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后市究竟怎么走

2.原油暴跌是为什么

3.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4.问一个有关经济的问题~~~

油价后市究竟怎么走

油价12年低位反弹_油价史低

 什么因素导致严寒的冬季没有支持油价的走高?抛开股市是因上周中国公布的GDP跌破7进入6时代施压下跌外,单从原油价格的下跌走势谈起。

1.油价下跌不是中国经济放缓所致

这两天有国际传媒认为油价大跌的贼魁祸首是中国经济放缓所致,这真是无稽之谈,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中国近期经济数据如GDP的确跌破了7进入了6时代比较差,但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量占据世界第二,这个速度依旧排列在全世界的前列,因此对原油的需求并没有出现减少啊。

其次,中国普通汽油柴油的价格并没有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而下调,自从发改委开启油价形成机制以来连续爽约的现象出现,这说明中国是在撑油价而非打压油价。

第三,中国的原油进口并没有大幅减少和下降,反之随着战略储备油库陆续进入收储阶段,中国加快了原油的进口,中国***刚刚在出访沙特和伊朗时,达成了新的合作能源协议。

以上几点说明中国的经济放缓并不是油价暴跌的主要因素,更不是油价下跌的推手,反之过低的油价对中国经济并不是很有益处。因为中国的采油企业也会亏损,同时全球较大的油田也有中国的股份。

2.原油价格暴跌成谜的原因分析

油价从2015年开始下跌走低,到2016年1月份创下27.56美元的低位,从学术专家到媒体到坊间说的最多下跌因素就是需求低迷供应充足这个理由。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分析油价的走势呢?

首先,油价的暴跌供需失衡是第一个因素,供应没有减少而需求严重不足;全球经济走势乏力,新兴国家首当其冲,尤其是在美国去年12月份加息后,美元企稳反弹而其他货币包括暴跌最能说明,美国经济一枝独秀而其他经济体走势放缓。

任何商品只要供需失衡其中一个,就能导致价格出现单边运行,这是资产价格运行的基础支持和主导因素。

其次,虽然IS供给利比亚点燃了300吨原油,但是这些不足以导致油价的供应减少,而沙特和俄罗斯虽然要协调产出,但是在当前俄国经济陷入困境之际,这只能是口头表态;从表态到现在都没有见到俄国的行动。

伊朗经济制裁被国际社会取消后将杀入原油供应市场,20美元的采购成本是很多国家坚守的成本,目前在30美元附近震荡来说还有下行的空间,虽然美国页岩气的生产陷入了困境,但是美国原油储备充足,近期不会引发任何供应短缺的疑虑。

第三,美银美林经济学家Mihael Hanson认为主要是贸易渠道、金融流动和信心层面影响了油价的暴跌,尤其是最后一个因素。这说明当前压垮油价的还是者对经济走势没有信心,这个现象好似当前A股的暴跌也是因投资者信心不足一月。

第四,油价当前的下跌也是恐慌情绪达到极致所引发的,油价在跌破30美元的支持后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跌破33美元可以认为是多头期权强行平仓而空头行权的开始,恐慌性在跌破30美元就能说明空头期权继续得逞。

我们从原油恐慌性指数也能观察到这一点,在上周三该指数达到了72.5的高位,这个位置正好和原油跌至27.56美元/桶的位置吻合。随后该指标有所改善而回落,油价开始企稳展开调整到当前。

那么,油价在当前低位基础上展开的反弹是否可以构成抄底呢?相信很多机构和个人依旧会把25美元试探当作企稳的开始,当前的油价还未到抄底的时候,就像我在油价此前跌至40美元的观点一样。

原油暴跌是为什么

根据欧佩克的预期,2015年全球原油需求为每日2890万桶,是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该需求水平低于上月欧佩克成员国的日均产量及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每日生产3000万桶的目标。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能源信息署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的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150万桶,而此前市场预期减少220万桶,库存意外增加暗示需求疲弱。

在两大数据的拖累下,纽约原油期货价格10日收报每桶60.94美元,盘中跌至近五年半低点60.43美元。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下挫3.9%,报每桶64.24美元。在11日欧洲交易时段,国际油价小幅反弹,然而过去五个月的持续下跌,已经让油价刷新五年低位。

从基本面看,2014年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实际石油需求增长缓慢,页岩油供应增加和欧佩克稳产,国际石油市场出现的供应过剩情况是油价下跌不可否认的诱因之一。

