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油价多少钱_山西省油价多少钱一升
1.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福善庄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2.山西省晋城市城区西上庄街道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3.石油带不来富裕?
4.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巨轮街道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5.我国第二产业现状
6.初二上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北方买菜动辄几十斤
南方买菜多则两三斤
北方洗澡爱去澡堂
南方洗澡在家窝着洗
北方蟑螂就是普通虫子
南方蟑螂则会爆浆且飞虫骑脸
而在买车这件事上,南方与北方向来也有着对对方的偏见与误会,比如误认为南方更钟爱日系,而北方更倾向于德系。但真相的确如此?我们根据数据不吹不黑来看,各省份地区间到底都更爱什么车?
数据来自于达示数据1、2月份销量
不可否认的是,日系车确实在广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而原因也包括很多。一方面是受到港澳文化的影响,在90年代港澳同样以日系车为主流之时,给广东地区传播了日系车文化的风潮。
此外,由于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首先富了起来,因此在当时开始流行起本田摩托车,而品质好性能佳的口碑也因此流传到日系车中。加上很多广东人本身的低调作风,使得当时花冠、凯美瑞、雅阁、皇冠等日系车成为地区的主流。
而从数据中看,“广东人爱日系车”这点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依旧流传了下来,根据数据来看也的确如此。日系车在广东销量占到了40%以上,并且合资品牌的占比也要远高于自主品牌。
从具体品牌来看,丰田在广东有着绝对的优势,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两家合计占比达到了15%以上,并且前五车企中有4家都是日系车企。
而海南日系车销量高同样也有历史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海南曾经兴起过一股“汽车倒卖热潮”,而其中大多数都为日系车。加上如今海南油价位于全国前列,低油耗的日系车也成了海南人的首选。
因此,海南如今销量最好的同样也是日系车,从具体品牌来看,丰田同样是日系品牌中的佼佼者。
除了最为极端的广东以及日系车占主流的海南外,在国内其他省份对于日系车的偏好并没有如此一边倒。如辽宁省虽然日系品牌的占比最高,但也仅为30%多,与德系、自主的份额相差并不大。
在人们普遍的认知里,北方地区对于德系车的认可度貌似会更高。但从实际销量来看,德系车在南方省份的同样有着不错的受众人群,比起日系而言,发展也要更为均衡。
作为上汽大众的大本营,上海市场也是被德系车所牢牢占据,上汽大众也成为上海销量最高的品牌。除此之外,号称“北大众”的一汽-大众在上海同样有着不错的销量,位居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之后排名第三。
除了总部所在地上海以外,南方还不乏有其他省份偏爱德系车,比如鱼米之乡浙江,销量最高的品牌分别为一汽-大众以及上汽大众,本土品牌吉利只能屈居第三。
“包邮区”江浙沪之一的江苏,市场份额同样如此,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销量分别为第一、第三。除此之外,福建最受青睐的同样是德系品牌,而这四个省市同属于华东地区。
而反观北方,德系车份额较高的省份只有两个,其一就是吉林省,而这也是得益于一汽-大众的总部在吉林长春,吉林省销量前三的品牌也分别为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丰田。
而另外一个则地区是北京,并且北京也是国内德系车占比最大的省市。除了一汽-大众以外,北京市卖得第二好的已经北京奔驰,足以看出北京车主的财力雄厚。
自主品牌的奋斗史一直以来都是弱到强的进阶,所体现的地方不仅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设计、技术进步,更体现在销量的不断走高上。从2002年起的数据来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在18年的时间里,从当初的24.93%,提升到2018年的42.1%。
而到了2019年,自主品牌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9.2%。虽然有着明显的下滑,但如果把自主品牌看作一个派系的话,还是要比日系、德系、美系等占比更高。因此,也不难看出,自主品牌依旧成为国内的主流选择。
从具体省份来看,自主品牌份额最大的省份也是占据绝对优势,比如华中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省份,自主品牌销量都要力压德系、日系。而其中,如吉利、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除此之外,西北地区同样也是自主品牌的主阵营,如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省、新疆省,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同样是远超其他派系。其中如甘肃省,销量前五的品牌,有长安、吉利、长城、五菱四家自主车企。
而西南地区的情况同样如此,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市场份额最大的都是自主车。而其中西藏省还是全国唯一一个,自主品牌销量比合资品牌高的省份。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省市以外,如山东省、江西省、广西省、河北省、内蒙古、山西省、黑龙江省,都是自主品牌卖得最好。从中也不难看出,自主品牌在大多数省市,还是拥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基础。
2019年,我国乘用车总销量为2144.4万辆,同比下降9.6%。虽然大环境看上去并不乐观,但对于不同品牌而言处境却完全不同,比如以“BBA”为首的豪华品牌则欣欣向荣,不断刷新销量纪录。
如梅赛德斯-奔驰2019年在华销量69.3万辆,同比增长6.2%;同比增长13.1% 奥迪2019年在华销量68.9万辆,同比增长:4.2%;宝马(包含MINI品牌)2019年在华销量72.4万辆,并且超越奔驰、奥迪,成为国内豪华品牌销量王。
但如今多销量之下,这些豪车最终都被哪些省市的人买去了呢?换句话说,哪些省市的人最有钱?
