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6早间黄金怎么操作?

2.美元指数的产生背景

3.师:金价周一暴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金价为何猛涨?

5.全球矿产品供需形势趋紧,价格持续上涨

6.金价和美元的关系

10.16早间黄金怎么操作?

伊朗核协议对黄金的影响-伊朗美国核协议金价

2017.10.16 星期一 行情分析

总评:本周美国公布的9月通胀和零售销售数据表现总体不及预期得那样强劲,美联储担忧的低通胀问题仍不见好转令美元持续受挫,非美货币普遍反弹走强。现货黄金则借机一路突破1300美元大关。多重利好提振看涨信心,油价反攻收创10月来新高。美国WTI 11月原油期货电子盘价格周五(10月13日)收盘上涨0.68美元,涨幅1.34%,报51.42美元/桶。油价周五收于10月以来最高水平,受中国原油进口需求强劲,特朗普决定不核证伊朗履行核协议,中东地区的其它冲突等利多消息推动。

黄金:上方关键压力1307.4---1308区间,涨破1308后金价会继续保持上行,进一步较强压力在1317.6---1320区间,下方关键支撑1300--1299区间, 更进一步支撑1292,强力支撑1285。整体看应以回调做多为主,获突破关键压力后跟进多单为主,空单可轻仓短线操作。

原油:上方压力52.35--52.42区间,更进一步压力 52.85,若是52.90被攻破,那行行会向53.80进发,下方支撑51.70,进一步支撑51.37,强支撑51,若再次跌破51后,行情将会由上升趋势转为下行趋势,目前看因受美国对伊态度和供需的改变,应以低多为主。

以上建议仅供交易者参考,在任何情况下对您的交易不构成绝对依据。

美元指数的产生背景

1944年,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英美两国达成共识,美国于当年5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会议,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的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而美国则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实际是一种新的金汇兑本位制,在布雷顿货币体制中,黄金在流通和在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为这一体系中的主角。但因为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黄金的价格及流动仍受到较严格的控制,各国禁止居民自由买卖黄金,这导致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否能顺利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到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Gold Pool)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开始了市价和官价并存的黄金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也仅维持了三年的时间。欧洲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它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

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1971年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从此,福汇环球金汇外汇交易进入市场化阶段,进而外汇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而且最活跃的金融市场,也是当今世界上流动性最强的市场。美元是当今所有货币中最强的强势货币,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外汇是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是以美元标价的。因此,美元的动向和涨跌是所有交易者最关心的事项。这时就需要一个反映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整体强弱的指标,即美元指数。

美元指数并非来自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或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而是出自纽约棉花交易所(NYCE)。纽约棉花交易所建立于1870年,初期由一群棉花商人及中介商组成,是纽约最古老的商品交易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期货与期权交易所。在1985年,纽约棉花交易所成立了金融部门,正式进军全球金融商品市场,首先推出的便是美元指数期货。1986年,又推出了美元指数期货期权。尽管比外汇期货晚出现13年,但由于迎合了市场需要,获得了成功,并使美元指数成为市场人士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师:金价周一暴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SMM网讯:今日现货黄金亚洲时段微幅下跌,金价由上周高点1296.82美元/盎司回落至1291.55美元/盎司。美元指数获利好短线在上扬重回94关口,金银价格再度承压。截至发稿,现货黄金暂于1292美元/盎司附近震荡。

此前持续影响金银走势的税改事件终于在上周五有所突破,然而税改迈过小山丘再迎大峭壁,参议院投票尚未开始,反对税改的声音却迟迟未消。此外,“通俄门”事件发酵、朝鲜方面状况不断,避险情绪不断升温,沉寂一月有余的现货黄金一路攀升逼近千三。

然而,本周稍早,一则关于“欧洲女王”——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消息打破了金市的平静,谈判失败的消息开启欧元跌势,美债和日元携手上扬,黄金涨势受限震荡下跌。

