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油价波动分析与预测的目录

2.关于航空公司的优秀论文参考

3.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油价问题的数学建模_油价成本模型分析论文

您好,详细的解释如下:

油价涨幅虽然每次只是几毛钱,但是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反应如此激烈的原因。

首先,油价涨价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交通费用。在现代社会,私家车拥有量越来越高,汽车油费是每个车主必不可少的开支之一。一旦油价上涨,人们的通勤费用将随之增加,对家庭经济产生一定的压力。在家庭预算中,交通费用通常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油价的微小涨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

其次,油价上涨还会引发通货膨胀。油价上涨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这将直接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因为石油是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重要能源,涨价会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而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当物价上涨时,人们的购买力将下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

此外,油价上涨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连锁反应。高油价通常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由于石油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油价上涨会导致进口成本上升,从而使得国家贸易逆差扩大。同时,高油价也会带动能源行业的发展,促进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投资。然而,在能源结构尚未调整到新能源比重较高的情况下,油价上涨可能导致国内经济的不稳定,甚至引发就业问题。

因此,尽管油价每次只有微小的涨幅,但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压力和宏观经济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这解释了为什么大家对油价上涨反应如此激烈。

国际油价波动分析与预测的目录

刘雅馨 钱 基 熊利平 郭宝申 丁建可 干卫星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高风险和分段决策的海外油气投资项目大多具有放弃、扩张和延迟等多种期权特性。本文深入研究了实物期权机理,对比贴现现金流法,加深了对项目实物期权价值的理解。结合海外油气项目,提出蒙特卡洛模拟解决波动率参数的方案,在Excel中开发应用模型并对实际案例进行价值评估,对海外油气投资项目在风险环境下的投资机会柔性管理的期权方法应用取得进展。

关键词 海外石油投资项目 经济评价 实物期权 贴现现金流 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

Valuing Overseas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by Means of Option Pricing Theory

LIU Yaxin,QIAN Ji,XIONG Liping,GUO Baoshen,DING Jianke,GAN Weixi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he stage decision of the overse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 with high risks and many uncertainties is a kind of option activity such as abandon option,delay option,expand option.The reason and mechanism of applying the real options method in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s of real options of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are analyzed. Example analysis is provided to demonstrate the evaluation efficiency.The real option method may help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value and accuracy of decision making of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Key words Overseas petroleum E&P projects;economic evaluation;real option method;NPV;B-S model

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攀升至56.4%[1]。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原油短期大幅增储上产较难。化解目前这种危机的有效途径是国有石油公司继续 “走出去”。

中国石化作为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不仅肩负着获取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还要考虑股东利益和自身的发展。良性战略投资是公司成长的关键,投资决策应建立在科学经济评价的基础之上。

贴现现金流技术是当前的主流价值评估技术,广为人们接受,但是该方法忽略了项目内在的管理价值。而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具有典型的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海外相比国内具有更大的政治、经济、技术以及地质风险。随着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资源国对外开放的多是勘探风险大和开发难度大的区块,而且经济利益在资源国政府和石油公司之间分配的过程中,资源国处于主导地位、不断调整财税政策,无论是在经济有利还是不利的情况下,资源国政府总是有所得,风险完全由国际石油公司承担,致使可供开拓的海外油气项目风险越来越大,边际项目越来越多。在当前激烈竞争的油气市场环境下,贴现现金流技术会导致项目决策时放弃不确定性高但上升潜力较大的投资项目。

实物期权法能够辅助贴现现金流技术,克服其处理结果不确定性的不足及决策路径僵化的问题,但实物期权法因原理复杂难以理解而至今未得到广泛应用。调研实物期权法的机理,分析石油上游生产价值链,对比贴现现金流技术,应用典型的实物期权工具和技术,结合案例,研究实物期权法如何用于增加油气项目的价值,将有助于促进该方法在油气项目价值评估中向应用转化。该研究在当前激烈竞争的油气投资市场环境下,对改善现有投资评价技术的不足、丰富现有方法体系、增加决策信息丰度、减少决策失误、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十分必要。

1 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期权特性分析

海外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投资的目的是获取石油资源价值。理解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价值链是理解其投资价值评估和决策的基础。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主要采用全球公开招标的经营模式,中标者将取得资源的作业权,按照不同的合同模式支付给资源国(或企业)部分资源产品或收益,主要的合同模式包括经营许可证(License Agreement)、产品分成合同(Product Share Contract)、服务合同(Service Contract)和联合经营(Associated Operation)。其中,经营许可证和产品分成模式最为普遍,即中标者拥有资源的完全作业权,直接参与资源的生产过程且承担勘探开发风险。

