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克金价格为何下落_2020年华克金价格还会上涨吗
1."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
2.谁知道和氏璧的下落?
3.谁知道那个“金镶玉”传国玉玺的故事及下落?
4.寻找“和氏璧”的下落?
"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
A 化石将运往美国
1929年12月2日,是古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时刻,北京人头盖骨被发掘出来!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36年,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一年发现了三个成年猿人的头骨化石。
1937年本是遗址发掘的黄金时期。然而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周口店的挖掘工作被迫中断,但研究人员还可在设在北平协和医院的新生代研究室对化石进行整理研究。
到1941年,日美关系日趋紧张。在当时被日军占领的北平,日军开始占领中立国美国驻北平的一些机构。存放和保管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北平协和医院虽属美国财产,但看来也难以幸免。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代研究室决定为北京人化石找一个更为安全的存放地点。
当时有三种处理方案。第一,把化石运往抗战的后方重庆,但在战争环境下,长途运送安全难以保证;第二,在北平就地掩埋,但在沦陷区安全同样无法保证;第三,运往美国保存。从当时的情况看,第三种处理方案是最好的选择。
据古人类学家胡承志回忆,由于在合作挖掘化石时中美签的合同规定,在周口店发掘的所有化石都是中国财产,禁止运送出境。所以当时美国公使馆的人拒绝接收。后经国民协调,远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同意并授权,驻北平的美国公使馆才接收这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并准备将其安全运往美国保存。
运走前,胡承志对化石进行了精心包裹。他感叹,大概我是最后一个见到北京人化石的中国人,以后没有中国人看见或知道它的下落了。
B 美军队秘密押运
1941年12月5日凌晨,一列美海军陆战队专列驶出北平,据说车上装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按列车到秦皇岛后,化石运到“哈利逊总统”号轮船,然后运往美国。
此次托运的负责人是即将离华赴美的海军陆战队退伍军医弗利,两箱化石就是被混装在他的27箱行李中被送上火车的。
弗利说:这件事在当时相当秘密。在秦皇岛,弗利的助手戴维斯负责接收这批特殊的行李。戴维斯说:我去取了那些行李,有27箱,我把它们都放在了我的房间里。
弗利等待着第二天坐“哈里逊总统”号回国。然而第二天,也就是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军迅速占领了美国在华的机构,美海军陆战队在秦皇岛的兵营也被日军侵占,弗利和戴维斯成了俘虏。在天津的战俘营中,弗利他们陆续收到从秦皇岛兵营运送来的行李,但北京人头盖骨已不见踪迹。
C 日军的反常行为
化石是否落入日军手中?事隔半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常谷部和助教高景东二突然在英文版的北平新闻上声称,保存在协和医院的北京人头盖骨被窃。日本人似乎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日军并没有在秦皇岛发现头骨化石。
很快,一场追寻北京人头盖骨的行动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对追寻工作格外卖力,几乎所有参与发掘工作的人员都受到审查。
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狱中被关了48天,他的孩子回忆了那段经历:那是1944年5月初的一个早晨……一些日本人穿着军装,带着枪冲到我爸爸妈妈住的北屋,过了十多分钟,日本人推着我父亲出去了。在日本宪兵队,追问我父亲“北京人”的下落,我父母都说:“不知道”。一说不知道,日本人就动手打,最厉害的时候还灌辣椒水,一直把我父亲灌晕过去。最可恶的是,据我父亲讲,就是临出来那一天,又来审问,说裴文中要枪毙你了,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这儿给你留下了纸和笔,你写遗书吧。我父亲开始写起来,结果日本人哈哈大笑说,裴文中今天放你回家了。
古人类学家周国兴回忆说:当时曾经传出一个消息,这些东西已在天津找到了……之后,就莫名其妙地把很多被拘留的人都放了……如果说日本宪兵队没得手的话,怎么那么轻易地放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日本发布的公告声称,已将劫掠到东京的一批古人类化石连同劫掠的发掘工具一起,移交给了盟军当局,以便归还中国。然而中国从盟军总部接收到的日本归还物品清单中,却没有北京人化石。盟军总部也应中国之邀,动用驻日盟军参与广泛搜寻,结果一无所获。
D 再次发掘周口店
1949年9月,周口店的发掘者们在找寻不到化石的情况下,又把目光投向了周口店,希望会有新的发现弥补丢失的遗憾。而此时的周口店龙骨山已是长草没膝,荆棘丛生,到处是日军暴行留下的累累伤痕,当年的办公房屋荡然无存,满山的树木也被砍伐殆尽。
发掘周口店的很快批了下来。9月27日,中断了12年的发掘工作重新开始。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和技工们先把1937年回填的土重新挖掘出来,在挖土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三颗牙齿,这是当时惟一在中国人手中的北京人化石真实标本。
此后,又陆续进行了几次发掘,获得了两颗北京人牙齿和其他动物化石。值得提到的是,1966年由古人类学家裴文中主持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块额骨和一块枕骨,它们显然是属于同一个头骨。新发现的头骨碎片与1931年、1936年的第五号头骨的两块颞骨,拼合成一块比较完整的头盖骨。显然,它们属于同一个个体,这是目前仅存的北京猿人头盖骨的标本。
谁知道和氏璧的下落?
