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煤价怎么这么高

2.限电铜价会涨吗

3.煤价上涨过快,市场煤价还能涨多久?

4.2007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中国市场行情分析

5.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6.化肥价格迅速回落,经销商都不敢大量进货了,什么信号?

青岛煤价怎么这么高

油价煤价大幅飙升_油价 煤价

国内煤炭需求增长过快过猛、电力用煤短缺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价格不断上涨

与2005年相比,2008年煤炭价格几乎翻了一倍,由于煤炭费用在供热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煤炭价格的飙升成为导致供热成本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供热企业储备煤炭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至2008年7月底,市区15家供热企业煤炭库存总量为25万吨,同比减少7万吨。

其次,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规,供热行业节能减排标准不断提高,环保部门要求所有锅炉脱硫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按照环保要求,今年各供热企业均加大了脱硫设施的投入,环保支出增加也加大了供热企业生产成本。

根据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提供数据,1-9月份该企业入厂标煤单价累计同比上涨314.07元/吨,同比涨幅43.62%。

10月份煤炭市场采购价格为0.3元/大卡,折合入厂标煤单价为2100元/吨,较1月份价格上涨117.4%。目前,已确定煤源采购价格为0.33元/大卡,折合入厂标煤单价2310元/吨,且价格持续走高。

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将导致我市供热成本大幅增加。若供热煤耗按照40千克/吉焦计算,煤炭价格每变动100元将影响热价变动4元/吉焦。目前,我市煤电、煤热价格与成本倒挂,各供热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若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并保持高位,将对我市供热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以上内容参考?青岛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

限电铜价会涨吗

大概率不会,未来不具备持续上涨的空间。

展望下半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复苏,中国经济边际下行趋势交织,铜价将逐步回归基本面。但长期来看,在铜市低库存、围绕碳中和启动的光伏、新能源等板块消费前景看好的背景下,铜市的紧平衡态势可以延续,基本面支撑铜价上涨。铜价的焦点。 建信期货也认为,碳中和的政策路径是:一是电力深度脱碳,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光电。可再生能源设施的铜耗是传统能源设施的数倍;二是提高终端领域电气化率,工业领域煤改电,交通领域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两条政策路径将在中长期内增加铜消费。

从储备金额来看,这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举动。其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方向性引导,但不足以改变供需基本面。 以铝材为例,整个行业一年的消耗量在上千万吨,一次性存储量还比不上行业一天的消耗量,行业需要的是平稳市场运行,价格不应该剧烈波动,这是宏观调整的目的。至于上涨,只能留给市场,市场最重要的因素是供求基本面。目前铜价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供求关系。国内经济表现良好,有色金属需求增长较快。从供给端看,受疫情影响,不少原材料产地矿产资源供给不足,推高价格。而且,全球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美元贬值。此外,全球油价不断上涨,也提高了商品的生产成本。

供需失衡: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疫情防控有效,全球生产供应链巨大产能集中,电力需求增长过快。 原材料成本一路飙升,包括火力发电厂所需原材料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发电厂的成本。 由此产生的电力销售价格倒挂,每个火电厂每天都在亏损。 由于煤炭供应不足导致煤价飞涨和煤电价格倒挂,许多燃煤电厂在发电上亏损。 他们产生的能量越多,他们损失的钱就越多。

煤价上涨过快,市场煤价还能涨多久?

为何煤价上涨如此飞快?

每年3-5月,这是传统煤炭消费的淡季。但今年煤炭市场淡季不淡,主产区煤矿库存少,拉煤车排队装车现象重现,煤炭价格持续飙升。根据CCTD环渤海电煤现货参考价,3月1日至5月10日,发热量5500大卡的电煤现货价格从571元/吨上涨至865元/吨,涨幅超过51%。

为防止市场参与者误判价格走势,包括CCTD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在内的多项煤炭价格指数从5月11日起暂停。业内人士认为,3月以来,煤炭生产萎缩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之间一直存在矛盾,这是导致市场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基本因素。

我认为有以下方面

供应方面,一方面主产区安全环保政策收紧,煤炭产量受限。国家统计局5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原煤产量3.2亿吨,同比下降1.8%。

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推动下,受美元超支等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资本继续流入顺周期行业,国际煤炭价格和国际海运继续上涨,进口煤炭的到岸价格优势减弱,中澳关系再次紧张,导致进口煤炭明显萎缩。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前四个月,中国煤炭进口总量为9013万吨,同比减少3649万吨,降幅为28.8%。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经济持续良好发展,国外疫情反复,制造业订单加速回国,带动电力需求大幅增加。4月份,随着原煤产量下降,我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1%,其中火电增长12.5%。此外,主要的煤炭使用行业,如钢铁,焦炭和水泥都保持快速增长。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内容了。?

