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油价调整最新消息-永州市石油价格走势
1.永州人文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急用
2.水稻止跌反涨,收购价达1.8元/斤!11月份水稻价格行情走势预测
永州人文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急用
永州市经济调查报告
2010年是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和内涵并驾齐驱,发展速度和效益双双走高。当年永州市GDP跨上500亿元台阶,达到50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增幅为1992年以来的最高。全市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5%、19.3%和15%,增幅同比分别提高9.5个、6个和7.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9.8%,其中利润增长60.8%;增幅同比分别提高31.7和31.5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8%,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永州与全省及省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加快发展的任务重、压力大。
一、永州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置
(一)GDP总量居全省第8位,人均GDP居全省第10位。GDP总量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最主要指标。2006年永州GDP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07.35亿元,排全省9位;2007-2008年,全市GDP总量连上400亿和500亿元的台阶;2010年全市GDP达到506.39亿元,排全省第8位,总量超过了邵阳市。经济学上一般将人均GDP作为比较经济体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核心指标。2010年,永州人均GDP为9887元,排全省第10位,与上年持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8.6%,低了4530元。与此同时,2010年全市GDP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近5年来永州GDP年均增幅为11.9%,落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说明不管是从人均水平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永州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二)农业比重居全省第2位,而第二产业比重居全省倒数第2位。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在走完工业化道路后,服务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当前其产业结构普遍呈现“三二一”的结构模式。而我国以及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深入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大且发展快,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凸显,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类型;因此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尽量降低资源过度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永州工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三次产业为“三一二”结构模式,农业比重超过了工业,而第三产业独大也只是由于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的结果,这种产业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及全国、全省来讲,是不利于经济加快发展的结构模式,因为“发展快的(工业)比重小,而发展相对慢的(农业)比重大”。2010年,永州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高大2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12.1个百分点,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仅为28.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4.5个百分点。
(三)全部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11位,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12位。分析和观察永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关键是要看工业发展状况。2010年,永州工业及规模工业增加值绝对数分别占全省平均水平的3.5%和3.1%,比永州GDP占全省5.5%的比重分别低了2个和2.4个百分点;且增幅分别落后全省平均水平2.5个和1.3个百分点。可见永州工业与全省及省内兄弟市州的差距相当明显,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突出表现在发展速度上。这一方面说明永州工业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永州工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6位,但500万元以上城镇投资总量居全省第10位。2010年,永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全省的5.9%,增速达到了41.6%,居全省第3位,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排位最靠前的。但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仅占全部投资的56.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30.6个百分点,比重在14个市州中居最后1位。这也说明了永州市投资尽管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与此相伴的是大项目不多、投资活力不够、投资后劲不足、投资结构不优等方面的问题。
(五)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10位。受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带动,永州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增幅达到17.7%,为历年最高增幅,居全省第3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5位,较上年同期前移5位;汽车、金银珠宝、化妆品、电子器材等的热销成为推动此轮消费升温的主导力量。但我们也还看到,永州人均消费水平还较低,农村消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一些新兴的消费业态仍处于萌芽阶段,消费环境不优、即期消费能力不强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六)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第10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第13位。2010年,永州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仅为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全省的一半。这一方面说明永州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主要是增加可税GDP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税源建设,优化税源结构;既要“放水养鱼”,培植重点税源;也要加强征管,从宏观上把握税收的运行趋势,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10位,农民人均收入居全省第9位。2010年,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09元,同比增长19.3%,增幅尽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但绝对额比全省平均低1885元,差距同比扩大了105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97元,同比增长15%,收入绝对额比全省平均低507元,差距同比扩大了71元。永州城乡人均居民收入由2009年的2.95:1扩大2010年的3.06:1。
