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鎏金价格_德化陶瓷窑
1.举例,宏观调控,南海一号
2.关于重庆的历史故事
3.编年邮票的2012年
4.历史材料题:关于“南海一号”,帮我解决。。!!
5.辎重的相关信息
6.汉朝时代的造船航海技术如何?有没有比较出名的例子?
举例,宏观调控,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整船文物有6万至8万件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南海一号”,这艘在水下沉睡了800多年的古船,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以致引起举世关注?为什么它值得我们花费如此大的成本将其整体打捞上来?“南海一号”即将出水,对满船的文物,世人充满期待,本报记者带您先睹为快,通过专家们的前期研究解开海底宝藏面纱的一角。 瓷器 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金器 统一的特点是粗大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铜钱 “海上丝路”的硬通货 目前“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铁器 宋朝就出口广东铁器 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 铜环 “半成品”出口深加工? 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现在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 在出水文物展示时,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新闻分析 为何斥巨资打捞“南海一号”?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是中国陆地考古最轰动的,“南海一号”可说是中国水下考古最轰动的。从这个方面类比,“南海一号”堪称“水下兵马俑”。 “南海一号”是保存最好的宋代古船 “南海一号”被认为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沉船。据专家介绍,以前发现的关于宋元时期的木质沉船,能保存到像“南海一号”这种状态的,非常之少。这对我们了解宋朝造船史、造船工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例。 整船文物有6万至8万件 目前,“南海一号”已初步打捞出水金、银、铁、瓷类等器物6000多件,根据探测估计,整船文物有6万至8万件,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把钥匙 此外,根据史料记载,从两汉甚至更早开始,我国就有商贩把陶瓷、布匹、丝绸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至埃及、罗马等地,而西方的货物和商人,也乘坐着他们的船只来到中国。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但在讲求物证的考古界,却始终是一段空白。沉没于这条古老航路上的“南海一号”,无疑为这个蒙着面纱的神秘领域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关新闻 文物值三千亿美元一说无根据 此前有传言,“‘南海一号’文物总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其根据是,‘南海一号’早期出水的一件精美瓷器曾拿到欧洲市场拍卖,结果就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报价。”实际上,“南海一号”早期出水文物曾被拿去拍卖的消息早已经被广东省文化厅证实纯属编造。 专家表示,所有打捞起来的文物全属国家所有,所以估算它到底值多少钱,并无意义。(来源:楚天都市报)
关于重庆的历史故事
金竹寺的传说
却说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老陈的信差,由成都到重庆,经“五驿、四镇、三街子、七十二塘”,共计一千零八十里官道,一路晓行夜宿,走拢石桥铺,眼看天色已晚,虽距重庆城仅20余里,但因疲乏只得找栈房歇下。
客挤,没铺位,店主安排他与一僧人搭铺。此僧系一游方和尚,仙风道骨,说他从华岩寺来,在与老陈言谈间交予一封信,烦劳顺便送去,信封上写:“交渝城朝天门外金竹寺长老收”。次晨,老陈“鸡鸣早看天”,发觉搭铺的和尚早已不见踪影。
信差的“公司”在陕西街,离朝天门很近。老陈由石桥铺到此走完20多里路,向老板交割完公事,穿街走巷一路溜达,到了下午才想起送和尚那封信。“朝天门外金竹寺”,在哪里?怎么走?东问西问,一直打听到天黑都无人知道。老陈是个实在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不但去了朝天门,还从左面千厮门、右面东水门仔细寻找一遍。奇怪,既叫寺,当然是一座庙宇,应当十分醒目,怎么不见半点踪影?竟没任何一个人知道呢?
此时已是深夜,梆声已敲二更,城门早就关了,只好在城门外寻一处小客店,凑合着到后半夜,疲倦之极,他正抱铺盖进屋,忽见黑黢黢的前方有盏灯笼闪亮,有个人正由码头上面拾级而下,灯笼上映出三个大字:金竹寺。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陈兴奋得丢下铺盖就朝那灯笼跑过去,这才看清楚是个小和尚。“请问宝刹在什么地方?”“看,那不就是金竹寺么!”老陈顺指处一望,张大的嘴巴再也合不拢来。
近在眼前,一座巍峨宏伟的庙宇,矗立在一处凸起的小山顶上,锃亮的铜瓦,紫红的庙墙,山门悬额题写“金竹寺”三个鎏金大字。门外有一宽阔月台,通过一座石拱桥,连接着由朝天门码头伸延下来的又长又陡的石梯。寺内珠灯明朗,隐约有钟钹鼓磬声传出。怪呀!怎么这样宏大一座寺庙竟没人知道呢?老陈紧随提灯笼的小和尚,心里一边嘀咕,一边掏出信拜托交给长老。左看右瞧,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只恨少生了一双眼睛。寺院周围亮晃晃的,是啥?是一蓬蓬茂盛的竹子,老陈顺手折断一根作杵路之用……
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回到小客店的,老陈已记不得了。面对店主,他以责备口气问,明明金竹寺就在你客店下面,我已去过并交了信回来了,为何你老是“夹毛驹”一问三不知?岂不是有意欺生吗?店主一脸惊骇:你去过?金竹寺?在我客栈下面?伙计你是脑壳头放火炉发烧吧?我给你讲,我一家三代在朝天门住了一百多年,啷个就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一座庙子呢?你怕是扯把子、冲壳子吧?!不信你回头看,寺庙究竟在哪里?老陈一回头,骇得三魂飞走二魂,朝天门外江水茫茫,哪见有什么金竹寺?!
信差老陈不服,说我去过,我真的去过那里啊!哪个舅子才哄人!他面对众人,拿出从庙里折下的那根竹子。众人一看,眼睛瞪得如同灯笼,这哪里是一般的竹子?分明是一根纯金的竹子啊!
