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资金价格预期_最近资金
1.07年买入的基金一直持有,目前亏损4万元,应该如何处理?
2.债市何时反弹?取决于这两个信号
3.为什么价格与资金流量背离
4.资产价格影响因素
07年买入的基金一直持有,目前亏损4万元,应该如何处理?
止损或者继续持有,不是重要的事。当务之急,是形成一套有逻辑支撑的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
06、07年,一波长牛行情开启,基金大热,入市人数空前。不过,由于当时互联网行业不比现在,普罗大众获取金融信息更多是通过电视、报纸、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介绍等,基金认知不足。08年金融危机的气息吹满大地,丰收的韭菜一茬接一茬,山顶的风太凉
我一直强调,金融市场是凭本事赚钱,你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凭运气可以赚一两回,最后都要吐回去,甚至被死死套牢
投资体系包括哪些 如果基金长期持有,一直亏损怎么处理
比如题主的情况,在高位接盘,长期亏损
首先需要全面了解这个基金,是什么行业,什么类型,是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型,哪个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管理,评估长期行情走向
砍了。
很多人都会说,既然被套了,那就应该持有,等牛市来临就解套了。还有人会说,就差4万块钱了,等回本再出场等等。
确实如此,很有可能你砍完了就暴涨了。但是,正因为这些想法,你这基金已经持有了11年了。
不知道你买的是什么基金。11年都没有盈利回本,这时间成本也太贵了。业绩既然如此差,砍掉换一家好的,收益较为稳定的,过去几年表现强势的,不挺好么?
虽然短期不好不代表没水平,可11年了,它是真没水平。既然一个基金被业绩证明了不好,当初的错误就让它过去吧。
正好过年了,祝题主和各位狗年大旺!
不管是啥产品,都赶紧换吧。已经跑输了多少公募基金,这反映了投资标的的问题和基金管理人的能力。
你没说具体的购买基金和产品,只能毛估估是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类和股权类),这分为主动和被动基金。
被动类就是说,你买的指数基金,可能6000点高位买的,现在上证指数是3000多点,再回到6000点或10000点不是不可能,而是不知道要再等多久。如果真的指数涨了那么多点,选个好的基金经理可能收益会高很多,所以要换。
主动型就是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很多公募和私募股票多头产品的净值都超过6000点了,就是说,哪怕你是20007年指数最高点买的,已经赚钱。但你还没是亏钱的,说明这个基金经理太烂了,赶紧换个好的吧。
首先我觉得这和你的本金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你的本金大于50万,那么其实你的损失比例是小于8%的 ,那么我觉得这些损失应该没有达到多数投资者的止损线,除非是这只基金的投资标的次次踩雷, 建议您还是继续持有 。
07年持有一直基金至今,首先我给予赞扬,您是一个拿的住的人,那么07年至今指数究竟出现了怎么样的变化呢?
07年最大的事件应该是530事件:
07年股指的最高点是6124,而如今股指的点位仅仅3000多,07年之后中国股市走上了过山车高高低低,所以我认为,短期内,沪指是回不到07年的那个高位的,但是我还是看好2018年全年的市场行情的,我觉得如果您购买的指数基金,那么这段时间出了真的挺可惜的,因为年前的大跌让沪指下到3000点,而年后的这几天市场行情不错,同时又接近一年一度的年报公布时期所以短期内沪指再来一次大跌的概率不大,更多的是震荡调整。
当然如果您买的不是指数基金,那么请分析基金投资的标的,再对标的的行情进行分析,希望您早日解套。
2007至今都十一年了,还亏啊,那你当时一定买进很贵的价格,几乎是在顶部买进的。如果你在6000点的高位买进的,如果买的是沪深300指数,那么现在依然被套那倒是事实。因为十年过去了,指数还没有刷新 历史 新高。
很多人喜欢一次性的就买进所有股票,那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行为,不亏才怪。如果当时你定投买进,那情形就不一样,因为在高位站立的时间往往非常短,在低位徘徊的时间比较长,长期定投买进,你的成本会自然降到很低,如果定投买进,到现在盈利是不菲的。
既然已经被套11年的基金了,估计也应该差不多到底了,你要坚持下去,割肉不可取。同时你开通定投,然后继续每月定额买进,通过降低成本来取得资产的优势。
我正好也有两个07年的基金一直定投持有,而我是从亏损50%到现在收益3倍。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操作。
