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邮票行情走势图_非典时期国际油价
1.国家为什么要更加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
2.2010年流行语及近十年流行语
3.央行加息对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我对这个很有兴趣说得详细点好吗
4.今天央行加息了,异位什么?
5.蔬菜价格走势分析工具
国家为什么要更加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
人民吃饱了国家才可能稳定。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蒋次禹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
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二)粮食安全衡量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概括地说是5个“不低于”:(1)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国际上一般通用的标准是:一国自给率≥90%为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一国自给率≥95%为基本上实现了自给。199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把我国的粮食自给率确定为95%以上。近些年,国际市场粮食贸易量大体为2300-2400亿公斤,我国的粮食自给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会挤占2个百分点的世界粮食市场份额。(2)不低18%的粮食储备率。联合国粮农组织长期观察,年未粮食储备和商业库存占年度总消费量(简称库存消费比)17-18%定为粮食最低安全水平。(3)年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人均占有粮食高于400公斤,粮食安全有保障,有时会出现结构性、地区性剩余;在350-400公斤之间,是紧平衡;低于350公斤,容易发生粮食危机。我国还把产区人均储粮3个月、销区人均储粮6个月作为各地区粮食安全的一个标准。(4)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亿亩,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长,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一人一亩,才能保障粮食生产面积。(5)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近几年粮食产量证明,仅管连续5年全国粮食增产增收,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5000亿公斤水平,平均亩产达到320公斤。但产量增长受制约因素较多,单产再提高难度相对较难,播种面积必须保证在16亿亩左右,才能保障粮食的自给率。此外,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和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才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也是衡量粮食是否安全的指标内容。
(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特征
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具有5个特征:
1、粮食供给的价格性大,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粮食是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不同。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但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则是刚性且基本稳定的,价格再变化,需求都是一个常量。从供给看,价格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很大,粮价高了,农民就会多种粮;价格低了,农民就会少种粮,收益是农民种粮的参照系数。粮食多了,价格就会下降,“谷贼伤农”,就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过少,价格就会上升,“米贵伤民”,则会加重居民和缺粮农民的经济承受力,另一方面又刺激农民种粮的兴趣,又导致价格下降的走势。这种规律决定了粮食既不能多,又不能少,而粮食生产的特点恰恰不是多就是少。
2、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波动织,调控难度大。粮食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就是粮食价格变化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带来生产的不确定性。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加剧了粮食生产的波动性。粮食储备可以调剂丰歉余缺,但储备过多又会增加费用,储备过少又不足以抵御风险,是个两难选择。尤其是贫困地区,往往既缺粮,又缺钱,调控能力十分薄弱。粮食政策是系统工程,生产、流通、储备、补贴等要统筹考虑。
3、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须品,供需紧张,就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20世纪80年代未(1987年-1988年)和90年代初期(1993年-1995年)的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给出问题、粮价大幅上涨有关,二者相互推波助澜,国家不得不进行收缩性的宏观调控。2003年“非典”期间,国内粮价引起波动,进入秋收时节,各地纷纷出现快速攀升迹象,中国粮价出现6年以来的首次上扬,平均涨幅达到20%左右。2006年随着国际粮食偏紧,价格再次波动上扬。迄今,粮食价格每年以10%的涨幅上涨,低粮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4、粮食问题具有“羊群”效应。我国有3亿多农户,9亿多农民,生产的同构性强。居民消费也有从众心理,买涨不买落。生产也跟风,消费也跟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要么增幅很大,要么减幅很大,导致粮食控制的难度大,成本高。
5、粮食政策具有“滞后”效应。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户经营规模小,调控具有滞后性。问题出来了,才研究政策,往往是“亡羊补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政策先后进行了五次调整。今年政策明年才能见效。因此,处理粮食问题要未雨绸缪,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历朝历代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汉武帝时的“太仓之禀陈陈相因”曾被史家称颂。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昔》中描写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一番美妙的景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近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2004年起,中央相继发出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措施。如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林特产品税、牧业税和屠宰税)政策,实行农业“四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农业和农民得到“休养生息”,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财政综合补贴与财政专项补贴相结合,管理逐渐规范的农业政策补贴体系。2007年农民直接享受财政支农投入过700亿元,2008年达到1100亿元。实施并建立了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如实施对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等,这些政策和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五年丰收,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公斤。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同步增长,粮食生产由恢复发展到稳定发展。