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油价_2050油价预测
1.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2.重挫7%,国际油价跌破100美元,这是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3.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4.各国出台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
5.下一个十年,纯电动车会替代汽油车吗?
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山子开凿油井。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重挫7%,国际油价跌破100美元,这是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7月5日,国际石油价格忽然暴跌,WTI期货原油下滑最少做到11.41%,一桶价格最低到97.50美金/桶,这是自在今年的5月11日至今石油价格初次跌穿100美金整数金额大关。
大家都知道,因为俄乌战事危害累加新冠新冠疫情要素,从2020年5月份逐渐,国际石油价格一路乘势而上,在在今年的3月份,期货原油最大到133美金一桶,一度碰触国内成品油批发标价的吊顶天花板。
受石油价格增涨危害,我国汽柴油价格也一路上升,从最初的6块钱一升最上涨到10元一升,如今92号柴油的价钱还在9.25元上下,仍位于历史时间上位。
6月中下旬可以说是一个大转折,伴随着美联储升息预估提温,国际原油价格也逐渐扭头往下,6月15日鲍威尔公布一次升息75个基准点,国际石油价格闻声下降,开启了这轮下滑市场行情。
即便如此,7月5日国际石油价格跌穿100美金的正整数大关,依然让好多人觉得出现意外,石油价格怎么会跌穿100美金价位呢?这是通过三方面的主要要素选择的。
虽然美联储最近公布了11年以来最大幅升息,一次性升息75个基准点,促使联邦政府年利率保持在1.5~1.75%中间,可是美国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下不来,最新一期资料显示,美国的本月通胀率达到了8.6%,和美联储的预期效果2%对比有很大差别。
为了能抵制经济滞胀状况,销售市场觉得美联储很可能维持升息的脚步,有预则,美国联邦利率有可能超过4%上下。依照这种预测分析,元的升息室内空间依然非常大,这对外盘期货销售市场产生很大直接影响,抑制了石油价格增涨。
俄乌战争爆发后,销售市场最开始预估很有可能三个月上下完毕,不过早已不断了半年的的时间,依然没有结束的征兆。伴随着地域矛盾的加重,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封禁,早已从电力能源蔓延到到金子及其别的商品,欧盟许多国家回绝选购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美国却暗地里从俄罗斯选购便宜石油,也对中东等石油生产的国家施压,与此同时释放出来国内原油储备,这对国际油价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直接影响。
美国运用俄乌矛盾导致的危害,从这当中操纵石油价格,为此维护保养美金对石油天然气的操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美金的统治社会地位,石油还会追随美元走势发生起伏。
虽然世界各地都是在想办法解决新冠疫情冲击,可是到现在为止,新冠病毒感染仍是全世界经济复苏较大的阻碍,病毒感染的持续基因变异给全世界经济复苏产生黑影。一种序号为BA.2.75的奥密克戎毒株新式变异已在印度、日本、美国等8个国家被检验到。这类持续基因变异的病毒感染让销售市场避险情绪提温,危害到全世界经济复苏。
据调查,新冠新冠疫情新冠疫情导致的全世界财产损失在5.8万亿元至8.8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4%至9.7%。新冠新冠疫情促使全世界丧失2.55亿次工作机会,让全世界人们丧失了2050几万年的预期寿命。
总而言之,当时原油涨价和世界经济刺激计划息息相关,在经济复苏困乏的前提下,纯粹借助印钞票难以保持经济兴旺,美元加息累加新冠新冠疫情和俄乌矛盾,让早已高新企业的石油价格丧失支撑点,国际石油价格跌穿100美金价位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97%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采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采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采、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采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资源,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采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采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采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采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采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采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资源。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采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各国出台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
汽车排放的轻量化一直都是行业研究的重点,随着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出现和成功推广,丰田卡罗拉等混动车型的兴起,新能源车逐渐被主流接受认可,并流行开来,逐渐占据传统动力模式的市场。新能源车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主要是由于理念同保护环境的发展主流不谋而合,加上国家对于部分车型的补贴支持,也同其技术不断完善改进之下,本身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优点息息相关。
新能源汽车低油耗、低排放、低噪音以及高补贴等明显优势成功的将消费者的目光聚拢,在各大品牌力推新能源车型配合之下,形成了新的市场消费潮流也昭示着传统燃油车的没落。
上月作为汽车领域领头羊之一的德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公开表示,德国未来要实现燃油汽车的全面禁售。引发行业热议。此番动作正式表明传统燃油车的大势已去,新能源才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燃油汽车越来越不受待见,近日我国工信部的表态更是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最大汽车市场的我国也公布,我国也将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燃油车,关于施行时间的问题,已在进行相应研究。简而言之,传统燃油汽车退出历史舞台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或许会有双擎,或许回事电动,或许还能研发出太阳能来,但是绝不对这些年的事情。
虽然此规定在我国引起轩然大波,但国际上早已不是新鲜事,已经有众多国家发布了取缔燃油汽车的时间表:挪威和荷兰定2025年;德国、瑞士、比利时定于2030年;法国、英国定于2040年;瑞典2050年。
我国虽然尚未公布,但是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完善,相信很快就会落实。几家欢喜几家愁,消息一出,不少网友预测,与燃油汽车息息相关的石油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波折,“石油日落西山的日子不远了油价马上就要暴跌了
令人郁闷的是,油价不仅没有暴跌,反而一路疯涨,这让众多消费者哭笑不得,为何燃油车即将退出人类生活了,为何油价还在涨?
