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燃料油期货重新上市 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

2.(四)矿产品价格将震荡上行,经济发展成本加大

3.“两桶油”上半年合计亏损超500亿 哪些板块亏最多?

4.5.矿产品价格

380燃料油期货重新上市 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

普氏燃料油价格_普氏柴油价格查询

据悉,2018年7月16日保税380燃料油期货合约即将在上期所重新上市。那么,你了解燃料油期货吗?这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品种。2004年180燃料油期货应运而生,于2008年迎来大爆发,成交量最高时超过2000万手,一度是期货市场的明星品种。但好景不长,随着消费税的不断上调,燃料油期货成交量开始大幅下降,2011年将合约标的由电厂用燃料油改为内贸船用燃料油后,加之品质较为混乱,市场参与度逐渐降低,从2017年10月份起交易量彻底归零。此次380燃料油期货重新上市,从走下神坛到焕然一新,它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

这是一个生产消费两头在外的品种。国内生产的燃料油在国内消费,不作一般贸易出口;国际进口的燃料油就在沿海保税供油,不进来。而伴随民营炼化起航,出口贸易通道有望打开,中国380与新加坡380价格是否会形成竞争关系?拥有无限可能的燃料油,将为我们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本期公开课,我们请来海投航运的卞志灏(曾就职于中国船燃,8年船用油现货从业经历,目前转做燃料油纸货业务),为我们介绍燃料油市场的概况、运行特点和价格逻辑,探讨未来投资策略可能性。

正文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海投航运的卞志灏,很高兴在上期所即将上线保税380燃油这个产品的时间点,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保税油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今天我主要分四个部分来讲,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保税燃料油,其次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几个市场,第三是燃料油的价格传导关系以及定价的路径,最后是价格的一些影响因素,还有一些交易机会。

现有国内市场用的保税油专指国际船舶航行用油。那所谓的保税,意思就是进口和销售环节免征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而且这个油必须由海关的保税罐来存放。目前国内保税油的现货使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柴油,另外一类是叫燃料油。柴油我们业内也叫它轻油,那这个是相对密度比较重的一些燃料油而言的。

从柴油来看,柴油又分为MGO和MDO,MDO的品质相对MGO来说比较差一点,密度也比较高。新加坡从2017年的1月份开始就已经不再供MDO这个品种了,亚洲现在还在供的也只有日本,大概比当地的MGO会便宜100到150美元。

常用的船用燃料油,根据硬度、粘度分为180、380、500、700CST,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品种,比如说80CST、120CST,还有一些伊朗的280CST。这些品种按照硫含量来分,可以分成HO,有时候我们会叫它HFO,其次是LO,就是较低硫的燃料油,最后一种叫ULO,我们叫超低硫燃料油。

那这次上期所要上的这个品种其实是对应的HO的,它的要求是50℃下运动粘度要小于380,硫含量要小于3.5%。我们看到LO基本上要求是小于1.0%硫含量,那ULO一般是小于0.1。那这里提一下,大家看到下面这边讲到有一个380的其他的一些标注方式。

那大家可能会看到外面有一些写380会写成IFO,叫international fuel oil,另外一种是叫HFO,还有是380CST,另外一种是叫RMG380。那这些标注方式其实是指同一个品种,其实参照的国际标准是用的是ISO-8217,那现在国内保税油现货市场参照的版本是2010年的版本,新加坡有些公司会用2015版,还有一些公司会有2010版,那取决于不同的公司的不同的要求,新旧版本在部分指标上可能会有些差异,新版本肯定比一些旧版本要更加严格。

这次上期所上的品种基本上就是参照了国内现在常用的2010的标准,其中硫含量它是参照了国际海事组织,也就是IMO在13年公布的公约,那我们中文叫MARPOL公约,叫《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根据这个要求定出来的,它对380这个品种的硫含量要求修订为3.5%。关于燃料油的其他指标,大家可以去上期所的网站上看,都是有参照的标准的。

燃料油的用途,大家现在只要知道目前保税380燃料油主要是用在国际航行船舶用,主要是船舶主机用油。在一些的陆上电厂,炼厂、钢厂的锅炉也会用这些燃料油。那天就有一个客户很有意思,他问我,他说他有条船要加保税油,是380,但是他的船是以一个货物的形式出口的,什么意思?这个船是放在另外一艘船上,以一个货物的形式被运出港的。也就是它是一个货,不是一个船。可能他出了港以后还是要自己开的。但他问我这种情况下他能不能,那答案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的保税油是加给国际航行船舶用的,你怎么证明你这个船是国际航行船舶,首先你得开出去。你有下一个目的港,有船舶的一个出口手续,它既然是一个货物形式出口,就意味着它是没有船舶出口手续的。所以你现在啥都没有那肯定是不行的,不会让给你加的。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规则说的这描述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叫国际航行船舶用油,其实它的规则是定得很严谨的。

好,我们看一下国际船用油的几个市场。

我这边标了一下几个比较大的这个市场,一个是新加坡的市场,另外一个是欧洲的ARA地区,也就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安特卫普这个区域,我们叫ARA地区,是欧洲的船用油比较发达的一个地区。还有一个地区是中东的富查伊拉地区。当然了我还标出了中国,我们中国现在也发展得很好,整个的市场的供应量也是越来越大。

说到中国,我们目前国内的保税船用油的玩家一共有十家,我们可以叫它是寡头垄断,也可以称为是一个半封闭的一个市场。保税油经营牌照,经过商务部、财政部、交通部和海关,我们叫四部委,一个共同的审批,因为审批流程非常的复杂,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公益牌照我们只有五家,最早的肯定是中国船舶(600150,股吧)燃料有限责任公司,它是成立于12年的,是最早的一家,在独家经营垄断了35年之后,2007年的审批通过了中石化燃料油、中石化长燃、中石化中海三家中石化系的公司,另外一家公司叫光汇石油,是一家民营资质的企业。这四家审批通过了,允许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保税油供应的这个资质。

