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业用柴油价格_黑龙江柴油价格表
1.玉米做乙烯燃料汽车的优缺点有哪些?
2.黑龙江水稻价格(黑龙江水稻价格走势图)
3.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4.煤液化的煤液化分类
玉米做乙烯燃料汽车的优缺点有哪些?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飚升,日前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突破60美元/桶大关,能源问题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替代能源的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世界石油资源逐年减少,且不可再生,酒精燃料成为最佳替代能源之一。而玉米的深加工可以提炼出乙醇,乙醇俗称燃料酒精,它以小麦、玉米、高粱、薯类或植物纤维为生产原料,被称为绿色能源。将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可形成一种新型车用燃料——乙醇汽油。乙醇汽油又是环保燃料,正被广泛应用,因此玉米酒精,就具有典型的替代能源概念。研究表明,乙醇调入汽油后,汽油中的辛烷值及含氧量明显升高,可以促进汽油的燃烧,而且还可以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就是说,乙醇不仅可以起到节能效果,而且还可以起到环保效果。在目前石油价格高企以及汽车尾气困扰城市大气环境的背景下,推广乙醇汽油也就成为大势所趋。
在国际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也是利用玉米酒精最广的国家,它规定用10%的玉米酒精加入到汽车燃料中。6月中旬,布什呼吁通过广泛的能源法案,该法案的通过将使玉米酒精和大豆柴油的使用量上升。美国酒精用玉米的消费增长近几年来非常强劲,酒精生产消费的玉米量已经超过了淀粉行业,成为美国工业用玉米消费的主体。2002/2003年度,美国酒精生产消费玉米2670万吨,自1991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88%,大大高于美国玉米消费的同期增长速度。
从生产酒精的类别来看,饮料酒精生产消费的玉米接近饱和,保持在330万吨的水平,比较平稳;而燃料酒精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符合玉米酒精加工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增长幅度较大,近十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6%。进入21世纪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2/2003年度燃料酒精生产消费玉米23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2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28.9%。燃料酒精将成为未来玉米酒精加工的主要方向。
巴西也是个农业大国,其石油资源有限,虽然近期发现了丰富的海洋石油资源,但仍处于勘探阶段,能源一直主要靠进口。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对巴西的经济是一个沉重打击。从那时起,巴西政府作出了重大能源战略决策,实现能源多元化。巴西选择有充足资源的甘蔗、玉米等为原料,开发酒精燃料,并于1975年获得成功,开发了汽车用酒精燃料,分含水(6%)和不含水(0.5%)乙醇两种,前者直接使用酒精为燃料,后者以25%添加到汽油中变成混合燃料,普通汽车不用改装即可使用,酒精燃料因而在巴得到广泛使用。1979年,首辆以含水酒精为燃料的酒精汽车问世。1999年,新一代酒精汽车诞生,酒精汽车技术获重大突破,采用电子打火,增强了动力系统,酒精汽车更加经济实用。2003年,巴西福特汽车分公司推出了首辆汽油、酒精双燃料汽车,该种车在油箱内设计了“灵活燃料探测程序”,既可单独使用汽油或酒精,也可使用任意比例的汽油和酒精混合燃料。巴西用酒精燃料替代汽油,仅在1976年至2001年间就减少了大量的石油进口,共节省了价值约465亿美元的外汇。现在,巴西的能源已达到90%自给,正在朝着完全自给的目标前进。
随着石油资源的紧缺,一些西方国家已经规定必须把10%的酒精加入到汽油中混合使用。由于酒精能改善汽油的辛烷值,通过各国专家的深入研究,酒精是一种理想的再生能源。而从综合效益的产业看,玉米又是提炼酒精的最佳作物。据相关资料和信息显示,国际市场近年来平均每年酒精用量增长10%以上,随着各国对环保的重视,酒精在燃料上不断应用,今后几年内预计酒精用量将增长50%以上。
国内方面,为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矛盾,2003年11月,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封闭运行推广车用乙醇汽油;2004年下半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相继实现了全省车用乙醇汽油封闭销售,至此整个东北地区全部封闭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此外,我国还在河南、安徽两省及湖北、山东、河北和江苏四省的部分地区开展了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预计到今年年底,上述各省和地区范围内要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让这种可再生的新型绿色能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初步统计,从吉林省2003年11月正式启动车用乙醇汽油销售到2005年2月末,东北三省共销售车用燃料乙醇汽油194万吨,累计节约原油70多万吨。