然而,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国际油价的一跌再跌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供需失衡基本面来分析,更多的是政治和人为因素的博弈。长期来看,页岩油从供给增长和价格传递两个层面降低国际原油价格,同时这种供应的多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加剧美国和欧佩克之间的原油产量博弈。

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摘要

 上周公布了2季度经济数据,紧接着21世纪等媒体报道央行窗口指导一级交易商、额外增加MLF额度买入中低等级信用债,而在周末一行两会集体发布了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监管尺度有所放松,而市场也闻风而动,当天股市大涨债市大跌,这是不是意味着痛苦的去杠杆不做了,要重新开闸放水呢?

 客观来说,目前的政策确实存在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

 最直观的压力来自于经济增长。2季度GDP增速降至6.7%,重新降至16年以来本轮经济反弹的最低点,在过去10年当中仅高于金融危机时09年1季度6.4%的增速。

 从三驾马车来看,均在减速。其中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从17.6%降至12.3%,内需中的投资增速从7.6%降至5.2%,消费增速从9.8%降至9%,而且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增速都是多年新低。

 从生产法来看,2季度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增速居然有所反弹。但是服务业的回升主要归功于三大行业,交运仓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业,前两者的回升还好理解,一个代表物流行业、一个代表移动上网,都有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业增速的回升有点不合逻辑,因为金融业做的是钱的生意,但明显到处都缺钱啊,货币和融资增速都在大幅下降,金融业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这其实说明目前除了部分新经济还在增长,大部分靠货币驱动的传统经济都在减速。

  二是债务违约激增。

 今年上半年,债务违约风险明显增加。

 从债券市场来看,到目前为止债市新增13个违约主体,而17年全年只有12个违约主体,违约主体数量测算的信用债边际违约率为0.5%,远高于去年的0.29%。截止目前债市违约未兑付的本金大约800亿,占17万亿信用债存量的比重也约在0.5%。

 而且从违约企业类型来看,只有7%是地方国企,而民营企业比例高达74%,其余19%的所谓中外合资企业其实也是民营企业,民企是债务违约的重灾区。

 而从P2P行业来看,6/7两月爆雷的平台超过100家,多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后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月均问题平台数量创下最近一年半以来的高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外,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告质押股票存在强平或者面临强平风险。

  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有关。

 经济增长和债务偿还都需要钱,而代表全社会融资的最重要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社融为9.1万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万亿,6月末的社融余额增速降至9.8%,创下03年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而社融增速还不足以代表真实的融资变化,因为政府融资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子银行活动不在社融的统计当中,所有的融资都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看一下银行的总资产。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57万亿,同比增长仅为6.9%。

 而按照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全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7.6%,这已经远高于银行的资产增速,说明目前的融资增速已经保证不了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会带来债务违约风险以及经济下行压力。

 问题是,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看来,要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办法:

  一是靠央行放水。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今年做的事情已经不少了。

 首先,货币政策其实已经做了调整,6月份货币政策例会表态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明显不同于以往讲的“合理稳定”,已经暗示了货币政策转向了中性偏松。

 从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3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基础货币,相比于央行35万亿的总资产,这一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针对信用市场的冻结,央行还创设了MLF抵押品机制,鼓励公开市场交易商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并可以从央行手中换取流动性。

 从效果来看,其实已经有一些了。比如在货币市场,目前7天回购利率R007已经降至2.7%,比去年末3.7%的高点下行了100bp,已经降至16年末的低位水平。而在信用市场,上周AA级企业债利率也终于开始下降。

  放水没有未来、举债没有空间。

 但是,如果还是靠央行大水漫灌,其实是没有未来的。

 在08年之后,我们已经经历过三轮超级宽松周期,央行分别在08年、12年和15年放松了货币政策,从结果来看,确实在随后的一年都出现了经济的反弹,但是都不可持续,结果是货币越来越多,债务越来越高,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而且放水要想有效,必然是发动经济主体再度举债。但是在经过三轮举债之后,经济的总负债和GDP的比值已经达到历史顶峰的250%,其实已经没有举债空间了。

