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出口油价多少钱-沙俄出口油价多少
1.俄罗斯大力发展军力的原因是什么?
2.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3.我知道苏联由于经济糟糕,物资匮乏而不行,但是为什么叶利钦为什么选择将苏联解体了? 难道解体完物资就
4.怎样看待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前景
5.俄罗斯为什么穷
俄罗斯大力发展军力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分析,比如俄罗斯海军的历史、现状和军备力量、俄罗斯自身原因和国际因素。
先从俄罗斯海军的发展历史来说,苏联时期的底子是不错的,空军陆军装备都很棒,但是衰落的速度却很快,当初已经在海军的建设当中花费了很多军备费用和训练费,虽然这个做法没错,但是后期海军的战略失误导致之前积累的资源和军备力量大量被浪费和滥用,指挥的思想失误使得海军一蹶不振。沙俄时期是很重视海军发展的,他把海军和陆军看的非常重要,那时候的俄罗斯因为封建专制和战乱导致工业根本不发达,而且日俄的战争中俄罗斯损失非常惨重,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海军力量依旧很强大,即便后期在内战。
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管理之后倒是为海军的发展贡献了最大的力量,但是他的思路也是错误的,他比较喜欢巡洋舰之类的战舰,但是对于小型的战斗型船没什么兴趣,甚至停止制造和摧毁所有的小型船,所以当时的海军虽然力量强大,却是瘸腿发展的巨人。
赫鲁晓夫我都不想多说,完全是把俄罗斯的海军推向了深渊,他个人否定航母的作用,专注核潜艇和导弹,当时在加勒比地区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很多人都知道吧,是前苏联为了扳回自己在真正中的弱势而部署的,差点造成热核战争。
如今的俄罗斯需要发展的是远洋海军,近战作战他们的实力已经达到了相对来说比较饱和的状态,发展远洋才是王道,现在俄罗斯的海军实力完全就是吃老本,重振海军的决定是必要和正确的,作为国防的薄弱环节必须要加强建设。
俄罗斯现在面临着国内国外局势的双重考验,首先是国内的恐怖分子袭击,俄罗斯对此必须建立完善的防御系统来保护公民和国家的安全。再就是美国的挑衅。美军内体之前就公开说过,俄罗斯的水军欠发达的状态已经很难去弥补,他们想成为一流的海上强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超出了他们的海洋实力。但是针对美国部署萨德的事件就说过不会任由美国胡来。大大是不会听美国的嘲讽的,新的一轮军备的竞赛已经开始了,作为俄罗斯的友好国家,中国肯定是站在俄罗斯这一边的。
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沙特和俄罗斯的能源部长在G20峰会期间,进行石油减产谈判会议,但是和3月初的谈判一样,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减产协议。沙特和俄罗斯都将坚持自己的增产计划,沙特同时将继续自己低于25美元每桶的销售价格不变。
由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都不打算在石油价格战中退让,美国原油行业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原油需求继续保持当前的低位,而沙特和俄罗斯等国依然增产,那么三个月内,全球原油将无处可储存,势必将下跌,尽管国际原油市场乱象横飞,但对于中方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中方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当今油价暴跌之际多进口国际原油,不仅能省去极大的一笔成本,而且还可顺带做好战略石油储备。目前,受谈判破裂影响,国际油价再次暴跌。
我知道苏联由于经济糟糕,物资匮乏而不行,但是为什么叶利钦为什么选择将苏联解体了? 难道解体完物资就
1.苏联不能说物资匮乏
苏联人均粮食供给量800公斤,今天的中国大约560公斤,如果苏联粮食匮乏,那中国是民不聊生?
