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油价飙升创新高-2022年印度油价
1.印度停止进口中国石油,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2.俄罗斯超沙特成印度第二大原油供应国,会影响原油价格吗?
3.油价上涨的原因是缺油吗?
4.印度不惜贷款搞开发,想成为下一个基建狂魔,能成吗?
5.为什么石油价格会上升呢?
印度停止进口中国石油,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印度停止进口中国石油,事实上这对印度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比如油价、物价上涨等问题,那么印度出于何种考量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呢?笔者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推测,一是限制从与印度接壤的陆地国家进口的新法规 ,二是政策的延伸,三是疫情原因导致的印度石油需求量减少从而使印度减少了顾虑。
据外媒报道,印度通过了限制从与印度接壤的陆地国家进口的新法规,在于与印度接壤的国家合作之前,必须得到印度政府的允许。印度接壤许多国家,虽未明确指出,暗地里确为针对中国而做出的强制规定。做出这项规定的原因就在于印度与周边归家局势紧张,印度于是想加强与边境国家贸易的管制。
自从印度疫情恶化以来,印度在国内掀起了比较大规模的运动,禁止了数十款中国软件,且限制于中国的各项进出口贸易,更在边境上屡次挑衅,转移国内注意力,而停止进口中国石油,自然是印度措施的延伸。当然,石油代价的,油价大幅上涨就是后果之一,这势必影响印度国内经济。然而,印度并不会为了经济些许动荡就停止动作,这是他们的目前既定国策,失去了中国这个矛盾转移目标,经济不稳便会酿成内部政治风暴。然而,是什么原因让印度将石油贸易作为筹码打出呢?
随着疫情发展,印度经济活动遭到拖累,根据印度公布数据显示,19-20财年,印度燃油需求增长仅0.2个百分点,这对于印度这一新兴经济体而言是不正常的,大量炼油厂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另外,有趣的是,中国实际上不对印度出口石油,毕竟大陆本身就是石油进口大国。中国在全球各地都拥有油田的股权,是全球主要石油贸易商,经常参与印度石油项目的投标,印度停止的实际上是对这些石油贸易商的进口贸易,印度完全可以更换石油贸易商,油价波动只是暂时性的。正因为种种考虑,印度便打出停止对华石油贸易这一筹码,延续策略。
俄罗斯超沙特成印度第二大原油供应国,会影响原油价格吗?
俄罗斯已经超越沙特成为印度第二大石油供应国,而且仅次于某个国家,那么这会影响到原油的价格吗?众所周知,沙特是印度第二大供应商,而俄罗斯只是第九大供应商,某个国家大部分的石油供应全部是由印度完成的,但是印度竟然从俄罗斯的进口激增了10倍以上,所以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石油是否会涨价呢?如果石油涨价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
据了解,自从西方制裁以来,俄罗斯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原油供应国,然而这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额竟然在一年之间增长了几倍以上,据印度政府的数据显示,由于全球的油价飙升,同时燃料需求反弹,所以很多国家购买石油需要大量的费用,当然由于如今的经济市场放缓,所以油价大幅度的下跌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喘息的时间,本身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油价上涨的话,可能都不愿意开车出去,能骑电动车的时候就骑电动车,万不得已才会选择开车,有些网友调侃,现在连踩刹车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因为一脚刹车下去都是钱,有些网友说特别怀念以前油的价格。
当然我们普通人肯定是希望油价能够下跌的,因为油价下跌的话,我们在经济上就没有这么大的压力,本身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而且私家车已经成为了大家代步的基本工具,所以说如果油价上涨,大家在经济上就会觉得很吃力,本身大部分人都有房贷和车贷,再加上汽油上涨,所以很多人会趁着油价搞活动或者下跌的时候赶紧去将油箱加满,不然下一次价格很有可能又会上升,毕竟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油价上涨的原因是缺油吗?
1.美元贬值,以美元计算的油价上涨了
2.新兴工业国,如中国,印度等国用油量大幅上涨,使得需求量大幅增加
3.最近不能忽视俄国的作用,俄国由于和西方的关系不好,计划减产(不利消息)
4.大概两个星期前油价触及95的低位时,OPEC曾经威胁考虑减产(不利消息)
5.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前景不明朗和对美元贬值预期加大
6.石油期货市场活跃,也加速和放大油价上涨
美国是世界第一用油大国.油价上升跟美国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是:
1.通货膨胀(CPI up),国民生活水平降低
2.生产成本增加(PPI up),经济发展进一步受制
印度不惜贷款搞开发,想成为下一个基建狂魔,能成吗?
