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2.生活中有哪些是使用吨作单位的?

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4.为什么原油市场上总用桶来衡量,而不用更为标准的质量单位呢?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油价为什么上调了_油价调整为什么是吨作单位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学数学就是在学一种思维体系,在日常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一点。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2000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学情与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较大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三第3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生活中有哪些是使用吨作单位的?

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自来水,用吨作单位,一吨水;石子、砂、水泥、土都是以吨来做单位,大型的买卖,如:贩运水果、蔬菜都是以吨作单位,汽车拉货多少吨、轮船也是用多少吨。

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位。~公里(每吨货物运输一公里)。

美制质量或重量单位。英国为英吨,美国为美吨。

登记吨的简称。

计算船只容积的单位,一吨等于2.83立方米(合100立方英尺)。

吨,来源于在标准大气压下,4摄氏度时,1立方米水的重量。吨生活中多用于计量较大物品的重量。

其虽非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之一,但符合十进制,在使用上是可以与国际单位制相合。吨也是最大的通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

数量巨大时,常以千的倍数如千吨、百万吨来计量,中文则还以万的倍数如万吨、亿吨来计量。在英国和美国,公制的吨于英文中常写为tonne或MT(metric ton),以便与英吨(ton)有所区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今年区“五四杯青年教师赛课”增设了一个新项目:评课,我有幸为那些参加比赛的老师上了节《认识吨》。我是刚工作三年的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所在的学校是小班化学校,为了凸显我们小班特色,最终选择了《认识吨》这节课。因为参加比赛的老师很多是教学上的精英,所以让他们来听我的课,评我的课,心情很紧张,也很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上过这节课,看过老师们的点评,我也来谈谈上过这节课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设计巧妙,突破重难点,环环相扣

 导入部分:用现在流行的“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赛”切入,既新颖有具有时代特色,引人入胜。同时通过选拔赛对体重要求这一矛盾情境,让学生填蜜蜂3( ),小兔3( ),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同时为下面大象3( )作铺垫,从直观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当很重的物体就用“吨”作单位,学生初步认识了吨。然后通过让学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

 新授部分:设计了三个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这样的物体有多重,由此通过感受、想象来感知1吨有多重。这三个活动分别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让学生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同时引出“1吨=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学,进一步强调吨的重,加深学生的感受,第三次让学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养学生的数感。活动后通过现实中1吨的物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1吨很重。

 练习部分:通过小结什么时候分别用“克”、“千克”、“吨”为下面练习填合适的单位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复习克、千克、吨的进率让学生能正确的换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二、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由于我们学校是小班教学,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组,桌子围成一定的形状。这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感知的环节,活动过程中由组长领导学生排好对,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学以及拎水,课堂热闹而不乱,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在很多环节还采用了同桌互说,找最喜欢的一个或两个好朋友互说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小组活动并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每个合作环节学生都认真有效地完成了。

 三、教学注重分层,有些细节处理比较细致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调整,先完成第2题,再完成第1题,因为第2题是直观题,学生可以通过数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题学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思维难度加大,所以通过第2题做铺垫 ,学生通过小组说再交流的形式,为后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如:对学生描述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时,注重学生表述完整;填单位名称中:一头大象是3000( ),我追问学生:“大象不是很重吗?为什么这里不用吨呢?”引导学生体会到填单位不但要看单位,还要把前面的数合起来才能填出正确的单位。

 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感知

 通过卡通的课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1吨有多重。如:通过课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这样的大米,由2个25千克重的同学到4个、40个这样的重的同学过程,让学生对1吨有直观而强烈的感受。

 五、重视评价激励体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并给四个组取上名字:“开心队”、“快乐队”、“智慧队”、“机灵队”,对表现好的小组通过“树上画苹果”的形式进行激励,还有同桌互评,在习题纸上画笑脸,及时表扬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当中。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重“体验”,但设计的环节没运用到最大

 虽然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活动体验,但教学时过快,学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对于“1吨重不重”之类,渲染得不够,学生感叹得没那么的强烈。教学完这三个环节后,可以追问:1吨相当于多少袋这样的大米?到少个这样重的同学?等,让学生建立起1吨的重量相当于多少个身边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让教学落到实处,其实之前设计有个环节,试上时学生答不上删掉了,事后再问学生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举出实例,可能是低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预设与生成发生矛盾时,处理不够机智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讲“大鲸鱼”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金鱼”才会让听课老师觉得我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还有请学生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吨表示,学生说:大米,我当时想的是1袋大米,其实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吨”,这样处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当时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很大的一败笔。

 由于第一次教三年级,对于一些说法我不知道是正确的,导致我还是按照教案的说法教学,比较呆板。如9吨=( )千克时,有学生提出:因为1000千克=1吨,所以9吨=9000千克,这种说法也对,可以适当引导多种方法,灵活处理。

 三、练习可以适当精简些,更放手些

 由于生源的问题,课本上的有些题目我进行了调整,改变,有的没有采用,从整体上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 )千克= ( )吨,这样的开放题的位置可以放最后,让学生好好地说一说。又如一棵白菜重1吨,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由于怕学生答不上来,没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反馈,而是请好的学生说了说,放手少了些。

 四、教学行为需要改善

 教学中的语言不够简洁,提问和回答都比较琐碎,当学生表述不出来时,有心急帮学生说。板书过于简单,可以更精细些。

为什么原油市场上总用桶来衡量,而不用更为标准的质量单位呢?

为什么英美国家都用“桶”呢?其实主要是沿用以前的传统做法,而这个历史就要归咎于最早的石油公司。

世界上最早两处打出工业油的地方都盛产葡萄酒,而且在本国都很有名气,打出工业油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都用葡萄酒桶盛放刚打出来的原油。1870年,洛克菲勒成立标准石油公司,他们使用的是自己家族生产的葡萄酒大桶,并且自立交货规格,1桶为42加仑。美国政府采取了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能共同接受的标准,即沿用洛克菲勒家族标准石油公司自行制定的标准,规定42加仑为1桶。

这个标准的原油计量单位“桶”——每加仑为3.7854L(美),故1桶约为159升——就成为至今全世界大多采用的原油交易单位。

国际上在计算石油产供销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容积计算,用桶或升表示;另一种是按重量计算,用吨表示。计算石油的年产量、消费量等习惯用吨,而计算石油的日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等时则用桶。 不同地区所产石油的密度不同,一桶的重量也略有差异。目前国际石油界在进行原油重量容积折算时,一般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原油为基准。这种原油每吨折合7.33桶。体积单位:1桶(bbl)=42美加仑=0.159立方米1美加仑=3.785升 1英加仑=4.546升1立方米=1000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