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有哪些大型油田?

2.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3.我国主要能源问题及对策

4.谁知道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5.介绍下中国股市发展中经历了哪几起牛市?

我国有哪些大型油田?

中国1996年油价-90年中国油价

1、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到1996年已连续年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21年。1995年年产原油5600万吨,是我国第一大油田。

2、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地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30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3、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按当量折合原油储量在内),1995年年产原油220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从2003年到2007年12月,长庆油田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大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大油田。

4、辽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1995年原油产量15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近年来,随着长庆油田产量的突飞猛进,辽河油田产量暂居国内第四。

5、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3.93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从199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4位。1995年年产原油790万吨。

6、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含油气构造55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2%,是我国第一大气田,1995年年产天然气71.8亿立方米,年产原油17万吨。

7、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 ,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1995年年产原油466万吨,天然气3.13亿立方米。

8、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9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9、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 、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1995年年产原油410万吨,天然气11亿立方米。

10、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油田指原油生产的特定区域。有时为特定地域地下集聚 的油层的总称。广义上把几个油区合在一起称为油田。例如大庆油田,英国的 北海油田,苏联的秋明油田等。油田是地下天然存在的碳化氢,地表条件下 则呈液体。与之相反,在地表条件下仍为气体,则为天然气。天然气生产的 特定区域为天然气田。石油可采储量大小决定开采价值。要求精确地计算含 油面积大小,油层数目和厚度以及单位面积石油储量等。

一般可采储量在5 亿吨以上的为特大油田,7000万吨到1亿吨以上的为大型油田,7000万吨以 下有为中小油田。要计算可能设的油井以及年产量,有的油田储量大,但产 量不一定高,这主要受油田的驱动能力影响。从储量到产量经过精心计算, 确有开采经济价值的,才能正式开采。

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山子开凿油井。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我国主要能源问题及对策

面对我国在世界能源领域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我国应该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

 

当前,国际能源命脉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中,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劣势。以石油资源为例,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发达国家利用其对石油资源控制的优势大搞战略石油储备,实际上是对世界能源资源的掠夺。仍然以石油为例,发达国家一般有120~160天的战略储备。去年9月份油价高涨,美国政府就通过动用战略储备平抑油价。由于中国没有这一方面的战略储备,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前几年油价大幅走低,甚至跌破10美元每桶的时候,我们应该大量购进原油才是,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买;相反,去年油价大幅上扬,我们的原油进口量竟然突破7000万吨,花去近150亿美元。这大概是我国外汇储备的9%。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其储量占经合组织国家中政府战略石油储备总量的60%。其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民间的商业储备和政府的战略储备两部分。战略石油储备完全由政府承担,并授权能源部具体负责。美国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5年,由国会授权政府开始兴建庞大的应急石油储备体系。到1991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用于购买原油160亿美元,其余用于储备设施建设。在储备规模方面,初期战略储备目标为5亿桶,相当于90天的进口量。后来将储备目标修订为7.5亿桶。1997年美国实际战略储备量为5.64亿桶,相当于67天的进口量。美国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如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石油战略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原油,起到了稳定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 石油储备是日本一项基本的国策。日本的石油储备也分为政府的战略储备和民间的商业储备两种。政府储备目标为90天的进口量。目前已建立了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并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日本用于石油储备的事业费,加上给予民间的储备补贴,合计己达2万亿日元。这笔庞大的开支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安全成本”。到1997年,日本政府储备可供154天使用。加上民间储备,总量达到9722万立升。也就是说,即使石油进口中断,日本利用战略储备也可以维持半年左右的需求量。 国外的石油安全战略对我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我国目前没有战略储备油田或天然气田。我国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目前探明的储量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未来20年中国能源消耗需求较之目前增长一倍左右,其中煤炭将会达到26亿吨,石油3亿吨,天然气800亿立方米。中国自己的资源前景并不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在1996年中国石油进口达到 2262万吨,超过出口,从而使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在本世纪中期,中国的能源进口将超过能源总需求量的50%以上。如果不尽快扭转目前大量开采和使用国内资源的做法,不仅会使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动力不足,而且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会影响到子孙后代,损害中国的长远利益。在一个能源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资源的储备就更加重要。国家应有计划地将某些勘探好或开发好的油田或天然气田封存或减量开采,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和储备库。还要根据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抓住时机以低价购进更多的石油,充实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同时,应鼓励企业实行能源商业储备。 为建立能源储备基地,首先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现技术方面,储备的选址和布局要从地理环境、接卸条件、动用效率、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考虑,还要适当分散和规模适度,遵循进出油方便、靠近输油线、炼厂和集中消费区的原则。 我国的能源结构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不利影响,要把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洁净技术和替代能源的开发上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阶段:18世纪以前,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到19世纪下半叶,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1965 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由此开始了“石油时代”。石油、煤炭等这些当前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都属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在当今世界,矿物燃料提供世界91%的一次商品能源,其中煤炭占28%,石油超过40%。 在我国能源的品种构成中,优质能源比例很低。目前,煤炭消费量已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近乎世界同类平均值3倍。煤炭是一种肮脏的燃料,它每产生一单位能量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多29%,比天然气多80%。如果大量使用将会给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还会引发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紧张。我国的煤炭资源又存在着固有的质地差、运输距离长、污染严重、热量不足等问题。更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的不利结构方面雪上加霜。很难想象一个依靠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大国其经济发展不受到严重制约,也很难想象劣质能源可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并从工业化走向现代化。虽然据估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供应量的比重可能降至50%以下.但煤炭仍将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由于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一些城市烟尘污染外,我国酸雨现象也频频发生,每年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以上。能源生产和利用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国环境问题的核心。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外,我国由于广大农村商品能源短缺,薪柴消耗超过合理采伐量,造成大面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秸秆不能还田,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肥力下降。 改善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但是,中自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能源资源条件决定的。在中国的能源资源中,煤炭占绝对的优势,达到常规能源资源总量的85%,而水能占12%,石油和天然气仅占不足3%。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能源生产格局就是以煤炭为主,未来煤炭工业仍将在整个能源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着重在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上作文章,其重点是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但是,我国能源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5年至20年,还不能适应增加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要求。这是制约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的技术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完成。在同国外的能源合作中,我们应该把能源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目标。 此外,要加强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替代煤炭的过多使用。目前的煤炭替代能源除了石油、天然气外,在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要加大非矿物燃料的研究和应用,如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高温地热资源等比较洁净的能源。目前,这些能源在世界各地都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用。当然,由于受地域、时间、技术和资源多寡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上述能源在大规模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快能源研究步伐、开发矿物燃料的替代能源。已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日益严峻的课题。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最终解决能源的需求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寻找和开发利用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走能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是解决未来世纪能源问题,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能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球家园的主要出路。

