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

2.人类的老师

3.奥迪R8 的详细介绍和价格有的回复谢谢

4.21世纪有那些重大发明

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

悉尼汽车价格_悉尼汽油价格预测公布

、实验证明,蝙蝠主要靠听觉来发现昆虫。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耳朵接受,并能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有多远。人们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蝙蝠在寻食、定向和飞行时发出的信号是由类似语言音素的超声波音素组成。蝙蝠必须在收到回声并分析出这种回声的振幅、频率、信号间隔等的声音特征后,才能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动。 靠回声测距和定位的蝙蝠只发出一个简单的声音信号,这种信号通常是由一个或二个音素按一定规律反复地出现而组成。当蝙蝠在飞行时,发出的信号被物体弹回,形成了根据物体性质不同而有不同声音特征的回声。然后蝙蝠在分析回声的频率、音调和声音间隔等声音特征后,决定物体的性质和位置。 蝙蝠大脑的不同部分能截获回声信号的不同成分。蝙蝠大脑中某些神经元对回声频率敏感,而另一些则对二个连续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敏感。大脑各部分的共同协作使蝙蝠作出对反射物体性状的判断。蝙蝠用回声定位来捕捉昆虫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是非常惊人的。有人统计,蝙蝠在几秒钟内就能捕捉到一只昆虫,一分钟可以捕捉十几只昆虫。同时,蝙蝠还有惊人的抗干扰能力,能从杂乱无章的充满噪声的回声中检测出某一特殊的声音,然后很快地分析和辨别这种声音,以区别反射音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石块,或者更精确地决定是可食昆虫,还是不可食昆虫。 蝙蝠——蝙蝠的视力非常差,主要以超声波来识辨前方事物的情况,人类利用类似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2、 由于海豚大脑的记忆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与灵长类动物不相上下,如果人类能与海豚相互沟通,就应该获得许多有关海洋动物的宝贵资料,并学习到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模式。与海豚一起潜水就会发现,海豚是相当“聒噪”的动物。根据录音调查记录显示,海豚使用频率在200-350千赫以上的超声波的喊叫声进行“回音定位”,而人类的听觉范围介于16-20千赫之间,人类无法听到海豚回声定位所发出的超声波。因此,我们在水中听到的海豚叫声,可能是海豚同类间互通消息所使用的部分低频声音。 人类要与海豚沟通,先决条件是要了解海豚的语言,这样就必须分析海豚发出的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事实上只要有适当的录音设备就可能进行海豚声音分析。然而,声音与行为之间的并联却不容易掌握,目前人们还无法确切了解海豚发出的各种声音所包含的含义。 为使人类与海豚沟通,第二种方法是让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20多年前,美国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开发海豚的智能。目前海豚在专家的训练下,已经能从训练人员的手势中,学习并了解单字与复合语句的意义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但尚无法达到能与人自由交换信息的境界。 不论是研究海豚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还是教导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以目前的进展来说,距离人类与海豚互相了解、互相沟通的最终目标都还相当的遥远。

3、青蛙蹲在稻田里,偶尔眨一眨那凸凸的大眼睛,尽管它眼前的禾秆上停着一只飞蛾,它却“熟视无睹”。可是,飞蛾刚一展翅起飞,青蛙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上猛地一跳,张开大口,翻出舌尖,一下子就粘住飞蛾,“勾”进嘴里。为了弄清楚为什么青蛙一定要等飞蛾起飞才发动攻击,仿生学家对青蛙进行了特殊的实验研究。原来,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弄清了蛙眼的原理和结构,仿生学家就发明了电子蛙眼。现代战争中,敌方可能发射导弹来攻击我方目标,这时我方可以发射反导弹截击对方的导弹,但敌方为了迷惑我方,又可能发射信号来扰乱我方的视线。在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坦克、舰艇发射的真假导弹都处于快速运动之中,要克敌制胜,必须及时把真假导弹区别开来。将电子蛙眼和雷达相配合,就可以像蛙眼一样,敏锐迅速地跟踪飞行中的真目标。

4. 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6.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7.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8.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9.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0.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1.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2.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3.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4.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5.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16.从萤火虫到人工仿制冷光。

17.电鱼与伏特电池.

