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2.煤价上涨过快,市场煤价还能涨多久?

3.2009年民生改革将带给我们的好事,喜事有哪些

4.限电铜价会涨吗

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油价煤价大幅飙升_煤炭和油价

这个我还真知道,等我慢慢写哈,俺正好研究的,保证全网你都找不到。

1636年 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 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 

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 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 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 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繁荣期 1843年—1845年

英国启动了新一轮繁荣。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进步。

第九次经济危机 1847年—1850年

1847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英国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线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英国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  

繁荣期 1851年—1854年 1855年—1856年

第十次经济危机 1857年—1858年

1857年12 月英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货却增加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都大规模停工、减产,物价急剧回落。美国的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减产20%-30%,铁路建设工程量缩减一半,许多煤矿关闭,煤价大幅度下跌。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 1867年—1868年

事实上,早在1864年,英国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40%,造船业也在1864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并开始收缩。英印贸易逆差在1864年高达3200万英镑,黄金外流严重,1867年春,英国棉花纺织工业生产缩减20%-25%,丝织品输出减少23%。毛纺织业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的重工业。1867年铁路建设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苏格兰地区137座炼铁炉大半停止生产。造船业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达40%。

繁荣期 1865年—1872年

从1865年到1873 年,美国铁路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在英国筹集的资金约占一半。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给英国重工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使英国经济走出危机。从1868年至1873年,英国钢铁出口值增加一倍多,从1760万英镑增加到 3770万英镑,煤出口值从540万英镑增加到1320万英镑, 1871年德国战败法国,获得法国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大量战争赔款,德国政府大量投资重工业,德国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 1873年—1879年

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这次危机主要是重工业危机,轻纺工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各国皆然。危机期间的投资扩张只能意味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意味着更大规模危机的来临。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繁荣期 1879年—1881年

美、德两国先后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经济优势转变成政治优势了。历史是相信强权的经济上的优势才能有保障。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 1882年—1883年

1882年,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铁路投资骤然萎缩。从1882年到1886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英国经济早在1882年就开始下降,美国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62.8%。1882年失业率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1882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惊全国。同年企业倒闭达7000多起。从1884年到1886年,破产企业数和失业人数都进一步增长。从1882年到1885年,进出口连续几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进口共下降15.2%。煤、铁的产量,棉花的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繁荣期 1886年—1889年

1886年以后,铁路建设再一次高涨。从1885年到1892年,全世界修筑的铁路线达19万公里,是上次高潮的近一倍。其中美国就修筑铁路 7.5万公里,比上次高潮多一半。这一时期还开始了电气革命,电灯、电话、电车、电动机等不断问世,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但这一轮产业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再是英国,而是美国。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 1890年—1893年

1890年3月,德国股票市场暴跌,此后股价连续下降两年多。从1890年到1891年,破产事件约1.5万起,铁路建筑规模缩减了60%。适逢农业歉收,危机更加严重。美国从1893年1月到8月,工业股票平均市价下跌近一半 金属和金属制品价格指数下降44%,纺织品价格指数下降了26%。

繁荣期 1894年—1899年

德国经济于1893年开始复苏,美国于1895年回暖。1892年至1893年宫起,是俄国一次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俄国铺设了22600公里的铁路。外国资本涌入俄国迅速而持续的扩张,导致经济的繁荣。美国钢材价格的不断下降,使一切钢制品,如机器、工具、铁轨、桥梁、机车、轮船等的需求都迅速扩张,从而带动了国内新一轮经济繁荣。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0年—1903年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美国1900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 直到1903年,美国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

日本在1900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0年—1903年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美国1900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 直到1903年,美国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日本在1900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繁荣期 1905年—1906年

1905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危机并迅速转入高涨。带动这一轮高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铁路和重工业建设。1905年至1907年,美国建成了25000公里铁路,使用了860万吨钢轨,生产了2万台蒸汽机车和69万节车厢。这一时期,一些新兴工业崛起,如电力、汽车、化学等。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这一轮高涨的新建生产能力大部分都是在 1906年到1907年建成投产的,由此带动原材料价格的飞涨。1907年铁的最低价比1901到1905年间的最低价上涨了39.2%,铜价上涨了一倍,铅价上涨了92%。