有关呼归石的故事
重庆朝天门外,南岸涂山脚下的长江中,有块巨大的呼归石。
相传远古曾有一次大水灾。那时,天连水、水连天,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躲在山顶的人们,日夜呼救,苦苦哀告天帝,祈求斥退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人们终于感动了一位名字叫鲧的天神。他把天帝珍藏的“息壤”弄到手后,在鸱鸟和神龟的帮助下,赶退了洪水,拯救了人民。
这事天帝知道后,怒气之下,命令侍臣祝融,杀死了鲧。收回“息壤”,大地又是洪水一片。鲧虽被残暴的天帝害死了,但他那颗热爱人们、坚持正义的心,却没有冷却,最后变成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从天上降临人间,到了江州(即现在的重庆)。和涂山九尾孤的女奴相遇,二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妇。这天,正是大禹结婚后的第四天,他来到凤凰山查看水情。水神兴风作浪,长江浊浪拍天。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一个女孩,步履艰难,走着走着,那女孩指着一株桃树喊道:“爷爷,我饿了,快给我摘几个桃子吃吧!”老者踉跄上前,刚刚爬上桃树,一个恶浪扑来,冲走了这一老一少……大禹见此景象,思绪万千,心想:如此下去,将有多少人家被洪水吞没啊!于是立志把天下的洪水导入大海。他忧心忡忡,急速转身回家,对涂山女倾诉了自己的理想:“山女啊,我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疏通九河,你舍得我走吗?”
涂山女恋恋不舍,但还是把大禹送下山去。从莲花山经现在的觉林寺、玄坛庙,一直送到江边沙滩上。只见大禹摇身一变,变成一条犀牛,头上长着一支独角,尖似利刃。然后沿江而下,戳坚石垒山,铲淤泥为土。大禹走后,涂山女天天站在石坡下,望着大禹远去的方向,哭泣不止……
光阴荏苒,大禹治水一去就是三年。这天已是黄昏,大禹回到涂山脚下,远望家门,只见山洞里射出一道亮光。啊,山女还在等着我哩!他正上岸启步,耳听得江水拍打山岩的巨响。回头一看,上游疏通了的地方,流水欢畅;但下游的洪水仍然遮天蔽日。大禹心中一颤:河未全疏通,我怎么能回家呢?于是,他又变成犀牛,跳入滚滚洪水之中。
大禹刚刚一走,涂山女觉到好生奇怪:怎么,那咆哮的江水竟变得如此平静?飞步跑出洞口,站在山坡上眺望,只见一头犀牛正在下游戳石。她明白了:这就是她的丈夫!涂山女站上江边的石头,深情地呼喊:“禹呀!快归来吧!”
三年之后,大禹将长江的洪水完全治平。他也到了现在的浙江绍兴。然后怀着喜悦的心情,第二次回到涂山脚下,只见穴洞里仍然亮着灯光,还听见思念的歌声。大禹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可是,当他走近自己家门口时,一阵阵山风吹来,对大禹说:“大禹呀,你可知道?你治水的事情传到了天庭,天帝指令山精水怪搬来一座巫山,又把长江堵塞了,你快去疏通吧!”大禹此时满腔怒火:“可恶的天帝!任你把千山万岭搬来,也阻挡不了我大禹疏河。”他折过身来,毫不犹豫地又离家了。
涂山女听见洞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急忙出门探望,怎么?脚步声变成了拱山穿岩的巨响。涂山女又跑到她前次呼喊大禹的地方。说也奇怪,那坡石头比原先更高了。原来涂山女思念大禹的深情感动了龙王,龙王派神龟蹲在那里,好让涂山女登高远望。
这之后的一天,涂山女在田野憩息的时候,象往常一样,站在坡上,手搭凉棚,瞪大眼睛远望江流,思念亲人:禹呀,长江已经畅通,你早该回来了。突然见远远走过来一人。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瘦瘦的脸膛,两道浓黑的剑眉下,闪动着一对智慧的眼睛。啊!这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大禹呀!涂山女见丈夫归来,喜出望外。她拉着大禹说:“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快回家吧!”“不行啊,还有泺河、汾河、渭河、淮河没有疏通,人们还在受苦啊!”“你看,岩石把你手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你太劳累了。”“我的身体不是很结实吗?”“你的衣服破了也该补一补;你的草鞋烂了,也该换一双了。”“唉,时间宝贵啊!”大禹抚摸着涂山女的肩膀,接着又说:“天下洪水不平,我绝不回家。”
大禹安慰妻子几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涂山女追赶着大禹,渐渐地看不见大禹的影子了。她伫立在江边,又见江心闪现出一头破浪前进的犀牛。涂山女高声呼喊:“禹呀,我就站在这里等你一辈子!”真的,涂山女等呀等呀,等了九百九十九天,天天呼喊着:“禹啊,你归来呀!”日久天长,涂山女化为一块石头。石头上至今还留下斑斑花纹,好象山女长长的头发,飘洒在江中,浪花冲洗着她的身躯。那奔腾不息的江水日夜替涂山女呼喊着:
“禹——归——来!”