其次,苏联缺乏轻工业是相对于美国的,实际上苏联的轻工业不赖,且在利用苏联东欧卫星国和加盟共和国的产能下(经互会),苏联可以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和美国对抗(苏联是20世纪崛起最快的国家,但沙俄工业产值仅有美国的数十分之一,苏联凭借计划经济体制和大萧条的技术转移,在两个五年计划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或第三,德国基本相当),二战后工业产值长期处于世界第二,美国的一半左右——归根结底是家底太薄)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强大的算力,苏联创造了物质产品平衡表,即MPS体系来处理,但难以避免一些资源错配(在苏联中前期,计划经济相当成功,经济增速高且稳,但偶尔的错配难以避免),会导致短期的供给短缺(但不是物资匮乏)。直到苏联解体前夕,由于过度激进的市场化改革,计划经济加入商品因素(计划经济不存在土地成本、利润等概念,且其货币本质上属于政府给予的物资领券),大量物资流入(官倒),伴随着物流体系长久未更新,苏联的物资供应才出现长期匮乏的局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长期动荡和物资紧缺,1995-2000年之后才有好转
2.苏联经济不糟糕
二战后苏联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被巅峰期日本超过),GDP巅峰时期达到美国的70%(想想沙俄,这是奇迹了;苏联不统计GDP,为估计值,由于低物价、对金融等第三产业(公有制计划经济不太可能弄这个)的不重视,实际可能还要上调一些),大多时间在美国的四成至六成,同时物价数十年上涨极少,国家福利优渥,苏联百姓享有仅次于西欧北美和日本(首先一定要记住苏联的基础是沙俄,东欧同理,两者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都是加速发展的)的生活水平,且对未来忧虑较少。苏联解体前夕的人均GDP相当于其解体20-25年后中国的水平,无论总量或人均,在对美国人均的相对值高于如今的中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实际上是倒退的,经济数据上长期停滞,人均寿命锐减,丢掉了完整工业体系,几乎沦为能源出口国……
3.苏联民众反对解体
苏联解体时,71%的民众希望保留苏联,然而希望拆家的苏联高层却有77%,而苏联的解体取决于这些人的意志
4.苏联解体存在多重因素
其一是太空竞赛,消耗苏联财力
其二是深陷阿富汗
其三是勃列日涅夫(1964-1984苏联***)长期不作为。70年代,由于国际油价上涨、早先***经济发展的延续、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在冷战中占据上风,综合国力无限逼近甚至一度超越美国(有争议吧,但世界极短),但显然苏联没抓住机会,70年代末随着中美蜜月期到来、越战结束,国际赤潮消退,苏联进入下行期
其四是政治腐败(苏联干部和普通工人待遇差别10倍最多,西方达到百倍是很正常的),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特权阶层形成,同时大肆贪污屡见不鲜,计划经济依赖上层调控,70年代开始资源错配的增加不可能跟政治腐败无关
其五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西方
其六是戈尔巴乔夫一通瞎改革,过快的市场化、私有化进程中,特权阶层依赖赃款低价侵吞国家资产,苏联一些薄弱产业在市场开放后也迅速被西方击碎,那些特权阶层最终摇身一变,成为俄罗斯寡头集团
其七是北约的和平演变
5.关于休克疗法
苏联解体是来自上层的革命(经济体制改革,休克疗法是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解体是从社会主义转为资本主义),休克疗法对于特权阶层是大利好——不过另一方面,叶利钦获得的很多西方援助远远低于事先承诺或俄方预期
苏联解体是二战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无论修正与否,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旗帜,它的倒下使社会主义任人批判践踏,国际共运至此跌落,中国是其仅有的光明
怎样看待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前景
12月13日,俄罗斯总理高调宣布:未来10年(2011~2020),俄政府将为更新俄军装备计划拨款20万亿卢布(约合6460亿美元),用来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新型军队,重点是战略核部队、防空系统、通信系统、情报系统、第五代战机和海军的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谷,在不少国家大幅削减军费,百姓纷纷捂紧钱袋过紧日子的情况下,俄罗斯宣布的一个如此庞大的强军数字让世界为之瞩目。
执著强军路线 重振大国地位