同时,完善粮食省、市、县长负责制,强化各级在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完善并建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及成品粮储备机制,粮食库存安全系数达20%以上,粮食总量基本实现自给,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粮食安全水平仅次加拿大、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然而,粮食是一个弱势产业,本身受生长周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靠天吃饭”的因素依然存在。从需求上看,我国今后二至三十年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和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不可逆转,世界粮食偏紧,形势严峻,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保证自给;从生产上看,耕进减少,基本生产面积难以控制;科技落后,单产产量难以提高;经济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从客观上看,一部分贫困和失业人口短期难以消除,大部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工业转化用粮增加形成供需矛盾,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需求要素: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
就国内而言,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五个不变的发展趋势决定的:一是全国人口总数量庞大,基数高,每年增长10‰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现有人口13亿多,到2020年将预计达到16亿人口,每年口粮净增100亿斤。二是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到十一五末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商品粮每年增加100亿斤以上。三是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善不会改变,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将加剧食品的消费数量越来越大。四是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会改变,继续大规模退耕还林、还牧、还草、湿地保护,这必然需要增加退耕还林补助和食物供应。五是畜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不会改变,由此对饲料用粮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据预测,到201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达到1870亿公斤,占粮食总消费量36%,2020年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总消费量41%。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对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不断增长。毫无疑问,随着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越发沉重。综上所需,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总需求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总需求量达到5725亿公斤。
从国际而言,全球粮食偏紧已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粮食分布不均,严重粮食短缺的国家有39个,其中24个在非洲,9个在亚洲,5个在拉丁美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长期食物营养不足人口有8.5亿多人,其中发展中国家8.2亿人,转型国家2500人,发达国家900万人,目前非洲大陆、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很多人都处在饥饿之中,而且世界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今后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仍将是令人关注的大问题。据测算,全球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随着能源紧缺、油价高位运行,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我国粮食虽然基本处于自给安全状态,自给率保持在85%以上,但品种结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稻谷、大豆存在一定产需缺口,每年需500亿公斤左右。也就是说,一方面国际粮食需求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安全仍靠一定的国际市场保障需求。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中国加入WTO,粮食生产和市场也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人少地多,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无论数量、质量和价格,都有明显优势。我国受农业大国人口制约,规模化程度低,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提高种植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开支也存在较大难度,价格下降空间小,进口逐年增多,生产和市场受到冲击和挑战。尤其是按 WTO农产品政策放开,国外优质低成本粮的涌入,供给能力增长,国内粮食将因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农民种粮收益下降,在利益驱动下,减少种植面积,粮食生产能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供给因素:多种因素制约供给能力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自然缺陷:
1、耕地少,基本生产面积保障不足。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仍然是粮食总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的总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40%,全国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警戒线,三分之一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占用还会继续加剧。我国耕地规模与国外一些国家简直无法相比:澳大利亚人均耕地120公顷、加拿大110公顷、美国57公顷、法国18公顷、阿根廷17公顷、俄罗斯14.5公顷。还不可忽视的是,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近几年仍以几百万亩的数量减少,不断减缩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水短缺,干旱威胁严重。我国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约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水土不匹配。我国水多分布在南方,长江以北的地方一般都缺水,华北、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总产量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这些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同时,我国北方干旱严重,引起耕地沙漠化,耕地不断减少,水短缺。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时间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是加重趋势,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缺水和干旱成为粮食主产区生产和增产的制约因素。