海外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典型商业决策时序代表着一个期权行为。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的投资是分阶段投入的。石油公司首先需要获得对资源产地进行勘探的许可证,然后进行勘探投资,通过获取地质数据以确定他们的风险和预期回报。如果该预期结果是乐观的,将引导进行钻探;如果钻探成功,石油公司将确认并详细描述产油区;若产油区有经济性,公司将进行开发。当石油产品的收益降低到低于运营成本时,公司将放弃该项目。其进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都代表了一个期权。石油公司可以在各个决策点综合分析经济发展、技术发展、政治趋向、合同期限等条件,决定后续的投资行为,即是继续投资、延缓投资,还是放弃投资。

2 贴现现金流法及其缺陷

贴现现金流法(DCF)考虑发生在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整个寿命期内的各种效益与费用,采用资金时间价值技术,将这些发生在不同时点的效益和费用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DCF技术的基础是净现值(NPV)法,NPV计算的两个步骤:一是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二是将这些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成现值。决策时根据NPV的正负决定项目的取舍。

然而,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具有典型的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石油行业投资先行,投资量大。投资的收益受到资源丰度和品位的限制,而地质储量风险难以预测。石油又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容易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项目开发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投资见效慢,在此期间,油价、投资及经营成本等项目价值影响因素不断波动,因此,项目未来的现金收益及支出难以预测。再加上DCF法的要么立即投资、要么永远放弃的决策僵化的弱点,使得用DCF法来评估石油投资有其致命的弱点,即容易低估项目的投资价值,导致有价值、有潜力的项目被误评而遭抛弃,而一些无价值的项目却有可能被评估认为可以继续投资。

3 实物期权法

期权理论提供了分析和测定不可逆投资项目中不确定性的新方法。油气投资的不确定性,使其具有高风险性,但同时高风险性给油气投资带来了投资机会的价值,也给油气投资评估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用期权方法来评估油气投资。

3.1 机理研究

实物期权估值技术起源于金融期权领域。金融期权是金融衍生工具中的一种合约,合约的持有者在规定的时间(expiration)内有权利、但没有义务按照合约规定的价格(exercise price,strike price)购买或卖出某项资产(股票、债券等)[2]。

实物期权是在预定期间内以一定的成本,有权利而不是义务采取延迟、扩张、缩减以及放弃的行动[3]。实物期权经常包含于投资项目或投资机会之中。通常分为推迟期权、扩张期权、收缩期权、放弃期权、转换期权和增长期权6个基本类型[4]。

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的相似性是实物期权理论用于企业投资估值的基础。企业投资与金融期权有很大的一致性。首先公司有权但不是义务投资某个项目;其次,公司有一定的时间段去投资,通常不需马上投资。所以公司有权利选择在环境有利时投资,否则放弃投资。这与金融看涨期权有相同的风险结构,期权持有者从优势中获利,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最多只是损失期权执行价格。

实物期权法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改变项目执行路径,提供管理的柔性价值,比如延迟投资至经济环境比较有利时再进行。这种理论被认为是高不确定性风险下项目经济评价的现代方法。

3.2 估值模型

经典的期权估价模型有欧式看涨期权的Black -Scholes定价模型和美式期权的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如下: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五)

其中:C——期权价值;S——资产现值;X——期权执行价格;t——期权有效期;r——无风险利率;σ——资产价值波动率。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五)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五)

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具有相似的风险结构,这为使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为实物期权定价提供了依据(表1)[5]。

表1 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的比较

实物期权具有隐蔽性、随机性、条件性、组合性和相互影响性等特点,因而它比金融期权更加复杂,金融期权的定价模型应用于实物期权时应根据实物期权存在的环境进行相应的修正。但是简单实物期权的定价可以使用金融期权的定价模型。

3.3 参数解决方案

根据期权理论,波动代表价值,波动率越高,项目期权价值越大。这是由期权的收益结构造成的,对于期权持有者,在期权执行过程中,损失的最大限额是权利金,即损失有限,而收益却随波动率上升而无限上升。参数波动率是期权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影响考虑期权价值的投资决策。

采用经典模型进行实物期权价值评估时,由于实物资产不像金融资产有交易市场,故缺少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很难取得项目的历史和隐含波动率。实物资产价值波动率很难取得,这也是应用该方法的最大障碍之一。

利用蒙特卡洛模拟制造伪随机的方法可以求得项目的预测波动率[6],该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各项目价值影响因素对项目价值的影响,比用油价波动率来代表项目价值波动率的参数解决方案更科学。尤其是对于海外项目,经营现金流受资源国财税体制控制,经营杠杆对波动率的影响较大,针对不同的财税体制,进行模拟波动率计算,为参数取值的更精确求解提供了新思路。

