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基合金 价格_巨型镍基合金价格
1.半导体的应用
2.北京科技大学出过什么名人或杰出人士?
3.求大和战列舰的资料等
半导体的应用
半导体的应用, 半导体有哪些常见的应用
半导体一般指矽晶体,它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半导体是指导电能力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固体材料。按内部电子结构区分,半导体与绝缘体相似,它们所含的价电子数恰好能填满价带,并由禁带和上面的导带隔开。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是禁带较窄,在2~3电子伏以下。
典型的半导体是以共价键结合为主的,比如晶体矽和锗。半导体靠导带中的电子或价带中的空穴导电。它的导电性一般通过掺入杂质原子取代原来的原子来控制。掺入的原子如果比原来的原子多一个价电子,则产生电子导电;如果掺入的杂质原子比原来的原子少一个价电子,则产生空穴导电。
半导体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是制成有特殊功能的元器件,如电晶体、积体电路、整流器、镭射器以及各种光电探测器件、微波器件等。
半导体的应用的问题1楼2楼耸人听闻,哪有那么严重。在半导体材料投入使用以前二战都已经结束了,大量用电子管的电器装置已经投入民用。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前苏联半导体材料发展极度落后,无论米格-25歼击机还是联盟号宇宙飞船都还使用着电子管装置,直到九十年代以后俄罗斯才逐步跟上来。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简单地说——
一切使用微控制器也就是所谓“电脑板”的电器都重归机械控制;
不会出现微型计算机,只有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即便有了个人电脑也要衣柜那么大个,耗电量惊人,绝对奢侈品,笔记本就更不用说了;
没有微机当然更没有游戏机了,玩魂斗罗超级玛丽警察抓小偷永远是幻想;
收音机最小也要新华词典那么大,注意:是辞典不是字典;
电视机仍然是阴极射线管的,因为根本生产不出液晶板,不过幸好还能看到彩电;
微波炉可能要洗碗柜那么大吧?因为电子管是很占体积的;
洗衣机是半自动型的,使用机械定时器——微波炉也是。
冰箱一定是外形大大,立升小小,噪音隆隆,前苏联就有那种玩意的实物;
照相机继续用胶卷的,什么数码DC/DV统统不存在;
摄像机会相当笨重,只能用录影带;
您好!这里是邮电局,打电话请用拨盘拨号,如需拨往外地请让我为您转接……呃,这位同志,程控交换机是什么东西?——某人工接线员;
不存在什么VCD、DVD,录影机/放像机也不太会普及——太大、太贵;
没有了微型计算机你会感觉到练得一笔好字的必要性;
飞机导弹卫星飞船空间站照样满天飞,战舰航母潜艇坦克照样满世界溜达;
网际网路可能会有,但那将是各国官方、军方和科研机构御用的玩意,跟咱老百姓没啥关系;
……能想起来的差不多都写上了。
半导体的应用,最好说详细点。试想过你的生活缺少了数字是什么概念吗?那将是一个混乱的世界,无论是你的手机号码、你的号码、还是你家的门牌号,这些全部都是用数字表达的!电子游戏、电子邮件、数码音乐、数码照片、多媒体光碟、网路会议、远端教学、网上购物、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几乎一切的东西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电脑和网际网路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大的想象和施展的空间,我们的生活就在这简单的“0”“1”之间变得丰富起来、灵活起来、愉悦起来,音像制品、手机、摄像机、数码相机、MP3、袖珍播放机、DVD播放机、PDA、多媒体、多功能游戏机、ISDN等新潮电子产品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数字化被我们随身携带着,从而拥有了更加多变的视听新感受,音乐和感觉在数字化生活中静静流淌……
数字生活已成为资讯化时代的特征,它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后,隐藏着新材料的巨大功勋,新材料是数字生活的“幕后英雄”。
计算机是数字生活中的重要装置,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中央处理器(CPU)和储存器(RAM),它们是以大规模积体电路为基础建造起来的,而这些积体电路都是由半导体材料做成的,Si片是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积体电路中用的Si片必须要有大的直径、高的晶体完整性、高的几何精度和高的洁净度。为了使积体电路具有高效率、低能耗、高速度的效能,相继发展了GaAs、InP等第二代半导体单晶材料。SiC、GaN、ZnSe、金刚石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SiGe/Si、SOI(Silicon On Insulator)等新型矽基材料、超晶格量子阱材料可制作高温(300~500°C)、高频、高功率、抗辐射以及蓝绿光、紫外光的发光器件和探测器件,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原有矽积体电路的效能,是未来半导体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人机交换,常常需要将各种形式的资讯,如文字、资料、图形、影象和活动影象显示出来。静止资讯的显示手段最常用的如印表机、影印机、传真机和扫描器等,一般称为资讯的输出和输入装置。为提高解析度以及输入和输出的速度,需要发展高灵敏度和稳定的感光材料,例如镭射印表机和影印机上的感光鼓材料,目前使用的是无机的硒合金和有机的酞菁染料。显示活动影象资讯的主要部件是阴极射线管(CRT),广泛地应用在计算机终端显示器和平面电视上,CRT目前用的电致发光材料,大都使用稀土掺杂(Tb3+、Sn3+、Eu3+等)和过渡元素掺杂(Mn2+)的硫化物(ZnS、CdS等)和氧化物(Y2O3、YAlO3)等无机材料。