18.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19.树叶的排列和悉尼大剧院的建设.

20.潜水艇和鱼的沉浮.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但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 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发光,如细菌、真菌、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和鱼类等,而且这些动物发出的光都不产生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光”。

在众多的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的一类。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早在40年代,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科学家先是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纯荧光素,后来又分离出了荧光酶,接着,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荧光素、荧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当闪光灯。由于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现在,人们已能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用。

电鱼与伏特电池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产生电,仅仅是鱼类就有500余种 。人们将这些能放电的鱼,统称为“电鱼”。

各种电鱼放电的本领各不相同。放电能力最强的是电鳐、电鲶和电鳗。中等大小的电鳐能产生70伏左右的电压,而非洲电鳐能产生的电压高达220伏;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电鳗能产生500伏的电压,有一种南美洲电鳗竟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称得上电击冠军,据说它能击毙像马那样的大动物。

电鱼放电的奥秘究竟在哪里?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 终于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这些发电器是由许多叫电板或电盘的半透明的盘形细胞构成的。由于电鱼的种类不同,所以发电器的形状、位置、电板数都不一样。电鳗的发电器呈棱形,位于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电鳐的发电器形似扁平的肾脏,排列在身体中线两侧,共有200万块电板;电鲶的发电器起源于某种腺体,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约有500万块电板。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但由于电板很多,产生的电压就很大了。

电鱼这种非凡的本领,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因为这种电池是根据电鱼的天然发电器设计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电器官”。对电鱼的研究,还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发电器官,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等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水母的顺风耳

“燕子低飞行将雨,蝉鸣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沿海渔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鱼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种古老的腔肠动物,早在5亿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这种低等动物有预测风暴的本能,每当风暴来临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难去了。

原来,在蓝色的海洋上,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 (频率为每秒8—13次),总是风暴来临的前奏曲。这种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小小的水母却很敏感。仿生学家发现,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长着一个细柄,柄上有个小球,球内有块小小的听石,当风暴前的次声波冲击水母耳中的听石时,听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水母就听到了正在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

仿生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受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青蛙-电子蛙眼

鱼-潜水艇

响尾蛇-探热器

企鹅-雪地汽车

袋鼠-跳跃机

苍蝇-平衡竿

长颈鹿-“抗荷服”

响尾蛇-红外线感受器

鳄鱼“流泪”-仿生海水淡化器

鸟-飞机

人手-机械臂

电鱼-伏特电池

萤火虫-人工冷光

苍蝇的鼻子-气味分析仪

蝙蝠-雷达

利用海豚和蝙蝠的声纳系统,人类发明了雷达

学习苍蝇的翅膀,人类防止了震动陀螺仪

根据鱼的形体,人类发明了船

学习鱼类的鱼鳔,发明了潜艇中的沉浮系统

荧光虫的荧光,教会了人们发明冷光源

其实你说的就是人类根据动物的某种特性而发明某种东西,这就是仿生学,仿生学有的是力学仿生、光学仿生、能量仿生,信息控制仿生等等

如: 1。从令人讨厌的苍蝇身上,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鸭的蹼。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16.树叶的排列和悉尼大剧院的建设。

17.潜水艇和鱼的沉浮。

18.响尾蛇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蜜蜂------六边形的屋子,蜻蜓------飞机,蝙蝠------雷达

人类的老师

蜻蜓——直升机

蜂眼——照相机镜头

鸟——飞机

蝴蝶——卫星

蝙蝠---雷达

海鸥--水上飞机

鸡蛋--薄壳结构

鲸--轮船

叶子——轮子

潜水艇的形状——鱼的梭型外形

袋鼠--越野汽车

贝壳--坦克

蚁群行车走路策略也许对人类有所启发

蚂蚁大军出行技高一筹

现代都市中,交通阻塞已经成了天天上路时不得不面对的大难题。一旦堵车,不但耽误各路人马的时间,还会徒增车里车外人的烦躁情绪。如何解决这个城市“痼疾”?

