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石油价格什么时候会下降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马来西亚油价为什么便宜-印尼马来西亚油价

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共同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为了巩固民族独立所取得的成果,发展经济,必须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保卫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历来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任务。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反对是重要原因之一。

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

4、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它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

另外,在解决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诸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失控、粮食、能源、难民、禁毒等方面,也离不开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需要第三世界国家参与解决。

所谓弱国无外交,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是强权林立,是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的外交,弱小国家在国际组织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这个可以参考伊拉克战争,印度战争等。以前被列强操纵的联合国被发展中国家视为与发达国家对话的舞台,并且拥有很高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但是还是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主要还取决于八国集团。

发展中国家曾经以较为完整的群体规模和相对统一的力量,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促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召开讨论原料与发展问题的第六次特别联大,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动用石油武器,制裁西方国家,造成持续三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等。

冷战结束前,发展中国家群体主要依托跨区域和区域组织发挥作用,尤其是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非加太集团(ACPGroup)、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OIC)、阿盟、非统(非盟前身)等,都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在重大问题上可以用“一个声音”说话。

它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反对美苏争霸损害自身利益,非殖民化和消除种族隔离,以及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日新月异,世界主要力量对比发生巨变,全球利益结构多元化,格局复杂化,国际规制呈现新的演化,多种力量角逐秩序重塑。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群体呈现大分化、大改组。

以宗教、种族、地缘因素或相近政治和经济诉求而结成的大型发展中国家集团,大都活力日渐消逝,既难以影响全球重大热点问题的解决,亦无力引导世界的主要经济和政治趋势。它们的首脑会或外长会仍定期举行,仍发表大量的宣言、声明或公报,但少见实质性的合作行动,更谈不上统一的战略努力,言不信,行不果。

如分别拥有数十个上百个成员国的集团组织,在对待全球化、反恐、伊拉克战争、伊朗核计划、阿以争端、达尔富尔、科索沃、多哈回合、气候、环境、联合国改革、油价暴涨等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甚至陷入争吵。

内部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利益诉求不一,甚至彼此冲突。例如,在伊斯兰会议组织(OIC)的57个成员国中,2007年沙特、土耳其、印尼、马来西亚、伊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阿联酋、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0国的GDP总额约20442亿美元,占伊斯兰世界的72%。

另外47国除巴林、卡塔尔、阿曼、科威特、文莱系富国外,其他42国总财力比不上沙特一国,它们欠长期外债7300亿美元,占其年GDP总额的87%,且无力偿还。海合会六国及文莱的人均收入,已超过某些发达国家,其中卡塔尔人均年收入达66063美元,属世界最富有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联合国划定的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家占了22个,另有7个家因经济倒退已接近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指标。如上情势必然产生利益冲突。据世贸组织2007年评估,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仍然很高,全球50%的反倾销调查案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内部矛盾和冲突进入多发期,各类力量组合不断变化。半数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分别或同时被边界争端、资源纠纷、部族摩擦、教派矛盾、战乱、瘟疫、极端主义、分离主义、恐怖主义所困扰,出现数千万难民。

小、弱、穷国不得不依据生存需要,围绕大、强、富国划线站队,或频繁“反水”,变更“阵营归属”。相当数量的民众对该国前途失去信心,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移居、滞留发达国家。

一些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急欲改变自身国家定位,甩掉“发展中国家”的帽子。除已经成为欧盟新成员的12个“原”发展中国家外,韩国、新加坡、土耳其、乌克兰、马其顿、克罗地亚等一批国家,已经很不愿意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

它们“引进”、经济模式、法律体系,在所谓“民主”、“人权”、“新闻自由”、“”等问题上的价值评判,日渐与西方趋同。

扩展资料

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总的看来,前30年经济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10年”)。

90年代以后,才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表现为:第一,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第三,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增强

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尤其是东亚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拉美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非洲现也已开始从诸多的困难中摆脱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而发展中国家仍持续快速发展。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开始减弱,它们对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将有利于它们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都一直在调整经济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该国国情制定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普遍地以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来代替过去的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以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

第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国有企业实行转轨,鼓励发展私营企业等。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许多国家从强调以发展工业为重点转向重视工业和农业相适应的发展,注意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业),强化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均衡发展。第四,实行开放政策。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经济大潮,争取有利机会发展自己。

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问题

虽然从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战后5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政局稳定程度的不同,发展战略和改革调整水平的不同,科技、教育、文化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可以分为四类:第一,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国。第二,上中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包括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等。

第三,下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占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多是农业国,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阶段,正在争取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第四,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许多国家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

百度百科-发展中国家

石油价格什么时候会下降

如果放开油价用价格杠杆降低需求,但这会产生不可收拾的通胀

进口越强劲,“倒挂”越强烈。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消息,随着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攀升,特别是今年2月中旬以来涨速加快,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矛盾加剧,企业加工和进口亏损严重,大部分地方炼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供求矛盾突出。

今年4月初,中石化集团公司总裁苏树林在香港业绩发布会上说,中国石化2008年前3月所生产的汽油每吨亏损人民币2162元,而柴油每吨亏损超过3000元。

中国对石油价格是否涨价一直面临着国际上不断加大的压力,要求其削减石油补贴。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实行价格管制措施,人为地刺激了石油需求。

但中国的学者并不认为,是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加,导致了油价过快上涨。主因是美国四大投行在石油期货市场的操作,导致过快的增长。欧佩克很多成员国也这样认为。

6月22日,在沙特举行的国际石油大会上,欧佩克很多成员国把油价上涨归咎于地缘政治因素和几大投行的投机行为而致,表示应该采取行动遏制“炒家”。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哈利勒认为,现在全球油价的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基本面无关。

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加大,导致了油价上涨。这样的不同看法,导致大会很难取得一致性意见。

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报告称,较高的石油价格会给那些仍然寻求通过政府补贴,来保护其消费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繁重的负担。中国不得不提高油价遏止倒挂,同时还不得不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油价还会疯涨吗?

尽管成品油价格调整部分地缓解了中国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倒挂矛盾,但是中国成品油涨价尚不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国际油价上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金融资本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兴风作浪。

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后资本大量向外驱赶,其中有相当多的资本从金融市场到了商品市场,推高了商品市场的价格,而石油期货就在其中。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投资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是石油企业规模很大,金融机构非常渺小;现在正好反过来,一个对冲基金就能达到上千亿,能控制石油公司的股票流通。

对这次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对成品油提价,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是在冒通货膨胀的险。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中国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上涨10%,将导致广义CPI通胀率上升0.3%到0.4%。

自去年7月以来,由农产品价格推动的中国通胀水平持续走高,今年4月CPI达到8.5%。如果放开油价将推动新一轮通胀高潮,并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尤其是提高了化肥、农药、收割、运输等成本,粮价若不随之上涨则可能引发抛荒危机,为明年的物价埋下“弹”。但是,燃油补贴也要付出巨大的财政代价,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已放开燃油价格,印度在近期削减了燃油补贴,将汽油和柴油价格提高了10%左右,毫无疑问,这将面临更大的通胀危机。

中金公司研究部报告亦认为,本次调价之后中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水平接轨仍有60%上调空间,但是比起一次性到位的大幅上调,政府通过目前这种分步调价方式乃是最优做法。这样既可逐渐理顺能源价格,又能在国际油价可能的回落过程中起到避免超调的作用,未来这一分步改革进程应继续。

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发言人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石油有进一步提价的可能。看来石油近期下降的可能性是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