为了减小CRT庞大的体积,资讯显示的趋势是高解析度、大显示容量、平板化、薄型化和大型化,为此主要用了液晶显示技术(LCD)、场致发射显示技术(FED)、等离子体显示技术(PDP)和发光二极体显示技术(LED)等平板显示技术,广泛应用在晰度电视(HDTV)、电视电话、计算机(台式或可移动式)显示器、汽车用及个人数字化终端显示等应用目标上,CRT不再是一支独秀,而是形成与各种平板显示器百花争艳的局面。
在液晶显示技术中用的液晶材料早已在手表、计算器、膝上型电脑、摄像机中得到应用,液晶材料较早使用的是苯基环己烷类、环己基环己烷类、吡啶类等向列相和手征相材料,后来发展了铁电型(FE)液晶,响应时间在微秒级,但铁电液晶的稳定性差,只能用分支法(side-chain)来改进。目前趋向开发反铁电液晶,因为它们的稳定性较高。
液晶显示材料在大萤幕显示中有一定的困难,目前作为大萤幕显示的主要候选物件为等离子体显示器(PDP)和发光二极体(LED)。PDP所用的荧光粉为掺稀土的钡铝氧化物。用类金刚石材料作冷阴极和稀土离子掺杂的氧化物作发光材料,推动场发射显示(FED)的发展。制作高亮度发光二极体的半导体材料主要为发红、橙、**的GaAs基和GaP基外延材料、发蓝光的GaN基和ZnSe基外延材料等。
由于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要处理、传输和储存超高资讯容量达太(兆兆)数字位(Tb,1012bits),超高速资讯流每秒达太位(Tb/s),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了太位资讯时代。现代的资讯储存方式多种多样,以计算机系统储存为例,储存方式分为随机记忆体储、线上外储存、离线外储存和离线储存。随机记忆体储器要求整合度高、资料存取速度快,因此一直以大规模整合的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半导体动态随机储存器(DRAM)为主,256兆位的随机动态储存器的电晶体超过2亿个。外储存大都用磁记录方式,磁储存介质的主要形式为磁带、磁泡、软磁碟和硬磁碟。磁储存密度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磁介质材料的改进,相继用了磁性氧化物(如g-Fe2O3、CrO2、金属磁粉等)、铁氧体系、超细磁性氧化物粉末、化学电镀钴镍合金或真空溅射蒸镀Co基合金连续磁性薄膜介质等材料,磁储存的资讯储存量从而有了很大的提高。固体(闪)储存器(flash memory)是不挥发可擦写的储存器,是基于半导体二极体的积体电路,比较紧凑和坚固,可以在记忆体与外存间插入使用。记录磁头铁芯材料一般用饱和磁感大的软磁材料,如80Ni-20Fe、Co-Zr-Nb、Fe-Ta-C、45Ni-55Fe、Fe-Ni-N、Fe-Si、Fe-Si-Ni、67Co-10Ni-23Fe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巨磁阻(GMR)材料,在一定的磁场下电阻急剧减小,一般减小幅度比通常磁性金属与合金的磁电阻数值约高10余倍。GMR一般由自由层/导电层/钉扎层/反强磁性层构成,其中自由层可为Ni-Fe、Ni-Fe/Co、Co-Fe等强磁体材料,在其两端安置有Co-Cr-Pt等永磁体薄膜,导电层为数nm的铜薄膜,钉扎层为数nm的软磁Co合金,磁化固定层用5~40nm的Ni-O、Ni-Mn、Mn-In、Fe-Cr-Pt、Cr-Mn-Pt、Fe-Mn等反强磁体,并加Ru/Co层的积层自由结构。用GMR效应的读出磁头,将磁碟记录密度一下子提高了近二十倍,因此巨磁阻效应的研究对发展磁储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半导体的具体应用最常见的:半导体收音机、掌上计算器、电脑内的主机板显示卡等硬体都要用道半导体、电视机里的部件也要用半导体晶片、手机内部的部件、汽车内也要用到的一些部件。目前大部分将用电器都要用到数字晶片,而不是模拟的(DSP),这些晶片说白了就是用半导体做成的。
半导体镭射器的应用半导体二极体镭射器在镭射通讯、光储存、光陀螺、镭射列印、测距以及雷达等方面以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还可以作为固体镭射器的泵浦源,安防领域照明光源,现在应用的领域非常广了
半导体的三个广泛应用:
一、在无线电收音机(Radio)及电视机(Television)中,作为“讯号放大器/整流器”用。
二、近来发展太阳能(Solar Power),也用在光电池(Solar Cell)中。
三、半导体可以用来测量温度,测温范围可以达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科研教学等应用的70%的领域,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解析度可达0.1℃,甚至达到0.01℃也不是不可能,线性度0.2%,测温范围-100~+300℃,是价效比极高的一种测温元件。
参考百度百科,仅供参考!