下面这个图是我定投的基金,前面两个基金都是2007年投的。交银成长和上证50。定投了3年以后就亏损了50%。因为我遇到了第一个牛市转熊市。但是我的操作就是一直定投,上证最低到 历史 最低价格,我就开始了加大额度定投。2015年我就遇到牛市,曾经的亏损一下子就翻倍了,交银成长2015年创了 历史 新高,而上证50也回到了我最初定投的价格,但是由于我在它的 历史 最低价格加大额度投,相当于摊低了成本,本就很低了,这也是我从亏到盈利,最重要的原因。而我这个时候我的操作是止盈一部分,盈利落袋为安,而基金一定要止盈不止损的。
后面牛又转了熊市,这两个基金又从最高价打回了原形,而我在最低价格又开始了三倍定投,现在这个两个基金创同期的 历史 新高。我又开始了止盈了。这就就是我的口头禅,熊市播种,牛市收割。
而你的基金亏损,一个是你没有坚持,亏损的时候定投,而是一直等待。另外就是你的基金选的有问题。因为我的基金就算我不在熊市三倍定投,也不止盈就按正常投 最少这么多年操作也是可以翻倍的。不知道你的亏损比例是多少,光说金额,意义不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这么多年持有基金还是亏损,那你就要考虑一下持有的基金是否有价值了。我建议转换一个业绩好的基金经理持有的基金,以定投的方法买入,长线看会有一个不错的回报。
楼主只说亏损4万,并没说本金投入是多少,以及后续是否有再追加投入,或者有做定投。其实并不好简单判断应该如何处理。
基金通常作为长期投资工具,不会看短期的盈利情况,而是看长周期的投资回报。通常用于基金投资的资金也是短期内不急用的资金。当然楼主已经持有很长时间,但仍然亏损,我觉得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看近期的资金需求,如果是急用钱,需要借外债甚至还要付比较高的利息,或者有更好的确定收益的投资途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优先考虑把基金卖掉。
其次,要重点分析的是这只基金的 历史 表现,天天基金网站就有基本的一些分析数据可以用来判断基金的好坏,一般优先选评级较高的,最好是五星,然后看三年、五年、十年、成立以来,这支基金的收益情况,最后还有看资金规模,基金经理的风格,基金公司其它基金的整体表现,这些综合起来评价这支基金的好坏。虽然楼主说07年买的现在一直亏损,但并不完全就能说明这支基金不行,可能是正好就买在最高点了,后续又没有在低点的时候再追加一些投资,导致成本一直比较高。所以还是先基于这支基金本身分析后判断是不是值得再拥有。
最后,如果综合评价不错(当然这几率其实不会太高,最可能的还是基金本身表现也不好,所以后续一直没能突破高点),可以考虑继续持有,然后在一些低点再买入一些,降低成本。对初级投资者,一般是建议基金定投来降低风险,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跌得多的时候,可以多投入一些资金,慢慢地,成本就会降低,当然,最后涨起来以后,也要进行止盈,可以看资金规模设置止盈时的收益,比如收益达到20%,先卖出一半,收益达到40%再卖出剩下的一半,具体看个人的风险承认。但如果是决定要定投的话,即使是卖出了,也要继续坚持定投,直到这个基金的整体评级发生变化,比如更换了基金经理,业绩变差,才考虑全部退出。
当然,如果基金的综合评价很差,那就应该考虑退出来换一个更好的基金,或者换一个投资方式。
投资时,最容易高估收益低估风险,涨的时候觉得一定还会继续涨,想要卖在最高点,跌的时候,总觉得很快就不会跌了,可以继续拿着,最后越赔越多,不做止损是投资失败很重要的原因。
既然已经亏损了,楼主就以此为鉴,下一次操作时更谨慎一些吧。
由于题主没给出具体财务情况,亏损比例,以及具体基金或者基金品类,很难给你建议,只能笼统的给点参考:
因为基金从产品和定义上,是鼓励持有人长期持有的,因此如果是指数基金/被动基金,通常建议继续持有,时间能战胜一切,传统的战略性大类配置saa,就是主张依据风险偏好设定配置长期持有,只做中间的再平衡尽量减少中途的战术性资产配置的调整,不要高估自己对未来市场走向的预期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择时,择资产能力。
所以这里对题主的建议是看题主打算如何接管这个之前不完善/被遗忘的策略标的。如果走SAA模式,审视是否符合现在的风险偏好,调整持仓配齐补全其他资产组合后可以继续持有。
另外一个建议是,用趋势跟踪/动量轮动配置策略接管,那么就审视是否符合现在的策略持仓头寸,如果是,则继续持有,如果不是,则砍掉换仓。
切记不要纠结于过去11年的沉默成本,你需要面对的是,你现在要做的是,依据你的风险偏好,选定系统,接管新的头寸,架构新的配置,继续前进,而非纠结沉默成本,无论是经济学还是投资配置,沉默成本永远不是成本,人们通常会有损失厌恶,导致沉默成本谬误。
其实这个特性,无论是投资基金,投资股票,投资期货,哪怕 社会 生活都应该尽量规避掉。