近年来,我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基建方面的成就,让同属亚洲的印度,既羡慕又嫉妒,更多的还有恨,于是他们也想要效仿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基建狂魔。
印度虽然人口数量和我们差不多,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却被中国甩出几条街去。印度的铁路到现在开的还是跟我们老式的绿皮车一样的火车,民众开挂式的挂在火车上。
印度的火车
印度的 高速公路里程仅为942千米,不到中国高速公路里程的1%。如果你走在印度的大街小巷,抬头往上一看,全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式的 电线。我就佩服印度的电话修理工,电话坏了他是怎么找出坏的那条电线的。
密密麻麻的电话线
印度政府早就看到这个问题了,应该讲莫迪是一个运气极好的印度总理,他从一开始上台就自带主角光环。他执政的初期正赶上国际油价的大跌,而印度当时饱受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困惑,印度的石油完全靠进口,一直是印度的输入性通胀的主因, 他一上台,国际油价立马大跌,国内的通货膨胀戛然而止。更为神奇的是老天爷也在帮忙,自从莫迪上台后,印度风调雨顺,以前的印度不是洪涝就是干旱,导致印度的粮食产量忽高忽低,这下可好了,莫迪上台后,农业大丰收,印度人民开始吃饱饭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印度总理莫迪
但是莫迪作为男主角,肯定不会满足于温饱层次,他还要带领印度走向富强之路,于是他把 目光瞄向了东方,他发现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只要经济速度放缓,立马防水基础设施,经济马上就会起色,基础设施建设简直成了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莫迪一想为什么我们也不能搞基础设施建设呢?于是莫迪发誓要把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而这时候不幸却来了,国际石油开始上涨了,但是莫迪铁了心的要搞基础设施建设,为此 他不惜贷款,加大财政赤字。
印度真能成为基建狂魔吗?我是不看好印度,主要原因如下:
一 是印度缺少大一 统 的基础, 在英国殖民地之前,印度只是个地理名称,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英国过来后将这个地方的大大小大的各个小国家,整合为一个印度。因此, 印度到现在很多邦还各自为政,地方的分裂势力很强。而要搞基础设施建设,难免要牵扯到各个邦之间的利益协调,但是因为 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全国大范围的修建铁路、公路都成了问题。
二是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 印度和我们的体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是土地国有制,而印度几千年来土地私有的格局并未改变,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大规模搞基础设施建设,肯定要牵扯到很多私人的土地, 如不一一加以协调解决,路很难修成。
三是缺少完备的工业体系。 人家都是先发展第二产业,再发展第三产业,而印度恰恰相反,先发展第三产业,再发展第二产业,导致印度的 的工业体系极为落后,突出表现在以军工为代表的重工业体系方面,印度号称“万国武器库 ” ,别国的武器应有尽有,就是没有自己国产的。
印度决堤的大坝
四是缺少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队伍。 印度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大量中下阶层的教育得不到保障,印度现在还有30%以上的文盲率。没有一批受到过高素质教育的工人队伍,怎么来修路架桥。光有人当民工,没人看图纸,能行吗,我们看印度的很多桥梁大坝,建了不久就垮了,这可不是豆腐渣工程,而是设计质量不过关。
结论:这个世界上一些东西不是中国行,印度就行的。
印度也有一个“基建梦”。去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一项万亿基建计划——将砸600亿美元(约4.3万亿卢比)在未来10年到15年内建100座新机场,这可能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助力。然而,随着这一大型基建计划箭在弦上,印度对于基建的执念也越变越深,已经到了“宁愿到处借钱,也要争当第二个基建狂魔”的阶段。
为当“基建狂魔”,印度不惜借钱搞基建!