半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试想过你的生活缺少了数字是什么概念吗?那将是一个混乱的世界,无论是你的手机号码、你的号码、还是你家的门牌号,这些全部都是用数字表达的!电子游戏、电子邮件、数码音乐、数码照片、多媒体光碟、网路会议、远端教学、网上购物、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几乎一切的东西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电脑和网际网路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大的想象和施展的空间,我们的生活就在这简单的“0”“1”之间变得丰富起来、灵活起来、愉悦起来,音像制品、手机、摄像机、数码相机、MP3、袖珍播放机、DVD播放机、PDA、多媒体、多功能游戏机、ISDN等新潮电子产品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数字化被我们随身携带着,从而拥有了更加多变的视听新感受,音乐和感觉在数字化生活中静静流淌……
数字生活已成为资讯化时代的特征,它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后,隐藏着新材料的巨大功勋,新材料是数字生活的“幕后英雄”。
计算机是数字生活中的重要装置,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中央处理器(CPU)和储存器(RAM),它们是以大规模积体电路为基础建造起来的,而这些积体电路都是由半导体材料做成的,Si片是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积体电路中用的Si片必须要有大的直径、高的晶体完整性、高的几何精度和高的洁净度。为了使积体电路具有高效率、低能耗、高速度的效能,相继发展了GaAs、InP等第二代半导体单晶材料。SiC、GaN、ZnSe、金刚石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SiGe/Si、SOI(Silicon On Insulator)等新型矽基材料、超晶格量子阱材料可制作高温(300~500°C)、高频、高功率、抗辐射以及蓝绿光、紫外光的发光器件和探测器件,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原有矽积体电路的效能,是未来半导体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人机交换,常常需要将各种形式的资讯,如文字、资料、图形、影象和活动影象显示出来。静止资讯的显示手段最常用的如印表机、影印机、传真机和扫描器等,一般称为资讯的输出和输入装置。为提高解析度以及输入和输出的速度,需要发展高灵敏度和稳定的感光材料,例如镭射印表机和影印机上的感光鼓材料,目前使用的是无机的硒合金和有机的酞菁染料。显示活动影象资讯的主要部件是阴极射线管(CRT),广泛地应用在计算机终端显示器和平面电视上,CRT目前用的电致发光材料,大都使用稀土掺杂(Tb3+、Sn3+、Eu3+等)和过渡元素掺杂(Mn2+)的硫化物(ZnS、CdS等)和氧化物(Y2O3、YAlO3)等无机材料。
为了减小CRT庞大的体积,资讯显示的趋势是高解析度、大显示容量、平板化、薄型化和大型化,为此主要用了液晶显示技术(LCD)、场致发射显示技术(FED)、等离子体显示技术(PDP)和发光二极体显示技术(LED)等平板显示技术,广泛应用在晰度电视(HDTV)、电视电话、计算机(台式或可移动式)显示器、汽车用及个人数字化终端显示等应用目标上,CRT不再是一支独秀,而是形成与各种平板显示器百花争艳的局面。
在液晶显示技术中用的液晶材料早已在手表、计算器、膝上型电脑、摄像机中得到应用,液晶材料较早使用的是苯基环己烷类、环己基环己烷类、吡啶类等向列相和手征相材料,后来发展了铁电型(FE)液晶,响应时间在微秒级,但铁电液晶的稳定性差,只能用分支法(side-chain)来改进。目前趋向开发反铁电液晶,因为它们的稳定性较高。
液晶显示材料在大萤幕显示中有一定的困难,目前作为大萤幕显示的主要候选物件为等离子体显示器(PDP)和发光二极体(LED)。PDP所用的荧光粉为掺稀土的钡铝氧化物。用类金刚石材料作冷阴极和稀土离子掺杂的氧化物作发光材料,推动场发射显示(FED)的发展。制作高亮度发光二极体的半导体材料主要为发红、橙、**的GaAs基和GaP基外延材料、发蓝光的GaN基和ZnSe基外延材料等。
由于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要处理、传输和储存超高资讯容量达太(兆兆)数字位(Tb,1012bits),超高速资讯流每秒达太位(Tb/s),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了太位资讯时代。现代的资讯储存方式多种多样,以计算机系统储存为例,储存方式分为随机记忆体储、线上外储存、离线外储存和离线储存。随机记忆体储器要求整合度高、资料存取速度快,因此一直以大规模整合的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半导体动态随机储存器(DRAM)为主,256兆位的随机动态储存器的电晶体超过2亿个。外储存大都用磁记录方式,磁储存介质的主要形式为磁带、磁泡、软磁碟和硬磁碟。磁储存密度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磁介质材料的改进,相继用了磁性氧化物(如g-Fe2O3、CrO2、金属磁粉等)、铁氧体系、超细磁性氧化物粉末、化学电镀钴镍合金或真空溅射蒸镀Co基合金连续磁性薄膜介质等材料,磁储存的资讯储存量从而有了很大的提高。固体(闪)储存器(flash memory)是不挥发可擦写的储存器,是基于半导体二极体的积体电路,比较紧凑和坚固,可以在记忆体与外存间插入使用。记录磁头铁芯材料一般用饱和磁感大的软磁材料,如80Ni-20Fe、Co-Zr-Nb、Fe-Ta-C、45Ni-55Fe、Fe-Ni-N、Fe-Si、Fe-Si-Ni、67Co-10Ni-23Fe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巨磁阻(GMR)材料,在一定的磁场下电阻急剧减小,一般减小幅度比通常磁性金属与合金的磁电阻数值约高10余倍。GMR一般由自由层/导电层/钉扎层/反强磁性层构成,其中自由层可为Ni-Fe、Ni-Fe/Co、Co-Fe等强磁体材料,在其两端安置有Co-Cr-Pt等永磁体薄膜,导电层为数nm的铜薄膜,钉扎层为数nm的软磁Co合金,磁化固定层用5~40nm的Ni-O、Ni-Mn、Mn-In、Fe-Cr-Pt、Cr-Mn-Pt、Fe-Mn等反强磁体,并加Ru/Co层的积层自由结构。用GMR效应的读出磁头,将磁碟记录密度一下子提高了近二十倍,因此巨磁阻效应的研究对发展磁储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声视领域内镭射唱片和镭射唱机的兴起,得益于光储存技术的巨展,光碟存贮是通过调制镭射束以光点的形式把资讯编码记录在光学圆盘镀膜介质中。与磁储存技术相比,光碟储存技术具有储存容量大、储存寿命长;非接触式读/写和擦,光头不会磨损或划伤盘面,因此光碟系统可靠,可以自由更换;经多次读写载噪比(CNR)不降低。光碟储存技术经过CD(Compact Disk)、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发展到将来的高密度DVD(HD-DVD)、超高密度DVD(SHD-DVD)过程中,储存介质材料是关键,一次写入的光碟材料以烧蚀型(Tc合金薄膜,Se-Tc非晶薄膜等)和相变型(Te-Ge-Sb非晶薄膜、AgInTeSb系薄膜、掺杂的ZnO薄膜、推拉型偶氮染料、亚酞菁染料)为主,可擦重写光碟材料以磁光型(GdCo、TeFe非晶薄膜、BiMnSiAl薄膜、稀土掺杂的石榴石系YIG、Co-Pt多层薄膜)为主。光碟储存的密度取决于镭射管的波长,DVD盘使用的InGaAlP红色镭射管(波长650nm)时,直径12cm的盘每面储存为4.7千兆位元组(GB),而使用ZnSe(波长515nm)可达12GB,将来用GaN镭射管(波长410nm),储存密度可达18GB。要读写光盘里的资讯,必须用高功率半导体镭射器,所用的镭射二极体用化合物半导体GaAs、GaN等材料。