(八)实际利用外资居全省第6位,出口创汇居第10位。2010年,永州实际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增幅居全省第4,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吸引省外内资57.15亿元,居全省第8位,增幅同样居全省第4位。2010年永州外贸出口创汇1.17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倍,增幅居全省第1位,但绝对数居全省第10位,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8%。自2009年起,永州市外贸连续实现盈余,2010年全年实现外贸净出口6542万美元,同比提高了2377万美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存在的优势
1、区位优势:永州位于湖南的最南端,毗邻两广(广东、广西),靠近港澳,是湖南距离广州和南宁(桂林)最近的地级市。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永州靠近东南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二广高速建成后,永州到广州只有300多公里、3小时左右的车程,完全可以达至“朝发夕归”。衡昆高速广西段也正加紧建设,完全贯通后,永州至桂林只需1.5小时,到南宁也在3小时车程内。
2、资源优势:(1)土地资源,全市国土面积达2.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0.6%,居全省第二位;永州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程度低,环境污染少;境内少高山、多丘陵,且多为低山缓坡地形,只要推高填低,就可形成比较平整的低成本工业发展用地。(2)矿藏资源,永州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已探明的矿藏有55种,占全省矿种一半以上;已知矿床点632处,达到工业矿床的有80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15处,小型60处。锰、锡、稀土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其中锰保有储量约为6800万吨,占全省的34.7%,居全省第二位。(3)电力资源,永州水能蕴藏量达218万千瓦,位居全省前列。
3、成本优势:永州农村人口达382万人,城乡劳动力达320万人,除去外出务工人员100万人左右,尚有剩余劳动力60万人以上。且劳动力成本较低,人平工资只有广东的55%、广西的78%,比湖南省内平均水平低15%左右。用地、用水、用电等价格相对低廉;工业用地平均地价约为16万元/亩,只相当于“珠三角”同等地价的五分之一。且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永州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4、生态优势:永州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很有潜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则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1)、旅游业:永州已开发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奇峰秀岭逶迤蜿蜒,河川溪涧纵横交错。一是人文景观丰厚。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舜德之源、稻作之源、制陶之源和瑶族发祥之源;一批古代名人在永州留下珍贵而鲜活的思想和印迹,人们感怀“永州是一本书”。二是自然景观独特。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永州是湘江源头,潇水、湘江贯穿全境,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游人感叹“永州是一幅画”。三是民俗风情古朴。永州是瑶族居住区之一,瑶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永州绿色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与珠三角都市旅游以及桂林山水旅游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永州完全有能力与珠三角及桂林地区联手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共创“三赢”局面。
(2)、生态农业:永州是农业大市,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全市人均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产量分别达614公斤、771公斤、168公斤、134公斤,分别是广东人均水平(136公斤、281公斤、101公斤、45公斤)的4.5倍、2.7倍、1.7倍和3倍;上述主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也远超桂林地区。全市盛产优质稻谷、蔬菜、烤烟、香柚、脐橙、蜜桔、油茶、木材、药材、瘦肉型牲猪、淡水鱼等农副产品,永州完全可能成为“珠三角”和“北部湾”地区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供应基地。
(二)主要劣势
1、产业结构层次低。当前,永州是全省仅有的2个农业比重超过工业的地区。从产业演进规律来看,2010年永州市“三一二”的结构模式虽比原始的“一二三”结构模式递进一步,但相对于全国、全省“二三一”模式低了两个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三二一”的模式差距更大。永州当前的三次产业结构模式既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为农业比重大、速度较低且受外界条件限制多;还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构成较大挑战。因为二产业比重小,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亟需大力扶植和发展,全国性的政策瓶颈制约和周边先进地区的产业挤压越来越大,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考验也相对较大。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永州当前的工业化水平决定了城市化水平的低下,而城市化水平落后又会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2、工业发展水平低。长期以来,全市对工业投入偏少,工业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的主导战略,近5年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工业“短腿”逐步拉长,但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根软肋。2010年,工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仅为22.7%,远远低于世界35%和我国43.5%的平均水平,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居倒数第2位,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可以说,永州发展差距主要在工业。一是工业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的大型骨干企业偏少,工业内部结构不优,大量产品技术档次、含金量偏低,知名品牌少,市场整体竞争力弱;二是工业园区集聚能力不强,企业分布较为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生产成本高,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三是工业发展起点低、基础差,人才缺乏,企业物流成本偏高,产业整体规划、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融资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工业粗放式增长较为普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高能耗企业比重偏大,单位生产能耗偏高。
