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进口汽油”清如水,国内汽油却很黄?

2.芳烃油溶剂(三甲苯)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储运等

3.生物柴油 前景

为什么“进口汽油”清如水,国内汽油却很黄?

环保芳烃油上市公司_海南环保芳烃油价格走势

自从微博热搜被封一周,泰哥这个平时不刷博的大老爷们现在也开始看起了微博。这不刷还好,一刷发现了一个大惊喜。里面有一条称进口新车里面装的原厂汽油放出来是清澈如水,而国内的汽油放出来像“尿”一样,又黄又刺鼻,然后以此定论国内油品差,对车伤害很大等等。

对于这个说法泰哥在很久以前也看到过类似的“对比试验”和各种比较,于是许多老爷都信以为真。但泰哥却对此产生了一点怀疑,于是咨询了上次写私人加油站时候认识的某石油公司的质检员朋友。

从颜色和气味判定好坏

其实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其实作为汽油来说,颜色的深浅并不能代表品质好坏。这是因为汽油本身就是通过石油分馏制成的一种多烃类混合物。然后将炼制出来的基础汽油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来调和而成,而添加剂之中就有一部分的会出现“染色”的成分:芳烃

汽油在生产时的调和组分主要有:

催化汽油、MTBE(甲基叔丁基醚)和芳烃组分。

催化汽油、MTBE是无色的,芳烃则的颜色偏红(最新的环保芳烃无色)。

老爷们平时使用的汽油标号(如92号汽油),一般国内炼油厂出品的最低标准就是92#汽油(少部分地炼还在生产90#汽油),那这种产品油就可以不添加芳烃,自然汽油的颜色就是无色透明。而高标汽油(95#和98#),为了满足高标号所具备的抗爆性,就需添加高辛烷值的芳烃组分,自然汽油颜色就偏黄一些。

而有些国家对于易燃易爆的液体也立法要求添加醒目标识,那无色透明的汽油肯定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于是就有了蓝色的汽油或者红色的汽油。而在国内对于液化石油气这样无色无味的易爆液体也有相关的安全规定添加硫醇、硫醚等恶臭气体以便警示。

对于易燃易爆物都需要做颜色和气味标识

进口车的“清水汽油”

主要是为了油品稳定不变质

对于老爷们所了解的原厂清如水一般的“原厂汽油”,其实有一个单独的专用产品:初装油。

初装油仅适用于刚刚出厂的新车。新车的销售具有不确定性,不知道新车要卖到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卖出去。就要考虑汽油在长期停放或者经历长期运输时的变质问题,所以要求初装油需要有非常良好的化学安定性和启动性能。

这样的要求基本上就不能直接用商品汽油来直接使用了,所以初装油成分会直接取出烯烃,直接有烷基化油、石油脑和重整汽油来单独调和。这样一来确保了安定性能经历许多恶劣情况,而这些原料成分都没有任何颜色,所以看起来“原厂汽油”是如此的“晶莹剔透”富有高级感。

但代价也是十分美好,由于初装油单独需要生产线供应规模相比传统商品油销量太小,所以其价格较高,经济性较差,完全不适合普通家用车使用。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汽油生产一般都由催化汽油、重整汽油、烷基化油等调和而成。正常的颜色是淡**或淡黄绿色,也有少部分汽油因为没有催化装置生产的汽油是无色的。所以淡**、淡黄绿色和无色都是正常的汽油颜色,并不能通过颜色确定汽油的性质。油品检测和油品标准是既定的是统一的,颜色的差异事实上并不能说明品质的好坏。

国标里就有明确规定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年12月23日发布实施的车用汽油国家标准,对汽油国六B的车用燃油的标准里仅有无机械杂质及水分一项,并没有颜色方面的指标。

还在说国内油品差?

是时候可以站起来说话了

欧洲已经全面执行欧六汽油标准依然要求汽油中添加清净剂,以清除发动机内的积碳。而中国的汽油标准是国六标准,是世界上标准要求最高的汽油之一。如果老爷们还在叫着国内油品差的话。

那泰哥只能说“在坐的各位跪久了,腿麻了站不起来?”

我们可以从2016年年底发布《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中明确规定,所有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车应符合国六a限值要求。自2023年1月1日起,所有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车应符合国六b限值要求。

可以看出,油品标准实施日期先于排放标准,期限更为严格。相较于国五车用汽柴标准,国六车用汽柴油标准全面达到欧盟现阶段车用油品标准水平,个别指标超过欧盟标准。

所以现在说汽油偏黄就一定是油品差?那放眼全球基本上没有好质量好的汽油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芳烃油溶剂(三甲苯)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储运等

有三种三甲苯,我只找到2个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1,3,5-三甲基苯;均三甲苯

化学品英文名称:1,3,5-Trimethylbenzene;Mesitylene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108-67-8

分子式:C9H12

分子量:120.19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3类 高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作用,并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尽快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闪点(℃):

自燃温度(℃):

爆炸下限 [%(V/V)]:

爆炸上限 [%(V/V)]:

最小点火能 (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 (MPa):