到了2017年随着舟山自贸区的建立,又颁发了五张新的地方性的供油牌照,只允许他们在舟山地区进行供应。舟山地区的审批流程已经比过去四部委审批的流程要简单很多了。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到这个市场当中,可能也就未来的几年,可能舟山只是放开这个市场的第一步,将来有可能这个市场会放的更开,大家会先拿到舟山的区域供应牌照,然后再推广到全国。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牌照比较容易申请了。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我们看到两国在供应量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差距,2017年的新加坡总的港口供应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吨,中国大概只有1000万吨。新加坡的牌照你只要材料全,都可以申请的,新加坡的我们叫MPA,他是有一套标准的申请的审批流程的。除非他觉得你涉及到安全的问题了,那可能会不批给你,一般来说都是可以申请的。2017年新加坡的港口供应的资质的牌照有55家,2016年是58家。前几年市场比较繁荣的时候,到达过80多家,这几年可能要少一点。但是依然比国内供应商要多得多。

我们再来看一下新加坡的主要燃料油品种和市场数据。这几年新加坡市场大约是以5%~7%的速度在增长。前两年,也就是2012年到2014年,我们看到数据比较平稳,2014年之后它的数据就基本上以一个5%~7%的速度在增长。相比之下380这个品种,我们看到右边数过来第二列,380这个品种,它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没有像总量增长的那么快,主要原因还是一个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的结果,造成了船舶对于质量更差,价格更便宜,粘度更高的一个油的需求会增加。就是我们最后一列的那个500,大家可以看到500的量增加得非常快,那500和380的量加在一起,差不多也就保持在一个5%~7%的增长,但是我这边700的量没有列出来,其实还有700这个品种,粘度更高品质的。那相比来说,很多的大型的集装箱船可能会去使用这种品质较差的油,这些品种加在一起也是有一个5%~7%的增长。

讲完市场,我们来看一下整个燃料油和原油的价格传导关系,我们称之为计价原理。新加坡市场的380的价格推导原理是从布伦特的原油要去推导过来的。经过了一个裂解价差,再到鹿特丹燃料油,吨桶比给大家说一下,吨桶比一般是我们是6.35。当然有些人会跟我说是6.5,那如果吨同比不一样的话,你的裂解价差我们的CRACK可能也会不同。到了鹿特丹燃料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叫EW这个东西,叫东西方价差,其实就是西方的油鹿特丹和新加坡的这个东方油之间的一个价差,通过这个价差推倒,我们可以推导出来一个新加坡的燃料油的那个价格。好,这是一条,这条路径是比较清楚,比较完整的,当然了我们可以还有其他办法来推导,我们看一下第二行。

也是同样是布伦特。布伦特可以通过一个叫EFS的这个产品,推导到一个叫迪拜原油的产品。那有了这个产品,我就说把一个从西方的就是原油,我们直接推导到一个中东的一个原油了。中东原油下面有个产品叫阿拉伯湾的380CST,就是通过迪拜原油来炼制的一种燃料油。通过阿拉伯湾的这个燃料之后,我们通过有一个叫阿拉伯湾与新加坡的跨区价差,我们一样可以推导出来新加坡的这个380CST。好,这两个路径推导出来结果其实都是从布伦特推导到新加坡这个380的。从原理上来说,最后生成的这个价格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可以互相去印证之间的价格。那中间所谓的这些产品,包括是价差产品,EFS产品都是可以大家可选择交易的标的,或者说我们做套利的一个产品。

讲完价格推导,我们再来说一说计价规则。首先我重点讲一下现货价格是怎么来的?新加坡和中国的现货交易非常频繁,量也非常大的,那么最重要的我们就要知道一下它的现货基准是怎么来的。这个基准我们称为叫MOPS,即普氏公布的一个新加坡均价。那这个均价是怎么来的?一般来说,我们把这个窗口时间认为是下午4点到4点半,新加坡时间,北京时间和新加坡时间是一样的。但是那我们就认为它是下午4点到4点半这段时间生成的,事实上在3点半左右,各个玩家就开始陆续入场了。那进入到普氏规定的时间就开始报盘,那怎么叫报盘,它就会告诉大家,今天我认为今天的买价在什么位置上,或者说我今天想卖,我认为这个卖价在什么位置上,大家互相可以报盘。那到了4点之后,大家可以在前面之前报盘的基础上进行一个价格的修改。那如果你4点之前没有报价的,那不好意思,你4点之后就不能修改,也没有资格参加了。什么意思?就是你4点之前没报名,后面就不带你玩了。那行,那到了4点15分左右,所有的价差合约,比如说月间差、东西方价差,还有年度差,类似这一类的价差合约就不能再修改价格了。

而所有的MOPS我们称为叫固定价,或者叫单边价格,这个价格还是可以修改的,可以改到4点20分。那无论这个价差合约还是固定价的合约,它的修改时间截止之后,剩下的15分钟或者说10分钟,一直到4点半这段时间,是一个普氏价格收集的过程,那最终到了4点半左右那个窗口关闭了,普氏就会把这个价格进行一个统计,算一个平均数出来。那这个价格晚上就会在,晚上的6点半到7点半之间去公布最终的准确的MOPS价格。这个价格就成为了晚上各个供应商(不管是新加坡、日本、韩国,包括中国和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地区的供应商)报价的基础。

Q:近海的煤炭船用的什么油?内河运输又是用什么油?

