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亚麻籽油多少钱一斤呢_甘肃祁连山亚麻籽油价格
中国农业地理
agro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中国国土共跨有8个温度带,各地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全国 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2/3,平地只占1/3。山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旱涝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外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冰雹)。
⑤ 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 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藏、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维吾尔、回族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这同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也最高。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 耕地。全国耕地约 0.9567亿公顷,垦殖指数为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垦殖指数可达50~60%,四川盆地40%,东北平原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一般约10~20%。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很少。 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0.3535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0.1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东北、内蒙古、甘新、青藏及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复种指数低于100%。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20~150%。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180~250%。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亚热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因此,无论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或出现次生潜育化,实际是掠夺地力,这一情况亟需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冰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际稳产高产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 0.153亿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0.474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强。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 1/6。全部旱地中,还有70%无灌溉设施(其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19%)。水田面积占耕地26.67%,约有90%分布于淮河泰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1/3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约20%是涝洼、盐碱地,约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83.3万公顷,多年累计达0.31亿公顷,而同期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0.32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平。
② 草地。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1/3以上。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差别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态。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见中国草场资源)。
③林地。中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与世界平均数22%比差距很大。地区分布极为不均。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内蒙古东部,东北3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覆盖率在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10%,西北地区不及1%。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15.8%(见中国森林资源)。
④内陆水域。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2.8%,是发展淡水水产的主要场所。其中江河0.126亿公顷,湖泊0.08亿公顷,池塘水库0.066亿公顷。约有92%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 但多年来重捕捞、 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加以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发展中国农业,必须着眼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结构
1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亿元,其中种植业占 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除西藏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
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性。1978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为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 商业和饮食业总产值则由 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生产布局 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为保证国家商品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增长。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 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 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见中国经济作物地理)。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1949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达13021万头;猪36240.8万头;羊21002.1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70264.9万头(只),为1949年的3.39倍。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1990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5.63%,人均年产肉量22.1千克,年产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3.6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1990年猪出栏率只有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过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增加肉、 奶、蛋、禽产品供应。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见中国畜牧业地理)。