4 应用研究

为了深刻理解期权理论,选取某海外油气项目,分别应用贴现现金流技术和实物期权技术进行项目的基础价值和期权价值的求解,通过实证和对比研究,加强对项目期权价值含义及本研究提出的估价方案的理解,从而推进该方法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4.1 项目决策背景

2011年某公司接手某项目正式运转后,由于该项目圈闭规模小,增储空间有限,产量水平低,并且无运输管网,造成单位成本高,拟通过新的勘探开发投资,达到增产降本的目的。需对该投资部署进行可行性决策。

4.2 项目基础价值

4.2.1 项目概况

该项目是2010年某公司在哥伦比亚收购的4个在产区块,区块总面积1251.58km2。该公司拥有这4个区块100%的权益。合同类型为矿税制,勘探期6年,开发期24年。风险前圈闭资源量3570万桶,原油2P可采储量为2500万桶。

4.2.2 评估基本假设与基础方案

应用贴现现金流技术,基准折现率为10%,评估基准日为2012年1月1日,评价期从2012年至合同期末,2012年及以后的原油价格按照预测的WTI基准油价进行贴水,并考虑从2015年起通胀2.5%,基础方案如下:

4.2.2.1 产量预测

根据评估该项目可采储量为2500万桶。根据开发方案,在2013年达到产量高峰,2014年产量开始较快速下降,在评价期内累计产油1724万桶,产量剖面见图1。

图1 某项目采用基础方案时的预测产量

4.2.2.2 投资预测

在考虑通胀的情况下,预计合同期内某公司在该项目承担的权益勘探开发投资合计为114.3百万美元,具体投资时段见表2。

4.2.2.3 成本预测

在2011年单桶现金成本基础上作一定调整和测算,2012年至合同期末,考虑自2014年起通胀2.5%的情况下,后续总成本费用为10.70亿美元,包括操作成本、运输成本与管理服务费,平均单桶成本为62美元。

根据哥伦比亚财税体制[7],石油开发项目涉及的主要税种有矿税、培训费、地面租金、开采税、开发期延期费、石油暴利税(高价费)、资产税、废弃费、公司所得税等,财税框架如图2所示。

表2 某项目后续投资情况

图2 合同模式财税条款结构

4.2.3 基础方案价值

基于上述假设、基础方案及哥伦比亚财税制度,应用DCF技术,建立NPV评价模型,基础方案的NPV价值为-0.09亿美元。根据该评估结果,项目的投资无法收回,应放弃投资。

4.3 项目实物期权价值

本项目2011年根据DCF方法决策时,NPV价值小于零,应该考虑放弃投资,但是从实物期权的角度看,由于项目接手时间短,项目组对项目价值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很大的不确性,所以估计的项目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目前投资项目价值处于浅度虚值状态,可以考虑采取期权价值分析,通过改变投资路径,增加项目投资价值。结合该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制度,考虑延迟一年投资的期权价值,即延迟期权的价值,待市场及项目经营信息进一步明朗后,再具体判断是否执行投资,该项柔性决策是有价值的。限于篇幅,采用经典B-S模型计算延迟实物期权价值。

4.3.1 参数取值

4.3.1.1 波动率参数的取值

采用B-S模型估价,关键是项目价值波动率参数的选取。应用本研究的成果进行参数计算。

首先根据敏感性分析,确定项目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模拟用随机变量,这样可以做到抓大放小,提高估价效率。

对该项目敏感性的测试表明,油价、产量变化对NPV的影响最为敏感,且敏感程度较高,其次为成本、投资(图3)。由于项目处于开发后期,产量较落实,选取油价和成本作为关键随机变量进行蒙特卡洛模拟。

图3 某项目敏感性分析

然后应用水晶球软件,应用NPV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

1)油价分布:根据文献研究成果,油价的分布选取三角分布形态(图4)。由于项目处于北美,所以选取WTI为基础油价,整个项目取每桶85美元为可能的油价,最高120美元,最低70美元。

图4 油价三角分布

2)成本分布:由于进入时间较短,无足够的历史数据参考,无法拟合成本分布,所以选取适合数据较少情况下统计分析的三角分布。结合项目情况研究,A、B、C、D4个单位成本的最可能、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每桶:51.29美元、64.12美元、70.53美元;30.75美元、38.44美元、42.28美元;70.41美元、88.02美元、96.82美元;39.33美元、49.16美元、54.08美元。成本分布的三角分布呈正偏态(图5),未来成本降低的概率大于上升的概率,会促使项目价值升高。