3、水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有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利用污水灌溉农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受到污染。环境和水污染降低了我国粮食农产品的质量,污染又加重了水短缺,造成生态脆弱,旱涝频发,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降低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
(三)客观因素:贫困、失业及自然灾害频发。
1、退耕还林还草的推进,客观上加剧了粮食需求矛盾。根据林业部门的规划,2006年全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467公顷,涉及数亿人口。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巨大工程,既缩减了粮食播种面积,又增加了粮食需求供给,许多山区农户所退山坡耕地原是口粮田且无他经济来源,需要以退耕还林补助粮当作口粮,2004年改补现金后,因粮价上涨,所补现金买不够所需的粮食,口粮出现了缺口。有的补助年限已到,但退耕后的经济林、生态林大部分还处于幼苗状态,停止补粮后,将影响退耕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西部地区,粮源不足,运粮成本高。还必须考虑退耕后不反弹的成果巩固。
2、贫困和失业人口。全国有332个贫困县,30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城市还有700多万的失业人口,解决这部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造成这部分人难以脱贫有多种客观因素,有的缺乏生存条件,有的是劳动力丧失,有的是身体残疾造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按照粮食安全的概念,要保证有饭吃,这是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1)贫困地区大部分存在粮食库存和储备严重不足。许多贫困县无县级储备。(2)地方调控能力薄弱。(3)市场发育不健全。难以满足群众起码的购粮需求。(4)粮价过高,交通不畅,运输困难,费用成本过大。据调查,贫困地区每公斤粮食运输费用比较发达地区在0.2元以上。(5)加工能力薄弱,主要靠有私人小作坊进行加工,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保障粮食安全。
3、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差,土地贫脊,旱灾、冰灾、雪灾、地震、洪灾时有发生。2007年2月湖南雪灾,涉及17个省区,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和粮食的减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灾严重有四个省市,国家动用中央储备粮30亿斤,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2009年春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大面积旱灾,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影响。自然灾害的频发,客观上有不可抗拒的原因,但也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都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4、种粮比较效益低。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趋势。一些地方倡导“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黄姜、烤烟、魔芋、油料、棉花、中药材、桑、果树等经济作物。据农业部门以西部贫困地区统计,200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上涨幅度达17--19%,2006年—2008年仍以6--10%幅度增长,农民每亩种粮实际受益320元—390元。而种植经济作物则受益大都在500—1000元,有的甚至更多。农村劳动力由2002年日平均20元,到2008年40元左右。进城务工和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促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
三、建立并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
面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和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粮食安全的特征,建立有效地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
耕地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强水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对耕地和水的污染,提高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
(二)健全市场体系,保障有效供给。
发挥粮食市场机制配置粮食的基础性作用,能够高效、灵活、低成本地保证粮食供应。要尽快建立以国家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众多的分布全国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粮食期货流通为先导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品种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粮食供需矛盾,活跃粮食市场,确保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改善落后地区粮食物流通道,改造和建设产销区流入流出大型跨区域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实现物流配送。要规范市场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和管理;建立市场信用制度,强化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的行业自我管理和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格产品质量检疫检验制度,严格整治冒伪劣非法交易行为,严格实行产品无污染包装和标签制,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
(三)完善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国都有储备。储备制度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平抑粮食市场波动、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手段。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储备和企业商品最低库存以及家庭储粮相结合。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确保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件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件的需要和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同时,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保证必要的合理库存。要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尤其是主销区和西部缺粮地区和贫困地区及自然灾害多发区,更应加强和充实中央和地方及企业储备。此外,还应加强大中城市、灾害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做好粮油市场的应急供应保障,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四)建立政策体系,提高政策保障。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有全面持久的国家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政策,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能力和产出能力。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供水灌溉改造,推进低产农田整治,土地复垦,提高农田利用,建设稳定、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同时,要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二是完善粮食直补和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专项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央对粮油主产省县区的奖励政策,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和专业户发展粮食生产。三是产业化支持政策。要构筑以粮食为中心的产业化加工、储运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对粮油批发市场、仓储设施、物流配送等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五)创新科技体系,提高增产途径。
