张中占据资源最多的项目。

1.2、最具政策红利的民营大炼化企业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是2017年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将重点开展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中转、加工贸易、保税燃料油供应、装备制造、航空制造、国际海事服务、国际贸易和保税加工等业务。

2020年3月,批复《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指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浙江自贸试验区内现有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开展副产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数量。

国内的成品油出口目前实行配额制,2019年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等国营企业获得配额。由于地方和民营炼厂在成品油分销网络的建设上大幅落后于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国营企业,成品油出口环节的限制,给地方和民营炼厂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2020年4月,浙石化已顺利取得100万吨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配额,预期后续在汽柴油的出口配额上也会有所放开。公司在7月又获得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资质,为浙石化成品油的灵活安排生产和出口销售铺平了道路。

1.3、浙石化将形成民企控股,国企和外企三方合资的股权结构

目前浙石化的股权结构为荣盛石化(民企)控股51%,桐昆股份(民企)20%,巨化集团(国企)20%,舟山海投(国企)9%。舟山海投的股份拟转让给沙特阿美(外企),未来将构成民企控股,国企和外企三方合资的股权结构,有利于融合多方资源。

主要控股和参股方,荣盛石化和桐昆股份拥有庞大的PTA和聚酯产业链,可以和浙石化形成从油到丝的全产业链协同;巨化股份是浙江省内的大型化工国企,代表了浙江省国资的支持;沙特阿美是全球超级原油和炼化巨头,可以为公司带来原油进口、炼化技术、成品油和化工品销售贸易上的协同。

在成品油销售环节,浙能集团和浙石化共同成立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浙能控股60%,浙石化40%。浙能集团是浙江省大型国营电力、油气和能源服务巨头。合资公司将在浙江建设几百个加油站,作为浙石化成品油的一条重要销售渠道。

在对原油到化工品的技术发展上,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的第三代原油制化学品技术,实现接近50%的从原油到化学品直接转化率。第四代技术是沙特阿美和CB&I、CLG联合开发的“热原油制化学品”技术,可通过研发加氢裂化技术将原油直接生产化工产品的转化率提高至70%-80%。

2、浙石化将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一体化炼厂

相比国内的存量炼厂,浙石化整体规划设计,装置规模大,技术领先;位于华东核心位置,区位优势显著。其主要股东可以就近消化PX和乙二醇。在政策支持方面,浙江省政府配套建设公用设施,给予800万吨规模煤指标,配套构建成品油零售网络。浙石化400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炼厂。

2.1、整体设计规划,烯烃芳烃比例高,规模优势显著

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整体规划设计的,一期围绕最大化芳烃产能为中心,并配套大型乙烯装置充分利用轻烃资源;二期方案最大限度生产乙烯及下游产品。4套1000万吨常减压装置加工原油适应性强,其中一期设计可加工高硫中质和高硫高酸原油,可按照市场原油的供应情况加工低价的“机会原油”。

浙石化初期设计总规模为4000万吨/年炼油+1040万吨/年芳烃(其中800万吨PX)+280万吨/乙烯。其中一期建成规模为2000万吨/炼油+520万吨/芳烃(其中400万吨PX)+140万吨/乙烯,即成品油收率为42%。一期重油加工选用固定床渣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焦化组合模式;二期将采用浆态床渣油加氢方案。一期化工部分乙烯下游产品主要为EO/EG、聚乙烯和苯乙烯;丙烯下游主要为丙烯腈,聚丙烯和苯酚丙酮,并配套60万吨丙烷脱氢装置充分利用炼厂副产的LPG多产丙烯。公用工程方面采用海水淡化、粉煤锅炉和煤焦制气,制氢成本较低。

浙石化二期在总结一期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增加一套乙烯,并扩大芳烃的产量,计划将整体调整为4000万吨/年炼油+880万吨/年PX+420万吨/年乙烯,化工品比例进一步提升。按照二期乙烯和芳烃产品的比例,预计浙石化一期也还有进一步优化增加化工品的空间。

2.2、下游一体化配套优势

浙石化的主要股东荣盛石化,其参控股的逸盛系,拥有1350万吨PTA产能,远期将达到2000万吨。荣盛石化还拥有255万吨聚酯产能,并在继续增加。另一股东桐昆股份拥有400万吨PTA产能,远期将达到900万吨;拥有640万吨聚酯产能,远期将达到1000万吨。两大股东完全可以消化其生产PX和MEG产能。其他聚烯烃等化工品方面,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活跃的化工品交易和应用市场。

此外荣盛石化在宁波中金还有200万吨芳烃装置(含160万吨PX),采用燃料油和石脑油进料路线,如果上游炼油端可以放开,中金石化也可以扩展成一套炼化一体化装置。

下游方面,浙石化采用合作的模式,进一步深挖化工品深度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浙石化和德美化工成立德荣化工(50:50),对浙石化项目50万吨裂解C5和48万吨裂解C9进行深加工。将建设50万吨/年裂解碳五分离装置,20万吨/年碳五加氢装置,48万吨/年裂解碳九分离加氢装置,7万吨/年间戊二烯树脂装置,10万吨/年DCPD树脂加氢装置和6万吨/年碳九冷聚树脂装置。浙石化和BP计划以50:50的比例建设年产100万吨的醋酸厂,将采用BP的CATIVA XL技术。

3、全球首屈一指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3.1、世界超大型炼厂情况比较

4000万吨规模的炼油产能,可以进入世界前五行列,到6000万吨可以名列全球前二。全球范围内,炼油产能聚集的区域主要是美国墨西哥湾、韩国蔚山、印度贾姆纳格尔、新加坡裕廊岛和沙特延布等。其特点是,既拥有优越的港口条件,又面向腹地广阔的消费市场。同样的,我国杭州湾也有望形成一个1亿吨以上的炼化产能聚集区,辐射长三角区域,该区域已包括浙石化、镇海炼化、上海石化、大榭石化和高桥石化的搬迁。