俄罗斯一直有以军强国的传统。无论是把俄国变成一个大兵营的沙俄,还是将国防建设处于一切工作首位的苏联,抑或是试图通过强军重振大国地位的俄联邦,都在展示和实践这一传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猛然从超级大国的神坛上跌落下来,一时间找不到大国的自信和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俄至今仍生活在苏联解体的痛苦之中,尤其在军事上反差最大。军事实力的差距使俄在面对北约东扩和美国的战略挤压中虽多次示强,但都以忍气吞声收场。美国《新闻周刊》曾指出:尽管俄罗斯有很多“好战的言论”,但只是叫得响,而“手中只握有一个相当小的棍子”。
大国情结严重的俄罗斯人很难容忍国家在军事上的羸弱,因此重振俄军雄风几乎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愿望。上台后更是奉行强军路线,企图通过重振“军威”来提升“国威”。俄第一艘战略核潜艇在建设时因经费困难举步维艰,知道后“指示”:即使把克里姆林宫卖了,也要把“北风之神”造出来,此后便逐年增大军费投入。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俄军费增加了数倍,并从2007年以来多次增加预算外拨款。俄还专门制定《军人社会保障纲要》,建立军队社会保障体系,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军队,进而为强军提供人才保障。这次重金强军计划则是俄恢复大国地位步伐加快的战略举措。
更新武器装备 振兴军工综合体
建设一支机动、高效、精良的现代化军队是俄不懈追求的目标。历经近20年的调整改革,俄军编制体制调整于今年12月1日完成,随着军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军队又重新成为优秀人才聚集的场所。战斗力生成的两个核心要素之一的人员、编制体制已基本具备,而另一核心要素——武器装备却远不能适应需要。
苏联解体后,俄军装备老化严重,伊万诺夫任国防部部长时指出,俄军现有武器的80%属于过时装备,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将先进的武器从“试验场”搬到“训练场”,军队已经老化,几乎落伍了20年。在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俄参战分队仍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无线电台,使背电台的通信兵及其身边的军官成为车臣匪徒集中攻击的目标。在俄格战争中,俄虽然击败了弱敌格鲁吉亚,但这场短暂的冲突使俄军装备的老化问题暴露无遗。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持续5天的战斗表明,军队现代化需全面展开,军事硬件配套也需升级,武器装备已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提高的瓶颈。俄计划到2015年武器更新率达到30%、2020年达到70%,并全力打造新型洲际导弹、新型核攻击潜艇和超级航空母舰,最终实现到2015年前后整体战斗力超过苏联的目标。
俄曾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军工科研水平一度享誉世界。苏联解体后,由于投入急剧下降,多数军工企业用于科研和试验设计的经费寥寥无几,科研工作效率低下,新武器从研制到生产的周期从过去的5~10年延长到现在的10~20年,更严重的是军工科研人才流失严重,致使许多科研项目因缺乏优秀科研人才几近中断,不仅不能按时完成外售合同,也影响了俄军的现代化建设。在过去20年里,约2/3的军工企业破产。目前俄在信息技术、舰艇降噪和隐形技术等领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落后10年左右,而且这一差距还在扩大。俄军事专家安德烈指出:俄从苏联继承的庞大军工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直接影响了俄军的现代化进程。
俄军事专家认为没有军工综合体的振兴就没有俄军的现代化,虽然军事工业出现许多问题,但大都因为缺乏资金,只要资金到位,其完整的军工体系不仅研发最新武器的实力是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而且还可以出口赚取利润资助军队建设。基于此,俄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加大对核心军工综合体的投入和军购额度,每年再由预算外从军工企业利润中提取经费投入军队,军工综合体反哺军队建设已初见成效。因此,俄政府重金强军计划也是希望通过实现军队现代化来达到推动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双重目的。
近年来,随着俄经济建设逐渐走向正规,加上国际油价猛涨,在过去的10年里,俄经济持续增长。俄罗斯政策中心主任多卡尔金认为,2017年前俄经济有望进入世界前5强。经济实力的增长使俄高调重金强军成为可能。
俄重金强军 影响非同一般
在过去10年中,俄多次增加投入,修改武器更新计划,本次再拨巨款既是过去强军计划的延续,又是其再次修改武器更新计划的体现。如果这些资金能够到位并实现既定新计划的话,它的影响会在多方面显现。