谁知道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中 国

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香港商报报道权威经济专家普遍认为美伊战争对世界经济弊大

于利从国际油价外贸外资股汇市以及相关行业等方面来分析美

伊战争必然对中国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果速战速决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小速战速决不确定性因

素消除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都将恢复这有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

如果战争延长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加大但是如果出现美

伊战争久拖不决油价的高企将拖累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美元将

更加疲弱国际资本将加速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国际资

本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世界经济衰退无疑会对中国宏观

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形成抑制作用部分抵消了国

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利好作用

如果战争扩大化将造成更大的影响而且将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所副所长李向阳国家信息中心经

济专家范剑平博士说战争的直接损害是石油价格上涨但对出口股

16

市的影响有限对利用外资影响不大甚至有利好因素但美伊战争打

的就是经济战资源战战争的爆发将使中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存在的诸

多问题凸现出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分析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

起伏目前最不确定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如果伊拉克战争

速战速决那么战争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很有限如果拖

的时间长则后果很难预料甚至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所罗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其他地区局势动荡的情

况下中国可以将那里的投资和游客吸引到中国来

所罗门美邦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尽管中国经济不可能不

受到中东战争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经济可能依然会保持其过去年

的快速增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

说尽管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但即使伊拉克战争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预计对中国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罗奇以他对中国经济的一贯乐观看法而

著称他表示尽管全球经济下滑的危险的确存在但中国经济增长主

要靠以较低成本优势吸引外国投资的推动而无论全球经济出现任何衰

退中国的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就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近1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石油消费年均

增长5.77%而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

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

30左右

所罗门美邦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黄益平指出中国的净石油进口量在

亚洲排名最低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会很大

17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避免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表示如

果对伊拉克开战导致石油供应中断该组织将暂时取消石油的产量限制

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朴永浩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7%并认

为如果石油价格涨到40美元一桶的时候GDP会减低个百分点

亚洲发展银行ADB的一位顾问预测如果美伊战争无法速战速

决油价继续攀升的话中国的石油价成本将可能影响到中国今年的

经济增长目标他估计如果油价上升到每桶美元中国的预期

经济增长可能下降个百分点 不过他相信与其它国家相比中

国所受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因为中国非常大内需也能帮助中国经济

它不像比较依赖海外需求的香港或新加坡

高盛的经济学家胡祖六在接受美联社采访的时候说由于中国石

油储备有限无法为中国经济提供缓冲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遭受到冲击

去年中国的汽车增长了60%这暗示中国今后对石油的需求巨大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中国去年进口了6950万吨的原油较2001