镭射器除了在光碟储存应用之外,在光通讯中的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有了低阈值、低功耗、长寿命及快响应的半导体镭射器,使光纤通讯成为现实。光通讯就是由电讯号通过半导体镭射器变为光讯号,而后通过光导纤维作长距离传输,最后再由光讯号变为电讯号为人接收。光纤所传输的光讯号是由镭射器发出的,常用的为半导体镭射器,所用材料为GaAs、GaAlAs、GaInAsP、InGaAlP、GaSb等。在接受端所用的光探测器也为半导体材料。缺少光导纤维,光通讯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低损耗的光学纤维是光纤通讯的关键材料,目前所用的光学纤维感测材料主要有低损耗石英玻璃、氟化物玻璃和Ga2S3为基础的硫化物玻璃和塑料光纤等,1公斤石英为主的光纤可代替成吨的铜铝电缆。光纤通讯的出现是资讯传输的一场革命,资讯容量大、重量轻、占用空间小、抗电磁干扰、串话少、保密性强,是光纤通讯的优点。光纤通讯的高速发展为现代资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有线传播外,资讯的传播还用无线的方式。在无线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行动电话。行动电话的使用者愈多,所使用的频率愈高,现在正向千兆周的频率过渡,电话机的微波发射与接收亦是靠半导体电晶体来实现,其中部分Si电晶体正在被GaAs电晶体所取代。在手机中广泛用的高频声表面波SAW(Surface Acoustic We)及体声波BAW(Bulk Surface Acoustic We)器件中的压电材料为a-SiO2、LiNbO3、LiTaO3、Li2B4O7、KNbO3、La3Ga5SiO14等压电晶体及ZnO/Al2O3和SiO2/ZnO/DLC/Si等高声速薄膜材料,用的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则集中在BaO-TiO2体系、BaO-Ln2O3-TiO2(Ln=La,Pr,Nd,Sm,Eu,Gd)体系、复合钙钛矿A(B1/3B¢2/3)O3体系(A=Ba,Sr;B=Mg,Zn,Co,Ni,Mn;B¢=Nb,Ta)和铅基复合钙钛矿体系等材料上。
随着智慧化仪器仪表对高精度热敏器件需求的日益扩大,以及手持电话、掌上电脑PDA、膝上型电脑和其它行动式资讯及通讯装置的迅速普及,进一步带动了温度感测器和热敏电阻的大量需求,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是由Co、Mn、Ni、Cu、Fe、Al等金属氧化物混合烧结而成,其阻值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型下降,阻值-温度系数一般在百分之几,这一卓越的灵敏度使其能够探测极小的温度变化。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一般都是由BaTiO3材料新增少量的稀土元素经高温烧结的敏感陶瓷制成的,这种材料在温度上升到居里温度点时,其阻值会以指数形式陡然增加,通常阻值-温度变化率在20~40%之间。前者大量使用在镍镉、镍氢及锂电池的快速充电、液晶显示器(LCD)影象对比度调节、蜂窝式电话和移动通讯系统中大量用使用的温度补偿型晶体振荡器等中,来进行温度补偿,以保证器件效能稳定;此外还在计算机中的微电机、照相机镜头聚焦电机、印表机的列印头、软盘的伺服控制器和袖珍播放机的驱动器等中,发现它的身影。后者可以用于过流保护、发热器、彩电和监视器的消磁、袖珍压缩机电机的启动延迟、防止膝上型电脑常效应管(FET)的热击穿等。
为了保证资讯执行的通畅,还有许多材料在默默地作著贡献,例如,用于制作绿色电池的材料有:镍氢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用MH合金和Ni(OH)2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用LiCoO2、LiMn2O4和MCMB碳材料等电极材料;行动电话、PC机以及诸如数码相机、MD播放机/录音机、DVD装置和游戏机等数字音/视讯装置等中钽电容器所用材料;现代永磁材料Fe14Nd2B在制造永磁电极、磁性轴承、耳机及微波装置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用途;印刷电路板(PCB)及超薄高、低介电损耗的新型覆铜板(CCL)用材料;环氧模塑料、氧化铝和氮化铝陶瓷是半导体和积体电路晶片的封装材料;积体电路用关键结构与工艺材料(高纯试剂、特种气体、塑封料、引线框架材料等),不一而足,这些在浩瀚的材料世界里星光灿烂的新材料,正在数字生活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规模积体电路将迎来深亚微米(0.1mm)矽微电子技术时代,小于0.1mm的线条就属于奈米范畴,它的线宽就已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数相近,电子在器件内部的输运散射也将呈现量子化特性,因而器件的设计将面临一系列来自器件工作原理和工艺技术的棘手问题,导致常说的矽微电子技术的“极限”。由于光子的速度比电子速度快得多,光的频率比无线电的频率高得多,为提高传输速度和载波密度,资讯的载体由电子到光子是必然趋势。目前已经发展了许多种镭射晶体和光电子材料,如Nd:Y、Nd:YLF、Ho:Y、Er:Y、Ho:Cr:Tm:Y、Er:Y、Ho:Cr:Tm:YLF、Ti:Al2O3、YVO4、Nd:YVO4、Ti:Al2O3、KDP、KTP、BBO、BGO、LBO、LiNbO3、K(Ta,Nb)O3、Fe:KnBO3、BaTiO3、LAP等,所有这些材料将为以光通讯、光储存、光电显示为主的光电子技术产业作出贡献。随着资讯材料由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向光子材料发展,将会出现单电子储存器、奈米晶片、量子计算机、全光数字计算机、超导电脑、化学电脑、生物电脑和神经电脑等奈米电脑,将会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数字生活。
本世纪以来,以数字化通讯(Digital Communication)、数字化交换(Digital Switching)、数字化处理(Digital Processing)技术为主的数字化生活(Digital Life)正在向我们招手,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清晨,MP3音箱播放出悦耳的晨曲,催我们按时起床;上班途中,开启随身携带的膝上型电脑,进行新一天的工作安排;上班以后,通过网际网路召开网路会议、开展远端教学和实时办公;在下班之前,我们远端启动家里的空调和溼度调节器,保证家中室温适宜;下班途中,开启手机,悠然自在观看精彩的节目;进家门前,我们接收网上订购的货物;回到家中,和有线电视台进行互动,观看和下载喜欢的节目和歌曲,制作多媒体,也可进入社群网际网路,上网浏览新闻了解天气……这一切看上去是不是很奇妙?似乎遥不可及。其实它正在和将要发生在我们身边,随着新一代家用电脑和网际网路的出现,如此美好数字生活将成为现实。当享受数字生活的同时,饮水思源,请不要忘记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绚丽多彩的新材料世界!