3、县域经济实力弱。2010年,永州县域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1%,行政区划面积占总面积的86%;但GDP仅占全市的7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53%,财政收入占全市的5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市的71%和62%。2010年永州县域GDP同比增长13.5%,比全市GDP增幅低了0.5个百分点。目前,永州还没有一个县域单位跨进全省十强县行列。全省88个县域单位,2006年祁阳县以占全省县域1.8%的人口创造了1.6%的GDP,GDP总量排全省县域单位的第19位;人均GDP排第46位;地方财政收入占1.1%,排第3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35位。2010年永州市县域在全省排位靠后的县区分别是:双牌县GDP总量居第80位,宁远县人均GDP居第77位,江永县地方财政收入居第85位,新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82位。
4、科技队伍力量弱。全市至今没有一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10年永州高新技术增加值仅占全省的2.1%,利润占全省的1.5%。永州市人才队伍中“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一方面大量的本地人才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本地大量急需的人才又难以引进。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项待遇客观上明显落后于沿海及经济发展先进地区,人往高处走是自然规律;二是我们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储备机制也明显落后于先进地区。人才是发展创新的首要源动力,真正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5、经济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注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软硬件环境总体上逐渐趋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诚信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监督措施不力,少数职能部门和公务人员不讲诚信,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上述问题对永州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损害了永州的改革开放形象。永州与郴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还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短短十余年的发展,2010年郴州市人口比永州少114万,GDP总量比永州高143亿元,人均GDP是永州的1.5倍,财政总收入是永州的2倍。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郴州经济发展环境比我们优越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2010年,永州人均GDP按年末汇率价格计算达1354美元,考虑三次产业结构,就业人数,产业竞争力等总体状况,当前永州无疑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比全国发展落后了5-10年。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合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赶超崛起步伐,显得尤为迫切。
(一)继续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开创“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塑造环境品牌方面来,把培育市场主体、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搞好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着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重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做到“四通”:凡政府职责内该办的事要“速办快通”;政府部门服务工作运转不畅时要及时“协调沟通”;在群众遇到矛盾或困难时要“尽力疏通”;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体现百姓利益的事要“大胆变通”。使永州成为低行政成本、低交易成本、投资效益高、环境宽松、人居安全、财源兴旺的区域,真正让投资者放心、安心、舒心,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
(二)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逐步改变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状况,从资源导向型工业转向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抓住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战略性重组的机遇,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和发展汽车制造、金属冶炼、造纸、食品加工、制药和建材六大支柱行业。
(三)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永州投资近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投资领域的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任务仍相当繁重。因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由各级政府研究提出一批项目,并由政府出资做好项目的规划论证、可行性研究、设计等工作,并力争办好项目建设的所有手续。
(四)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制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不拘一格用人才。增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以实绩为重点的各类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构筑人才高地。
(五)继续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服务业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永州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撑力来抓,尤其是要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立足挖掘物流、旅游、文化、会展、中介、科技、商贸和居民服务等产业的潜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六)继续大力改善民生。1.急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工作。领域和2.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善就业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3.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迅速增加,提高企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依法查处拖欠工资行为。4.关注价格走势,改善供需结构。价格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宏观指标,保持物价稳定是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更加高度关注价格的变动,根据市场需求,改善供给结构,必要时采取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以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水稻止跌反涨,收购价达1.8元/斤!11月份水稻价格行情走势预测
10月份国庆佳节过后,水稻价格市场并不看好,尤其是粳稻价格不涨反跌。
但进入11月份,秋收工作基本结束,随着秋粮的大量上市,水稻价格止跌反涨,收购价达1.8元/斤,市场上水稻价格备受收藏。
目前全国最低稻谷收购价已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及黑龙江这五个省份启动,这对于水稻价格起到有利的支撑。
那么现在水稻价格多少钱一斤?接下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下2022年11月份水稻价格行情走势预测分析。
水稻价格止跌反涨,最高达1.8元/斤!
