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基辅油价走势-乌克兰基辅油价走势图
1.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
2.国际油价创14年新高,中国油价在国际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3.乌克兰的生活水平,知道的说下!
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
一段时期以来,国际油价连续下跌,目前已跌至80美元/桶以下。
目前,国内外各种机构对于油价下跌成因众说纷纭,若要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阴谋论与阳谋论两类。前者的主要观点是将美欧阵营,特别是美国视为油价下跌的“罪魁祸首”,认为美国是出于私利目的,为了打压俄罗斯,一路暗地主导油价下行,但具体到美国暗地主导油价走势的具体措施似乎又说得不很明确。至于油价下跌过程中的沙特不减产行为,也有人将其视为一种阴谋,认为沙特不减产是为了打压美国的页岩油开采事业,旨在巩固和维持自己石油生产大国的地位。不过,阳谋论者并不认同油价阴谋论之说,认为美国目前尚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左右国际油价;他们主要从供需基本面的因素出发思考油价波动问题,认为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低迷造成需求疲软以及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增长是造成本轮油价下跌的主要推手。笔者以为,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更多体现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差异,其事实依据有相同之处,殊途同归。阴谋论的说法有政治标签,但其实施手段依然离不开实体经济。换个角度看,纵使美国主导的阴谋论为真,它的实施也需要有产业载体,终逃不出要通过扩大石油供给以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这一手段。至于选取何种手段,则有多元选择,可以是扩大石油供给,可以是提高美国页岩油的产量,也可以是“串通”沙特不减产。
争论阴谋阳谋的真伪似乎没有太多的意义。即使是美国真的在实施依靠压低油价打压俄罗斯的阴谋,那也需要有一定的度,过犹不及是硬道理。对美国而言,油价下跌使得俄罗斯处境难堪,不管是否是美国有意而为之,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借油价下跌惩戒俄罗斯的目的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要比美欧之前发起的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威力强大,因为油价波动的杀伤力更广。但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油价下跌对美国难道就没有负面影响吗?答案是否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页岩油开采成本。
美国能源独立梦想的重拾应该说源自美国页岩油气产业的蓬勃发展。“页岩气革命”的发生已经让美国成为天然气第一生产大国,天然气不出口让美国很多领域实现了能源替代,特别是电厂的煤炭燃料已让位于天然气,如此一来,美国的碳排放数量快速下降,经济也有了新的增长点,就业也被拉动,总之好处很多。页岩气之后,美国希望在页岩油方面继续有所作为,从过去几年的表现来看,美国实际上已经做到了。页岩油产业能够在美国发展起来,高油价是很重要的一个驱动因素,高油价悄然掩盖了较高的开采成本。如果油价低迷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对页岩油生产的影响不言自明。而页岩油产量下降,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页岩气,因为目前美国页岩气产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富油区,单纯的干气生产利润空间很小。从维护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若油价过低影响到美国页岩油气发展大局的时候,美国应该不会坐视不理。
基于以上分析,国际油价下跌的底限很有可能就是美国页岩油的生产完全成本。伍德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当油价在80~90美元/桶时,美国页岩油行业整体有利可图;当油价在70美元/桶时,投资商将只对甜点区感兴趣,此价位令页岩油行业的现金流将大幅减少;当油价在70美元/桶以下时,页岩油开采将严重滑坡。此外,伍德麦肯锡还对全球60家石油公司包括大量在美从事页岩油气生产的本土及跨国公司进行调研,发现这些公司的经营保本油价是80美元/桶。若低于此油价水平,多数公司仅能维持日常的开支及现有的产量规模,公司正常发展所必需的勘探投资将严重萎缩。而近些年全球油气勘探成本持续上升,因此,基于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油价下跌的底限是原油生产成本。
伍德麦肯锡对于页岩油气行业的保本价格及石油公司经营的盈亏平衡点价格的分析建立在10%的内部收益率的假设基础上。但是从实践角度看,10%的内部收益率选取比较保守,许多项目在评价过程中的内部收益率选取要高于这个水平。一般情况下,内部收益率要求越高,所需要的相应的油价水平也就越高。伍德麦肯锡依据其研究报告认为国际油价下跌的幅度不会太大,在2015年由当前的低于80美元/桶水平可能反弹至90美元/桶附近。若考虑石油公司投资项目评价时提高内部收益率要求,这样的预测或许还趋于保守。据此分析判断,油价再次过百美元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这是基于行业生产成本底限得出的结论。
说的是这个吗?