美元指数强势反弹黄金承压

据最新消息,德国总理默克尔达成四党联合执政协议的努力失败,这使她的***地位遭到质疑,在此状况影响下,德国可能会面临新的选举。

报道称,在周日午夜前结束的长达12小时的谈判会议结束后,自由民主党(Free Democratic Party)退出了会谈,称与绿党的分歧太大无法弥合。

受德国组阁谈判失败的消息影响,市场避险情绪也出现升温,因为亚洲外资金卖出即期,欧元/美元下跌。

MINT Partners策略师Bill Blain此前指出,明年年初的第二次投票将对默克尔本人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联合政府看起来要崩溃,她甚至可能不得不下台,这可能引发巨大冲击。

DeltaStock网站外汇分析师Stoyan Mihaylov表示,只要欧元/美元受限于1.1870下方,则前景维持看跌,预计将展开新一轮跌势,目标指向1.1730支撑区域。

美联储明年要加息四次?

上周五(11月17日),高盛在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明年美联储可能会加息4次,这完全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在报告中预计,美国明年的GDP增速将达到2.5%,失业率也将大幅下降。

此外,高盛预计明年上半年,美联储每个季度加息次数将超过一次也就是说,到2018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2.25-2.5%。

过去的一周,美国经济数据总体表现较好,初请人数虽不及预期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在美国经济表现强劲的情况下,核心通胀势必加速攀升,美联储加息姿态可能更显鹰派。

CFTC:黄金净多仓略有下降

美国CFTC上周五(11月1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和此前数据不同,截至11月14日当周,对冲基金和基金经理持有的COMEX黄金净多头头寸有所减少。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COMEX黄金投机净多头头寸减少706手至195084手,目前净多仓连续四周在20万手下方。

从具体数据上来看,黄金投机性多头减少1075手至271496手。空头减少369手至76412手。此外,黄金商业性净空头下降504手至215791手。

上一周黄金长时间处于震荡区间难有突破,导致投机客对黄金正转向看空押注。

金价为何猛涨?

1、美国通胀终于开始升温

美国8月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大涨,录得一年来最大年度涨幅。在截至8月份的12个月中,核心CPI增长2.4%,创2018年7月以来的最大增幅,7月份的增幅为2.2%。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医疗保健费用出现了自2016年以来最大月度增长,医疗保险价格也创下了历史新高。通胀对黄金是有利的,因为通胀会导致购买力下降,而为了避免这样的损失,投资者会转向黄金和黄金股。

2、美国的负收益率

全球负收益率债券规模已达到近17万亿美元。这一趋势最近将以多种货币计价的黄金价格推升至历史新高,包括英镑、日元、加元和澳元。

到目前为止,美国债券还没有出现负收益率现象,至少在名义上不是。但美国债券收益率降至负值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3、地缘政治和经济风险增加了对安全避风港的需求

目前有许多地缘政治和经济风险引发了黄金的“恐慌易”。贸易紧张,全球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与此同时,英国脱欧最后期限也越来越近,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者纷纷转向黄金。

全球矿产品供需形势趋紧,价格持续上涨

近几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矿产品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世界经济增长的地区继续扩大,美国经济稳健运行,日本经济复苏动力不减,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明显地改善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加之受政治因素和投机资金炒作的共同影响,能源、原材料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供不应求,加之美元继续疲软,使得以美元结算的大多数国际矿产品价格普遍攀升,许多矿产品价格创多年来最高纪录,这是近期世界矿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同时,尽管世界矿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表1.6),但由于需求增长在短期内释放过于强烈(表1.7),使得矿业生产和矿产品市场难以适应,表现为需求强劲,供应不足,供需形势趋紧,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扬。但是,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影响,矿产资源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需求减缓、价格暴跌,很可能会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矿产勘查开发。

2007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纽约原油现货价格)年平均价为72.26美元/桶,比2006年上涨9.5%;2007年铁矿石长期供货价格上涨了9.5%,2008年从巴西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65%,从澳大利亚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96.5%;2007年世界精炼铜平均价7119美元/吨,同比上涨5.8%;精炼铝价格2638美元/吨,同比上涨2.8%。

