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风暴时期油价_沙漠风暴时期油价多少
1.什么决定汇率?
2.请问美国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目的已经最后的结局
3.海湾战争参与了41个国家分别是哪些.
4.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为政举措
5.海湾战争有哪些国家参战?
6.第一次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时间和原因是什么
什么决定汇率?
是什么经济原则决定外汇汇率,又是什么使之改变的呢?这必须从分析外汇市场入手。
外汇交易市场,顾名思义,是不同国家货币交换的市场,汇率就是在这里决定的。外汇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二是各国货币的价格,这种价格是以各国自己的单位标定的。尽管外汇市场上有如此种种不同的交易,但汇率决定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许多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供给和需求关系来解释外汇市场的活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用供给和需求曲线来分析外汇汇率的市场决定。他用的例子是英镑和美元之间的双边贸易。美国对于英镑的需求,是由于英国向美国提供商品、服务和投资等等。美国需用英镑来支付这些商品和服务。英镑的供给则取决于美国向英国提供的商品、服务和美国在英国的投资等。外汇交换的价格,即汇率,就定于供给和需求取得平衡的那一点。外汇交换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货币的汇率。这种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于每一种货币,于是供给和需求就来自世界的四面八方,这个多边的交换决定了整个世界的汇率。
美元与黄金
美元跌的时候黄金在涨,而黄金跌的时候美元则往往处于上升途中,黄金与美元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呈负相关。为何美元能如此强的影响金价呢?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美元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柱石,美元和黄金同为最重要的储备资产,美元的坚挺和稳定就消弱了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和保值功能的地位。
第二,美国GDP仍占世界GDP的1/4强,对外贸易总额世界第一,世界经济深受其影响,而黄金价格显然与世界经济好坏成反比例关系。
第三,世界黄金市场一般都以美元标价,这样美元贬值势必导致金价上涨。比如,20世纪末金价走入低谷,人们纷纷抛出黄金,就与美国经济连续100个月保持增长,美元坚挺关系密切。
美元与石油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净进口国,石油价格上涨无疑会给美国的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并导致美元实际汇率的波动。从历史情况来看,历次石油危机都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且是导致美元实际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但是对美元实际汇率走势的分析将不同于前述对一般石油进口国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国际石油交易都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油价的上涨意味着对美元支付需求的上升,因而美元仍有可能继续保持强势货币的地位,从而使分析变得复杂。
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均表明石油价格的波动是导致美元实际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概括而言,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美元名义汇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美元实际汇率水平的波动。
首先,油价的上涨会全面提高生产资料成本和生活成本,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而通货膨胀又会提高名义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国内信贷需求水平的上升,进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美国。国外资本的流入将导致美元汇率的上升。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又常常会加强美元的升值过程,联储往往在石油价格上升的初期采取提高利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这样利率水平的升高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从而导致美元名义汇率的上升。
其次,油价的上涨使得石油输出国的贸易出现盈余,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增加,产生所谓的“石油美元”,这些石油美元出于逐利的需要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大量购买美元资产,进而导致美元名义汇率的上升。
第三,油价的持续上升会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使得石油进口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确定性,因而这些国家纷纷提高他们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比率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对美元的需求,导致美元名义汇率的上升。
在上述三方面影响机制的综合作用下,美元在面临石油价格上涨时出现名义汇率水平上升的情况。在名义汇率上升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化取决于美国国内的物价水平与国外价格水平之比。由于美国的石油消耗比其他国家要大,因此油价上涨对美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要比其他国家大。这样相对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致,因而在油价上涨时,美元的实际汇率水平将会上升。
国内政局对汇率的影响
