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呢?

2.清朝妃子的月俸在现代是多少钱,为何真实情况让人惊讶?

3.在古代清朝时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呢?五钱又是多少钱呢?

4.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呢?

清朝福临皇帝的金价_清朝福临在位多少年

在清代拥有10000两白银的家庭虽然不是顶级富豪家庭,但也是许多富裕人家可望而不可即的。

白银自古以来就是贵重金属,由于白银的数量比黄金更多而且便于储存,所以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要储备财物,对接金价、绢价、房价等等。

从宋朝开始,朝廷已经发行纸币。

不过,纸币的价值与当时的银价有关。如果银价下跌,那么纸币也随之而贬值,所以无论民间还是官员,都喜欢?硬通货?白银而嫌弃?有名无实?的纸币。《明史》记载:?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纸币)?。

到了清朝时期,拥有一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富翁的身价。清朝初期(顺治),白银1两就等于1000文铜钱,而白银10000两就等于1000万文铜钱。

清朝中期(嘉庆),白银1两等于1200文铜钱,而白银1000两就等于1200万文铜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除了有通化膨胀的因素以外,还有当时的战争减少、国家趋于安定等因素。在清朝很长一段时期内,米价的波动范围是8文钱/斤至16文/斤。

如果一个普通人每月只吃20斤大米,那么一年才花费1920文铜钱至3840文铜钱的生活,也就是1.92两银子至3.2两银子左右。

10000两白银在当时无疑是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巨款,就算许多大地主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来10000两的现银,所以古装剧里皇帝动不动就赏赐白银万两其实是假的。

既然吃饱了饭,那么就该买地和置产业了,那么清代的房子价格昂贵吗?

清高宗乾隆初年间,有个人在天津买了一块土地,盖了一座有10间房子的四合院。这个人连买地带盖房,一共才花了180两银子。如果在清代有10000两白银,那么到全国各地四处购置豪宅基本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几个例子也能够反映出清朝的一万两白银的价值的。

比如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大力支持左宗棠的晚清首富胡雪岩,胡雪岩的身价财产最多时曾有约3000多万两白银,当然其中不全是现银,只是折算价值。这就好比,你的财富是全国首富的3000万分之一。好家伙,放在今天至少也有数千万之多的身价吧。

又比如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会儿已经是晚清了),清政府每年的税收总额一共才8000万两白银(账面),因此当时谁要是家中有一万两白银绝对是相当富裕的家庭,有车有房有丫鬟,什么都不缺。

清朝妃子的月俸在现代是多少钱,为何真实情况让人惊讶?

在清朝时期,不仅官员都会有俸禄,后宫的嫔妃也是有月俸的,看过清宫剧的朋友们都知道,不同等级的妃子,月俸也是有所不同的。其实,清朝的很多制度都是沿袭了明朝,后妃制度同样如此。清朝妃子的月俸在现代是多少钱?

清朝后宫的嫔妃其实是分两类的,一类是先帝的遗孀,另一类就是现任皇帝的妃嫔。

首先先帝的遗孀,最为后宫妃嫔中级别最高的太皇太后,也就是皇帝的祖母,在后宫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而皇帝的母亲太后次之,其他先帝的遗孀级别都加“太”字,也就是“太妃”“太嫔”等。

后宫地位最高的皇太后,金20两,银2000两,这是年薪,除以十二就是月俸!其他福利待遇可是非常高的,单是皇太后一天就有一头猪、一只羊的补贴,再加上鸡鸭鱼,如果再加上米面油盐之类的,一天的补贴就高达2000元以上,一个月算下来至少有6万的补贴,一年也就是72万元。

在现任皇帝的后宫之中,一般是分为8个等级,这些等级想必大家也非常熟悉了,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贵人、常在、答应。其中皇后固定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则是两人,妃位设置四人,嫔位六人。其她位分的数量则随皇上的心意而定。待遇也是因她们地位不同而有所差距。

皇后,银1000两;皇贵妃,银800两;贵妃,银600两;妃,银300两;嫔,银200两;贵人,银100两;常在,银50两;答应,银30两。

在清朝时期一辆黄金大约是现代的37克,金价目前在280元左右,而银价则是在3.5元左右。这样换算下来,皇后的年薪大约在12.5万元,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白领。位于妃嫔末位的答应就可怜了,年薪才3800元,好在管吃管住,不然这点钱真不够用的。但是皇太后就厉害了,但是银就能转换25万,金转换21万,加起来有46万之多,算起来也是高管层次的了。 

而且除了这些俸禄之外,妃嫔们每年都会按照级别得到一定量的布匹,绸缎等物,也就是相当于服装费。而且不同级别的妃嫔每天都有定额的日用,比如说鸡鸭羊肉米面等,除此之外,还有定量的炭火、蜡烛等,可以说是包吃包住了。