第十六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7年-1908年  

1907年到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负债达 3.56亿美元,大多数银行则停止支付现金。30多家铁路公司倒闭,在美国,这次危机引起的生产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以月度数字计算,钢产量下降近60%,生铁38%,机车69%,货车车厢75%,新建铁路量46%。1908年,新建筑合同减少23%,钢托拉斯所属企业一半以上停工。失业人数超过以往各次。英国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减少20%,生铁产量下降11%,钢产量下降19%,新建船舶吨位减少48%,棉花消费量下降14%。从1906年到1909年,生铁价格下跌25%。德国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20%以上,钢产量下降13.1%,已竣工商船吨位减少三分之一,建设业损失最惨重,业务量缩减36%,与此相应,水泥等建材工业产量下降近一半。轻工业损失也不小。棉纱和棉布的出口减少18%,棉布价格下跌23% 黑色金属的价格竟提高了14% 法国1907年,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6.5%。其中丝纺工业危机最严重,丝织品出口减少了24%。  

繁荣期 1909年—1912年

1909年起,美国、法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很快进入高涨阶段,德国到1912年才走向高涨,英国则更晚。然而,这一轮经济高涨的主要动力却是军备竞赛    

1913年新一轮经济危机已初露端倪。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转入战时计划经济,危机遂告消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1918年  

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繁荣期 1923年—1926年 1927年—1928年 

1920年坎宫-1921年离宫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1923-1929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 1929年—1933年30年代大萧条: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 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於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  

繁荣期: 1934年—193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48年—1949年  

1948年8月开始至1949年10月结束。这次危机是美国经过了战后短暂的繁荣后的突然爆发。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10.1%,失业率达到7.9%,道? 琼斯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3.3%。这次危机是由战争时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暂时缩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机导致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2年—1974年  

发生在1973年前后。当时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冲到11.65美元/桶,造成美国经济滞胀。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从1972年的117.44点跌至1974年的69.72点 跌幅达40%;日经225指数也从1972年的5236点下跌到1974年的3764点,下跌了29%。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3年—1975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70年代滞胀经济危机 发生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1974年日本批发物价上升了31.4%,消费物价上涨了24.3%。为了抑止高物价,日本政府采取了紧缩信用的金融政策,导致企业产品大量过剩,工业产值急剧下降。1974年日本工业产值下降20%,130万人失去工作,出现了经济滞胀。  

繁荣期 1977年—1978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9年—1981年  

发生于1979年至1981年。当时,国际油价从20美元以下飙升至39美元/桶

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1979年-1982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9-1982年危机期间, 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 一般都达三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外, 其他大国都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失业人数共达3200万人,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国一度优惠率高达21.5%, 通货膨涨率和高利率率均创战后历史最高水平; 世界贸易萎缩, 国际债务危机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要求延付债务国家1980年只有6国, 1982年增加到40国.

繁荣期 1983年—1989年 

1983-1990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80年代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的好势头,西方世界经济一度回升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

1990年爆发了海湾战争,当时国际油价从20美元/桶左右飙升至42美元/桶。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第二十次经济危机 1990年—1992年  

90年代初经济危机 1990年7月起, 美国首开危机记录, 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直到1992年底, 美国才走出低谷, 而西欧、日本等国仍蒙受严重阴影 1991年和1992年, 西方经济仅分别增长0.7%和1.5%。即使走出底谷较早的美国, 自1991年3月到1992年12月, 经济增长只是2%的年率。1991年, 西欧国家破产企业高达17.9万家,1992年增加到22.2万家; 1992年西方国家失业人数达3000万人, 西欧失业率1992年为9.4%、在危机期间, 财政赤字和外债大幅度增加 欧共体国家的债务则高达3.8万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62%。