建规火险分级:乙

[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操作后淋浴。在通风良好处操作。搬运物品时容器要固定。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避免接触眼睛、皮肤和衣着。不要吸入粉尘、蒸汽、烟雾。空容器要清除残余。禁止挤压、切割、焊接、钻孔、打磨用过的空容器。远离火种和热源。避免食入和吸入。保持容器密封。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露天贮罐要有夏季降温措施。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美国TWA:ACGIH 25ppm,123mg/

前苏联 Mac:

美国TLV—TWA: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可用安全面罩。

身体防护: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也可使用皮肤防护膜。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

pH:

熔点(℃):-44.8

沸点(℃):164.7

相对密度(水=1):0.86

相对蒸气密度 (空气 = 1):4.1

饱和蒸气压(kPa):1.33/48.2℃

燃烧热 (kJ / mol):5198.2

临界温度 (℃):368

临界压力 (MPa):3.34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44

引燃温度(℃):531

爆炸上限% (V / V):无资料

爆炸下限% (V / V):无资料

分子式:C9H12

分子量:120.19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作分析试剂、溶剂,也用于有机合成等。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属微毒类

LD50:

LC50:24000mg/m3 4小时(大鼠吸入)

LC50: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或地方法规。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3536

UN编号:2325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3

包装方法:

运输注意事项:

RETCS号:OX6825000

IMDG规则页码:3389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15日院发布),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填表时间: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1

MSDS修改日期:

填写人编号: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1,2,3-三甲基苯;连三甲苯

化学品英文名称:1,2,3-Trimethylbenzene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526-73-8

分子式:C9H12

分子量:120.19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3类 高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蒸气或雾对眼、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接触后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和作用。可引起皮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尽快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可引起燃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二氧化碳、泡沫、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闪点(℃):

自燃温度(℃):

爆炸下限 [%(V/V)]:

爆炸上限 [%(V/V)]:

最小点火能 (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 (MPa):

建规火险分级:乙

[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定期检查是否有泄漏现象,罐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美国TWA:ACGIH 25ppm,123mg/

前苏联 Mac:

美国TLV—TWA: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也可使用皮肤防护膜。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

pH:

熔点(℃):-25.5

沸点(℃):176.1

相对密度(水=1):0.89

相对蒸气密度 (空气 = 1):4.15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 (kJ / mol):

临界温度 (℃):395

临界压力 (MPa):3.14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48

引燃温度(℃):470

爆炸上限% (V / V):无资料

爆炸下限% (V / V):无资料

分子式:C9H12

分子量:120.19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苯、丙酮、四氯化碳、石油醚等。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分析试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属微毒类

LC50: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3536

UN编号: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3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安瓿瓶外木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

RETCS号:DC3300000

IMDG规则页码: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15日院发布),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填表时间: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1

MSDS修改日期:

填写人编号:

生物柴油 前景

生物柴油简介

生物柴油是典型的“绿色能源”,具有环保性能好、发动机启动性能好、燃料性能好,原料来源广泛、可再生等特性。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无论是小型、轻型柴油机还是大型、重型柴油机或是拖拉机,燃烧生物柴油后碳氢化合物都减少55%~60%,颗粒物减少20%~50%,CO减少45%以上,多环芳烃减少75%~85%。生物柴油是指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动物油(如鱼油、猪油、牛油、羊油等)、废弃油脂或微生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经酯转化而形成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具有某种结构符号的脂肪酸甘油酯(即甘油三酸酯)的植物油和动物脂肪通常被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燃料特性

生物柴油的燃料性能与石油基柴油较为接近,且具有无法比拟的性能。

(1)点火性能佳。十六烷值是衡量燃料在压燃式发动机中燃料性能好坏的质量指标,生物柴油十六烷值较高,大于45(石化柴油为45),点火性能优于石化柴油。

(2)燃烧更充分。生物柴油含氧量高于石化柴油,可达11%,在燃烧过程中所需的氧气量较石化柴油少,燃烧比石化柴油更充分。[1]

(3)适用性广。除了做公交车、卡车等柴油机的替代燃料外,生物柴油又可以做海洋运输、水域动力设备、地质矿业设备、燃料发电厂等非道路用柴油机之替代燃料

(4)保护动力设备。生物柴油较柴油的运动黏度稍高,在不影响燃油雾化的情况下,更容易在气缸内壁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提高运动机件的润滑性,降低机件磨损。

(5)通用性好。无需改动柴油机,可直接添加使用,同时无需另添设加油设备、储运设备及人员的特殊技术训练(通常其他替代燃料有可能需修改引擎才能使用)。

(6)安全可靠。生物柴油的闪点较石化柴油高,有利于安全储运和使用。

(7)节能降耗。生物柴油本身即为燃料,以一定比例与石化柴油混合使用可以降低油耗,提高动力性能

(8)气候适应性强。生物柴油由于不含石蜡,低温流动性佳,适用区域广泛。

(9)功用多。生物柴油不仅可作燃油又可作为添加剂促进燃烧效果,从而具有双重功能。

(10)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生物柴油中硫含量低,使得SO2和硫化物的排放低,可减少约30%(有催化剂时可减少70%);生物柴油中不含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的芳香烃,因而产生的废气对人体损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