高居不下的财政赤字一直是印度政府心里的痛。印度财政部日前提交的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提案显示,该国政府预计总支出将超过24.4万亿卢比,财政赤字目标被设定为GDP的3.3%,高于其之前定下的3%的目标(3%同时也是一国财政是否安全的警戒线)。大规模的超支早已让印度政府捉襟见肘,再面对庞大的基建项目的支出,印度只能通过借钱来维持自己的“野心”。
由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投行似乎成了印度的一大帮手。亚投行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在成立的头两年里,亚投行批准了4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为亚洲各地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其中印度获批的贷款总额达到17.69亿美元(约1258.9亿卢比),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借此,印度也成为亚投行最大借款国。
援助成印度打响“基建狂魔”名声的途径?虽说是借钱搞基建,但印度对于通过援助他国来打响自己“基建狂魔”的名声可是丝毫不吝啬。据日本共同社日前消息,印度在去年12月底提出向不丹提供450亿卢比(约6.3亿美元)的援助计划,以支持后者的水力发电及多项基础建设。有分析指出,印度此举主要是为了抗衡中国在基建方面的影响力。去年11月,印度也表示其正在沙特价值5000亿美元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上寻找投资机会。
早些年,印度也计划在伊朗南部城市恰巴哈尔投资5亿美元,用于港口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在恰巴哈尔周边投资160亿开发一个自由贸易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还在去年12月表态将向马尔代夫提供14亿美元的援助,而其开出的条件是“疏远中国”。
实力比不上野心?印度寻求中国协助建设铁路走廊
除了不断拉拢其他国家,印度还攒了一个“大招”。据《印度时报》近日报道,印度将在不丹、尼泊尔、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这5个邻国建立5个大型卫星地面接收站和500多个小型终端设施,用以接收通讯、网络、灾害管理等卫星的数据。有国际专家就指出,印度为这5国建造地面基站其实是“截胡”了中国企业的订单,毕竟此前这些国家的基建订单基本都是交由中国方面负责。
尽管印度努力“追赶”中国,但这个野心满满的国家似乎还是逃不过活在基建狂魔的阴影之下。日前,印度就提出希望可以得到中国的帮助,以将班加罗尔-钦奈铁路走廊的时速提高到所计划的每小时150英里。此外,印度也再次强调了此前曾向中国提议的、重建阿格拉和占西两地火车站的计划。
渴望能成为下一个“基建狂魔”的印度,最后却不得不再次向中国求助。如此看来,印度空有基建雄心却难有与其匹配的基建实力,其基建大国的美梦恐怕短期内很难实现。
如果印度是在现今的这种政治框架,宗教,种姓一成不变,他永远也成不了像我国这样的基建狂魔。
想要成为基建狂魔,印度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改革政治框架,来场像我国一样的全民大翻身。推翻现有的所有政治体系,不过好像不太可能。
二是宗教不能涉政,不能让牛满街走。
三是取消种姓制度,什么年代还以姓分高低,不过也很难。
而我国之所以被称为基建狂魔,一是文化价值观不同,理念不同,最主要的是西方心虚害怕了。
只要印度还存在种姓制度,别说基建狂魔,就连最基础的基建都不一定能搞好。
以《厕所英雄》这部片子为例,大部分印度人家里都没有厕所,一方面是装不起,而最主要的是不想装,因为印度教说了,家里不能留污秽。该片有相当一部分镜头是引自纪录片的,可以从中看到印度政府修的公共厕所大部分没人用,有的甚至拿来住人,由此可见宗教和种姓制度对于印度基础建设的阻碍非常大。
其次印度是联邦制国家,本身就是各个土邦捏起来的,印度的联邦政府无法整合各邦,所以执行的效率低,难度大。比如2000年印度政府就要喊着给农村地区修路,结果修了十年才不到30万公里,而且基本都是碎石路,不是柏油路。在2011年曾经有份报告,说印度政府每年拿出3%的政府预算去修路,但是三分之二都被各级政府中饱私囊,最后雇不起建设公司只能让村民们自己去修。
最主要的是,印度是民选政府,往往任期短,通常对于急功近利地项目非常欢迎,而对基础设施建设这种长期回报的项目并不上心。再加上政绩并不是印度地方官员强制考核绩效,所以在基础建设问题上投入少,不关心,直接导致发展缓慢。而且印度腐败指数并不低,位列世界第81位,就连当初上战场的印度军队都曾遇到过半路被印度铁路员工勒索的事件,所以印度的基础建设发展任重道远。
“基建”是印度的软肋,独具咖喱味的“Make in India”一经提出,就包括要发展基建。 印度总理莫迪特别重视制造业,在抛弃“Made in India”的提法后,近些年来大手笔投资铁路网、公路网、智能城市的建设。
现任印度商工部副部长艾米塔尔·康特,一再强调印度正在大兴制造业,尤其是鼓励基建领域的发展,因此特别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为成为“基建狂魔”,印度政府的确是不惜贷款搞开发,一直在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在接触。
哪有随随便便的基建狂魔?中国人有钱、有技术、有人员,那是实至名归的基建狂魔。印度就没有这么简单,世界银行就曾拒绝过印度的基建项目,所以面对未来10年印度国内基建融资近1万亿美元的庞大缺口,莫迪老仙也是施法吃力。
印度疯狂要搞基建,我们还是要谨慎看待,总觉得三哥是要挑战世界和平。 印度跟邻国的边境冲突,常常由于当地的基础设施不给力,导致兵力、军备投送有相当苦难。假如,印度把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搞得很好,那么跟邻国发生的摩擦会更多?