图5 分区块单位成本三角分布

3)NPV模拟值:使用水晶球软件进行10000次的蒙特卡洛模拟,得到项目均值为0.34亿美元,标准差0.71,这即是项目期权价值计算所用的波动率。项目的NPV价值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可以看出NPV大于零的累积概率是66.47%,大于NPV小于零时的累积概率,故看涨期权价值。NPV价值模拟得到的标准方差就是蒙特卡洛法模拟出的项目价值的预测波动率。

4.3.1.2 其他参数

项目开发投资现值、未来经营现金流现值来自于DCF模型,无风险利率取长期国债利率,期权期限根据该公司1年期财务预算制度取1年。

4.3.2 延迟期权价值

从NPV模型及蒙特卡洛模拟,可以得到期权计算的参数,输入Excel下开发的B-S期权模型,得到期权价值为0.24亿美元。

4.4 项目价值

NPV模型估价该项目的基础方案价值是-0.09亿美元,不确定环境下决策柔性的延迟期权价值为0.24亿美元,考虑期权后项目总价值为0.15亿美元,因而认为该项投资不是放弃,而是可以延迟进行。决策标准更改后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5 结论

实物期权的产生为投资价值的不确定性分析提供了新思路。该方法借用金融期权理论,将企业拥有的投资机会等同于一个买方看涨期权,假设项目价值的波动服从某种随机过程,考虑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更改投资策略的管理柔性,并利用金融期权定价理论求解投资的机会价值,从而对传统贴现现金流法的 “要么立马投资、要么放弃投资” 的决策假设造成的项目价值低估进行了补充修正,提高了项目估值的科学性。

图6 蒙特卡洛模拟NPV结果

参考文献

[1]钟晶晶.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EB/OL].(2012-10 -25).http://finance.ifeng. com/news/hqcj/20121025/7198096.shtml.

[2]Black F,Scholes M.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3):637~654.

[3]Copeland T E,Antikarov,V.Real options:A practitioner’s guide,1st ed.New York:Texere.2001.

[4]郁洪良.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比较和应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7~118.

[5]Damodarana A.The promise of real options.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0,13(9):29~44.

[6]Johnathan M.Real Option Analysis Course,2003,42pp.

[7]哥伦比亚公开招标网站(2010).http://www.rondacolombia 2010.com.

关于航空公司的优秀论文参考

总序

序言

第一部分 国际油价波动分析

第一章 全球石油市场信息溢出研究

1.1 引言

1.2 信息溢出检验文献综述

1.3 实证研究

1.4 本章小结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际油价短期波动研究

2.1 引言

2.2 以前的相关研究

2.3 实证数据和方法

2.4 实证结果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粗糙集和小波神经网络的油价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粗糙集和小波神经网络的混合方法

3.3 混合方法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4.1 引言

4.2 影响原油供给的因素

4.3 影响原油需求的因素

4.4 影响原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突发事件对油价的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突发事件类型

5.3 油价波动特点

5.4 案例分析:突发事件对油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分析

6.1 引言

6.2 经验模态分解

6.3 分解

6.4 合成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LSI的文本聚类在影响油价事件分类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文本预处理

7.3 基于LSI的文本聚类

7.4 聚类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7.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国际油价预测

第八章 动态因子方法预测原油价格

8.1 引言

8.2 动态因子方法

8.3 数据

8.4 回归和预测结果

8.5 本章小结

8.6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基金持仓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预测

9.1 引言

9.2 影响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因素分析

9.3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预测

9.4 本章小结

9.5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小波变换在油价分析预测中的应用

10.1 引言

10.2 小波变换

10.3 基于小波变换的油价序列多尺度分解

10.4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油价预测

10.5 本章小结

10.6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油价预测

11.1 引言

11.2 小波神经网络介绍

11.3 实证分析

11.4 本章小结

11.5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基于供求理论的石油季度价格预测

12.1 石油价格影响机制简介

12.2 石油季度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2.3 石油季度价格预测模型的建立

12.4 本章小结

12.5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勘探开发与国际石油供求间关系分析

13.1 引言

13.2 石油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13.3 石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13.4 本章小结

13.5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基于VARX与VECM模型的年度国际原油价格预测

14.1 引言

14.2 模型理论与方法

14.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4.4 模型预测与结论

14.5 本章小结

14.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际油价预测系列报告(摘选)

附录二 报刊文章和观点精选

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航空运输企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航空公司的优秀论文的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航空公司的优秀论文篇1

 浅析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管理

 摘要:找出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管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采取各种手段,全员、全流程控制,提升机供品成本管控水平,降低成本、增强航空公司竞争能力。