英国学者对蚂蚁研究后表示,也许人类可以从小小的蚂蚁身上得到一些启示。蚂蚁虽小,可在“行车走路”方面却比人类技高一筹。研究人员介绍说,数百万的蚂蚁大军通常都会很“耐得住寂寞”,它们只简单地沿着一种道路结构前进,以此来保证队伍能够尽快到达目的地,不会因道路选择而延误时间。与人类相比,假如要从A地到达B地,蚂蚁大军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逻辑性和成功率高得多的方法。

生物学家说,蚂蚁大军日复一日地不停搬家、赶路,它们的出行策略也许对那些在城市中穿梭往返的人们能够有所启发,减轻出行压力。蚁群已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交通网络”,它们几乎是“盲目”地遵循这一路线,不存一丝怀疑。对各个蚁群中每个成员来说,能够“精确”地贯彻行进路线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说,即便它们的视力不如人类,大脑也比人类小得多,蚁群所遵循的行为规则也及其简单,这套办法也确实发挥了作用。其实,蚂蚁的世界也是一个小社会,与都市丛林中生活的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与人类一样,都面临废物处理、管理机构、交通出行等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然界中有许多问题都得到了“完美”解决,那么人类就应该做得更好才对。

科学家说,不同之处在于,人类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想快点去上班,不会去关心其他的人。如果我们的司机都能更加耐心一些,蚂蚁世界中简单的交通规则在人类这里说不定也能行得通。

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小盒子捕捉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里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能插进猴子的前爪,但只要猴子抓住坚果不放,其爪子就抽不出来。这样它要么放下果子,继续自己的自由,要么就抓紧果子,等着被收拾。绝大部分的猴子是抓住果子不放,以致被猎人轻而易举地捉住。人也常常陷入此种境地,把好东西放到盒子里的人就能控制住到盒子里拿东西的人。不过只要我们愿意放弃这种好处,就不会被他人所控制

蜘蛛与科学家

清晨,你看见屋檐上挂着一张蜘蛛网,可能引不起什么兴趣。可是你知道吗,这种不招人喜欢的昆虫,却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注意。

蜘蛛的腿里没有一点肌肉,却非常灵活,原来,它的腿里充满一种液体,蜘蛛可以随时调节这种液体的压强,用来支配8条腿的运动,在网上进退自如。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上叫作液压传动。许多液压机械就是受此启发而发明的。

我们知道,蜜蜂的六角形蜂房是最节省材料的建筑设计,而蜘蛛网的结构更能赢得数学家的赞叹!蜘蛛网看上去是呈“八卦”形的复杂几何图形,你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得这么匀称,这么美。蜘蛛是按照一种高级几何曲线来织网的,那是一种“对数螺线”的无穷曲线,要用复杂公式来计算。小小的蜘蛛却能轻易织出如此复杂图形,这里面的秘密吸引了很多科学家。

蜘蛛最吸引人的是“纺织器”。原来它体内丝囊中有胶液,腹部后端有吐丝器,吐丝器有许多小孔;胶液通过小孔,被附着物拉扯变细变长,凝成细丝。一根蛛丝是很多细丝合并而成的。人们受到启发设计出人造丝、人造纤维的喷丝头,在纺织业引起了一场革命。

人们研究蜘蛛的主要目的是向它要丝。人类养蚕得到丝,织成美丽的绸缎。但养蚕很辛苦,需要大量桑叶,对饲养温度、湿度要求严格,还须严防蚕生病。生产1kg蚕丝,需要5500多个蚕茧,因此绸缎价格昂贵。而蜘蛛则不那么娇贵,到处都可以生存,许多科学家都希望能直接向蜘蛛要丝。法国科学家卜翁织成了世界上第一副“蛛丝手套”,轻盈透明,轰动一时。但问题是,饲养蜘蛛也非易事,蜘蛛要吃昆虫,有时会自相残杀。另外蜘蛛不会作茧,到处吐丝也不好控制。经过计算,生产1kg蛛丝,居然需要150万个蜘蛛。因而批量生产蛛丝实在困难,必须另想办法。