 很多人说250%的负债率也不算多,人家日本的负债率都400%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确实负债率多高是顶没有定论,但是首先不能跟日本比,因为日本是个特例,除了日本以外的负债率基本都在300%以下,比如美国也只有250%左右,和我们基本相当。另外,我们其实不应该和发达比,因为发达是高会,而中国是发展中,而BIS数据显示发展中的平均负债率只有175%,比如印度是128%,巴西是141%,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负债率已经太高了。

 如果把中国三大经济主体分拆来看,目前负债率最高的是企业部门,其负债/GDP高达159%,处于全球最高位,未来只能去杠杆,没有举债空间。

 而居民部门负债/GDP也达到55%,虽然貌似低于美国等80%-100%的水平,但考虑到中国居民占GDP分配的比例远低于美国,用居民部门负债/居民收入衡量的中国居民负债率已经接近100%,和美国已经差不多了。

 最后看上去唯一能举债的是政府部门,目前中国政府部门直接负债/GDP的比值大约为36%,但是这只统计了国债和地方债,没有考虑到以地方融资平台、PPP、政策性银行、社保和医保资金压力等形式存在的大量隐性负债,这其实说明政府的举债空间也没有那么大。

 目前,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接近18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6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多一倍。而在20年以前,中国的M2只有10万亿人民币,不到美国的一半,如果我们老是不停放水,别人不停紧缩,那么汇率该怎么办呢?

  可以降准,不要降息;可以宽货币,不要宽信用。

 客观来看,我们认为这一轮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还是和以往有明显区别。

 以往三轮放水,央行都是降准、降息一起来。降准相当于宽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而降息相当于宽信用,刺激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而这一次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避免信用冻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再度刺激经济和地产泡沫。因此适当的定向降准是可以理解的,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而且目前中国大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5.5%,而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有6%,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存在巨大的下调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尽量不要降息,因为这相当于对地产泡沫火上浇油。而且目前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只有4.35%,处于过去几十年的最低点,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下调空间。

 因此,只要央行坚持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去主动降低利率,就和以往的全面放水不太一样。

  二是靠监管放松。

 这一次的信用收缩,源头其实就在于去杠杆下的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全面规范。

 从12年到17年,商业银行的资产从120万亿将近翻一番到250万亿,这背后的主要其实是影子银行,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有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帮助银行逃避表内资本监管,从而使得货币超发。

 而从17年开始,随着资管新规的起草、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影子银行先后开始萎缩,最终导致了社融当中非标融资的全面下滑,从而拖累了社融增长。

 因此,如果金融监管放松,确实是有助于缓解信用紧缩。而在上周末(7.21-7.22)三部委发布的资管新规细则,确实在监管尺度上有所放松,因此市场的反响也特别热烈,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不想过苦日子。

  去杠杆节奏放缓,绝非再度加杠杆。

 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内将影子银行全部都关掉并不现实。所以资管新规给各家银行留出了两年半的缓冲期,同时在操作上给各家银行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说自己来掌握影子银行的回表节奏,老产品清不掉的可以暂时续作,新产品在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配置非标资产。

 但是,去杠杆节奏放缓,绝对不代表再度加杠杆。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业务,而在出台的细则当中通道业务依然被严令禁止,同时打破刚兑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因此影子银行也不会死灰复燃。央行明确表示老产品的规模必须控制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之内,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而不是重新大力发展影子银行。

 过去影子银行发展失控导致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这样的错误相信我们不会再犯了。

  三是靠财政发力。

 其实除了靠央行放水、监管放松之外,靠财政发力也可以缓解信用紧缩。

 财政一方面通过税收从经济当中收钱,另一方面通过支出把钱花出去。因此财政拿的钱越少,花的钱越多,经济当中的钱也就越多。

 而财政花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过去三轮经济减速周期当中的做法,包括09年、12年和15年,都能观察到财政支出实际增速的明显回升,以及财政赤字率的明显扩大。

 而当前要改善信用收缩,其实也可以考虑再度增加财政赤字率,这其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财政发力的副作用应该远小于货币放水。

 而且可以改变财政花钱的方式,从加大财政支出转变为减少财政收入,也就是加大减税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实打实的减税。

 这几年政府一直在鼓励减税降费,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来看,我们的税收增速是14.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6.6%,企业所得税增长12.8%,个人所得税增长20.3%,其中没有一项低于10%的GDP名义增速。

