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轮没到油价跌了-油轮运价什么因素会上涨
1.国内汽油到了9元时代,俄罗斯原油却跌到了白菜价,为何中石油却拒绝购买?
2.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如何理解这句话?
3.两桶油亏500亿,民营油站纯利翻3倍,正规军也打不赢骨折价?
4.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指什么?
5.美国本身也是石油出口国,为什么还要打压油价?
国内汽油到了9元时代,俄罗斯原油却跌到了白菜价,为何中石油却拒绝购买?
在研究我国的中石油为什么不买俄罗斯的廉价石油之前,必须要明确一个概念。石油进出口并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往往需要签订长期的协议。不是说今天我想买就买,明天不想买就不买了。
也正是石油进出口的期限决定了不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动,进出口大多数情况都不会受到影响。随着当前各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石油更是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能够稳定国家的石油进出口,所以我国早早地就已经和许多石油出口国签订了长期协议。
而这个协议上规定的价格就是我们进口石油的价格,这个价格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发生改变,更加具有稳定性。目前我国不仅与俄罗斯签署了这一协议,同时还与沙特、哈萨克斯坦等几个国家签订了长期协议。
所以说我国在有了稳定的长期协议的基础上,并不需要因为暂时的石油价格下降就贸然的大批量地买入石油资源。原油进出口协议对于我国的石油进出口有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以下的几个原因。
第一便是避免被认为站边俄罗斯如今随着国际冲突越演越烈,西方国家一直在虎视眈眈希望能够将我国拉下水。如果我们采取了措施援助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立马就会往我们身上泼脏水。
早在西方国家开始对俄罗斯进行经济限制,限制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的时候,就已经污蔑过我国一次,称我国不跟随西方国家的限制就是对俄罗斯的变相援助。
我国在协议的基础上与俄罗斯进行正常的外交都要受到西方的污蔑,更不用说从俄罗斯大量采购石油之后将会面临什么局面。第二,俄罗斯的石油价格并不便宜当前的俄罗斯石油价格虽然有了下降,但是在国际石油价格当中仍然处于中等位置,并不是一个较低的价格。
就比如伊朗的石油价格仅仅为3330元每吨,要远远地低于俄罗斯的4045元每吨。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稳定的石油进口渠道,价格已经不是我国进口石油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中石油才会表示此次不会购入俄罗斯的廉价石油。
总结我国每年要消耗至少7亿吨的原油,因此如果只单独考虑价格来进口石油很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的长远发展要求。所以大家应该理解为什么我国的中石油没有选择购入俄罗斯的廉价石油。
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的民用造船量在2010 - 2013年之间超过韩国,但是最近两年又被韩国反超了。如果从从长期来看,中国民用造船量超越韩国是早晚的事情,考虑到中国总人口和经济体积都是韩国的好几倍。
自从2014年中旬油价下跌,货轮、油轮、天然气轮和石油勘探船只的订单严重下滑。渡轮、游轮、渔船等船只订单反而没有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造船业的许多订单都是先以西方国家的设计局设计,然后在中国订购的。
扩展资料:
我们近代的科技成就
1、核聚变
2017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被称为人造太阳的、我国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在全球首次实现了5000万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创造了世界之最。
2、特高压输电
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我国主要指±800千伏直流输电和1000千伏交流输电技术。我国不仅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这项技术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3、人工智能
我国在AI智能方面异军突起,远远的把世界各国摔在了后面,国外纷纷开始向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学习。目前在很多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应用已经有很多,这些新技术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美国日本和德国传统优势技术领域的垄断。
两桶油亏500亿,民营油站纯利翻3倍,正规军也打不赢骨折价?
众所周知,中石化和中石油统称的“两桶油”,虽然常年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的状元探花,但两者今年上半年一共亏了500多亿元。前几天中国石化公布2020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为10342.4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净利润亏损228.82亿元,去年同期为313.38亿元,每股收益-0.189元。
而中石油方面也“不甘示弱”,据中国石油财报显示,上半年营收9290.45亿元,同比下降22.3%,净亏损299.83亿元,去年同期盈利284.23亿元,同比下滑205.5%。
也就是说国内“两桶油”,今年上半年亏损将近五百三十亿元,平均每天亏损3亿元。当时大家有一种“加油就是赚到“的感觉吗?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网友和茶哥一样,完全看不透“两桶油”的亏损是怎么来的。之前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原油价格甚至一度跌至负数,买油不仅不花钱,还倒贴你钱,这种百年都未必一遇的事都被我们赶上,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两桶油”亏损呢?