国际油价创14年新高,中国油价在国际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国际油价创14年新高,中国油价在国际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我们油价也在调整啊,只不过有滞后期。说到油价高还是低,这个就没法说了,有人觉得高,有人觉得低。而且国内成品油定价也不能只看原油啊,比如两桶油它自己也有运营成本,也有大型工程建设成本,还有各种税,所以国内成品油价高于原油价格才是正常。至于感觉比某些国家成品油价贵,那要看供需关系了。
既然油价的未来并不乐观,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环境面前,我们投资者要如何应对呢?首先,我必须要承认,我自己之前是完全低估了此次俄乌战争的影响。不管是俄罗斯攻打乌克兰首都基辅,还是西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制裁都出乎了我的意料。我自己反思,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在分析战争对股市影响时,没有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做准备。吃一蛰长一智,上次的教训也启发了我,今天该怎么去应对油价的问题。
首先,在我个人看来,我认为战争的影响终会过去,但制裁不一定会很快结束。所以油价要想回归,一定是需要更多政治上的斡旋。这个我无法预测,但历史告诉我们,我也愿意相信,争议总会向和解的方向发展,即便路途可能非常坎坷。油价也有很大机会能够最终开始回落。所以我认为保持投资十分关键,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市场就会缓和,我们也不想错过那一天的到来。
但与此同时,我也知道,我的判断很可能会出错。如果最糟糕的情况出现,无法在政治上做出有效的应对,那么油价也很可能冲高至150甚至200以上,经济可能会陷入滞涨。这样的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即便我认为发生的可能性不高。但我也会对此做出应对。我会在保持投资的同时,给自己的持仓做足够的对冲。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杠杆,减少投资风险。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最不可取的就是赌一边,因为市场风险很高,不管你选哪边,判断错的代价是极大的。?
乌克兰的生活水平,知道的说下!
2005年乌克兰经济增长速度为2.4%,仅为前一年的1/5;工业生产增长率为3.1%,为前一年的1/4左右。
2005年,乌克兰政局不稳、调控失误、投资不旺等等是造成经济滑坡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到目前为止乌克兰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不受政府行为干扰的独立的经济运行机制。
一、 2005年经济概况
乌克兰官方报告表明,2005年乌克兰经济遭遇到了寒冬。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乌克兰经济增长速度为2.4%,仅为前一年的1/5(前一年为12.1%);工业生产增长率为3.1%, 为前一年的1/4左右(前一年为12.5%);2005年外贸逆差18.54亿美元。
2005年乌克兰通货膨胀率为10.3%, 虽未超过乌经济部年初限定的10%~11%的范围, 但价格水平实际增长超过了2004年。
二、行业情况
2005年乌克兰几大支柱产业的生产严重萎缩,这些行业是:冶金业、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部分生产部门。生产萎缩最为严重的工业部门是石油加工和焦炭生产,生产下降13.4%。其次是冶金业,尽管2005年全球金属价格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作为拉动乌克兰经济增长的关键工业部门,生产不但没有低速增长,反而下降了1.5%。再次是建筑业,虽然2005年各种私人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飞速发展,但行业整体滑坡。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形势也不乐观,虽然对这两个行业的投资较其它工业部门活跃:对化工生产投资增长7.8%;石油化工投资增长10%;机械制造投资增长7.1%,但内资投入明显下降。类似情况还有采矿机械制造业,虽然矿产品价格增长了20%~25%,但对采矿设备生产拉动仅为4.1%。
生产增长的工业部门是食品工业,增长13.1%;运输和通讯业增长8.1%;增幅最大的是服务业,增长25%,其中零售批发业增长22%。
三、原因分析
1.政局不稳
2005年年初的“橙色革命”是导致乌经济停滞的一个因素,很显然,政治危机致使大中型企业延缓签约和供货。九月份的政府更迭使得乌克兰国内形势更加扑朔迷离,商人们只能作壁上观,不敢轻举妄动。
2.投资冻结
政局不稳还造成了投资冻结。另外,造成冻结的原因还有是2005年乌政府以铲除腐败为名取消了经济特区和经济优先发展区及一系列优惠政策,这种做法沉重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此举实属投鼠“及”器。