生物学家的最新研究带来希望,这就是基因工程。科学家将蜘蛛体内生产蛛丝的基因,移植到一种细菌体内,使细菌有分泌蛛丝胶液的能力,大量繁殖培养后,可利用这种蛛丝胶液。这种胶液的拉力强度大,有弹性,不易断裂,容易染色,手感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人造蛛丝”。也有报道说,将蜘蛛的成丝基因移植到山羊体内,使山羊奶变成蛛丝胶液,这样得到的胶液更快更多。

“人造蛛丝”还有更新更重要的用途,比如织成高强度的防弹背心,很轻又透气,比传统的沉重防弹衣要强多了。另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制成“电镀蜘蛛丝”,将极细的蛛丝电镀一层金属,成为强度极高的”纳米导线”,直径仅有100nm。这种导线的研究成功,又将引起微电子器件制造业的一场革!

你瞧,小小蜘蛛身上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冰虫被称为地球上惟一冻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学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质。科学家认为冰虫这种罕见的耐寒体质可以证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虫一样的耐寒生物。它们在冰中自由行走,在极地低温下活跃生存,稍微升温便化成一团粘稠。《西雅图时报》2月21日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将联合美国宇航局和《国家地理杂志》投入巨资研究极地冰虫,希望据此在探索外星生命的旅程上迈出一大步。

极地冰虫是少数活跃在极地低温下的生物之一。它们被生物学家称为,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冰封大地中最活跃的生物。极地冰虫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在美国阿拉斯加、英国哥伦比亚和俄勒冈州靠近极地的冰川区都可以发现它们身影。它们个头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丝细细的小黑线。

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动物。在冰川地区刺骨的寒温下,其他动物几乎被冻成冰棒,甚至连细胞都冻得“咯咯”作响。然而这种低温对于极地冰虫来说却是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科学家发现,冰虫的细胞膜和细胞酶在低温下正常新陈代谢,细胞膜保持固有的弹性。

冰虫不仅抗冻还耐饿。科学家曾把几只冰虫放在冰箱里研究。两年过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虫在冷藏室里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但冰虫也有致命的缺点———怕热。冰虫抵御高温的能力异常脆弱,只要温度高于四摄氏度,冰虫细胞膜就溶化,细胞内的酶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样的粘稠物。

穿冰之谜: 破冰有术?

围绕冰虫的众多难解之谜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冰虫可以在固体冰块中自由穿行。谁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破冰而出。

有的科学家说,冰虫可能顺着冰中的缝隙钻出冰面;还有的人猜测冰虫有破冰术。多名生物学家猜想,冰虫体内可能含有化冰物质。每当它们穿冰而行时,体内细胞释放出能量,把周围的冰块融化,形成一条通道,就像是“滚烫的刀子切化了黄油”。

一名研究雪地动物的专家说,在众多雪地跳蚤、雪地线虫和雪地蜘蛛中,冰虫是最神奇的动物。北极熊厚厚的皮毛使它与外界低温隔绝,自身又可以储存能量。南极鳕血液内有防冻剂,使它在冰天雪地中照常生活。然而浑身赤裸、微小的冰虫靠什么来保暖,甚至穿冰?生物学家普策尔说:“当温度下降时,冰虫体内马上制造能量。就像往油箱里加汽油。”

藏身之谜:冬天绝迹?

冰虫的生活方式也充满奥秘。它们总是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行踪隐秘。一到夏天大规模的冰虫就破冰而出,出来搜寻食物。据寻找冰虫的研究者说,稍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上万只缠绕在一起的冰虫。

冰虫日落而出,日出而息。夏天太阳升起之前,冰虫纷纷躲回冰层。太阳落山后冰虫从洞穴中出来,搜寻海藻、花粉和其他可以消化的残渣作食物。所以它们的学名叫“solifugus”,即躲避太阳。

到了冬天,冰虫聚集地大都大雪封山,没有海藻或者其他食物,它们就躲在地下。但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冰虫如何在地底过冬。一到冬天冰虫似乎绝迹。科学家怀疑它们躲在雪底冬眠。不过最近研究者发现如果挖的足够深,在冬天也可能看见冰虫。美国两名生物学家曾多次到终年积雪的雷尼克山中挖冰虫。他们至今找到的冰虫都藏身在3米以下的地洞中。