表1.6 世界主要矿产品产量

续表

表1.7 世界部分矿产品消费量

1.4.1 能源供需矛盾凸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涨

2007年是全球能源市场持续增长的第4个年头。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继续增长。2007年,尽管所有燃料的消费量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慢了下来。随着公众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能源工业成为全球的焦点。2007年,原油价格(大庆原油)持续波动上涨,12月上涨到了90.41美元/桶的高点。天然气价格被上升的油价拉高。面对需求的变化,美国Henry Hub2007年天然气平均价格为每百万英制热单位6.95美元,较2006年上涨2.7%。英国2007年Heren NBP价格则下跌23.7%,为每百万英制热单位6.01美元。生产能力紧张、气候条件恶劣、中东地区持续的冲突、世界许多国家的内乱以及投资基金大量进入能源领域,均为推动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虽然国际市场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但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均未出现短缺。能源供应安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地缘政治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也逐渐加剧(表1.8)。

2007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9.06亿吨,同比下降0.2%(表1.6),为自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消费量为39.53亿吨,同比增长1.6%。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4.1%。美国的石油消费量连续第3年出现负增长,较2006年减少了0.1%,但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比重仍达23.9%。从主要消费地区来看,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仍是石油的主要消费区,在世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8.7%、30.0%和24.0%。2007年全球石油日消费量的增长达到了99万桶,从而使日石油消费量达到了8522万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消费量约每日下降了38.5万桶。2007年,欧佩克石油产量日减产35.6万桶。2007年其他生产国的产量日减产25.6万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产量每日下降了28.7万桶,为连续第5年下降。期间,俄罗斯的产量达到了新的高峰,日增产0.9万桶。美国、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产量也都有所增长。2007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平均每桶为71.82美元,比2006年的平均价上涨了10.3%,12月达到了每桶90.85美元的峰值(表1.8)。

表1.8 2002~2007年世界主要市场原油价格 单位:美元/桶

2007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94万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2.4%,略低于10年平均值。俄罗斯和美国是天然气生产最多的两个国家,其产量分别是6074亿立方米、5459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0.6%和18.6%。中国的天然气产量增长18.4%,在世界产量中所占份额很低,仅为2.4%。2007年,世界天然气的消费量为2.925万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了3.1%,高于2006年2.4%的增长率。美国和俄罗斯为世界两大天然气消费国,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6131亿立方米、4321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22.6%和15.0%。200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幅为19.9%,为世界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但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仅为2.3%。全球经济增长减速是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2007年,煤炭仍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燃料。2007年煤产量为63.96亿吨,同比增长3.3%;消费量31.78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5%,高于10年的平均值。其中拉丁美洲增速最快,拉丁美洲地区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较上年增长了6.0%和7.3%。中国仍为世界最大煤消费国,2007年煤消费量增长有所放缓,但仍高于10年平均值。2007年中国消费量增长7.9%,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41.3%,占全球消费量增量的70%以上;油价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是中国煤炭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原因。美国为第二大煤消费国,2007年煤消费量为5.74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消费量的18.1%,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煤炭的增长平缓,增幅为2.0%,高于过去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目前,国际煤炭的价格仍然相对较低,煤炭价格增幅小于石油和天然气。

2007年,核能消费量6.22亿吨油当量,同比下降2.0%。美国仍为世界最大核能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美国核能消费量为1.92亿吨油当量,占当年世界核能消费量的30.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消费量为5.27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消费量增量的84.7%。中国核消费量增长了14.6%,为1420万吨油当量。法国作为核电消费大国,2007年核电消费量9970万吨油当量,同比下降2.4%,占世界核电总消费量的16.0%。