外汇市场的政治风险主要是由政局不稳引起经济政策变化,从具体形式来看,有大选、战争、政变、边界冲突等。政治事件通常都是突发事件,出乎外汇市场的意料,所以使外汇市场现货价格异常剧烈的波动,其波动幅度往往超过外汇价格的长期波动幅度。
一、大选:一国进行大选,就意味着领导者的改变,伴随着经济政策的改变。在大选过程中,选举形势的变化即人们对选举结果的预期都会对外汇市场发生一定的影响。
二、政权更迭: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政权更迭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外汇更是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如1998年俄罗斯政局不稳就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
三、战争或政变:当一国发生政变或爆发战争时,该国的货币就会呈现不稳定而下跌,局势动荡是打击该国货币的重要原因。例如美国在1991年进行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时,美元汇率就经历了一轮大幅度的波动。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以及美国对阿富汗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也同样打击了美国的消费和商业信心,使美元有贬值的压力。
社会政治因素影响外汇市场通常都是一些突发行事件,这种短期性突发事件会引起外汇的现货价格波动,甚至背离期长期的均衡价格,但是事件过后,外汇走势又会按照其长期均衡价格的方向变动。一般来说,短期的价格变动最多只会修正长期外汇均衡价格的方向,却很难改变或彻底扭转它的长期波动趋势。
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是各项经济指标中最基本的一项,它反映了一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国民生产总值由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还是衰退阶段,从GNP的变化中可以观察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增长,反映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力也随之增强,该国政府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增大,导致其货币的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即表示该国的生产转弱,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利率下降加上该国经济表现不佳,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下降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就被视为进入了经济衰退期。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也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映通货膨胀的经济指标很多,常用的有:
1、生产物价指数
生产物价指数主要反映商品的生产成本,即生产原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该指标对未来的消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影响很大,也是预示消费价格趋势的指标。生产物价指数与汇率的关系非常微妙,并且反复无常,如果生产物价指数较预期的高,则有通货膨胀的可能,有关部门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情况下该国货币的汇率可能会上升;但如果有关部门处于其他的考虑,没有紧缩银根,则该国货币的汇率就可能下跌。
2、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主要反映城市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情况,是广泛用来反应通货膨胀的情况的工具,一般一百分比来表示。当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显示通货膨胀率上升,即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理论上来说,该国货币应该有下降的趋势,但很多国家都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往往同时带来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反而会利好该国货币;而如果通货膨胀受到控制,利率也可能会趋于回落,反而利淡该国货币了。
3、零售物价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指的是市场零售价格的变化,是一国通货膨胀状况的另一种指示器。当一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个人消费增加,就可能带来零售物价指数的上升。该指标的持续上升,就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使政府收紧货币供应,该国货币汇率上升。零售物价指数反映的是零售商品价格的平均变化,与消费物价指数不同,消费物价指数是按照不同商品在消费中所占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的,它反映的是人们生活费用的变化。
4、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反映的是批发价格的变化,其反映的内容与零售物价指数基本相同,其计算方法更加简便,在没有零售物价指数的情况下,可以用批发物价指数来代替分析通货膨胀状况。
三、利率
当一国利率水平上升时,持有该国货币的投资者利息收益增加,导致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同时引起短期资本向该国流动,而本国的资本流出减少,导致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得到改善,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国利率水平下降,则持有该国货币的投资者利息收益减少,对该货币的需求会下降;同时引起短期资本向国外流动,而资本流入减少,导致国际收支资本项目恶化,引起汇率下跌。
四、就业
就业情况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就业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就业人数、失业率、各行业就业情况等。就业人数是与经济同步发展的一个指标,经济发展状况越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人数就会随之增加,因此就业人数的增加,反映一国经济蓬勃发展,对该国货币的汇率是一个利好。
