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国家庭用什么供暖呢?

2.树脂期货价格走势图

3.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的论文

4.年钨供需形势分析

各国家庭用什么供暖呢?

奥地利石油价格走势_奥地利石油价格走势图

日本:暖暖的被炉

经常看日剧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样场景:在冬天的时候一家人坐在桌子一边取暖、一边看电视或聊天。日本的被炉,又被称为暖桌,现代的暖桌是一张正方形矮桌,上面铺上一张棉被子,桌下有电动发热器,通常连着桌子结构装嵌。暖桌放在薄垫子之上,坐在垫子上把腿和脚、甚至整个身体伸进暖桌下取暖。天气回暖后可以拿开被子,暖桌变成一张普通的矮桌使用。随着经济开始发达,使用红外线发热的电动暖桌开始普及成为主流。

那么,为什么是被炉呢?由于日本地震多发,房屋不得不建造得较为轻便,但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暖气工程,也不利于保暖;外加日本资源贫乏,供暖能源消耗太大,并不适合集中供暖。

日本的集中供暖(冷)系统就普及率而言只占6%,在发达国家里算比较低的。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到2018年为止只有83个集中供暖企业,多数运营的是电热联产的热电站,为本区域的很多办公楼提供蒸气和热水。日本的集中供暖都局限在办公楼一类的建筑,住宅占比相对比较低。

在俄罗斯,81%的住户使用集中供暖设施,参与相关系统建设、维护、管理的从业者约200万。供暖系统每年消耗的煤约255亿吨,占该能源消费总量33%;天然气消耗为1900亿立方米,占该能源消耗总量的41%。

每年10月1日左右,当气温连续5天低于8摄氏度,相关机构就开始启动供暖系统。幼儿园和中小学、医疗单位是首批供暖对象,然后是学生宿舍,在半个月时间里,陆陆续续实现全部供暖。

美国:多样化分户式供暖

美国地广人稀,是世界上分户供暖率最高的国家,除了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采用中央空调设施以外,美国家庭没有集中供暖。但对一些用于出租的房子,联邦和地方的法律要求房东按时,按温度供暖,以保证房客的利益。

美国采用多种能源来源用于冬天供暖。目前全美约有1.17亿户家庭,根据人口普查局的统计,使用天然气、电力供暖的占美国家庭的接近九成。其中近50%的家庭使用天然气供暖,因为价格最便宜。使用电力供暖的家庭约占39%,电力供暖虽然价格比天然气高不少,但在各种供暖方式中,还算是比较便宜的。其余6%的家庭使用取暖油供暖,5%的家庭使用丙烷供暖,此外还有约250万户的家庭用木头和取暖。

树脂期货价格走势图

近期,原材料PVC糊树脂价格屡创新高,受此利好刺激,A股市场上天业(600075.SH)、沈阳化工(000698.SZ)等为龙头的糊树脂概念股股价也持续攀升。

其中,天业拿下4连板,近两日股价虽有回调,但均线仍处于多头发散排列,或为下一波走势积蓄力量。

行业资讯平台卓创资讯在7月7日发布的PVC糊日评中表示,市场交投氛围依旧向好,部分企业报盘继续上调,手套料涨幅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天业旗下子公司天伟化工是一家特种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该公司具有年产20万吨特种聚氯乙烯树脂(含10万吨糊树脂)和年产15万吨烧碱的能力,主要有糊树脂(EPVC)、医用级聚氯乙烯特种树脂、消光树脂以及高、低聚合度聚氯乙烯树脂等多种不同牌号的聚氯乙烯特种树脂系列产品。

:一、什么是树脂

相对分子量不确定但通常较高,常温下呈固态、中固态、假固态,有时也可以是液态的有机物质。具有软化或熔融温度范围,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动倾向,破裂时常呈贝壳状。广义上是指用作塑料基材的聚合物或预聚物。一般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按其加工行为不同的特点又有热塑性树脂和热固性树脂之分。

二、什么是树脂瓦

树脂瓦分为天然树脂瓦和合成树脂瓦,市面上所称的树脂为一般为合成树脂瓦。合成树脂瓦采用世界500强企业SABIC公司 高耐候工程树脂ASA研制而成的。ASA是丙烯腈(Acrylonitrile)、苯乙烯(Styrene)和丙烯酸橡胶(Acrylate)组成的三元聚合物。