④林业布局。1949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0.28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亿公顷。木材年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 5000余万立方米,提高9倍多。林产品产值增长17倍。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见中国森林资源)。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力;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和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在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林。
⑤水产业布局。 1990年全国水产总量 1237万吨为1949年产量的 26.5倍, 但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0.8千克。海洋水产占57.7%,以捕捞产量为主(占77.28%),养殖产量较小,(22.72%)。淡水水产中,养殖产量占84.92%,捕捞产量占15.08%。长江及淮河流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网,淡水水产产量占全国60%以上,次为珠江流域。进一步发展水产生产,主要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重点建设一批海水和淡水养殖基地(见中国水产资源)。
农业区划概述
中国可综合地划分为以下10大农业区:
① 东北农林区。包括辽、吉、黑3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农垦历史短,可垦荒地广,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材供应基地,也是重点开荒扩耕地区。大豆、甜菜、亚麻、温带水果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低温寒害的威胁,改变粗放种植习惯,大力提高单产。同时合理开垦荒地,建设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育并重,建设永续采伐基地。
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沙林。
③黄淮海农业区。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地区,是中国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的主产区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旱涝碱,实现水利化,改良低产土壤,大大发掘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地建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改变农业结构过分单一状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果渔业生产。
④黄土高原农牧林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林副综合发展;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⑤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包括淮可―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是全国稻谷、棉花、油茶籽、麻类、茶叶、蚕丝、木本油料、生猪、淡水水产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产区,农业经营较集约,复种指数和粮棉单产均为各大区最高。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强水利建设,战胜洪涝渍害及伏旱威胁,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发展亚热带经济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产养殖业。
⑥西南农林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区及陕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菜籽、烤烟、甘蔗、生猪及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增产潜力很大。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丘陵区水利事业,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多种经济。
⑦ 华南农林热作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南、两广大部、滇南及台湾省。农业经营较集约,大部粮食单产较高,是全国主要的蔗糖、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也是橡胶、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是要发挥本区的自然优势, 建设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热带水果、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大兴水利,战胜洪涝旱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⑧甘新农牧林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农业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农区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游牧,甜菜、 瓜果、 长绒棉及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区内有限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⑨青藏高原牧林农区。是国内最大的牧区,大牲畜和绵羊头数均为全国各区之冠,人均牲畜头数也为各区最多,南部和东南部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树种均带有高寒地区特点。地广人稀,农牧业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一般较低。进一步发展本区生产,必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林业生产建设;提高作物单产,建设区内的粮食基地。
⑩海洋水产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鱼、虾、贝、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水产生产,要根据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及变动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调整或减轻沿岸和近海捕捞强度,保护和增殖海洋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建设海水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
人口:约20万人
人口密度:37人/km2
山丹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西连张掖,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地域辽阔,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为兰州到敦煌的必经之地。县城紧傍312国道,兰新铁路、312国道横贯全境,有5条全长181公里的省地公路、8条通往县乡和军马场区的地方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境内通讯设施较为齐全,现代通讯手段都已广泛使用。