2007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中国市场行情分析

2006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油价疯涨暴跌,极大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也颠覆了传统的思维理念。自2003 年6 月以来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超级大牛市在2006 年上半年仍得以维系。资金庞大的国际商品指数基金通过买入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期货来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投资策略在上半年仍然主导了商品价格的走势。当美联储在六月底进行了第17 次加息后,NYMEX 原油在美国夏季自驾高峰期、飓风预期、以黎冲突升级等众多利多因素的推动下于7 月14 日冲刺到历史高位。

随着此轮加息周期的结束,全球通货膨胀预期逐渐减弱,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的大牛市暂告段落。全球经济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世界商品热潮开始降温,基金开始撤离商品市场。这使原油在八月初未能借沸扬扬的伊朗核问题及飓风袭击海湾等一系列短多题材突破80 美元,反而走上了漫漫熊途,进入到一轮中期大幅度的回调。至十月原油价格已跌至60 美元下方。油价的持续下跌引起OPEC 各产油国恐慌。OPEC 于10 月19 日晚间就减产护价达成一致意见,决议在其约2,750万桶的原油日产量基础上下调120 万桶。

此次减产给市场增加了一些利多因素,但未能有效推动油价反弹。市场围绕石油输出国减产及石油消费国不断调低需求而展开拉锯战。原油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区间整理后,终在OPEC 于12 月进一步减产及取暖油需求的带动下展开反弹。

由于国内外市场背景存在差异,今年原油与燃料油走势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偏离:

(A)进入到2 月份,国际油价因IEA 公布库存大幅上升及调低需求预期持续下跌。国内燃料油则因为资金对原油预期向多,使得价格出现偏离,在春节后的交易中基本上以阳线报收,在国际原油和新加坡燃料油双双回落的情况下,走出抵抗性下跌走势。

(B)6 月下旬原油因伊朗与西方国家难以就核问题谈判达到一致,原油在前期的底部得到支撑。而上海燃料油则因新加坡燃料油市场走疲及国内到货充裕下破前期底部支撑位,进一步走低。

(C)7 月中旬以黎冲突升级,伊核问题和朝鲜导弹发射再起风云,印度孟买连环爆炸案,原油市场一时利多因素云集,并于 7 月14 日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燃料油各地炼厂则因成本大幅增加,几乎无利可图。需求大量减少拖累燃料油表现,沪油未能突破前期高点。

(D)在经历一轮大级别的调整后,燃料油与原油的走势开始分化,燃料油走势尽显疲态,日内波幅窄小,成交量、持仓量明显萎缩。

第二部分 2007 原油市场分析

一、 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放慢

2006 年美国GDP 增长率出现了明显地下滑,投资者开始怀疑美国经济出现拐点。从而引发了市场对原油需求减少的忧虑,为06 年油价的回调垫定了基调。

同时美国经济的放缓意味着加息将告一段落。美国最后的一次加息是在6 月底,至此,自2004 年6 月以来的连续17 次幅度均为25 个基点的加息步伐终于停歇。

此轮美国GDP 增长率的下降主要由房地产降温引起,而房地产主要通过投资、消费和就业来影响美国经济,对经济实际的冲击不会太大,调整期也不会太长。2006 年油价与房价的双双回落亦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美国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美国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海外扩张,另外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拉动了美国的贸易出口,促进美国经济,因此美国经济的发展存在趋缓的迹象,但不可能衰退。