A: 这个跟运什么货关系不大,国内一般用120、180的油,这是国内有生产的油。

(四)矿产品价格将震荡上行,经济发展成本加大

基本判断:主要矿产品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影响,需求有所放缓,但由于地缘政治危机不断恶化,石油等受运输制约的重要矿产品价格将振荡加剧,在发生突发的情况下可能冲高,经济发展成本进一步加大。

2012年1月12日欧洲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1.00%不变,同时宣布,维持隔夜存款利率在0.25%,并维持隔夜利率在1.75%不变。标准普尔13日发布报告,宣布剥夺法国的“AAA”主权信用评级;与此同时,银行暂停了与希腊之间有关债务重组的谈判进程,这对试图遏止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欧盟各国***来说是今年的第一次打击。标准普尔在报告中宣布,该机构决定将塞浦路斯、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各下调两个等级;将法国、奥地利、马耳他、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各下调一个等级;同时确认比利时、爱沙尼亚、芬兰、德国、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现有的长期评级。

从全球最主要的三个经济体美国、中国、欧盟公布的经济数据看,经济增速减缓的迹象非常明显。同样就业问题也在困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美国失业率数据保持9%的高位,虽然近期的制造业数据有所回升,但占经济70%比重的消费仍旧疲弱,代表消费能力的就业数据表明美国目前的复苏主要为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带动的结果,并不具备内生性。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美国的经济形势必然会转弱;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漫延使欧洲经济蒙上了阴影,因此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必然带来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减弱,预计2012年矿产品价格在目前的价位上波动上行。

专栏11 全球经济形势影响矿产品价格

2012年的宏观大背景是全球经济走弱,重要国家进入选战阶段,经济走势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欧债问题激化。前4个月是欧债集中到期的一个阶段。欧洲长短期救助措施都难以摆脱众口难调的结局,这势必使得市场悲观情绪难退。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极可能伴随着法国等AAA国家评级的丧失,部分国家国债收益率飙升以及美元指数的走高。在这一阶段,铜或有明显的空头行情。黄金作为前期抗击通胀的重要品种也势必在全球经济走弱的大环境下走低。第二阶段,则是后欧债时代。欧债问题的激化势必促使问题以某种方式解决,比较悲观的是欧元区的解体,比较乐观的是财政联盟制度化,欧洲央行担当最后人角色。此时欧洲各国将会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降低失业上。而中国及美国的政策动向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经济走向造成对矿产品需求的变动将成为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

煤:国内煤价走势更取决于国际煤价。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煤炭新增产能仍将逐步释放,煤炭产量能够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而受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放慢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如果国际煤价能够在目前基础上保持相对平稳运行,国内煤价本身上涨动力将明显减弱。2012年国际煤价走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继续下跌,也可能回升,当然也可能继续维持窄幅震荡。如果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欧元区实体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并波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国际市场能源需求必然会出现下滑。届时,煤炭价格也将会出现回调。但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将更有能力协同救市,所以这种设成为事实的概率相对较小。相反,国际煤价上涨的概率反而较大。为了给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当前主要经济体仍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部分经济体甚至再度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这给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上涨埋下了隐患。

原油:继续走高,在发生伊朗战争等极端时油价可能会冲高到150美元/桶以上。2012年原油价格在110美元/桶附近波动。2012年2月7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月报中上调其对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为上年10月来首次调高,并预计因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减少,石油市场将趋紧。EIA上调2012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长预估5万桶至日增长132万桶,同时亦调高2013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长预估2万桶至日增149万桶。EIA还下调非OPEC国家2012年日产量预估14万桶至日产5254万桶,较2011年日产量高出77万桶;上调2013年产量预估9万桶至日产5339万桶。EIA还称,欧佩克成员国1月份原油总产量降至每日3077万桶,为上年10月份以来首次下降。1月份欧佩克原油产量下降主要是因为沙特阿拉伯原油产量减少。

美国原油、成品油库存增加(图55),原油进口量减少。截至2012年2月3日,美国原油库存增加30.4万桶至3.39亿桶。汽油库存增加163万桶至2.32亿桶。包括取暖油和柴油的馏分油库存增加117万桶至1.47亿桶。2012年1月下旬开始,原油运价指数开始回落,有利于原油价格保持稳定。

铁矿石:稳中有降。未来国外矿山扩产情况要大于中国粗钢产量的增加,因此铁矿石供求格局将出现变化,铁矿石市场重新回到疯狂上涨的局面难度较大。2012年铁矿石价格变动将会更频繁,但价格变动幅度收窄,总体价格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仍处于高位。国内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宝山钢市综合指数一路下滑(图56),钢材市场将在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下震荡筑底,钢铁行业已经进入非常严峻的时刻,不仅行业利润降至冰点,钢铁行业亏损面也在不断扩大,对铁矿石需求将有所放缓。

专栏12 地缘政治局势恶化拉升原油价格

自2011年中东地区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相继更迭后,叙利亚成了新的“重灾区”。美欧西方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大国围绕叙利亚问题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激烈角逐。阿盟各国外长在开罗召开的会议上,呼吁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成立阿拉伯国家与联合国联合维和部队,取代叙利亚观察团,监督叙利亚对立方实施停火。

西方国家对叙利亚步步紧逼,从政治打压、外交孤立,到经济制裁、军事威慑,矢志推翻叙利亚巴沙尔现。在这背后,他们究竟是打的什么“如意算盘”。美欧此举是为保以色列安全,同时挤压中、俄等国在中东的利益。控制中东、实施“大中东民主改造”是美国长久以来的战略设计。此次“阿拉伯之春”虽然背景动因十分复杂,但与美国长期以来的外部干预和战略设计有十分直接的关系。美国正欲借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扫清反美,稳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控制和主导地位。

目前,叙利亚局势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将成为中东格局转变的重要分水岭。由于叙利亚独特的地缘位置和影响力,叙利亚局势的变化,不仅会对伊朗、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或更迭将成为中东格局转变的重要分水岭,必将超出埃及、利比亚等国更迭产生的影响。一是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对中东能源输出产生重大影响。叙利亚本身虽然没有储量惊人的石油,但其政局变化将直接影响邻近的伊拉克、沙特、伊朗、科威特等产油大国的石油出口,从而引发石油价格波动甚至石油危机;三是叙利亚局势动荡将为恐怖主义提供土壤;四是中东战略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失衡。