排名

公司

炼厂所在地

炼油能力 (万吨/年)

1

印度信诚石油公司

印度贾姆纳格尔

6200

2

委内瑞拉帕拉瓜纳炼制中心

委内瑞拉胡迪瓦纳

4830

3

韩国SK公司

韩国蔚山

4200

4

阿联酋阿布扎比炼油公司

鲁维斯

4085

5

GS-加德士公司

韩国丽水

3925

6

S-Oil公司

韩国昂山

3345

7

沙特阿美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波特阿瑟

3015

8

埃克森美孚公司

新加坡亚逸查湾裕廊岛

2960

9

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Galveston港

2855

10

埃克森美孚公司

美国得克萨斯州贝敦

2800

11

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Garville

2780

12

沙特阿美公司

沙特拉斯塔努拉角

2750

13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台湾麦寮

2700

14

埃克森美股公司

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巴吞鲁日

2510

15

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

科威特艾哈迈迪港

2330

16

壳牌东方石油公司

新加坡武公岛

2310

17

中国石化股份镇海炼化公司

中国宁波镇海

2300

在全球这些规模名列前茅的项目中,委内瑞拉和阿联酋是因为原油产地区域而规划的炼厂,以生产燃料为主。委内瑞拉帕拉瓜纳炼制中心的大炼厂Cardon和Amuay最初都是由1950年左右的300万吨/年以内的炼厂发展而来,到现在的4830万吨/年规模,主要目的是将委内瑞拉的重质原油转化为燃料。但因为委内瑞拉的经济危机,使得投资和原料经常不足,炼厂负荷常年得不到保障。阿联酋鲁维斯炼油厂起步于600万吨/年的装置,2000年扩建到1500万吨/年,2015年扩至4085万吨/年,也以生产燃料为主。

韩国既不是中东那样的原料地,也不具备像中国、印度那样的消费市场,其炼厂以出口为导向。韩国大规模建炼厂是在1990年以后,以规模效应著称,其炼厂平均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由于靠近中国市场,2008年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韩国炼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红利,例如08年后中国每年从韩国进口大量的PX。但是,随着国内这一批千吨级炼厂的落成,失去消费地和装置先进性优势的韩国炼厂正在逐步丧失竞争力。

3.2、印度信诚实业:高速发展的市场化民营炼厂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石油需求持续增长。由于印度炼油业对私人资本开放,私营炼厂得以蓬勃发展,目前已占印度炼油能力的40%。印度信诚石油公司是印度最大的民营炼化巨头,在贾姆纳格尔的炼厂拥有140万桶/天的原油处理能力,对应7000万吨/年,是全球最大的炼厂,复杂系数为21.1。同时,公司在2018年成功投产了150万吨美国乙烷进料的乙烷裂解装置,增加乙烯的产能。

印度信诚实业集团是一个横跨能源化工、零售和电信业的超级大集团,是印度市值最大的公司。炼化板块目前仍是其盈利最好的板块,是其发展的基石,帮助其培育了快速增长的电信业。

近年来,为解决其高企的负债和保持增长,印度信诚也展开了和国际巨头的合作。沙特阿美计划斥资150亿美元收购印度信诚炼化板块20%的股权,其对印度信诚炼化板块的估值达到750亿美元。作为合作,印度信诚将从沙特阿美采购50万桶/天的原油。下游分销方面,印度信诚和BP公司合资(51:49)的成品油零售公司,目前在印度有约1400座加油站,估值20亿美元,计划未来5年内将加油站增加到5500座。

3.3、台塑石化:浙石化的“简配版本”

台塑石化拥有2700万吨炼化产能和300万吨乙烯产能,其主要装置在1998年、1999年和2007年投产。台塑石化主要由3套900万吨常减压装置、2套400万吨重油加氢装置、2套420万吨渣油催化装置,和3套分别为70万吨、103.5万吨和120万吨的乙烯装置组成。其芳烃组分交由台化芳烃厂加工,烯烃组分也被交由台塑集团其他子公司加工,所以台塑石化相当于70%比例浙石化产能的“简配版”。

台塑石化在原油价格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净利润大致在50-120亿人民币之间波动,市值在2009年炼厂建设完成后基本在1500-2000亿人民币之间波动。

估值方面,台塑石化近10年平均ROE水平在11.5%,而平均PB为2.5倍,PE大致在20倍附近波动。

3.4、浙石化的国际比较

从炼厂产能规划上来看,浙石化二期建成后将远超台塑石化,三期建成后将达到印度信诚炼化板块的规模,并且在化工品方面产能更大,向下游延伸更深。从产业链配套来看,浙石化在下游聚酯产业链的配套和产业集群上也优于台塑石化和印度信诚。

从过去10年亚洲炼厂PB-ROE情况来看,日本炼厂的ROE水平最低,韩国炼厂次之,印度和中国的炼厂ROE水平较高。从我们对民营大炼化各个板块的理解来看,过去聚酯和PTA板块的ROE水平大致在10%左右,而民营大炼化项目的ROE水平有望提升至20%以上。民营大炼化公司的PB水平应该高于亚洲其他炼厂。