作为我国的玉米主产区,封闭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再一次激活了东北地区的玉米加工市场。专家分析说,东北地区燃料乙醇需求的增加已经成为拉动玉米消费的“生力军”,此举不仅扩大了东北地区的玉米消费量,而且有利于提高玉米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以及山东、河北、河南、云南、四川等地。其中,东北三省一区是我国玉米最主要的商品粮供应地和出口基地,其出口量约占全国的90%。吉林是我国玉米产量最多的省份,产量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黑龙江省玉米产量也在1000万吨上下。从消费趋势分析,我国玉米消费构成主要为饲料使用、工业消费、食用消费。据权威机构对饲料行业的分析,2004年国内饲料玉米消费9400万吨,2005年用量预计持平或略有增加。包括乙醇在内的工业玉米消费是玉米消费最大的热点,预计2005年工业消费增加10%,总量达到1550万至1600万吨。1999/2000年度国内玉米酒精消费量不足450万吨,而2004/2005年度预计消费量将达740万吨,增长十分迅速。数据显示,2004/2005年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玉米酒精消费玉米量预计为25万吨、130万吨、147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万吨、60万吨和37万吨。预计2005/2006年度,辽、吉、黑三省的玉米酒精消费玉米量将分别比上一年度再增长120%、30%和60%。据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统计,今年这个省的玉米播种面积预计为2983.8万亩,较上年增加152.8万亩,增幅为5.4%。
今年以来,我国玉米产区种植面积有所增加,预计2004/2005年度国内玉米供需将告别缺口并出现少量盈余。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测处今年4月份首次对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平衡状况作出评价: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预计在1.265亿吨,比上年度下降550万吨。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饲料消费量在8950万吨,比上年度增长200万吨,工业消费量在20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50万吨,加之出口数量较上年度减少,国内总消费量增长到1.3105亿吨。评价结果为2005/2006年度供需缺口达355万吨,这个缺口需要动用库存来弥补。今年国内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和需求均有所提高,玉米工业消费量将持续增加,因此下年度国内玉米供求极有可能重新出现缺口。
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玉米供需就一直存在缺口,本年度有望首次实现略有盈余。但因今年4月1日起安徽省也全面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因此今年燃料乙醇的产销数量有望比2004年增长90%。燃料乙醇产量增长带动了整个酒精市场,2004年国内无论食用酒精还是工业酒精的产量均出现增长,这种增长态势有望延续到2005年、2006年。酒精生产是传统的玉米消费渠道,过去消费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从1999年至2003年的几个年度中平均增长速度仅有1%,但从2004年开始,随着燃料乙醇新增长点的出现,酒精消费玉米量增长速度达到了20%。“十五”期间,国家批准河南天冠、黑龙江华润、吉林燃料乙醇和安徽丰原四家企业加工乙醇,设计产能为122万吨,到目前为止已投产产能为82万吨。除河南企业外,其他三家企业均以玉米为原料加工燃料乙醇,随着安徽、吉林省改建扩建项目的完工,2005年年底总产能将超过设计产能。
综上所述,目前世界上有能力的国家均加大了对玉米酒精燃料的开发和利用,玉米酒精燃料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未来几年中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度加深,国际石油价格进入高价时代等大背景下,国内燃料乙醇产能扩大将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玉米作为酒精燃料的重要原材料,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玉米也会步大豆后尘,成为净进口国。 近日,国际粮食价格暴涨波及面越来越大。联合国粮农组织28日警告说,粮食价格暴涨已经造成37个国家陷入紧急状态。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美国也感受到了这场粮食危机的影响,继大米之后,三大主要谷物之一——玉米在美国的价格也冲上历史最高峰。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种植国,产量占全球40%以上,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忽视的是,利用玉米生产替代燃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美国政府的鼓励下,去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5用于加工替代燃料,今年这个比例预计要达到1/4。美国国务卿赖斯近日承认,将玉米加工成替代燃料的政策对玉米价格暴涨“有明显的影响”。 