三、树脂工艺品有哪些

树脂环保烫钻主要的产品系列有: 树脂环保烫钻,树脂,树脂烫钻,仿奥地利切面钻中东切面钻,仿奥钻,异形钻,光面钻,水滴,心形,马眼,桃心钻,圆形等等各种树脂烫钻。

各种可烫树脂钻及仿奥地利切面钻中东切面钻,采用进口技术生产,种类齐全、品质一流。可生产切面树脂钻、光面树脂和异形树脂钻等等各种形状;产品具有精度高,亮度好,棱角清,不易磨损,不易刮伤,颜色丰富,形状效果多样,环保自然等优点。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的论文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前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终导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低于80年代与70年代。由此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区域,经济状况的差异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个调整在对世纪的前5年还将继续。

(1)东亚地区的经济调整将基本完成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最近20年,东亚经济年平均增长8%,远远高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年平均4.3%、发达国家年平均3%的经济增长率。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打断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区,对9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21世纪的前5年中,东亚经济将进入一个低速、稳定增长的阶段。东亚区域各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东亚区域经济复苏,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我国同东亚其他国家的竞争将会加剧。

(2)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

欧洲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欧洲的不同区域其影响力又有较大的差别。欧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块,俄罗斯、独联体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为一块,这一块除俄罗斯外,其余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甚显著。第二块是前东欧国家(现在一般称为中东欧国家),包括10个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方面都积极向欧洲联盟靠拢,但自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中东欧国家同我国的经贸合作规模较小,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大。第三块是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这一块是欧洲经济的主要部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极大,同我国的联系也很密切。

进入21世纪时,欧盟在经济调整方面将可能加快步伐,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21世纪前5年,欧盟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影响的事件有:欧元完成过渡阶段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和欧盟的东扩(第五次扩大)。

欧元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正式进入流通,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1月1日欧元在领定同区内各成员货币汇率的同时,正式亮相。原本各国寄予厚望,预测欧元将是一种强势货币,但欧元一登台很快就开始持续走低。欧元走低是有利于欧盟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它可以推动欧盟出口增加,但欧元走低却不利于欧盟形象,也不利于欧元区下一步的扩大。如何提高人们对欧元的信心,是 欧盟进入新世纪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欧元的发展必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已经开始了东扩的行动,准备将中东欧10个转轨国家和1个地中海国家分批吸纳到欧盟。东扩如果成功,欧盟将由现在的15国扩大到26国,从长远来说将使欧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尽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方面进展较大,但它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难题。例如,目前的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为10.6 %)。降低失业率成为欧盟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还有如欧元区成员同其它欧盟成员之间的经济协调问题。经济一体化的任何措施、行动,都必须首先确保整个欧盟一体化不受到损害。

(3)美国仍将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美国在21世纪的前5年中,将进一步调整其以全球为目标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战略。依据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加强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继续发挥对整个世界绎经济的领导作用。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利国的技术》报告,得出的 一项结论是,“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国创造知识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下一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带动下,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约107个月。从美国经济目前调整的情况看,只要没有重大偶然因素,未来5年中美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90年代后半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调整阶段。这一调整在下一世纪初的5年里可望完成。整个世界经济将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发达国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调整速度可能会快一些,调整的效益更容易体现。

从经济调整的内容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将处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仅仅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时期,但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进入“先进经济体”的行列。在21世纪的前5年里,这部分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走向将趋于明确,它们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务和管理等领域推进和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真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的经济调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识与智力资源,借助所拥有的强大经济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获取高额利润。

这次世界经济调整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可能到2005年方能结束;二是涉及范围广,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被卷入这一调整的潮流;三是调整内容发生质的改变,不仅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要通过科技和信息来推动这一调整进程

(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世界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程度不断提高。据一份研究报告称,1960年一196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贸易量增长2%。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度达到空前的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将使世界各国(地区)的比较利益更加明显,促使各国进行进出口结构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进,将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获得一定改善。国家间的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将成为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强,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约1/5强,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以上。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在下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贸易的推动也将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是亚欧经济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其目标都是推动区内相互贸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欧、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保持世界主要市场或重要市场的地位。这是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

(1)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银行贷款、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21世纪初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投资将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革命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下世纪初,仍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但投资的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2)未来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向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国。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吸收国。原因是这部分国家在下世纪初,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自由化和私营化将进一步发展。

(3)伴随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的扩张,投资部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即从初级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转而投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进一步趋向于采用兼并与收购。