伊朗与美国的“战火”再次升级,美国宣布冻结伊朗在美所在资产、美欧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伊朗威胁将封锁全球重要的原油供给渠道——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大多数中东原油输出的必经之路,而中东又占世界能源需求供应量的70%,每天有大量原油从该海峡通过,粗略估算,相当于波斯湾石油出口总量90%,或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40%。如果说2011年利比亚是原油市场的一颗,那么2012年伊朗有望步它后尘。中东政治局势是2012年国际油价不稳定因素之一。2011年,利比亚的政治动荡引发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显然利比亚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地位远远不及伊朗和伊拉克。一旦两伊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国际原油供需大幅下跌,引发的恐慌因素将进一步导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可以说,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油库,其任何政治动荡都将引发国际油价的动荡。

2012年2月19日伊朗石油部在其网站宣布,伊朗已经停止向英国和法国公司出售石油。石油行业是伊朗经济命脉,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伊朗日均出口原油260万桶,其中约20%输往欧盟国家,主要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而法国不是伊朗石油在欧洲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已于去年第三季度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

2011年伊朗向中国出口为每日原油22万桶及天然气6万桶,超过中国每日石油进口总量的10%。而目前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和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UNIPEC)已经达成协议,将对中国石油出口提高至每日50万桶。

2011年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占全年进口总量的58.6%,加上中东北非地区前景不明朗,中国重视中东地区局势发展,取石油进口多元化,鼓励从非洲、俄罗斯等国进口石油。

铜:上涨乏力。历史上全球精铜供应最紧缺的一年或已过去,后期供需对铜价的作用将由推动转为支撑。研究表明,铜市供应短缺迹象将在2012年达到低点后于2013年转好。随着前期(2009~2010年)铜矿开发投入资金的成熟运转,至2013年精铜供给增长率与需求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将趋于平衡。

虽然宏观经济面对铜价影响已经走弱,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延续效应。2011年,由于全球宏观经济较弱,全球铜消费增长缓慢。中国虽占了铜消费的40%左右,但萎缩了近1/3,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货币紧缩政策及其他房地产调控政

图55 美国原油库存变化情况

图56 宝山钢市综合指数变化

专栏13 铁矿石定价机制及其影响

铁矿石定价出现从长协价到季度定价,再到月度定价,并逐渐向指数化定价等几个阶段的转化。实际上是国际铁矿石市场长期垄断的结果。

长协机制。由于铁矿石本身属性的特殊,供需双方本着长期合作的精神,以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目的进行交易,用长期协议确定数量、品种、价格(FOB离岸价格),运输由买方负责,形成的特定的交易惯例和价格机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铁矿石年度长协机制。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始于1981年,铁矿石供应商和消费商谈判协商双方确定一个财政年度的铁矿石价格。

季度定价。2010年,国际铁矿石三大矿山巨头先后弃长协机制,更改定价规则,从传统的年度定价机制过渡到更短期的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长协机制定价时间周期从一个财政年度缩短为一个季度。钢铁行业大量增产导致铁矿石供不应求,钢企被迫接受季度定价,长协机制至此崩溃。中国钢铁企业要比去年多付700多亿美元。

指数定价。在铁矿石价格的长协时代,价格基本上是矿山与钢厂通过谈判形成的,体现了行业的共识。但在2010年,随着三大矿山强行推动季度定价后,维持40年之久的长协模式消亡,指数化定价随之出现。指数化定价实行之后,铁矿石价格的确定不再只是矿山和钢厂之间的事情。市场参与主体除矿山和钢厂外,还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甚至还有很多来路不明的投机者。

铁矿石定价机制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回暖,全球铁矿石需求日渐攀升,价格也必然随之水涨船高,三大矿商选择了有利于供方利益的定价机制。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与长协价差价过大,有时甚至相差一倍多。金融危机时,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一些钢铁公司转而从现货市场购买价格更便宜的铁矿石。但当经济复苏时,需求又出现大增,现货市场价格上涨,钢厂又重新选择按长协价购买铁矿石。三是铁矿石现货市场的发展为季度定价提供了参考价格。现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据保守估计现货市场的交易量至少已占铁矿石总交易量的10%。四是铁矿石定价机制变更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金融炒家的身影,他们看到了铁矿石这种商品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铁矿石在他们眼中早已具备了如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拥有的金融属性。五是铁矿石价格金融化已经开始。2008年5月,德意志银行推出铁矿石掉期交易。2009年5月,摩根斯坦利、高盛和巴克莱三大投行联手推出了现金结算的铁矿石投机交易。目前,全球有三大铁矿石指数,即环球钢讯的TSI指数、金属导报的MBIO指数和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全都以中国需求为主要参考指标。2011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研发并推出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10月10日正式向社会公开发布2011年10月第一周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这也是该指数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也是中国参与铁矿石定价迈出的重要一步。策导致铜需求的减少,从下半年开始,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中国铜消费的增长受累于铜的下游行业的不景气,如汽车、高铁、房地产等行业的表现不佳。这些需求因素将可能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压制铜价,下跌周期仍无法打破。但随着宏观经济面的好转,国内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宽松,需求逐步恢复,实体消费的内生性动力得到一定的加强,铜价下半年将有可能摆脱弱势震荡行情。因此,短期内铜价的弱势行情将延续,再次下跌可能性仍存,回归基本面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铝:宽幅震荡。欧洲需求放缓,中国铝材出口将面临很大挑战。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明年不会放松,房地产投资将继续减速。汽车受节能减排补贴门槛提高及限购影响,产销将难现大规模增长。供应方面,由于电解铝产能向西部转移,以及中东部铝厂很多都建有自备电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电价上调对提升成本的影响。2012年整体市场仍将偏弱。一季度,全球经济形势难有转变,铝价或将延续震荡下行。一方面是受欧债持续发酵、美元反弹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伦敦金属(LME)库存高位,库存压力的释放需要时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可能迎来底部,二季度迎来反弹。中国方面,3月份“两会”闭幕后,经济政策将更加明朗。随着2月份后大量欧债的到期,欧元区的关键时刻来临。届时欧债危机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宗商品的走势。若美联储因而推出QE3,从而对铝价产生利好。第三、四季度或许再次出现调整,这取决于美国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情况。铝价将继续表现为“内强外弱。”