科学技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我国的农业科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对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改造优化产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因此,建立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当前要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力争粮食单产有大的突破,到2010年全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每亩325公斤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350公斤左右。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和扩繁能力。同时,要建立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备体系、精深加工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是保障粮食增产、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六)发展非粮,开辟补粮渠道。
非粮食品是对粮食食物的一种有效补充和供给,也是丰富人们生活,合理调节调剂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食物食品多样化的有效渠道。既减少节约了粮食,又丰富了人们健康生活。一是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扩大优质高效饲料作物种植,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禽。如发展人工草场、高产饲料草地草场、桔杆养畜、桔杆菌种植等扩大养殖业的饲料来源,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使用率。二是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我国现有七大支流1200多条河流湖泊,数以万计的水库及池塘,充分利用淡水,积极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发展稻田和庭院水产养殖,合理开发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扩大淡水养殖面积。同时要加强水产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促进油料作物生产。在优先保证口粮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大豆、油菜籽、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提高油料品种和品质。四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合理利用山区高寒地带土地,发展木本粮油产量,建设一批名、特、优、新木本粮油基地。如核桃、板栗、油橄榄、魔芋、水稻旱栽等粮油食品品种,增加木本粮油食物食品供给,开辟粮食品种供给渠道。
2010年流行语及近十年流行语
本人原创啊:
所谓流行语,它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焦点问题,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信息量大、时代性强、传播面广的特点,流行语往往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准确、生动、及时地反映着当代社会面貌与文化心态的变化。
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从流行词语的变化中寻找社会变迁的脉络,是一种从生活细节中探求重大历史变化的角度。
你还记得10多年前的流行语吗?1993年《大学生》杂志曾举办了“大众十大流行语”活动,评选结果为:下海、申办奥运、发、大哥大、第二职业、电脑、没商量、说法、发烧友、学雷锋。1998年十大流行语为下岗、抗洪、再就业、房改、世界杯、**、金融危机、泰坦尼克、上网、出手。1999年“十大流行语”:官司、新生代、盗版、上网、绯闻、做游戏、做广告、拍写真、打、贺岁。“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9.11 、本·拉登 、申奥成功 、入世 、WTO、翠花上酸菜 、出线 、QQ、反恐、flash 。 “2002年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 :十六大、世界杯、短信、降息、三个代表、反恐、数字影像、姚明、车市、CDMA。也是从2002年开始,由中国语言大学发起的《报纸流行语跟踪研究》,使中国流行语的研究进入科学、权威、动态的研究阶段。比如今年的“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就是由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联合发布的。
2003年十大流行语共分四项(两类加两个专题)发布,两类是“综合类”和“经济类”,两个专题是“非典专题”和“国际专题”。每项包括入选的“十大流行语”以及入围的10个流行语。比如,其中“综合类”为:非典、神舟五号、伊拉克战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三峡工程、社保基金、奥运公园、六方会谈、新一届集体。
从2004年,由国家语言监测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从14家主流报纸统计选取“综合类、国际时事类、国内时事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突发专题”七类流行语 。比如,其中“综合类”为:执政能力、雅典奥运、刘翔、审计风暴、零关税、科学发展观、失地农民补助、反法、中法文化年、海啸。
2005年“综合类”流行语为:保持***员先进性教育、“十一五”规划、神舟六号(神六)、节约型社会、和平发展、一篮子货币、油价上涨、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连宋大陆行、取消农业税。
2006年“综合类”流行语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自主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中非合作论坛、长征精神、消费税、非物质文化遗产、倒扁。“文化类”为: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孔子、原生态、百家讲坛、于丹、潜规则、易中天、草根文化、恶搞。
2007年的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的“文化类”为:上海国际**节、快乐男声、城市人文精神、碉楼与村落、公共文化服务、播客、红楼选秀、明星广告、网络暴民、侯耀文。 2008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是:“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宅女、宅男”;“做人不要太CNN”、“叉腰肌”、“囧、槑”、“雷倒、雷人”;“山寨””;“霹雳”。
2009年,在中国之光网上有篇帖子总结的网络流行语是: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差钱;躲猫猫;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杯具;心神不宁;楼脆脆、楼歪歪;信春哥、不挂科;蜗居。
作为即将过的2010年,网络依旧给了我们很多惊喜,遴选2010十大网络流行语,我们觉得很艰难、“鸭梨山大”(压力像山一样大),我们深知神马 (什么)红人,神马恶搞,在“油菜花(有才华)”的网友面前,都是浮云!今年网络的十大“流星雨”是: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你懂得、鸭梨、非常艰难的决定、围脖、凡客体、闹太套。
在小月月、闹太套、鲤冈鲅、蒜你狠等相关人物、生物提出给力的上诉前,我坚持这个选择!