 如果税收增速和经济增长相当的话,上半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就分别多交了1900亿,600亿,以及700亿,合计多交了3200亿。这说明我们居民和企业的真实税负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大幅上升。如果把这部分多交的税退给实体经济,那么全年就可以减税6400亿,直接拉动0.8%的GDP增速。

 而且我们看美国的经济、股市不断上行,其实货币还在收紧,就是靠减税在激发经济的活力,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央行层面的政策值得肯定,货币定向宽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并未直接降息刺激经济。

 而金融监管政策只是尺度调整,放缓了去杠杆节奏,让影子银行平稳关闭,从而让去杠杆更可持续,但绝非重新发展影子银行再加杠杆。

 而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如果还是饮鸩止渴,可以缓解一时之痛,但换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实意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而且减税的好处有很多,可以直接减轻居民和企业的负担、而放水举债其实是加重了实体的长期负担,减税也可以稳定经济增长,而且把钱从政府还给实体经济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好了真的是一石多鸟。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

  一、经济:下行持续承压

  1 )需求依旧低迷。 7月中上旬主要37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8.8%,降幅比6月的-19%明显收窄,但其中三四线城市销量降幅仍高。7月前两周乘联会乘用车零售、批发增速分别为-12.9%、-14.3%,显示汽车销售依旧低迷。

  2 )工业继续减速。 7月中上旬6大集团发电耗煤同比增长11.3%,增速与6月份基本持平,但7月中旬发电耗煤增速大幅降至3%。7月前两周全国高炉开工率比6月明显下降。均显示7月工业在继续减速。

  3 )经济下行承压。 2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7%,从需求看,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明显下滑,从生产看,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的回升难以持续。2季度社融增速降至9.8%的历史新低,意味着下半年经济仍将承受持续下行的压力。

  二、物价:通胀压力减弱

  1 )食品价格反弹。 上周菜价反弹,猪价大涨,食品价格结束5周下跌,环比上涨0.8%。

  2 ) 7 CPI 小降。 7月以来菜价、猪价先跌后涨,截止目前7月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环比分别下跌1.1%、2%,预测7月CPI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6%,7月CPI小降至1.8%。

  3 ) 7 PPI 回落。 7月以来钢价高位震荡,煤价油价见顶回落,截止目前7月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比持平,预测7月PPI环比下跌0.1%,7月PPI同比见顶回落至4.4%。

  4 )通胀压力减弱。 2季度虽然PPI小幅反弹,但CPI明显回落,整体物价仍在继续走低,2季度GDP平减指数降至2.8%,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PPI已经见顶,后续回落幅度将加快,而CPI将继续保持低位,这意味着后续通胀压力仍将继续减弱。

  三、流动性:货币维持宽松

  1 )货币利率小升。 上周货币利率R007小升8bp至2.69%,R001上行14bp至2.5%。DR007上行2bp至2.65%,DR001上行15bp至2.46%。

  2 )央行大幅投放。 上周央行操作逆回购5800亿,逆回购到期400亿,逆回购净投放5400亿,国库现金净投放700亿,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6100亿。

  3 )汇率继续贬值。 上周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走弱,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贬至6.79、6.78。

  4 )货币维持宽松。 上周央行发布关于资管业务的《央行通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新规》细则,其中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并未改变,但在标投资、压缩节奏、计价方式等方面较市场最悲观预期有所放宽。我们认为在信用收缩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将保持宽松格局,而金融监管尺度的放宽也有助于改善信用冻结,但不会改变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方向。

  四、政策:加大信贷投放

  1 )国税地税合并。 发布《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国地税由分设向合并改革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提升纳税人便利度,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治理现代化。

  2 )央企重组整合。 央企重组整合仍被国资委列入下半年重点工作。国资委表示,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 )加大信贷投放。 银保监会表示,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五、海外:特朗普点评美联储,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1 )特朗普点评美联储。 特朗普上周接受CNBC采访时说,他没有为美联储加息“激动”,每次经济走强联储就要再次加息。特朗普评价鲍威尔今年出任美联储主席,称他在联储委任了一个很优秀的人。但他认为联储加息可能干扰美国经济复苏,称担心加息的时机可能不好,在日欧央行都保持货币宽松时,加息可能会让美国处于“劣势”。

  2 )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上周鲍威尔出席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听证,重申当前最佳途径就是保持渐进加息,很难预料当前贸易讨论的结果,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均衡,FOMC意识到加息太快或太慢的风险。