揭开谜底:就可能找到外星生命

冰虫被称为地球上惟一冻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学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质。科学家认为冰虫这种罕见的耐寒体质可以证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虫一样的耐寒生物。

2005年,美国宇航局(NASA)出资20万美元资助冰虫的研究项目。NASA认为冰虫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活自若,本身就证明木星的冰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外星生物。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注意到了冰虫,资助研究者寻找冰虫。《国家地理杂志》认为,冰虫在器官移植方面的价值远比它所代表的外星生命更有现实意义。冰虫细胞能够在低温下保持正常新陈代谢。而移植的器官在冷藏过程中却消耗能量,快速萎缩。如果冰虫新陈代谢的秘密能够揭开,医生就可以用化学和药物使器官保存更长久。

1887年,美国西雅图著名摄影家柯蒂斯首次发现了冰虫,为它取名“雪鳗”。但很少有人关注。近年来全球变暖使极地动物濒临灭绝,冰虫才慢慢进入研究者的视线。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的生物研究生本·李把冰虫选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课题。李说:“冰虫现在是炙手可热,对于它的研究几乎空白,然而它却是如此奇妙。”

链接

文人眼中的“冰虫”

文人的想像力确实丰富,早在20世纪初冰虫就出现在了作家的笔触中,一些书籍和诗歌也能见到冰虫的身影。这仅有不到5厘米长,生活在厚厚的冰雪之下的小虫子,那时就已经是诗人眼中爱情的见证,生命的感言了。

作家罗伯特·塞维斯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这种神奇的小虫子。尤其是一部小说中的著名诗歌《98的痕迹》:“在那片淡蓝雪天之地,置身地之无极;极地平原的光影中,北极熊在欢唱歌舞;啊,你是我的心肝、我的生命、 我的灵魂;当极地的冰虫归巢时,我将见到你。”

而本·李也不仅仅在寻找研究着冰虫本身,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熟记塞维斯的140行长诗《蓝色雪山》:

当一切变的清晰,你走近羞怯的观望,小小的虫子拥挤在一起,伸着蓝色的鼻子,为了生命延续,它们寻找一切养分,它们互相咀嚼彼此的尾巴,直到顽强的活下去。

被诗人如此的钟爱,也许就是因为它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生存。但是在未来的50年,由于全球变暖,它们赖以生存的冰雪就要慢慢消失,到那时冰虫也将成为一种灭绝的动物,人类可能只能在诗歌中感叹它们的神奇了

奥迪R8 的详细介绍和价格有的回复谢谢

R8 长×宽×高:4430mm×1900mm×1250mm

轴距:2650mm

发动机型式:中置V8,自然吸气汽油直喷

排量:4163mL

最大功率:309 kW/7800rpm

最大扭矩:430Nm/4500rpm?9?16000rpm

升功率:100 马力(74kW)

变速器:手动6 速/R tronic 无级变速

性能:0?9?1100km/h 加速时间:4.6 秒

最高车速:301km/h

超级跑车的门槛很高,手工打造、性能惊人、不仅是比赛专用......这些都成为厂家退却的理由。而作为定位中高端并且强调运动的奥迪,当然渴望能够进入这个领域,与众多高手们过过招,以达到迅速提升品牌号召力的效果。于是在今年的巴黎车展上,奥迪推出了R8。中置发动机、全时四驱、全铝车身、升功率达到100马力(74kW/L),这是R8给人的感性认识。

奥迪首款中置发动机车型,拥有众多赛车基因

R8是以奥迪勒芒quattro概念车为原型的量产车型,这也是奥迪旗下的首款中置发动机车型。发动机的位置决定了它特有的车身比例,奥迪公司的前身——汽车联盟股份公司专为赛车而设计的Type C系列车型就是中置发动机车型。

奥迪的运动历史相当辉煌,继80年代奥迪摘得汽车拉力赛、房车赛桂冠后,奥迪同样成功地征服了长距离汽车耐力赛这一挑战:奥迪R8赛车五次赢得享有极高声望的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时间为2000年到2002 年,以及2004 年和2005 年。其中两次占据比赛的前三甲。除了必要的顶级性能和优异的驱动力外,长距离汽车赛的关键在于持久力和可靠性,以及人机工程学设计。奥迪将这些赛车基因移植到公路型运动车上,便造就了R8。