带你了解全球炼化行业百年发展史

据最新消息,2019年12月9日前后,浙石化PE、PP装置试车成功,本月底及2020年1月初有望实现全产业链一次性正式开车。浙石化的开工,代表着中国炼化行业正式进入了规模化格局,掀开了中国炼化行业新的篇章。平头哥认为,未来中国七大炼化基地陆续投产,小规模企业陆续退出市场,大规模及一体化的炼化企业将成为中国炼化格局的主要力量。在此,平头哥想到苏轼的诗句: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正所谓“历尽多少沧桑事,人间有味是清欢”。面对格局的转变,平头哥以史为镜,对全球炼化行业发展史进行高度复盘,以求寻根究底,为中国炼化行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

一、全球炼化装置技术发展历史回顾:从蒸馏釜的诞生说起

1849年,苏格兰的杰姆斯·伊本(JamesIbung)生产出“石蜡油”(ParaffineOil),用于照明,原料先是煤矿里渗出来的石油,后来改用烛煤(CanndCoal)。这一工艺获英国专利。这一技术转让给了英国、美国许多工厂。

与此同时,据《美国石油工业史》记述,最早从煤炭里炼制出灯用煤油的是加拿大地质家亚伯拉罕·格斯纳(AbrahamGesner)博士,1852年研发出类似的工艺,获得了美国专利,其专利权是用煤炭生产“Kerosene”(是希腊文中蜡“wax”与油“oil”的复合字,中文译为煤油。)1853年,纽约的一家公司用他的技术生产煤油,投放市场。

但是,美国人称萨缪尔·M·基尔(Samu.M.Kier)是炼油业的创始人,因为他不仅成功地应用了蒸馏的原理,加工原油,生产出石油产品,而且制造出商业化生产的第一只蒸馏釜。基尔本是匹兹堡卖药的商人。他拥有煤矿、一座铸铁工厂,还是匹兹堡-费城航运公司的发起人之一。多年来,他经营着宾夕法尼亚塔兰屯附近阿列汉尼河边的盐井。有些盐井渗出原油来。盐场主把它当作讨厌的副产品扔在河里,很让行船的人讨厌。基尔把它们收集起来,装在玻璃瓶里当药卖。品名“石油(Petroleum)”或“岩石油(Rockoil)”。

基尔弄了一些原油样品,送到费城的詹姆斯·布思(JamesCBooth)教授(他是美国化学学会的主席)那里去,请他做分析,为塔兰屯的原油找出路。布思在实验室里做了试验,确认原油通过蒸馏,可以加工出很好的照明用油,并且给基尔画了蒸馏釜的草图。因此,布思也被认为是石油业界第一位化学家。

图:全球第一套蒸馏釜

基尔按照布思的草图,制造出美国第一只蒸馏釜,直径110.5厘米,高142.2厘米,容量0.8立方米。釜内盛塔兰屯原油,釜下烧煤炭。釜里产生的油蒸汽通过小管子进入盛水的桶,冷凝为浅**的煤油。1850年,基尔在匹兹堡第七大街上开始出售灯用煤油,称为“碳油(Carbonoil)”。卖价每加仑1.5美元。这种油点燃起来很亮,但是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纽约的一位咖啡和香料零售商费里斯(A.C.Ferris)看中了这种灯油,买了12加仑回去。他想出了办法,用硫酸和苛性钾加以处理,成品油呈柠檬色,近于无臭。他称这一工艺为“煤炭-石油”工艺。这种灯油大受欢迎。于是,他到处寻找原油,扩大原料来源。首先,他买下了基尔的塔兰屯盐场产的全部原油。接着,派人到加利福尼亚、荷属东印度等地去调查。他承诺按每桶20美元收购。

在加拿大,费里斯找到经营恩宁斯基林油田的杰姆斯·米勒·威廉姆斯,向他收购原油。1858年,费里斯加工了1183桶(161吨)原油,成为美国当时最大的炼油商。据记载,1859年那年,美国已经有50多家炼油厂,分别用软煤、页岩或天然沥青生产煤油。

热裂化技术是在1910年前后被发明,当时汽车开始大规模生产,接着,拖拉机、飞机等得到了大量应用。市场对汽油的需求迅速增长,汽油取代煤油成为最主要的石油产品。

图:对炼油工艺的不断研究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能从单位原油中提炼出更多的汽油来?

这方面第一个突破是热裂化。热裂化的发明者是威廉M伯顿。伯顿生于美国克里夫兰,1886年毕业于WesternReserve大学,1889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0年进入标准石油公司当化学师,后来任炼油厂总管助理、总管,1911年起成为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一名董事,1915年为副总裁,1918年出任总裁,直到1927年退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在惠廷炼油厂、当时的实验室主任罗伯特汉弗莱斯。参加这项研究的还有罗杰斯和布兰斯基。此二人都是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

他们设定反应的温度要达到850_F(454_C)。当时还没有焊接技术,钢板制造圆筒只能铆接。强度够不够?对此也要反复试验。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到1910年底,伯顿和汉弗莱已经确信,高温、高压下生产出“合成汽油”是可行的,安全的。为此他打报告建议上100套工业化的、容量为8000加仑的热裂化釜。但是,当时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还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子公司,而母公司正被“反托拉斯法”的官司弄得焦头烂额,董事会里有些人也担心高温、高压会导致像锅炉那样的爆炸,没有批准他的建议。

图:世界炼油工业快速发发展

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被迫解体,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独立了。伯顿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半工业化的热裂化装置。其蒸馏釜直径8英尺(2.44米)高10英尺(约3.05米),处理量150桶(约20吨)。汽油采收率提高一倍多。1913年1月7日,公司获得了伯顿热裂化工艺的专利权。当时热裂化的原料油是原油“拔头”出来的瓦斯油,最初得到的馏分油约占原料油的25%~30%;很快提高到65%~70%,汽油的最终采收率约50%。热裂化工艺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新装置在许多地方建立起来。