第一,俄军实力将得到大幅提升。根据计划在未来10年内其战略核部队、防空系统、通信系统、情报系统、第五代战机和海军的发展将会得到质的提升。按照计划,巨额拨款中的1/4用于海军建设,海军将会再增加8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并配备最新式“布拉瓦”导弹;增加两支舰队、6艘航母以及数十艘驱逐舰和护卫舰,届时俄海军将会在全球游弋,支撑俄的大国地位。同时第五代战机、新型战略轰炸机、远程核导弹和洲际导弹等一批标志性的高精尖武器将会装备俄军,使俄军的远程作战能力和威慑能力大幅提升。
第二,俄参与国际事务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强。俄媒体普遍认为,在21世纪的政治舞台上,俄不应仅仅充当配角。作为传统军事强国,俄大国心态一直十分突出,虽然不能完全恢复苏联时代的影响,但力争与美国的有利对话地位依然是其不变的诉求。从历史上看,俄参与国际事务的主动性是随着军事实力变化而改变的。军事实力的增强将使俄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被动走向主动。
第三,对待北约东扩上会越来越强硬。如果说过去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因实力所限惯用“口头语言”,那么未来在诸如北约东扩、中亚国家渗透以及维护俄核心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随着俄军实力的大幅提升,俄罗斯会更多地选择“肢体语言”。
第四,在销售上会加大力度。按照计划,俄在未来10年内武器更新率将达到70%,这将淘汰大量旧装备,俄势必加大武器出口,以变“废”为宝。同时俄花重金研制的新武器也需要出口赚钱,以转嫁科研成本。本月21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印度并签署了价值300亿美元的军售合同,俄与印度合作研发第五代战机,并将向印度提供第五代战机,此举仅是其军售力度加大的一个重要开始。同时这也意味着俄与西方国家在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尽管俄重振军威的决心已经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俄强军计划虎头蛇尾的现象常有发生,面对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宏伟的换装计划,其目标最终能否实现还需进一步观察。
俄罗斯为什么穷
俄罗斯继承大部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经济体系,意即自1975年后普遍实质衰退,原因包含:
国防支出比重占GDP幅度过高
国营事业生产效率不彰
苏联式传统计划经济政策缺乏经济民主监管和微观经济效率
贫富差距加大,教育、卫生及粮食水平降低
此外,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油价下跌导致贸易经常帐恶化,促使1980年后发动数项经济改革,并停止经济援助古巴、东德及东欧在内的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另因为经济改革措施无法触及***营事业理念,除了裁员以外的措施皆半途而废,结果1980~1990年间失业人口大增,高失业率又恶化社会福利支出,整体经济掉入恶性循环。
在苏联解体后的十多年间,俄罗斯联邦依然挣扎着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以及实现较强的经济增长。俄罗斯联邦的行政和立法机构也意识到,国家的工业基础以及进一步的改革面临了严重的问题,并使俄罗斯联邦的经济在苏联解体后连续5年下滑。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经济还是相对快速的从世界最大的中央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2006年底,俄罗斯完成了持续八年的增长,从199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年均6.7%的增长率,尽管其间人口呈高负增长。
1997年俄罗斯联邦经济有所复苏。1998年的财政危机导致了当年8月卢布的贬值,债务的加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严重下滑。但是在1999年至2001年年间,凭借着较高的石油价格和疲软的卢布,俄罗斯联邦的经济再度复苏,平均每年增长6%。
这次的复苏,再加上新政府对基础经济进行的改革,已经提升了投资者对俄罗斯联邦的信心。但是俄罗斯联邦依然十分倚赖天然资源的出口,特别是占总出口80%的石油、天然气、金属以及木材。目前俄罗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输出国。
2005年底,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1570亿美元恢复增长到约75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亿美元增长到1822亿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亿美元储蓄大关,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外汇储蓄的国家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