外观:四环标志首次出现在汽车前盖上, LED灯被大量应用

R8 整车宽度为1900mm,长度和高度分别为4430mm 和1250mm。2650mm 的长轴距为双座驾驶舱提供了足够充裕的空间。R 8 车身紧贴路面,车身尾部的肌肉感十足,车门与侧边导流风口的过渡部分的设计也很协调。在车门后方的轮拱和车顶之间,配有宽大的空气进气口,为V8发动机的进气及冷却提供足够的风量。尾部安装的自动伸展式后扰流板可帮助R8更充分地利用风力。扰流板可以产生附加的下压力,增强由车身底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产生的吸气作用。当车辆低速行驶时,后扰流板会自动收缩,保持车身水平。

奥迪的四环标志有史以来首次出现在进气格栅上方的汽车前盖上。V8结构的4.2升FSI直喷发动机安装在驾驶舱和后轴之间,无论透过后风挡玻璃,还是从车内,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外观轮廓。更为张扬的是,奥迪的设计师还在发动机舱边上安置了LED 灯,为发动机舱提供了高亮度照明,即使在夜间发动机也清晰可辨。

 奥迪R8 超级跑车是奥迪首款可以提供全部前大灯功能组合选装的量产车型,除了标配的氙气大灯之外,还可以选择包括双列直插组装、主光灯、日间灯光和指示灯光在内的LED大灯组合。前大灯被设计成开口松果的形状,反射镜被一个接一个的集中布置,大灯轮廓应用了仿生学的设计,而主前大灯内部反射镜的设计风格则受到悉尼歌剧院建筑特色的启发。

饰方面,奥迪R8提供大量具有钢琴漆或碳纤维效果的装饰部件,平底的方向盘并不仅是追求个性,而能便于驾驶员出入。赛车座椅的标配材质是皮质/Alcantara 组合,也可选装全皮质座椅。此外,奥迪R8还可装备由quattro部门特别开发的桶状座椅。座椅后部的空间可以放置大型的储物包,足够放置两个高尔夫球包的前部的行李箱容积为100 升。

动力为4.2 升V8 发动机,最高时速超过300km/h

 R8的设计目标并非赛车专用,而是适宜日常驾驶的“超级跑车”,4.2 升FSI 汽油直喷发动机是它的唯一动力来源。它7800rpm 时可输出309kW 的最大功率,在4500rpm?9?16000rpm时的峰值扭矩为430Nm。在3500rpm?9?17600rpm范围内,发动机能持续稳定输出不低于峰值扭矩90% 的动力,最高转速能达到8250 转/ 分。

奥迪为R8 配备了手动6 速变速器和R tronic无级变速器。除中控台上的换档手柄外,照例还在方向盘后安装有换档拨片。这样的运动车型,没有全时四轮驱动系统也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奥迪冲击超级跑车市场的顶级运动车型, R8的性能没能让人惊诧,从静止加速到100 km/h 需要4.6 秒,不能进入3秒俱乐部,而最高时速为301km/h,勉强进入300 公里俱乐部。

底盘采用前后铸铝双叉臂结构,应用干式润滑

 R8的前后悬架都采用铸铝的独立双叉臂形式。这种结构能够提供更理想的车轮控制,它所追求的是实现转向灵敏度、最大转向精度和精确定义的自转向特性。

R8 的减振器采用了一项创新的技术。用可以通过电磁场改变粘度的电磁液体替换传统的减振液体,利用作用在电磁场上的电压使阻尼特性发生任意改变。利用这一特性,在各种行驶条件下可以产生合适的减振力,优化乘坐舒适性和驾驶操控性。配备传感器技术的行车电脑在几毫秒内便可感知行驶条件。驾驶员可以通过改变电磁液的粘度选择两种悬架模式:一种可充分享受动感的赛车性能,另一种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乘坐舒适性。

凭借中置发动机的布局,R8具有较为均衡的44∶56 前后轴荷比,中置发动机的其它好处则是长轴距和低重心。而奥迪R8另一项直接来自赛车运动的技术是干式润滑,它使V8 发动机能安装在更低的位置,从而降低车辆重心。

