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年内第五次下调,你觉得国际油价的前景如何?

2.当前石油价格急剧上涨,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4.国际原油持续上涨原因是什么?

5.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油价年内第五次下调,你觉得国际油价的前景如何?

全球十大石油出口国_全球出口的石油价格趋势

最近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可国内油价却没怎么降,很多朋友对此表示不解。其实,国内油价并不是随时都跟国际油价挂钩的。比如,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直白点就是,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时,国内油价可以不涨,同样,当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时,国内油价可以不降。正常情况下,当国际原油价格在40美元到130美元之间时,国际油价涨,国内油价可能调价跟涨,国际油价跌,国内油价可能调价跌。但是现在国际油价跌倒了30美元以下,那么根据国内成品油调控上下限机制,30美元大幅低于40美元,国内油价自然不用跟随调降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以实际油价为准。

应答时间:2021-08-2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当前石油价格急剧上涨,主要原因是什么?

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不利于调动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和促进石油资源的节约,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鉴于上述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将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应该说,近期世界石油价格平均水平是温和上涨,并非暴涨。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石油价格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全球共有200种以上的原油品种,由于品质、产地不同等因素,其价格也是不同的。

近期石油价格暴涨是石油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其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轻质油品——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需求大增。

第二,世界原油产量大幅度上升,但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增长有限,主要来自高硫重质原油产量的增长。欧佩克(OPEC)及其他石油生产国近期增产的原油绝大部分是高硫重质原油。我们判断国际原油未来的趋势是,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将裹足不前,而高硫重质原油的产量将大幅增长。

第三,过去十年,全球炼油工业投资不足导致目前加工能力短缺,尤其是二次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这些情况导致炼油厂对低硫轻质原油的需求急增,而对高硫重质原油的需求有限,造成低硫轻质原油和高硫重质原油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导致全球对低硫轻质原油的需求猛增,促使其标杆原油系得克萨斯轻质原油的期货价格暴涨。由于低硫轻质原油增产潜力有限及二次加工能力难以短期内提高,这种状况将会持续数年。这种状况导致世界炼油工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够加工高硫重质原油的炼油厂利润会大幅上升,而二次加工能力不足的炼油厂将会出现严重的亏损。这种情况将会促使全球范围加大在炼油工业上的投资,尤其是在扩大二次加工能力上 。

第四,欧佩克寡头垄断。欧佩克有11个成员国,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长期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但这些国家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来与欧佩克抗衡。欧佩克在饱尝199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之苦后,面对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好形势,必然要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从去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欧佩克先后三次宣布减产,以防止石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局面,而这几次宣布减产都使国际市场油价出现大幅回升,2月10日宣布的减产消息更使油价涨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第五,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性过大,使石油需求弹性减小。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促进了石油产品市场需要强劲增长,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依赖性增大。石油第一消费大国美国去年经济也开始复苏,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并导致其库存水平不断下降,一季度其商业原油库存降到20多年来的新低点,目前美国原油库存比五年平均数低2000多万桶,低于美国石油理事会认定的2.7亿桶的"最低库存运作点"。全球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使需求弹性减弱,因此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回落。

第六,主要产油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定。伊拉克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去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国际石油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伊拉克会迅速恢复生产并增加出口,从而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但到目前为止,伊拉克石油生产与出口设施仍然经常遭到武装分子的破坏,其石油出口量距战前的每天200万桶还有很大差距,而国际市场也没有出现因伊拉克恢复出口而导致油价大幅下滑的局面。委内瑞拉是欧佩克第五大产油国,每天向美国出口170万桶石油,占美石油进口总量的15%。由于委内瑞拉政局动荡,委美关系持续恶化,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一再警告美国不要干涉其内政,否则将切断对美国的石油出口。查韦斯的表态显然助长了油价的上扬。另外,3月11日的西班牙爆炸事件和3月22日的以军暗杀亚辛事件使中东局势更加紧张,为油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石油价格水平上升,是石油价值回归的体现。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类对其消费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的供给趋势是越来越少。因此,其价值将越来越高。尽管勘探和开采技术进一步提高,将会使我们发现更多的新油源供开采。但是开采难度的增加将会使开采成本增高,进而会促使原油价格升高。例如北美地区原油的平均开采成本从1999年的5美元/桶上升到了11美元/桶,欧洲则从11美元上升到18美元。虽然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巨大,但新油田的开采成本将会比10年前提高100%。因此,除非世界经济衰退或革命性地发现新的替代能源,石油价格上升的趋势很难改变。考虑到轻质原油将持续供不应求,及冬季用油高峰即将来临,得克萨斯轻质原油将会居高不下,异常的寒冷天气及炼油厂发生停产事故等因素都可能会刺激其价格冲上60美元/桶。依据有关权威的研究,全球油气资源可供消费170年,在将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面临石油供应短缺,但消费者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这是难以改变的发展趋势 。

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近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有媒体报道:“截至5月31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21美元,收于每桶69.46美元,跌幅为4.42%;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41美元,收于每桶73.54美元,跌幅为4.43%。”

国际油价闪崩,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四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是原油需求的减弱。随着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的强势崛起,购买汽油车的受众在进一步减少,这也使得国际原油需求减弱。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油价下降也是必然的。

我身边的朋友,平均每4个开车的人中有1个是驾驶电车的。而且长期来看,电车或许有可能会进一步替代燃油车。之前欧盟不是就提出要在2035年开始停止销售燃油车,加大普及电车的计划嘛!虽然不太现实,但这也间接表明电车取代燃油车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是产油国产油量的增加。在前面我们也说过原油的需求已经逐年在减少,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也应该对应削减。可类似于沙特这样的产油大国,为了保障财政的收入,打破了先前签订的“减产协议”,不仅不减产反而加大石油产量的生产。

另外,俄罗斯因为担心石油产量减少,国家经济难以维持,还让美国获利(美国也是石油一大生产国),干脆也不减产了。虽然销售欧洲受到限制,但是他最终找到了中转站,通过“中介”进行售卖,销量不减反增。

还有就是价格泡沫。当下的国际社会形势极度不稳定,社会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俄乌战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中东地区战乱不断,西方内部的不和谐等,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石油价格进一步萎缩。国家资金都在进一步拢缩,用于保障社会的运行,其他项的支付在对应减少。

最后就是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为了缓解美国国内危险的经济形势,巩固美元地位,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目前仍未看到加息结束)。美联储加息导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邓银行的破产,银行挤兑引发流动性危机。

而作为风险性质产品,石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叠加市场需求减弱,导致了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同时由于美联储是否进一步加息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普遍处于观望状态,投资购买情绪低下,因此油价何时能够回升也是个未知数。

油价下降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有效降低国家进口石油的成本,当然我们日常加油的费用也减少了。但是油价下降也会使得与之关联的产业链商品价格下跌,尤其是对中石化、中石油会造成巨大冲击。

目前来看,油价下跌仍将继续,回到5元时代也不是不可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国际原油持续上涨原因是什么?

对于国际原油具体的价格波动的成因分析,可以更多地参考大型专业平台按照实际行情走势提供的实时资讯消息作为依据,同时对于持续上涨的原因作出的深度剖析及时应用具体的策略建议以便提升对趋势变化的机会判断和实际把握。

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归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约40美元。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9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资源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从197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971年8月至197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973年以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 年1月1日起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