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汽油_二战时期德国民用油价格
1.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力量究竟怎么样?
2.纳粹开战前有多少石油储备?他们战前进行了几年的战略石油储备?开战后历年产量有多少(包括合成)?
3.柴油的优势很多,为什么二战中只有苏联使用柴油作为燃料?
4.二战前世界经济数据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受到沉重打击。1923—1928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上升的趋势是以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为基础的。此时,这笔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由此触发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10 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的纳粹党抓住了时机。它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蛊惑性煽动,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上台时有八百万失业者,他许诺"工作,工作,再工作",为此进行巨额贷款,开展各种事业,特别是军工,扩军备战,战前可说达到了充分就业。纳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义,首创性地提出"休假",使休息日增加了一倍,并开始发展大众旅游,十四天的德国全境游只要四十至八十帝国马克。甚至还提出"全民汽车化",于是"大众汽车"应运而生。面对世界市场和气候的不确定性,确立和采取了许多保护农民的制度和措施。今天欧盟的农业制度、道路交通规则、强制保险制度、儿童补助制度、税率等级制亦即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来自那个时代。纳粹确立了养老金计划,让年老和贫穷不再是同义语,"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职业的同胞没有明显的差别",联邦德国持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更加有人做过计算上台的前三年,全国的经济实现了每年以%100的增涨速度增加
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party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party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party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party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party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1933年,除了把少数反对party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但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力量究竟怎么样?
能上狗的话,可以用关键字 二战 战略原料进行查询.会有详细的产量和消耗量数据,并分为汽油,柴油,航空燃油.百度知道里不能贴表格,只能大概发你一下,下边的数值是二战期间(39年到45年)各国每年的产油数据(单位百万公吨),最后一位是39年到45年的总值.另外注意德国的数据里包括了人工合成的代用油的产量.
Nation
U.S.A. ? ? ? 183.9 199.6 222.5 227.2 833.2
USSR ? ? 33.0 22.0 18.0 18.2 19.4 110.6
UK ? 11.9 13.9 11.2 15.8 21.4 16.6 90.8
Canada 1.0 1.1 1.3 1.3 1.3 1.3 1.1 8.4
Germany 3.1 4.8 5.7 6.6 7.6 5.6 ? 33.4
Italy ? 0.01 0.12 0.01 0.01 ? ? 0.17
Hungary ? 0.3 0.4 0.7 0.8 1.0 ? 3.2
Rumania ? 5.0 5.5 5.7 5.3 3.5 ? 25.0
Japan ? ? ? 1.8 2.3 1.0 0.1 5.2
纳粹开战前有多少石油储备?他们战前进行了几年的战略石油储备?开战后历年产量有多少(包括合成)?
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力量究竟怎么样?
首先我们来看它的陆地面积:约占欧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人口数量也达到了六千多万;还不包括其他殖民地、属地和附庸国家等。其次再从海上来讲,德国控制着波罗的海、北海、黑海及里海的出入口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汉堡、吕贝克、不莱梅、威廉港等重要城市,同时又拥有世界最大的商船队。
除此之外,德国还掌握着东西两条铁路干线:西起巴黎,经里昂、马赛、蒙彼利埃至斯特拉斯堡的北方铁路干线,南至阿尔萨斯-洛林的中央铁路干线。这些工业基础使得德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而且工业产值高居世界榜首。
德国在一战后实行了“重建计划”,并将本土防御作为发展目标。由于坚信“领袖原则”,所以德国空军必须完全服务于党卫军,甚至连飞机场都被改造成集中营,如此严酷的训练与纪律下培养出的空军自然凶悍顽强。
在装甲部队方面,德国坦克技术已非常成熟,性能优越,质量稳定,生产效率很高。德国坦克主要用于突破敌人阵地,摧毁敌人火炮,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德国坦克具有良好的通过性,机动灵活,射击精度较高,火力猛烈,故障少,操纵简便,易于保养维修,尤其适合山区道路行驶。
德国坦克型号繁杂,种类齐全,每个系列均有若干变型车辆。德国坦克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它见证了历代德国统治者对军事科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德国虽然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却缺乏相应的资源,因此只能靠掠夺别国资源充足的矿物资源,比如石油、煤炭、橡胶、锡、铬、钨、钼、铀、铅、锌、银、铂等金属或稀有金属。德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核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德国核电站反应堆容量超过100万千瓦,居世界前列。 综观整个二战德国军事力量,几乎没有哪项指标落伍。
二战时期的德国军事力量,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竟然会输给美苏英法联盟,真让人匪夷所思!
柴油的优势很多,为什么二战中只有苏联使用柴油作为燃料?