美国玉米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玉米价格上涨,不仅给其本国消费者带来压力,更给依赖进口粮食国家、特别是贫困国家沉重一击。此外,玉米价格上涨也会带来肉、蛋、奶产品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 类似的问题不仅存在于美国,也存在于欧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近一半的新增粮食需求与发达国家追求生物能源有关,这是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据联合国有关专家测算,50升替代燃料能加满一辆汽车的油箱,目前需要232公斤玉米来加工,这相当于一名儿童一年的口粮。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评论说,当美国和欧洲很多人担心如何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肚子而苦苦挣扎,现在的日子对他们来说越来越艰难。 美、欧等诚然已向贫困国家提供了一定援助,但在如今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改变自身短视政策、实现科学用粮,优先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对缓解全球的粮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各国加强合作”的应有之义,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黑龙江水稻价格(黑龙江水稻价格走势图)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黑龙江水稻价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黑龙江水稻价格走势图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黑龙江普通水稻价格问题
6月份黑龙江稻米市场行情维持基本平稳,水稻剩余数量已经不多加工及外运数量下降,多数地区稻米市场高位运行的态势依然没有改变。
截至6月30日黑龙江西部地区稻农及家庭农场普通中等水稻出手价格1.33元-1.34元/斤,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水稻收购价格1.35元-1.36元/斤。中部地区稻农及家庭农场普通中等水稻出手价格1.32元-1.34元/斤,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水稻收购价格1.35元-1.36元/斤,南部地区稻农及家庭农场普通中等水稻出手价格1.32元-1.33元/斤,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水稻收购价格1.35元-1.37元/斤,东部地区稻农及家庭农场普通中等水稻出手价格1.30元-1.32元/斤,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水稻收购价格1.35元-1.36元/斤,比较月初价格基本持平。
大米价格较月初小幅提高,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大庆等主要地市三等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格1.78元-1.79元/斤,市场零售价格1.85元-1.95元/斤,二等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格1.83元-1.86元/斤,市场零售价格1.95元-2.05元/斤,一等大米出厂价1.88元-1.89元/斤,市场零售价格2.40元-2.50元/斤,比较月初价格上涨0.02元-0.03元/斤。
在水稻长势方面,6月份是黑龙江水稻秧苗返青的关键时节,虽然全省水稻插秧较常年滞后,但6月份黑龙江雨水集中气温回升快有利于水稻的返青加之后期气温较高水稻长势突飞猛进,水稻长势普遍好于预期。但进入下旬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水稻渴水、缺水现象。其中齐齐哈尔地区水稻渴水、缺水现象较重对水稻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截止6月30日全省水稻长势状况基本良好,东部地区水稻长势略好于西部地区长势。
下图为6月29日东部地区汤原县万庆村水稻长势。
月初黑龙江稻米价格高位运行,供需趋于偏紧。虽然气温升高但大米销量较前期有所上升这是与往年不同的。黑龙江稻米市场淡季不淡主要受国内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因素的影响。同时今年国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粮食预期产量令人担忧加重人们预期心理。
在水稻插秧生产方面,截止6月8日全省水稻插秧全部结束。虽然全省水稻插秧基本结束,但东部少部分地区水稻插秧仍在持续。主要是旱田改水田整地泡田拖后导致插秧的延迟。进入中旬黑龙江少数大米加工企业开工有所恢复主要加工库存水稻为主。
在大米市场方面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大庆等主要地市三等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格1.75元-1.77元/斤,市场零售价格1.87元-1.90元/斤,二等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格1.78元-1.82元/斤,市场零售价格1.95元-2.05元/斤,一等大米出厂价1.85元-1.89元/斤,市场零售价格2.35元-2.40元/斤。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各地江米市场逐渐升温,一般普通江米价格在3.30元-3.50元/斤,比较去年同期价格上升0.30元-0.40元/斤。