(4)跨国共购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下文简称FDI)的重要方式。东道国吸引投资的目的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国际间增强竞争力,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从国际间的情况来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应跨国公司的政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世界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136项(占总数的94%)的修改是为了给FDI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1世纪前1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下,世界经济调整的完成,将使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要素的最佳组合。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1)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调整将推动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者的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因利用了这次经济调整的契机,不同程度地将高科技、信息和知识作为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其发展将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个世纪前15年内,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源于高科技,信息和知识在投资、贸易和生产等领域的高度应用。

(2)下一轮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继续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对于“边缘化”国家来说,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1971年制订了最初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到1994年进行了5次修订。伴随着每一次修订,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标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时有25个),分布在非洲(33国)、亚洲(9国)、美洲(1国)和大洋洲(5国)。

上述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未来15年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消除贫困,缓和不平衡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

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未来15年里将形成机制化。不仅区域经济合作圈内部,贸易壁垒将极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区域经济合作圈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也将得到极大发展。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潮流。

在贸易自由化潮流下,发达国家是主要获利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本国市场与本国工业将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强有力的冲击。

从总体趋势上说,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贸易因此将得到迅速发展。但应当指出,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将会制造出一些新的贸易壁垒,从而对贸易自由化形成障碍。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还未来得及处理如何将其国内经济政策适应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已把更多的新议题,列入世贸组织新的议事日程中去了,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例如,贸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劳工标准以及贸易与竞争政策等等类似的“新贸易问题”,都已列入了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这些问题以抵制“生态倾销”、“社会倾销”及“不公平竞争”为借口,必然会给21世纪的国际贸易带来新的障碍,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带来阻力,从而也给未来的多边贸易体制带来几多变数。

(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

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的中坚,高新技术产品将不断涌现并成为未来15年内重要的贸易内容。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当显著。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来源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占出口的总额的40%,下一世纪这个比例还将有更大的增加。这种变化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以中国为例,高新技术产业今后几年内也将保持高速增长,据估计全社会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在2000年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2010年可能达到6万亿人民币。中国将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业的强国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市场之一。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而且,其产品生产的扩大会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急剧地降低生产成本,并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形成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遇。

(四)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

(1)绿色贸易成为主流。将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知识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与传统工业不同,传统工业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因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15年里,生产、贸易和消费的观念将发生很大变化。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将遵循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资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生产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配合。在此基础上,绿色消费将成为潮流,绿色贸易将顺应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得到极大发展。

(2)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奋斗,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在迈向工业化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经济结构正在迅速与发达国家趋同,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将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届东盟外长会议表示,与会各国将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届时将出现一个约4.7亿人口的大市场。尽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受到沉重打击,但从目前情况看,东盟已从打击中复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必定是贸易大国争夺的重要市场。

虽然上述发展中国家(地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同等地位,但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大大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发展,一部分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必定会成为未来国际贸易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资本将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经过对90年代两次重大金融危机(墨西哥危机与亚洲危机)的反思,各国的金融改革将逐步完成,从而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高科技、信息、知识为内容的国际分工,也将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快速流动。资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动,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20世纪。未来15年里,欧元可望确立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并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完)

年钨供需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资源状况

(一)世界钨资源状况

根据美国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10)统计,2009年,世界钨储量约281万吨,与2009年比,储量减少,这主要是加拿大和葡萄牙两国的储量变化导致的(表1)。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钨矿资源储量分布单位:万吨(金属量)

资料来源: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10

世界钨资源在地理上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这四个国家的钨储量占世界钨总储量的82%(图1)。根据目前的地质工作情况,中国钨矿储量和资源量居世界首位,并且有世界上最大的矿床。

据估计,世界钨资源约有40%分布在中国,15%在加拿大,10%在美国。除这三个国家外,具有巨大资源潜力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朝鲜、韩国、葡萄牙、缅甸和泰国等。

图1 世界钨储量分布

图2 我国钨储量分布

(二)我国钨资源状况

我国是世界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钨矿区396个,钨查明资源储量(WO3)571万吨(基础储量228.7万吨,储量94.9万吨),比2008年净增9.8万吨,增长1.7%,其中勘查新增23.8万吨。我国钨资源分布于21个省(区、市),储量分布高度集中,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河南、广西、广东和福建6省(区)(表2;图2),其查明资源储量合计占我国的75.9%。

表2 2009年我国钨矿资源储量分布单位:万吨(WO3)