五、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包括一切从工资即社会福利或其他途径中取得的收入总额,个人收入是个人消费的来源,反映了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将来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个人收入的变化还会影响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汇率。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引起一个国家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进口增加和外汇汇率上升;反之,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减少,以至外汇汇率的下跌。如果市场预期的个人收入水平低于实际收入水平时,该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反之如果市场预期的个人收入水平高于实际收入水平,则该国货币的汇率会下降。
六、工业订单
工业订单反映了一国工业生产和销售情况,包括耐用品订单和非耐用品订单。该指标反映了制造生产情形的好坏,制造业的厂商通常是在接到订单后才安排生产的,因此该指标也被视为下一期生产活动的预兆。当耐用品订单大幅度减少时,反映制造业疲弱,下一期产量减少,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放缓,因此对该国货币不利;反之,当耐用品订单增加时,反映该国经济发展良好,有利于该国货币。
七、商业库存和销售
商业库存是处于储备状态的商品。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不会立即通过流通领域全部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有一部分要储存起来以备生产和销售,因此工商企业保持一定数量的商业库存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及营业范围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库存量的显著增加或减少与市场状况和经济兴衰由直接的关系。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果商业库存突然增加,预示着经济发展将要受阻,有进入停滞或衰退的可能;在经济发展低迷的时期,如果商业库存突然减少,则表明经济发展有好转的迹象。因此,商业库存是显示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先行指标。
八、外贸平衡数字
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各国都定期公布一定时期的贸易数字。如果一国经常出现贸易逆差,意味着国民收入流出,使国家经济转弱,政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往往要使货币贬值,提高出口竞争力。因此,当一国贸易逆差扩大时,该国货币的汇率将会下降;反之,当外贸出现顺差时,该国货币的汇率有上升的趋势。
请问美国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目的已经最后的结局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拿下伊朗。。只不过随着仗打得不顺,所以最初的目标显然无法实现了。
打伊拉克和阿富汗,主要是形成对伊朗的包围与封锁。。你只要看一下伊朗的周边地图,很容易明白了。。。伊朗一共五个邻国,一个出海口。
北面的土库曼斯坦,是永久中立国。。西北的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前者不干涉战争,也就变相的帮了美国,对伊朗军队来讲,北部边境便成了无法踏入的禁地。。而土耳其是北约成员,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那么剩下三个邻国,分别就是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
美国在伊拉克驻军,联合土耳其,伊朗的西边就整个切断了。。。东边拿下阿富汗之后,“基地组织”立刻进入了巴基斯坦。。。为进军巴基斯坦创造了理由。。所以说,“基地组织”总是在帮助美国,美国需要哪里,“基地组织”就出现在哪里。。甚至美国出兵,在国会遇到阻力,“基地组织”都立刻出来帮忙,炸掉世贸双塔,还扬言要炸五角大楼,瞬间驱散了美国国会的阻力。。。而且世贸双塔被炸的前一个多星期,时任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才刚刚买下了世贸双塔的所有权。。
顺带一提,原本是个家具商人,由于冷战时期,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为了牵制苏联,资助,创立了基地组织。。。所以基地组织,以反美为口号,本就匪夷所思。这完全是反自己的衣食父母啊。。但这个问题必然牵扯很多内幕,外人也没什么确凿证据,所以一死,就注定是个悬案了。。
但后来的战况,导致美军的下一步棋走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伊朗核问题。。这就导致,伊朗随时都可能拥有核弹。。
为什么一个之前从来没有涉及原子能相关研究的国家,会突然出现核能力的萌芽?且至少可以让美国相信,伊朗随时可以拥有核弹?
因为伊朗是西气东输的源头。。。掌握了伊朗,就等于掌握了整个东南沿海城市的油气供应权。。。换言之,就是随时可以"关水龙头"。。。于是上海啊,广州啊,汽车全都没了油。。造船厂啊,造车厂啊。。。随时都可能倒闭。。。
西气东输,就是伊朗的石油管道,经过巴基斯坦,进入新疆伊犁,再从新疆输送到东南沿海城市。。。整个东南沿海的石油,也全都是这么来的。
某常任理事国,兼核大国,自然不能接受自己的石油命脉被美军握着。所以核弹对于伊朗来说,只是一层窗户纸。。。只要形势需要,随时可能捅破。
于是棋下到一半的美军,便卡在了这里。。。成了死棋。
既然考试必然无法及格,能考50分,也比考0分强多了。。。所以美军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换成了叙利亚。。。叙利亚有什么重要的?这就把另一个常任理事国牵连进来了。。
俄罗斯拥有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这四大舰队。。看起来实力依然不可小觑,但却有一个死穴。。就是缺乏出海口。。出不了海,舰队规模再大,岂不也是摆设?
叙利亚是俄罗斯进入地中海的唯一一个出海口。。。假如没有叙利亚,俄罗斯的军舰想去地中海,就得绕地球大半圈。。。。换言之,俄罗斯海军,就等于被地中海“驱逐出境”了。。
所以叙利亚对美国,原本不重要,但对俄罗斯却异常重要。。。至于手法嘛。。。也是老一套。。。只是这次美军要打得不是基地组织了。。。而是。。。问题是,俄罗斯也顺水推舟。。。“你要打是吧?我来帮你打”。。。。结果就真把打残了。。。搞的美军也是一脸尴尬。。
海湾战争参与了41个国家分别是哪些.