大家还记得,时有听闻的外国奶农倒奶、果农倒果事件吗?主要原因为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交易价格暴跌;另一方面,运输及仓储成本又远远超出实际售价,所以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无独有偶,“奶农倒奶”与这次原油价格暴跌也有不少类似之处。我们把时间回拨到原油价格为负数的5月份,当时WTI原油期货价格暴跌300%,收于-37.63美元/桶,当月价格甚至还低至-40.32美元/桶。也就是说当时只要你把生产的原油拉走,期货商还需要额外给你支付40元美金。如果我们趁着这“特价”时期,大量购入,岂不美哉?其实对于石油市场而言,与平时在菜市场买菜,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原油不仅涉及开采、提炼、运输的费用,而且还有储存产生的费用。
期货市场只是表面的结果,真正导致原油价格下降的,还是因为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今年4月10日,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12周增长,涨幅达到新高,我国也并不例外。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虽然需求量在不断下降,但供应端的供应量并未随之下降,这就导致了贸易商的库存空间日益膨胀,趋近饱和。当全球原油储存基地趋近饱和的前提下,又受到了疫情影响,市场端的需求持续下跌,这就导致海面上停满了满载石油的油轮,燃油价格发生暴跌。
导致原油价格为负数的主因,多是我们的库存已处于库存饱和的状态。反推一下,我国作为石油进口第一大国,倘若我们库存所剩空间巨大,相信也没这次石油价格变负的情况出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哪怕我们鉴于油价的巨大诱惑进行紧急入货,算上综合调度运输船只的时间,以及在海上停留仓储的支出,是亏是赚真不好说。
另外,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但我们却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区区的几艘油轮油量平均下来,其实并不能左右多少原油进货价格,这也是为什么原油价格跌至负数,两桶油依然亏损的主要原因。
再者,我国油价的涨跌,并非“两桶油”说了算。石油作为重要物资,燃油的价格需要国家发改委进行调整,根据相关规定,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40美元/桶时,国内成品燃油价格将不再调整,其中未调部分的金额将作为调控风险准备金,全额上缴到中央国库。所以未调价部分金额,并非落入两桶油“口袋”。
企业有亏损的,自然也有盈利的,两桶油半年巨亏500亿的消息固然吸引人眼球,但如果我跟你说,同样是在国际原油暴跌的环境下,国内民营石化企业的利润却大幅增长,你说两桶油气人不气人吗?
比如前段时间公布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的恒力石化。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7.7亿元,同比增长97.8%,实现上市公司股东归属净利润21.43亿元,同比增长323.84%。
最直观的原因是,终端市场的不买账。前段时间国际油价下跌厉害时,这些民营加油站都在打折、促销,甚至加入成为会员,每升油还能折上有0.5-0.8元的优惠,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选择加入民营加油站的怀抱。反观两桶油,油价“岿然不动”,原因也见上文分析,当民营加油站灵活控制原油采购时机、打出促销组合拳时,而两桶油还在老实执行底价机制,消化之前积压的库存,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客户被民营加油站撬走。
而且从体量上来说,两桶油的庞大规模也是民营加油站无法比拟的,通常两桶油加油站的地理位置都很好,员工也多,所以运营成本也相对高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在国际油价跌入负数的5月,两桶油提出高效运营的内部提升活动。?
茶哥之言:
对于“两桶油”的亏损情况,其实大家也无需愤怒,纵观全世界,亏损的并非只有“两桶油”,全球5大石油巨头同样也出现了集体亏损,亏损金额更是在两桶油之上。其中,壳牌和BP亏损已超过百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也出现了十位数美元的亏损。相比起国外石油巨头的亏损,我们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指什么?
应该是20世纪70 80年代石油危机,出现价格震荡: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1.8美元/桶;
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
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
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达到39美元/桶;
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
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
美国本身也是石油出口国,为什么还要打压油价?
众所周知,每当面临油价疲软时,欧佩克将开始一轮减产,使油价上涨。但是,今年油价继续下跌。欧佩克会议不仅没有说减产,而且即使在美国的压力下,必须增加产量。我们必须知道,美国现在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油价下跌也对美国不利。美国为什么要压低油价?
1、增加产量前打垮前苏联。事实上,无论是压制油价还是提高油价,经济目的都是第二,关键是要看美国的战略目标。在美苏霸权时期,美国迫使欧佩克增加产量,让石油价格下跌。目的是镇压前苏联。值得注意的是,前苏联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外贸收入基本上来自石油出口。这种经济上的独特性非常脆弱,美国的目标是前苏联的弱点。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阿拉伯增加产量并实施“反向石油冲击”战略,该战略显着提高了产量并压低了油价,拖累了苏联经济。石油价格战已成为苏联最终瓦解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这个时候,美国大力推动欧佩克的产量大幅增加,其战略目标是针对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国家。
2、战略目标超出了经济目标。几天前,美国声称退出伊朗核协议,并以更严格的方式对伊朗实施制裁,以获得伊朗的“更高程度”合作。石油是对伊朗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持。此外,伊朗恢复经济运转时间尚短,其增产能力仍然有限。低油价将影响伊朗经济乃至政治稳定。美国的另一个“敌人”是委内瑞拉,它也是一个单一的石油生产国。委内瑞拉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低油价不仅导致其经济崩溃,而且还导致政治上的崩溃。此外,美俄关系“看起来很美”,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仍然难以彻底摆脱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依赖。
3、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近年来,全球石油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非欧佩克国家的集体崛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巴西等石油产量出现反弹。俄罗斯的产量继续保持强劲,并且在苏联时代继续恢复其记录,份额超过全球12%。其次,页岩油气革命使市场充斥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水平钻井”和“高压裂缝”等技术的改进和规模,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已降至前两年的一半左右。
最后,随着页岩油革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随着石油美元的霸权,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石油价格的控制。虽然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已联合起来,但他们希望降低石油价格并提高石油价格,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但是,在美国的压制下,沙特阿拉伯不仅会减产,而且还会增加产量。谁控制石油就是控制所有国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