央行加息对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我对这个很有兴趣说得详细点好吗
央行负责人表示,加息是我们为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作出的重要决策。具体来看,一是继续巩固前期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自2003年6月非典疫情结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上升,少数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已经危及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减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央行先后动用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工具,取得了一定成效。随后,央行下达行政性指令,强制干预金融机构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势。宏观经济调控取得初步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指令的效力正在逐步减弱,因此需要利用货币调控工具————加息来进一步巩固前期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
二是预防通货膨胀,平抑市场物价。年初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处于较高水平,一直在警戒线5%左右徘徊。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1月至9月,CPI比去年同期上升4.1%,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5.2%,较上月有所回落。粮食、食品价格上升,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秋粮丰收,由粮价主导的CPI上升趋势,有望在秋收后缓解,但新一轮国际油价上涨,电力、煤炭等能源供应紧张,已通过多重传导机制传导于居民消费品价格,CPI可能仍将保持高位,需要通过加息来预防通货膨胀。
三是增强居民储蓄信心,缓解银行业流动性风险。从2003年12月份以来,我国的储蓄存款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值,特别是近三个月来,由于CPI一直处于5%以上的高位,存款负利率水平更是处于较高水平。受此影响,自上半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增幅逐步减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居民手中的钱开始大量流向房地产等市场。同时,储蓄存款的分流,致使银行业可用信贷资金减少,“短存长贷”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流动性风险增大。央行希望通过此次加息的导向作用,引导居民增加长期储蓄存款,进一步增强储蓄存款的稳定性,缓解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压力。
对我国金融业影响深刻
一是对银行业的影响。这次利率调整的一大特点是在全面放开利率上浮空间后,首次允许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时刻和全新起点。①存款利率浮动,将影响银行业存款业务品种的开发、设定和调整。存款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存款,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在许可存款利率下浮后,银行将根据资金组织的成本、客户资金的额度、资金贡献率等指标,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实施有差别的存款利率。存款金额较高、稳定性较强的客户将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回报。②在利率上浮空间完全放开后,有利于银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管理、运用资金,实行利率水平与风险挂钩,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回报,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有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心,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发展。③将考验银行资金管理和营运的能力。今后的银行业竞争将是“高存款利率与低利率”的竞争,存利差空间将进一步缩小。资金实力较弱、资金运作能力较差和服务水平低的银行将会被淘汰出局。④就居民储蓄来说,转存要细算,因为我们很可能面临一个新的加息周期,现在就把所有的积蓄换成中长期存款,并不明智。
二是对股市和国债的影响。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将分流进入股市的资金,影响股市指数。此次加息,短期内对股市指数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股市的长期走势。一方面是广大投资者对央行加息已有较强的心理预期,在短期内消化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后,股市将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为贯彻落实今年2月份颁布的《院关于推进资金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已先后推出一系列政策,如许可商业银行开办基金业务,投资开办基金公司;允许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入市;允许券商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以及最近推出的股票、债券质押管理办法等,将保障股市的长期发展趋势。但是,央行加息将导致股市板块的分化。房地产、钢铁等对银行资金依赖性较强的股票板块将受到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业绩,降低投资者的信心。银行业板块则存在一定的利好因素,随着银行业绩的提升,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电力、能源等股票板块是宏观调控的受益者,银行信贷资金的倾斜,将加速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业绩,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加息后国债利率将会调高,继续保持对储蓄利率的优势,因此投资国债是较好选择。对未到期国债大可不必提前支提。因为要交1‰的手续费。
三是对保险业的影响。保险产品回报率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的,利率的高低对保险产品的影响非常大,最受冲击的是固定收益类的保险产品,尤其是预定利率在2.5%以下的分红保单和非分红保单。
四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此次利率调整,一般不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宏观调控的一个基本目标。此次央行加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差距,将会吸引大量“热钱”流入。因此从长远看,一般不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
今天央行加息了,异位什么?