2005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长为7.4%,仅能维持企业小规模的基本生产,迟滞经济增长速度到5%;第二季度形势稍有好转,是因为有些外国企业按计划完成投资。第三个季度投资增长3.4%,加上前两个季度的投资不足,严重影响了乌克兰的出口,致使经济增长速度降至1.2%。后几个月的情况更糟,让专家都摸不清原因何在。
3、流动资金不足
2005年现金的供应量增长了60%,超过了前三年中的任何一年。那为什么流动资金会不足呢?原因是2002-2004年国家银行是从出口商那里购汇,而2005年银行存款的增长在于居民个人储蓄的增长,这些钱用于投资生产的份额很小,大部分用于了消费。2005年自3月份进口商品增多,进口大于出口的现象证明了这一点。
4.政府行为的干扰
造成乌克兰石油加工生产下滑13.4%的直接原因是2005年季莫申科政府试图人为地操纵汽油价格及油价上涨。致使产权属俄罗斯人所有的乌克兰炼油厂停产“检修”,改从俄罗斯直接进口成品油。
尤先科政府上台后对国有企业进行重新私有化引起投资者和商人们的极大恐慌。
目前制约乌克兰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到目前为止乌克兰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不受政府行为干扰的独立运行的经济机制。
--------------------------------------------------------------------------------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是服务于中国机电工业的开放性信息服务平台,旨在通过专业合理的分类与整理将丰富的信息提供给众多机电贸易企业,解决目前信息分散、覆盖面小的局面,促进中国机电工业的发展。
2.我们发布的信息有的来自网络。我们对这些信息都尽可能找到原始出处,并注明作者、来源。但由于很多文章经过多次转摘,已经无法找到准确来源。如有错误或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网站将立即改正,根据版权所有者的意见要求处理。
3.本网站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以作参考。
4.网站文章凡注明具体作译者,及“来源:中国机电出口指南”、“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字样的文章,版权归中国机电出口指南所有,任何人如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如获许可,转载请明确注明“中国机电出口指南”字样,否则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关闭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征稿启示 | 合作联系 |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信息化司
信息维护: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情报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机电出口指南
网站浏览: 浏览网站建议使用最佳分辨率:1024 X 768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由林心如代言的“芭蕾”珍珠女人系列化妆品广告,本月起在江苏等全国知名卫视台闪亮登场。已沉寂多年的“芭蕾”,以前所未有的声势重出江湖,迅即引起各界强烈关注。
“芭蕾”,这个有着50年历史的知名老化妆品品牌,这一次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在已逝的岁月里,“芭蕾”有过怎样的辉煌,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一路走来,“芭蕾”有着什么样的感慨,又在启迪着什么?昔日辉煌:化妆品行业“呼风唤雨”提起当年“芭蕾”的辉煌,现为南京金芭蕾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胡振民依然情不自禁,连用数个国内“第一”来形容。
第一个实现化妆品从护肤型向营养型转变。1979年,国家对化妆品市场放开,“芭蕾”在第一时间和苏州一家水产研究所合作,把珍珠磨成粉掺入雪花膏,创造性地推出了“芭蕾珍珠营养霜”,开创了国内化妆品的先河,并迅即在全国化妆品界引发一股“珍珠热”。
第一个打进海外市场。“芭蕾珍珠营养霜”成功推出后,迅速瞄准了海外市场,率先打入香港市场,引起轰动。随后,“芭蕾”又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打开国际市场。在当时许多旅游景点,“芭蕾”化妆品已进入“南京土特产”的名列,来宁旅游的港商、侨胞及国外友人总会捎上几瓶回去。
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大奖。1987年“芭蕾珍珠膏”代表江苏轻工产品出席了在西班牙举行的博览会,抱回了“金环奖”。
第一个引进外资。1991年,“芭蕾”与美国立丰兴业与香港增贵合资,组建了合资公司南京金芭蕾化妆品有限公司,资金实力翻了一番,在业界再起“轩然大波”。