就在此时,一项新的技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诞生,那就是催化裂化工艺,此技术的诞生也标志着炼油工艺重要的成就。

所谓催化裂化,就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裂化反应,同热裂化相比,轻质油的产率更高,汽油的辛烷值更高,柴油的安定性也比较好,并且同时产生大量富含烯烃的液化气,是很好的有机化工原料。直到现在,催化裂化仍然是几乎所有炼油厂主要的二次加工工艺。

催化裂化工艺的发明人是法国工程师兼工业家尤金·胡德利(EugeneHoudry)。1937年3月5日,在它的马库斯·胡克炼油厂诞生了完全商业化的胡德利催化裂化装置,日处理能力是12000桶(约60万吨/年)。在1938年美国石油学会的年会上,阿瑟·皮尤宣布了这一崭新的工艺的成功,各家石油公司纷纷要求转让技术。

图:尤金·胡德利

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组织了以副总裁兼炼制部主任保罗斯为首的班子,经过论证,认为技术转让费太贵,引进技术不如自己另外研究。其他几家也有同样意见。1938年10月,组成了合作研究机构——催化研究协会。参加者有: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德国的法本工业公司、凯洛格公司(注:这是一家专业化的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不久,英波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得克萨斯公司、环球油品公司(UOP)也参加进来。这个集团合作研究开发的是流化催化裂化技术。

流化床的概念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威廉姆·奥代尔提出来的,1936年申报了专利。由于对催化剂再生和积碳燃烧的控制了解甚少,流化床的问题被暂时搁置起来。美国油气杂志刊登的胡德利催化裂化的论文,启发了科技人员研究流化催化裂化的热情。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突破了“上流式”催化裂化的关键问题,使催化剂同原料油、产品、烟气分别在反应器、再生器内向上流动,从顶部排除再分离。

图:当年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

1941年2月11日,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宣布,催化研究协会开发成功了流化催化裂化工艺。三座处理量为每天12000桶(约60万吨/年)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相继建成。其中第一套是凯洛格公司设计、建造在巴吞鲁日炼油厂的那一套。投产日期是1942年5月25日。

这种新工艺发展很快。第一代的“上流式”不久就被第二代的“下流式”所取代。上述上流式的第一套装置尚未投产,第二代下流式的10套装置已经开工建设。1947年,这个集团又开发出第三代,1951年开发出第四代流化催化裂化技术。由于这个合作研究协会以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为核心,这些技术统称埃索(ESSO)流化催化裂化工艺。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油品产量和质量,以及拓展油品向化工品转型的发展方向,环球油品公司的技术人员加入了研究催化重整的技术。1949年3月29日,这家公司公布了利用催化剂进行环烷脱氢异构生产优质汽油的方法,为提高其有辛烷值开创了新的途径。

新工艺的关键是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催化剂。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开发出了铂催化剂。1949年10月28日,在美国密执安州马斯基根的“老荷兰“炼油厂建成了世界第一套铂重整装置。它的初期处理量为每天238.5立方米。这套装置10年后还在运行,处理量已经扩大为每天477立方米。

图:铂催化剂

环球油品公司在1951年公布了另一种铂催化剂,1953年年末另一套装置投入了运行。

1955年,出现了两种新的催化重整工艺。一种是胡德利配套催化重整,在中等强度条件下操作,可以从产品中回收芳香烃。另一种是环球油品公司的雷克斯重整法,把铂重整同芳香烃萃取结合了起来。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多种催化剂。

环球油品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末把铂重整工艺发展为连续再生式催化重整工艺,并且在1971年顺利投产了第一套重整装置,包括:直立式换热器,箱式加热炉,直立烟筒式反应器。这种工艺使反应系统和再生系统有较高的开工率,产品的辛烷值更高。

二、全球炼化行业规模发展史回顾:在技术推动下快速增长

炼油加工是成熟的工艺,从历史的发展演变来看主要是伴随着规模化、复杂系数的提升;近年来由于加工重质油的需求,炼厂普遍的加氢能力提升。自2014年以来,由于成品油的需求放缓,化工品盈利的好转,炼厂加工更是致力于化工品比例的提升。因此,大型规模化、复杂系数提升、炼化一体化成为了炼油发展的新趋势。

由于近年来化工品盈利较好,以及原油的轻质油和重质油的加工结构变化,炼油的加工工艺整体方向变为:以多产作为化工品原料的轻烃为导向,以及加大对轻重质油的进料调节和加工渣油能力的提升。对于炼油产业链中的不同装置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

催化裂化(FCC):催化裂化是炼厂重油二次转化的主要手段,目前全球催化裂化加工能力约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16%。催化裂化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馏分和柴油馏分等;其原料是原油通过蒸馏所得的重质馏分油,或在重质馏分油中掺入少量渣油,或全部用常压渣油或减压渣油。催化裂化除生产油品外,也副产化工品丙烯,催化裂化丙烯产量占全球丙烯产量的近30%,是仅次于蒸汽裂解的第二大丙烯来源。催化裂化所产汽油辛烷值高,裂化气(一种炼厂气)含丙烯、丁烯、异构烃多。而典型炼油厂的汽油主要由轻直馏汽油、焦化轻汽油、烷基化油、重整生成油、FCC汽油和MTBE组成。

催化重整:主要是将石脑油转变成富含芳烃的重整生成油,并副产氢气,是PX生产的主要路线。重整生成油可直接用作汽油的调和组分,也可以经过芳烃抽提以提取苯、甲苯、二甲苯,而副产氢气是炼厂加氢装置的主要来源之一。