虽然明年全球经济成长预计会放慢脚步,但仅是微幅放缓。

二、世界石油供需关系改善

近年来原油供给担忧一直助推着油价走向新高。在油价不断走高的同时,高油价也导致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趋势减弱和产量的扩大。而由此引发的原油供需关系的变化将有可能使原油结束数年的牛市。

国际能源署在2006 年10 月将 06、07 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均调低0.1%,其中2006 年需求增长率由1.2%下调至1.1%, 2007 年石油需求增长率由1.8%下调至1.7%,即8590 万桶/天。

其中来自中国的需求仍然强劲。2006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已占到全球增长的30%以上。另外中国在今年正式进入储油时代,在建立储备的初期将吞噬更多的石油供给。今年8 月,镇海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正式建成,10 月宣布启用,接受原油注入。目前,其余三个也正在有序建设中,根据计划,它们将在2008 年前陆续投产,届时中国将有1 亿桶原油的储备规模。

同时随着石油投资项目的逐渐投产,OPEC 及非OPEC 的原油产能都有明显增长。其中OPEC 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地区,石油供给占世界石油总供给量的40.5%。

近年来OPEC 石油供给稳步增加,从03 年的3080 万桶/天增至目前的3470 万桶/天,增幅达12.7%。剩余产能自04 年10 月以来也不断提高,由当时的58 万桶/天,增至目前的338 万桶/天。

非OPEC 国家近年来的石油产量增长更为迅速。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06年非OPEC 国家原油产量增幅达到110 万桶/日,预计明年增幅可达到170 万桶/日,石油总供应量将上升至5270 万桶/天。

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俄罗斯石油供给的大幅增长。石油工业作为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过去10 年里俄罗斯石油供应量增加了近60%,达到970 万桶/天。预计07 年俄罗斯石油供给可以达到1000 万桶/天以上。

这些均预示着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在逐步改善。

三、EIA、OPEC 谁主油市沉浮?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通过公布石油库存及需求数据往往可以影响原油市场。近期EIA 公布的原油库存自历史高位有所下滑,但仍远高于一年前的库存水平。高位盘踞的原油库存及EIA 对2006、2007 全球石油需求下调带动国际原油向下波动。

兵来将当,水来土掩。在原价下跌过程中,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往往通过改变减产政策来提前干预以阻止价格下挫,从而保护产油国的利益。而这种政策性的改变并非每次都十分有效。近几年OPEC 经常在原油价格处于55-60 美元/桶间达到限价减产的内部一致意见,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减产方式来提升油价以保护各产油国利益。但从93 年以来OPEC 的减产情况看,由于OPEC 决议减产时通常也为原油市场利空云集的时候,市场转势需要一个过程,因此OPEC 达成减产决议往往不能即时推动原油价格有效回升。结果通常是在减产数月之后油价方才回暖,即减产被反映到原油市场上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2007 年,代表着进口国利益的EIA 和代表着输出国利益的OPEC 之间的政策博弈仍将延续。而由于原油价格正落在OPEC 的敏感区间, OPEC 在07 年将饰演到更突出的角色。

四、季节性因素影响力增强

在地缘政治逐步被淡化的情况下。美国夏季的汽油消费、飓风、冬季取暖油消费等季节性题材将更受市场关注。其中汽油消费及取暖油消费通过上下游产品的关联性促升原油价格,飓风则直接通过影响墨西哥湾等重要产、炼油海湾的石油设施及开工率促升原油价格。实际上,每一年季节性因素都为原油市场的炒作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全球厄尔尼诺现象愈发严重,而美国由于其工业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到全球的近三分之一,美国气候不断升温。06 年的暖冬气候就制约了原油的反弹高度。季节性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且其对市场的影响往往是循序渐进的,通常可以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五、地缘政治因素仍未消除

国际油价走势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在近几年,原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但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并日益成为政治角力的筹码。

从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考虑,美国必须赢得与伊朗的博弈才能保证油价的稳定。之前美国一直通过外交手段暂时或永久性冻结伊浓缩铀活动,推迟伊发展核武时间。而在12 月23 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禁运、冻结资产和监督相关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至此美国已顺利通过外交手段推动伊核问题国际化,并为对伊采取进一步行动赢取国际支持。伊朗的产油国地位及战略地理位置决定,如果伊朗继续坚持发展核武器,将必然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也将再次推动国际油价飙升。玄而未决的伊朗核问题再度浮上水面。原油市场同时也是政治博弈的舞台。地缘政治问题再次浮上水面,可能会引发基金的再度热炒。