第一个在央视做广告。在1993年——1997年期间,“芭蕾”每年在央视的广告投放不低于4000万元(刊例价),销售业绩逐年攀升,鼎盛时创造了年销售收入1.6亿元的佳绩。……现为金芭蕾市场部经理的李鸿哲,对这段历史也耳熟能详。在他看来,当时的“芭蕾”在化妆品行业可算得上“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他印象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芭蕾”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紧张时买“芭蕾珍珠膏”找到厂长批条子也只能买两瓶。
还有一件事至今仍为金芭蕾人津津乐道。金芭蕾合资公司组建前,“芭蕾”的出口委托给了江苏省进出口公司。由于出口的需要,省进出口公司也注册了“芭蕾”商标。合资公司组建后,金芭蕾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便着手解决“芭蕾”商标“两本账”的问题,最后以232万元的高价,从省进出口公司买回“芭蕾”商标的所有权、使用权。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被多家权威营销教材列入经典案例。
五年阵痛:市场萎缩前途难测这段历史,金芭蕾人谁也不愿意过多谈及,却又无法去回避。从1998年开始,“芭蕾”市场出现萎缩,发展出现了“恶性循环”,在市场上的声音越来越弱,广告宣传少之又少,去年几乎为零,销售也从1.6亿元的顶峰一路下滑到5000万元。
内忧外患,是过去五年“芭蕾”处境的真实写照。
内忧——金芭蕾的外方股东对化妆品市场认识不够,投资的短期行为开始显现,不愿意继续投资进行品牌维护和开掘,合资双方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董事会无法正常召开,资金运作出现困难,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得不到保障。外方股东还频频“逼宫”,要求撤资,金芭蕾面临解体的危机。另一方面,金芭蕾虽为合资公司,但外方不参与经营,整个运作还是国有体制的那一套,机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外患——国外知名化妆品品牌大举入境,它们凭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营销理念,在国内一炮走红,大规模蚕食国内化妆品市场。包括小护士、东洋之花等在内的民营化妆品品牌,也凭着灵活机制等优势,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在自家门口,丁家宜、立志美丽等后起之秀,也逐步盖过了“芭蕾”的风头。
胡振民回忆这段历史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作了简要概括。他说,在没有找到新的合作伙伴之前,谁也看不透“芭蕾”的前途命运。旗鼓重整:“索芙特”入主生机重现今年元月5日,注定要成为“芭蕾”发展史上值得记载的日子。这一天,成立10余年金芭蕾换了新东家:原外方50%的股权正式易手,“索芙特”品牌拥有商梁氏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接盘”,入主金芭蕾。金芭蕾彻底从面临解体的危机中走出,同时一系列动作随之展开。
“索芙特”入主金芭蕾后,当即表示第一年就要将“芭蕾”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邀请林心如代言,敲定全年3亿元(刊例价)的广告投放计划。
“索芙特”的全国营销网点与“芭蕾”共享,将“芭蕾”的营销网点从过去的100多个逐步发展到1500多个。
“索芙特”投入4000万元对金芭蕾进行增资,控股比例由50%上升到75%。由此带来的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正在进行中。
新产品“芭蕾珍珠女人系列”包装上市。与这一系列动作相呼应的是,“芭蕾”全国招商捷报频传:国内众多经销商争相要求代理,而一些老的经销商今年的订货计划也大幅提升,有的竟然翻了一番,势头十分强劲。
梁氏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的整合,让“芭蕾”重现生机,再铸辉煌,跃为全国的知名化妆品品牌。
观点:品牌的生命源自投入与创新
从辉煌到阵痛再到生机重现,“芭蕾”的名牌之路坎坎坷坷,一波三折。这其中的得与失,意味深远。
胡振民接受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年“芭蕾”的兴盛,归功于不断的投入和不懈的创新;后来5年的衰落,投入不足、创新不够是主因;今天,“芭蕾”要再铸辉煌,首先着手的还是投入和创新。芭蕾的坎坷路,以铁的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硬道理:任何一个品牌,离开了投入和创新,就等于削弱自己的生命力。
采访中,无论是与胡振民还是与普通员工接触,记者都能感受到一种激情与自信,他们坚信,“芭蕾”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品牌,明天将会有更大的超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