渣油加氢裂化:加氢裂化技术是重油深度加工的主要工艺手段之,也是能在原料轻质化的同时直接生产清洁燃料和优质化工原料的重要技术手段。渣油的处理无非分为两种,脱碳和加氢。目前代表渣油加氢最先进的加工工艺主要是沸腾床加氢裂化和悬浮床加氢裂解(或浆态床)。恒力石化采用法国Axens的技术,单线320万吨/年(合计2*320万吨/年)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于今年顺利开车,成功将原油中重质油全部转化生成了石脑油、柴油、蜡油、未转化油等中间产品,为下游石脑油加氢、柴油加氢裂化、蜡油加氢裂化和溶剂脱沥青等装置提供了充足原料保障。而悬浮床加氢裂化,意大利ENI公司在意大利Sannazzaro炼厂的135万吨/年产能已经实现工业化。

延迟焦化:重劣质油加工比例上升仍然是未来长期的趋势,延迟焦化是脱碳的工艺路线选择。延迟焦化是一种热裂化工艺,其主要目的是将高残碳的渣油转化为轻质油。美国是焦化能力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美国轻质原油过剩,焦化装置的利用效率下降。延迟焦化是炼厂加工劣质重油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可以深度加工来自厂内其他装置的尾料包括减压渣油、减黏裂化渣油、催化裂化油浆、加氢裂化尾油等,也可以用于改善炼厂柴汽比、为乙烯工业及重整装置提供原料等重要作用。延迟焦化的优势主要有:原油适应性强、可以提高柴汽比、可以加工硫含量高的催化油浆等。

炼化厂制氢:炼化一体化工厂需要大量的氢气,主要用于渣油加氢、加氢精制等。同时炼化一体化工厂在生产环节也会副产氢气,因此氢气的综合利用至关重要。大型炼化项目的氢气来源主要有:1)石油焦或煤制氢,美国炼厂多外购来自于天然气SMR制氢;2)催化重整氢气,一般情况下,重整副产氢气约占原油总量的0.5-1%,对于全加氢炼油流程,氢气用量一般占原油加工量的0.8-2.7%;3)石脑油裂解副产氢气;4)丙烷/丁烷脱氢副产;5)低浓度氢气的回收,如加氢、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副产的氢气,采用变压吸附(PSA)、膜分离、深冷等三种工艺提取。

图:炼厂类型及装置配套关系

炼油产能自2018年起进入快速扩张阶段,意味着未来则面临着行业需求下行的风险。根据BP能源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炼油产能10005万桶/天(50.024亿吨/年),同比增长1.4%或增加产能8568.3万吨/年。2019年起,全球炼油新增产能增速将会扩大,且伴随着单一炼厂的规模扩大,下游同时配套乙烯等化工品等趋势。

图:1965年至2019年全球产能快速增长

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品原料,同时乙烯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明显,一个乙烯项目的投资往往会伴随着下游众多精细化工产品的投资。乙烯项目的投资往往会带动更大的辐射效应,并有望达到供给创造需求的效果。

除了煤化工的煤制烯烃CTO/甲醇制烯烃MTO外,全球绝大多数的乙烯生产是通过裂解而成。生产规模化的核心在于裂解炉的规模与压缩机的功率。目前乙烯生产的趋势是大型化与炼化一体化。传统的乙烯的生产多是外购石脑油通过裂解而成,一般情形下生产100万吨乙烯需要330万吨的石脑油原料,而同时副产近50吨丙烯、18万吨丁二烯、20万吨纯苯、以及其他芳烃混合物、异丁烯、丁烯、碳五、乙烯焦油等。目前全球乙烯装置接近270套,共计产能1.7亿吨/年。美国在2010年以后由于页岩气革命,在开发过程中也带来了大量的乙烷副产,这些是裂解乙烯的优质原料。

图:2005年至今全球乙烯产能规模快速增长

除常减压外,当前石油的主要加工工艺还有加氢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加氢精制、减黏裂化、烷基化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石油炼化加工的工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石油的加工原理和工艺并没有大的改变,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装置的规模化、炼化一体化能力、催化剂的进步、重油及渣油加氢的处理能力、生产的智能化等。

规模化主要体现在装置的大型化,以及一体化、石化园区的集约化。综合对比中国台湾麦寮的台塑基地、印度Jamnagar的信诚公司生产基地、韩国蔚山的SK生产基地、新加坡裕廊岛、沙特朱拜勒(Jubail)、沙特延布(Yanbu)、阿联酋的Ruwais等大型炼化基地。经过分析,可以得到,装置的规模化有利于降低设备投资成本、提高原料收率、增加生产的稳定性等。而园区化集中的管理可以降低公用工程的成本,加大各种产品之间的优化,做到物料平衡、物尽其用。

图:炼油装置中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企业统计

不同原油品种可以选择不同的加工工艺,同样对于不同的下游应用需求,也可以选择合适工艺路线。整体而言,原油加工分为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等。一次加工主要为原油的初加工,即把原油蒸馏分为几个不同的沸点范围(即馏分),其加工装置为常压蒸馏或常减压蒸馏。二次加工为原油的深加工,即将第一次加工得到的馏分再加工成商品,其加工装置为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减黏裂化等。

炼油的产品切割中主要根据馏分、碳氢比等;其中对应含碳量为:C1-C4LPG;C5-C9石脑油;C5-C10汽油;C10-C16煤油;C14-C20柴油;C20-C50润滑油;C20-C70燃料油;