北京科技大学出过什么名人或杰出人士?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院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毕住?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1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 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返回顶部
高庆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庆狮,男,汉族,福建厦门人,生于1934年8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中心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计算机系统设计,后来移交给军方)。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兼职首席研究员,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名誉教授。1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教学方面:指导过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从事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958~1980),并行算法(13年起),自然语言及其处理(1980年起),人类智能及其模拟和应用(1980年起),网络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作设计,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第一台10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专为两弹一星研制的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个管理程序(在109丙机上)总体设计负责人。研究并指导过两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汇 300多万美元。获国家级一等奖两个(集体一项是理论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另一项是体系设计负责人之一);科学院特等奖一个(集体);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四个。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计算机应用;2、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3、自然语言及其处理;4、人类智能及其模拟与应用。专著有3部:《向量计算机》(科学出版社,)、《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选编》(新华出版社,1985)、《智能系统基础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过《一个带有可变结构的总线的常数排序处理机阵列》、《无冲突存取系统的一类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如《通用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等30多篇有关重大工程的论证报告。
返回顶部
周国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国治,男,汉族,广东潮阳人, 生于1937年3月。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并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回国后,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导师,并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教学方面:周国治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计算”、“冶金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方面 :周国治的科研领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学”方面。其主要贡献可概况为如下三个方面:1. 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和相图的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近期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几何模型已发展成统一化模型,并将热力学性质的计算进一步扩展到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2. 氧离子迁移的理论和应用。周国治及其科研小组系统的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并将这一理论成果应用到各种工艺过程中,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并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项专利。3. 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已成功地被应用于纳米材料,储氢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国治的许多科研成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研究成果也被系统地编入多部高校教科书和专著中用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周国治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二项,获得美国专利三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返回顶部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难先,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生于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2~1980年间任助教、讲师;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互大学、IBM公司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所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1981年CDC公司技术发明奖;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深研究员奖,2001年国家863十五年重要贡献奖。
教学方面:主 讲“电动力学”、“振动波动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等课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固体界面声子谱与应用物理中逆问题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层化合物和应用物理逆问题的研究。第一个从第一原理出发算出石墨与锂石墨的各种光学性质及色散关系,并分析了等离子散发的起源。在国际开创用数论方法由结合能由线得出原子间对势的简捷而严格的公式,并结合虚拟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原子间、离子间和原子与离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立问题。和国际先进软件平台接轨,建立了面向国家目标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创性内容的科技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对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结构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问题研究包括黑体辐射逆问题、由声子比热反溃声子能谱逆问题、晶体总热反溃原子部二体相互作用问题、费米体系能谱问题、单电子周期势反溃等效离子-电子相互作用问题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开创的),如第一个运用富氏卷积和数论中莫比乌斯变换得到问题的两种严格形式解,并分析了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及稳定性。所建立的比热逆问题的普遍解,推广和统一了爱因斯坦解与德拜的解,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测焦点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工作,曾发表各种论文几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锂石墨光谱从头计算及其离子激光之起源》和《变型莫比乌斯定理的物理应用》;译著有《付里叶变换及其物理应用》、《振动波动物理学》等。
返回顶部
葛昌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男,汉族,浙江平湖人,生于1934年3月6日。党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物理冶金专业。1952~年在冶金部钢铁冶金总院先后在冶金室、压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担任专题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 月作为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在Max-Planck材料科学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研究,获Dresden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评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定“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特种材料与制品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陶瓷科学院层状和梯度材料学会;世界陶瓷科学院自蔓延高温合成学会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业”等国际、国内刊物的编委。