八十年代债务危机 1981年—1982年  

1981年,危机从墨西哥开始。其到期的公共债务本息达到268.3亿美元,墨西哥无力支付本息,要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 支付,但是遭到拒绝。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无限期关闭兑汇市场,暂停偿付 外债等措施,从此爆发了债务危机。其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家也相继告急。如果拉美国家 发生倒帐,作为债主的西方几百家大银行将不堪设想。  

1990年以来,世界先后发生多次经济危机:美国1987年危机 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

美国1987年危机 1987年—1992年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当天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道指从前日收市的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收盘。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来的第二高。美国爆发的这一“股灾”,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这次危机经历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1990年),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

日本房产泡沫 1990年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995年  

亚州金融危机 1997年—1998年  

互联网泡沫危机 2000年—2001年

回顾三百年世界经济历史 迄今为止出现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分别是1973年至1975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9年至1982年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一般来说,出现经济危机时市场需求减少,消费低迷,导致物价指数下降,CPI降低,高速通货膨胀的现象不会出现,除非某些特殊因素 比如战争 滥发货币等。  

像这种靠年代内驱力带动的高膨胀率 在繁荣期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带动的旺盛需求来消化,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还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来抵消 但是危机年代里碰上高通胀的问题,情况就变得尤其恶劣,百业萧条,原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面临停工半停工破产倒闭的危险,失业率大幅上升,工作没有保障,工资会福利会缩水减少,而且手中的钱因通胀而变得不值钱。捂紧钱袋子不敢消费,除了基本的生活花销外,其他的消费市场必定萎靡,进一步加剧了萧条。

为什么会在这两个经济危机年代出现高物价高膨胀的现象,通过年代的相关性规律性就很容易解释得通,物价该涨的年代必涨,该跌的年代必跌。大道致简的道理,正如三百年世界经济的繁荣 衰退往返循环一样,有高峰就有低谷,并且按照预定好的年代执行,该涨就涨,该跌就跌。正如调好的闹钟,到了那个点比必被激发敲响。

两次滞胀经济危机现象引起世界各地经济学家和史学家的讨论和争执,经济学界和史学界迄今众说纷纭,试图解释和解决胀涨危机现象,“正如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现在能够告诉你根治癌症的办法, 对停滞膨胀这个现代病症, 经济专家们现在也没有能够就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治办法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的对策都有很大的争议, 而且许多对策产生的副作用比病症本身还要糟糕” 保罗?萨缪尔逊在他的<>中如是说。国内学术界对滞胀的讨论, 迄今仍在继续。除了对它的内含和实质各持己见外在原因的探讨方面, 经济学界主要的看法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产物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论等。史学界还有滞胀新规律说。  

用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就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3年—1975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高失业率 通过年代相关性可以看出经济衰退 工业产值大幅下降 造成大量失业 是1973年到1974年下行内驱力带动下降的 而高物价高通胀率是通过1974年到1975年上升内驱力拉动带高的,

在经济滞胀期间,西方世界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 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在这期间,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了8.1%, 其中钢下降14.5%, 小汽车下降了18.6%; 企业破产严重, 最初两年内西方十国资本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倒闭12万多家; 股市行情惨跌,英国高达52%, 超过了三十年代大危机水平; 固定资本投资减少,房屋建筑投资下跌更惨;失业人数剧增, 1975年全失业人数达1,500~1,800万人;物价继续上涨。1974~1975年间, 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联邦德国为11.1%, 英国则高达43.9%。由于滞胀的加剧、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和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都使1973-197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1974年日本批发物价上升了31.4%,消费物价上涨了24.3%。为了抑止高物价,日本政府采取了紧缩信用的金融政策,导致企业产品大量过剩,工业产值急剧下降。1974年日本工业产值下降20%,130万人失去工作,出现了经济滞胀。

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1979年—1982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高失业率 ,经济发展停滞下滑则是由1980年到1981年下行内驱力直接导致的,高物价高膨胀是由1979年至1980年和1981年到1982的上升内驱力带动攀高的,由内驱力规律看出1981年到1982年的上升能量不如1979年到1980年上升能量大,况且随后的1983年的内驱力势必会把高物价高膨胀拉下来。  

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9-1982年危机期间, 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 一般都达三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外, 其他大国都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失业人数共达3200万人,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国一度优惠率高达21.5%, 通货膨涨率和高利率率均创战后历史最高水平; 世界贸易萎缩, 国际债务危机加深; 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要求延付债务国家1980年只有6国, 1982年增加到40国。

煤价上涨过快,市场煤价还能涨多久?