黄金:波动上行。2012年黄金价格在全球经济复苏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将会在短期回调后继续走高。但是随着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陆续推出和欧美经济的缓和,黄金价格肯定会有一系列的调整,因此2012年黄金价格将在不断震荡回调的过程中继续上行。一是由于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美联储将继续执行宽松政策。美联储将2012年经济增长预测中位数由3.5%调低至2.7%,并预期2012年底失业率为8.6%,远高于经济衰退前5%的水平。专家认为美联储为增加就业将继续维持利率于极低水平,并在需要时进一步放宽银根。二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短期内估计难以解决。虽然在2011年10月份举行的峰会上,欧元区国家同意扩大作为区内援助基金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的规模,但不少投资者质疑其解决危机的成效,财政稳健国家是否愿意继续向财政困难国家提供援助,也充满变数。毕竟财政援助是无法令财政困难国家回复财政稳健的,这些国家只有取必要的削减财赤措施,才能令投资者重拾信心。当然,财政困难国家会否落实有关措施,投资者是不是耐心等候措施得以落实,目前都还是疑问。正因为如此,第三季度市场对黄金的投资需求表现强劲,显示出投资者把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及保值的投资工具。

水泥:稳中有降。鉴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将持续,预期水泥行业平均售价将略微下降。受到供应节制的影响,不同地区受到的压力可能不同。

钾:高位调整。2012年钾肥价格走势仍伴有较多不确定因素,“涨跌互现”的局面或继续存在,上半年短时间内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在冬储推迟、购数量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市场悲观氛围较为浓厚,钾肥价格也一直处于低位震荡的局面。而伴随着青海地区钾肥抢运工作的开展,订单供应略显顺畅,使钾肥社会库存量逐渐增大。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沿海港口氯化钾库存近140万吨,国产以及边贸钾肥库存量近200万吨。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国产钾肥以年均增长18%的速度不断扩大产量。2012年上半年,钾肥供应总量将会达到700万吨左右,短时间内会出现供大于求。预计钾肥市场整体或将呈现震荡下滑并触底小幅反弹的趋势。

“两桶油”上半年合计亏损超500亿 哪些板块亏最多?

随着中石化发布2020年半年报,“三桶油”年中成绩单已悉数披露。

今年上半年,“三桶油”成绩单不容乐观:中石油、中石化合计亏损超过500亿元,中海油实现净利润103.83亿元,但业绩相比于去年同期也大幅下跌。

贝壳 财经 记者梳理发现,提及业绩下滑,“三桶油”给出的原因趋于一致:受疫情影响,全球市场萎缩,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

受此影响,“三桶油”亏损板块各不相同,中石化炼油事业部亏损超过300亿元,炼油毛利为人民币-13元/吨。中石油亏损最严重的是销售板块,亏损额度过百亿,公司称这是受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下降、库存减利等因素影响。

“三家公司侧重不同、配置不同,多方面因素导致了盈利、亏损板块不一的情况”,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告诉贝壳 财经 记者,中石油在国内油田较多,我国每年2亿吨左右原油产量,大部分都由中石油产出。

韩晓平向记者表示,相比之下,中石化有更多进口油,由于中石化“出海”较晚,掌握的油田开价格不如西方油企那么低,多种因素导致中石化更容易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油价上行时中石化炼油板块盈利更多,油价下行时中石化炼油板块亏损更多。

此外,韩晓平还指出,中石油与中石化都承担了较多的保供任务,受到目前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对原油储备量有一定要求,部分西方私营油企可以在油价下行时减少生产,但是中石化炼油毛利为负,也要承担部分保供任务。而中海油在管理效益、配置、员工数量等多方面与中石油、中石化有一定差异,也导致了经营效益不同。

对于今年下半年的形势,韩晓平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原油价格如果回暖,“三桶油”面临的局势将有所缓和,不过目前西方疫情尚未解除危机,下半年油价走势尚有待观测。

油价下跌 三桶油直呼局面艰难“前所未有”

刚刚发布半年报的中石化表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额同比降低31.3%,主要归因于疫情和国际油价暴跌影响,公司主要产品经营量和实现价格同比下降。

此外,2020年上半年,中石化经营亏损为215亿元,同比减少人民币706亿元。主要归因于受疫情和油价暴跌的双重影响,公司原油加工量、化工产品和成品油经营量下降,主要产品价格下跌,库存损失较大,毛利大幅收窄。

中石化称,2020年上半年,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上半年,普氏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为40.07美元/桶,同比下降39.2%,成品油需求锐减,石化产品需求增速下降,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

中石油也表示,2020年上半年,疫情蔓延导致世界石油需求 历史 性下降,全球石油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国际油价深度下跌。此间,“减产联盟”减产谈判破裂并发起价格战, 随后又达成史上最大规模减产协议,对国际油价走势带来重要影响。

中石油表示,受宏观经济及疫情影响,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宽松局面进一步加剧,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国内油气需求严重萎缩的不利影响,本集团生产经营 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中海油则直接将国际油价的此轮波动称为“断崖式下跌”。中海油表示,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极不寻常 、极不平凡 ,我们经历了百年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和“大萧条”以来未曾遇到的全球经济衰退,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使全球油气行业陷入低迷 。低油价 叠加肺炎疫情 ,给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 ,公司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异常严峻复杂。

中石化:炼油事业部亏300亿 毛利为负

如果从利润来看,中石化五大板块中有多个板块出现亏损,其中,炼油事业部亏损最为明显,达到316.89亿元。

对于亏损最为明显的炼油事业部,中石化表示,炼油事业部业务包括从第三方及勘探及开发事业部购入原油,并将原 油加工成石油产品,汽油、柴油、煤油内部销售给营销及分销事业部,部分 化工原料油内部销售给化工事业部,其他精炼石油产品由炼油事业部外销 给国内外客户。