  3 )特朗普指责欧盟操纵汇率。 上周特朗普称,欧盟等一直在操纵汇率,并降低利率,而美国在加息,美元也变得越来越强。其讲话过后美元指数走低。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已经大幅上涨近5%。

  4 )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看多美国经济。 上周三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周三对经济发表了乐观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将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常态,现在的经济增速是3%,两个季度后可能达到4%,而且未来还将出台更多的减税措施。

问一个有关经济的问题~~~

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

1 、各国中央银行对黄金储备的态度和买卖行动。黄金储备的买卖直接影响黄金市场的平衡,因此对黄金价格影响很大。 1999 年 5 月 7 日,当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其黄金储备由 715 吨减至 300 吨时,黄金价格即从 287.10 美元开始回落。 7 月 6 日,英格兰银行首次降 25 吨黄金拍卖,随后 IMF 亦表示计划抛售手中的 310 吨黄金,一度在黄金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使金价雪上加霜。而于 1999 年签署的《华盛顿协议》的签订和成功续约则极大地影响了各国中央银行对黄金的态度和买卖行动,推动了黄金价格的回升。

2 、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长期以来,黄金是防范通货膨胀的一种手段。在 1974 - 1975 、 1978 - 1980 年间,由于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使得人们持有的货币相对贬值。动摇了人们对货币的信心,由此掀起了一般抢购黄金的风潮,金价随之迅速高涨,这期间黄金持有者成功地防范了风险。造 1997 年亚洲金融微机期间,由于相关国家‘或地区出现了明显地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以本币表示地黄金价格出现了明显地上涨。

3 、汇率的影响。汇率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黄金通常是以美元标价的,如果美元汇价提高,用美元表示地黄金价格自然要降低,反之则提高。另一方面,汇率还通过影响资金在金融资产间地流动影响黄金价格。一般而言,在美元汇价看涨地时候,投资于美元资产的资金会急剧增加,黄金市场则会相对冷落,黄金价格也会下跌。反之,黄金则会收到追捧,价格也会上升。从黄金价格变动的趋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点。例如, 1985 - 1987 年,美元对瑞士法郎贬值 40 %,而黄金价格从每盎司 300 美元上升到 500 美元。再如近期黄金价格地大幅度上升,与美元汇率地相对走弱有很大关系。

4 、石油价格的影响。当石油价格处于较低价位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较低,购金保值或投资黄金的压力减少,黄金价格也就较低,反之则金价较高。金价和油价之间存在着上述同向变动的关系。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后,重建伊拉克及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原油供应面临短缺的风险,促使油价上升, 2005 年 3 月 NYMEX 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 57 美元 / 捅,高涨的原油价格导致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上升,支撑了黄金价格走高。

5 、股市的影响。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运行良好时,投资者更愿意从股市中投资获利,所以往往在股市上升时金价疲软,而经济运行状况较差,股市下跌时,金价一般呈上升趋势。

6 、政治因素。黄金被视作防范和战争风险的最安全的投资方式。国际局势紧张往往引起人们对黄金的抢购,金价随之上涨。黄金的这个特点是一般货币无法比拟的,也是各国仍十分重视黄金储备的重要原因。比如: 1979 年底美国再伊朗的人质危机以及前苏联 1979 年 12 月 26 日出兵阿富汗,促进了黄金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到 1980 年 1 月 18 日,伦敦黄金市场金价高达每盎司 800 美元,而纽约当天的黄金期货价格竟突破每盎司 1000 美元大关。再如,近期国际政治局势仍比较紧张,伊拉克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恐怖袭击的威胁仍然存在,美朝间也有核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价的上升。

未来黄金价格的走势的基本特点。整体上看,目前黄金价格进入了稳定向上波动的历史阶段,黄金的长期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较小。 1999 年黄金价格大幅度下跌到 254 美元 / 盎司,曾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恐慌。从目前的情况分析,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黄金价格降至 1999 年低位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由于黄金的产量今后降趋于下降,黄金明显供过于求的状况较难出现。世界黄金产量也连年进入负增长态势。美国和加拿大的黄金生产企业都处于资金短缺、裁员、出售资产的黯淡年份。当然黄金价格的上升也会促使黄金公司增加产量。此外,制造业、电子业和首饰业对黄金抛售的控制,黄金已具备了多方投资选择的条件。

