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为什么退出《京都议定书》?

2.过山车说开就开,油价调整金跌60元/吨,原油急跌4%再破40

3.原油走势

4.一觉醒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为什么退出《京都议定书》?

沙特控制油价60美元的原因_沙特控制油价60美元

出于对石油、汽车等工业集团利益的保护。此外,美国政府近年来“单边主义”思潮占了上风,不愿意接受国际组织或协议的“约束”,也是它拒绝《京都议定书》的原因之一。

早在2001年,美国参议院就拒不批准这一协议,布什随即宣布退出。当时美国提出的理由,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还不清楚”;二是《京都议定书》没有要求一些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发达国家单方面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效果”。

扩展资料:

在美国国内,支持《京都议定书》、批评政府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学术界。美国地球研究所环境项目主任乔纳森·潘兴说,《京都议定书》是“一个积极的步骤”,它“清楚地表明世界认真地看待全球变暖问题,并确立一个框架来解决它”。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应该加入国际社会的行动,这对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能否收效“至关重要”。不过,这些呼声并没有引起政界的重视。

人民网-美国为何对《京都议定书》顽固说“不”

过山车说开就开,油价调整金跌60元/吨,原油急跌4%再破40

在这之前,有网友回复“油价前一次的下跌就是为了以后跳得更高”,原因是新一轮油价调整首日的计价工作,因原油价格的持续反弹,涨幅直接突破上调红线达到100元/吨,但是谁曾想油价坐起过山车,网友们的担忧多余了。

利比亚突然恢复原油出口,放大了对市场供应过剩的忧虑,原油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抛压,国内油价第二个计价窗口的数据显示,预测调整金前一日的涨幅直接“腰斩”,至50元/吨的调整红线以内,油价调整的预期重回“地板价”范围内。

根据监测统计,截至9月22日,参考油种日均价为41.630美元/桶,原油变化率为1.960%,测算出调整金为上涨40元/吨,由于待调整金额不满50元/吨,今天的预测结果为油价不作调整。

这是油价第二个计价窗口的结果,另外马上十一长假就要到了,理论上虽然还是十个计价窗口,但是外盘的参考周期妥妥增加了一周,离10月9日的最终结果还远,不过就眼下来看,原油市场暂时未出现改善的迹象。

另外,阿格斯能源咨询服务公司认为,需求将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病毒之前的水平,并且预计最早可能要到2023年才能达到该水平,全球石油市场将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再平衡的步伐,这是由于需求复苏较慢而推迟了先前对2021年中期再平衡的预测。

该机构预计,2020年全年石油需求下降830万桶/日,2021年反弹约500万桶/日,2022年需求将再增加200万桶/日。

阿格斯在其报告中提到,从4月份开始的石油需求暴跌中,大约三分之二已经恢复,但是由于广泛的经济创伤,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及新冠病毒感染率的上升,这一步伐可能会放缓。

同时该机构还表示了他的担忧,如果重新出现广泛的封锁,则重新平衡的过程将进一步放慢速度。

虽然,欧佩克带头大哥沙特阿拉伯再次呼吁完全遵守减产协议,近几个月来已超出其原油生产的配额将得以补偿,但是,弥补的期限再次延长至年底,而不是必须在9月底前,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诿难免让市场怀疑OPEC减产的决心,甚至再次出现推迟弥补产量的情况。

另外,OPEC在9月17日的监督会议上曾表示,如果原油市场继续走弱,将考虑在10月份的能源部长级会议上扩大减产,不过看点哥认为,本次油价计价将无福消受,先不说这个措施会不会落实,就是时间上咱也赶不上啊,10月9日调整结果就将出炉,而下次会议的召开却是在10月17日,非要说受到影响那也将是下一轮油价调整。

美国WTI原油10月期货报收39.31美元/桶,跌1.80美元,或4.38%;布伦特原油11月期货报收41.44美元/桶,跌1.71美元,或3.96%;上海原油主力夜盘收于267.0元/桶,跌12.0元,或4.31%。

原油走势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国际油价首次突破每桶50美元。现在好像是时候更改此前对油价的预期了。那个时候我预测称,每桶50美元将成为国际油价长期徘徊的水平,将是油价的一个天花板。

在国际油价仍在每桶60美元以上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每桶50美元将是原油开始反弹的低点。毕竟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在预计国际油价将涨至每桶75美元以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都需要油价处在100美元附近来平衡他们的财政预算。油价处在每桶50美元以下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原因是这将会把美国页岩油企业挤出原油市场。

去年上半年,国际油价一直在每桶50美元到每桶70美元之间上下徘徊,在2015年8月份,国际油价跌破每桶50美元,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取消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这意味着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原油市场的供给量大幅上涨。

从那以后,油价每桶50美元一直都是国际油价的天花板。但是现在国际油价已经涨超了每桶50美元,那么50美元会不会成为国际油价的地板呢?