为何煤价上涨如此飞快?

每年3-5月,这是传统煤炭消费的淡季。但今年煤炭市场淡季不淡,主产区煤矿库存少,拉煤车排队装车现象重现,煤炭价格持续飙升。根据CCTD环渤海电煤现货参考价,3月1日至5月10日,发热量5500大卡的电煤现货价格从571元/吨上涨至865元/吨,涨幅超过51%。

为防止市场参与者误判价格走势,包括CCTD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在内的多项煤炭价格指数从5月11日起暂停。业内人士认为,3月以来,煤炭生产萎缩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之间一直存在矛盾,这是导致市场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基本因素。

我认为有以下方面

供应方面,一方面主产区安全环保政策收紧,煤炭产量受限。国家统计局5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原煤产量3.2亿吨,同比下降1.8%。

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推动下,受美元超支等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资本继续流入顺周期行业,国际煤炭价格和国际海运继续上涨,进口煤炭的到岸价格优势减弱,中澳关系再次紧张,导致进口煤炭明显萎缩。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前四个月,中国煤炭进口总量为9013万吨,同比减少3649万吨,降幅为28.8%。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经济持续良好发展,国外疫情反复,制造业订单加速回国,带动电力需求大幅增加。4月份,随着原煤产量下降,我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1%,其中火电增长12.5%。此外,主要的煤炭使用行业,如钢铁,焦炭和水泥都保持快速增长。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内容了。?

2009年民生改革将带给我们的好事,喜事有哪些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与此同时.有些深层次问题还要依靠加大改革力度去解决。特别是涉及民生的水电油等问题.有些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有些改革大幕将启。新的一年,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改革的热点。

成品油价格:在改革中完善

我国于2008年12月19日起下调成品油价格,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每升分别下调0.91元和1.08元,下调幅度分别为14%和17%。与此前历次价格调整不同的是,此次调价后,今年1月1日起,我国已正式启动成品油税费改革.成品油消费者支付的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将由过去的每升0.2元上升为1元.柴油则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公路养路费等六项费用相应取消。

由于消费税在价内征收,在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后,国内成品油价格水平不提高,这意味着增加燃油税征收的部分后,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幅度是较大的。

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行情。从年初破百,一路走高,7月中旬飙升至每桶147美元历史高位,此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拖累日渐明显,国际油价迅速下跌,跌幅已超过75%。其间.国际油价的大幅震荡给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造成巨大压力,并严重影响到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供应。

2009年.国际油价保持在一定的波动幅度内,去年以来困扰我国的“油荒”现象,以及国际高油价国内低油价、国际低油价国内高油价的局面预计将不会再发生。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幅度和周期将与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结合得更加紧密,燃油消费税开征后,也将在实践中发挥多用油多负担.少用油少负担的积极作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苏树林表示,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深度尚不明朗,预计一段时间内国际油价仍将处于相对疲弱的走势。但是,由于地缘政治、美元汇率以及基金炒作等影响因素依然存在.国际油价走势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我国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2009年如果国际油价发生大幅震荡.可以肯定.中国政府将继续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以维护价格和供应的稳定。

电价:上调压力减小,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当前,我国电力装机中燃煤机组高达近八成,煤炭价格已经成为制约电力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给我国电力价格调整带来压力。出于防止通货膨胀风险的考虑.国家制定的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迟迟无法实施,导致全国发电企业亏损不断累积,经营陷入困境,供应也出现紧张。

2008年9月以来,全国电力市场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从今年上半年的“高热”跌入“寒冬”: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出现大幅下滑。在江苏,10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2%。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浙江省工业用电量增幅去年10月起也陡降为负数……