从厂商销量榜来看,豪华品牌的主要销售地都为经济较发达的地方,例如江浙沪一带。在浙江省,德系销量的提供者除了大众外,北京奔驰和华晨宝马同样贡献了一部分销量。
并且如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区,同样有着豪华品牌上榜,此外,北京市销量第二的品牌同样是豪华品牌北京奔驰。而奥迪由于包含在一汽-大众销量之中,因此没有单独显示。
不管怎么说,豪华品牌的销量热区,其实也是当地人民经济水平的一种体现。虽然豪华品牌车型如今已经下探到20万以内区间,但对于国内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还是无法涵盖车主的购车区间。
光从数据上看,貌似自主品牌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基本占据了大多数省市的头把座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乐观。
首先2019年对于自主品牌并非是友好的一年,占有率同比下降2.9%。这是自主品牌自2015年以来,市场份额首次跌落至40%以下。销量下滑的品牌中,大多数也是自主品牌。
除此之外,这份榜单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之所以高,是因为把所有自主品牌涵盖在其中。也就是相当于几十个品牌的销量,与德系、日系这些派系的销量进行对比划分,因此显得优势明显。
但从具体品牌排名来看,在大多数省市中,如大众、丰田还是占据销量榜的前列。而自主品牌则是个大熔炉,各个独立的品牌,如吉利、长安、长城、奇瑞,单品牌销量上很难比肩合资品牌。
如今凭借着高性价比车型,自主品牌在西南、西北地区的势头已经逐渐与合资品牌势均力敌,但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自主品牌还是处于弱势地位。
不过,自主品牌并未一味采取保守姿态,如今如WEY、星途等品牌,其实也是自主品牌迈向高端品质化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车型未来的市场,也将是更注重汽车品质感的发达省市。
从数据上,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各省市间的购车需求都偏向何处,比如“广东人爱买日产车”这一传言,基本就可以盖棺定论了。此外,各省市由于发展不平衡,也会出现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两端分化,这些都是基于数据下,所展现出的事实。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福善庄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说到山西,大家肯定会想到煤老板。山西的煤炭资源特别丰富。其实我们都知道,山西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生活在太行山的西部。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鲜为人知。事实上,据调查,山西南部是人类最初起源的发源地。(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发现的百年猿,把猿的出现时间往前推了1000万年)。
说到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实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山西历史文化的整体性、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以及风俗习惯的形成,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今天,边肖将和你谈谈陕西的一些有趣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云冈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高峰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现存53个洞窟,51000多尊雕像。整个洞穴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各部分的雕刻技艺充分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时期的优良艺术风格,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从而创造了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雕塑、宗教、建筑、音乐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开放时间:
8:3017:30(4月1日至10月15日)
8:3017:00(10月16日至3月31日)
门票:
25元(4月1日至10月31日)
80元(11月1日至3月31日)
地址:大同市南郊云岗风景区
晋祠
“不到晋祠,就到了太原。”来太原一定要去晋祠,就像去北京一定要去天安门广场一样。
晋王庙是后人为了纪念的次子而建的。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均对晋祠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涵盖了各个朝代的建筑特色,且跨越朝代,被称为综合性园林建筑群。
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园内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皇家古建筑和历史上一大批著名的帝王。历史上很多温和的知识分子也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如果你想去太原,你一定要去看看。
开放时间:
8:00-18:00(4月-10月)
8:30-17:00(11月-3月)
门票:
在60元到72元之间浮动
针对残疾人、学生、60岁以上老人等。凭有效合法证件半价优惠;
儿童、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70岁以上老人等。免收门票;
雁门关
位于忻州市代县,雁门素有“九缉第一关”之称。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很多从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去玩,增长见识。
开放时间:
4月1日-10月31日(8:0018:00)
11月1日-3月31日(8:3017:00)
门票:
旺季:84元
淡季:55元
地址: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景区
皇城相府
黄祥福是国家5A级景区,是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人的故乡。它是清代文远馆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
他是清代文远馆的大学士,陈廷敬,吏部高官,0755年至79000年的普通读本,康熙三十五年大宴的讲解员。
黄翔大厦内部由内城、外城、紫云前和西山庭院组成,非常壮观。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120元
地址:晋城市阳城县北流镇皇城村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不用小编介绍了。想必很多网友都知道。如此壮观,最重要的是身临其境的感觉。
开放时间:
06:30-19:30(4月1日-10月31日)
08:00-17: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门票:
成人票:100元人民币
半价票:中小学生、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生持有效学生证半价。
免费: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1.2米以下儿童;记者;60岁及以上的人凭有效证件免费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西上庄街道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福善庄乡下辖村委会包括福善庄村委会、野狐梁村委会、小岱堡村委会、大岱堡村委会、长润村委会、下水村委会、白庄村委会、安子村委会、黄水河村委会、辛村村委会、东小寨村委会、里林庄村委会、西郡村委会、寺科村委会、小坝村委会、计庄村委会、东孙家咀村委会、南辛庄村委会、北辛庄村委会、白__村委会。