会仙桥(现今原址会仙楼)的传说
会仙桥在渝中区民族路上,就在如今会仙楼前面那广场的中心。会仙桥消失得早,笔者伯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来到重庆做工,也没见过那桥。不过,会仙桥的地名却存在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古时,重庆城内人烟并不多,大梁子(今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从大梁子流下一条小溪,大约是顺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会仙桥就是这条小溪上的一座桥,长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会仙桥,是传说有人在此遇到过神仙。不过,传说有多种版本。
一种说法是: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经常有个南岸老君洞的道长来他馆里喝酒。那道长便邀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老头去了,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总是吃不完。下午,老头回到酒馆,老婆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昏了哟,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镜子,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老头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长是个神仙。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便把这酒馆门前的桥叫作会仙桥。
还有一种说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个姑娘,经常到嘉陵江边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冲跑了。江边有个单身的打鱼郎见了,划着渔船就去给她捡了回来。于是,二人就熟悉起来。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生病去世,姑娘没得钱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鱼郎把她救了起来,对她说:“我网到一挑金甲鲤鱼,马上挑去卖,卖了就去买寿衣和棺材。”哪知,他挑着鱼进了城,刚走到那桥上,那活蹦乱跳的金甲鲤鱼全都死得硬邦邦的,还卖啥子钱哟!急得打鱼郎在那桥上跳起脚哭。这时,他听见土地庙里传来一个声音:“快点让路,八洞神仙来了!”他抬头一看,来的却是八个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帮忙。领头的是个拄着根铁拐子的瘸子老头,说:“我们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没吃的,哪里帮得了你的忙哟!”那身背宝剑的叫花子捡了一砣石头丢进打鱼郎的鱼箩筐里,说:“你的鱼全都活了,还不快点拿去卖?”打鱼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头丢进另一个箩筐,鱼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见了。于是,打鱼郎卖了个好价钱,安葬了姑娘的母亲,然后和姑娘结成夫妻,在这桥头安了家。这桥也就取名会仙桥。
瓷器口的由来:
磁器口最早叫白岩场,因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从地道逃出皇宫削发为僧,亡命天涯。流落巴蜀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 “ 挂单 ” 隐匿达四、五年之久。因真龙天子曾隐于此,后来世人将宝轮寺易名龙隐寺,所在白岩场也改称龙隐镇。龙隐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为川东名刹,龙隐镇也随之沾了光。
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源于瓷器。
要说瓷器,必说一个开碗厂的家族。这个家族,是古镇瓷器业的开山鼻祖;也正是这个家族,使沙坪窑器名声大振,美誉四面八方。
家族人的发迹,有一个传说。
明末战乱,四川境内生灵涂炭,从二郎关至龙隐镇、井口一线也成了战场之一。一时狼烟四起,铁马金戈,两军相残,血流成河,昔日繁华的龙隐镇被兵刃毁之殆尽。当时的天府之国四川,几经战火,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经济萧条。康熙初年,湖广填四川,继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一带的平民也举家大迁移。福建汀洲的江家三兄弟就是在这次大迁移中进川的。
江家三兄弟拖着一大家子人走到龙隐镇时,一家老小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再也无力举足北行了。于是,一家人在街市的屋檐下歇下来。这时,一家饥寒交迫,举目无亲,且盘缠已尽。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
江家三兄弟忽尔想起携带的家什中还有些上好的青花瓷碗可变卖,以解燃眉之急。
原来,江家祖传一手制瓷的好手艺。闻名于世的福建德化窑白瓷、青花瓷传统工艺,三兄弟可说是十分娴熟。此次举家迁移,家中之物,扔的扔,卖的卖,惟有一些带彩釉的青花瓷碗舍不得扔掉。这些青花瓷碗,瓷质细腻白净,工艺精美,乃上品,都是出自江家兄弟之手。三兄弟一路上再如何劳累辛苦,对这些青花碗,都十分的把细,生怕碰坏。此刻,要卖碗也是出于万般无奈。
于是,三兄弟抱着碗插上稻草标沿街叫卖。
这时候的龙隐镇,一片萧条,街市破败,一条石板街路,满是一脸菜色、衣襟缕烂的移民。三兄弟抱着碗走了一条街,无人问津。时已过晌午,三兄弟饿得肚皮贴背,眼冒金星,浑身无力。
走到过街楼处,老大站下来,说: “ 兄弟,算了,跑了一条街连一个碗也没卖出去,我们还是回去想想别的办法。 ”
老三也失掉信心,连忙点头赞同。
惟有老二固执,说: “ 我们从福建到四川千山万水都走过来了,啥苦都尝尽了,我不相信在这里就把我们三个牛高马大的兄弟饿倒了。 ”