银行加息一是继续巩固前期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自2003年6月非典疫情结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上升,少数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已经危及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减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央行先后动用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工具,取得了一定成效。随后,央行下达行政性指令,强制干预金融机构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势。宏观经济调控取得初步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指令的效力正在逐步减弱,因此需要利用货币调控工具————加息来进一步巩固前期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
二是预防通货膨胀,平抑市场物价。年初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处于较高水平,一直在警戒线5%左右徘徊。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1月至9月,CPI比去年同期上升4.1%,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5.2%,较上月有所回落。粮食、食品价格上升,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秋粮丰收,由粮价主导的CPI上升趋势,有望在秋收后缓解,但新一轮国际油价上涨,电力、煤炭等能源供应紧张,已通过多重传导机制传导于居民消费品价格,CPI可能仍将保持高位,需要通过加息来预防通货膨胀。
三是增强居民储蓄信心,缓解银行业流动性风险。从2003年12月份以来,我国的储蓄存款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值,特别是近三个月来,由于CPI一直处于5%以上的高位,存款负利率水平更是处于较高水平。受此影响,自上半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增幅逐步减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居民手中的钱开始大量流向房地产等市场。同时,储蓄存款的分流,致使银行业可用信贷资金减少,“短存长贷”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流动性风险增大。央行希望通过此次加息的导向作用,引导居民增加长期储蓄存款,进一步增强储蓄存款的稳定性,缓解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压力。
对我国金融业影响深刻
一是对银行业的影响。这次利率调整的一大特点是在全面放开利率上浮空间后,首次允许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时刻和全新起点。①存款利率浮动,将影响银行业存款业务品种的开发、设定和调整。存款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存款,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在许可存款利率下浮后,银行将根据资金组织的成本、客户资金的额度、资金贡献率等指标,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实施有差别的存款利率。存款金额较高、稳定性较强的客户将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回报。②在利率上浮空间完全放开后,有利于银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管理、运用资金,实行利率水平与风险挂钩,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回报,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有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心,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发展。③将考验银行资金管理和营运的能力。今后的银行业竞争将是“高存款利率与低利率”的竞争,存利差空间将进一步缩小。资金实力较弱、资金运作能力较差和服务水平低的银行将会被淘汰出局。④就居民储蓄来说,转存要细算,因为我们很可能面临一个新的加息周期,现在就把所有的积蓄换成中长期存款,并不明智。
二是对股市和国债的影响。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将分流进入股市的资金,影响股市指数。此次加息,短期内对股市指数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股市的长期走势。一方面是广大投资者对央行加息已有较强的心理预期,在短期内消化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后,股市将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为贯彻落实今年2月份颁布的《院关于推进资金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已先后推出一系列政策,如许可商业银行开办基金业务,投资开办基金公司;允许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入市;允许券商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以及最近推出的股票、债券质押管理办法等,将保障股市的长期发展趋势。但是,央行加息将导致股市板块的分化。房地产、钢铁等对银行资金依赖性较强的股票板块将受到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业绩,降低投资者的信心。银行业板块则存在一定的利好因素,随着银行业绩的提升,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电力、能源等股票板块是宏观调控的受益者,银行信贷资金的倾斜,将加速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业绩,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加息后国债利率将会调高,继续保持对储蓄利率的优势,因此投资国债是较好选择。对未到期国债大可不必提前支提。因为要交1‰的手续费。
三是对保险业的影响。保险产品回报率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的,利率的高低对保险产品的影响非常大,最受冲击的是固定收益类的保险产品,尤其是预定利率在2.5%以下的分红保单和非分红保单。
四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此次利率调整,一般不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宏观调控的一个基本目标。此次央行加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差距,将会吸引大量“热钱”流入。因此从长远看,一般不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
蔬菜价格走势分析工具
2003年,随着宝鸡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市区消费市场在经受了“非典”疫情的考验和供需关系的变化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走出了持续低迷的运行态势,呈现出了上升之势。
2003年市场物价变动的基本情况
1、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上涨1.7%。2003年宝鸡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摆脱了近年来一直下降的状况,出现止跌上涨的态势。