石油带不来富裕?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西上庄街道下辖村委会包括北岩煤矿社区居委会、金凤社区居委会、市水泥厂社区居委会、西马匠社区居委会、西吕匠社区居委会、西上庄村委会、道头村委会、夏匠村委会、山西底村委会、五门村委会、南畔村委会、核桃窳村委会、小后河村委会、冯匠村委会、北岩村委会、苗匠村委会、郜匠村委会、岗头村委会、窑坡村委会、庞疙塔村委会、叶家河村委会、吴家沟村委会、张岭村委会、郭山村委会、牛山村委会、焦山村委会、北闫庄村委会、玉苑村委会、屋厦村委会、掩村村委会。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巨轮街道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石油储藏量和产量高的国家似乎都应该生活得非常富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呢?
在如今油价居高不下的时代,像沙特、科威特那样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自然是富得流油,不仅王室大臣们挥金如土,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有滋有味,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列,医疗、教育等等支出全部由国家负担。
可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同样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并没有变得更加富裕,反而与贫穷、落后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如影相随。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油没有带来富裕
非洲的尼日利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生产国,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日产250万桶原油,目前石油出口量是世界第六位。过去几十年,“黑金”为尼日利亚带来超过4500亿美元的收入。按理说,这样一个国家,在全世界石油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它的人民应该过着不错的生活。但现实是,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公共基础设极度不完善,失业率高达50%,70%的人生活在每天1美元以下的水平。而且还政府不稳定、权力腐败,常常导致军阀混战。
尼日利亚虽然每天都在产出大量原油,但它却是全世界汽油短缺最严重的国家,自身的石油产业非常落后,炼油厂破败不堪,运输管道年久失修,储运成本高昂。在尼日利亚,加油站没有汽油可卖只能早早关门,几千辆失去动力的摩托车堵塞了交通,这样的场景天天都在上演。
这种现象并不是只非洲有,南美的委内瑞拉也是一个例子。委内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原油产量居南美洲的前列,每天出产近300万桶原油,但委内瑞拉的经济状况却不大乐观,委内瑞拉国民收入的80%以上要靠石油,其他的工商业极度萎缩。1970年,委内瑞拉正因为发现石油而突然暴富,当时委内瑞拉的石油部长似乎有先见之明,他当时就作出这样的预测:“我们将因石油而倾家荡产”。他还给石油取了一个难听的外号“恶魔的粪便”。果不其然,到2001年,80%的委内瑞拉人生活在贫困中。后来,新的总统查韦斯上台之后,委内瑞拉的经济状况有多好转,但仍不乐观。
经济不乐观的根源
为什么有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强大起来,反而很贫穷呢?经济学家用“依存性”的概念来说明这一问题。石油等自然资源只要拿到国际市场上就能轻易地卖出,不需要进行提高产量的开发,也不需要为了吸引消费者而展开竞争。赚钱既然如此容易,就会产生依赖自然资源的倾向,举国上下自然也就不再去勤奋创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了。
以委内瑞拉为例。自从石油成为委内瑞拉的主要出口产品后,委内瑞拉经济就被打上了石油的烙印,整个经济生活都是以石油为轴心而运转。委内瑞拉的工业发展严重依赖石油美元。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走高时,委内瑞拉获得大量的石油收入,从而政府得以推行庞大的发展计划;而当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跌时,经济就可能受资金紧张的瓶颈制约,导致发展计划搁浅,甚至使经济发展陷入危机。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安定的政治环境也很难实现。当所有的人都对石油资源的支配权虎视眈眈时,内战一触一发。虽然委内瑞拉多年来没有爆发过战争,但非洲的尼日利亚就没那么幸运了,长期陷入内战和混乱之中,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根据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在非洲,拥有石油的国家发生内战的几率达25%,反观无石油的国家只有1%。同时,西方大国对产油国的过分关注也增加了产油国政治不安定的因素。如果伊拉克没有石油,那么美伊战争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
此外,西方石油公司开采石油,根本不顾及环保,造成土地和水源的严重污染。原先没有石油没开采的时候,尼日利亚百姓还可以种地、捕鱼,现在,环境污染,地里长不好庄稼、河里抓不到鱼,黑人的生活眼看着每况愈下。更不要说,石油资源被大企业垄断,统治者靠油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下层百姓却过着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而且为了抢夺石油资源,国家内部内战频仍、种族冲突不断。
这也被称为“石油的波及效果”。因为石油产业是高度的加工工业,工厂绝大部分依靠机器运转,并不需要很多劳动力,而石油的生产和流通所必须的机械又大都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制造,因此产油国的劳动者基本没有机会从国家的石油大企业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这样下去,产油国家想要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提高其他产业的竞争力也就很难实现。
在此举个反例,耐克如果在中国设立工厂,就会雇佣中国人来经营。虽然大部分的中国职员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但是耐克的先进管理经验也会被传授给部分中国职员,这些学习了耐克先进管理经验的中国职员,有人就会走出耐克成立新的公司,并最终发展壮大为耐克的竞争对手。这就是耐克工厂为中国经济带来的波及效果。
资源不是致富良药
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其他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十分有限。南非共和国的钻石、印度尼西亚的原木、巴西的咖啡,长期以来都没有为国民收入的提高做出太大的贡献。煤炭资源最丰富的中国山西就是一个例子。
山西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埋藏浅,易开采,累计探明储量2500多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储量的26%,素有“煤海”之称。然而山西富裕吗?山西老百姓富裕吗?山西无论在经济总量、抑或人均收入都排在后面。
并且山西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山西省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负荷是全国的3倍多,人均烟尘、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污染负荷指标高居全国之首;全省大小1000多条河流,80%受到污染,70%失去使用功能。山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省内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占到整个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的23%,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坐火车路过山西,透过车窗,车窗外的景象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现在山西的状况甚至不如煤炭开发之前,再遥想没有煤炭资源的“晋商时代”,更是让人唏嘘一个依靠过度开采自然能源的省份,最终却没有把老百姓带上富裕之路,恰恰相反,山西陷入了难堪的困顿之中。