这里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不仅以其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家就在这里屯兵养马,为古今军事要冲见诸于史册;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这里创办工合事业长达十年之久而名扬中外,而且以拥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境内有文物古迹155处(141处被列为省、县级保护单位)。其中尤以全国保存最完好、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的汉明长城为代表的历史古迹、三十年代西路军浴血河西的沙场遗址、高35米,被国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的山丹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胜地引人向往。同时,还有面积浩瀚、风光独特、充满神奇传说,为消夏避暑、度假旅游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山丹军马场大草原和焉支山森林公园。另外,坐落在山丹县城的艾黎故居、艾黎与何克陵园、培黎图书馆以及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展出的5000多件历史文物也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再加上工艺考穷,屡获全国、全省旅游产品评比殊荣的山丹烙画和陶瓷、文物复制、根雕、石雕、民间艺术剪纸等十大系列、270多种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构成了山丹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造就了山丹旅游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丹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其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县城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象征山丹经济腾飞的山丹花城标、县城中心的雕塑和彩色喷泉、平地坦整洁的马路、内容丰富的各色灯箱广告、造型各异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住宅、商业服务楼群以及枝繁叶茂的路边国槐的烘托下,县城洋溢出一派浓郁的现代气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加上坚持不懈地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同步和谐的思想氛围。县城综合辐射能力的大为增强,投资环境的极大改善,旅游景点及大量古迹的修缮一新和推出的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节庆活动,使这座丝路古城更增添了现代旅游的风韵。目前,已开放各类旅游景点10处,年接待中外游客20万人次。游人来到这里,不论徒步跋涉,还是驾车凌风,都可尽领丝路古道苍劲之美,尽览西部山水锦秀之胜。
佳山佳水出英杰,丝路风情说不尽。山丹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蕴含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到山丹旅游,一定会使您得到美好的享受。
历史沿革
焉支山,一名删丹山,亦曰删丹岭,汉因置删丹县。后删丹讹为山丹,有山丹河,出县南祁连山麓,即《禹贡》中的弱水。北魏改为山丹县。
2000年,山丹县辖4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115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26095清泉镇30949位奇镇23744霍城镇19829东乐乡13820红寺湖乡899陈户乡21797老军乡7543李桥乡9397花寨子乡8777大马营乡10634马场虚拟镇17674
历史概况
山丹原名删丹,历史悠久。据《山丹县志》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 山丹县'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山丹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后由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为张掖郡所辖。隋初改为山丹卫,清代改置山丹县,属甘州府。建国初属武威专区,1955年后属张掖专区,2002年属地级张掖市。
县内有93922部队、山丹培黎学校、中牧公司山丹马场、山丹农场、山丹煤矿、山丹粮食中转储备库、山丹焦化厂、张掖地区山丹水泥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水泉煤矿等省、市、军队驻丹单位和企业。
人口区划
全县辖7乡4镇:
清泉镇、位奇镇、霍城镇、东乐乡、陈户乡、老军乡、李桥乡、大马营乡;山丹农场、中牧公司山丹马场。,115个行政村,4.2万户,20.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7万人。有汉、回、藏、满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792人。
经济资源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储藏量4亿吨)、硅石(储藏量5838万吨)、高岭土(储藏量8600万吨)、铁矿石(储藏量80.34万吨)、白云岩(储藏量7300万吨)、石英沙(储藏量50万吨)等10多种。工业起步较早,已初步形成建材、化学、铸造、采矿、轻工、加工等六大工业支柱,现有山丹油脂厂、清泉水泥厂、位奇水泥厂、陶耐公司、金冶公司、龙化公司、高原龙食品有限公司、瑞源啤酒麦芽厂、兰池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10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户。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机制砖、花岗石板材、耐火材料、石油钻井泥浆助剂、腐植酸磁化肥、炭黑、陶瓷、白酒、植物油等。
农业资源
山丹种植业以粮、经、饲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小杂粮等,面积15万亩左右;经济作物有油菜、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亚麻、瓜菜、中药材等,面积25万亩左右;饲草以毛苕子、苜蓿为主,面积6万亩左右。初步形成了油料、专用小麦、啤酒大麦、纤用亚麻、脱毒马铃薯、中药材、砂田西瓜等主导产业。林地保存面积80万亩,其中经济林6万亩。粮油总产量8000万公斤左右,果品总产量400万公斤以上。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为1万头、50万只、6万口、50万只。
社会事业
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焉支山森林公园、大马营草原等自然风光和汉明长城、大佛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艾黎与何克陵园、长城文物陈列馆等人文景点。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1998年建成全省文化先进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96%。有中、小学152所,幼儿园35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30673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87%。2001年,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4%。共有卫生(防疫)院所19所,县城有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农村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所。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1997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集体,1998年建成全国体育先进县。
200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61亿元,第二产业4.1亿元,第三产业4.39亿元,农业增加值2.34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0.49亿元,财政收入482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7元。
旅游文化
当您沿着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在甘肃省河西走廓中部,一个耀眼夺目的旅游新城会出现在你眼前,那就是山丹。
山丹县东邻永昌,南接青海、肃南,西连民乐、甘州,北靠内蒙,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辖7乡4镇,人口20.33万人。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开通古丝绸之路后,山丹便成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站,东来西往的朝廷使者和国内外商贾络绎不绝,是丝绸之路旅游线的必经之地。这里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它不仅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在这里创办工合事业长达十年之久而名扬中外,而且以拥有众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特别是境内有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烽燧、古城堡等历史古迹,拥有国内最大室内泥胎贴金坐佛的大佛寺、灵秀天下的钟山寺等宗教胜地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地处祁连山下、世界最大的马场-山丹马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的焉支山等,都是理想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山丹交通便利,通讯快捷,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复线纵贯全县,城乡公路四通八达。