国家发改委前不久宣布.由于煤炭国内供应紧张状况趋于缓和,全球煤价有所回落,2009年将取消去年6月份设定的煤炭价格上限,允许煤炭价格由买卖双方自行确定。

用电需求的减少和煤炭价格的下滑无疑减轻了2009年电价上调的压力。然而,电煤价格的走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从今年开始,矿产品增值税将由13%上调至17%,资源税也很可能开征。这些都将为今年电煤价格上涨带来一定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国内物价过快上涨的内外部压力已明显缓解,2009年煤炭供需平衡较为宽松,应该是推动煤电价格联动的较好时机。燃油税费改革和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举措表明,资源价格改革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从成品油税费改革的思路来看,抓住时机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尽可能减轻对百姓的影响,仍然是政府推动资源价格改革的主要思路。

房价:适度回调,避免价格大幅下跌

2008年,让城市百姓“痛苦”不已的高房价开始出现变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在向常委会提交的报告中称,房地产市场动荡可能引发一些负面影响。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销售量持续下降,价格也出现下跌。2008年1至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6.5%,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高房价适度回调有利于房地产业回归理性健康发展。但要避免房价大幅下跌。

房地产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其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仍然是政府调控的主要方向。

前不久,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首次列出了时间表——3年。同时明确了解决住房的目标,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

2009年是我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一年。主要以实物方式,结合发放租赁补贴,解决26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解决8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住房的搬迁维修改造问题。

与此同时.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并调整住房交易营业税政策,这些政策和此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减免印花税、契税等刺激住房消费措施一起,将为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回春注入暖流。新政策还针对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提出信贷支持等服务。这意味着国家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环境将有所放松。可以预期,更多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将在这一轮行业调整中发展壮大。

水价:存在上调空间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分析人士认为,水价上调也有望被提上日程。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拥有的水资源数量仅约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人均水价却仅有世界平均水价的1/3。水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对它的合理使用的要求比较迫切。

2008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为了减轻普通百姓的生活负担,国家并未上调水价。供水公司面临着经营亏损的巨大压力。近期随着物价上涨压力减小.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调整水价的步伐。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我国将抓住时机,在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继续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可以预期,2009年我国水价上调的空间存在,国家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适时采取加快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的改革。

限电铜价会涨吗

大概率不会,未来不具备持续上涨的空间。

展望下半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复苏,中国经济边际下行趋势交织,铜价将逐步回归基本面。但长期来看,在铜市低库存、围绕碳中和启动的光伏、新能源等板块消费前景看好的背景下,铜市的紧平衡态势可以延续,基本面支撑铜价上涨。铜价的焦点。 建信期货也认为,碳中和的政策路径是:一是电力深度脱碳,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光电。可再生能源设施的铜耗是传统能源设施的数倍;二是提高终端领域电气化率,工业领域煤改电,交通领域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两条政策路径将在中长期内增加铜消费。

从储备金额来看,这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举动。其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方向性引导,但不足以改变供需基本面。 以铝材为例,整个行业一年的消耗量在上千万吨,一次性存储量还比不上行业一天的消耗量,行业需要的是平稳市场运行,价格不应该剧烈波动,这是宏观调整的目的。至于上涨,只能留给市场,市场最重要的因素是供求基本面。目前铜价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供求关系。国内经济表现良好,有色金属需求增长较快。从供给端看,受疫情影响,不少原材料产地矿产资源供给不足,推高价格。而且,全球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美元贬值。此外,全球油价不断上涨,也提高了商品的生产成本。

供需失衡: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疫情防控有效,全球生产供应链巨大产能集中,电力需求增长过快。 原材料成本一路飙升,包括火力发电厂所需原材料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发电厂的成本。 由此产生的电力销售价格倒挂,每个火电厂每天都在亏损。 由于煤炭供应不足导致煤价飞涨和煤电价格倒挂,许多燃煤电厂在发电上亏损。 他们产生的能量越多,他们损失的钱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