清朝的时候,山西可谓地瘠民穷,可是“穷则思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代代晋商反而茁壮成长,把钱庄生意做到全中国,成为中国最早的银行家,整个山西富可敌国——没有煤炭资源他们才是真富裕。
在今天的世界上,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一些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的国家,例如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却飞速增长。天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其政治和经济体制往往比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来的更好。这样的对比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我国第二产业现状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巨轮街道下辖村委会包括胜利西街社区居委会、大北门东社区居委会、大北门西社区居委会、营坊街社区居委会、北大街东社区居委会、北大街中社区居委会、北大街西社区居委会、沙河堡社区居委会、小北关社区居委会、上北关社区居委会、程家村东社区居委会、程家村西社区居委会、胜利桥东社区居委会、西苑社区居委会、富力华庭社区居委会。
初二上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
(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
(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
(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
(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有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以发展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进一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尖端技术工业猛增,比重上升,而资源密集型工业再一次向外转移。目前发展中国家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次为资源密集型,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总之这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工业生产地域也发生很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
(一)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大型化、系列化是战后工业分布规模的主导方向。根据地域发展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
(二)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地域集中有所加强,形成世界性大工业地带,如北美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日本工业地带等。发展中国家的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城。世界工业生产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世界工业空间运动的趋势。
[编辑本段]世界能源
世界能源与经济发展
回顾人类开发的历史,能源的需求总是随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人们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同时能源的供应状况又反过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正是由于能源提供了高效的动力,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新飞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表明:能源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是同步增长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否则会给生产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一般说来,能源消费量的高低又与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如1988年世界人口平均能源消费量为1371公斤(折成石油),发达国家高于平均值,而发展中国家却低于平均值。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袭来,曾引起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普遍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这个侧面反证能源生产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升降呈正相关。
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及趋势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数量愈来愈大,且增长迅速。无论就世界能源的总消费量或人均消费量均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势头。如1850~1950年期间,能源消费量从1亿吨增加到25亿吨,1980年又比1950年增加2.8倍,1988年超过100亿吨(标准燃料)。1850年~1950年人均消费从115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进入80年代后超过2000公斤。预测2000年世界能源供应总量146.6~181.7亿吨(标准燃料)。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迅速增长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1)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能源需求量增加;(2)人口增加也是影响世界能源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加快向重化工业转换,特别是能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费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也有较大发展,这更加大了能源消费量。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经济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及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等等,可能会使一些国家的能源需求量的增长放慢。当然广大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还会在大幅度增加。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能源消费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酝酿走向第四阶段。