许多投资者都希望50美元是油价的地板。对冲基金以及一些投机分子已经开始大幅做多原油期货,目前做多原油期货的主力合约在纽约期货交易所已经达到了555000份,创下历史新高。上一个创纪录的高点是在2014年国际油价达到每桶120美元之前,为548000份合约。

投机热情高涨通胀是市场将要再次暴跌的可靠前兆。更重要的是,从经济的基本面上看,每桶50美元是国际油价的天花板,而不是地板。

这种情况和2015年1月份有点相似,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已经不是石油垄断组织OPEC所能左右的了。主要原因如下:1)新的原油供给源出现;2)能源技术的进步;3)国际大环境的限制;4)和其它大宗商品一样,目前油价是在多种竞争机制下形成的。

1985年到2004年的20年内这种情况就出现过,过去18个月内,原油现货市场的表现就体现了油价是在竞争机制先形成的。因此在原油期货市场上,2020年交割的原油价格已经从一年前预期的每桶75美元,下降至每桶56美元。

可以说目前国际油价就是由竞争机制形成的。

如果这种竞争机制能够持续下去的话,那么产油国就不能按照的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来决定国际油价。沙特和俄罗斯都非常希望国际油价能够达到每桶70美元到80美元,以便平衡它们的预算。虽然产油国希望原油价格达到那个水平,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够实现那个目标。另外铁矿石生产商和铜企业也无法为了完成股东的收益预期来任意决定铁矿石和铜的价格。

如果国际油价一直处于每桶50美元以下且反弹无望,那些负债沉重的页岩油企业将宣布破产。这些页岩油企业的资产要么被银行收走,要么被其它资金更加充裕的企业买走。页岩油企业被收购之后照样会按照收购方的要求继续生产石油。

很显然原油价格的定价机制的变化主导了原油市场的价格的形成,这也将决定原油价格将处在每桶50美元附近。这种情况出现在4月17日OPEC国家没有达成一致的产油协议。会议也没有说服沙特、俄罗斯以及伊朗政府协同一致进行减产。

现在主要的产油国几乎都明确承认,不管国际油价有多低,也不管国际市场上原油供过于求的状况有多严重,他们都将进一步扩大石油产量。像铁矿石这样的大宗商品市场一样,原油的市场的竞争也非常地激烈。

许多教科书里都认为价格都是由最后一个提供商的边际成本决定的。

从现在起,产油企业应该为自己设定一个边际成本的上线和下线。目前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以及俄罗斯的产油成本比较低,但是只要国际油价在每桶25美元以上,这些国家都会全力生产石油。二美国的页岩油和加拿大的石油企业在国家油价突破每桶50美元之后才会大幅增加石油产量,但是实际情况是,油价近期不会涨超50美元太多。

现在还无法预测原油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因此原油市场仍将波动不断。在1985到2004年间,国际油价在竞争中形成,那个时候国际油价在数个月内就可以涨超1倍或者跌超50%。因此国际油价再次跌至每桶28美元附近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觉醒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觉醒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相信,很多朋友可能还没回过味来。

完全个人观点,至少几件大事吧。

事件一,西方对俄罗斯石油下手了。

很厉害的一手,就是给俄罗斯石油价格设上限,每桶不超过60美元。

这大大低于目前80多美元的国际油价,按照西方官员的说法,

这是迄今西方对俄罗斯最严厉的一次制裁。

很简单,石油是俄罗斯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限定最高价格,就要限定俄罗斯的石油收入。

每桶60美元的最高价格,也是激烈争吵后得出的。德国等国提出,价格最好在每桶65至70美元间。但波兰、立陶宛等对俄强硬派不同意,要求必须更低。

最后,欧盟、西方七国、澳大利亚等集体磋商、拍板,就60美元。

当然,俄罗斯可以不屑一顾,反正我不出口到这些国家。但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这个举动,对俄罗斯的影响,我们不容小觑。