说罢,就近择一街檐蹲下来,把碗摆一地,继续叫卖。老大、老三知晓老二的倔脾气,只好也跟着蹲下叫卖。
老二卖力吆喝: “ 看一看,瞧一瞧,有名的福建德化窑的青花彩釉碗,便宜卖了。 ”
叫卖声也引来一些人。有的蹲下来拿碗在手,一瞄二摸三敲。果然好碗!胎质细腻,胎面光滑,白的白净如玉,青的青得爽气,碗上的花鸟活灵活现;敲击碗沿,声音清亮,不漏不哑。然而,统是穷得叮当响的干人,看的多,却无钱买。渐渐,人散尽,日已西沉。
三兄弟正一筹莫展时,一个蓬头垢面的白胡子老头慢吞吞的踱过来。这个白胡子老头在不远的街边,看他们买碗有好几个时辰了。白胡子老头蹲下来,伸出一只脏兮兮的手拿起一个青花碗,对老二说: “ 老弟,我向你讨一个碗去讨饭,如何? ”
老大不悦,说: “ 我们三兄弟饿了一天了,一个碗也没卖出去,街那边的街檐下还有一家老小正等我们卖了碗买米下锅呢! ”
老二忙挡住老大,说: “ 出门人有难处,理应行个方便。 ” 尔后,和颜悦色地对白胡子老头拱手道: “ 既然老伯看得起我们江家的碗,请笑纳,我们三兄弟不胜荣幸! ”
白胡子老头也不道谢,把碗往腋下一夹,扭头就走。
事后,老大直埋怨老二,说老二太大方,碗没卖出一个,倒白白送一个上好的青花碗于人。
老二直言: “ 大哥,我们虽难,也还有些碗盏。人家难,讨饭连个碗也没有。不帮说不过去的。 ”
老大、老三不言,只好作罢。
直到傍晚,他们才卖去几个碗。
一夜无话。
翌日,三兄弟仍上街卖碗。
在过街楼卖碗时,那蓬头垢面的白胡子老头又来了。白胡子老头说,昨晚端着碗去一大户人家讨饭时,被一恶狗追撵,慌乱中一跤跌下去把碗摔碎。说话间,伸手再讨一个碗。
老大、老三当然没有好脸色。老二依旧一脸和善,拱手送碗。
白胡子老头得了碗,扭头就走,还是连谢也不道一声。
第三天,还是在过街楼那地方,还是那个时候,那白胡子老头又出现了。
老大打老远看见老头往这里走来,就对老二说: “ 老头好没道理,一再来索要碗,我们又不是绅粮有钱打发,我们就靠这些碗渡难关呢。 ”
老二还是那话, “ 老伯来讨碗,定是无奈。遇人有难处,伸手相助,也是做人的本份。助人于危难,莫过于雪中送炭、荒漠送水,岂有不助之理。 ”
老大、老三也是本份之人,只不过被饥寒所困,才有这等的心思。
老二这样一说,自然不好再说一二。
果然。白胡子老头说碗又被摔破了。
老二仍然好言送碗。
白胡子老头拿碗走了几步,回头对老二说: “ 小老弟,卖碗不如造碗,你既然有好手艺,荒废了岂不可惜! ”
老二忙拱手道, “ 我们是外乡人,来四川讨生活,不知哪里能造碗,请老伯指点。 ”
白胡子老头捋须一笑, “ 你若要造碗,明日午时到滚柴坡来找我。 ” 说罢,消失在街市的人流中。
听了这话,老二心有所动,当晚便与老大、老三商量,明日去滚柴坡寻那白胡子老头去。
老大说: “ 那老叫化子的话,你也信?! ”
老二道: “ 这好孬也是个机会。我们出门讨生活,只要有机会,定要抓住,且须好好把握,倘若坐等,终一事无成。 ”
老三说: “ 我们初来乍到,连个东南西北也没分清,在哪里去找这滚柴坡?! ”
老二说: “ 俗话说,脚是江湖,嘴是路。只要有心,那有寻不着的! ”
老大、老三见老二主意已定,不言语了。
第二天,老大、老三继续上街卖碗,老二便上路去寻滚柴坡。
出龙隐镇是两条三、四尺宽的石板大路。一条蜿蜒上三百梯、高店子西行,这是重庆城有名的小川东路,直通成都省城。另一条溯嘉陵江延伸到双碑、井口北行,这是重庆城往秦陇的驿道,古称嘉陵道。老二出镇一打听,有知晓的相告,滚柴坡在往北几里地的青草坡,不难找。得知他去滚柴坡会一白胡子老头,好不疑惑。民谣有: “ 青草坡,死人多。 ” 青草坡到处都是坟堆堆,是不是撞到鬼哟!老二好似吃了秤坨铁了心,不管死人多也好,撞了鬼也罢,毅然上路。
老二过石井坡,走大河沟,一路寻问,终在歌乐山脉的东麓下找到了青草坡。
青草坡一片荒无人烟,满坡是茂密的青草。坡南缘有一几十米高的山崖,一条小溪从崖壁飞流直下,形成一瀑布,很是壮观。这就是滚柴坡。
老二正暗想:这荒山野岭土地贫瘠之地如何造碗,却听到身后一阵哈哈的爽朗声。回头一看,正是那白胡子老头。
白胡子老头不再是蓬头垢面的样子,衣着白衫,鹤发童颜,一身仙骨。
老二知遇神仙了,忙拱手请教。白胡子老头又哈哈一笑,道: “ 老身看你心地善良,且有恒心,知你必成大器,故指你一条路。 ” 说着,手指往滚柴坡画一大圈, “ 你日后就在此建厂造碗,光大德化窑之瓷器吧! ” 言毕,化着一道清烟不见了。
老二忙躬身冲白胡子老头遁去的地方拜了三拜,方才起身对滚柴坡把细观察,这才发现,滚柴坡一带的地质虽劣,却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白云石、硅石、白泡石、白矾土、**粘土,这些都是制瓷的好原料;且水源好,瀑布的水力可碎石;漫山遍野满是薪柴,岩层中还夹杂薄煤层,都可作烧制瓷器的燃料,真是天赐一方绝好的制瓷地。
于是,老二一家便在青草坡落户,重操旧业,置窑场设作坊建起了碗厂。
江家老二在青草坡开了碗厂后,跟着,老大在璧山接龙乡开了碗厂,老三在北碚东阳镇开了碗厂,但规模都没有青草坡陶瓷业大,有名。青草坡陶瓷业从康熙年间开始,在这块土地上代代相传,一共传了八代,生根开花结果。现在双碑还有以江姓命名的地方。如:江家院、江家山、江家湾等。
江家碗厂的兴起,带动了龙隐镇一带陶瓷业的发展,窑罐厂、作坊遍地开花,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沙坪窑。从而,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青草坡的瓷器远销湖北、贵州等地,名声大振。镇上瓷器业鼎盛时达七十余家,外地装运的船只停满了大码头,繁荣了古镇的经济。后来,就将龙隐镇改为了瓷器口;再后来,因 “ 瓷 ” 字通 “ 磁 ” ,便叫做了磁器口。
编年邮票的2012年
年号 全年套数 总套数 年票面值 2012 27套 536--562 149.40元 注.年票售价包括小型张,小全张,小本票特别发行邮票(特X-20XX)
截止至2012年10月20日年号-套号-邮票名称-邮票种类-面值(元) 附注.(增)发行外邮票 2012-26《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2-1)J 科学发展 1.20元
(2-2)J 继往开来 1.20元
小型张 欢庆 6元:
2012年11月8日
2012年邮票(已发行)
2012-1 T壬辰年 (龙)1.20元
(45)2012 壬辰年(龙)12.00元
2012年1月5日发行
志号:2012-2《中国银行》
(2-1)T 百年中行 1.20元
(2-2)T 全球服务 1.50元
2012年2月5日发行
2012-3T 中华书局 1.20元
2012年2月23日发行
2012-4《中国现代音乐家(第一组)》
(4-1)J萧友梅1.20元
(4-2)J刘天华1.20元
(4-3)J贺绿汀1.20元
(4-4)J马思聪1.20元