大量配置可以随车主需要而选装,小批量手工打造,每天最多生产15 辆

 氙气大灯、LED 尾灯、18 英寸铝合金轮毂、带有7 英寸显示器的音响系统、防盗警报器以及皮质/Alcantara 组合内饰是R8 的标配。此外,还可以选装丹麦B&O 音响,它配有465W 的输出和12 个特制的喇叭,带有扩音器的车辆噪音弥补系统可以根据路况和车速调节音响效果。

首批R8 将于2007 上半年交付。整个生产过程中,从车身结构到最后的组装,都是以手工方式组织的,每天最多生产15辆车。

价格在169.50-239.80万元之间!型号不同价格不等!洗完能帮到楼主!

21世纪有那些重大发明

1、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全球第一,并走向世界。

高铁技术起源于日欧,如今中国却一马当先。穿越塞北风区,翻过岭南山川,从重要城市之间的单线,到“八纵八横”蓝图徐徐展开。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轨道交通开始由中国高铁领跑。高铁不仅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从追赶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中国高铁走过了高效而辉煌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研制过程中大量采用中国国家标准,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说。

截至去年底,中国累计投入运行的高铁动车组达到2595组,超过全球总量的60%,通车高铁里程长达2万多公里。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4.5万公里,比绕地球赤道一周还要长。从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从莫斯科到喀山,从匈牙利到塞尔维亚,本土之外,中国高铁加速走向世界。

2、网购——“动动指尖”,商店饭店搬回家。

1969年,美国启用了国防部建设的军用“阿帕网”。25年后,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连入Internet,中国互联网蹒跚起步。

一根网线改变中国。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网民超过7亿。“6·18”、双“11”、春节、五一、国庆……国民网上购物的狂欢日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今年“6·18”开场仅7分钟,天猫国际成交破亿元;京东商城15个小时累计下单金额超千亿元。

中国网购为世界经济输出“互联网商机”。从中国本土到越南、泰国等亚洲邻国,到远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巴西“剁手党”全球网购嗨翻天。

3、支付宝——二维码取代卖菜大妈的零钱筐。

鲜有人想过,有一天中国人可以玩一种“魔法”,跨越物物交换,取代各种货币,轻松“扫一扫”交易即完成。“魔法”无边,支付宝的应用迅速扩散开来。截至2017年7月31日,移动支付活跃账户和日均支付交易笔数均超过6亿。

腾讯和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智慧生活指数报告显示,84%的被访者表示“不带钱、只带手机出门”可以“很淡定”。今年8月的支付宝无现金日,将有1000万线下商户参与。

4、共享单车——绿色出行“说走就走”。

2017年6月,摩拜完成6亿美元新一轮融资;7月初,ofo也宣布完成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短短两年时间,多彩的共享单车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街小巷。目前摩拜单车在全球运营超过500万辆,日订单量最高超过2500万辆,注册用户超过1亿。

自行车生产企业,一度是被边缘化的传统行业,却随着中国共享单车的出海,一跃成为朝阳产业。今年ofo与凤凰合作的海外共享单车产能将达到100万辆。

席卷中国大江南北之后,共享单车的身影出现在了“英国单车之都”剑桥。街头看到一片片共享单车,那是从中国飘来的橘红色云彩。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中国飞速发展的共享单车是中国引领世界创新的一个例子。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分享知识、技能、劳务……“分享经济”的概念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中国土地上迅速生长,并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变。

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

5、SixthSense

来源于一项神奇的高科技,这项高科技被命名为“第六感通讯科技”。据说,这套装置的费用仅仅350美元,它能让你不改变平时生活习惯的情况下随时随地的享受各种服务。

比如,你到超市买东西,想搜一下关于你买物品的一些信息,那么你可以用该科技装置中的摄像头来获取物品包装上的一些信息,用来进行联网查询。

如果你到外地旅游,看到美丽的风景,想留作纪念,你可以用你的手指做照相的姿势,然后你手指上的感应芯片会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通过摄像设备,将你拍摄的内容投放墙上,或一张纸上。

新华网——“新四大发明”:标注中国,启示世界

百度百科——Sixth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