从下旬开始黑龙江可以收购及加工的水稻资源已经很少,水稻市场有价无市高位运行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稻米加工除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所属部分加工企业,益海粮油公司等少数加工企业维持加工外,多数中小加工企业基本停机检修或放假。
从6月份初开始黑龙江4个30万吨大米综合加工及扩建工程项目陆续开工,部分项目年内将具备加工生产能力。其主要开工项目有北大荒米业859分公司新建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鹤岗人和米业在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工业园区新建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鹤岗万源米业人新建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益海粮油工业公司稻米二期工程扩建项目。按照黑龙江省规划目标,在3-5年的时间内,在全省水稻主产区,启动建设和整合拓展20个稻米加工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形成每年700-900万吨以上先进加工产能,约占全省届时水稻加工产能的35%-45%,全省稻米加工集中度得到明显提高,大量产能落后的中小稻米加工企业将淘汰出局。于此同时中粮集团也准备在黑龙江投资建设10座30万吨以上稻米综合加工项目,有关项目的前期开工准备及接洽在黑龙江部分市县已经展开。
综述6月份黑龙江稻米市场行情变化及水稻长势,一是黑龙江水稻资源已经很少,水稻价格基本平稳、部分地区水稻市场有价无市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二是国内市场对黑龙江大米需求不减淡季不淡,拉动大米价格小幅提高。三是水稻插秧较正常年份滞后,但天气条件较为有利水稻长势普遍好于人们预期。
7月份黑龙江稻米市场行情高位运行的态势不会改变。由于黑龙江粳稻、粳米库存能力持续下降,稻米供给处于偏紧的状态,不排除稻米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暑期的到来和雨季的临近,大米需求有所减缓,价格上涨幅度有限。
黑龙江水稻价格
哈尔滨延寿地区长粒稻当地米厂收购价格3400元/吨,与上周持平;长粒米出厂价5100元/吨,与上周持平。
佳木斯桦川地区2014年产粮库圆粒稻出库价2940-2960元/吨,与上周持平;圆粒米出厂价4260-4300元/吨,与上周持平。
鹤岗工农区2014年产粮库圆粒稻收购价2960-3000元/吨,与上周持平;2014年产圆粒米出厂价4200元/吨,与上周持平;2016年产圆粒米出厂价4500元/吨,与上周持平。
黑龙江省的优质粳稻价格为何远低于全国各地的价格呢?
黑龙江省的优质粳稻价格远低于全国各地的价格,首先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外销没有优势;其次是因为黑龙江地区水稻供大于求;另外还有粮食经销商经营方向改变的因素;还有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黑龙江水稻质量不是最好的。
我们知道黑龙江省的粳稻很多,但是价格却低于全国各地,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就是黑龙江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外销是没有优势的。黑龙江省在我国东北部,和辽宁等地相比,相对来说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如果运输到南方运费相对来说比较贵,各种原因导致成本增加,在价格上本身就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由此产生的高额运费和损失大部分都是由稻农承担的,否则也没有人愿意收购,这也直接导致了大米价格低于其他地方。
其次,是黑龙江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多,可是地广人稀,人口外流严重,供大于求。黑龙江由于气候原因,水稻产量非常高,是一个水稻种植大省,而且黑土地面积广阔,也提高了种植产量,如今机械化程度高,粮食数量也大大增加。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优势,但是恰恰也成为一个劣势。因为黑龙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人口外流非常严重,本地消费不了,也导致库存多。有一句话叫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价格自然就被压下来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供大于求的局面,黑龙江缺什么也不缺水稻,每家每户都在卖水稻。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粮食经销商经营方向改变。因为在东北进入秋季以来,玉米、大豆价格就会上涨,大部分经销商都在搞玉米和大豆的收购,很多时候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玉米和大豆上,水稻就被遗忘了,导致水稻无人问津,就会出现滞销的情况,于是就产生了低价。
不仅如此,黑龙江的水稻由于水质等各方面原因,在品质上并不是非常好。最起码和吉林和辽宁相比,黑龙江水稻基本都是三等粮或者二等粮,吉林和辽宁地区的水稻基本都可以划到一等和二等粮。而且黑龙江的水稻划到三等粮的相对会更多,粮食等级也会影响它的价格。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的水都是卖不到更好的价格的。
在黑龙江地区种植水稻,一亩能赚多少钱?