1.4.2 世界钢铁市场需求强劲,铁矿石供应偏紧价格大幅度上涨

2007年世界钢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22亿吨,比2006年增加了6.7%。这是世界钢产量连续第4年超过10亿吨大关。2007年世界钢产量比10年前增长了76.4%,比5年前增长了55.5%。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钢国,2007年的产量达到4.89亿吨。中国钢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例为37.0%。在5大产钢国中,日、美、俄、韩4国的钢产量总和仅为中国钢产量的69.6%。日本为第2大产钢国,产量为1.20亿吨。美国排世界第3,为9721万吨。其他重要产钢国有俄罗斯、韩国、德国、印度和乌克兰等。目前世界钢铁进出口大国主要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加拿大和俄罗斯。这些国家的钢铁贸易在世界钢铁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由于目前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国际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国家是日本、德国和俄罗斯。

铁矿石需求的增长驱使铁矿生产公司加速扩能增产,从而使2006年世界铁矿石产量达到了16.90亿吨,比2005年增长了9.7%。由于国际市场铁矿石供不应求,世界主要铁矿生产公司在2006年度的价格谈判中再次提高了铁矿石价格。尽管中国作为铁矿石贸易大国直接参与了2006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但由于3大矿业巨头垄断了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70%,中国在谈判中始终处于下风,最终不得不再次接受涨价9.5%的价格协议。

近年来,除钼外,全球多数铁合金矿产品,如精炼镍、锰矿、铬铁矿、钴矿、钨矿等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价格普遍上涨。

1.4.3 市场供不应求,大多数有色金属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量快速上升,尽管产量也不断增长,但总体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表1.9),价格持续上涨(表1.10)。2007年,世界有色金属市场需求激增,许多有色金属矿产市场供应不足,加之一些产品库存下降,价格大幅走高。有色金属价格的总体水平也升达10年来的新高,2007年6种主要有色金属中,铅年平均价继2006年大幅上涨后再涨100.5%,高达2580美元/吨;锡、镍年平均价分别为14539美元/吨和37230美元/吨,同比分别增长65.9%、53.3%,均创17年来的新高;铜、铝的年平均价分别为7119美元/吨和2638美元/吨,同比分别增长5.8%和2.8%,由价格大幅上涨转入高位平稳;锌年平均价为3242美元/吨,同比下降0.9%,是6种有色金属中唯一下降的。世界主要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有了不同幅度增长,但市场供应紧张状况日趋严重。2007年其他有色金属也大都呈现产消俱增、市场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锑、铋、镉、铟、钛、钴和硒等金属的价格都有较大涨幅。

表1.9 2007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属供求状况 单位:万吨

表1.10 2001~2007年主要金属现货价格(年平均价)

1.4.4 贵金属市场供需两旺,大多数贵金属价格上扬

尽管近年来,世界黄金需求量变化不大,但黄金价格一路走高。2007年,与大多数矿产品一样,国际贵金属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景象,全年金价大幅度波动,年均金价达696.39美元/盎司,比2006年上涨15.2%(表1.10),12月28日黄金价格涨到833.75美元/盎司,创下27年新高。从供给方面来看,2007年世界黄金的矿山产量为2200.7吨,同比下降1.3%,造成供应减少。尽管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矿产金产量持续上升带动亚洲矿产金产量增长,但其他各洲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从需求方面来看,2007年投资仍是黄金需求的主要领域,而且也是2007年黄金价格涨跌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调整以及势的变化,黄金的货币功能和战略保值功能愈来愈显重要。另外,传统上美元是亚洲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部分,由于美元长期贬值以及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使得各国增加黄金储备以抵御贬值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7万亿美元,但是官方的黄金储备只有600多吨,调整战略储备结构以及增强汇率的灵活、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加之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官方储备中黄金的比例也是较少,因此增加黄金储备需求逐渐增大。

