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金价是不是比较贵了-正月初七今日金价
1.管子的《士农工商》中心思想是什么
2.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3.黄金转运珠有讲究么?
4.甲午战争时期,日元对中国库平银的汇率是多少?
管子的《士农工商》中心思想是什么
《士农工商》
1、黄金者,用之量也。辨於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後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为之有道。
译文
黄金是计量财用的工具。懂得黄金的道理,就懂得什么是奢侈和俭省。懂得奢侈与俭省,各项用度都能得到适度的满足。国家用度过少,对举办事业不利;过多,、对商品资源不利。因为,国用过少,则金价低了,金价低则各项事业不好办,故对事业不利。国用过多则金价高,金价高则商品,所以对资源不利。等到商品消耗光,才知道不足,这是不懂得适量的原故;等到事业完成后,才发觉商品过剩,这是不懂得合度的原故。不懂得适量,不知道适度都不行。而要懂得它们,也是有规律的。
2、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也。天下乘马服牛,而任之轻重有制。有一宿之行,道之远近有数矣。是知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所以知地之小大也,所以知任之轻重也。重而後损之,是不知任也;轻而後益之,是不知器也。不知任,不知器,不可,为之有道。
译文
天下各地,驾驭牛马,其负担轻重,都有一定的限度。有一宿(三十里)的实际行程,可行的里程远近,也就心中有数了。因此,知道一个诸侯国可以出兵车千辆这个标准,就可以算出军备规模的大小,也可以算出负担的轻重。征收重了以后再来削减,那是不了解负担能力;征收轻了以后再来增加,那是不了解军备规模。不了解负担能力和军备规模都不行。而要掌握它们,也是有规律的。
3、地之不可食者,山之无木者,百而当一。涸泽,百而当一。地之无草木者,百而当一。樊棘杂处,民不得入焉,百而当一。薮,镰缠得入焉,九而当一。蔓山,其木可以为材,可以为轴,斤斧得入焉,九而当一。泛山,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十而当一。流水,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林,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五而当一。泽,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命之曰:地均以实数。
译文
对于不生五谷的土地和没有树木的荒山,百亩折合成一亩可耕地。干枯的沼泽,也是百而当一。不生草木的土地,百而当一。荆棘丛杂无法进去人的土地,也是百而当一。芦荡草泽,但可以带上镰绳进去采伐的,九亩折合一亩。丘陵,其树木可以当材料,可以做车轴,而且人们带上刀斧可以进去采伐的,也是九而当一。高山,其树木可以做棺,可以做车,而且人们带上刀斧可以进得去的,十亩折成一亩。水流,可以下网捕鱼的,五亩折成一亩。森林,其树木可以做棺,可以做车,而且刀斧能进得去的,也是五而当一。湖泽,可以下网捕鱼的,也是五亩折成一亩。以上就叫作:以可耕面积的实数对土地进行折算。
4、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官制也。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邑制也。邑成而制事:四聚为一离,五离为一制,五制为一田,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事制也。事成而制器: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马也;一马,其甲七,其蔽五;四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车两,器制也。
译文
六里见方的区域命名为暴,五暴命名为部,五部命名为聚。聚要有集市,没有集市则人们缺乏日用品。五聚叫作某乡,四乡叫作方。这是行政组织制度。行政组织一经建立,就来建立地方居民组织。把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连,五连编成一暴,五暴编成一长,称它作某乡。四乡命名为都。这是居民组织制度。居民组织一经建立,就来组织生产。四聚算作一离,五离算作一制,五制算作一田,二田算作一夫,三夫算作一家。这是生产组织的制度。生产组织一经建立。就来组织军备。六里见方的土地出兵车一乘。一乘四马,一马配备甲士七人,盾手五人。一乘则共有甲士二十八,盾手二十。还配备民夫三十人,负责兵车的后勤,这就是军备的制度。
5、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两当一镒,一镒之金,食百乘之一宿。则所市之地,六灸一[豆斗],命之曰中岁。
译文
六里见方的土地出一辆兵车,每一平方里是九个农夫的田地。一锐黄金是供应百辆兵车一宿的费用。没有黄金可以用丝绢代替,细绢三十三制折为黄金一镒。没有绢可以用布,一百匹细白布折为黄金一镒,一镒的黄金即供百乘兵车食用一宿的费用。这样,征收布匹的地方,合六步土地征粮一斗,这是中等年成的税率。
6、有市,无市则民不乏矣。方六里,名之曰社;有邑焉,名之曰央。亦关市之赋。黄金百镒为一箧,其货一谷笼为十箧。其商苟在市者三十人,其正月十二月,黄金一镒,命之曰正。分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
译文
要有集市,没有集市则民用缺乏。六里见方的地域,称之为“社”;有居民的邑,名之为“央”。也要征收关税和市场税。按黄金百镒为一筐来算,货物一谷笼算作十筐;集市的商人如果达到三十人,从正月到十二月年收黄金一镒,这就叫作征税了。每年的春分公布税率;立夏则按月核实,秋天则统计总的征税情况;还要统计商民人数的增减。