炼油事业部的产品包括汽油、柴油、煤油等,其中煤油今年销售量下降最大。2020年上半年煤油销售收入为244亿元,同比下降50.7%,占该事业部经营收入的5.6%,主要归因于受疫情影响,航煤需求大幅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石化炼油毛利为人民币-13元/吨,同比减少人民币395元/吨。 主要归因于疫情影响,石油石化需求降低,毛利水平大幅收窄,同时,在原 油价格下跌过程中,原料及产成品库存损失较大。

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的亏损情况仅仅优于炼油事业部,亏损60.02亿元。

中石化表示,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生产的绝大部分原油及少量天然气用于本公司炼油、化工业务,绝大部分天然气及少部分原油外销其他客户。

2020年上半年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经营收入为人民币789亿元,同比降低24.0%,主 要归因于原油、天然气、LNG销售价格同比降低。2020年上半年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经营亏损为人民币60亿元,同比减少人民币122 亿元,主要归因于原油价格大幅下降影响,二季度该事业部经营亏损人民币75亿元。

从营业收入来看,中石化五大板块营收全部下滑,其中,下滑最为明显的是化工事业部、本部及其他。

化工事业部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1721.99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3.9%,本部及其他实现营业收入4846.25亿元,同比下滑37.1%。

中石化介绍,化工事业部业务包括从炼油事业部和第三方购石油产品作为原料, 生产、营销及分销石化和无机化工产品。

2020年上半年该事业部经营收入同比降低,主要归因于经营量下降,以及产品价格下跌。2020 年上半年,该事业部经营收益降低 73.1%,主要归因于受疫情影响,化工产品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化工业务毛利下降。

中石油销售板块巨亏 中海油公司业务亏损

与中石化不同,中石油的销售板块亏损最为严重。

中石油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销售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492.03亿元,比2019 年上半年的9826.56亿元下降23.8%,主要由于国内成品油销量减少、价格下降。

受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下降、库存减利等因素影响,2020年上半年,销售板块经营亏损128.92亿元,比2019年上半年的经营利润4.94亿元减少133.86亿元。

除了销售板块之外,中石化第二亏损严重的板块也是炼油与化工板块。

2020年上半年,中石油炼油与化工板块营业收入为3698.11亿元,比2019年上半年的4863.66亿元下降24.0%,主要由于汽油、柴油、煤油等炼化产品销量减少、价格下降。

受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库存减利等因素影响,2020年上半年,炼油与化工板块经营亏损105.40亿元,比2019年上半年的经营利润63.70亿元减少169.10亿元。

中海油半年报则介绍,集团于全球范围内从事上游石油业务 ,包括常规油气业务 、页岩油气业务 、油砂业务和其他非常规油气业务。集团通过三个运营分部披露其主要业务 ,包括勘探及生产、贸易业务和公司业务。

半年报显示,中海油的勘探及生产业务合计收入为679.37亿元,利润为104.85亿元;贸易业务合计收入为64.亿元,利润为1.92亿元。上述两大板块的收入和利润均下滑。

此外,中海油的公司业务出现亏损,达到3.23亿元。

5.矿产品价格

(1)矿产品价格总体上升三成

2010年,矿产品价格呈现迅速回弹之势,综合价格水平同比增长28.3%(图44)。三季度价格虽有所回落,但进入四季度矿产品价格重新上扬,部分矿产品价格逼近甚至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首先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年同期矿产品价格比较低,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回暖,矿产品价格开始回升;其次是一季度以中国等“金砖四国”经济的较快稳定运行,拉动了矿产的需求;再次是4月开始的房地产新政和6月开始的节能减排风暴暂时压制了矿产的需求造成三季度矿产品价格有所回落,进入四季度随着被压制需求的释放价格开始回升。从月度看,重要能源和金属矿产品价格铝略有回落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处于高位盘整状态;重要非金属价格受金融危机影响价格进一步回落,但三季度开始呈现摆脱金融危机之势,价格趋于上扬。

图 44 矿产品年度综合价格变化情况

(2)能源价格上涨较快

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大庆原油现货价格全年平均为78.1美元/桶,同比增长45.5%;从月度来看,呈波动上行态势。从1月的76.9美元/桶上扬至4月84.4美元/桶,之后回落至7月的72.7美元/桶,8月开始缓慢上涨,12月均价涨至91.2美元/桶,12月30日一度高达93.7美元/桶(图45)。同期,美国纽约原油现货均价为78.4美元/桶,同比增长31.6%;从月度看,呈现振荡调整状态,从1月的79.2美元/桶涨至4月的84.4美元/桶,再回调至5月的73.6美元/桶,6月开始上扬至12月的89.1美元/桶,12月31日一度高达91.4美元/桶,2011年1月18日冲至.3美元/桶。油价大幅上涨主要是由于美元走弱,刺激了市场对原油期货的风险偏好,以及投资者对经济复苏预期看好引起的。因为2010年全球原油供需平衡。根据IEA最新的报告,2010年全球原油需求是8660万桶/日,比2009年增加160万桶/日。原油需求的增量主要来自于非OECD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非OECD国家,需求增量占世界需求增量的一半以上。而OECD国家特别是欧洲地区的OECD国家由于需求较弱,原油需求量反而比2009年降低了10万桶/日,仅为4540万桶/日。年内原油价格的调整主要原因是希腊债务危机,整个欧洲经济的不景气,美国实体经济复苏难有显著起色,吉尔吉斯斯坦和朝韩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伊朗问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坚持对伊朗实行制裁,伊朗威胁如果美国进一步加强制裁,其可能会中断石油出口。尽管OECD国家充裕的库存和OPEC600万桶的剩余产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伊朗中断出口的担忧,但伊朗问题如果恶化仍会刺激国际原油市场敏感的神经。伊拉克自2003年海湾战争后国内教派冲突频繁,局势动荡。另外,欧洲、美国及中国遭受到的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也是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

图 45 国内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与原油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国内成品油价格自2005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与经济相关性比较弱,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仅仅是略有下调。从2005年3月的3.76元/升涨至2010年12月的7.17元/升,上涨90.7%(图46),增幅为同期国际原油价格增幅(60%)的1.5倍,成品油价格增速远高于国际原油价格增速。