原油长期重质化趋势,以及炼化一体化后裂解乙烯配套的原料需求,渣油加氢裂化更适合我国国情。近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油的产量不断增加,轻质油的供应增多;另一方面,美国对于委内瑞拉的制裁,重质原油的产量减少。从近期山东地炼的进口原油比例也可以看出,加工原油出现了硫含量和酸值下降,略轻质化的现象。由于美国的炼油装置年代久远,轻质油加工带来的汽油收率较高,反而柴油市场更好;因此会减少催化裂化进料,增加柴油产出,这样会带来炼厂的使用效率下降。同时,美国的炼厂仍然以加工燃料为导向,延迟焦化的占比较多;而且美国的乙烷供应充裕,乙烯裂解原料多以页岩气副产的乙烷为主,对于炼厂的渣油加氢裂化中的轻烃需求较少,因此渣油加氢裂化的应用空间反而较小。

国内新的大炼化项目均以提高化工品比例为主,整体的设计路线以多产PX,轻烃为主,尽量减少成品油的产量。在成品油加氢精制,以及渣油裂化过程中所需的氢气消耗量大,因此往往需要采用煤制氢或者石油焦制氢的路线来保障氢气供应。

三、全球炼化行业未来50年发展预测:一体化带来的多元化和纵深化发展

对于全球炼化行业发展趋势来说,平头哥认为,在油品全球化供应过剩的大背景下,“控炼增化”是全球炼化一体化的发展常态,而炼化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与化工物料互换、能量共享和公共设施共用的紧密一体化发展模式,此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对于未来50年内全球炼化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平头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向:

(1)全球炼化一体化向更加多元化模式快速发发展

本文开头提及的浙石化,是4000万吨/年炼油装置,下游配套280万吨/年乙烯装置和1040万吨/年芳烃装置,下游化工装置体量位居国内一体化企业的前列。并且,埃克森美孚开发和应用了IGCC气电联产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福建炼化中工业化应用,并且成为了我国首套供氢、供汽和发电的多联产IGCC装置,采用其溶剂脱沥青装置的脱油沥青为原料,生产氢气、超高压蒸汽和发电,并副产氧气和氮气,满足了其12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所有电力、蒸汽与40%的氢气需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平头哥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对芳烃市场的需求,炼厂自身应对氢气需求及汽电或热电联产的需求,炼化一体化跨越了炼厂自身的经营范围,覆盖了多种化工产品的生产,进一步提高了芳烃、烯烃等产品的产出,提升了炼厂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并且,随着油品供应规模的过剩,未来全球炼化一体化企业必将走向更加多元的产品结构,下游将涉及至专用化学品等领域。

(2)全球炼化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中国石油、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正在合作开发天然气直接制烯烃/芳烃技术,与现有的天然气转化的传统路线相比,该技术不需要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缩短了工艺路线,反应过程本身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可达到100%,一旦开发成功,将推进炼化一体化向天然气、煤化工等领域进一步拓展。

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都开发了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通过省略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等主要炼油环节,简化流程、降低投资,以最大化生产化学品为目的,多产烯烃、芳烃等化工原料,化学品转化率可达50%~70%。并且,埃克森美孚在广东计划上马全球首套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

另外,全球的技术研究方向(后期平头哥将择机重点介绍全球新技术研究成果,希望大家密切关注)中,还包括天然气直接制烯烃/芳烃技术、催化裂化多产低碳烯烃技术、催化重整多产芳烃技术及加氢裂化多产乙烯裂解原料技术等。加氢裂化正成为炼化一体化的核心主体技术,采用新型催化剂、优化调整工艺流程或工艺条件,广泛用于多产石脑油或加氢尾油的生产技术。

炼化一体化虽然是炼油和乙烯生产的重要载体,但是平头哥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全球炼化一体化呈现了新的模式和发展动向,已成为全球炼化一体化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附加值产品的主要战略选择。全球炼化一体化的纵深化发展,也将成为未来全球炼化行业的长远大趋势。

国内成品油库存创新高!出口增加能否消退“市场寒冬”?

[导语] 近日,市场关于两桶油单位追加8月份柴油出口量的消息热议不断。结合当前国内柴油库存数据高企的现状,卓创认为,即便当前柴油出口仍无利润的背景下,通过此方式暂时缓解国内库存压力已成为“最佳”选择方式之一。

 另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6月份,汽油出口量为76万吨,环比上涨11.76%,同比下跌23.9%,1-6月份累计出口量为788万吨,累计同比上涨16.3%;2020年6月份,柴油出口量为104万吨,环比下跌28.28%,同比下跌49.9%,1-6月份累计出口量为1135万吨,累计同比下跌5.3%;7月份海关数据即将公布(分产品),结合当前国内汽柴油库存创新高的背景,汽柴油出口数据增加仍是大概率事件。

 国内汽柴油价格上供乏力

  进入2020年,在内外部压力影响下,中国成品油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下行周期。从图中可以看出,6月底及7月初,汽油价格出现了小幅反弹,柴油价格一直保持着下行状态,在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贸易商操作愈加谨慎,尤其是柴油市场。据卓创数据统计,截至8月20日,国内主营单位92#汽油批发均价为5897元/吨,0#柴油批发均价为5419元/吨;山东地炼92#汽油均价为5341元/吨,0#柴油均价为4727元/吨。究竟是什么原因制约成品油价格不能向上突破,我们认为现阶段成品油行业面临着高库存压力和产能过剩压力,其中高库存压力是主要因素。

 国内汽柴油库存创新高

 卓创数据统计,2020年7月中国汽柴油 社会 库存总量在5970.44万吨,汽柴油 社会 库存率高达74.63%,其中汽油 社会 库存量为2654.69万吨,环比上涨6.33%;柴油 社会 库存量3315.75万吨,环比上涨9.76%。如果按照有效库容80—85%,目前中国成品油 社会 库存即将触及安全红线。