7、三岁修封,五岁修界,十岁更制,经正也。十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十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则去半,比之於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於泽。
译文
三年修整一次田埂,五年修整一次田界,十年进行一次重新划定。这些都应成为常例。一般一切深见水的土地,不会发生大潦;五尺深见水的土地,不会发生大旱。一仍见水的土地,要减轻租税十分之一,二仞则减收十分之二,三仍减十分之三,四仍减十分之四,五仍则减半,相当于山地。至于五尺见水的土地,也减税十分之一;四尺的减十分之二,三尺的减十分之三,二尺的减十分之四;而一尺见水的土地,就相当于沼泽了。
8、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以为三日之功。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耕始焉,芸卒焉。士,闻见、博学、意察,而不为君臣者,与功而不与分焉。贾知贾之贵贱,日至於市,而不为官贾者,与功而不与分焉。工治容貌功能,日至於市,而不为官工者,与功而不与分焉。不可使而为工,则视贷离之实,而出夫粟。
译文
从都城城门以外,到全国所有地区,成年男子按两犁的定数,未成年男子按一犁定数,都要为君主服役三天。正月就命令农民开始耕作,到公田服役;从雪化春耕时起,直到夏锄为止。对于见识广、学问博、断事精明的“士”,凡是没有成为君主臣吏的,也要服役而不分配收益。对于熟悉物价贵贱,并在集市上交易的商人,凡不是官商的,也要服劳役而不分配收益。对于讲求器物样式功能,参加集市交易的手工业者,凡不是官家工匠的,也要服劳役而不分配收益。至于不能使其直接出工的人们,就看他们所差的实际数字,交纳补偿力役的粮食。
9、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非一令而民服之也,不可以为大善;非夫人能之也,不可以为大功。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是故,官虚而莫敢为之请,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君举事臣不敢诬其所不能。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诚以来。
译文
只有智者明白而愚人不明白的事,不可以要求一般人民。只有巧者能做到而笨人做不到的事,也不可要求一般人民。若不是命令一下,人人都能实行,就不能达到大治;若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就不能建立大功。因此,非真正的商人,不得经商;非真正的工匠,不得为工;非真正的农夫,不得务农;不是名符其实的士人,不许在朝中做官。这样,即使官位有缺,也无人敢于冒请;即使君主有珍车、珍甲的待遇,也无人敢于妄求享有;国家举办大事,臣下也就不敢谎报他们所做不到的事情。君主了解臣下,臣下也知道君主了解自己。所以,臣下就不敢不尽心竭力、老老实实地为君主服务了。
10、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译文
事理告诉我们: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人民自身抓紧农时。他们会关注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这洋,他们就能够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知疲倦并且不辞辛苦地经营。而不把土地分配下去的害处,就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发挥。不告知农时,人民就是不抓紧;不教以农事,人民就是不干活。实行了与民分货的制度,,人民就切实看到有得有征了;再明确征收的标准,人民就会尽力了。于是,不必督促,父子兄弟都会来关心生产的。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关于白银的价值,前几年一部经典的《白银帝国》**也让大家见识到了清朝晚期大户银号家族的兴衰,电视剧**里也有很多关于白银的戏份。那么,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唐朝,当时的一两白银折合为1000文铜钱,而当时的大米就只有5文钱一斗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就是一两等于4130元人民币,好多啊,我一个月工资啊!真是被电视剧忽悠着了!
宋朝时候的一两白银通过大米折合之后,大概是一两银子相当于924-1848元,也不少,但是跟唐代比起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二石,照当时的计算,一石就是94.4公斤,那就是明朝的一两银子好比现在的660.8元人民币。这个价格跟我一年的奖金差不多了!
清朝中晚期价值约150到220元人民币左右,难道物价上涨得如此厉害吗?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一直以为银子和黄金属于重金属,几乎不贬值呢,谁知道,贬值的力度也是不小!
1901年,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1925年上海1个银圆可以买到18斤大米。所以1银元大约45元。看来银子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次西菜套餐。如果逛公园的话,大概可以买20张门票,看**的话,大概可以买十张入场券。由此看来,在30年代,银子的购买力还是上升的,我们现在吃顿涮羊肉怎么也得三百五百的吧?
黄金转运珠有讲究么?
转运珠是时来运转的意思啊,不是必须有什么固定的关系才可以送。当时这种传闻是因为转运珠刚进入市场,销售量不大,所以弄这么个规矩出来炒作。为了提高销售量的。现在金价280-320不等,看你在什么城市,什么店买。想要可以联系我。我有朋友卖这个,最便宜的100多就可以买到。
甲午战争时期,日元对中国库平银的汇率是多少?