我国钨矿储量中富矿少、贫矿多、品位低。钨品位(WO3)大于0.5%的仅占20%(主要是石英脉型黑钨矿);而在钨矿的可采储量中,品位大于0.5%的仅占2%左右,绝大部分是贫矿。在钨矿查明资源储量中,黑钨矿约占20.9%,白钨矿约占68.7%,混合钨矿约占10.4%。

我国钨资源储量消耗较大。从2001年至今,钨储量减少了40.51万吨,减少30%;基础储量减少174.84万吨,减少43.3%。按照我国2009年钨矿生产能力计算,目前钨基础储量的开采保证年限为23.10年。

二、国内外生产状况

(一)世界钨生产状况

世界金属统计局统计,2009年世界钨精矿产量约为76898吨(含钨量),比2008年增加17.7%,这主要来自中国产量的增长。世界钨矿主要生产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奥地利、玻利维亚、葡萄牙等国。这5年中,中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都在80%以上;其中2005年,中国钨矿产量占世界比重更达到89%,2009年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但也在84.5%(表3)。

表3 2004~2009年世界钨矿山产量单位:吨(金属量)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s Yearbook,2010

(二)我国钨生产状况

2009年,国家在行业政策和行业监管上继续加大对钨实施有计划的保护性开采,制定和实施钨行业监管和开采总量控制的配套措施,严格控制钨矿开采总量;随着钨矿资源整合,伴生钨、低品位钨的综合回收产量增长,全国钨精矿产量有所增加;一些主产钨矿区由于往深部下延,品位下降或资源趋于枯竭,钨精矿产量有所下降,有些已出现明显下降;钨行业投资有所降温,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钨开采总量的进一步扩大,减缓了钨市场供应量的增长。

钨矿采选能力有所增长,钨冶炼加工能力保持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55家钨冶炼企业的仲钨酸铵(APT)生产能力为18万吨。70家钨粉生产企业的钨粉生产能力为6.16万吨;199家硬质合金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为3.49万吨,是2000年的3.88倍;34家钨丝生产企业产能为400亿米,是2000年的4倍,均与2008年基本持平。8家钨铁生产企业的产能为3.4万吨。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国内钨精矿产量为9.91万吨,同比增长17.35%。随着需求恢复,11~12月产量增长较快。其中湖南生产钨精矿2.33万吨,同比下降16.25%;江西生产钨精矿4.72万吨,同比增长18.68%。2009年江西钨精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7.6%,湖南占23.5%,两省合计占全国钨精矿产量的71.1%,这一比例在2000年为80%。内蒙古、云南、广西、河南和福建的产量增加较快(表4)。

表4 2004~2009年全国钨精矿产量(折合量,WO365%)

资料来源:有色金属工业统计资料汇编,2005~2008;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有色金属统计,2010.1

2009年我国钨冶炼产能已经过剩,但企业为了经济效益,仍然在扩大产能。全国钨产品生产能力闲置分别为仲钨酸铵47%、钨粉61.1%、硬质合金52.9%、钨铁64.5%、钨丝43%。

2009年,我国APT、氧化钨、钨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05%、3.53%和12.03%;钨铁产量同比下降43.64%;钨条杆和细钨丝产量同比分别下降8.82%和3.51%;硬质合金产量同比下降4.24%。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对钨资源及产业持续关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钨矿资源开发利用、进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政策。早在1991年,就将钨列为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从开采、选冶、加工到市场销售、出口等各个环节,实行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并从2002年起对钨精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然而这些政策措施并未完全落实到位,开采指标不能完全贯彻执行。突出表现为钨精矿产量年年超过国家下达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平均超过47%;2004年钨精矿产量更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123.7%,同期我国钨精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为83%~90%。2009年,实际产量超过开采控制指标的44.6%。

图3 1990~2009年我国钨精矿产量

三、国内外消费状况

钨具有熔点高、硬度大、超耐热性、卓越的高温机械性能,在所有金属中具有最低的膨胀系数、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散热系数低等特点,广泛用于电力、电子、石油化工、军事工业、金属和木材加工、建筑、采矿、抗磨损等领域。常用于切削工具、高速工具钢、灯丝、电极、触点材料、磁控管、碳化钨、催化剂等产品。