年增加了15%其中40%来自中东国家尽管中国的原油需求大约有1/3

依靠进口但中国的能源消耗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本国廉价而储量丰富

的煤炭资源

加入后中国经济参与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同时对外部风

险的反应也更为敏感因此正积极增加石油储备并寻找新的石油来源

以防止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局面中国增加了从俄罗

斯和东南亚国家等局势相对稳定的石油生产国的进口量以平衡其对中

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而中石化月日以同等金额向英国天然气集团

收购了其在北里海项目中的另外一半股权中海油月11日以

6.15亿美元购得里海地区卡沙干油田8.33的权益预计这一油田可供

开采的储量最多达130亿桶油当量是过去30年世界上最大的油气勘探

发现之一2002年月中海油通过收购国际石油生产商瑞普索公司

RepsolYPF的家子公司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外石油生产商

18

由此可见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

原油上涨冲击相关行业

油价上涨将对石油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企业商品价格显示1月份国内原油价格环比上升7.6

同比上升42.7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

专家认为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

涨造成工业成本提高直接给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

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当前供过于求的国际国

内市场上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

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

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

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战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大

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朴永浩不认为海湾持续的紧张局势会对中国

的出口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因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是非常的多元化他

认为与其他的国家相比出于内需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应该受

到的冲击较少她不像香港和新加坡那样非常依赖外需在全球经济减

缓的情况下中国低成本商品的出口仍保持强劲的增长而国内的消费

需求也在保持增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

说中国是世界上对外依赖最严重的经济体之一2002年中国实际国

内生产总值增长8%而这其中有74%归功于出口的增长他说如果全

球经济下滑导致外部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中国经济走软也将不

足为奇但就2003年初的出口和工业产值趋势来看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

19

33%而工业增加值增长18%罗奇还指出2003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外商

直接投资增长强劲总额达到75亿美元

他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工业社会本身造就的中

国经济增长是全球工业有意识地采取以外商直接投资为首的外包型战略

的结果这种战略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并为消费者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

品他说由于全球工业外包趋势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的出口业绩对全

球需求状况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

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认为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多数为低端的

消费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大战争不会使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消费

能力明显下降911事件并未对中国出口造成明显影响也证明了这个

观点

专家表示战争对中国在伊拉克等中东地区的劳务出口影响较大

另外商品出口运输会受影响运价上涨班次减少成本可能会增加

战后重建将增加中国出口

短期来看对于中国而言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将是一次增加出口

的机会即使美国速战速决伊拉克的重建费用也在亿美元详

见下表战后的采购主要是对大量基建和基础产品的需求而中国作为

亚洲和世界的制造工厂凭借着天然的成本优势有希望取得大量的长

期定单这无疑有益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当然战争越早结束这种

短期效应就越早体现由于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采取坚持原则同时不失

务实及灵活姓的外交政策所以有相当多的分析人士认为从总体来看

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比较之下中性偏好利大于弊

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从战争打响到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局势的动荡将日益凸

现中国的稳定和繁荣对中国投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不过从受

战争影响较大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向来看其主要以资本账户流入为途径

20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对外开放所以国际短期资本无法大量流入中

国从长期资本的流入动向来看外资通过经常账户的持续流入对中国

经济长远发展极为有利

胡祖六认为一方面由美伊战争导致的全球经济疲软会降低中国的

出口但是也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的投资避风港实际上中国封闭的

资本市场以及高达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其短期外债的倍以

上将保护中国免受海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些人将中国视为美伊战

争期间的避风港

对股市影响甚微

总体分析战争有利于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但国际短期资本无

法大量流入中国不会对沪深股市场产生影响股市场内部的自身

运行规律还是起到主导的作用

申银万国的陆文磊认为由于中国股市目前还是相对封闭的市场

所以美国股市对中国投资人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由于香港和台湾股市

基本上是跟随美股涨跌联系非常紧密开战后美国股市的变动将明显

影响香港股市中的国企股红筹股同时以港币美元结算并且对外开

放的股市场也会受到境外股市变动的影响进而产生对沪深股市场

的间接作用只是这种作用相对于香港市场要弱得多

介绍下中国股市发展中经历了哪几起牛市?

给你一些详细的介绍,详细了解一下历史吧。

第一轮暴涨暴跌:100点——1429点——400点。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轮暴涨暴跌:400点——1536点——333点。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涨幅达284%。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轮暴涨暴跌:333点——1053点——512点。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第四轮暴涨暴跌:512点——1510点——1047点。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上证指数上涨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轮暴涨暴跌:1047点——1756点——1361点。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轮暴涨暴跌:1361点——2245点——1000点。由于继续受欧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踏实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预测是十分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第七轮暴涨暴跌:1000点——3300点——1500点?2005年6月,上证综指破1000点,2006年1月从1200点启动,截止2007年10月中旬已收于6000点之上,过去的历史高点已被远抛脑后,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