2012年4月15日发行
2012-5 《太平鸟与和平鸽》(与以色列联合发行)。
(2-1)T太平鸟 1.20元
(2-2)T和平鸽 1.20元
2012年3月20日发行
附注.(增)发行外邮票
2012-6 J《亚洲-太平洋邮政联盟成立五十周年》 1.20元
附注,我国第1套(平行四边形)邮票
2012年4月1日发行
2012-7T《福禄寿喜》
4-1福1.20元
4-2禄1.20元
4-3寿1.20元
4-4喜1.20元
2012年4月27日发行
2012-8J《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周年》
2-1 胸怀理想80分
2-2 朝气蓬勃1.20元。
2012年5月4日发行
2012-9J《国际护士节一百周年》 1.20 元
2012年5月12日发行
2012-10J《南京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1.20元
2012年5月20日发行
2012-11J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2.40元
2012年5月23日发行
2012-12 T《明清家具——承具》4.80元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4-1) 明.黄花梨夹头榫平头画案 1.20元
(4-2) 清.黄花梨透雕螭纹方桌 1.20元
(4-3) 明.黄花梨高束腰石面方香几 1.20元
(4-4) 明.铁梨象纹翘头案 1.20元
(46)2012 明清家具-承具 12元
2012年6月09日发行
2012-13T海阳2012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 3.60元
2012年6月16日发行
2012-14J红色足迹 7.20元
2012年6月30日发行
增2012-1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1.20元。
2012年7月1日
2012-16T国家博物馆 2 0708、4.20元
2012-17J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4.80元
2012年7月27日发行
2012-18J《人民军队早期将领(第三组)》 7.20元
2012年8月1日发行
2012-19 T丝绸之路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4-1)T 千年帝京1.20元
(4-2)T 大漠雄关1.20元
(4-3)T 神秘故国1.20元
(4-4)T 西域胜境1.20元
小型张 交流 6元
2012年8月1日发行
2012-20T民间传说--刘三姐4.80元
(47)2012T 民间传说--刘三姐8元
发行日期8月23日
志号:2012-21 《和田玉》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4-1)T 玉辟邪 1.20元
(4-2)T 玉长乐谷纹璧 1.20元
(4-3)T 鎏金银托盘双耳玉杯 1.20元
(4-4)T 玉双童洗象 1.20元
小全张7.20元
2012年8月28日发行
2012-22T三星堆青铜器 0926 、2.40元
小型张 大立人 6元
9月26日发行
2012-23宋词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6-1)T 晏殊 《浣溪沙》 80分
(6-2)T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0元
(6-3)T 秦观 《鹊桥仙 》 1.20元
(6-4)T 李清照 《一剪梅》 1.20元
(6-5)T 陆游《卜算子·咏梅》 1.20元
(6-6)T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元
总面值8.60元
2012-24T延边风情3.60元
9月03日发行
增2012-25T《里耶秦简》2.40元
9月13日发行
2012-27《招商局》
图 序 图名 面 值
(3-1)T浦江创业 1.20元
(3-2)T蛇口开发1.20元
(3-3)T再创辉煌1.50元
2012年10月26日
增2012-28《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
图 序 图名 面 值
(4-1)T 白釉夔龙纹双耳三足鼎 1.20元
(4-2)T 白釉象耳弦纹尊 1.20元
(4-3)T 白釉观音坐像 1.20元
(4-4)T 白釉达摩立像 1.20元
10月20日发行
历史材料题:关于“南海一号”,帮我解决。。!!
最大可能是瓷器。宋代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高度,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有五大名窑,定窑(河北曲阳)、汝窑(河南宝丰)、哥窑(浙江龙泉)、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生产的瓷器都相当有名。景德镇更是有瓷都之称。
辎重的相关信息
辎重船
2007年12月,“南海Ⅰ号”在阳江市海陵岛附近海域被成功打捞出水,并顺利进入“水晶宫”。此消息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万众国人和各大媒体的兴奋点。围绕这艘深沉海底数百年的古沉船,有关它的来历去向,它丰富的文物宝藏,它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等等均引起各界的热议和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南海I号”是800多年前南宋初年航行于中国至印度乃至中东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货船,但也有人猜测:“南海I号”可能是 720多年前,为躲避元军追剿而流亡到现江门市新会区崖门海口的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辎重船。这一观点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为此查探了有关的史料,也认为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试提出以下猜想和疑问供有识之士参考。 “南海Ⅰ号”与南宋海上行朝辎重船沉没年代和沉没海域有吻合?