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不发达,木柴等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18世纪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大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之后电力开始进入社会各领域,蒸汽机和火电站(烧煤)发展迅速,对煤炭需求量骤增,到20世纪初达95%,取代木柴成为主要能源,进入了能源的“煤炭时代”,完成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煤炭还占消费总量的1/2以上。早在20世纪初内燃机问世,汽车、飞机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为燃料的动力装置,在一些新型军事装置广泛应用石油为动力,致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60年代初石油(气)的产量与消费量超过煤炭,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结构迅速转换的主要原因:一是石油产量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特大油田不断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勘探能力的提高,使大陆架的海底石油的开发成为可能。新油田多分布在以西亚地区为代表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采石油,增加出口换取外汇收入。因此石油产量迅速增加。二是石油自身条件优越,可燃性强,单位热量高(比煤炭约高1倍),利用价值大;石油开采条件好,费用低,按热量计算,石油成本只等于煤炭的1/3;又便于运输,陆上的管道与海上的油轮,既方便又便宜。这些都为满足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为了从亚非拉地区掠夺大量廉价石油,控制石油贸易,压低石油价格,只等于煤炭的1/2。于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弃煤用油。从而加速了石油取代煤炭的进程。当然煤炭开采条件日益恶化也是一个因素。
影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一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能源资源条件。如50年代中期,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以石油为首位能源的国家。日本能源贫乏,60年中期实现转换。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展迟缓,到60年代、70年初,(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才相继以石油为主要能源。至今有些国家仍以煤炭为主,如中国(81.2%)、波兰(80.2%)、印度(67.9%)等。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60年代以来总的特点是煤炭基本呈下降趋势,石油(气)在70年代中达到高峰(占近70%)。近年,煤炭略有回升从1975年的29%上升到1989年的32.9%,石油从46%降至38.6%(1990),天然气、水电、核能一直持续缓增。其主要原因:70年代中后期两次石油危机,两伊战争等国际市场石油供应锐减,许多国家为摆脱危机,加速发展新能源,重新启用煤炭和节能等措施。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矿物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为基础的持久能源系统,预计彻底转换需半个到一个世纪。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油(气)为主,煤炭和核能、新能源可望有所提高,将是能源的“多极化时代”。
世界煤炭工业
煤炭是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主要能源之一,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是最重要的能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
(一)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地球上含煤地层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5%。全球含煤地层含煤密度每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200万吨。按探明储量世界煤炭资源的储量、密度,北半球高于南半球,特别是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炭资源的96%。形成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中部;二是北美洲的中部。而南半球含煤率低,仅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发现较大煤田。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发现煤炭资源,共有大小煤田2370多个。硬煤探明储量以中国、美国、独联体最为丰富,合占60%,次为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波兰和德国等,以上共占95%。
(二)世界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煤炭工业是较古老的工业部门。从19世纪中期以来,煤炭产量增长迅速。按产量增长变化可分为4大阶段。
(1)1860~1913年世界煤炭生产大发展时期。1913年煤炭产量11亿吨,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此时在英国英格兰中部、德国鲁尔区、美国阿巴拉契亚区,沙俄乌克兰等地,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大工业基地。
(2)1914~1950年稳定增长时期。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吨,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3)1951~1974年煤炭生产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生产停滞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入50年代,石油发展迅速,60年代初发生了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二次大变革,结束了以煤炭生产的“黄金时代”。二是煤炭开发历史久,开采条件恶化,投资大,效益低。为此,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致使世界煤炭工业走向萧条。
(4)1974~1990年转为缓增时期。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为摆脱石油危机,寄希望于煤炭,于是出现了转机。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吨,比1976年增加50%。21世纪前夕,世界能源面临新的变革,预计煤炭产量会有所增加。
煤炭生产分布的特点:
(1)煤炭生产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分布不均衡。
(2)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总产量的3/4。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发展迅速,相继跃居世界前列,成为生产大国。中国1950年只产4300万吨,1989年已过10亿吨大关,成为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
(3)生产规模的大型化、集中化和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以采煤业为中心进行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炭—火电,煤炭—化学—火电,煤炭—选煤—焦化—火电—钢铁—建材以及矿区经济综合发展等地域类型。
(三)世界煤炭消费与贸易地理世界煤炭消费量与生产量基本吻合,两者相伴涨落;同时也随着其它能源,特别是石油消费量的增减而变动。目前世界煤炭年消费总量为30多亿吨。
煤炭消费与生产已基本一致。煤炭自身的特点决定以就近消费为主,故多内销。煤炭国际贸易量较小,长期以来维持在2亿吨左右,近年超过了3亿吨。