其次,国际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和美国信用危机的影响,使黄金投资需求的增长成为黄金消费的新亮点。近几年,美股波动剧烈,加上美元贬值,大量资金从美国股市和汇市中撤出,转移到黄金市场。黄金的保值避险功能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各地投资者为达到保值目的,纷纷增加了黄金的购买量,改变了近几年黄金投资冷清的局面,使黄金价格节节攀高。黄金市场只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却是全球范围内在动荡时期倾向“硬资产”投资商们的避难所,从而使国际游资选择了黄金市场。

投资者进行黄金投资的策略

1 、黄金应当被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选择渠道。黄金市场的建立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和避险渠道。与证券投资不同,购买黄金有实物作基础,金价再低总还有价值,特别是股市、债市低迷时,黄金的投资价值会凸现出来。 2000 年以来,尤其时 9.11 事件发生之后,欧美股市连续下挫,黄金价格连续 5 年大幅度上涨,投资黄金的吸引力开始显现出来。因此,在今后的一定时期,作为一个新的投资渠道,黄金可望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2 、注意把握黄金的价格走势和保值程度。作为一种投资品种,惶急的获益率一般不如股市,但由于其价值稳定,常被当作避险工具。从市场上的表现来看,黄金价格总与股票市场呈反向运动,当面临巨大经济波动,股市等投资市场出现滑坡时,购买黄金可以用来回避金融风险。而当经济形势向好,股市发展平稳时,资金往往会聚集于获利更高的股票市场,金价会下跌,但仍可作为投资组合中的低风险选择。 目前,虽然我国每年黄金的产销量达到 200 吨左右,是世界上第四大产金国,但与国际黄金市场相比,只占很小比例。因此价格波动更多地降跟随国际市场的走势。近几年我国已通过开放黄金市场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接轨。 黄金价格的长期缓慢向上走势决定了其具有保值功能,它可以确保人们已有收入不被长期中一直存在的通货膨胀所吞噬;同时黄金价格的不断波动又决定了其具有投资价值,人们仍可以利用这种波动“买进卖出”来赚取差价。但应当看到,货币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黄金价格的下降。因为货币利率相当高时,储存黄金的机会成本就会很高,投资者更愿意购买能生利息的资产而不要黄金。购买黄金的缺陷是储藏黄金不能带来利息。

3 、投资黄金的动机应主要放在保值、增值方面。黄金的最理想的功能是保值,但也能实现增值。投资股票虽然收益较高,但是与其高风险是相匹配的。当然,选择股票还是黄金,关键在于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个人投资“纸黄金”与外汇买卖类似,投资人可根据银行报价决定买入还是卖出,从中赚取差价。唯一不同的是,买卖外汇有存款利息。而黄金是没有利息的,实物黄金也一样,虽然能够起到保值的作用,但并没有黄金利息。但黄金毕竟是硬通货,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投资者,都认同黄金的价值。这点是股票或钱币难以相比的。 从某种意义上,黄金可以比作人寿保险。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人们购买人寿保险有重要的主观价值――得到心灵的安宁,知道如果不幸的事情发生,家庭会有所依靠。黄金也提供了心灵的安宁,保证你的资产免于金融灾难。多元化投资结构中黄金的优点揭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但黄金还有一个特点是人寿保险无法比似的,保险付出费用之后,保费交给保险公司,只要不发生损失,这笔资金将归保险公司所有,即保险费的交付是单向的。投资黄金与之不同,持有的黄金有较高的价值。

4 、根据黄金市场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我国黄金市场产品的推出将有一个过程,应注意根据每一阶段推出产品的状况进行投资;短期内上海黄金交易所将主要为黄金现货交易提供交易平台和相关服务。显然最初阶段的参与者将主要是一些机构投资者,主要进行与实际需要相联系的黄金买卖或投资,广大居民投资者重点是了解黄金交易知识,做好投资黄金的准备工作。当个人黄金投资产品,如黄金存折和金块金产品推出,降为个人投资者参与投资提供良好的途径。 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短期内通过黄金期货交易进行投资或对冲避险还不太可能实现。如前所述,远期、期货和期货交易的推出将有一个过程,届时投资者才可在黄金市场进行比较全面的投资或保值。