中国移动、电信、联通、铁通通讯网络遍布城乡。再加上工艺考究,屡获全国、全省旅游产品评比殊荣的山丹烙画、山丹四珍(黄参、蘑菇、地耳、沙棘)-剪纸、刺绣、文物复制、根雕、石雕民间艺术品等旅游纪念品及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羊肉面卷子、鸡肠子、搓鱼子、油糕、米黄儿、糕卷、炒拔拉等,构成了山丹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造就了山丹旅游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近年来,全县人民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旅游促动,加快城镇化建设"战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城市综合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开发建设了马场草原、焉支山、汉明长城、大佛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长城陈列馆、南湖公园等十多个旅游景点,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东路古文物游、南路自然风光游、西路人文景观游三条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二十多万人(次)。通过举办佛山民俗旅游文化节(农历四月初四)、焉支山旅游观光节(农历六月初六)、新河驿长城旅游文化节、山丹马场赛马艺术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展现了全新的地方旅游形象,使这个丝路明珠更增添了现代风韵和无穷的魅力。游人来到这里,不论是徒步跋涉,还是驾车凌风,都可尽情领略丝绸之路古朴雄壮之美,尽兴游览西部边陲锦绣山川之胜。
山丹的佛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县城西5公里的大佛寺,旧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该寺坐西望东,依山而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后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飞檐斗拱,金碧辉煌,雄宏壮观。内塑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状坐像一尊,高35米,造型逼真,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特别是大佛全身用60万张价值240万元人币的金箔裱贴,愈使佛像熠熠生辉,气度不凡,被海内外佛教界誉为"天下第一佛"。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山丹大佛寺庙会。时逢春夏之交,游人如织,盛况非凡。现在,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不可缺少的一处景观。
宗教胜地引人向往,但迷人的草原风光更让人留连忘返。山丹马场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距山丹县城50余公里。这里地势平坦,牧草丰茂,自西汉起就成为历代皇家屯马养马的场所,而今为世界第一大马场。它培育的山丹马历史悠久,是乘、挽、驮性能兼备的军马新品种,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以其骠悍强健的体魄和优良的性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并赢得了众多中外影视厂家的青睐。在上海森林公园、西安游乐场和兰州等地的一些公园都有山丹马供游人乘骑。2000年4月,"飞鹰马术团"曾代表甘肃省参加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赛马节表演,荣获800米、1600米速度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团体一等奖等殊荣,为甘肃和山丹人民赢得了荣誉。
山丹马场不仅以优良的山丹马闻名于世,而且这里的草原风光更是旖旎多姿,吸引着大批游人来此观光游玩。西大河水库被群山环抱,恰如一块明镜镶嵌在翠绿的草原上,皑皑雪山倒映水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若在其中泛波荡舟,更使人心旷神怡。每年七八月间,万顷油菜花金灿灿一片,一望无边,微风吹来,花涛汹涌,宛如钱塘江潮水,一浪推过一浪。特别是充满神奇传说,怪石突兀、奇峰林立的窟窿峡自然景观更令人叹为观止。远处祁连雪峰银光皑皑,茵茵泛绿的草场上,万马奔腾,牛羊追逐;近处松柏苍葱翠绿,野花争艳,百灵歌唱;山谷间烟霭笼罩,怪石嶙峋,神秘莫测;地下暗流潺潺,忽隐忽现,给人以无限神秘的感觉。游客每到这里,无不流连忘返。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影视外景拍摄基地。《蒙根花》、《牧马人》、《文成公主》、《王昭君》、《麦积烟雨》、《月圆凉州》等多部影视片,都曾在这里拍摄。
焉支山也是一处风光迷人的旅游观光区。焉支山又名燕支山或胭脂山,祁连山、龙首山屏障于南北,海拔2919米,主峰高达3978米,为省级森林公园。这里水草丰美,自古为天然牧场,是境内主要水源涵养林地。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隋大业5年(609年),炀帝西行时在焉支山下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甘、凉州府派仕女歌舞队在路口迎候,史书早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的绝句。登高望远,静听林海松涛,遥望碧波无涯。山间沟壑纵横,清泉淙淙,獐、鹿、獾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立,气势不凡。钟山寺、玉虚宫、三佛殿点缀于山林之中。秋日,百花齐放,争奇斗妍,晓日初升,云蒸霞蔚,重雾飘渺,气象万千,为河西走廊不可多得的消夏避暑胜地。
山丹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汉明长城在县境内绵延近百多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象这样不同历史时期修筑而同时并行的长城在国内绝无仅有。因而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在新河驿建有长城文物陈列馆,供游人参观。游客在这里走驿道、登长城、看文物,一日之间就可穿越时空,领略古代文明。
山丹还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紧紧联系在一起。路易·艾黎是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他1927年来到上海并从此留居中国达六十年之久。其间,他在山丹生活工作将近十年,与他的战友乔治·艾温·何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将陕西双石铺的培黎工艺学校迁至山丹,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同山丹人民结下了深情厚意。甘肃省人民0授予他"甘肃省荣誉公民"称号。1980年3月,艾老将自己在华几十年收集的近四千件珍贵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为此,甘肃省人民0拨款修建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陈列馆坐落于县城文化街,是一处中西合壁式建筑群,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在他的关怀和倡导下,还兴建了山丹培黎图书馆、山丹培黎学校、何克陵园,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艾黎对山丹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艾老生前曾七次回归山丹,看望乡亲,对他的故居--雷台更是感情笃深。现在,每年都有来自新西兰、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外国友人前来参观凭吊。
佳山佳水出英杰,丝路风情说不尽。山丹民风淳朴,蕴含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到山丹旅游一定会使您得到美好的享受。欢迎八方游客到这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寻古探幽。
特色旅游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从1944年在山丹创办培黎学校,1954年移居北京,在山丹生活了10年,占他在华时间的六分之一。在丹期间,艾黎一直住在雷台。在雷台简陋寝室的昏暗煤油灯下,艾黎撰写了《乔治·何克传》、《从牛津到山丹》、《有办法》等著作;在硬梆梆的土炕上,艾黎与他收养的孤儿相依共眠,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历史和做人的道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艾黎思索着培黎工合事业的前途。生前,艾黎曾七次返回第二故乡--山丹,看望乡亲,寻觅故居。