煤炭消费以工业用煤为主,多占80%~90%,特别集中在发电与炼焦,合占总消费量的80%。长期在煤炭贸易结构中炼焦多于动力煤,近几年钢铁产量下降,炼焦煤需求减少,使动力煤超过炼焦煤。进入80年代,澳大利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次为美国、加拿大,三国合占出口量的80%。近年中国的出口量也名列前茅。日本是最大进口国(占世界的27.7%),次为西欧各国和韩国,基本在发达国家间进行。海陆运输各占贸易量的1/2。
世界石油工业
石油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基础最重要的能源。60年代中期取代煤炭登上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冠军。70年代,世界石油年贸易量为15亿吨,约占世界总贸易量的1/5,占海上商品吨位的53%;油轮占商船吨位的40%。作为燃料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铁路、汽车、轮船、飞机)以及军事和国防建设,同时成为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部门结构的转换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以及地域经济的开发。虽然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的油价下跌,海湾战争,以及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能源的开发,多极化能源消费构成的形成等等各种冲击,但到本世纪末,石油仍是重要能源。
(一)世界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利用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其探明可采储量受资源的发现和开发状况所制约。近40年来,世界各地竞相找油,50~60年代是世界“石油大发现”时期,探明储量从104亿吨增到720亿吨,净增6倍。70年代以来进入稳定增长期,1990年底达1365亿吨。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特点分布集中是最大特点。具体表现:
(1)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发现油田多集中在东半球,现已占80%以上。
(2)地区分布不均衡。过去欧美地区占80%,从50年代开始向亚非拉地区转移,现已占70%以上,波斯湾沿岸几乎富集了60%,享有“世界石油宝库”称号。过去中国被认为是贫油国,现已是世界大储油国之一。60年代以来,非洲相继发现一批油田,70年代拉丁美洲产量也有较大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储油区。东欧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阿塞拜疆。西欧是新崛起的油田区,储量不大而意义重大。北美洲的储量比重呈下降趋势。目前世界上拥30亿吨以上储量的国家共11个。其次世界石油开发重点由大陆转向海洋。60~70年代以来,随着开发技术的改进,海洋石油资源贮量丰富,加速了重点转移,几乎所有的大陆架成为勘探、开发石油的场所。现有40多个国家在海洋生产油或气,其探明储量已占全球总储量的42%。
(二)世界石油生产与地域分布特点人类开发利用石油资源早于煤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做为商品性的现代化生产,始于1857年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接着美国、以及(前)苏联、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开采石油。到194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2.6亿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石油产量增加迅速。50~70年代一直是上升趋势,1960年、1969年、1978年分别突破10亿吨、20亿吨、30亿吨,197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31.2亿吨),约等于战前的12倍,每年以8.6%的速度增长,是“石油的黄金时代”。80年代出现了下降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分布的特点与储量地域分布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得到扩展,但仍高度集中,地域分布不均衡。战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前)苏联和委内瑞拉三国,合占90%以上,其中美国约占70%(1937年)。50年代初西亚超过前苏联和委内瑞拉,成为第二大产油区;1965年产油超过4亿吨,占世界的27.9%,又跃过美国,成为最大产油区。同年非洲产量达1亿吨(占7.4%)。70~80年代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的发展,使亚太地区石油产量骤增。西亚的腾飞,非洲的崛起与亚太地区的发展是影响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石油产量下降、波动,曾退居东欧、北美之后。1990年中东占世界总产量的26.8%,又成为最大产区。依次为东欧、北美、拉美、亚太、非洲。随着秋明油田的开发,(前)苏联石油产量明显增加,197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年产量超过一亿吨还有美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墨西哥、中国、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等,8国合占1990年世界总产量的62.8%。说明集中程度也有下降。
70年代以来,海洋石油产量增加较快,现已占总产量的27.2%。波斯湾、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中国沿海、欧洲北海、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近海,都是海洋石油开采的重要海域。
(三)世界炼油工业发展与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炼油能力增长迅速。50~60年代是大发展时期,与产量增长基本吻合。从70年代开始,世界炼油能力脱离石油产量自行增长,出现了逆差。如1980年炼油能力达40亿吨,而产量不足30亿吨。主要原因是各大石油消费国竞相建厂。目前世界炼油能力与产量情况有三种类型:发展中的石油生产大国炼油能力小于产量;发达的石油消费大国炼油能力多大于产量;中国与俄罗斯基本持平。
目前世界石油加工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极不平衡,高度集中在大消费区。北美、东欧、西欧和日本分别占总炼油能力的23.6%、20.3%、19.3%和6.6%,合占70%;依次为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而西亚和非洲仅占5.5%和3.5%。
(四)世界石油贸易与运输世界石油的储、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国际石油的流动加剧。国际石油贸易中以原油为主(占4/5),油品为辅。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量高达12~17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50~60%。1990年国际贸易量15.51亿吨,占总产量的49.3%。原油贸易具有地域广,运距长的特点。西亚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区,曾占出口总量的60%。70年代,非洲发展成为第二大出口区。原苏联石油产量增加后,自给有余也成为出口区之一。东南亚、中国、英国都有部分出口。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多元化出口地域结构特点。西欧、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三大原油进口区。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除挪威、加拿大和英国自给有余外,都需大量进口。这种贸易格局暂时不会改变。