5 、不要因金价的上涨预期而盲目囤积金饰品。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足金饰品都是经过加工而成的,工厂和商家一般在金饰品的款式、工艺上已花费了成本,增加了附加值,因此保值功能相对减少。但很多购买金饰的消费者也表示,购买金饰的主要用途是装饰,保值观点只是相对与其他宝石,人造及银首饰。

6 、注意黄金投资的汇率风险。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对国内黄金投资生产一定影响。目前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国际黄金也以美元计价。投资黄金的汇率风险体现在:一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发生较大波动,国内黄金投资就面临一定的风险,并且这和通常的风险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有风险;而对于黄金投资来说,一般是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有风险。在贬值情况下,同等数量黄金所代表的人民币反而多了。尽管人民币汇率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稳定,但也应关注汇率风险对黄金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 当然也应注意,这里所说的风险是就一个封闭的黄金市场而言的。从国际黄金市场来看,不存在上述汇率风险。由于黄金自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并以美元标价,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或贬值都不影响用美元表示的价格。

黄金投资品种的选择分析 参与黄金交易要求投资者能够对黄金交易的特点以及各个交易品种的特点有所掌握。正确选择黄金投资的品种,无疑是投资者成功与否的一个先决条件。

1 、金条金块。金条和金块是黄金投资中最普通的投资品种。就金条金块的投资来说,虽然也会向投资者收取一定的制作加工费用,但这种费用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低廉的。只有一些带有纪念性质的金条金块,其加工费用才会比较高。

2 、投资金币。总体上而言,投资金币与投资金条金块的差别并不是很大。投资者在购卖投资金币时要注意金币上是否铸有法币面额,通常情况下,有面额的纯金币要比没有面额的纯金币价值高。 投资金币的优点时其大小和重量并不统一,所以投资者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较小额的资金也可以用来投资,并且投资金币的变现性也非常好,不存在兑现难的问题。投资金币的缺点主要是保管的难度比金条金块大,比如不能使纯金币受到碰撞从而产生变形,对原来的包装要尽量保持,否则在出售变现时会遇到困难,等等。

3 、纸黄金。纸黄金(黄金存折)将是未来个人投资黄金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投资方式,投资者既可避免储存黄金的风险,又可通过黄金帐户买卖黄金。并且,对投资者的资金要求也比较灵活,是一种比较好的投资方式。

4 、黄金衍生产品。随着失火藏的逐步成熟,黄金市场可望逐步推出黄金远期、黄金期货乃至黄金期权等。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投资要适度,远期或期权应注意与自身的生产能力或需求、或风险承受能力基本一致。由于黄金期权买卖投资战术比较多并且复杂,不易掌握,目前世界上黄金期权市场不太多。但应注意因价格变动的风险太大,不要轻易运用卖出期权。

5 、纪念金币。纪念金币是钱币爱好者的重点投资对象,其主要优点是:虽然纪念金币也是以纯金为原料加工制造而成的,但由于其严格的选料、高难度的工艺设计水准和制造工艺,以及相对要少得多的发行量,使纪念金币具有艺术品范畴的美学特点,并由于其丰富的内容、画面以及由此传递出的众多信息,纪念金币较之投资纯金币或金条金块,还需要有较好的纪念金币方面的专门知识,否则这种投资行为也容易流于盲目。

6 、黄金饰品。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黄金金饰品的风险是较高的。但黄金金饰品由于具有实用性的突出优点,其美学价值比较高。投资黄金制品一般不要选择黄金首饰,其主要原因是,黄金首饰的价格在买入和卖出时相距较大,而且许多金首饰的价格与内在价值差异较大。常见的黄金金饰有 24K 、 18K 、 14K 等。另外,从金块到金饰,金匠或珠宝商要花不少心血加工,在生产出来之后,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要被征税,在最终到达购买者手中时,还要加上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利润。这一切费用都将由消费者承担,其价格当然要超出金价本身许多。当然黄金首饰在实现了使用价值之后,仍可以部分地实现投资保值地目的。