 关键词:机供品;成本管理;薄弱环节;提升

 一、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简介

 1.机供品成本的定义及范围。

 机供品全称机上供应品,是为了保障航班机组和旅客的需要,配上飞机的各种消耗品和用具(不含餐食)。主要包括小食品(果仁、小饼干等)、饮料、酒类、服务用品(水杯、拖鞋、毛毯、小毛巾等)、卫生用品(香水、香皂、面巾纸等)、餐具(碗、盘、咖啡壶等)等几大类,特点是种类繁多,单位价值较低。

 2.加强机供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机供品成本在航空公司营运成本中占比较低,但从绝对额来看,仍是一项金额较大的成本:以一个50架飞机规模的中型航空公司为例,每年的机供品支出大约在4000万元左右。当前油价高企,航空公司各项刚性营运成本居高不下,整个航空业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徘徊,各公司航油、起降等大项成本控制已经做得非常细致,下一步做好机供品这种相对小项成本控制,对航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前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采购环节存在缺陷

 1.对机供品成本重视程度不够。和航油、起降等大项成本相比,对机供品成本管控相对粗放,前端采购环节缺乏明确的流程和 规章制度 ,经常出现业务部门自购自用的违规现象。

 2.采购协议签订流程不规范。采购协议的签订,财务等监督部门前期谈判参与力度不够,经常是协议主要条款基本确定后再由相关部门会签;前期供应商资质,行业情况调查等相关工作做的不细致,合作后容易出现因供应商提供商品质量不合格,开具的票据不合法等问题给公司带来风险和损失。

 (二)库存和配送管理相对粗放

 1.机供品库存管理分散,缺乏信息化手段。

 因机供品种类繁多,很多公司是由客舱、机务、财务等多部门进行管理,比较分散且政策不统一,各部门基本上都是靠手工或者电子表格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信息软件,效率低下,无法及时监控库存和降低不合理损耗。

 2.配送计划不精细,缺乏灵活性。

 业务部门的机供品航班配送计划往往是制定后很长一段期间不调整,缺少定期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机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计划,容易造成机供品的浪费和不正常损耗。

 (三)机上用品非正常损耗现象突出

 1.野蛮使用造成的用具非正常损坏。

 部分相关人员对机上用具不爱护,在配送和回收的过程中野蛮装卸,使用过程中不按照操作流程,盲目操作,导致餐用具的损坏率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机供品成本。

 2.机组和其他工作人员违规偷带造成的机供品非正常损耗。

 各公司虽然大都出台了对员工偷带机上供应品的处罚规定,但因为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办法,各项规定基本上都停留在纸面上,很难切实的落实下去,该项机供品的非正常损耗依旧是居高不下。

 三、提高航空公司机供品成本管理水平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机供品采购管理,强化前馈控制

 1.由专业部门组织公开采购。

 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机供品的采购,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后,由采购部门牵头,联合业务、财务、纪检等部门成立采购小组对大项采购进行公开招标,避免由使用部门直接联系供应商进行采购。

 2.细化协议签订流程、明确各部门权责。

 出台合同管理规定,规范协议签订过程中各个操作环节,责任明确到部门,对大额合同需成立联合小组参与协议签订的全过程。

 (二)提高库存管控能力,加强配送计划控制

 1.细化库管制度,严抓落实。

 建立严格的机供品库存管理制度,将机供品管理统一归集到库管部门,使用部门按规定流程领用,财务和纪检部门进行监督,定期组织实物盘点,严控库存损耗。

 2.引进信息化手段,提高库管工作效率和质量。

 根据公司规模大小适时引进相应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如仓库管理软件、条码系统等,逐渐摒弃用手工账进行管理的方式,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3.建立配送计划的制定和跟踪分析流程。

 加强对机供品配送计划制定质量的监督,建立对配送计划的跟踪分析机制,定期对配送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修正和调整配送计划,提高配送计划的精准度,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配送成本,还可以减少回收环节的不正常损耗。

 (三)加强机供品使用过程的监控,细化规定、落实责任

 1.建立严格的机供品使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细化机上用具操作规范,建立针对机供品非正常损耗的奖惩制度,将每项机供品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2.领导牵头成立联合小组,现场检查问题。由主管领导牵头,由纪检、业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小组,采用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对航班机供品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现场取证。

 3.严格追责制度,发现问题按章处理。对违反机供品管理固定的人员,查实后严格按照奖惩制度进行处理,使其真正的因为违规违法行为受到严厉的惩罚,只有公平公正、严格按章办事,才能保证相关制度的真正落地。

