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新闻稿

2.食用油用as料装会有化学反应吗?

小学生新闻稿

食用油价格疯涨_食用油价格下跌新闻稿

六(5)班 傅宇鸿

本报讯 “两纵三横”改造整整一周了,它对同学们上下学有很大的影响。

上周一,“两纵三横”道路整治工程正式开始,文三路原本有的四行车道变成了两条汽车道,很多公交车改道了,159等线路甚至取消了,这对同学们的影响非常大。对此,我采访了我们班一些同学,一位同学因道路改造,早晨6点半就要出发了,坐公交车多次转站,最后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学校,非常辛苦。看来对于道路改造,同学们都非常配合,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我也衷心希望道路改造工程能快点完成,让我们的交通更加通畅,街道更加美丽。

身边的不和谐与和谐

我们的社会处处体现着和谐与不和谐。

今天我们去新华书店买书,在书架上看到了不和谐的一面。书架上面,书乱堆乱放,有的随意得反插在书堆里,有的堆在书上,还有的被胡乱地扔在了地上。这个乱摊子由谁理呢?只有书店里的工作人员。每到傍晚的时候,书杂乱无张地放在那里,总会有一大箱一大箱的书需要工作人员去理 ,他们要花好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把这些书理得井井有条。同时,我也看到了书店和谐的一面,读者们在收款台前排起了队伍,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也节省了每一个人的时间。

今天,我妈妈去了家乐福超市,也看到了不和谐的一面。顾客们挑了东西,后来觉得不需要了,于是随手一放,出现了这种情况:包子跑到了放酱油的地方,饼干放到了堆食用油的地方,夹肉馍搁在了冷冻柜里。妈妈还看到了和谐的一面,有人拿了东西,后来不要了,就物归原处,不影响其他人购物。

今天上午十点,我的外公还在文二路的马路上看到了不和谐的一面。一辆电动车超速行驶,还违章带了个大人,旁边的汽车向前急速而来,导致了一场不小的事故:电动车上的两个人受了伤。可见违章是多么危险,行人要以自己的生命安全为重,车辆的驾驶员要把行人的安全放在眼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和谐的一面,开机动车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精神高度集中,密切注视着前方的路况路上,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现象也不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啊,和谐是多么的重要!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注意身边的细节,多为他人着想,以和为贵,社会将会更美好。

是我小学时候写的

食用油用as料装会有化学反应吗?

据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厉曙光教授介绍,日前,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科研小组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物质(DBP和DOP)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增塑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增塑剂。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检出的增塑剂,主要来源于其塑料容器。

科研人员发现,增塑剂的急性毒性很低,人体摄入后几乎没有急性中毒的表现,比如呕吐、发烧、拉稀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安全,相反其慢性毒性对人类的危害相当大。国外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增塑剂可导致动物存活率降低、体重减轻、肝肾功能下降、血中红细胞减少,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这种增塑剂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对男性的毒害要更大一些。

广州食品安全信息网日前在一篇新闻稿中,公布了这一检测结果。

食用油塑料桶装很常见

目前,我国千千万万户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塑料桶装食用油。

昨日,记者从几家大型食用油厂家了解到,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没将增塑剂列入食用油检验的理化指标中,而且也没有对增塑剂的含量作出规定和要求。

“是否能将塑料瓶包装换成玻璃瓶或铁罐?针对记者的提问,一位花生油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该企业也曾用过铁罐包装,但一方面成本过高,另一方面铁罐也可能会出现氧化等反应,消费者也普遍反映铁罐使用起来不方便。而如果使用玻璃瓶则会给运输带来不便。他还表示,目前即使国外原装进口的橄榄油等产品,也都是使用塑料瓶包装,只有少数礼品装采用玻璃瓶。

延伸:增塑剂使用范围广

增塑剂影响比农药还广

更让人担心的是,目前增塑剂污染几乎无处不在,这种化工行业最常用的原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从塑料制品中溢出,进入空气、土壤、水源乃至食物。“其使用范围之广,污染面积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比农药、DDT等有过之而无不及。”昨日,广东省防疫站的专家和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都向记者透露,在无数次的试验当中,空气、水和各类塑料产品以及人体的血液甚至乳汁当中都发现含有增塑剂。

专家介绍,含有DOP增塑剂的PVC制品在与人类医疗、生活相关的领域中应用也很广,而且很难用其它材料来全部取代。如乳胶手套、血浆袋,一部分输血、输液、呼吸用具,以及儿童玩具、人造革(用作服装、鞋料、手提包、沙发面料等)中,PVC制品占有很大比例。一些发达国家已对这些产品中使用的增塑剂和其他助剂有了严格的规定或相应的建议,而我国的医用手套、血浆袋的主增塑剂仍为DOP。

食品中没规定最大含量

虽然目前发达国家也无法找到彻底解决增塑剂污染的办法,但欧美日韩等国已经用柠檬酸酯类、环氧酸酯类等安全环保增塑剂作更新替代产品,并纷纷出台标准和法规,在食品包装、医疗用品、儿童玩具等与人体接触的制品中禁用DOP。这种法规一般遵循两个原则:限制塑料中增塑剂的使用量,限制向食品中迁移的最大允许量。

我国也制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使用卫生标准(GB9685-94),但尚未制定食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

虽然这些增塑剂品种是否致癌尚无定论,但由于我国的相关标准滞后,由此已经引发国内塑料制品出口受阻、而含过时增塑剂的产品大举入境等一系列问题。广东省疾控中心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申请这方面的课题,希望对PVC中有害物质的析出量作出具体分析,继而对产品标准修改提出建议,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未能落实。专家呼吁,解决我国增塑剂标准滞后问题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