为纪念路易·艾黎,弘扬艾黎精神,发展工合和培黎教育事业,甘肃省人民0拨款在山丹培黎学校里按原貌恢复了艾黎故居--雷台,展示艾黎当年工作生活的原貌,介绍艾黎生平,并展有朱德同志赠送给艾黎的军用毛毯、艾黎撰稿用过的老式打字机等珍贵文物。
艾黎与何克陵园
艾黎与何克陵园坐落在山丹县城南山丹河北岸,南关小学西北角,占地面积2625.78平方米。艾黎与何克陵园原为何克陵园,始建于1945年7月,1979年重建。艾黎生前视山丹为第二故乡,艾黎逝世后,0山丹县委、山丹县人民县0为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于1986年开始扩建了陵园,陵园为仿西式建筑。园内原有何克先生纪念碑亭一座,扩建时竖起了艾黎与何克的两座高大的墓碑,并有党和国家第二代***邓小平题词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一座、甘肃省0矗立的介绍“艾黎与何克”生平的大理石碑一座。园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
艾黎与何克陵园是省0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艾黎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甘肃省荣誉公民,在华工作60年,曾在山丹工作近10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邓小平同志作的评价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千千万万。但是像艾黎同志这样50年如一日,不管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在我们创业的时期,或者在我们革命胜利以后的日子里,始终如一地、一贯地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这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何克,英籍进步人士,曾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近7年,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1945年7月献身山丹,年仅30。
汉明长城
汉明长城
山丹县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另一类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
此处还有一处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0年)的古驿站—新河驿。坐落于明长城下,围墙保留完好。站内尚有一口干涸了四百多年的驿井。
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
山丹县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坐落着一座始建于北魏、距今已1500多年的佛教古刹──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旧名土佛寺。该寺历经数代,横遭兵祸战乱,几番重建,几度兴衰。据史料记载,仅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间,就先后修缮六次。明英宗朱祁镇曾为该寺题写“土佛”二字,制额悬挂其间。
《山丹县志》载:山丹坐佛“高一十三丈”。现寺院系近年重修。该寺坐西面东,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山门前有大青石条铺就的十八层台阶,拾级而上,给人以威严之感。寺院分前庭、后院,120多间古朴典雅的房屋点缀其中,错落有致。山门门庭、过道里丈余高的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塑像,形态各异,呼之欲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重楼七层,飞檐陡壁、金碧辉煌,雄宏壮观。
山丹大佛寺选址幽雅,背靠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寺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水库里6平方公里的水面清流碧波,萦环绕潺,愈显佛山一色,度地之胜。加之312国道、兰新复线侧身而过,交通便利,有山有水,光顾便捷,内设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一尊,高35米。大佛全身金锱彩绘,面部及手、足、胸部皆为贴金,造型逼真,姿态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有威严、慈祥、庄重之感,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据考证,为世界室内坐佛之最。大佛座下高达3米的莲花座内,有一高约1.7米,长10米,两头有出口的通道,名曰“关煞洞”。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山丹大佛寺庙会,时逢春夏之交,风和景明,游人如织,车马连属,盛况非凡。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是丝绸之路旅游线上不可不看的一出名景。近年来,已先后有新西兰、英、美、法、日、台、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400余人到此游览。该点每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焉支山森林公园
焉支山森林公园
焉支山森林公园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5公里处,隔军马大草原与祁连山相望,面积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省级森林公园。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大黄山,因古时盛产红兰花,采其汁加入油脂,可做胭脂,因此得名胭脂山。焉支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汉时匈奴人发出"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的感慨,诗仙李白留下了"虽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的绝句,隋炀帝在焉支山接见十六国使节,红西路军在焉支山留下战斗遗址。钟山寺位于山林巅峰之中,前寺依山势建有玉皇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清幽淡雅;后寺立于陡壁悬崖之上,骚人墨客,多有吟咏,挥毫泼墨,留叹赏于松石之间。
这里重恋叠嶂,松林密布,高山瑰伟,奇石竞秀。登高望远,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流激湍;林谷腹地,獐鹿、獾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直,奇石岩岩。夏秋之际,山丹花漫山红透,竞相怒放,争奇斗妍;晓日初升,云兴霞蔚,重雾飘渺,气象万千,素有"小黄山"之称。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钟山寺庙会,游人如织,车马连属,盛况非凡,有秦腔小唱、风味小吃、特色产品、信息咨询,融古今民俗于一时,聚四方朋友于一地,是消夏避暑、度假游览不可多得的胜地。
新河驿
新河驿
位于山丹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汉明长城脚下,是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山丹县内长城遗址保存完好,东西两边城墙绵延。新河驿即位于长城与公路交叉口2642号里程碑以东2.5公里处。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古驿站,现存遗址为一正方形土堡,边长70米,总面积4,900,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黄土夯筑,墙内存一驿井。目前这一遗址正在修复开发阶段。游客可在驿站或2642号里程碑处下车,骑马、骑骆驼或坐木轮马车,亲自走一段2.5公里长的“丝绸古道”,体验古人在丝路上长途跋涉的苦乐。新河驿旅游区为游人提供食宿服务。
景点特色: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古驿站,现存遗址为一正方形土堡,边长70米,总面积4,900,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黄土夯筑,墙内存一驿井。
龙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境内,东经100度55分-101度,北纬38度55分-38度58分之间,面积25.6平方公里。龙首山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性荒漠气候和大陆性草原气候。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青海云杉及其森林生态环境。
景点特色: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岩羊、鹅喉羚、猞猁及草原雕、金雕、暗腹雪鸡、鸢等。
2017年2月21日,山丹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5月30日,农业部确定为山丹县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