根据托市收购预案,2022年国标三等粳稻托市收购价格为1.3元/斤。
当前东北市场圆粒粳稻主流价格为1.28-1.31元/斤,长粒香稻收购到厂主流价格为1.55-1.60元/斤,优质长粒水稻局部突破1.70元/斤,糯稻收购价格达1.8元/斤左右,具体以质论价。
这次水稻价格止跌反涨的主要原因还是种植面积的减少,且随着新季水稻大量上市期间,陈稻拍卖开始减少或者停拍,米厂积极收购建仓,再加上疫情的原因,导致物流受到一定影响,短期内水稻价格或将持续高位运行。
现在水稻价格多少钱一斤?
1、粳稻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粳稻谷1.8元/斤;辽宁盘锦市大洼区粳稻谷2.5元/斤;吉林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粳稻谷2.5元/斤;安徽合肥市庐江县粳稻谷1.69元/斤;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粳稻谷1.6元/斤;河南郑州市中牟县粳稻谷1.8元/斤;湖南永州市祁阳市粳稻谷1.7元/斤;广东惠州市博罗县粳稻谷1.8元/斤;四川成都市郫都区粳稻谷2元/斤等。
2、籼稻
吉林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籼稻谷1.8元/斤;黑龙江佳木斯市富锦市籼稻谷1.8元/斤;浙江金华市兰溪市籼稻谷2.5元/斤;安徽安庆市宿松县籼稻谷1.28元/斤;江西宜春市上高县籼稻谷1.4元/斤;湖南郴州市永兴县籼稻谷1.35元/斤;广东韶关市翁源县籼稻谷1.6元/斤;陕西汉中市洋县籼稻谷1.5元/斤等。
3、糯稻
吉林吉林市磐石市糯稻谷2元/斤;黑龙江佳木斯市富锦市糯稻谷1.8元/斤;江苏南通市海安市糯稻谷1.7元/斤;安徽合肥市庐江县糯稻谷2.3元/斤;湖北荆州市荆州区糯稻谷2.35元/斤等。
备注:以上水稻各产区价格报价均来自惠农网产地行情,非市场零售价,仅供参考,具体以当地的实时最新报价为准!
2022年11月份水稻价格行情走势预测
粳稻产区:北方地区需求平淡,大米走货不佳,米企加工进度减缓,市场仍旧优质优价,农户对优质系列尚存惜售心理。
粳稻市场价格依旧高位运行,部分品种涨势放缓,渐趋稳定。
普通粳稻价格为1.31-1.56元/斤,部分优质系列价格高至1.60元/斤,普通粳米主流价格为1.80-1.95元/斤,优质米主流价格为2.10-2.30元/斤,具体以质论价。
籼稻产区:南方地区粮源质量存一定差异,交易平淡,市场主要按质论价,农户惜售情绪不足以支撑稻价长时间上涨。
籼稻市场多地启动托市,对稻谷价格有一定支撑,局地出现了上涨趋势。
目前南方普通籼稻米厂收购主流价格为1.28-1.36元/斤,籼米出厂主流价格为1.80-1.90元/斤,按质论价。
糯稻产区:目前糯稻价格涨势不足,多地保持高位稳定态势,局地开始走弱,部分地区止涨趋稳。
黑龙江地区糯稻收购主流价格为1.80-1.88元/斤,局地存低价。
安徽地区糯稻收购主流价格为1.85-1.90元/斤,具体以质论价。
整体来看,新稻上市以来,市场非常火热,稻商收购比较积极。
但南北方今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和积低温,导致水稻质量受到影响,尤其是南方水稻,由于干旱的原因,品质不一,优质优价、低质低价的两极分化情况更加突出。
当前南北方稻价均处于高位,且按照目前市场的收购进度以及成交状态来看,后市稻价无回落空间,毕竟南方优质粮源稀缺,北方长粒粳稻更是收购无量,短期内国内稻价或将持续将坚挺运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