(一)世界钨消费状况

世界主要的钨消费地为欧洲和美国、日本、中国,其他重要钨消费国家和地区还有俄罗斯、韩国、南非、印度、巴西、以色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第21届国际钨工业协会年会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钨的消费量在87500吨左右,较2007年增长5.4%。估计2009年的钨消费量为92000吨。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和美国出现债务危机,实际的消费量可能低于此数字。

中国钨消费逐年增长,2009年占全球的比例为29.3%。世界钨的终端消费结构见表5。

表5 世界钨资源终端消费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国际钨工业协会第20届、第21届年会市场报告;USGS,2010中国国际钨钼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

(二)我国钨消费状况

2009年我国钨实际消费量减少4.55%,为2.18万吨。其中,硬质合金消耗钨1.09万吨,同比下降10%;钨特钢消耗钨5791吨,同比增长1%;钨材消耗钨4114吨,同比增长2%;钨化工消耗钨1051吨,同比增长3%。

我国硬质合金是钨消耗最大的领域,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硬质合金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0%,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在此带动下,国内其他领域的钨消费都呈现恢复性增长。

我国钨的消费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同,表现在硬质合金领域的钨消费比例低于美国、欧洲、独联体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用于钢材和特种合金等的钨消费比例远高于上述地区。

四、国内外贸易状况

(一)国际钨贸易状况

美国、日本、西欧是世界主要的钨消费国家和地区,合计占世界总消费量的60%~65%,但这些国家钨精矿产量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2%~15%,大多靠进口满足需要,因而也是最重要的钨进口国。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钨供应国,供应了国际市场钨产品需求的约80%,其次是俄罗斯、加拿大、奥地利、玻利维亚等国家。因此,在中短期内,国际市场钨产品的供应形势取决于我国政府对钨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国内钨进出口贸易状况

2009年,我国钨产品出口在关税和配额的双重调控下,又遇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钨市场需求减弱,钨产品进出口量值双双下降。钨企业,尤其是钨产品出口贸易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钨产品出口的宏观调控,密集出台钨产品出口关税调控政策。从出口退税、降低退税、取消退税到目前征收和调高出口暂定关税,钨产品出口关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2009年钨产品出口配额1.46万吨(折合金属量),比上年下降2.0%。

根据我国海关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出口钨产品15994.3吨(实物量,下同),比2008年的30110.2吨下降46.9%;出口额3.56亿美元,比2008年的8.27亿美元下降57.0%。进口钨产品9810.6吨,比2008年的11470.5吨下降14.5%,其中进口钨精矿9124吨,比2008年的10132吨减少9.9%;进口额1.09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31.3%,参见表6、图4、图5。

我国钨产品出口受出口暂定关税以及国外需求减弱的双重影响,主要钨产品出口价格持续在低位震荡运行。2009年钨产品出口综合平均价格为26032.64美元/吨,同比下跌24.07%,接近2005年价位。除个别钨产品外,绝大多数钨产品年累计平均出口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下降。2009年出口钨产品的平均价格比2008年降低8120.1美元,下降了23.8%,是2006年以后的最低价格。

2009年进口钨条价格108887.2美元/吨,比2008年下降12.27%,是出口价格的4.2倍;进口钨丝价格211990.6美元/吨,比2008年上涨22.72%,是出口价格的3.0倍。

表6 2006~2009年我国钨产品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有色金属统计,2007~2010

注:①为钨酸钠、钨酸钙、偏钨酸铵和其他钨酸盐的合计数;②为锻轧钨条、杆型材、异型材、板片带箔和未锻轧钨(包括简单烧结成的条、杆)、钨废碎料、钨丝和钨制品的合计数。

图4 1999~2009年我国仲钨酸铵出口量值

图5 1999~2009年我国钨矿砂及精矿出口量值

五、钨价格走势

从2002年末开始,国内外钨价走出低谷。钨的最高价格出现在2005年,当时欧洲市场APT价格曾达到285美元/(吨·度)左右。自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钨精矿价格连续下降,2009年是近5年来的最低点,为140美元/(吨·度)(图6)。2009年,欧洲仲钨酸铵报价年初连续3个月稳定在210~230美元/(吨·度)之间,4~7月份缓慢下滑至170~200美元/(吨·度),8月份后缓慢回升至185~210美元/(吨·度),9~12月连续3个月稳定在185~210美元/(吨·度)之间;年初欧洲钨铁报价25~26美元/千克,3月初上调到29.5~31美元/千克,随后缓慢下滑至5月底的24~25.1美元/千克,6月份后连续两个月停滞在25~26美元/千克之间,8、9月份后回升至28~30美元/千克,随后缓慢回落,11、12月连续两个月稳定在25.5~26.5美元/千克之间。