每逢佳节,皇帝也会额外赏赐,如果说妃嫔怀孕生育皇子,皇帝更会大家赏赐,这些赏赐甚至比年俸还要多。因此,虽然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但是皇帝对于这些妃嫔们提供的待遇还是非常不错的,不仅吃穿住全包,而且还有额外的奖金,还有佣人伺候。与现在的很多单位相比,待遇真是丰厚的不得了。

因此,放到现在的话,答应的年薪也就不到4万元,可能连个普通小白领都比不上。而皇后的年薪就高多了,换算过来相当于130万年薪,再加上额外的生活补贴,这个数据确实令人羡慕不已。作为后宫的最顶层,太后的年薪更是高达280万元。

这样看起来,我也就是一个答应的俸禄!老板,能不能给加个钱?要不然,就跟宫里的答应一样吃土了!

在古代清朝时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呢?五钱又是多少钱呢?

一两银子为500元,五钱是250元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现代某些电视剧误导,好象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随便买个馒头要一两银子,简单吃顿饭上百两,给小二打赏也十几两,几十两,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影视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政府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政府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并不是就用我们平常吃的香瓜子镀了一层金,也不是用金子做成瓜子的形状,它其实是指细小的碎金,因其远观时形态如瓜子大小,所以取名“金瓜子”。

此外金瓜子的取名也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皇帝脸上也很有面子。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皇帝想要赏赐大臣,他说“来人啊,赏碎金子”和“来人啊,赏金瓜子”哪个好听?毋庸置疑,自然是金瓜子。虽然东西是同一个,但是叫法不同,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那么皇帝赏赐下金瓜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其实就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提出的三纲五常文化影响下,“君为主,臣为从”一直时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相处的要领。这也就意味着,臣子要绝对服从皇帝。所以当皇帝打赏时,不论什么,比如字画啊,黄马褂啊等等都要供起来,同时还要千恩万谢,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受宠若惊,十分重视,这样也就大大的满足皇帝的虚荣心。

需要指出的是,其实金瓜子并不是清朝特有的,只是因为到了清朝,金瓜子成为了皇帝的御用所以才显得各位珍贵。在此之前,比如明朝,就有明令规定,民间不能流通碎金。但一些达官贵人,皇亲贵胄之间还是可以使用的,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体现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金瓜子在现在是什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金瓜子还是非常值钱的。据记载,一颗金瓜子重量约20至30克,用最近的金价来算,金条400元/克。也就是说,一颗金瓜子平均价值相当于1万元。或许有人就会说,记得影视剧里有个桥段,清后宫妃嫔打赏太医,直接抓了一把,那不是得赚翻?其实这是影视剧夸大的结果。然而在现实里,由于金子的价值很高,就算是皇帝,都不敢肆意挥霍:

(道光年间京官俸禄表)

就拿道光在位期间京官一年俸禄来说:正九品一年算上各种补贴才83.48两白银。而清朝的标准,金银兑换大约1比10,也就是说一颗金瓜子接近当时的一两,相当于10两左右的白银 。如果皇帝随便奖赏金瓜子,那说严重点可能会影响到货币市场。所以金瓜子具体每次打赏多少是不一定,这得看看皇帝的心情还有受赏的人的功绩,总不可能每次就一抓一大把,估计皇帝都得肉疼。

金瓜子在古代能换钱吗?

那如果大臣家道中落,贫困潦倒,那能把这个金瓜子典当了改善生活吗?

这里只想说,除非这位大臣想带着全家老小都去跟阎王爷谈心,否则就算饿死都不会也不敢去交易金瓜子的。上文说到在清朝别看这金瓜子小小一颗,但凡是领过金瓜子赏赐的人,那都是有着无限的荣誉和骄傲的,能证明自己能力了得,深得皇上宠信。

简而言之,金瓜子就是代表着身份及地位,因为这是御赐之物,所以一旦发现市面上有瓜子形状的金子流通,持有者肯定是要被问罪的。毕竟这是将皇帝的恩赐这种天大的荣耀用物质金钱去衡量,这不是打脸皇帝吗?说严重点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最终丢官是小,小命保不住都有可能。

所以即使是皇帝赏赐再多的金瓜子,也只能看不能花。这也就导致大臣即便在受了恩典得了金瓜子,还得防着小偷把它给偷了。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小偷只“光顾”了白银却没有对金瓜子下手,估计被偷的大臣内心还会非常开心,长吁一口气,或许还会归功于菩萨保佑等等。

金瓜子作为清朝皇帝奖励臣子的一种手段,它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自然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意义。或许在臣子手里对它是又爱又恨,说难听点,是个“烫手山芋”也不为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