 (四)优化机供品回收流程,加强机供品的回收控制

 1.梳理机供品回收流程,提高效率。

 对机供品的回收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对那些影响效率的工作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在满足内控需要的情况下尽量简化交接手续,有条件的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用手持终端扫描等手段,提高效率。

 2.建立奖惩制度,考核回收差错率。

 出台机供品回收的管理规范,定期检查机供品回收情况,对回收差异率进行考核,及时将检查结果向计划制定部门通报,协助计划部门提升计划质量。

 3.库房建立回收机供品存放区,单独管控。

 在机供品库房设立回收机供品专用存放区,制定回收机供品再配送的详细流程和规定,加强对回收机供品的检查和数据统计,通过对回收机供品的单独管控,提升管控质量。

 四、航空公司机供品管理的几点体会

 1.机供品成本的全流程控制。

 机供品的成本的管理重点不能仅放在财务审核环节,而是应扩大范围,从采购环节开始,控制采购成本;加强在使用过程中的管控,减少不合理损耗;细化账单审核和专项分析,做到对机供品业务的全流程控制。

 2.机供品成本的全员控制。

 机供品成本的管理仅仅通过财务部门的努力是很难推进和落实的,航空公司应该提高对该项成本的重视程度,强化制度建设和 文化 宣贯,使得采购、业务、库管以及其他部门的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发动全员加强对机供品成本的监控。

 3.控制 措施 的持续落实和不断改进。

 机供品管理规范和控制措施出台后,要真正实现优化成本的作用,必须严抓落实,对违规行为持续检查和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管控措施,逐渐形成对机供品的全方位管控机制。

航空公司的优秀论文篇2

 浅探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建立

 摘 要:

 航空公司通过建立事件前期预防、过程控制、后期弥补的风险防控机制,在公司内部设立风险控制部门对有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把航空公司的日常运营活动统一纳入法制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

 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机制建设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即风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风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特征,它来源于对未来结果的不可知性。因此,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不确定性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或几个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分布。从风险管理的实践角度来讲,未来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服从的概率分布特征常常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们在管理风险的时候,常常需要对此进行主观的推断并制定出风向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航空公司的风险防范体系就是基于上述的认知来建立的。

 2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路

 2.1 前期预防是基石

 如果仅仅只注重风险事件发生以后的有关补救工作的跟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鸡肋一般的效果,而且经常是在有关事件转坏、有关事项进入法律程序阶段,由法院和仲裁等第三方介入解决,比航空公司内部直接采取措施的成本高出许多,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例如,航空公司在涉及经济合同或 劳动合同 引起的纠纷时,有时从法律角度存在胜算,但因受法治环境、媒体舆论或宏观干预的影响而出现负面结果,或在胜诉后的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又如,一些投资活动往往因事先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失败。 而有效的事先防范,能促进航空公司加强自身免疫系统,防风险与未然,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航空公司正常、持续、健康的运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过程控制是关键

 如果前期注意了预防,但是在过程中忽略了控制跟进,万一风险事件发生并造成了无法挽回损失后再去想办法弥补,也正所谓形同亡羊补牢,不仅使公司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多半于事无果。譬如某合约签订时对己公司非常有利,但在进入实施旅行阶段后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各种会议备忘录、谅解协议、补充协议等都会对原有的条款造成影响。又比如,让一些代理公司颇为头疼的欠款问题,多数也源于缺乏有效的过程跟进和控制。因此,风险的过程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事关风险管理的走向和成效,应将过程控制深深地融入于航空公司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职能部门,直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只有过程控制到位了,才能保障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切实发挥作用。

 3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点

 3.1 融合性

 航空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公司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发挥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融合统一,同时在建构成本和效益考量方面存在一致性。

 3.2 整体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注重各个细节、每项内容和内部各个有关部门的密切协调,以紧密相连并密不可分的管理,来实现预期的前期预防和过程控制的目的。

 3.3 实操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一定注意能够与公司现有的运营模式、人员现状、外部环境、 企业文化 等各个要素紧密结合,通过细化各项措施和强化对接模式,确保具有现实可操作。

 4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架构

 4.1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由航空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决策层领导和专业人士组成。负责组织领导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组织制定风险防控总体目标、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4.2 组建合规审查委员会

 由专业职能部门组成,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加入。负责对航空公司经营管理的合规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对于发现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政策出现失误、失控的情形,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4.3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负责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制定航空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有关防控措施,拟定有关风险评估 报告 ,协调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协作事宜等。