实则不然,影响油价的因素非常多,我国的油价也是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变动而变化,并不是人为把控定价。
主要是由于供求关系、地缘、原有库存量、产量、美元汇率等诸多因素作用,禁售燃油汽车虽然会通过部分需求的下降来作用于油价,但是时间尚未明确,反应也并未明显。并且汽车对于石油的需求也只是一部分,人们的生活是无法离开石油的。
下一个十年,纯电动车会替代汽油车吗?
放心吧!下个十年纯电动车也替代不了燃油车。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技术够利害了吧!比中国还先进几十年呢,你看他们有多少纯电动车在路上跑,大部分都还是燃油车呢。其实纯电动车也不是真正做到全环保,驱动电池也会污染环境,全部都用电发电厂排出的废气也会污染环境。按照国内目前的技术,纯电动想替代燃油车的路还远着呢。
预测:五年后可以完成转型·全面替代还要很久
内燃机车的普及虽然跨越了三个世纪,然而大规模成为交通工具其实才不过百年。在 历史 长河中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就是这“一挥间”将数十亿年缓慢形成的石油消耗到不足使用35年,产生的排放(综合工业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以说燃油车必然会带来灾难,至于工业的排放又因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不能停转;所以节油减排只能从 汽车 着手,目前进行到哪一程度了呢?
很多人认为禁售燃油 汽车 不现实,然而完全不用基于环境保护、能源储备、排放危害、转化效率等等专业领域进行分析,各大车企公布的停产燃油 汽车 规划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印证。
似乎合资品牌的中的普通中低端选项,以及豪华品牌 汽车 都做好了转型的准备。自主品牌中长安北汽均为国营车企,民营车企中的比亚迪长城吉利三强随时可以转型(长城 汽车 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综上所述,燃油动力 汽车 未来的停产停售已经是板上钉钉,而且时间节点很有正是2025年。这与过去两年中风传工信部释放的信号相吻合,其实在长安 汽车 「香格里拉计划」公布之后就基本得到印证了。
所以燃油动力 汽车 成为过去式不用十年,只要主力车企抱团走完第一步,剩下的燃油动力 汽车 反而成为了“异类”,消费观念的扭转其实只是一瞬间。
电动 汽车 在2020年基本解决了动力电池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全新的LFP磷酸铁锂电池实现了体积能量密度与传统NCM相当,安全等级倍数级提升、使用寿命达到百万公里SOC≥80%;更重要的是制造成本只是NCM的「?~?」,也就是说相同的电池成本投入可以让容量翻倍,续航能力再也不用存在焦虑了。
混合 汽车 会分为两大类型:PHEV并联式插电混动系统会保留内燃机驱动单元,车辆的性能能够以内燃机加电机实现“1+1>2”的标准。对于追求低能耗的普通快销车还有REEV可选,这种增程式电动 汽车 的制造成本更低,等效能耗即使在不充电的前提下也能比同级燃油 汽车 低一半。
目前需要等待的只是全面转型的开启,届时超长续航的电动 汽车 、超低价格的增程式电车,以及超高性能的混动 汽车 会陆续等车,到这时候即使有低价格的燃油车也会显得黯然失色了。
从 科技 发展的角度看,液体燃油动力车及飞行器被“纯电”动力能源取代是必然趋势,不是“石油”枯竭原因,而是人类 科技 文明的智慧。
“纯电”能源动力与现有“电池”构造也将不同,它是由新型“磁”材料“喷涂于车与飞行器外层进行光合”及“摩擦”运动和“波”“射线”转换电能量而驱动车与飞行器的纯电能源,这一 科技 将使人类宇宙天际航行不再受燃油承载量的局限,所以说“纯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纯电动车会替代燃油车,但是做不到全面替代的。计划分步走,在主要城市实施,在到2030燃油车退市。
纯电动车适合短途交通,轨道固定路线交通。复杂道路和长途运输交通用不了。替代汽油车是要一步一不走的,实施到那一步,发现不行了,就会停住。如果技术解决不了,那么就要停止不前了。
纯电动车电池能量密度是关键,性能提升可靠性也要赶上。安全可靠的技术才能普及。
电动车续航里程一直在进步,价格后期也会便宜下来。能量密度电池价格成本在下降,电动车市场占率越多,就越有成本优势。厂家赚钱了才能继续投入研发,加速技术产出,推动电动车占领市场。才能确保全面替代燃油车。
所以电动车厂要在用户需求上下功夫,了解市场的需求。盲目跟风,没有发展。
再过一百年也不会。
纯电动车是个伪命题,在下一个十年纯电动车不会取代汽油车。因为发电还是用的煤,同样有污,另外废旧电池产生的污染比汽油车更大。
科技 在发展,一切都有可能。
替代不可能,但是非燃油车的市场推广会越来越被重视,以减免为空气污染环境,今后不只是电动,其他能源的也会陆续登场,如今的 社会 发展快速,下一步替代燃油车的不一定就一定是电动车
关于电动 汽车 的发展,我是非常乐观。
未来5年,家用电动车必将达到15%
未来10年,家用电动 汽车 将达到40%以上,
未来15到20年,将会超过80%
到2050年,燃油车将测底退出 历史 舞台,
成为博物馆里的纪念品。
电动 汽车 占到市场主流以后,
我们的交通将会更安静,更迅速,更安全,更高效。
但是未来究竟用哪一种能源,是电池,还是氢能,还是燃气,都是先转换成电,由电来驱动电机。
因为电是目前为止,最清洁,最高效,最安全,也是传输成本最低的能源。
并且获取方式众多,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我是绿色小蜜蜂,传播绿色能量![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