只有39个国家参与海湾战争。
西方15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德国和荷兰;
阿拉伯9国:沙特、科威特、阿曼、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埃及、叙利亚和摩洛哥;
东欧3国: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其它12国: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塞内加尔、尼日尔、塞拉利昂、阿根廷、洪都拉斯、新西兰、韩国、新加坡。
扩展资料:
1、海湾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海上拦截行动,联盟军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1991年2月27日,美国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战争结束并于当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终在4月接受了停火协议 。
2、海湾战争的结果: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3、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百度百科-海湾战争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为政举措
新大西洋主义
1988年,布什竞选总统成功。他执政4年,内政平平,对外十分活跃,他曾提出“新大西洋主义”,调整与盟国关系。他取得发显著成绩,让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在他总统任期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国内发生经济衰退,工厂破产,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均保持在高水平,选民收入下降。1992年大选,未获得连任。
超越遏制战略
在美苏冷战中,他于1989年5月宣布,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12月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会晤。
1990年5月31日至6月3日,与苏联就削减战略性核武器、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监督和检查地下核试验等有关军备控制等问题达成协议,并与戈尔巴乔夫签署了该协议。
世界新秩序主张
1991年1月,他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促使苏联、东欧发生演变,脱离社会主义制度,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联合国出兵主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布什坚决主张由联合国出兵干涉,亲自参与并指挥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打赢了海湾战争。 解决财政赤字不顺
老布什上任面对的第一个经济问题,就是财政赤字。1990年时美国已出现$2,200亿美元的赤字,在1980年以来增长了三倍。
老布什认为解决的良方是,减少政府开支,但在以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之压力下,老布什却只能选择加税来解决赤字问题。在1988年参选时老布什曾承诺在他任内不加税,但这一举动却打破了他竞选时的诺言。
他爱打仗漠视经济
在老布什任内,美国还经历过一段长六个月的经济衰退,失业率跳升至高位,使联邦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增加。至1992年失业率已上升达7.8%,是自1984年以来最高的。
1990年一次记者会中,老布什称他比较喜欢处理外交政策,多于国内经济问题。这一番话被外界视为他爱打仗漠视经济的证据。
1992年选举中,代表民主党出战的比尔·克林顿,以一句话击中当下美国处境的标语攻击布什:“笨蛋!问题是经济!”(Stupid! It's economics!) 沙漠盾牌行动
在他任内中东局势出现紧张。1990年8月1日,萨达姆·侯赛因领导的伊拉克,挥军入侵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邻国科威特。由于中东是世界主要石油产地,世界各国担心油价会受到影响,对萨达姆·侯赛因看作一个巨大的威胁。
老布什起先发表声明,谴责伊拉克的入侵,是萨达姆胆敢与全世界对抗的举动。但他还很快就宣布,美国将发动一项旨在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的防御行动“沙漠盾牌行动”。
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下,美国组织了34国国家联盟。由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埃及、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洪都拉斯、意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兰、尼日尔、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韩国、西班牙、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组成。在这场战争中的66万人军队中美军占74%。
沙漠风暴行动
他游说各方采取军事行动取得成功。1991年1月12日,美国国会授权军队,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此后,联盟的其它国家也授权各自的军队。 1991年1月16日,联军开始执行名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强烈空袭。每天的攻击次数上千。使用的武器有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空爆炸弹和巡航导弹。相应地伊拉克次日向以色列发射了8颗飞毛腿导弹。盟军的首要目标是摧毁伊拉克的空军和防空设施。这个任务很快就完成了,在此后的战争期间盟军空军几乎畅通无阻。虽然伊拉克的防空能力比预期的要好,但在战争第一天盟军只损失了一架飞机。