目前,“南海I号”出水了1万多枚的古代铜钱,其中最晚代的是宋高宗赵构“建炎”铜钱。许多学者据此认定南海I号应为南宋初年(公元 1127-1131年),即距今800多年前的出口商船,但也有学者认为,仅凭出水最晚代的铜钱对“南海I号”妄加断代是不可靠的,因为众所周知“建炎” 铜钱的使用期限不但覆盖整个南宋朝代,且延用至元朝初年,而且宋代是严禁铜钱和白银出口的,可是“南海I号”仅一个破仓中就有上万枚古铜钱和为数不少的白银金饰,船上未破的船舱中可能还有南宋其他纪年的钱币,因而现在就为南海I号断代为时尚早。只有等待南海I号所有遗存物清理后,其断代才是最准确的,但就目前来判断,南海I号是南宋沉船却是可以肯定的。至于与南宋末代海上行朝是否有关联,我们拭目以待。
有一信息值得关注,那就是南海I号沉船所在阳江海陵岛附近的海域,与南宋末年海上行朝活动的海域高度一致。据《宋史》、《续资治通鉴》、《崖山志》、《宋季三朝政要》、《经世大典序录·政典·征伐》、《二王本纪》等史书记载,1276年杨淑妃与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南宋文武大臣在福州拥立赵昰,即位景炎帝,尊淑妃为杨太后。随后在1000多艘战船和辎重船护驾下建立海上行朝,沿海岸南下直至广东,曾先后驻跸汕头南澳岛、惠州甲子门、香港九龙、珠海官富场等地,后又经新会崖门、阳江海陵岛,来到湛江雷州湾上的硇洲岛,准备转去现属越南的占城,试图召集勤王兵力,反击元军,恢复宋室。期间因台风突袭,景炎帝失足堕海致病不治,杨太后及众臣才不得不拥立其异母弟赵昺接位为祥兴帝。后宋军攻打雷州失败,元军占领海南岛,截断了宋行朝往占城海路,南宋行朝只好回航再经阳江海陵岛海域撤至新会崖海之滨的崖山上,建立与元军崖海最后惨烈决战的南宋行宫(朝),期间两经南海I号沉船的海域。
崖海决战以南宋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负帝昺蹈海殉国而告终。宋帅张世杰率残兵驾16艘战船突出元军重围,并待元军撤出崖门后,寻到并护卫杨太后重返崖山。杨太后确悉帝昺死后,奋身投海而殁。张世杰等草草砌建蚝壳陵安葬太后,率剩余战船和辎重船撤至阳江海陵岛附近海域(即南海I号沉船海域),最后遭遇台风船毁人亡。
综观以上史实,南宋海上行朝及宋败军均曾三经“南海I号”沉没海域,且多次遭遇台风侵袭。经过长途航海,负载较重的辎重船是很有可能曾在此沉没的。 沉船状况有吻合?
“南海I号”是怎样沉没的?是天灾还是人祸?根据相关的报道称,“南海I号”沉船所处海域的情况比较简单,水下没有暗礁,海底平坦,航线也是靠近海岸线行驶。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负责本次“南海I号”水下考古的主要负责人张威(曾先后两次率队赴新会崖门进行宋元崖海大战水下考古勘察)认为:基本可以判定“南海I号”不是迅速翻沉,而是倾斜着沉没的。所以船上很多东西都滚落在沉船一侧。这些状况符合装载重物、遭遇台风倾侧入水致沉的特征。
笔者翻查史籍,证实南宋海上流亡行朝和败军途径“南海I号”沉船海域的时段中,曾多次遭遇台风,而更令人遐想的是,迄今为止,“南海I号”及其周围一直没有发现古人骸骨。专家表示,“南海I号”是一艘木船,当时沉没速度比较慢,而且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船身并不算庞大,门窗也不高。沉船事故发生时,船上人员是可以逃离的,但有疑问的是逃出沉船后,如何逃上颇远的岸上(见 2007年12月21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同行船队的施救,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有学者猜测认为,正因为“南海I号”可能是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辎重船,当它沉没之际,船上的船员有可能被同行的船队救起。 “南海Ⅰ号”出水的大量瓷器珍品与南宋宫廷用品吻合?
根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目前,“南海I号”已初步打捞出金、银、铜、铁和瓷类等器物6000多件。这些器物据估算仅为全船所载总量的极少部分,但仅此就足以给专业研究人员和民间爱好者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商贸出口船才会有如此品类多样、数量巨大的装载,而且还根据个别出水器物带有西域特征,推断“南海I号”为驶向印度或阿拉伯的中国商船。
可是也有人作了更大胆的猜想,认为船主可能是南宋末代的杨太后及最后两位皇帝赵昰和赵昺。
据史书记述,早在1275年南宋谢太后率帝显在临安(即现杭州)降元之前,杨淑妃携同其子吉王赵昰和宋度宗另一子信王赵昺,带着全部家财离开临安,可见杨淑妃和二王还保有大部分宫廷用品和珍宝财物的。谢太后与帝显降元后,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杨淑妃及二王经宁波,由舟山登船入海,其所有辎重家财和宫中用品肯定装上辎重船随队出发。从现今“南海I号”已出水的数千件瓷器中,我们看到其中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类超过30种。据专家考证,这些珍瓷多数可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如果不是高级的商贸船,那么只有贵为才可拥有和收藏。
无独有偶,1996年,在新会崖山南宋行朝草市咫尺相连的古井官冲一个土名叫“皇帝碗碟山”的地方,广东省和新会市的文物专家,仅在两个探方内就考古发现了4000多件成排成叠放置的各类古瓷陶器(见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新会市博物馆《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这些瓷陶器物与“南海I号”出水的部分瓷器一样,有些底部分别刻有疑为人名的文字(见广州日报2007.12.23 A3版)。另外,两地出土(水)的陶瓷种类多同为盘、罐、碗、盏、碟等。两者是否有关联,抑或反证新会沿海地区也可能是“海上丝路”中的一个小港口,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南海Ⅰ号”出水的金银饰品、女性化妆品与南宋杨太后等皇室用品有吻合?