教学方面:到2002年共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1960~ 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项目“以复合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 ~2000年提出、论证和指导完成了“863”课题“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过验收。“以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陶瓷”获得发明专利(87101293.6 )。1985年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后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粉末冶士点和北京科技大学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在国内外各类核心刊物上主要发表论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Ceramics.P/M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ISTP收录11篇,被 CSCD收录8篇,被EI收录19篇。专著一部。
返回顶部
陈先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先霖,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生于1928年9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机械系冶金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中国首
求大和战列舰的资料等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日趋动荡,日本国内政治形势也在不断恶化,其右翼势力为了转嫁国内矛盾,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日本与美国由此在太平洋地区产生激烈利益冲突。1934年1月,日本在新的《帝国国防方针》中,正式将美国视为想敌,并判定日美两国海军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太平洋为战场展开决战。
就在日本提出《方针》的同时,1922年于华盛顿签署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将于1936年12月31日到期。按该条约规定,美、英、日、意、法五国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排水量之比为5:5:3:1.75:1.75,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而一旦条约失效,上述限制即不复存在。面对这样的形势,日本一方面在谈判桌上与美、英等国为制定新的军备条约讨价还价,一方面暗自筹备建造新型战列舰。
作为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西方列强薄弱、又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实力雄厚的美国竞争。对此,日本也早有觉悟,但是为了与对手争夺亚太利益,实现军国主义野心,仍然依照明治时代以来奉行的“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海军发展思路,寄望依靠单舰的质量优势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开始为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未雨绸缪。
按照他们的估计,美国海军当时只有建造406毫米口径舰炮的经验,且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其舰艇宽度不能超过33米,因而即使造出更大的重炮,也没有合适的平台搭载。相形之下,日本早在1916年已经试制过1 门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积累了此类超级火炮的生产经验。日军相信,一旦建造出搭载46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其海军将足以获得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从而将美国海军逐出西太平洋。
设计定型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新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副炮12门(4座三联装)或200毫米副炮8门(4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 20,000~35,000米距离的打击。舰政本部接到命令后,以其第4部基本主任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日本舰艇设计权威平贺让造船中将在技术上加以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了23个设计方案,分别编号为A-140~A-140F5。
按照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标准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宽42.4米、吃水10.4米、主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装备460毫米主炮9门。照此方案,新舰的3座三联装主炮将和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于前甲板。其优点在于战斗中便于集中火力射击,缺点是一旦单座炮塔被击中,极有可能殃及另外2座炮塔,造成整体战斗力的丧失。对此,日本海军考虑再三,在前后否定了其他6种主炮布局后,最终用2座三联装炮塔配置于前甲板,1座三联装炮塔居于后甲板的设计。这种方案在集中火力,节省重量,以及防护效果上取得了均衡,相同设计也出现在同期建造的美国海军最后一代战列舰(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它级和衣阿华级)和意大利海军的维内托级战列舰上,被公认为战列舰主炮最佳布局。
新舰的460毫米口径主炮有两种身管设计方案,一种用45倍径身管,另一种用50倍径身管。尽管在射程、炮口初速和弹丸重量等方面,50倍径舰炮的性能均高于45倍径舰炮,但由于其尺寸过大,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在设计中,另一个让日本人很费心思的地方便是动力装置。按A-140方案,新战列舰将用传统的蒸汽轮机,但受到德国海军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以柴油机动力获得18,000海里/15节的惊人续航力刺激,日本在A-140A到A-140F4方案中,都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方式。不过,后来由于安装柴油机的日本海军“大鲸”号潜艇母舰的故障率颇高,日方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构思,依然回到蒸汽轮机的动力模式中。
就在日本秘密设计超级战列舰的同时,其与英、美在伦敦海军会议上的谈判正在逐渐趋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同年,日本海军提出了对美截击战略,设想先以潜艇和航空兵对远道而来的美国舰队进行消耗战,然后于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依靠以新型超级战列舰为核心的打击舰队,通过舰炮决战歼灭美国舰队。在该战略的指导下,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即所谓“03造船”),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舰(当时称为1号舰和2号舰)。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技术变通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通过向西方不断学习,积累了相当的造船经验和技术,到昭和时代,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技术水平与西方不分伯仲。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且常年处于战争条件下的岛国,建造排水量超过条约型战列舰近一倍的巨型战列舰,无疑是国家整体实力难以承受的举动,其中的技术难度也不易克服。然而,在急剧膨胀的扩张欲望驱动下,日本决心不惜代价完成此级空前强大的战列舰,为此动用了包括十余万吨优质钢材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耗巨资为造船工业增添大量设备,并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在“大和”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前后花费 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排水量需要200万日元——这是倾举国之力来建造的2艘巨舰。
战列舰需要大量的优质特种钢板,特别是装甲钢,此前,日本的装甲钢无论在材质还是加工工艺上均不如西方,因此,在新舰的建造过程中,如何开发新型装甲钢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日本海军旧有的战舰舷侧装甲钢主要用渗碳表面硬化的镍铬合金钢(战列舰舷侧装甲一般都用表面硬化钢,而甲板装甲则用均质钢),即所谓VC钢(维氏渗碳钢)。这种钢材有两个缺点,一是表面硬化工艺使钢材失去韧性而变脆,容易被对方穿甲弹击碎;另一方面,进行渗碳处理需要花费4~5个昼夜的时间,再加上煅烧时间,制造一块钢板需要一个月——对需要约2万吨舷侧装甲钢的2条在建新舰来说,如此速度不能接受。