这也不是耸人听闻,前几年看的视频,印度的边境道路破破烂烂。最近一次看到的视频,6月底印度媒体报道有5万增援印军调往中印边境,你可能也已经发现,印度运兵的道路是没一点毛病。
经常有人会损三哥,其实三哥的发展趋势不错,特别是在一些新领域。如果说印度基建落后中国15年的话,那么互联网领域跟中国的差距就不到5年,现在印度的在线支付、国内物流等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不过,印度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各种 社会 弊端到也是集中呈现在吃瓜群众面前。
也正因为印度基建落后,意味着印度的基建市场潜力巨大,众多的海外资本都想抢占先机。很多中国人也会跑去竞标,不过你们来帮助印度建设普通道路、桥梁是没问题,印度人既能偷学技术又能改善硬件,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你们要是触及印度人敏感的项目,他们自认为事关国家安全。对不起,中国人靠边站,会设置各种认为障碍,比如华为公司的投资被拒绝、印度高铁建设放弃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中国人的参与,印度要成为基建狂魔还要走更长的路。 但是,中国公司不参与,或者少参与,并不见得就是坏事。
除去外部因素外,印度国内也有各种问题,要开开心心发展基建不容易。 主要有以下几条:1、印度很分裂,各邦有着较大的独立自主,基建工程往往要跨邦,各种利益纠葛导致纷争不断。2、印度土地私有,基建工程涉及到老百姓拆迁,一家一家谈条件也是耗时耗力;3、印度基建人才缺乏,要短时间内培养出来并非易事,有些事还是要遵循“一步一个脚印”。
此外,印度政府体系的效率奇低,公务人员总体作风拖拉、贪腐严重。基建项目里的各种涉公事务,很容易被公务人员“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明里暗里要回扣、吃分红也是司空见怪。
总而言之,印度要成为基建狂魔,问题多多。不仅仅是贷款搞基建,还要解决技术的获得、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内各种体制性弊端。 当然,印度要是成为基建狂魔,对印度的前程影响深远,最显著的是GDP就不会被扯后腿。然而,果真是如此,对邻国很可能是一件大坏事。
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是没有可能成为基建狂魔的。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体制原因,另一个是物质基础。
首先,几句简单的话来讨论一下印度的体制原因。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印度农民虽然大多数很穷,但很多人还有土地。而印度又从英国那里继承了议会制,搞选举。因此,在印度搞建设,征地非常困难,最直观的一个案例就是印度高铁项目。当年日本费尽心思拿下印度高铁项目,还以近乎倒贴的方式,按照0.1%的利率贷款给印度买日本技术修高铁,结果因为征地困难,至今未能开工。要知道,印度人可是信誓旦旦地说要2022年建成通车的。
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在印度征地是多么困难和低效率的一件事情。那么,要成为基建狂魔,在自家土地上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适用的土地,去哪里建什么基础设施呢!这就是印度不可能成为基建狂魔的体制因素。
而印度无法成为基建狂魔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物质基础。搞基建的物质基础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原材料,比如钢筋水泥。二是专用设备,比如工程机械、盾构机等。
我们一年的钢铁产量约在10亿吨左右,而印度预计2021年钢铁产量达到1.2亿吨。从规模上来看,印度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但是,和我们这个级别来比一比,还差得太远。
2020年,我国水泥年产量为23.77亿吨。印度水泥产量能够查到2015年的数据,是产能4.1亿吨,实际产量2.7亿吨。虽然绝对数额也挺大了,但是和我们比一比实在是差太远。
虽然普通的钢筋水泥称不上高 科技 产业,印度如果真想投资,那么有的是企业愿意卖生产线给他们。但是,印度的根本问题在于,因为印度未能建立自己完善的重工业基础,使得自身未能具备工业自我造血能力,而最终不得不依靠进口工业产品和技术来维持本国工业体系的运行,从而消耗了太多宝贵的外汇。这是制约印度进行大规模基建的经济瓶颈。
如今,很多朋友都在网上看过盾构机故事的文章。1997年,我们首次从德国引进了两台盾构机,用于挖掘秦岭隧道造铁路。当年,一台盾构机的进口价格就是3亿人币。而且,外方对我们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连盾构机的维护过程,都不允许我方人员在场观看。很多文章都说,盾构机的维护都要外国技术人员从本国飞过来,住五星级酒店,支付每小时几百甚至上千美元的服务费。
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关于印度国产盾构机的新闻。而根据2020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入围的仅有一家印度厂商贝姆勒,排名第47位,年营业额3.16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印度如果真的变身基建狂魔,将需要消耗天量的外汇资金来进口工程设备,并且像曾经的我们那样,花费巨额的服务费来聘请外国的技术人员。
这样的经济成本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条件下,印度造出来的公路、铁路、机场、房屋、市政设施等,都将是成本巨高的、大多数人用不起的。如果印度官方承担大部分的费用和成本,这将轻易地将其财政压垮;如果印度按照市场化原则,让使用者付费,那么很显然,价格将高到很少有人能用,最终导致这些项目亏损,进而使得没有人敢投后续项目。