“南海I号”目前出水的众多珠光宝气的金、银饰物和女性化妆器物令人惊讶。首先是金器,这是令人最注目最为气派的物品,其中有长达1.7米、由四股八条金线精编而成、表面饰璎珞纹的鎏金腰带,有粗如拇指、径过碗口、重逾四两、铸有龙纹的鎏金手镯,还有豪气十足的金戒子等黄金饰品。这些首饰足可佐证主人的身份非富则贵,显赫非常。有人猜想“南海I号”的雇主为身材异常高大、腰贯万金的外国人,但也有人质疑,如如此,为什么“南海I号”至今未发现任何外国贷币和外国其他生活用品。外国商人出海贸易不带本国货币和生活用品是不可能的,所以有学者和爱好者指出,龙纹是皇族至高无尚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就算是富商巨贾或是朝中重臣,大多不敢潜越,在其手镯上饰上龙纹的。从以上金饰反映的信息来看,这些饰物不排除属于南宋末代的杨太后或帝昰、帝昺。
更令人诧异的是,“南海I号”出水还有铜镜、五彩丝绸、胭脂盒、宋代篦梳、朱砂等女性化妆用品。宁夏考古所原副所长、海上丝路研究专家杜玉冰女士指出,在中国沿海,携带女性不利出海的观念自古相传,因此中国民船出海一般不会有女性随同。如果“南海I号”没有女性,为何又有如此多的女?有人推测是外商的女眷,更有人推测,南宋末代海上行朝,不但有杨太后和陪侍的宫女,而且还有大量的文武大臣女性家眷。随船载有如此多的女是毫不出奇的,这一点似乎为“南海I号”可能是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辎重船增加了猜测的想像。 出水铜钱与新会出土古钱吻合?
众所周知,广东新会是宋元崖门海战,最后导致宋朝彻底灭亡、元朝兴起这一重大历史的发生地。1995年12月25日,在新会县城南面振兴路一建筑工地上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古铜钱(见2005年12月28日《新会报》头版和2006年1月3日的《羊城晚报》)。这一考古发现曾哄动一时,这些古铜钱计有49个币种,除宋代绍兴、乾道等纪年铜币外,还与本次南海I号出水的10000多枚铜钱一样,不但同有建炎纪年的铜钱,而且同样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乾元通宝等。当时就有学者提出,新会出土古铜钱的地点,700多年前是与崖海相连的银洲湖边,这批铜钱可能是南宋末代王朝撤至新会崖门,溃败时匆忙中坚壁埋藏在离崖门不远处的这一海滩中的。
如果两批铜钱同出一源,那么南海I号的来历真的令人颇费思量了。
以上5种猜测,可能有些牵强,也可能是偶合,特提出供有识之士参考,以对南海I号的研究有所帮助。
汉朝时代的造船航海技术如何?有没有比较出名的例子?
汉代的造船业已经非常发达。据古籍记载和对现代出土的汉代船模的研究,可知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种类型的船,有客船、货船、战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艑、艇、扁舟、轻舟、舲舟、舫舟等。战船有很多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而来的。战船比民船的制造要求要高得多。战船的结构、性能的要求都很高,首先要坚固,能防御敌人的进攻,还要有攻击性,要配备能进攻的武器,还要求速度,更要灵活,进退自如。所以战船代表了当时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战船也有很多种类,如戈船、桥船、斗舰、艨艟〔méngchōng蒙冲〕、楼船等。
汉代我国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最能说明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船的通称,如把水兵称为楼船卒、楼船士,水军将校称为楼船将军、楼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楼船。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这是汉代重要的战船船型。楼船秦时已有,汉代时,其规模、形制均较秦时大得多,它的大量出现是汉代造船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楼船体势高大,上面有三个楼层,第一层叫“庐”,“像庐舍也”;第二层,即“其上重宝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第三层,“又在上曰爵(雀)室,于中候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刘熙《释名》)。庐、飞庐、雀室,这三层每层都有防御敌人弓箭矢石进攻的女墙,女墙上开有射击的窗口,为了防御敌人的刀枪火攻,有时船上还蒙上皮革等物。楼船上设备齐全,已使用纤绳、楫、橹、帆等行驶工具。楼船的四周还插满战旗,威武雄壮。有时,昆明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楼船。汉代,一次战役就能出动楼船200O多艘,水军20万人。作战时,舰队配备有各种作战船只。位于最前列的战船叫“先登”;还有狭而长的冲击敌船的战船“艨艟”;有又轻又快如奔马的赤色快船叫“赤马”;此外,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叫“槛”,四面设板防御矢石,其内如牢槛的重武装船。还有主力战舰露栈、冒突、戈船等等。楼船、戈船都是大战船,都在500斛以上,船上还有小屋,叫“斥候”,以观察敌人进退。300斛的叫“■”。200斛以下叫艇,其行径梃,一人所行也。还有“艆■”与“■”(■)等都是航海大船。此外还有更大的船,如豫章大舡〔xiāng乡,又读chuān船〕上面起宫殿,可载万人。“万人”也许太夸张了。即使载“千人”,载重量也已达90—100吨了。
汉代造船的数量很多。当时所造的船是以长度“丈”来计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1000丈。
从考古发掘中也可证明汉代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先进。13—14年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上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船模,长71厘米,中部最宽处为10.5厘米,头部较窄,尾部稍宽,底部平坦呈梭形,两端呈流线型上翘。与船模同时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记载舟船的资料。
1951—1952年,在长沙发掘的西汉203号墓中发现一只两头小、中间大,船形狭长的船模,有16支划桨,船模两侧边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规则的钉眼。说明这种船已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钉接技术了。
1955年,在广州郊外的东汉墓椁中出土了一只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舱,舱上都有盖顶,船首两旁有桨架三根,船舱有横架梁橹八根,船的两侧设有撑篙用的边走道,有舵锚,是一只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内河客货船。
15年在广州发掘出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造船工场遗址,发现了三个大船台,可同时建造数艘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据考证,这是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此外,在川、陕、闽、浙、赣也有秦汉造船工场。