第三部分 燃料油(2737,-12,-0.44%)市场分析

尽管今年国内燃料油与原油走势出现了一些偏离,但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燃料油自身的基本面使其较原油更容易走弱。

一、燃料油现货市场结构生变

燃料油前期涨幅过高过快,国内终端用户难以适应成本不断增高的市场环境是导致燃料油市场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前期在原油的带动下,燃油价格也一路高企,致使燃油发电成本远远高于电价,燃油电厂亏损严重。虽然各地方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燃油发电厂获利空间仍然极其可微,甚至亏损。企业运行不堪重负,被迫停机或以最低负荷运行,直接导致对燃料油需求的大幅下降。而燃料油价格从高位回落后,企业重新启动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求一时难以恢复。

燃料油用于发电的需求量减少还受到电力供需形势缓解的影响。今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较去年明显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很显的改善。在我国目前的电源结构中,火力发电占到75.6%,水电占到22.6%,风电等新能源比例更小,这样的电源结构既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不利于环境保护。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华南地区的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燃油机组将逐步减少和淘汰。

总体而言传统的燃料油消费行业如印染行业在燃料油市场上已完全消匿;陶瓷产业用油比例下降到燃料油消耗量的30%以下;燃油发电厂需求大幅缩水,电力行业在市场中比重降低;船工用油稳定增长,同时燃料油加工企业已成为进口燃料油的消费主体。

二、替代能源发展空间扩大

由于前期燃料油价格不断走高导致成本增加,并且使用燃料油容易带来环保问题,替代能源的开发便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替代燃料油的主要燃料是煤、天然气和奥里乳化油等。短期内燃料油替代虽难以大规模展开,但发展前景良好。目前煤市出现供给紧张的态势,并造成煤价上涨。另外以煤替油还受到环境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煤替代燃料油的规模将受到影响;但随着西气东输、广东LNG 项目以及与委内瑞拉奥里乳化油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燃料油替代规模会逐步扩大,特别是在发电领域。根据有关部门的计划和一些部门的预测,今后国内发电领域燃料油需求将有所下降,但占我国燃料油需求近1/4 的交通运输领域燃料油需求会因水上运输业的发展而有所增长;化工、建材以及钢铁等领域因其快速发展、替代燃料增长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燃料油需求在短期内仍将保持稳定。西气东输工程使部分电厂的燃料改为清洁性能较好的天然气。此外,进口LNG 项目的投产,也将进一步减少发电 方面的燃料油需求。

三、燃料油市场规模有所萎缩

中国今年的石油需求量占到世界需求总量的46%左右,增幅达到6.1%。但其中燃料油由于现行的价格机制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需求有所下降。

现货市场规模的缩小传导至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上,使得成交量及持仓量出现一定的下滑迹象。 造成成交量及持仓量下降的原因还有:2006 年上半年曾出现几次沪燃油价冲高、成交放大的行情,但是每次都遭遇了现货商保值抛盘的狙击,投机户在油价回撤时损失较为严重,信心受到很大影响。实盘的打压影响了投机力量的热情度。不过上海燃料油作为国内唯一的石油期货品种,同时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仍有望吸引到更多的资金进入,继续寻求发展。

第四部分 2007 年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2007 年世界经济基本向好,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长有所放缓,主要受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消费和住宅投资增长进一步走弱、及美元下跌等影响。在全球经济放缓和世界石油供需均衡的前提下,油价再次冲击前提历史高点的可能性极小,阶段性回调格局已经形成。同时受国际局势,季节性因素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7 年将延续振荡调整。预计2007 年原油价格总体将维持在55-68 美元/桶的区间内波动。

而沪燃料油的运行区间在2007 年则将更趋于稳定,受国内现货基本面影响的程度将高于2006 年。

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1、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8—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 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2、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 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3、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4、经济危机 1847年—1850年

1847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英国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线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英国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 