石以人贵,人以石显。当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绝不会演绎一出"完壁归赵"故事而使蔺相如青史留名,他极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厕身缪贤之门而老于户牖之下;若不是有胆有识携璧使秦的蔺相如,和氏璧也许不会从此身价陡涨而价值连城,充其量也不过是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蔺相如早已荒冢草没,但那块曾经留下蔺相如手上温热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
其实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关注和寻找着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天下共传之宝。
现在我们还津津乐道于我国历史上曾经有块宝玉,和由此产生的扑朔迷离的神奇故事,从根本上要归功于韩非。他在《韩非子.和氏篇》中叙述了卞和献宝的经过:春秋时的卞和,在荆山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皆以其诳而刖其足。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璞而痛哭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泣血。终以诚而打动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经良匠雕琢成璧,遂称"和氏璧"。至唐代,李白曾写《古风》以咏其事,借此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玉终见充,徒劳三见君。"
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世接代传,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而至威王时,因嘉奖相国昭和灭越败魏有功,赏赐予他。后昭和于赤山举宴会饮,应众宾客所求而拿出传观共赏。会此山下深潭有鱼儿戏水,众人趋之争睹。那承想宴尽人散,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当时尚未发迹的张仪正屈附于昭和门下,众疑其无行,必盗相国之璧。于是"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终查无实据,只好作罢。究竟是否冤案一桩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无踪影,不知去向。
数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王闻之,于是占为己有,从此璧落赵国。究竟缪贤所购之璧是否前物,尚难肯定。秦昭襄王得知璧在赵国,于是企图恃强豪夺,以十五城易璧。赵国于无奈之际,在缪贤的推荐下,由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凭着超人的胆略和智谋,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完壁归赵"的故事。结局是"秦终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
其后秦灭赵,掠尽其财,自然和氏璧落入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象征至高至尊权力的宝玺自然非常物所为,于是特以和氏璧制"传国玺"一枚。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
秦末,刘邦率兵入咸阳。在灞上,素衣白马的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受之而佩带于身。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小皇帝刘婴仅两岁,国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令其弟北阳侯王舜进长乐宫索要。太后气愤异常,痛斥后摔玺于地,可惜天下至宝被摔缺一角。后以黄金镶补,但毕竟天衣难补,留下疵瑕。
后光武中兴,莽败,国玺于兵乱之中几经展转,终落刘秀之手。东汉末,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间仓皇出宫避难,慌乱中传国玺丢失。乱定回宫,查无下落。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妃尸体,发现其颈下锦囊中藏有金锁朱匣,打开后发现,原是上刻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黄金镶补后的传国之玺。孙坚顿生异想,立即撤回鲁阳,图谋称帝。但不久阵亡岘山;而袁术又乘孙坚妻吴氏扶柩归里之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后称帝。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又效袁术之法,于袁妻扶棺奔庐江途中截而夺之,后献于曹操。三国鼎立,宝玺属魏。后三国归于晋,玺落司马炎之手。
西晋末年,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更迭频繁。在血腥的残杀中,国玺也频频易手。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号称"汉王"。刘渊病死,其子刘聪夺得帝位。在"永嘉之乱"中,王弥等人攻入洛阳,俘获晋怀帝并得国玺;后刘曜夺取帝位,改"汉"为"赵",史称"前赵",玺落曜手。后羯人首领石勒建"后赵",于公元328年俘获刘曜得玺,并于玺上刻"天命石氏"四字。再后,汉族人冉闵灭后赵 而建"冉魏",夺得传国玺。闵死而玺传其子冉智。三年后,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围魏都邺城,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赚得玉玺。由晋安西将军谢尚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至此,玉玺转易流落四十余年后复归于晋。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刘宋",后历齐、梁、陈、隋,最后玺落唐高祖李渊之手,并改"玺"为"宝"。
可惜的是国玺传至五代,从此下落不明。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得,从后周仅得两方宝印,传国宝玺就此失落。
玺乃"受命于天"皇权之象征,为宣扬"天命所归"而巩固,因此在宋、元、明、清朝均有真难辨的传国玺问世。
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修舍掘地,得一"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官员"考证",奏称哲宗"真秦制传国玺"。
明代朱元璋登皇位之后,曾不惜以十万之众远征沙漠,寻求所谓"传国玉玺"。明弘治十三年,鄠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给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有玉玺39枚,其中就有一方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印。乾隆帝一生痴玉,留下有关玉的诗文多达800多篇(首),足可以称为玉器的鉴赏家。但公元1746年,在他从中钦定25方为国玺时,却将此印剔除在外。可见也是赝品。1924年11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仲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岂不徒劳?