一垧地挣多少不是决对的,这的看你种多少地,顾工多少。就我来说,地是租的,种了三十多垧。一垧地地租,种子,化肥,农药,柴油,人工,贷款利息,还有农具的小填小补。填大件就不算了,几乎每两年就填一样,有点跑了。总之一垧地种下来得一万五左右,我是三江前哨的,这地方的粮价总合下来能卖到两万左右,加上种植者补贴一千多,一垧地也就了六千左右,赶上价好一点年头好一些,有时也能多剩一点。这是就我的情况的收入,如果种的少一点自己干的多一点,不用贷款的还能多挣点,主要是产量得有。
一垧水稻能挣多少钱?这是个因条件而异的问题。不同的生产条件,所挣钱的数额就有很大差异。
拿我们吉林珲春来说,如果全部机械化,而土地是自已的,各种农机械都是自已的,不雇人,不雇机械,一垧水稻的纯收入是9000元左右。产量高,就多收入一些,一般产量,也就是这个收入。如果雇人插秧,一亩地是150元,一垧地就是1500元。机械插秧,一亩地是100元。小飞机打药,一亩地8至10元,水稻收割机收割,一垧地是1000元。
这个问法太笼统了!因为东北实在的地域太辽阔,从进入山海关到黑河,满洲里近2000公里,日照和地域不一,大致分三种水稻种植模式,收入都不一样。
以辽宁盘锦,铁岭一带,种普通水稻,一垧地水稻产量在9吨左右,扣除农资等成本一亩地收入约300~400元,
以吉林德惠,松原产区,一垧地水稻产量约为10吨~扣除农资成本,一亩地约为500元~600元。
以黑龙江五常产区,和佳木斯建三江,鸡西虎林差别很大,
五常产区一垧地产7吨,水稻价格2.4~3.2元,扣除农资成本,一亩地收入大约为700到1000元。而其他地方,水稻种植成本与辽宁差不多,得益于地大,耕种成本略低,受益要稳定。
黑龙江三十亩地种玉米小麦水稻一年多少钱?
种一亩玉米的利润大约470元。
种一亩玉米的成本:
1.玉米种子:40元/亩
2.化肥和农药:240元/亩
3.浇地费用:50元/亩
4.耕地、播种和机械化收获作业费用:150元/亩
5.脱粒、运输、烘干费用:50元
以上成本一共是:530元,这还是不计算地租和人工的成本。
一亩玉米的产量,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每斤按1元计算,收入1000元,减去530元的成本,种一亩玉米纯利润470元,现在外出打工做泥瓦匠或者木工、装模,一天两三百元,也就是说种一季一亩玉米相当于打工两天的收入。
种一亩小麦的利润是500元左右。
1、种一亩小麦的成本
种子费用:小麦的亩播种量一般在30斤左右,主要根据地区而定,有些地区可更高。现在小麦种子的费用一般在2元/斤左右,因此种子的费用大概在60元左右。
土地费用:如果自己没有土地资源的话,那么还需要6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再加上150元的整地费用,总共需要750元。
肥料投入:肥料对小麦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施底肥的复合肥投入大约需要120元左右,追肥以氮肥为主,大约只需要30元,因此除去农家肥成本的话总共需要150元左右。
农药成本:在种植小麦时,需要投入除草剂、杀菌剂等各种农药。种植过程中大约需要除草消毒3次左右,每次价格大约在20元,总共需要60元。
人工杂费:如果自己有种植经验的话,那么可省去人工成本。然后种植时还需要投入水电、采收等各种杂费,不过总共加起来大约也只需要150元左右。
因此如果除去土地租金与人工费用的话,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可计算出,种植一亩小麦的成本大约只需要600元左右。
2、种植一亩小麦的利润
小麦在正常种植管理下,一亩小麦高产的产量可达到500kg左右。现在市场上小麦的收购价格大约在2.2元/kg,因此一亩小麦的产值大约在1100元,除去种植成本的话,那么一亩的种植效益在500元左右。虽然一亩的效益不是很高,但是只要在保证有成熟的种植技术与稳定的销路的话。那么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其效益当然也就会更高。不过主要还是要根据当年的市场价格以及产量而定,一般每个地区的产量都会有所差异,所以效益也都有所不同。
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秸秆生物质通过液化或固化等方式制造成燃料可直接供热,或是制造成秸秆清洁煤炭等等。秸秆煤炭是一
种新型的生物质再生能源,环保清洁,远远低于原煤的成本和市场价格,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可以代替木
柴、原煤、液化气,广泛用于生活炉灶、取暖炉、热水锅炉、工业锅炉等。但是如何将生物质燃料像煤、
煤气和天然气一样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普及,还需大力宣传和推广。
2.3交通能源
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等元素,有机成分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其次为木质素、蛋白质、脂肪
、灰分等,用秸秆转化的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作为交通能源,同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
相比,最大特点是可再生性和对环境更友好。国际上生物交通能源技术相对成熟,主要路线是:谷物、秸
秆、其它植物等发酵生产乙醇-车用油、乙烯、无毒溶剂及上百种化工、原材料产品等;我国秸秆交通能源