2、分月看,走势分布为“V”形。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1.9、101.5、101.2、101.5、100.7、99.8,除4、5月份受“非典”疫情影响,一些中药材、中成药价格大幅飚升拉动总指数上升之外,其它月份均呈逐月走低之势,至6月份达到全年指数的低谷而出现负增长;7-12月为100.4、100.8、100.8、102.2、105.2、104.5,除11月份因为粮油价格快速上涨而影响指数上升,为全年涨幅最高之外,其它月份又呈逐月攀升态势。
3、分季看,走势呈“U”形。全年各季同期比指数为101.5、100.7、100.7、104.0,呈现两高两平态势,二、三季度为全年指数的最低点,第四季度为全年指数的最高点。
4、分类别看,八大类价格“五降三升”。与上年相比,食品、医疗保健、居住类分别上涨7.9%、2.7%和1.8%,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五类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家庭设备类,下降6.5%,其它降幅均在1.5%-2.9%之间。
影响市场物价变动的因素分析
<一>食品类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直接原因
2003年,食品类价格上涨7.9%,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1个百分点,改变了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成为各类中价格领头羊。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粮、油、菜、肉等价格上涨所致。
1、粮、油价格一路走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是百价之基”。全年粮食、油脂类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涨6.9%和8.2%。特别是十月下旬以来,米、面、油价格大幅上涨,米每公斤平均上涨0.2元,面粉每袋(25公斤)上涨最高达到10元以上,散装油每公斤上涨1元左右,桶装油(5升)每桶上涨8元左右,饮食领域扯面、米线每碗分别上涨0.5元,半制品切面每公斤上涨0.40元,熟制品馒头也变相涨价。由于粮油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与此相关食品类价格的全面上升。粮油价格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是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和自然灾害影响,使产量普遍下降。2003年宝鸡市夏粮种植面积比上年下降4.9%,产量下降13.7%,其中小麦面积下降5.2%,产量下降14.1%;油料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19.5%;秋粮面积下降5%,其中玉米面积下降5.5%。加之今年秋播期间的阴雨连绵,部分小麦错过了高产播种期,农民更加产生了惜售心理。从全国市场情况看,粮油主产区受自然灾害影响也造成产量减少,致使全国大范围的市场粮油价格上涨。粮油价格上涨,从历史的角度看是近年来粮食生产状况的集中反映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属于近年来粮油价格低迷之后的恢复性上涨。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粮油价格上涨带动了其它相关商品搭车涨价,给城市低收入居民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2、鲜菜价格居高难下。全年鲜菜价格比上年上涨了36.2%,其中除6月份下降5.6%之外,3月份涨幅最高,达74.3%,7、8月也分别上涨12.9%和22.4%,其它月份涨幅都均在30%以上。 据调查,影响2003年鲜菜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一是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春节以后,几次“倒春寒”的大范围袭击和严重干旱,使菜田大面积受冻而抑制蔬菜生长。气候变化使蔬菜上市量明显减少,导致1-5月蔬菜价格一直比较坚挺。下半年以来,又阴雨天多,光照时间少,加之近年来的连茬种地更加加剧了病虫害产生,使鲜菜生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10月下旬后,地产精细菜市场供应提前完成,大路菜推迟了上市期,接茬距离拉大使地产菜供应断档而价格一上再上,就连正处高产期的食用菌,也因其它菜价拉动而价格涨幅较大。二是管理环节增多成本费用上升。宝鸡市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人民街,主要提供外调精细菜的市场供应。由于2003年增加了一个管理环节,使一车蔬菜管理费高达800元-1000元,比上年上涨2倍。三是运输费用有所上升。交通运输费上升使蔬菜的贩运加大了成本,冷冻和阴雨天气给蔬菜的摘、运输也造成很大不便。
3、肉、禽、蛋受市场供需变化影响价格上涨。宝鸡市区今年鲜蛋价格1-8月份同期比一直在水平面之下徘徊,3月份创下8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平均每公斤3.4元左右,6月份平均价比上年同期下跌12.4%,9月份开始止跌上扬,9、10月份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8.1%和10.2%;但从环比来看,5月份就开始走出低谷逐月攀升。全年鲜蛋价格比上年上涨2.2%。肉、禽价格年初以来一直比较稳定,但在盛夏以后,猪肉价格一返往年常态,出现了淡季不淡,价格持续上涨之势。特别是“非典”疫情解除后,餐饮业全面复苏,使市场需求量大增,全年肉禽及制品价格比上年上涨5.4%。
<二>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呈下降之势
由于工业消费品普遍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竞争激烈,服装、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工业消费品降价、打折、促销等活动随处可见,导致这些商品的价格依然处在下降态势之中。全年烟酒价格比上年下降1.7%,衣着价格下降1.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6.7%,通讯工具价格下降4.8%。
<三>金价、油价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受国际市场石油、黄金价格变动的影响,宝鸡市区汽油、柴油价格与上年相比,分别上涨17.2%和13.5%,液化石油汽价格上涨8.9%,以黄金、铂金饰品为主的首饰类价格上涨10.2%。
<四>“非典”疫情使中药材价格大幅飚升
受“非典”疫情影响,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各种中药材、消毒剂、板兰根、抗冲剂等价格大幅上涨,致使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全年比上年上涨9.4%,其中中药材价格上涨25.5%。
从2003年市场价格走势和运行态势看,2004年物价仍将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1、农产品价格将会继续在高位运行。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回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004年特别是上半年价格将会继续维持目前水平。2、医疗保健类价格将会缓慢回落。特别是中药材价格,随着“非典”因素对中药材市场影响的减弱,其价格将会随着市场的调节逐渐趋向合理,但价格依然会在高位运行,一时明显回落的可能性不大。3、能源类消费品价格将会持续上涨。4、受食品、能源等价格上涨影响,与此相关的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将在所难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