 5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5.1 确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架构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的建构应基于航空公司管理的主要风险要素,具体有以下十九个:(1)资产管理;(2)采购业务;(3)工程项目;(4)资金活动;(5)合同管理;(6)销售业务;(7)人力资源;(8)生产运营;(9)信息系统;(10)组织机构;(11)内部信息沟通;(12)安全运行;(13)企业文化;(14)财务报告;(15)全面预算;(16)发展战略;(17)业务外包;(18)社会责任;(19)风险评估与应对。上述十九要素是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可根据公司具体的情况逐步完善。

 5.2 风险管理评估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建构和运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公司中长期运营战略的

 不断调整,航空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不断与时俱变。此时就需要重新评估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变化,并及时对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合理调整。譬如,在前些年国家对当时实行 公司法 进行大幅修改后,当时商务活动的很多规则发生变化,如公司章程的重要性被大幅提高,从而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需对航空公司资产管理、采购业务、合同管理、生产运营、业务外包、工程项目等一系列风险管理项目予以调整。因此,要把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的风险评估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通过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各有关重要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调查,根据 年度 工作计划 ,拟订风险防控关键点,做好风险防控有效预案等各项工作。

 6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构顺序

 6.1 尽职调查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所基于的十九个风险要素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公司在建构自己的有关机制体系的时候都立足于自身不同的特点与实际现实状况,各航空公司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日常管理中各主要风险要素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为确保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个风险要素与航空公司自身管理体系相匹配,以使各风险要素的构建具有实操性,首先需要进行周密的尽职调查。

 6.2 体系建设

 在周密严谨的尽职调查后,航空公司逐步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的各要素,包括各要素模板、运作指南、风险提示、流程管控等,并将航空公司现有的相关制度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6.3 系统培训

 航空公司上至管理层下至每个员工都应在日常工作中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风险要素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内容,相关培训工作应该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被充分考虑并与项目的开展同步实施。

 6.4 具体实施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及相关培训宣贯工作完成后,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次阶段的要点是要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所负责的日常工作中自觉自然自愿并一丝不苟地贯彻实施有关内容。

 6.5 后续修正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具体实行中,对于所呈现的有关问题,由特设机构的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与修正,以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总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对航空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并辅以各部门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有力执行。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把公司日常所有运营活动统一纳入都纳入风险和法治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只有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各要素运行良好,才能确保航空公司风险整体可控,为航空公司可持续性的高效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庆光,王玉梅.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8).

 [2]王星.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引入风险管理之研究[J].现代商业,2009,(6).

 [3]高立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第二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

 [4]美国COSO制定发布,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沈阳: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5,(9).

 [5]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9).

 [6]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6).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航空公司的优秀论文?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量、消费需求量、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石油储备量这些市场因素,又包括战争、意外事件等非市场性因素。由于非市场因素的随机性太大,本节打算从市场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分析这些市场因素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4.3.1.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量、价格政策

为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统一和协调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政策,1960年9月在伊拉克政府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与会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初成立时只有上述5个成员国,后来又加入了6个,欧佩克现有11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目前,OPEC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8%,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图4.12为OPEC在1960~2002年期间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变化。OPEC市场份额的高峰出现在1973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5%。此后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萧条,石油消费量锐减,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墨西哥、英国北海油田、北阿拉斯加等许多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加上其他非OPEC国家受高油价诱使增加产量等原因的综合影响,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跌到最低时只有30%左右,但1986年后的低油价刺激了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对高成本油田的投资和石油勘探投资,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得对OPEC的石油需求量增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主要由欧佩克来满足,OPEC的石油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上升。近年来由于非OPEC,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增产,OPEC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虽然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产量份额,但由于OPEC还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t年)的机动生产能力,这是其他石油生产国所无能为力的。世界上有50多个非OPEC产油国,他们以不足1/4的已探明储量,生产着占世界60%的年产量。因此,这些非OPEC石油生产大国,如俄罗斯等,基本上都已开足马力在生产。

凭借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OPEC可以在国际原油价格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此阻止油价的上涨并进一步降低油价;反之,当油价过低对石油出口国收入和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减少产量,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阻止油价的继续下滑,促使油价进一步回升。OPEC根据市场状况,通过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行调节,力争将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从目前阶段看,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和制约了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但它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操纵国际油价的涨落。尽管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0%,但各国均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行动,所以单一非O PEC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图4.12 OPEC石油产量份额

(据h tp://www.eia.doe.gov/emeu/aer/pdf/pages/sec11_10.pdf)

此外,由于OPEC有大量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许多长期预测都表明将来世界对OPEC资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OPEC的石油份额有增大的趋势。因此,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如果OPEC能够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做到行动一致,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OPEC原油价格指的是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l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7种原油市场监督价格的平均价格,O PEC利用这个价格监督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OPEC从1999年9月以后开始研究价格带机制,并从2000年3月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机制。所谓价格带机制就是事先设定一个价格幅度,如果实际价格超过或低于这个幅度一定时间,就通过调整产量使价格回到设定的幅度内。欧佩克进行的尝试和各国货币当局为回避外汇大幅度变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