和氏璧从卞和献宝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后来神秘失踪,至今已有2600余年。和氏璧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沉浮。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信有一天,和氏璧会重现于世,以解千古谜团!
谁知道那个“金镶玉”传国玉玺的故事及下落?
西汉末王莽代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这就是金镶玉的由来。
之后经过不断的改朝换代,玉玺被各方诸侯争来夺去,玉玺的最后一任主人是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扩展资料:
传国玉玺的前身,就是是著名的和氏璧。公元前689年,有位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珍贵的玉石,他知道这是无价之宝,就把它献给楚厉王。不想楚厉王认为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山石,看都没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
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带着那块玉石前来进献,武王大怒又带着以前的破石头来欺君,二话不说砍掉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又来了,文王就觉得比较奇怪,暗叹这人这么执着,可能真是宝物,于是下令切开看看,刚切开一角,就发现里面异光闪烁,果然是稀世珍宝。
文王把它命名为“和氏璧”,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宝”,一直被收藏于楚国宫中。
三百年后和氏璧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襄王却食言;于是有了“完璧归赵”的典故!
后来,秦始皇横扫天下,一统,和氏璧自然归于秦宫。秦始皇登基后,为显示皇权和空前的功绩,将和氏璧打造成了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表示自己当皇帝是受命于天!而玉玺也作为皇帝的象征,将一代代传下去!
秦始皇死后,秦朝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传国玉玺自此传给汉朝。这方传国玺自此后就成了承天受命的象征,得之者欣喜若狂,以为“天命在朕躬”,就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是名正言顺的正宗皇帝。
自称皇帝而没有得到它,就会自惭形秽,心里发虚,甚至被认为是冒牌货,充其量也只是“白板天子”。“传国玉玺”还有另一面,在创业者手里,被视为得天命的神圣之物,而到了末代子孙那里却又无一例外地成了国亡身死的不祥之物。
它的辗转流传,易手换主,甚至成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标志。据《汉书·元后传》记载,王莽撺汉,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
再后来,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中,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最后落入曹操手中,而后曹氏魏国没落归于晋。从这以后传国玺不断易主。
一直到唐代,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而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的皇帝就是李从珂。公元936年,当李从珂和后妃登玄武楼积薪自焚后,神秘的传国玉玺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此之后,无论是宋朝,元朝,明朝,都不曾放弃对传国玉玺的寻找。传国玉玺作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也成为无数人寻找的目标,堪称华夏第一国宝。
拥有传国玉玺,则意味着是正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否则,就不能大张旗鼓的自称正统。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
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认为玉玺是伪造。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在街市叫卖,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
而乾隆时,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当真,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历经千年,传国玉玺经历风雨无数,伴随着封建皇朝的灭亡,玉玺也随之消失了。
百度百科——玉玺
寻找“和氏璧”的下落?
中华民族是个爱玉的民族,中国历史最神秘的莫过于和氏壁与传国玺了。围绕着它们曾发生过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从公元前757年春秋楚厉王时,由卞和三献璞的故事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了一块玉璞,第一次去献给楚厉王,楚王叫玉人检验,那位玉器专家说是一块石头。王以为碰到一个骗子,砍了卞和的左脚。
公元前740年,楚厉王的儿子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被失去了右脚。
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即位。卞和得到新王继位的消息后,抱着这块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中都哭出血来。新楚王听到这件事,派人去问他:”世上断腿的人有许多,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卞和回答说:”我不是在悲哀我失去的二条腿,而是悲伤世人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忠贞的老实人当作骗子,所以我才这样悲愤。“
于是楚王派人把玉璞剖开,发现石头包着的果真是一块美玉。楚王把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壁,并封为陵阳候。历史记载:“卞和辞不就而去”。
卞和从青年时代初献壁开始,直到三献壁成功,化了六七十年时间,失去自己的二条腿。他的价值得到承认后,卞和已是一个古稀老人了。
公元前298年,楚怀王避难于赵国。他把和氏壁送给了赵惠文王。
以后发生的”价值连城“、”完壁归赵“、”将相和“ 的故事都已写入了学校课本,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读物。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秦将王翦灭赵国,可能此时和氏壁入秦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他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另一种说法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后改朝换代,玉玺也代代相传。
公元9年,王莽称帝,叫汉朝的老太后(是王莽的姐姐)缴出玉玺。太后气得把玉玺扔在地上,打断了一只角。王莽叫人用金子镶上。这是俗语” 有眼不识金镶玉“ 的由来。
历史到了五代十国时,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强人们都想抢这件国宝。
公元936年,后唐未帝石从珂兵败,在洛阳携玺自焚。
从此历史记载了1600多年的和氏壁就不知下落。
以后在宋、清二代都有人贡献玉玺,经查都是膺品。
我想石质的东西不容易焚毁,也许有千万分之一的可能在洛阳出土。
由于玉玺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的人文效应,史学价值说是比佛祖的佛牙更高是没有疑问,完全可以写一部电视连续剧在华人世界造成轰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