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1973年海运原油18.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占海上货运量的1/2以上。近年略减少。以波斯湾为中心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输往世界各地,称为“石油海峡”。其次以波斯湾为中心,由油田到油港形成输油管道网络。
世界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是转化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现代工农交各业发展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发电量持续上升,特别是60年代以来因为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电量增长迅猛。1990年世界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24.6亿千瓦,发电量110170亿度,比1950年增加11.5倍多。
电力工业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50年代初火水发电比重为6∶4,之后火电发展快于水电, 60年代变成7∶3,70年代火电、水电核电之比为74.6∶23.7∶1.6。石油危机袭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核电比重上升较快,199O年变为64.6∶18.9∶16.8。由于各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大致形成几种类型。煤炭丰富的地区,多以火电为主,如波兰(占97.3%)、澳大利亚(87.2%)、南非(96.2%)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多以水电为主,如巴西(96.6%)、加拿大(66.3%)等;能源贫乏的国家,多以进口石油为燃料的火电为主,如日本(61.8%)、意大利(71%),或大力发展核能,如法国(占70.4%)、瑞典(50.9%)等。
世界电力工业分布特点高度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约占世界发电量的90%以上。特别是美、俄、日、德、加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1.5%,其电力却占53%。近年中国发展迅速,1990年末装机容量达1.35亿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大火电中心建在煤炭丰富产地,往往形成综合性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俄罗斯的库兹巴斯、乌克兰的顿巴斯、中国的山西省、辽中南工业地区等为典型代表。且广泛分布着坑口电站。电站建在消费地和港口区的以日本和意大利最为典型。
水力发电是潜力大的能源,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约22.6亿千瓦,现只开发4.92亿千瓦,发电约2万亿度。世界各国开发利用程度不一,多集中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巴西等,约占世界水力发电的1/2。水力资源6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开发较迟。近些年,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等水电发展迅速。世界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分布在巴西的巴拉那河、委内瑞拉的卡罗尼河、美国的哥伦比亚河、俄罗斯的安加拉—叶尼塞河、加拿大圣劳伦斯河等12座。世界水电向大中型、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从接近用电中心向边远地区布局的趋势正在发展。
核电站始建于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1990年占总发电量的16.8%。预计本世纪末将达到30%。现有30多个国家建成424座,正在建设中的有173座。美国、法国、俄罗斯、瑞典、德国、日本等较为发达。核电站多分布在海边、江滨、湖畔以及缺能源消费区。
[编辑本段]世界钢铁工业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工业发展缓慢,产量有限,生产国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美国和西欧共占总产量的3/4,再加上原苏联则达87.5 %。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地区。其形成的主要因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发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发展与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各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迅猛地发展,产量倍增,钢铁工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纵观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
钢铁产量与钢铁生产国明显增加,钢铁工业地域东移。50~60年代是世界钢铁产量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只产1.89亿吨,而1968、1972、1974年分别超过5亿吨、6亿吨、7亿吨,到1979年达7.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其间净增5.5亿多吨,年平均增长1900万吨。同期,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由4个增加到16个,并出现了设备能力超过1亿吨的国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世界不同经济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扩大了钢铁需求量,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计划经济国家为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战败国要恢复发展经济;西方老钢铁生产国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都相继扩大生产设备。其次,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不仅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大大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还有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等都是促使产量激增的重要因素。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市场萎缩,能源供给紧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等等,致使钢铁工业开工不足,产量停滞或下降。目前产量维持在6.7~9亿吨。
世界钢铁工业地域结构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打破了过去高度垄断局面,工业地域自西向东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到198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原苏联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于1971年超过美国,登上“冠军”宝座。进入70年代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日益壮大,产量成倍增长。亚洲的中国、印度、朝鲜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1982年超过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四钢铁生产大国,1990年生产6400多万吨。拉美的巴西年产2600多万吨,居第6位。阿根廷、墨西哥产量增长也较快。过去非洲除南非外,几乎是空白,近年埃及、阿尔及利亚都有发展。实际上又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展的新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明显走向大型化、现代化。它适应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要求,经济效益高。目前设备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有50多家,占世界钢铁厂生产能力的1/2以上。