投资组合地理性选择

1 、黄金可作为投资组合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黄金在组合投资中地价值就是因为其与许多投资品种间地负相关关系。目前投资市场地不稳定因素增加,加上美元转弱,这些都利好金价;加上金矿地生产力已达到极限,黄金地供应量亦转趋稳定。 2003 年下半年以来黄金需求上升,尤其在中国、土耳其、印度、日本、菲律宾,显示金价有向好迹象。在供求平衡之下,黄金市场长达 20 年地熊市已于 1999 年结束,黄金地投资价值相对增大。 黄金与股票地连带关系很低,很少会与股市同步,能有效对付股票风险,其走势亦往往与美元相反。黄金不是任何一种负债,它没有信用风险。持有一个国家地债券,持票人其实是持有发票国际地负债,持票人地本金和票息收入,将依赖这个国家,持有黄金则完全没有这个顾虑。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等冻结伊拉克地部分资产,反映持有其他资产在特殊情况下的风险。 黄金能减小投资组合的波动,可以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即将开放的个人黄金投资交易应该说让许多资金看到了新的投资渠道。从资产的安全性、变现性考虑,将黄金作为一种投资标的纳人整个家庭资产的组成部分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

2 、黄金可视作基本资产,是资产结构中重要的安全基础。由于黄金在较长时间里将同时具有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因而可以通过购买黄金来规避金融风险。黄金具有这样几个优点:一是长期储存得以保值,黄金长期以来是价值的可靠储存物,因为黄金拥有货币的所有功能。黄金易携带、可分割,可以以重量作为价值单位。二是黄金容易识别,是良好的支付方式。三是黄金不易毁坏,数量稀少,不能随意生产。不论丰年还是荒年,繁荣时期还是萧条时期,黄金都能保存下来。市场变化不断,然而黄金却始终保持着其固有的长期价值。与黄金相比,多数货币和商品的实际价值都在下降。因此人们常常买进黄金来防范通货膨胀和货币波动。所以世界上许多投资者将黄金视作基本资产,使其成为资产结构中重要的安全基础。 黄金还是终极资产。历史上各国货币不断更替,然而黄金确保持了价值并且留存至今。黄金有自身的独立性,是唯一一种不必靠政府或公司承诺变现的货币资产,也没有与此相关的风险。黄金也不会被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黄金不像纸币那样会被冻结或拒付。有人认为黄金是无国界的货币。正因为如此,黄金一直是中央银行和其他官府机构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发现黄金是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近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发现黄金是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大多数投资主要集中在诸如股票和债券等传统金融资产上。黄金是资产结构中一种全然不同的资产类型。投资多元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总体资产结构免于某种类型资产价值的波动。投资者希望减少自己资产结构中的不确定性。 投资黄金后,资产结构因总体风险降低而变得更为合理,换句话说,可以抵御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将黄金纳入多元化资产结构后可以改善投资效益,因为在未增加风险的情况下收入增加了;在没有影响收入的情况下减少了风险。风险相同,收入增加了;收入相同,风险减少了。这些特点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更具实际意义。 黄金价格不但同多数资产反向关联,而且在金融形势动荡时也很不稳定。而反向关联的资产越不稳定,就越会减少资金结构风险。

4 、作为中长期投资品种,黄金在投资组合中所占比例应适当。 20 世纪 80 年代前,黄金一直被人们认为时最安全的投资工具,在大多数的投资组合中,黄金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到 90 年代,由于黄金价格的持续下跌,黄金投资者出现了损失,促使人们减少黄金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因此,黄金投资在个人投资组合中所占比例应适当,不要太高,也不宜太低,要在认真研究投资组合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有研究表明,将个人资产的 5 - 10 %投资于黄金是较合理的选择。投资组合中黄金优点显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逻辑:不含黄金的投资将不再是投资者能够承担得起得奢侈品。

5 、各国黄金占储备结构得比重(见表 13 )对于黄金投资组合有一定参考意义。在当前国际金融一体化的今天,电子化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程度大大提高,具有保值和风险回避功能的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而黄金的储备和保值作用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黄金的价值。 黄金的特点在于商品功能和金融功能于一体,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身。现阶段,黄金既有储藏价值、保值和增值功能,也具有特殊的装饰功能和特殊的工业用途。黄金在各国官方储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黄金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黄金的投资价值源于它的安全性、独立性和变现性以及在投资组合中的独特价值。在一国或地区出现重大经济波动和不平衡时,它是最可靠的保障资产,也是一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后手段。黄金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为进行黄金投资提供了重要条件。我国黄金市场建立后,将逐步推出相关的投资工具,必将为国内投资者进行黄金投资提供便利。在目前黄金供求基本平衡、国际局势动荡的时期,黄金价格总体将趋于上升,因此,适量进行黄金投资或使黄金在投资组合中占有适当比例,应当是一种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