图 46 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

煤价波动上扬。国内优质煤平仓价全年平均为723元/吨,同比上涨25.2%。从月度来看,月平均价格从1月的773元/吨降至3月的660元/吨,之后逐渐回升至6月的727元/吨,7月、8月比较平衡,9月略有下调,降至692元/吨,10月开始再次回升,12月均价为772元/吨,总体呈现波动前行态势(图47)。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需求急剧增加,新日铁和JFE等日本大型钢铁企业日前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达成煤提价协议,4~6月份煤价涨至每吨200美元,比2009年度加价55%,引起二季度煤价开始回升。三季度开始国家对钢铁、电力、建材、化工行业的调控,各地加大炼铁、炼钢、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淘汰力度。特别是今年5月,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在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目标下,上述高耗能行业受到强力调控,而上述四大行业又是主要的耗煤产业,占煤炭总消费量的70%以上;各流域水量丰沛,水电发电量大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火电发电量增势,引起煤需求下降,造成煤价回落。四季度,冬季来临,取暖需求增长引起煤价回升。

图 47 国内优质煤价格走势

(3)金属价格震荡上扬

铜价振荡上升。国内铜价全年平均为5.90万元/吨,同比增长39.9%。从月度看,月平均价格呈现振荡调整态势,1月均价为6.02万元/吨,波动下调至6月的5.30万元/吨,再上涨至12月的6.64万元/吨。同期,伦敦金属市场铜现货价变化趋势与国内相似,均价为7522美元/吨,同比增长45.6%,12月均价已升至83美元/吨,超过金融危机前8714美元/吨(2008年4月)的最高水平(图48)。

2010年铜价的快速上扬超出了全球的预期,铜价迅速逼近并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位,但全球经济尤其是欧洲经济的低迷降低了对铜的需求,同时铜市过热,随着产量逐步增长,供给短缺将转向过剩,铜价出现回落性调整;但三季度开始中国铜产量趋于下降而需求未减,铜价出现上扬。国内铜价普通比国际铜价高500~1000美元/吨,因此应适当增加铜的进口以降低国内铜价。

铜供应瓶颈是铜价快速上扬的主要动力。由于智利等国铜矿罢工或事故以及原有铜矿品位不断下降等原因,铜精矿增产一直受限;受铜矿产量增长有限影响,铜冶炼厂的产能需要废铜来弥补,但因为欧美国家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回复力度有限,废铜的供应也显得紧张,这使得铜成为所有有色金属最为紧缺的。同时虽然的库存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目前伦敦库存消费天数仅为7.8天,低于2000年以来的8.7天的平均水平,如果加上生产上的库存,消费天数也就3~4周,低于历史5~6周的水平。

图 48 国内国际铜价格走势

铝价缓慢上扬。国内铝价全年平均为1.56万元/吨,同比增长9.7%。从月度看,月平均价格呈现波动回落之势,1月均价最高,为1.68万元/吨,之后经过2~5月的波动调整,6月降至1.44万元/吨,之后开始回涨,12月涨至1.60万元/吨。同期,伦敦金属市场铝现货价变化趋势与国内相似,同期均价为2168美元/吨,同比增长29.4%;月均价从1月的2230美元/吨波动下调至6月的1922美元/吨再涨至12月的2311美元/吨(图49)。铝价的波动回落主要原因是全球库存由6周增至9周左右;三季度开始上涨主要是因为一是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乐观结果,二是欧元上涨和美元指数的下跌,三是资金更加宽松。

图 49 国内国际铝价格走势

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扬。国内河北铁矿石价格(66%粉矿)全年平均为1191元/吨,同比增长52.4%;月度价格呈现波动上扬态势,从1月的964元/吨涨至4月的1275元/吨,之后回调至7月的1067元/吨,随后上扬至12月的1396元/吨。铁矿石到岸价平均为127.8美元/吨,同比增长61.1%。从月度来看,月均价呈上升趋势。1~5月均价呈现迅速上扬态势,从1月的89.8美元/吨快速增至131.4美元/吨;6~8月均价变化不大,在140美元/吨上下波动,之后价格进一步增长,12月涨至146.1美元/吨,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图50)。从全年来看,中国铁矿石需求增加和铁矿石定价机制由年度定价改为季度定价是铁矿石价格上涨的主因。海运费用振荡走高造成一季度铁矿石到岸价上涨。日本钢企与淡水河谷达成初步协议,二季度铁矿石每吨支付大约为105美元/吨(FOB),较2009财年上涨90%,引起铁矿石二季度到岸价的进一步上扬;中国房地产新政和为达节能减排目标而对钢铁冶炼厂实行的强行限产停产政策暂时降低了对铁矿石的需求,引起三季度铁矿石价格止升甚至略有下调。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出口禁令减少了对中国市场的供应,同时引发了对禁令扩大至印度全国的担忧,这是四季度铁矿石价格上扬的主因。另外,各国出台限制出口政策也是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2010年4月23日,伊朗禁止出口含铁量66%的铁矿石。4月29日,印度宣布将铁矿石块矿出口关税从10%提高到15%。4月30日,印度铁道部再次调高出口铁矿石铁路运费100卢布/吨。5月3日,澳大利亚宣布,拟从2012年7月开始向本地类企业征收税率高达40%的租赁税。

图 50 铁矿石价格走势

专栏 13 铁矿石谈判机制由年度定价改为季度定价

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最早开始于1981年,经铁矿石供应商和消费商谈判协商后,双方确定一个财政年度的铁矿石价格。根据历年传统的谈判习惯,国际铁矿石市场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并分别确定亚洲价格和欧洲价格。亚洲市场主要以中国和日本为用户代表,欧洲则以德国为用户代表。

铁矿石供应商主要有3家: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根据往年谈判惯例,一旦供应商任意一方和钢厂任意一方价格达成一致,则本年度铁矿石谈判就会结束,其他供需双方均接受此价为新的年度价格,即首发价。