世界钢铁工业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
从内陆资源指向型向临海消费地指向型布局是总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钢铁工业布局多属内陆资源指向型。在煤炭炼铁时代,工厂向大煤田、大铁矿集中,煤铁复合区是最理想的区位。随着冶炼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炼铁焦化的下降,则又多由就煤而转向就铁布局。于是形成三种钢铁工业地域类型区:在煤田区建钢铁联合企业,以德国鲁尔区、乌克兰顿巴斯区,美国匹兹堡区等为代表;在铁矿区形成钢铁工业基地,以法国洛林区,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我国的包钢、马钢、武钢等为代表,介于煤铁资源运输结节点(钟摆式),以美国五大湖沿岸钢铁工业基地为代表。
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向消费区布局成为主导方向。新厂多建在工业中心,形成钢铁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布局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如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海上运输的发展,运输工具的革新,新资源来源地出现等。以铁矿石生产为例,战前开采加工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几个国家。60年代后,在南三大洲相继发现大型铁矿区。如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跃居世界的二、三位,并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铁矿石出口区。还有委内瑞拉、秘鲁、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以及加拿大、印度等都有出口。老的铁矿石产地产量减少,自给率下降,如法国原为净出口国,目前1/3靠进口,使钢铁工业与铁矿石生产地域脱节,而靠进口原料、燃料和钢铁厂多趋向消费区。其次是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就地生产,就地消费,既节约时间又减少运费,可以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最高。日本走出一条无资源国家靠进原料、燃料在消费区建大厂的成功之路。
钢铁工业日益向沿海、河、湖发展
世界汽车工业地域的分布
世界造船工业的发展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 (北温) 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 (寒带)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 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西部地区 (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 (中亚、西亚、欧洲) 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 (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0年12.95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 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达木 )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我国的气候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
干湿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植被: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荒漠。
农业类型 种植业(水田农业) 种植业(旱地农业) 畜牧业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 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 和夏季风
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
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钭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气候复杂多样 )
②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气候复杂多样 )
③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气候复杂多样 )
④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气候复杂多样 )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⑥对。……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广州、哈尔滨;我国的雨带推移是自南向北推进。
(4)因为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我国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 )、( 台风)、(水旱灾害 )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 从图中读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 )气候显著。
(2)三明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列表对比长江、黄河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 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开发 水能(上游)、航运 水能(上游)
治理 兴建中上游防护林 (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产生的主要灾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 气候趋于干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 理 植树种草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黄河大堤
8、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不足。)
土地资源类型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的平原、低缓丘陵、盆地
森林 湿润区 山地 草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 高原
未利用土地 半干旱区 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南丰北缺。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例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9、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 ②青藏线(未建成) ③包兰线 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 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