图6 1990~2009年欧洲市场钨精矿价格变化趋势

2009年国内钨精矿、APT和钨铁全年平均售价分别为6.24万元/吨、9.71万元/吨和11.46万元/吨,比2008年分别下降25.36%、26.05%和26.26%。2009年是危机过后全球经济修复整理的一年,对于钨产品市场来说同样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钨行业也经历了震荡起伏。钨产品市场总体沉寂,国内钨产品价格没有大起大落,在一年当中钨精矿和APT市场价格呈上扬趋势,市场的上扬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出台。

2009年,国内钨精矿价格平稳。一季度,国内钨精矿价格最高只有6.4万元/吨。第二季度价格平稳,市场成交冷淡。进入第三季度,价格也一路小跑上调,钨精矿价格恢复到7.35万元/吨,但是市场坚持不了多久,在9月中旬精矿价格开始下滑。四季度,钨精矿价格总体比较平稳,从11月初直至本年底,钨矿价格探底,年底报收于5.3万元/吨(图7)。钨铁合金市场平淡,没有突出表现。

图7 2009年国内市场钨精矿价格走势

从长期趋势看,钨矿是世界稀缺资源,在一些发达国家被作为战略资源而受到严格保护。我国是钨资源大国,也一直在加强包括钨矿在内的稀缺资源的保护工作。总体上看,钨矿供应的增长是有限的,而钨由于它的特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需求量不断上升。因此,从趋势看,钨精矿价格应是呈上升趋势的。就我国目前情况看,钨冶炼能力过快扩大也是拉动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估计今后采选生产能力会有比较大的提高,但冶炼加工能力过度扩大与钨矿开采能力有限会导致价格上涨。

六、结论

(一)世界钨市场供需趋势

2009年全球钨供应虽然没有明显增长,但钨需求疲软,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2009年,全球钨消费量估计为92000吨,较2006年增长4.52%。

自2008年美国遭遇了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金融危机激起全球性联合救市行动。美国政府和欧洲发达国家一系列救市措施紧密出台,尽管短期内可能无法走出金融危机,但对稳定金融市场、恢复和增强市场信心、缩短金融危机的影响周期、尽快恢复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无疑是影响钨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因从2005年起,国际钨价格大涨,一大批原先关闭的矿山生产启动,全球钨供应增加,世界钨供需基本平衡。

从长期看,由于全球钨资源的稀缺,我国钨资源占有优势战略地位,世界经济一旦恢复增长,必将拉动钨需求的快速增长,钨市场价格逐步恢复和走高是必然的趋势,这也符合环境资源社会交换价值不断提高的总趋势。

(二)我国钨市场供需趋势

2009年全球经历了金融危机,钨行业的出口业务均大幅下滑,但是国内某些领域的消费增长却超出市场预计,如国内钨在特钢中的消费等。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同时我国经济将进入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国内会呈现钨金属消费稳步增长,而供应有序收紧的积极局面。

2009年,我国钨精矿产量为5.1万吨(金属量,下同),同期我国钨进口量为5033吨,出口量为1.26万吨,由此计算2009年我国钨表观消费量为4.14万吨,同比增长61.8%。

2009年中国钨实际消费量减少4.55%至2.18万吨钨。其中硬质合金消耗钨1.09万吨,同比下降10%;钨特钢消耗钨5791吨,同比增长1%;钨材消耗钨4114吨,同比增长2%;钨化工消耗钨1051吨,同比增长3%(表7)。

通过以上数据计算,2009年我国钨库存量已经超过1.96万吨。2009年钨精矿产量增长较快,净出口大幅下降,这导致了库存的增加。但由于国家和地方在去年相继收储钨产品,市场上实际库存并不大。

表7 2004~2009年中国钨供需平衡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

钨的价格无疑由两只手控制,一是政策这只有形的手,二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将是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钨市场基本上处于供求平衡状态。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钨的国际需求下降了40%以上,钨价立即从2005年的8.1万元/吨下降至2009年的6.3万元/吨,下降幅度约22%,由于国内消费下降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钨的价格。可以说,只要全球经济尚未复苏,钨精矿价格将长期在6万~7万元/吨的水平徘徊,2010年钨精矿的平均价格估计为6.5万元/吨。

(殷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