沙漠军刀行动
1991年,2月24日,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战争拉开了序幕。“沙漠军刀”军事行动是多国部队发动的一场陆上战斗,其目的是要摧毁伊拉克的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
在“沙漠军刀”军事行动中,多国部队集中了3700辆坦克,其中大多数是新一代主战坦克。伊拉克拥有4000辆坦克,其中有中型坦克,但也有不少从苏联和西方国家引进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多国部队采用的是声东击西战术,主力部队出其不易地从西线突入伊拉克本土。多国部队中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系列、德国的“豹2”、法国的“勒克莱尔”、英国的“挑战者”冲在最前面,掩护步兵,突破了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的边界线,进入伊拉克南部地区,切断了10万伊军的退路。作为多国部队主要突击力量的新型主战坦克对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进行了猛烈攻击。
“沙漠军刀”军事行动中的坦克战几乎是“一边倒”,即多国部队的主战坦克将伊军的坦克团团围住,利用新型主战坦克战斗性能的优势和灵活的战术,用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将伊军的坦克一一消灭。从2月24日到2月28日,在持续100多小时的地面战斗中,1500辆伊军坦克被击毁。伊拉克装甲部队的坦克躲过了“沙漠风暴”的袭击,却躲不过“沙漠军刀”。在“沙漠军刀”军事行动中,多国部队的新型主战坦克大显身手。
从波斯湾撤军
1991年3月10日,美军从波斯湾撤离54万军队。
老布什一开始希望萨达姆会被内部政变推翻。但当伊拉克南部人民开始反对萨达姆时,老布什没有支持他们,因为其它同盟者反对此时推翻萨达姆政权。结果是这场被萨达姆。
暂时放过萨达姆
在1998年出版的书《改变世界》中,老布什讨论过改变伊拉克政府的问题:
他说:“假如我们在1991年消灭萨达姆政府,将陆战改为入侵伊拉克的话,那么我们将违反我们的不在行动中改变目标的宗旨,进入目标滑动的状态,其结果是不可估算的人道和政治代价……我们将不得不占领巴格达和整个伊拉克。同盟将立刻解散,阿拉伯国家会愤怒地离开我们,其它同盟国也会离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可行的,不违反我们的原则的“逃避计划”……假如我们入侵的话,美国可能今天还是一个敌对国的占领者。其结果——可能是悲惨的结果——将是另一个样子。” 老布什在外交方面最重要地是加强了中美友好关系。他在1974年至1975年,任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络处主任期间,与中国高层关系密切。后多次进行访问中国。
1989年2月,布什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2003年10月,应对外友协邀请来华访问。
2006年12月,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来华访问。
2008年3月,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来华访问。
2009年9月27日,美国休斯敦地区华侨华人把“2009年杰出中国之友奖”授予老布什夫妇,表彰他们30多年来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海湾战争有哪些国家参战?
海湾战争共有13个国家参战。
参战国家有:科威特 美国 英国 沙特阿拉伯 埃及 卡塔尔 法国 加拿大 意大利 澳大利亚 韩国 阿联酋;伊拉克共和国 。其中以美国为首的11个国家,共同对抗伊拉克。美军是主要参与方,其他国家主要是以联合军队为主。在联合军队中还有很多13个国家之外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都没有直接参战。
扩展资料
海湾战争的中亚洲的参战国有6个;美洲参战国2个;欧洲参战国3个;大洋洲参战国1个;非洲参战国1个。
战争背景
1、伊拉克爆发大规模财务危机,科威特成为其重要债务国。
2、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但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3、伊拉克想要同阿拉伯国家建立中间缓冲地带,企图占领科威特。
百度百科-海湾战争(多国部队于1991年对伊拉克的战争)
第一次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时间和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原因: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第二次原因:是美国国内的“敌人缺乏症”。美国作为世界的首强,依靠的是武力、经济、文化、结盟几根支柱,而武力是最根本的。虽然"9·11"之后美国加强了反恐怖的投入,但是从小布什上台所推行的一系列单边主义政策和扶持其上台的商所获得的订单来看,更加验证了美国政治精英的一个古典主义鹰派理念:不打仗,军队就要被没有敌人的"和平环境"所腐蚀,国民肌体就要百病丛生,民众思想就要意志消沉,国民经济周期性起伏就难以调整,老大的位置就要受到挑战甚至难以保持。关键是能不能打赢,能赢,就敢打。
美国自独立以来,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打仗,或准备打仗。在一个民间有近两亿支枪、利益集团可以利用“战争宗教”操纵选举、整个历史都贯穿着对外干涉和扩张的国家,战争的胜利是凝聚国民意识的良药。阿富汗战争建立的“战争走廊”尚未收回成本,本·拉登的神秘隐现和消失似乎非要把美军留在阿富汗,媒体开始把目标转向伊拉克,冬春季节油价正低,这一切似乎构成了对伊拉克开战的良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