2006年世界白银制造业总需求量为26142吨,比2005年下降0.9%。从消费领域来看,工业应用为最大消费领域,占总需求量的51.2%,其次为首饰业,占19.7%,其他摄影业占17.3%,银器占7.0%,银币及证章占4.7%。此外投资需求约1500吨左右。2006年世界矿产白银供应量估计为28359吨,比2005年下降1.5%。其中70%为矿山产量,21%为废料回收,9%为政府抛售。整体来看,2006年国际白银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只有少量供应缺口。从近几年的国际银市场来看,白银价格的走势与市场供求状况不存在必然联系。当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超过6.00美元/盎司时,直接左右市场的就不是供需关系,而是投机、汇率等因素。近两年的国际白银市场就证明了这一点,目前的白银供需现状对市场产生的直接影响力很小。短期内经济形势、美元汇率变化、国际石油价格等仍然是决定银价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白银主要为铜、铅、锌和黄金等矿产的伴生矿产,因此白银相关金属行情的好坏,也影响着白银的市场。

汽车工业是铂族金属的主要终端用途,因此铂族金属市场对汽车工业的依赖度愈来愈大。2006年,全球铂需求量为678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1.2%。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汽车等工业用途,珠宝加工业需求则有较大幅度下降。2006年铂的供应量增长超过了需求增长。全年总供应量为679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2.2%。供应量增长主要来自南非生产能力扩大到529万盎司,由此导致供应量大增。总体来看,2006年铂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仅有1万盎司的过剩。2006年,全球钯需求量为664万盎司,比2005年下降10%。需求下降主要源于珠宝加工业需求下降30%,该领域需求已经不到1万盎司。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消费量大增多少弥补了珠宝领域需求下降造成的损失。2006年钯的供应量为806万盎司,比2005年下降4.1%。总体来看市场供需也基本平衡。2006年全球铑需求量为83.7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1.2%。汽车催化器仍是铑的最大消费领域。尽管全年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了需求,但市场总体仍显供应不足,由此导致价格增长较大。

金价和美元的关系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说起。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美国主张“在很短的一个过渡阶段之后,不允许保护关税、贸易限额,以及诸如竞争性货币贬值、多种汇价、双边清算协定、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种形式的金融壁垒存在下去”。但当时英国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怀特计划”, 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也就是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都要与“尤尼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而“凯恩斯计划”则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将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转账进行清算.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在新的货币体系中享有过分的特权。如果其他国家出现了贸易赤字,必须省吃俭用,压缩外汇开支,但由于美元可以用于对外致富,因而如果美国出现了赤字,其只需开动一下印钞机因超级就可以弥补。这就等于说,只要美国政府在空白纸片上印几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换取别国的商品和劳务。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这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同时也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机布雷顿森林制度存在的基础。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则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制度的最终解体。欧洲整体经济规模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首位,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中与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马克、英镑、瑞士法郎等也占有一定地位,分美元一勺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标志着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丧失,从此,美国再也不能通过美元的特殊地位而从世界获得特殊利益,也难以把国内经济困难转嫁于他国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黄金已经与美元脱钩。但是,由于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黄金与美元之间仍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组合中,黄金与美元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二者此消彼长。两者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局势以及全球通货膨胀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美元强劲时,黄金价格黯然神伤;本世纪初,美元疲惫不堪时,黄金市场则扬眉吐气。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国内货币的作用,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国际收支的差额用黄金来抵补,构成国际储备货币的也只有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而且一个国家的货币可以按固定比价自由与黄金兑换。金本位制崩溃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黄金的货币职能也已经减弱,但仍保持一定的货币职能。目前许多国家,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国际储备中,黄金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各国央行仍然持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各国官方的黄金储备主要作用是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一国黄金储备的多少与其外债偿付能力有密切关系。为了保持一定的黄金储备比例,各国中央银行及国际金融机构都会参与世界黄金市场的交易活动。

黄金具有两重属性,商品性和货币性。黄金由于具有不易氧化特点,被大量用于工业产品中,如医疗器械、航空、电子等;黄金具有装饰作用,用于首饰制品中;黄金具有货币性,作为投资、国家的储备等用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商品性和货币性表现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