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的油价到底高不高?中石化冤么

2.2015年的汽汽油价油价多少

3.2015年35号油价将上调至多少钱

4.2015年3月份汽油油价

5.国际油价44美元/桶 约合每升汽油多少人民币?

6.2015年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的因素有哪些

我国的油价到底高不高?中石化冤么

全球油价2015_全球油价最贵的5个国家

最近这样一则帖子在网友间热烈转发。“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七年前,2008年的今天,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中国油价每升6.3元。2015年的今天,国际油价每桶43美元,中国油价仍然是6.3元人民币。”

中石化官方微博上用中国和欧盟的油价对比回应“喊冤”,以此阐述无论国际油价高低,中国的油价始终比欧盟低得多。“今天,国际原油每桶43美元,欧盟每升约9.1元,中国每升6.3元。七年前,因中国经济形势及各方压力,压缩国内成品油调价幅度,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欧盟每升约14.8元,而中国每升仅为6.3元。谁是‘冤大头’,你懂的。”

中石化官微再次发布微博,展示了全世界多个国家的本月油价。其中,石油出产国委内瑞拉0.02美元/升,美国0.71美元/升,日本1.13美元/升,英国1.67美元/升,中国香港1.92美元/升。与此同时,中国的价格为1.08美元/升,处于中间值。

到底谁是冤大头?

七年前的2008年,因中国经济形势及各方压力,国家压缩了国内成品油调价幅度,同时中国石化也于当年获得了503.42亿元的政府补助。中石化在该年报中称,该等政府补助是为了弥补有关境内成品油价格和原油价格倒挂,以及本集团采取措施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而于相应年度中产生的亏损。

从中石化官微的数据分析,中国油价并不算“贵”。但有业内人士立刻撰文指出,挪威一加仑汽油的价格只占挪威人一天工资的3%,而中国一加仑汽油价格约占其人日均收入的30%。该观点认为,如果按照人均购买力,中国油价就是贵。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七年之间,针对油品的税费有过多次变动,无法就七年前的油价跟现在的油价直接进行对比。特别是去年到目前,连续上涨三次的消费税,对油价的影响很大。

林伯强认为,成品油的成本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生产或进口、炼化以及销售。现在进口原油时的成本大幅减少,其他的生产及销售环节的成本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所上涨。

2015年的汽汽油价油价多少

全国油价

地 区 90号 93号 97号 0号

北京 7.31 6.21 6.61 5.9

上海 6.42 6.18 6.57 5.84

天津 5.62 6.06 6.41 5.4

重庆 6.96 6.57 7.08 6.62

福建 5.63 6.05 6.46 5.73

甘肃 6.79 6.39 6.83 5.75

广东 6.23 6.75 7.23 5.74

广西 6.1 6.13 6.62 5.89

贵州 6.94 6.23 6.59 5.55

海南 6.65 7.19 7.63 5.81

河北 5.62 6.06 6.41 5.72

河南 5.68 6.02 6.36 5.76

湖北 5.7 6.05 6.5 5.8

湖南 7.23 6.06 6.44 5.81

吉林 6.8 6.42 7.02 5.75

江苏 5.8 6.19 6.58 5.84

2015年35号油价将上调至多少钱

今天,国家发改委宣布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汽柴油从2月10日零点开始每吨上调290元和280元,折合成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上涨0.21元和0.24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上涨0.22元,95号汽油每升上涨0.24元。这也是2014年7月以来,国内油价出现罕见的“十三连跌”后,出现的首次上涨。此次油价调整不涉及消费税。

市场普遍认为,由于供需基本面并未有明显改善,近期国际油价的反弹并不意味着油价短期内将重回上行通道。预计市场在消化掉钻井数量减少、石油生产商削减开支等因素后将回归理性。但油价继续探底的空间也已非常有限。

对于今天的油价上调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目前国际油价仍处于大幅的波动当中,这次的油价上涨并不意味这拐点的来临,未来的趋势仍不明朗。

加满一箱油多花10块钱

2月6日是本计价周期的第九个工作日,也是可计算国际原油价格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由于低油价令更多美国钻井停产,当天国际油价继续反弹,3月交货的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21美元,收于每桶51.69美元。这也使得今日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已无悬念。

从2014年7月22日油价第一次下调起,十三“连跌”已致成品油每升累计下调:汽油2.03元,柴油2.4元。以此计算,50升油箱的私家车,加满一箱油能省100元。本次上调油价,对于普通私家车主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每箱油只多花10块钱。