但从2008年开始,谈判发生了显著变化。2008年2月18日,新日铁率先与淡水河谷公司就2008财年两种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协议,其中南部铁精粉涨65%,卡拉加斯粉涨71%。这改变了以往“同品种同涨幅”的惯例。2009年,游戏规则面临彻底破裂的威胁,一直到今年5月末才达成首单。2010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相继与全球大部分客户达成以季度定价为基础的最终或临时性协议。至此,国际三大矿商已就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形成统一战线,传统的长协机制完全被打破。“长协改短约”一直是必和必拓近年来追求的目标,此轮谈判必和必拓得到淡水河谷和力拓的支持和参与,终于向季度定价机制的确立迈出了重要一步。

事实上,铁矿石供应商几年前就提出指数定价,即是变相的现货价格。现行的铁矿石价格指数是以中国港口到岸价格为基础进行编制,而铁矿石现货交易仅占海运市场的20%,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日本、欧洲基本上没有现货市场。市场已经出现了基准价格和指数价格共存的情况,越来越多的铁矿石现在以现货市场价格结算,其中必和必拓在现货市场销售的铁矿石已经占到总量的20%以上,而以前只有10%。淡水河谷也同样在加大其现货市场的份额。

铁矿石谈判机制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回暖,全球铁矿石需求日渐攀升,价格也必然随之水涨船高,三大矿商选择了有利于供方利益的定价机制。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与长协价差价过大,甚至相差一倍多。金融危机时,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一些钢铁公司转而从现货市场购买价格更便宜的铁矿石。但当经济复苏时,需求又出现大增,现货市场价格上涨,钢厂又重新选择按长协价购买铁矿石。三是铁矿石现货市场的发展为季度定价提供了参考价格。现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据保守估计现货市场的交易量至少已占铁矿石总交易量的10%。四是铁矿石定价机制变更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金融炒家的身影,他们看到了铁矿石这种商品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铁矿石在他们眼中早已具备了如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拥有的金融属性。

铁矿石价格金融化已经开始。2008年5月,德意志银行推出铁矿石掉期交易。2009年5月,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克莱三大投行联手推出了现金结算的铁矿石投机交易。目前,全球有三大铁矿石指数,即环球钢讯的TSI指数、金属导报的MBIO指数和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全都以中国需求为主要参考指标,但中国在金融指数中同样没有发言权。

铁矿石的年度定价机制改为季度定价机制,对中国钢铁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铁矿石价格不稳定性增加,短期价格浮动较大;二是我国钢铁企业成本进一步上升,利润空间进一下降低;三是国际铁矿石价格上升,成为引入输入性通胀的通道之一;四是我国每年为此多付出大量的外汇储备,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金价持续上涨。国内金价全年平均为267元/克,同比增长25.0%,保持稳定上涨。从月度看,月平均价呈现稳定上扬态势,从1月的247.8元/克上涨至12月的295元/克,12月7日已涨至304元/克。伦敦黄金价格变化趋势与国内基本一致,同期均价为1225美元/盎司,同比增长25.9%,稳定上涨;月均价呈现逐步上扬之势,从1月的1117.9美元/盎司涨至12月的1391美元/盎司,12月7日进一涨至1410美元/盎司,突破1400美元/盎司大关(图51)。黄金价格快速上涨的主因一是从影响黄金价格最主要的国家美国来说,美国经济表现疲软,引起投资者对市场的一个担忧;二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元区的信贷危机虽然都已经得到相应的出面解决,但是很多的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这使得黄金的避险魅力大增;三是从亚洲来说,九月十月是亚洲两大中心国中国和印度的节日最多的月份,实物黄金消费需求增大,因而也带动黄金价格上涨;四是朝韩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增加了对黄金进行投资的吸引力;五是国际金价两次井喷式上涨均与美元、欧元两大货币大幅贬值预期密不可分。4~6月,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欧元一跌再跌,黄金则趁势连续刷新历史纪录。而9~10月,美联储不断释放继续扩大流动性的信号又掀起新一轮美元抛售狂潮,处在跷跷板另一端的国际金价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12次改写收盘价历史纪录。

图 51 国内国际金价格走势

稀土价格回归。2003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矿产品价格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但我国优势矿产品尤其是稀土产品价格上涨较慢,与金、银、铁、铜、铝等快速上扬的矿产品价格形成强烈反差。低廉的价格与珍贵的稀土严重背离。

进入新世纪以来,稀土价格快速下降,仅从2006年开始略有回升。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2006年后价格有所增长。稀土价格的长期低迷与其他矿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国出口的氧化铈和氧化钇等重要稀土产品价格除2010年外远低于上世纪90年代,而氯化稀土价格一直保持在低位。例如,2009年氧化铈出口平均价只有1996年的65.5%,氧化钇出口平均价只有1996年的38.6%,氯化稀土出口平均价只有1993年的56.2%,宝贵的稀土价格不升反降,稀土价格与宝贵的明显背离。2010年在我国取更为坚决的控制措施后,稀土价格才出现大幅上扬(图52)。

图 52 重要稀土产品价格变化

(4)非金属价格波动调整

氯化钾价格波动调整。国产氯化钾全年均价为2996元/吨,同比下降22.8%。从月度看,月均价呈先降后升态势。从1月2800元/吨降至7月的2400元/吨,再上扬至12月的2800元/吨(图53)。7月之前的下降反映了非金属受金融危机影响反应滞后的特点,8月价格的上升显示氯化钾有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之势。

水泥价格波动加剧。水泥全年均价为324.4元/吨,同比增长3.4%。从月度看,前三季度水泥价格变化不大,基本在310~320元/吨之间波动;进入四季度价格快速上扬,12月均价已高达361.2元吨(图54),新疆与西南等局部地区甚至超过500元/吨。四季度价格上涨的主因:一是2010年6月院下发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部分水泥窑厂减产甚至停产,导致产能下降。二是生产成本上升。2010年9月中下旬出现的油荒增加了柴油成本,煤价上涨和电价优惠的取消也增加了水泥的生产成本。

图 53 国产氯化钾价格变化

图 54 水泥价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