厚积薄发这个词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我们1988年才开始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现已变成一条城市快速路),2008年才拥有国产盾构机,基建狂魔这个名词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讲的。在这之前,是几十年的物质积累和技术积累,才能使我们拥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能力和技术能力。
关于印度,开头就说了体制问题,这个问题貌似要伴随印度很久很久。目前看来,官方强人要树立绝对的威信,只有战争这唯一的一条路。印度独立就是英国人安排的,没有经历独立战争就成功了,还被安排上一个议会体制。这就让任何一个印度官方老大都不具备绝对的威信来改变体制上的弊端。就像现在莫迪要做很多有意义的改良体制的动作,总有反对派要站出来,为反对而反对,而并非站在印度民族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无论从体制来看,还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来说,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成不了基建狂魔。
所谓 基建狂魔 ,是属于我们的专用名词。意思是,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还拉动了经济发展。具体特征是, 数量多,速度快、质量高、难度大。
比如, 港珠澳大桥 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桥隧全长55千米,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总投资额1269亿元。毫不夸张地说,不管从那个角度看,都属世界第一。
相比较来说,以印度的基建能力,修一座类似的大桥,不现实。
对印度来说,虽然他们国家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升级,基建需求很大,但想达到 基建狂魔 水平,是不可能的。进而,也就无法实现靠基建拉动经济发展的设想。
首先,从规模上看,印度没钱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据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的数据,到2040年,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将达4.5万亿美元。就在2019年,印度自己表示,将筹措1.39万亿美元,进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印度2018年的财政收入仅为0.52亿美元左右,手中的钱不够怎么办?印度一方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投行贷款,一方面争取国际资金。
据统计,从2016年算起,印度累计从亚投行借走了41.5亿美元,用作基础设施建设。按这个情况看,印度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数量也不会超过100亿美元。但这点钱,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同时,印度人也用其他方式争取 国际资本 。比如,莫迪政府第一次上任的时候,就和日本签订了阿默达巴德到孟买的高铁项目,但至今未开工建设。
总体算起来,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这种情况下,指望印度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能的事。
其次,达到基建狂魔水平,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化水平作支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先进的机械做后盾,但印度的工业化水平离中国差很多。举个例子,印度在孟买和班加罗尔修建地铁,需要应对玄武岩、角砾岩和页岩等复杂地质条件,最终从中国购买了三台 盾构机 。
为什么从中国买?印度一直排斥中国,不应该买中国的工程机械啊!关键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 盾构机 确实质量好,价格便宜。同样,在机场和港口建设、高压线布设等方面,印度的工程机械水平也不足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没有先进的机械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就提不起来,也就达不到基建狂魔的水平。
再次,工程师和施工工人的水平,也决定了基建工程的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非常重要。而这,就需要工程师和施工工人的水平很高。
我曾经作为甲方代表,在施工工地呆过,施工经理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工程进度。比如,施工机械出现故障了,小的问题,施工经理有可能就地解决了。大的故障,需要施工经理及时联系维修。维修过程中,施工经理会利用这段时间,为下步工程做好各种准备,从而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可以说,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工人的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我们在视频中,经常能看到印度工人慢腾腾施工的场面,这在中国的建设工地上,是不可想象的事。
感谢阅读!