后果如何,或许过一段时间,我们才能看得更明白。

但全面绞杀俄罗斯经济,西方还在加码,这对国际能源格局和油价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事件二,美日韩对朝鲜动狠招。

不平静的地方,又有不平静的动向。

日本内阁会议12月2日批准,追加对朝鲜的制裁,把参与朝鲜核与导弹开发的3个团体、1名个人作为资产冻结对象。

此前,美国也制裁了多名朝鲜官员。韩国也宣布,把8名个人和7个实体,追列为单边制裁对象。

制裁、制裁、制裁,总是一拨又一拨的制裁,但在那片土地,制裁能起作用吗?

往往一波制裁之后,是另一波更猛烈的反制裁,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就警告,“中方关注当前半岛形势发展。维护半岛和平稳定,防止形势恶化升级,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坚持政治解决方向,通过有意义的对话均衡解决各自关切。”

请注意:

有意义的对话,均衡解决各自关切。

短时间,我们还真看不到,只是希望局势别继续恶化,家门口不能生战生乱。

事件三,松口愿与会谈。

这也算是马克龙访美的一个成果吧。反正之前,美国态度很强硬,拒绝与坐下会谈;德国法国则倾向于谈,各种中间牵线搭桥。

在和马克龙会见后,终于松口,美国可以与会谈,但仍有条件:如果有结束俄乌冲突的意愿。

坦率地说,现在和谈,估计也是各说各话。乌克兰不可能接受大片国土沦丧,俄罗斯不可能放弃已并入俄罗斯的“领土”,美国又真有和谈的意愿?。

但谈判总比打仗好。这是一个很积极的动向。

不然,想一下吧,还有多少条鲜活的生命,将埋葬在这个寒冷冬天?

还有欧盟,还要做多长时间的冤大头?

事件四,防疫举措有重大变化。

这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各个城市的具体举措,感触可能更深。

以北京为例,自12月5日起,公交、地铁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

在成都,根据最新规定,居民出入小区、院落,乘坐地铁,只需要出示自己的健康码,不再出示核酸阴性证明。

变化确实在发生。一句话,我们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举措也更加精准和人性化,最黑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让我们期待更美好的明天吧。

事件五,亚洲足坛发生深远变化。

中国球迷,看得更是五味杂陈。很简单,这次世界杯,不仅仅沙特、伊朗都有赢球,日本、韩国还顺利杀入了世界杯16强。

如果算上澳大利亚,亚洲这次进入16强的有三支球队。

尤其是日本对阵西班牙那场比赛,更是跌宕起伏。这是真正的死亡之组,德国、西班牙、日本、哥斯达黎加,在末轮比赛前,都还有出线的机会。

上半场比赛结束,西班牙1-0领先日本,德国1-0领先哥斯达黎加。如果这样结束比赛,西班牙和德国晋级。

下半场风云突变。第47和第50分钟,日本队连进两球,2-1领先西班牙。按此比分结束,日本和西班牙晋级。

第57和第69分钟,哥斯达黎加连进两球,2-1领先德国。按此比分结束,日本和哥斯达黎加晋级,西班牙和德国被淘汰。

随后,德国全面爆发,连进三球,4-2领先哥斯达黎加,如果西班牙战胜或追平日本,那就是西班牙和德国晋级。

但可惜,西班牙就是没战胜日本,德国和哥斯达黎加被淘汰。日本小组第一晋级,西班牙以净胜球远多于德国排第二晋级。从某种程度上,德国队的苦拼,却帮助了西班牙。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你不拼到最后,你都不知道结果。

但形势确实在发生重大变化。有些变化,让我们振奋,我们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多少喜悦在心头;但也让我们警醒,这个世界还很不太平,有些人总唯恐天下不乱,局势不排除突然恶化。

变是永恒的主题,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魔幻的2022,我们已经见证了多少变化和历史?

但这就是现实,非常残酷的现实。

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保持清醒,保持冷静,居安思危,上下同心,永远不放弃努力和希望,更要牢牢将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从这个角度看,确实要为亚洲足球点赞,更要为日本、韩国队竖大拇指。中日韩、中日韩,国足比起日韩,确实擦鞋都不配。

当然,换个角度看,有了国足的衬托,才更凸显我们其他领域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