毕竟11年若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过去了,时光不可回溯,所以完全不用纠结怎么做,选好系统接管老头寸即可。
看到这问题,从07年到现在十多年了还亏4万,也不知你怎么买的。平时怎么操作的。
下面截屏是一位网友分享的基金收益。
亏损4万,看看你持有基金公司业绩,及年收益,再只有每月做定投来减少损失。
如果基金公司业绩不行,或下滑买出一部分,壮士断碗,全部卖出买入其它基金来减少损失。
债市何时反弹?取决于这两个信号
6月初资金面边际收敛,实质是5月底的收敛延后。 6月3日即出现隔夜利率收敛的情况,与前几个月明显不同。一方面,从补充银行系统流动性的角度,放到全年来看,5月是财政支出小月,流入银行系统的财政资金较少;另一方面,从银行系统流动性流出的角度,5月最后一周发行7581.1亿地方债,筹集的资金形成财政存款大部分流入央行。央行投放6700亿7天逆回购进行对冲,相当于将5月底的资金面收敛平移7天到了6月初。
分析流动性可以从资金池的角度出发,拆分为“补水”项目和“抽水”项目。 资金池包括银行系统的超储和库存现金。截止2020年6月4日发布的4月数据,库存现金和超储两者合计约4万亿。 “补水”项目主要包括: (1)降准。(2)央行MLF和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投放。(3)财政支出。 “抽水”项目主要包括: (1)地方债和国债发行。(2)缴税。(3)缴准。
核心假设风险。 逆周期政策超预期。
正文
6月3日即出现隔夜利率收敛的情况,与前几个月明显不同。 继5月最后一周短端利率趋于上行,月末隔夜SHIBOR攀升至2%以上之后,6月1日和2日隔夜利率有所下行,但从3日开始再度出现收敛。这与2-5月月初至少持续一周左右的利率下行,明显不同。即使回顾往年数据,也可以发现月初短端资金面收敛是较为罕见的。原因在于月末往往是财政支出资金从央行流向银行系统,对应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政府存款科目金额减少,部分资金形成银行的超储或库存现金。
6月初资金面收敛的原因 ,一方面,从补充银行系统流动性的角度,放到全年来看,5月是财政支出小月,流入银行系统的财政资金较少;另一方面,从银行系统流动性流出的角度,5月最后一周发行7581.1亿地方债,筹集的资金形成财政存款大部分流入央行(考虑缴款日)。为对冲地方债发行造成资金回笼效应,央行投放6700亿7天逆回购进行对冲。这些逆回购到期集中在6月3日到5日(2日仅到期100亿),再次投放逆回购700亿对冲到期3700亿(截止6月4日), 相当于将5月底的资金面收敛平移7天到了6月初。
分析流动性可以从资金池的角度出发,拆分为“补水”项目和“抽水”项目。 资金池主要考虑银行可融出资金来源,包括银行系统的超储和库存现金。以截止2020年6月4日发布的4月数据来看,库存现金约6588.7亿元,剔除法准之后超储约3.4万亿,两者合计约4万亿。
“补水”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降准。 降准释放的资金,主要是法定准备金向超额准备金的转化。由于超额准备金,属于银行资产,因而资金使用成本为零,机会成本为超储利率,当前为0.35%。1-5月降准释放合计释放约1.75万亿资金,4、5月两次定向降准释放资金均为2000亿,明显小于1月的8000亿和3月的5500亿。
(2)央行MLF和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 这部分资金在银行端属于负债方,计入银行对央行负债,当前主要包括1年期MLF、7天和14天等期限的逆回购、以及SLF和TMLF等。资金成本方面,1年期MLF利率为2.95%,7天逆回购利率为2.20%。由于MLF期限为1年,可补充中长期流动性;而逆回购往往为7天、14天或28天,主要补充短期流动性。因而拉长时间来看,逆回购投放到期轧差基本是0,主要起的是“削峰填谷”的平滑作用;MLF投放量往往大于到期量,是重要的中长期流动性补充手段。4-5月MLF(含TMLF)净投放量为负,分别为-3113亿和-1000亿,6月还有7400亿MLF到期。
(3)财政支出。 月末财政支出资金从央行表上回流银行系统,对应财政存款减少。一般而言,3月、6月、9月和12月作为季末月,是财政支出大月,对应资金回流量较大,但季末月支出影响的主要是次月初的资金面。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发布的财政存款(或政府存款)科目月度数据,属于当月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抵消之后的差额,并不能完全反映月末财政支出的资金量。按照往年规律,5月作为财政支出小月,支出资金对6月初的资金面帮助较小。[1]
“抽水”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地方债和国债发行。 地方债和国债缴款大部分形成财政存款,意味着资金从银行系统回笼到央行,对应央行表上政府存款增加。5月地方债和国债净发行量较大,对应冻结资金规模约1.5万亿,这也是造成5月最后一周资金面快速收敛的重要原因。