西汉有很多水师基地。水师常备军皆驻扎在沿江傍海各要地,属于所在郡守统辖。西汉的水师主要基地有豫章(江西南昌)、浔阳(江西九江一带)、庐江(安徽安庆)、会稽(江苏苏州)、句章(浙江余姚钱塘江口杭州湾处)、博昌(山东博兴入莱州湾处)等处。庐江、会稽等郡同时也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汉武帝凭借其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的统一,巩固了海疆,为东南与南方沿海航路的畅通打下了基础,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曾七次巡海,不但年矩很近,有时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两年,在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
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汉武帝首次东巡海上。至东莱(今山东掖县),齐人趁机上言海上故事者不下万人。他派出了与徐福东渡规模相等的数千人的大船队探寻通日本之路。甚至要亲自率船队出海赴蓬莱求仙人。经群臣苦谏才罢。随后他便沿渤海巡行到碣石,向东巡行到辽西,后于五月回都城长安。
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仅距第一次巡海六个月,武帝再巡东莱留居数月,求神仙无所见。四月回长安。秋,派左将军荀彘〔Zhì治〕从辽西出兵,楼船将军杨仆率将水军5万从山东渡渤海水陆夹攻朝鲜。这次两路进军路线与武帝第一次巡行东莱和赴辽西路线相同。可知这次巡海仍为开通对日航线。次年,由于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卫氏朝鲜亡。武帝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真番(今朝鲜开城一带)、临屯(今朝鲜咸镜南道南部)、乐浪(今朝鲜平壤南)、玄菟〔tù兔〕(今辽宁清源附近)四郡,以开拓海外航路。此后,中日航线的中间障碍(朝鲜)被打通,汉人大量迁徙到朝鲜、日本,倭人也能经朝鲜来中国。
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从浔阳(今江西九江、湖北黄梅一带)率一只大船队“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顺江而下,到安庆视察了安庆以下菜子湖口的枞阳(安徽枞阳)造船基地,又增添船舰及水兵然后“舳舻〔zhúlú逐卢〕①千里,薄(通泊)枞阳而出”,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入东海,沿海北上至琅邪。三月,返至泰山,四月回长安。对长江下游及沿海来说,庐江(安徽安庆及枞阳一带)水师基地比浔阳(江西)水师基地更为重要。
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东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寻仙船之下落,因未见返航,再派第二批船队出海东渡。
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东巡海上求神仙并了解出海船队情况,仍未见返航。四月,封泰山,禅石阁(在泰山下,方士以为仙人之阁),还长安。
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东巡,求神仙,至琅邪,然后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还”。
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后一次巡海至东莱,欲亲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谏阻不听,适逢海上大风十余日,海水沸涌,楼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三月,武帝追悔以往的错误,纳了田千秋的建议,取消了诸方士求神仙之事。之后,武帝每对群臣自叹:“从前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全是妖妄,还是节食服药,少得点病就行了。”
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
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
我国自古以丝绸(Seres)闻名于世,古希腊人把丝叫作ser,就是从“丝”字读音而来的,“Seres”(制丝的人)以后被引申为产丝的地方——中国。古希腊人曾把中国称为赛里斯(seres)。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丝绸远销至大秦(即罗马帝国),但要经过亚洲西部古国安息(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商人转销。罗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通道至中国。汉武帝时,大秦国曾入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其色骏,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①。
汉代的帆船开辟了从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线,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远洋航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贸易。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南海、印度洋上的航路第一个较完整的记录见于《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郡比景,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船行可二月,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广南潍川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即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以斯里兰卡为中转点。中国从此处可购得珍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中国的丝绸(杂缯)等由此可转运到罗马,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据古罗马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所著《自然史》说,罗撒时代今斯里兰卡岛的拉切斯等四人从海道出使罗马,据拉切斯对罗马人说,他父亲曾亲自到过中国。还说中国和罗马都与斯里兰卡有直接往来。普林尼还介绍说罗马贵族“投江海不测之深,以捞珍珠”。罗马贵族把珠宝除留给自己享用外,还以它们“远赴赛里斯(中国)以换取衣料(丝绸)”。“据最低计算,吾国(指罗马)之金钱每年流入印度、赛里斯及阿拉伯半岛者不下一万万赛司透司(Sesterces)。”①只有多次海船往返,才能把大量丝绸运至罗马以换取“奇石异物”,才能达到一亿赛司透司的贸易额。
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西域传》)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这种友好往来,突破了斯里兰卡的中转,是接通了海上远洋东西航线直接进行的。
汉代造船航海业的发展也说明了航海知识的丰富。在指南针尚未能应用于航海的汉代,舟师只能凭经验观察星象特别是北斗星与北极星来定出航向方位。“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淮南子·齐俗》)在气象变化上,汉代已知观测风向,作出判断,已知利用季风航海。风的顺逆至关重要。顺水行船,再加顺风,航行快速安全,如是逆水行船,再加逆风,航行缓慢又容易发生危险。舟师都非常重视这种随季节而变向、定期而至的季风。
-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