先提供二战期间(1939—1945)德国的基本产能数据:钢铁1亿9000万吨、石油4800万吨、煤炭35亿吨、粮食1亿8000万吨、发电量4140亿千瓦时;
再具体说说石油。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石油供应减少,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100多万吨石油。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后罗马尼亚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国供油,1943年向德国提供了240万吨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轰炸严重破坏了罗马尼亚油田,8月份油田被苏军攻占,对德石油供应被切断,1944年罗马尼亚只向德国提供了约100万吨石油。
另外,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国闪电战击败波丹挪荷比卢法七国,从这些国家缴获了880万吨的石油储备。从表面上看收获颇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国家被德国占领后同样成为被英国的封锁对象,无法进口石油。德国要维持占领区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应,此后几年这些国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这批缴获的油德国净赚得并不多。不过这些问题最初还未表现出来,至少就当时而言,德国手上的石油储备大增,成为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资本。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德军又趁机缴获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吨石油储备。
下面是德国历年油料获得量(石油产量包括奥地利,石油进口量和缴获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内)
1939年:石油产量约90万吨,进口石油517万吨。
1940年:石油产量约160万吨,进口石油207万吨,缴获石油880万吨(包括1939年缴获波兰);
1941年:石油产量约180万吨,进口石油237万吨。
1942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420万吨,进口石油100多万吨。
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
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
PS:德国战争初期的石油消耗
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其中10万吨消耗在波兰战场,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发动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只是其估计必须花费的500万吨石油的四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的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石油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
二战前世界经济数据
我们都知道,柴油和汽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燃油。但是柴油和汽油是有相当大的去别的。总结一下,首先柴油的抗爆性更好,而且热值更高。其次就是柴油在常温常压下不易点燃,安全性能更好。最后就是汽油在寒冷地区更容易点燃,而柴油容易出现打不着的情况。而由于柴油的油品更加好了,而且随着各国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柴油变成坦克使用的燃油。毕竟我们都知道柴油机虽然体积更大,但是输出的动力更强大。
其实德国,美国的坦克都是用汽油机的原因我打多总结了一下。首先就是汽油机比柴油机发展的更早。所以技术更加先进。这是没有办法的,迪赛尔的柴油机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在家用小型车的竞争上败给了汽油机。没有用户,柴油机的技术自然发展缓慢。但是柴油和汽油世界上都是原油分馏出来的产物。所以生产一定的汽油的同时必然会生产出一定量的柴油。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当时的美国和德国都不缺少柴油。所以不发展汽油机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当时柴油技术不过关,所以使用柴油机的载具冬天容易冻结。最终美国和德国才开始研发柴油。
在我们今天看来,柴油的好处很多。但是使用柴油并不是没有缺陷,首先就是噪音大,而且柴油机在运作的时候震动非常强烈。这一点我们参考一下老式公交车和家用车的区别就可以感受到。老式公交车在行驶的时候,震动非常明显,但是私家车就没有这种感觉。所以对于注重人机工效的美国和德国坦克来说,使用技术成熟,且人机工效好的汽油理所当然。
但是关于苏联为什么会使用柴油的原因,我推测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苏联炼油设备短缺,导致苏联的汽油产量有限,反而是柴油的含量更加高。所以苏联人干脆就开始使用柴油了。虽然柴油在冬天不容易发动车,但是当时的苏联军队通过半夜打着坦克的方式来度过了。而且并非所有的苏联地区都非常寒冷。只是靠近西伯利亚地区比较寒冷。
而在苏联军队使用柴油之后,柴油的好处就被发掘出来了。首先就是优良的安全性。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美国的谢尔曼坦克被美国大兵戏称为朗森打火机,一打就着,每打比着。其实当时的德国坦克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敢说一打就着但是也差不多。而苏联坦克却能够做到被击毁了发动机也不燃烧。这让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有大批的T-34是经过回收和修复之后二度上战场的。当然也被很多人戏称为僵尸坦克。
1.美国:由于大战中赚得巨额利润,在战后更新设备,大力采用自动传送装置等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的大量生产,同时,由于科学管理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几乎增加了一倍。
利用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及对美国在财政上的依赖,夺占新的国外市场。在国内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扩大消费市场。1927年,分期付款售出的汽车约占60%,1925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为48.75亿元。因此,工业有很大发展,以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和房屋建筑最为突出。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1929年,美国生产了资本主义世界48.5%的工业产品,对外投资达17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把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以上(50亿美元)掌握在手中,还第一次夺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中的首位。
2.英国:由于暂时摆脱了德国的竞争并实行保护关税措施,新工业部门,如汽车、电气、化学、有色金属等在20年代有较大发展,汽车(包括载重汽车)由战前3万多辆,增至1929年的24万辆。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7%。1929年,工业总产量超过战前水平(1913年)5.7%。
3.法国:由于德国暂时不能成为竞争对手,法国经济有了一定起色。阿尔萨斯、洛林的归还,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基本解决了法国的原料、燃料缺乏问题。又因得到德国81亿金马克赔款并扩大了殖民范围,法国进行了大规模恢复和重建。汽车、航空、化学、橡胶等新兴工业最为突出。1920年生产汽车4万辆,1929年增至25.4万辆。1926年,法国工业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19年的57(1913年为100),增至1924年的109,1930年的140,增长速度超过美英等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的8%。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9.4%。
4.德国:“道威斯计划”把赔款转嫁到德国人民身上。1923年进行货币改革,稳定通货;1924~1930年共得到外国贷款和投资326亿马克,解决了资金奇缺的困难;得到美国大量技术和装备;广泛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普遍更新设备,工人平均每周工作55小时。汽车、汽油、摩托制造、炼铝等同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增长迅速。1927年,工业已达到战前水平。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1%。
5.日本: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工矿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由1914年的49.5%上升为1919年的61.1%。战后,美国从日本大量进口生丝、纺织品、船只等商品,英、法、德也需从日本进口战时奇缺的民用工业品,日本获得较广阔的国际市场。1919年下半年,每月新建扩建企业的投资达5亿日元。在政府特殊保护下为军事生产服务的钢铁、电力、化学、机械等部门有较大发展。1920年,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2%。1921~1929年,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3%。
苏联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集体排斥,完全是封闭式经济,没有可比较的经济数据,但中学课本上曾有记载说二战前苏联的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经济总量应该排在英国前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