首先印度工业基础不如中国,机械制造业明显落后我们
其次:印度种姓氏制度非常根深蒂固,姓氏不好出身不好,阶级流动差,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最后:印度土地制度严重制约发展,大规模建设太难
为什么石油价格会上升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作为主要能源来源,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近日,由于全球石油供需失衡、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等原因,多个主要石油生产国家已经宣布自愿减产,这一事件将会对全球经济和能源市场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4月3日,沙特、俄罗斯等多个产油国对外宣布,从5月份开始到2023年年底,自愿削减原油产量,总减产幅度超过每日160万桶。突如其来的联合减产,看似为近来因银行业危机陷入萎靡的油市注入强心剂,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3日随之大涨近6%。
欧佩克石油产量占比
我国一些媒体认为,多国宣布减产将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胀,并使西方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对俄制裁“变得徒劳”。这代表着全球石油市场正在逐渐回归稳定,并将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
一、石油减产意味着什么
二、石油减产的影响
一、石油减产意味着什么
对中东产油国而言,全球经济不景气,石油需求降低。这时候,中东产油国想要维持自己的利益,有两个选择:一是增产,降价,用价促量,提高总收入。二是减产,涨价,卖的少了,但更贵了。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显然第二种选择更具有持久性。?
资源减产是指石油生产国限制或减少其石油产量,以达到稳定原油价格的目的。这次减产措施的核心指导思想来自欧佩克,而欧佩克是由包括沙特、伊朗、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生产国组成的国际石油组织。实施减产意味着欧佩克主导的产油国将有意愿和能力在石油市场上掌控话语权,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
此次石油减产决定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产油国妥协之后的长期合作计划。由此可见,石油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球性的协调阶段,而减产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全球能源市场的调整和重新平衡,才是目前引发减产背后的主要原因。毕竟,石油的产量和价格都是由供需双方效果制定的,而自愿减产只是代表着产油国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市场价格的调整,并为全球能源市场的回归平衡尽一份力量。
二、石油减产的影响
1、石油价格
根据市场的基本规律,减少供应,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由于全球石油供应的减少,市场将会更为均衡,因此油价的上涨应该是必然的,这也将为石油生产国带来更高的利润,同时也有助于支撑石油业的发展。事实上,在宣布减产的消息传出后,国际油价就出现了上涨的迹象。当然,价格的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需求的变化、库存的变化、汇率的变化等等。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内,石油价格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2、消费国
对于消费者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印度、欧洲等,他们将面临更大的贸易逆差和通货膨胀压力。这是一个不利于工业制造国和石油消费国的消息。石油作为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它的价格一上涨,工业制造成本就会跟着上涨,最后都会反映在商品价格里面。?同时,高油价也会抑制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信心,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高油价也可能促使消费者寻找更节能和环保的替代品,比如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等,从而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
3、环境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石油价格的上涨可能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高油价会降低石油的需求和消费,从而减少碳排放和污染。同时,高油价也会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比如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这些都是符合气候变化协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施。但是,有弊的一面是,高油价也会刺激一些高成本和高污染的石油生产方式,比如页岩油、油砂等。这些方式会造成更大的环境破坏和碳排放。因此,要实现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还需要其他的政策和技术的配合和支持。
4、美国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其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高油价会增加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导致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受挫。另一方面,高油价也会刺激美国的页岩油生产,提高其能源自给率和出口能力。此外,美国还要考虑其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利益,特别是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家的关系。因此,美国政府对OPEC+的减产举措表示不赞成,并呼吁增加供应以降低能源价格。
总的来说,多国宣布实施自愿石油减产,将会对全球经济和能源市场产生全面的影响。市场的波动和调整,也让石油行业数据分析师居高不下,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现在的产油国需要从过去的“追求市场份额”转变为更多元化的“调节能源供给”,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经济趋势,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打造更合理和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