 自2月份开始,卓创资讯监测的中国汽柴油 社会 库存一直保持高位,国家通过采取扩大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鼓励 汽车 、基础建设等措施,虽然很好地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稳定了经济增速, 下游需求出现了复苏迹象,对市场形成了短暂的支撑作用。不过,汽柴油供应增加、需求淡季、出口受限、自然天气变化等因素对成品油市场制约较大。总之,供大于求的格局是当前中国汽柴油库存出现创新高局面最核心的原因。具体情况我们通过中国炼油基本面数据详细介绍:

 供应环节

 1、加工量与开工负荷

 卓创数据统计,2020年7月,中国常减压装置加工总量6100.75万吨,环比上涨6.08%,同比上涨17.89%。7月份主营炼厂原油加工量为4009.36万吨,独立炼厂原油加工量为2091.39万吨。自5月份以来,中国原油加工量就保持着较高水平,尤其是独立炼厂的加工量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炼油利润回升是炼厂提升开工率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前4月下旬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至十年低点,国内炼厂趁低油价大举购买原油,

 (2)为了保证炼厂经营平稳运行,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公司现金流良好运转,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炼厂必须保持装置的正常运转。

 (3)恒力、浙石化等一批新建及改扩建项目投产并保持高负荷运转。

 (4)主营单位开展百日攻坚创效行动,为了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炼厂生产积极性较高。

 进入5月份,中国炼油生产商一直保持高负荷生产,高负荷生产势必会导致下游炼油产品产量大量增加,如果没有强劲的下游消费能力和完善的配套出口能力,一旦大量汽柴油进入国内市场,那么中国汽柴油供需平衡就轻易的被打破。

 2、产量

 卓创数据统计,2020年7月中国汽油产量为1493.83万吨,环比上涨7.21%,同比增长8.72%;中国柴油产量为1932.37万吨,环比上涨5.76%,同比上涨11.69%;中国煤油产量为357.95万吨,环比增长12.08%,同比下跌17.35%。

 卓创认为,3-5月份柴油需求表现尚可,汽油需求有限,炼厂调整柴汽比,增加石脑油和柴油的产量。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影响客运航班量,国内外航空煤油需求减少,炼厂调整生产方案,减少煤油产量,增加柴油产出,以上是柴油产量增长较为明显的主要有原因。

 需求环节

 卓创数据统计,2020年7月中国汽油消费量为1182.65万吨,环比下跌1.71%,同比下滑8.94%;中国柴油消费量为1403.42万吨,环比小跌0.72%,同比下跌8.41%。

 二季度开始,随着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影响减弱,国内汽柴需求环节开始逐步好转。进入7月份国内自南向北逐渐进入季节性雨季,降雨量逐步增加,且长江流域部分周边省市出现暴雨及洪涝天气,成品油消费量明显萎缩且运输受到限制,对汽柴油出货造成较大的利空影响。

 在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之前,中国主要依靠汽柴油出口手段来达到国内汽柴油供需平衡,但2020年7月份中国成品油出口量仅在321.1万吨环比继续下降,同时创下2017年1月份以来新低,相比去年同比下滑41.5%,海外市场份额的减少对中国成品油市场形成了加大影响,大量的汽柴油被迫出口转内销,这进一步加剧中国的成品油市场过剩局面。

 后市展望

  1、国内成品油供应环节或继续稳中上移。 近期,关于中字头企业降负荷的市场消息不断传出,卓创认为,面对国内供需失衡矛盾的加剧,个别炼厂或出现降负荷的可能,但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趋势,大概率通过出口及转化工品环节成品油市场供应压力。除此,继中科炼化项目投产后,浙石化项目二期计划四季度试生产,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供应环节压力。另外,未来国内炼厂检修计划较少,故成品油市场供应环节稳中上移的概率较大。

  2、成品油需求环节好转缺乏动力,金九银十或继续“旺季不旺”。 随着国内雨季结束,基建工矿类企业复工复产增加,部分地区更是出现灾后重建的景象,在一定程度拉动柴油的需求,但整体作用有限。上半年的高价库存无法释放及资金问题、国际原油上攻乏力等因素皆令市场谨慎观望为主,上述问题极大降低贸易商市场投机需求。

  3、国内成品油库存压力或持续存在。 当前,国内中字头企业皆进行清客存任务考核,但面对刚需欠佳的背景,无论是通过收取仓储费亦或是挺价限售等措施,客存清理进度极其缓慢。面对整个大环境市场的疲软转态,下半年国内成品油库存压力或持续存在。

  4、下半年成品油出口环节有望发力。 面对下游市场需求难改善,国内成品油供需基本面表现不佳的背景,且利用全球燃油需求上升和价格上涨的预期来削减日益增加的国内燃油库存压力,卓创资讯预计9月份及四季度汽油和柴油出口将出现增加趋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依靠增加出口缓解国内库存压力作用有限,并不能消退国内成品油市场“寒冬”现状。我们一再强调出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仅仅是在特定的阶段给出一定缓解空间。目前,亚太地区仍将是国内成品油出口的主要区域,但其汽油、柴油、煤油总体均出现供需过剩局面,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全球和周边国际市场的研究,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途径。

 5、国内汽柴油价格难以走出单边行情。 虽然国内成品油市场基本面现状疲软,但我们不可否认下方支撑点亦较强。不管是基于几桶油的销售政策,还是得益于国际原油的缓慢上移,亦或是贸易商的谨慎行为,国内汽柴油价格虽上攻乏力,但下方支撑点亦存在。由此,预计9月份及整个四季度国内汽柴油价格难以走出明显的单边行情,大概率维持区间内盘整震荡的局面。除此,因成品油批发环节的低迷状态持续进行,不排除竞争压力转移到终端环节而引发阶段性及区域性价格竞争的可能。(卓创资讯分析师 杨霞、王钊)

国内成品油发展历程回顾

近十多年来,中国成品油一次产能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自2010年至2019年,中国新增了近3亿多吨的一次产能,今年产能依旧呈现上涨趋势。这期间中国一次产能经历了哪几个比较典型的阶段?2020年产能将迎来怎样的新变化?随之而来的炼厂产能利用率及汽柴油产量又经历了何种演变?