考虑到上述情况,日本开发出另外一套加工技术,即不再对材料表面进行渗碳处理,而是直接运用锻烧以及热处理方法对钢材进行硬化,生产出一种被称为VH钢(维氏硬化钢)的新装甲钢。这种钢材在增强硬度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根据实验测算,VH钢与 VC钢相比,抗冲击值有很大提高,其余性能则基本一致。此外,制造一块VH钢的时间只需要10天,是VC钢的1/3。由于具有上述两大优点,新钢材被1号舰用作舷侧及主炮炮塔正面装甲用材。
为了能够保质保量的制造出合适的钢材以供新舰建造之用,日本还耗费巨资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费1,000万美元),从而保障了制造包括650毫米厚VH钢板(“大和”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压件。
战后,美国根据弗吉尼亚海军测试中心对缴获的大和级3号舰“信浓”(该舰后来改为航空母舰,因此部分装甲钢没有安装)的剩余VH钢板进行测试,宣称日本战列舰的装甲钢抗弹性只相当于美国产品的83.9%。但客观分析,作为日本海军“04造船”组成部分的“信浓”号,由于在建期间战争形势开始恶化,原材料缺乏(特别是制造优质装甲钢所必需的镍和铬),对装甲钢进行表面热处理的熟练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很多有经验的技工被征兵),导致其建造质量极为低劣,以至命中4条鱼雷便告沉没(“大和”号被击中10条鱼雷、24颗,“武藏”号被击中19条鱼雷、 17颗,当然,“信浓”的沉没与没有关闭水密门、舰上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而且潜射鱼雷的威力也比航空鱼雷大)。以这样的装甲钢与战前不惜工本、充分保证原材料供应和工艺质量造出来的“大和”号装甲相比,显然是不妥的。后来,美国人测试过另外一块183毫米厚VH钢,结论则是品质与美国装甲钢同样优良。
在主炮制造上,日本遇到一个重大难题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具备足够强度?过去他们试制的 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以往战列舰的主炮炮身制造均用套筒的方法,将2个或多个管子套在一起,经加热和冷处理后,使管子压缩在一起。而自紧工艺则是使用一根内径比所需口径小一些的钢管,在高压下扩展其内膛,使制成后的身管可以通过自身金属的内压消除炮管内层表面的小裂缝,借以增强炮身强度。用此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成功,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生不逢时
1号舰的建造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总体上比较顺利。1939年5月~10月,该舰锅炉安装完毕,9~11月,主机上舰。1940年7月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号——这个名字来自日本古代的大和国,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以此命名该舰,可见对其寄予的厚望。但在当年8月8日举行的下水仪式上,由于负责宣读舰名的吴镇守府长官的嗓音太低,在场的很多人根本不能听清舰名,而在事后猜测该舰舰名为“亚细亚”,有人甚至还进一步推测说2号舰将被命名为“东亚”。
下水后的“大和”号开始了紧张的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从10月16日起,“大和”号开始试航,10月22日,这艘7万吨的巨舰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达到了27.46节的高速,试航获得成功。11月1日,“大和” 号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12月7日,这艘巨型战列舰在试航中进行首次主炮射击,9门460毫米舰炮指向一舷,伴随震耳欲聋的巨响(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听到了)9枚重1,460公斤的巨型炮弹打向2万米外,9门主炮齐射产生的后坐力高达8000余吨。
就在“大和”号显示威力的同时,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正向夏威夷进发,其核心是联合舰队最强大的6艘航空母舰。1941年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从6艘航母上起飞的上百架舰载机偷袭了珍珠港基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群。这一行动在宣告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同时,也确立了海上新霸主——航空母舰的地位,巨炮厚甲的战列舰在它面前显得黯然失色,一个全新的海空时代到来了。
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在珍珠港偷袭成功的消息传来后,“大和”号建造设计者们的心情,只知道在这一天,该舰结束了试航。8天后,即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正式竣工,入吴镇守府船籍,并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从此开始了它的海军服役生涯。
特色舰体
为尽可能缩短装甲带并为主炮射击提供稳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号舰体设计得十分粗短,长宽比为6.76:1。若想以这样的舰形凭借15万轴马力(只相当于一艘日本重型巡洋舰的最大输出功率)的动力获得27节的高速,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从1935年开始,经过长期水池试验,先后提出40多个不同的线型,最终确定了“大和”号极富特色的舰体特征。
“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用当时极为新颖的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形舰艏相比,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减少约3米的水线长度,节省了 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
有人认为这种舰艏和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从侧面看,“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衣阿华级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相比之下,“大和”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形式,而效能也更为明显。
世界上大多数战列舰的舰体内侧曲线呈外张的弧形,而“大和”号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减阻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外形和衣阿华级非常相似,不同点在于,美舰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平直了,而“大和”号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舰艉,看上去非常流畅,实际减阻效能也更为优越。之所以出现以上差异,并不是因为美国人在舰体设计上比日本差,实在是受限于巴拿马运河的宽度限制,只好用舯部平直舷墙弥补其舰宽的不足。
“大和”号另一个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其作战指挥中心所在的舰桥。该舰桥从龙骨处算起高达45米,相当于15层楼房,从远处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指挥仪,可以旋回)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和司令塔等,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从外形看,“大和”号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
“大和”号舰艉同样与众不同。与高达8.6米的舯部舷墙相比(水线以上),其舰艉仅有6.4米高,低陷下去一块,由此可以通往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也暂时停放在这里。在“大和”号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 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作用。一般来说,战列舰大多用的是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为此“大和”号才用了上述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大和”号的舵效非常明显,在航速26节状态下,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几乎可以算为世界上转弯性能最好的战列舰——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对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作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战术回旋直径比航速更为重要。
火力优势
“大和”号的主炮为3座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注2],出于保密考虑,日本海军将其称为400毫米舰炮。该炮由吴海军工厂舰炮部研制,火炮炮身长21.3米,单具炮管重165吨,1座炮塔内3门火炮全系统总重为1,720吨,加上790 吨炮塔装甲和,总重达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指不计算时的重量)。该炮俯仰角为+45°~ -5°,装弹时固定在+3°位置。主炮炮身的俯仰和炮塔的转动均用液压驱动,俯仰速度8°/秒,炮塔旋回一周需3分钟。炮弹用机械装填,其扬弹速度为 10发/分。主炮塔后部装有世界最大的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带电罗经,可在航行时保持稳定),另附有98式射击仪和98式方位瞄准仪。通过这些装置,保证了94式舰炮在远程炮战中的射击精度。94式主炮的射速较低,为1.8发/分。