(2)缴税。 与月末财政支出相对应,缴税主要发生在每月中旬,具体申报纳税期限由财政部发布。季初月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季初月份的缴税冲击往往较大。缴税形成财政存款回流到央行表上,与新发地方债和国债形成财政存款的机制类似。
(3)缴准。 新增存款需要缴纳相应的法定准备金,财政存款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无需缴准。每月5日、15日和25日为商业银行例行缴准日(节假日相应延后)。
综合以上,可以对资金面收敛持续的时间进行分析:
考虑到5月地方债和国债净发行已“抽水”约1.5万亿,仅剔除该因素,银行可供动用的库存现金和超储之和可能降至2.5万亿左右。这是造成5月末、6月初资金面收敛的根本所在。而地方债限额从中央分解到各地需要时间,6月地方债净发行量预计小于5月。
6月,作为财政支出大月和非缴税大月,预计财政因素对全月流动性呈正贡献,参考2018和2019年财政资金分别为流动性贡献5252亿和3663亿,但这可能主要会反映到6月末至7月初的资金面。6月中旬税期对资金面的影响可能与5月相差不大(5月22日左右),6月末流动性可能会随着财政支出资金到位而有所改善。
6月流动性的关键仍然在于央行的行动。央行通过不同操作方式投放流动性,相似的作用是安抚市场的担忧,不同之处在于资金期限和成本。投放逆回购仅是起到平滑流动性的作用;投放MLF可以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然而资金价格较高;降准可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
如短期内央行通过逆回购和MLF的方式投放资金,隔夜利率的中枢可能仍在接近7天逆回购利率的2%附近。如央行降准,可能短期内促使隔夜利率重新触及1%附近,但类似4月初-5月中旬隔夜利率长时间内维持1%以下难度较大。
利率债可能维持弱势震荡,直至央行明确行动或经济预期变化。 近期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因短端利率的收敛而出现明显分化,部分投资者担忧宽货币边际收紧。流动性的收敛打破了我们在《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如何影响利率曲线》中的假设,使得5月以来长端利率回调幅度高出我们此前的预期。
注:
[1]5月当月财政收支抵消之后,财政存款可能为正,对应收入大于支出。
风险提示:
逆周期政策超预期。
为什么价格与资金流量背离
您好,资金流入价格上升,资金流出价格下降。
但是,如果资金流入跟不上价格上升,便会出现背离,此时说明上升力量不够,可能需要盘整调节才能重新积聚上升力,当然,也可能是上升势衰竭的征兆,是具体情况而定。
下降趋势则同理可得,背离说明下跌势后继乏力,需要调整。
资产价格影响因素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有很多。预期的利润情况、贸易顺差的变化、制度环境的演进、实体经济部门风险偏好的变化等因素都在作用于资产市场和股票价格。不过,在其它因素都不变的条件下,银行部门主动信贷创造的扩大和收缩在短期内对资产价格也会形成明显影响,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形成强烈和主导性的影响。
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类:市场内部因素,基本面因素,政策因素。
(1)市场内部因素它主要是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即资金面和筹码面的相对比例,如一定阶段的股市扩容节奏将成为该因素重要部分。
(2)基本面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内部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是能影响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经济景气循环,利率,财政收支,货币供应量,物价,国际收支等,公司内部因素主要指公司的财务状况。
(3)政策因素是指足以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国内外重大活动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法令等重大事件,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变化,新颁布法令和管理条例等均会影响到股价的变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