汇率:1库平两足银=0.18英镑=1.64日元
清朝通过借款在三年内赔款于日本,向日本支付具体数额为赔款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驻军费150万两、成色实足(纹银0.17与足银0.18的汇率差)损失1325万两/225万磅,银元贬值的磅亏(支付给汇丰银行和伦敦贵金属交易商)1494两。共计25969两(纹银),合4422万英镑,其中支付给日本4197万英镑(两种算法相差30万磅)。清朝于1895、1896、1998与俄法、英德、英德订立借款合同,借库平银3亿两,本息计7亿4000万两。甲午(1984)至庚子(1900),年均摊还外债本息2000万两,约为岁入的1/4。
清国の资金调达(赔偿金借款)
1895年露仏借款 4亿フラン(1582万ポンド)
1896年第1次英独借款 1600万ポンド
1898年 第2次英独借款 1600万ポンド
流传的2亿两或者2亿3000万两过于简单,而同上计算的方法得出结果后加上“掠夺的财务”变成3.4亿两,则没有证据。约4200万磅的结果与日本方的计算也较吻合——井上馨:“想到有3亿5000万日元涌进国内,无论政府或私人,都产生了一种无限富有的感觉。”日本获得约4000万英镑(战研原文),合3亿6459万日元(甲午军费为2亿日元),7895万日元弥补军费缺额,2亿2605万日元用于军事扩充(含陆军、海军、水雷艇),2000万日元献给皇室,1000万日元作为教育基金,57万日元作为官立八幡制铁所资本(约3000万日元的去向战研的文章没有交代)。一说有7260万日元作为货币改革时的准备金,从上文来看显然是不足的。但是日本的说法里反复提到这一点(但无具体数字)而几乎没提及军费用途。大概是由于当时赔款用金英镑支付,金英镑又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因此对银本位改金本位的货币改革中起了国家银行资本的作用?还有灾害准备基金1000万日元的说法。这个较为可信。
1840年:鸦片战争。
1853年:黑船开国。太平天国攻下南京。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幕府海军建立。
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
1865年:江南制造局(造船厂)创立于上海。
1866年:福泽谕吉创立庆应义塾。驻地军舰操练所改为讲习所(海军学校)。福建马尾开设水师学堂。
1867年:横须贺制铁所(造船厂)竣工开业。
1868年:明治元年,倒幕成功。
1871年:日清友好条约。
1872年:日本设陆军海军,实行征兵制。太平天国灭亡。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李鸿章以四百万两年费筹建现代海军。
1876年:日本自造舰900吨的清辉号下水。中国海安号为2800吨,后因造价昂贵停止造舰。日朝签订《江华条约》,日本自此从朝鲜身上完成原始积累。
1877年:西南战争。东京大学成立。
1880年:日本制《教育令》《刑法》,要求开设国会。中国购定远、镇远。
1883年:双方大量购船。日本陆军大学成立。
1885年:日本实施内阁制。镇远、定远回国。
1888年:北洋海师成军。
1889年:日本制定宪法。当年军费总额占预算近30%。光绪亲政。
1890年:日本第一届国会。北洋水师八大远齐备。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军费占预算69.31%。
1983-1984财年日本政府预算为8400万日元。
1895年12月,日本国会通过总金额超过5亿日元,预期1902年完成的军备预算计划。
据记载,道光时期(1820--1850年)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约4000万两。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约占该额的37%。在偿付赔款的过程中,清政府一方面大量动用关税收入,一方面加重地丁漕赋、盐课、兵饷和商捐等的征收科派,致使本该应用于自身发展的大笔款项被索赔国掠走。但是,从宏观上观察,这一时期清政府尚能做到收支平衡,赔款对财政经济的影响还不显著。
这是因为:第一,清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关税收入甚少。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关税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财源之一。同治末年,清政府年收入达到6000万两左右,比道光时期提高了50%。到光绪初年,又增到8000万两,比道光时期提高了1倍。这些新增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赔款对清政府的压力。第二,赔款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太大。如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分4年偿清,平均每年偿还373万两,约占岁出的9%。甲午战争赔款在中国财政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据统计,从甲午开战到是年腊月底,日本从中国获得的兵船、军械、军需等物价值7100万多日元,折合库平银4734.5万两。日本随军记者川崎三郎在甲午战后曾做过一篇《日清战役战利品概算》,对我们的统计也极有参考价值。这个《概算》的内容是从甲午开战到乙未战争结束,包括了所有各次战役的战利品统计数字,从中减去甲午年腊月底以前的部分,得出的就是乙未正月以后的数字了。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所获得的舰船、武器、及其他军需物品等,按日金价计算,共值8982.2万元, 折合库平银5988.3万两,这个数字当然很不完整,也不可能完整。除以上这些实物以外,日本还通过这次战争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货币。 对此,中外多有记述。如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称:平壤一战,“将弁私财,军士粮饷,凡有金币12箱,内共金砖67块,金锭61碇,金沙14 箱,大小30包,皆将领私财, 而军士粮饷,除粮食以外, 尚存饷银约及10 万两”,皆为日人所得。 蔡尔康等编《中东战纪本末》所译日本官报亦称,此战“得金银40箱,每箱约重英权300磅,高丽钱不计其数”,并注曰:“英金1镑合华权4两,英权一磅合华权12两。 其实,这些记述皆限于平壤一战, 且不甚具体,很难据此作出比较精确的计算。根据日本当时所发表的历次战报,将其所获金银货币种类及数量具体开列后统计,币类别甚杂,计值单位不一,现据日方的逐一计算,计其值为3000万日元,折合库平银2000万两。 以上三项总计。共为1.198亿日元,折合库平银7988万两。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