繁荣期 1851年—1854年 1855年—1856年

5、经济危机 1857年—1858年

1857年12 月英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货却增加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都大规模停工、减产,物价急剧回落。美国的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减产20%-30%,铁路建设工程量缩减一半,许多煤矿关闭,煤价大幅度下跌。

6、经济危机 1867年—1868年

事实上,早在1864年,英国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40%,造船业也在1864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并开始收缩。英印贸易逆差在1864年高达3200万英镑,黄金外流严重,1867年春,英国棉花纺织工业生产缩减20%-25%,丝织品输出减少23%。

毛纺织业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的重工业。1867年铁路建设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苏格兰地区137座炼铁炉大半停止生产。造船业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达40%。

百度百科-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

化肥价格迅速回落,经销商都不敢大量进货了,什么信号?

原创出品,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自全球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一路飙升,其中最引人收藏的除了能源、粮食外,另一个就是化肥。

化肥价格飙升也成为助推粮价上涨的一大因素。

然而近期,随着全球油价、粮价不断回调,国内粮食价格也开始阴跌,同时国内化肥价格也有了明显回落。

在今年6月中旬的时候,国内化肥还创下了历史新高,但谁也没想到这瞬间成为了顶点,随后涨势戛然而止,并且开始迅速下跌。

截至目前,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国内尿素价格跌幅最高超过了1000元/吨,从之前的高点3200-3300元/吨降至2200-2300元/吨,而钾肥价格也跌了440元/吨,磷肥的降幅也超过1000元。

虽然称不上是“断崖式”下跌,但是在仅仅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跌幅也有点惊人了。

惊人到什么程度呢?

厂家对备货已经变得不再积极,而是先开始倾销库存,而经销商的反应更明显,相比之前的积极采购,现在已经不敢再大批进货了。

化肥价格大幅回落,厂家着急清库,经销商提货意愿降低,难道化肥要大跌了吗?

首先,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观望情绪开始变浓。

随着全球经济通胀见顶回落的预期越来越高,能源、粮食下行,国内原料成本也有一些波动,而另一方面,需求高峰已过,因此在库存高位、需求低位的状态下,厂家并不急于生产。

而经销商更是一反常态,之前在化肥价格不断上涨时,其进货还很积极,生怕今天一个价明天就是另一个价,但是俗话说“买涨不买跌”,化肥价格迅速下跌以后,经销商采购也开始明显收紧。

其次,成本可控。

近期欧洲多国又再次发布了高温预警,欧洲的热浪还在持续,电力需求飙升,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欧洲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而就在这时候,欧洲对俄罗斯煤炭的禁令已过完120天的过渡期,这意味着煤炭需求将变得更加强劲,全球煤价也应声上涨。

不过相比国际煤价大涨,国内早已提前布局。

去年国家就曾公布2022年煤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到,2022年煤炭长协签订范围进一步扩大,核定能力在30万吨及以上的煤炭生产企业原则上均被纳入签订范围;需求一侧,要求发电供热企业除进口煤以外的用煤100%签订长协。

所以国内煤炭长协价格稳定,成本相对可控。

企业心态也相对宽松,原料库存备货最多只会备1个月左右,产品价格随行就市。

这也意味着在化肥领域的博弈已有所下降。

第三,国家会对化肥“动手”吗?

一说起粮价,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粮价上涨了要调控,化肥涨了什么时候调控啊”。

粮食不仅是重要的口粮,同时也是工业生产重要的原料,因此粮价的波动牵涉方方面面,而决定粮价的不仅是供求关系,还有种粮成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化肥价格。

除了稳定化肥原料煤炭等价格外,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就大力保障化肥企业生产开工率,使得日产量一直维持在高位,并且还限制化肥出口,目的就是增加国内的化肥供给,给市场降温。

因此可以预见,下半年这一系列措施仍将持续。

那么,化肥价格会大跌吗?

我们认为大概率也不会大跌。

因此市场经过2年多的调整,已发生巨大变化,再考虑到通胀的因素,无论是原料还是其他成本都有所走高,这也意味着化肥价格很难再回到原来的价格区间。

其实不止化肥领域,粮食领域也是如此,它们正在新的市场供需中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更多内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