“大和”号的460毫米火炮配有3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内置33.85公斤,弹长1,953毫米,发射药重330公斤(分别由6个各重55公斤药筒组成),发射时膛压32公斤/ 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45°仰角最大射程42,050米,仰角40°时射程为40,700米,30°时为35,826米,20°时为 27,916米,10°时为16,843米。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相同,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 11,900米。后者装填有63.5公斤,用于打击无装甲的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大和”号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
一般来说,三联装舰炮齐射时发射出去的弹丸在飞行中往往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之道便让中间的火炮与两侧的2门火炮交替发射。“大和”号则在主炮上安装有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炮的发射时间比2门侧炮延迟3/1,000~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齐射,提高了瞬时火力强度。
“大和”装备的这种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处于第二位的衣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型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在口径、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和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众所周知,战列舰主炮是一种远程抛射型火炮,其炮弹穿甲威力取决于弹丸的重量、下落前的弹道顶点(这两点保证了炮弹的势能和着舰动能)以及着舰角度,而射程远的火炮其弹道顶点通常较高。弹丸越重、射程越远的火炮穿甲威力就越大(额外还应考虑弹丸的外形、弹体材料和工艺等次要因素),同时具备这两个优势的“大和”号主炮无疑比衣阿华级主炮拥有更强的穿甲力。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参见附表)
单纯从数据来看,这种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如果同时考虑双方的装甲防护水平,我们便会发现,“大和”号在20000~30000米距离(这是战列舰一般用的远程炮战距离)已经可以贯穿衣阿华级的主装甲带(也可以击穿世界上其他任何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而后者的主炮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有人认为“大和”主炮的射击精度较差,射速也较Mk7低,因而怀疑94式舰炮的实战效能,关于此精度问题,笔者并未找到证明其很差的可靠证据。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来说,其身管寿命200~250发,而火炮膛压小得多的衣阿华级的Mk7型主炮身管寿命也只有 290~350发,这说明94式的身管强度并不差。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战列舰火炮射击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无疑比舰体细长的衣阿华级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
“大和”的副炮用从“最上”级巡洋舰上拆卸下来的3年式60倍径155毫米舰炮12门(4座三联装),其炮身长9,615毫米,单炮重12.7吨,整座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该炮使用55.87公斤重穿甲弹(其它类型炮弹重量相同),火炮俯仰角+55°~-10°,炮口初速980米/秒,45°仰角时的最大射程为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和460毫米主炮一样,该副炮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射速5~7发/分。每门3年式副炮备弹150发,用基线8米的测距仪。
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其4座炮塔中的2座被安装在舰体中心线上,分别位于2、3号主炮塔后部,另外2座安装于上层建筑的两侧(这2座炮塔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安装高)。这种设计可以保证“大和”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如前文所述,“大和”的主、副炮都能对空射击,但它们毕竟不是专门设计的高,移动缓慢而跟随精度较差,对空射击只能起到干扰来袭飞机的恐吓作用。该舰的防空任务主要由127毫米和25毫米高承担。
“大和”建成时装备有12门89式40倍径127毫米口径高(6座双联装,均带有防盾),后来在改装中增至24门(12座双联装,一半带有防盾)。该炮俯仰角为+90°~-8°,所用炮弹重23.5公斤。火炮初速725米/秒,最大射程14,800 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发/分,身管寿命800~1500发。
“大和”建成时另装备24门96式60倍径25毫米口径高(8座三联装,均带有防盾),后来陆续加装,最终总数达到152门(三联装50座,单装2座)。该炮俯仰角+90°~-10°,弹重250克,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发/分。
“大和”号的这两型高炮于太平洋战争中被广泛用于舰艇防空。在战争初期算得上两种性能优秀的高炮,但到了战争后期,随着美国飞机的性能和飞行员水平的大幅提高,日方的25毫米高炮与美国配备近炸引信的40毫米高炮相比,显得威力不足。加上高炮射击指挥系统的落后,使得“大和”上高炮数量不断增加,但防空能力却没有显著提高。
防护特征
“大和”号是一艘极为重视防护的巨型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该舰的装甲应该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炮弹着舰速度500米/秒左右),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型航空。
为实现上述要求,“大和”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和防御板,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该舰舱,主机和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舰体中部,有厚重的装甲带加以重点防御(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达410毫米,用VH装甲钢,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厚度为200~75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铬合金钢。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在“大和”号的主防御区划以外的舵机舱也敷设了厚甲,其主、副舵机舱顶部装甲均为200毫米,主舵机舱舱壁装甲厚350~360毫米,副舵机舱装甲厚 250~300毫米。
作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枢纽,位于舰桥处的司令塔也是一个重点防护区域。其侧壁及顶部装甲厚达500毫米,而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御区的通信线路则被300毫米厚的重装甲保护起来。
“大和”号主炮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带有45°倾角,侧面 250毫米,后部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必须指出的是,当时欧美在设计战列舰主炮炮塔时,侧、后部的装甲一般比顶部厚很多,而“大和”号却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日本海军对远程炮战中垂直落下的炮弹更加警惕外,恐怕也与其海军内部航空制胜论者在该舰建造过程中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
“大和”号主炮底座的前部和侧部装甲厚度均为560毫米,后部装甲则为380~440毫米。为了加强主炮库的防护,日本人还在主炮前的主甲板处敷设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铜护板,可抵御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50公斤。为减轻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仅为25毫米,只能抵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但其炮塔底座却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以保护通向库的通道。
“大和”号烟囱的下部设有50毫米装甲,而位于中甲板烟囱开口处则装有一块非常独特的“蜂窝”装甲板,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直径180毫米的小孔。这样既可以保证排烟顺畅,又使这一区域获得了有效保护。
“大和”号是最后一代战列舰中装甲最厚重的一艘,事实上也是整个战列舰发展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不仅如此,该舰的装甲带还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向内倾斜20°,是最后一代战列舰中倾角最大的舷侧装甲(其次为美国的衣阿华级和南达科它级,舷侧倾角19°)。而“大和”号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的倾角,在最后一代战列舰中,只有该型舰用这种倾斜式装甲甲板。
在水下防护方面,设计要求“大和”的防雷隔舱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美国最后一代战列舰要求能抗击320公斤TNT打击,德国的“俾麦斯”级要求抗击250公斤TNT),在被击中2~3发鱼雷的情况下,战斗力不受影响。为防水雷,舰底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1,147个水密隔舱。但作为一艘以炮战为主要任务、强调集中防御的战列舰,“大和”号的水下防护系统总长只占全舰长度的40%,这显然不利于防御鱼雷攻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