Part1:十年变化史

图1中国成品油一次装置产能变化图

来源:隆众资讯

如上图所示,2010-2020年,中国共增加了3亿多吨一次产能,增幅50%,年均增长率4.86%。这些年共经历了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我们分别来看:

阶段1:2010-2015年,产能的高速增长期,新增了近2亿吨产能,增速6%,高于年均水平。

阶段2:2016-2018年,地炼得进口配额,去产能阶段。2015年7月东明首批750万吨原油进口配额,在这之前,地方炼厂是没有原油进口配额的,主要靠主营给配额地炼代加工,赚取少量加工费和采购劣质燃料油加工的方式开工,被称为“茶壶炼厂”,被掐住了原料的脖子。东明石化首获批后直到2018年为止,中国地方炼厂总共获得1.08亿吨的原油配额(不包含浙石化和恒力的4000万吨配额),这些配额是淘汰9600万吨的落后产能(淘汰按照,省内1:1,省外1:1.2的比例淘汰)及新建2万立天然气储罐换取的。在这个去产能阶段,中国同时新增了1.58亿的一次产能,地方炼厂占据主导新增地位。

阶段3:2019-2020年,炼化一体化及地炼整合的快速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拟建项目出台,我国一次炼油能力将再次迎来迅猛增长。这就迎来了新的阶段炼化一体化及地炼整合,最先在这个市场亮相的是东北恒力石化和浙江浙石化,2019年两家炼厂前后正式投产,一南一北把山东地炼夹在了中间,在两个巨无霸炼厂超高的规模效益之下,山东地炼感到了明显的压力,也进一步加速了山东地炼的整合。烟台裕龙岛项目2018年底及2019年推进速度开始加快,今年6月初裕龙岛项目顺利通过发改委审批,在国家政策层面支持下,建设工作开始全面提速。

Part2:2020年产能新变化

表12020年中国炼油新增扩建及整合拆除一览表

来源:隆众资讯

如上表所示,2020年中国炼油企业新建及扩建大概率新增2910万吨,但今年随着裕龙岛整合项目加速,将会有四家地方炼厂共计1270万吨一次产能拆除整合进烟台裕龙岛项目,与此同时也将有3家政府规划拆除的项目,共计220万吨。整体算下来,如果按照进度新建扩建整合及拆除的情况下,2020年大概率总体新增1420万吨一次产能,新增后中国一次总产能将涨至9.32亿吨。

图2参与裕龙岛项目整合的企业情况

来源:隆众资讯

如上图所示,裕龙岛整合项目如下,达成意向的10家炼厂总产能2780万吨,按照1:1.25比例将置换2200万吨左右新产能,这也符合裕龙岛一期2000万吨的规划,按照裕龙岛项目汽柴煤38%的收率来看,汽柴煤产量达760万吨,而淘汰的装置2018年原油加工量共1536万吨,汽柴油产量分别为437万吨和746万吨,完成全部拆除置换之后,汽柴产量呈现下滑趋势。

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及整合和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上马,今年炼厂数量仍在收缩,但国内炼油产能扩张的总基调没有改变,民营大炼油项目带来强力拉动,因此整体炼油产能继续抬升。

Part3:十年产量变化情况

图3中国汽柴油产量变化图

来源:隆众资讯

如上图所示,近些年来,中国汽油产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但增长率逐步放缓,汽油产量年均增速6.69%。柴油产量2018年开始呈现大趋势下滑趋势,柴油产量年均增速0.13%,汽柴油产量增速整体低于产能增速。

表2中国柴汽比变化表

来源:隆众资讯

如上表所示,独立炼厂柴汽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柴油是其主力销售产品。隆众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中国柴汽比1.44,独立炼厂达到1.86,两大集团柴汽比仅为1.07,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因两大集团旗下配套的5万多座加油站,汽柴油销售渠道较为稳定。而地方炼厂旗下加油站配套数量远不及主营单位,只能优先生产除加油站之外销售渠道更广的柴油作为其主力产品。

Part4: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

图4中国炼厂产能利用率

来源:隆众资讯

图5中国主营炼厂产能利用率

来源:隆众资讯

图6山东独立炼厂产能利用率

来源:隆众资讯

如图4所示,2012年至今,中国产能利用率均值为72.3%,按照中国产能利用率和总产量数据,可推算出目前国内过剩产能达2亿。若分主营及山东地炼来看,变化情况如下:

主营:因为先天优势,自有油田及无限制进口原油,近些年产能利用率基本都在70%以上。

山东地炼:获批配额前,山东地炼原料供应不足、产能利用率维持30%-40%的低位水平,2015年7月东明石化首批750万吨进口原油使用配额开始,地方炼厂开始雄起,产能利用率逐年提高,彻底摆脱”茶壶”炼厂之称,其波动与利润的相关性更加直接。

综上所述,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国内成品油十年发展历程的变化,从“油荒”时代发展为目前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成品油的上游生产者、中游贸易商及终端都在这十年的高速发展中不断成长成熟,而成品油的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速,更多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成品油市场也必将向正规化、规模化、现代化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