技术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日趋成熟,有些正形成小型规模和商品化。
3秸秆生物质能源化应用技术
秸秆生物质能源化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
和秸秆干馏等方式。
煤液化的煤液化分类
根据不同的加工路线,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直接液化意味着碳化和氢化 煤的液化方法主要分为煤的直接液化和煤的间接液化两大类。 (1)煤直接液化煤在氢气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转变为液体燃料的过程称为直接液化。裂化是一种使烃类分子分裂为几个较小分子的反应过程。因煤直接液化过程主要采用加氢手段,故又称煤的加氢液化法。 (2)煤间接液化间接液化是以煤为原料,先气化制成合成气,然后,通过催化剂作用将合成气转化成烃类燃料、醇类燃料和化学品的过程。 用氢化过程将煤液化是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发明的,将煤粉和重油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400 °C至5000 °C温度和20到70兆帕的条件下反应:nC + (n+ 1) H2→ CnH2n+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由于缺乏燃油,广泛应用这种方法生产燃油和润滑油,直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由于寻多种新型催化剂的应用,这种方法越来越成熟,被许多国家采纳。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人于1913年发现的,并于二战期间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德国先后有12套煤炭直接液化装置建成投产,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二战后,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石油的开发,煤炭直接液化工厂失去竞争力并关闭。
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煤炭液化技术又开始活跃起来。日本、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原有基础上相继研究开发出一批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艺,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重点是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度,从而达到降低煤液化油生产成本的目的。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直接液化工艺是日本的NEDOL工艺、德国的IGOR工艺和美国的HTI工艺。这些新直接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条件与老液化工艺相比大大缓和,压力由40MPa降低至17~30MPa,产油率和油品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到目前为止,上述国家均已完成了新工艺技术的处理煤100t/d级以上大型中间试验,具备了建设大规模液化厂的技术能力。煤炭直接液化作为曾经工业化的生产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国外没有工业化生产厂的主要原因是,在发达国家由于原料煤价格、设备造价和人工费用偏高等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石油竞争。 煤的分子结构很复杂,一些学者提出了煤的复合结构模型,认为煤的有机质可以设想由以下四个部分复合而成。第一部分,是以化学共价键结合为主的三维交联的大分子,形成不溶性的刚性网络结构,它的主要前身物来自维管植物中以芳族结构为基础的木质素。第二部分,包括相对分子质量一千至数千,相当于沥青质和前沥青质的大型和中型分子,这些分子中包含较多的极性官能团,它们以各种物理力为主,或相互缔合,或与第一部分大分子中的极性基团相缔合,成为三维网络结构的一部分。第三部分,包括相对分子质量数百至一千左右,相对于非烃部分,具有较强极性的中小型分子,它们可以分子的形式处于大分子网络结构的空隙之中,也可以物理力与第一和第二部分相互缔合而存在。第四部分,主要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数百的非极性分子,包括各种饱和烃和芳烃,它们多呈游离态而被包络、吸附或固溶于由以上三部分构成的网络之中。
煤复合结构中上述四个部分的相对含量视煤的类型、煤化程度、显微组成的不同而异。上述复杂的煤化学结构,是具有不规则构造的空间聚合体,可以认为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缩合芳环为主体的带有侧链和多种官能团的大分子,结构单元之间通过桥键相连,作为煤的结构单元的缩合芳环的环数有多有少,有的芳环上还有氧、氮、硫等杂原子,结构单元之间的桥键也有不同形态,有碳碳键、碳氧键、碳硫键、氧氧键等。