2000年10月开始,0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使油价在2001年9月之前都维持在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中。但到2001年9月美国爆发“9.11”事件,虽使油价一度上涨,但随后因国际石油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受重挫,带来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产油国为了维持国际稳定而暂停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未在需求降低时进行减产,使油价在2001年10月跌至低于每桶20美元,甚至到2001年11月接近16美元/桶。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因为冬季需求增加,且OPEC和非OPEC产油国也确定进行减产,油价才重新回到价格机制带中。2002年底和2003年初由于美伊战争和国际投机力量的双重影响,国际油价一度冲高到33美元/桶。但战争开始后油价迅速回落,此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油价基本上控制在OPEC的价格机制带中。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日趋紧张,重建问题又困难重重,人们担心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加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 PEC 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减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油价不断振荡上行,2004年4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涨,完全脱离了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图4.13为2001~2004年11月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应该说在平稳时期OPEC的产量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图4.13 OPEC一揽子价格走势

(据EIA/OPEC通讯社)

4.3.1.2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原油产量作为供给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原油产量由OPEC和非OPEC原油产量两大块构成,OPEC和非OPEC的产量波动引起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图4.14和图4.15 分别反映了1960~2002年期间OPEC、非OPEC和世界总的原油产量变化趋势和波动状况。

图4.14 原油产量波动

图4.15 石油产量波动

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里,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出现微弱的下降外,其余时间里非OPEC原油产量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世界原油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表4.2,表4.3)。OPEC组织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原油产量稳步上升,波动较小,但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产量波动较大。其中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OPEC原油产量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80年代初期O PEC原油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世界原油产量发生相似的波动。

表4.2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性统计量

表4.3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图4.16明显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世界原油产量的剧烈波动与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几乎完全一致。统计分析显示,OPEC原油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非OPEC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只有0.27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由于OPEC和非OPEC共同提供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所以两者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负(-0.062)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是随着供需、经济发展等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两者的这种反向关系很微弱,是不显著的。因此,OPEC原油产量波动是造成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进而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

既然OPEC原油产量变动是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图4.16反映了1970~1998年期间OPEC原油产量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图4.16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在OPEC原油产量波动的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从1970年初的每桶3~4美元上涨到每桶30多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原油产量稳步上升,原油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中东石油禁运打乱了石油产量的稳定走势,造成恐慌,使得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但随后OPEC组织进一步减产,原油价格仍然下滑,显然这就不是供给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造成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所以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不呈完全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可以简单地说明O PEC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或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

4.3.1.3 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与世界石油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由于各行各业扩大生产,需求的能源量相应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或更长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居民对生活能源使用的增多;相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石油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所以,能源消费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一些文献从实证角度也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性。

4.3.1.4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石油储备在将各种市场波动传送到油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处于调节总供需量的地位。其数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进出口量的变化(抛出库存可使进口量减少,购进库存则使进口量增加)。库存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调节进出口量的“水库”。库存(物流)变化(即库存油在市场上的流量大小与方向)主要受供求差额、库存目标量、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制约与调节。它是一个累积性数量,与油价走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图4.17)。

图4.17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1)20世纪80到90年代,油价基本处于经库存调节后的相对平稳的收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多年里,除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危机中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出现了每桶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的情况外,油价一般都在每桶15~25美元的较小范围内波动。鉴于石油是中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是处于OPEC组织和西方石油大公司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的条件之下,石油价格应该有相当大的波动空间。而这种大波动没有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石油库存储备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有相当大的关系。

(2)1997年起的油价动荡与同期储备量较大的变化有关

从1997年初开始,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锐减,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库存储备总量在460Mt到480Mt之间窄幅波动的局面。1998年1月一举突破500Mt大关后继续扶摇直上,1998年8月份达到526Mt的高峰。库存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情况。虽然库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大量吸收过剩的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但是油价的急落还是几乎同步而来。到1999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10美元的心理线。这说明在1997年以后制约世界石油市场的大环境条件方面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3)如果没有库存调节,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有研究表明,即使原来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会由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节能、替代能源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产、消双方调节不能合拍,使得油价有暴涨的趋势,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而没有像在可调节库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价波动渐趋平缓收敛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的相对稳定时期,还是在剧烈变动时期,库存的存在都有助于抑制或缓解油价的过激变化。

因此从长期来看,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和OECD石油储备量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