2015年3月份汽油油价

始于去年7月的国内成品油价格“狂泻”之旅将止于“十三连跌”。从多家社会监测机构处获悉,近日国际原油价格的“绝地逆袭”,使得目前原油变化率所对应涨幅远超出调价红线,今日(2月9日)新一轮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如期开启,迎来8个月以来的首次上涨,幅度预计在每吨305元左右,折合90#汽油每升0.22元,93#汽油每升0.23元,0#柴油每升0.26元。

受此利好提振,国内油市“买涨”风气弥漫,炼厂借机多次调涨价格,有部分地区中石化、中石油等主营炼厂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2月份的销售任务,个别炼厂甚至出现无货限制销售。

1月底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震荡走高,连续三日大涨。之后2月4日虽曾下跌近9%,但随后再次暴涨,截至2月6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21美元,收于每桶51.69美元,涨幅为2.4%。3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23美元,收于每桶57.8美元,涨幅为2.17%。

国内油价调整参考的原油变化率也随之正向扩张。据金银岛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月5日第八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变化率为7.99%。而卓创资讯监测的数据为7.84%,相对应成品油限价上调幅度为每吨305元。

国际油价44美元/桶 约合每升汽油多少人民币?

国际油桶的体积是:1桶=42加仑=158.98升。则每升油价是44÷158.98≈0.2768美元。

2015年9月,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6.3664人民币元,则每升汽油折合人民币是0.2768×6.3664≈1.76元。

油价走势将由下列五大因素决定:

1.中国经济。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并且已经在2013年底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液体燃料进口国。对于油价来说,更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中国石油消费量在今后几年的增长态势。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2020年中国的日均原油消费量将比2012年高出300万桶,约占这段时间内全球新增需求的四分之一。尽管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中国经济刚刚送走了令人失望的第四季度。最终,中国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率跌至逾25年来的最低点。中国经济能否停止减速,这一点我们难以得知,但它的走势将对2015年的油价产生巨大影响。

2. 美国页岩油。截至2014年底,美国页岩油日产量已经超过900万桶,比2007年增加了80%。这些页岩油是造成石油供给过剩的主要力量,而供过于求是2014年油价暴跌的诱因之一。总的来说,美国页岩油开采公司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但关键在于,西德州轻质低硫原油(WTI)价格跌破60美元对它们有何影响?页岩油钻机数量不断减少,相关开支也遭到削减,然而到目前为止,美国页岩油产量依然稳定。按照当前油价,这个行业能否维持产出水平,或者说美国页岩油产量会不会减少将对国际市场供应乃至油价产生重大影响。

3. 需求弹性。解决价格低迷的方法就是低价。这是老生常谈,而且适用于供需两个方面。超低的原油价格会刺激需求复苏吗?某些国家对石油市场控制较严,低油价可能不会延伸到零售领域。印尼等国已经取消成品油补贴,这有利于国家财政,但消费者得到的实惠将减少。不过,美国汽油价格已跌破每加仑2.40美元,与2014年中期相比,降幅超过了35%。而此番降价已带动汽油消费的攀升。2014年底,美国汽油日消费量创2007年以来新高。低价可以提升需求,而需求的增长则可带动油价反弹。

4. 欧佩克的下一步行动。说到去年的油价暴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起了很大作用(或者说要承担很大责任)。虽然许多评论人士都说欧佩克保持原油产量不变无关紧要,然而,仅油价在该组织11月份会议过后出现暴跌这一事实便充分证明了该组织对油价走势的影响力。目前,欧佩克——更确切地说是沙特——仍在坚持己见,毫无下调生产配额的迹象。2015年这一情况是否会得以延续,仍有待观察。

5. 地缘政治事件。不久之前,石油供应稍有差池,油价就会飙升。比如说2014年初,利比亚内乱造成该国石油出口中断,油价应声上涨。在伊拉克, ISIS领了部分地区,石油供应中断的顾虑也造成油价急剧攀升。然而,自此之后,地缘政治事件对油价的影响大为减弱。2014年最后几周,利比亚再现战事。但市场仅在油价短暂上扬后便把这一问题抛诸脑后。不过,历史一再证明,地缘政治危机是对油价影响最大的短期因素之一。

2015年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的因素有哪些

从短期因素方面来看,为什么短期内会下跌的这么厉害,主要在于传统产油国像波斯湾地区、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俄罗斯和委内瑞拉非传统原油供给市场的博弈。因为,从产量来看,以沙特为代表的波斯湾产油地区的国际原油市场的份额,这几年是在逐步的往下掉,给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地区造成了一定的担忧,他们认为在现在油价的情况下,北美的页岩油的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发展,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在未来使得国际原油市场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没准原来传统的产油区格局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所以,这次原油下跌的一个短期因素,应该还是传统产油国和北美页岩油,主要是以美国为主产油国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