从煤的元素组成看,煤和石油的差异主要是氢碳原子比不同。煤的氢碳原子比为0.2~1,而石油的氢碳原子比为1.6~2,煤中氢元素比石油少得多。
煤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的加氢液化过程基本分为三大步骤。
(1)当温度升至300℃以上时,煤受热分解,即煤的大分子结构中较弱的桥键开始断裂,打碎了煤的分子结构,从而产生大量的以结构单元为基体的自由基碎片,自由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百范围。
(2)在具有供氢能力的溶剂环境和较高氢气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基被加氢得到稳定,成为沥青烯及液化油分子。能与自由基结合的氢并非是分子氢(H2),而应是氢自由基,即氢原子,或者是活化氢分子,氢原子或活化氢分子的来源有:①煤分子中碳氢键断裂产生的氢自由基;②供氢溶剂碳氢键断裂产生的氢自由基;③氢气中的氢分子被催化剂活化;④化学反应放出的氢。当外界提供的活性氢不足时,自由基碎片可发生缩聚反应和高温下的脱氢反应,最后生成固体半焦或焦炭。
(3)沥青烯及液化油分子被继续加氢裂化生成更小的分子。 直接液化典型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煤的破碎与干燥、煤浆制备、加氢液化、固液分离、气体净化、液体产品分馏和精制,以及液化残渣气化制取氢气等部分。氢气制备是加氢液化的重要环节,大规模制氢通常采用煤气化及天然气转化。液化过程中,将煤、催化剂和循环油制成的煤浆,与制得的氢气混合送入反应器。在液化反应器内,煤首先发生热解反应,生成自由基“碎片”,不稳定的自由基“碎片”再与氢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结合,形成分子量比煤低得多的初级加氢产物。出反应器的产物构成十分复杂,包括气、液、固三相。气相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分离后循环返回反应器重新参加反应;固相为未反应的煤、矿物质及催化剂;液相则为轻油(粗汽油)、中油等馏份油及重油。液相馏份油经提质加工(如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和重整)得到合格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产品。重质的液固淤浆经进一步分离得到重油和残渣,重油作为循环溶剂配煤浆用。
煤直接液化粗油中石脑油馏分约占15%-30%,且芳烃含量较高,加氢后的石脑油馏分经过较缓和的重整即可得到高辛烷值汽油和丰富的芳烃原料,汽油产品的辛烷值、芳烃含量等主要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GB17930-1999),且硫含量大大低于标准值(≤0.08%),是合格的优质洁净燃料。中油约占全部直接液化油的50%-60%,芳烃含量高达70%以上,经深度加氢后可获得合格柴油。重油馏分一般占液化粗油的10%-20%,有的工艺该馏分很少,由于杂原子、沥青烯含量较高,加工较困难,可以作为燃料油使用。煤液化中油和重油混合经加氢裂化可以制取汽油,并在加氢裂化前进行深度加氢以除去其中的杂原子及金属盐。 (1)液化油收率高。例如采用HTI工艺,神华煤的油收率可高达63%-68%;
(2)煤消耗量小,一般情况下,1吨无水无灰煤能转化成半吨以上的液化油,加上制氢用煤,约3-4吨原料产1吨液化油。
(3)馏份油以汽、柴油为主,目标产品的选择性相对较高;
(4)油煤浆进料,设备体积小,投资低,运行费用低;
(5)反应条件相对较苛刻,如德国老工艺液化压力甚至高达70MPa,现代工艺如IGOR、HTI、NEDOL等液化压力也达到17-30MPa,液化温度430-470℃;
(6)出液化反应器的产物组成较复杂,液、固两相混合物由于粘度较高,分离相对困难;
(7)氢耗量大,一般在6%-10%,工艺过程中不仅要补充大量新氢,还需要循环油作供氢溶剂,使装置的生产能力降低。 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对近30个煤种在0.1吨/日装置上进行了50多次运转试验,开发了高活性的煤液化催化剂,进行了煤液化油的提质加工研究,完成了将煤的液化粗油加工成合格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的试验。“九五”期间分别同德国、日本、美国有关部门和公司合作完成了神华、黑龙江依兰、云南先锋建设煤直接液化厂的预可行性研究。
在开发形成“神华煤直接液化新工艺”的基础上,神华集团建成了投煤量6t/d的工艺试验装置,于2004年10月开始进行溶剂加氢、热油连续运转,并于2004年12月16日投煤,进行了23小时投料试运转,打通了液化工艺,取得开发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进行装置的改造,装置于2005年10月29日开始第二次投煤试验,经过近18天(412小时)的连续平稳运转,完成了预定的试验计划,于11月15日顺利停车,试验取得了成功。经统计,试验期间共配制煤浆206吨,共消耗原煤105吨(其中干燥无灰基煤85吨);共制备863催化剂油浆44吨。
神华集团公司位于鄂尔多斯的使用自己技术的直接液化项目的先期工程于2004年8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