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油价-广东2000年油价
1.为什么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2.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3.目前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究竟以哪3个地方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准的?
为什么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石油开采是一个夕阳产业,这是大家对石油行业的认知,因为一直以来各种媒体都在宣传,未来石油还可以使用50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石油似乎仍然没有任何枯竭的迹象!
石油到底是有机成因还是无机成因?现代关于石油成因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有机成因,认为石油远古动物的尸体通过复杂的地质化学作用生成,因此它的储量是有限的,但另一种认为石油来自于地壳中的碳氢物质,只要这些物质不枯竭,那么石油就会源源不断
有机成因的佐证观点很多朋友对有机成因有一个误解,认为石油来自于动物的尸体,为此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案例: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特加瓦尔油田,如果要生成这个油田,需要长宽高各30千米并且填满恐龙肉的空间!但其实这还是100%转换的结果,如果低于这个比例,估计还要成倍增加!
我们首先要确认一点,形成石油的中间形态是干酪根,可能大家对这个干酪根比较熟悉了,因为石油成因已经科普过N回,但要确认一点,形成干酪根的可以是富有生物,植物以及动物,甚至高等植物!所以各位要清楚一个概念,大量植物能形成煤炭,而不同条件下的植物则能形成干酪根,继而形成石油!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佐证是全球99.9%的油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的更新世都有油藏发现,这里我们有一个事实要说明下,和石油相比,地质史上三大成煤期是:
第一期:石炭二叠纪;第二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第三期:古近纪,新近纪时间上非常接近,但石油在寒武纪早期都有发现,这比煤炭的成煤期明显要更早一些,但真个过程大致相互重叠!
另外石油在偏光下向右旋转的特性,偏转度一般小1°旋光性,这是有机质所特有的一种性质。如果加热至300摄氏度时候,这一特性将被破坏,因此这也是成为石油有机成因的一个重要证据!
中国与美国的相关地质专家对近代沉积物的研究表明,在这些沉积物中仍然在继续油气生成过程,
无机成因的佐证观点非生物成因的观点是以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的理论基础的,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这个理论上发展出了非生物有机成因说,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是地壳中的碳含量:
氧含量:46.60%氢含量:0.14%碳含量:0.03%千万不要小看这0.03%的比例,地球的地壳质量太庞大了,所以这个0.03%的比例将会令人咂舌,另外在科拉深钻孔10千米深的底部也发现了大量的氢沉积物,还会有一些物质以碳氢化合物的方式存在,这些物质比水轻,将会逐渐富集,形成了我们熟悉的石油!
为什么是天文学家发展出来的呢?因为其他天体上也存在类似的机制,比如土卫六上大量存在的碳氢类湖泊,其中就有甲烷,一般地球上的甲烷都是有机物发酵生成,比如各位放的屁成分中大部分就是甲烷,所以是可以点着的哦,不相信大家可以试试!
那么无机成因又如何来解释石油的有机物特征的旋光性呢,托马斯·戈尔德认为这是岩层中的喜热微生物污染所致,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没有生物有机质特征的石油呢?理论上应该存在的!
石油会像钻石行业一样靠忽悠过日子吗?无论是有机还是无机,它的总量一直都是有限的,但有机成因的本质就是收集太阳能,而这个转换效率以及加上油气生成比例,因此石油行业具有相当的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在近代沉积物中仍然发现了石油仍然在继续生成中,但这个速度远远比不上我们消耗石油的速度,石油在未来数百年内彻底耗尽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无机成因虽然也是有限的,但行星级别的储量和生物积累不是同一个级别,前者来自于行星诞生时,即使0.03%的储量总量也极大,而且会通过地质条件逐渐富集,因此油田理论上仍然继续富集这些油气,我们开采后只要修养生息,未来即可重新灌满这个油田,也许只要假以时日!
钻石的大忽悠我们说石油,怎么跟钻石扯上关系了?因为现代工业可以合成钻石,而且晶格要比天然钻石完美得多,但宣传仍然在忽悠天然钻石,所谓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被广告无限放大的!钻石可以大规模工业合成,但黄金不能,所以真正靠谱的是黄金,各位注意了哦!
假如是无机成因,那么石油行业就和钻石一样,而且将一个取之不尽(短时间内)矿藏吹嘘成了还有100年,甚至还有50年等等的说法,这使得石油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比食用油都要贵!
但如果是有机成因的话,确实就成了超级大难题,如果我们不加节制的消耗石油,那么可以相信在未来不久即可能将石油耗尽,到那时我们还能用什么?当然各位会说煤炭,核能与绿色能源,这些确实非常完美,但事实上是没有一种能源能比得上石油,它不但是能源,而且还是无数化工原料的原料,甚至全球化工有1/3的产业和石油相关,而且如果深究,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火星金星上有没有石油?我们不知道火星金星上有没有石油,但土卫六上存在大量的烷烃类化合物,这些来自于诞生太阳系的超新星爆发过程中的产物,再在天体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更复杂的物质,所以我们只要从土卫六上接一根管子到地球上,那么我们将能拥有“无限”能源!
理论上无机成因中的火星和金星的石油基础和地球是一致的,假如某天在火星上发现了石油,那么我们到底是相信火星史前曾经宜居呢?还是相信石油的无机成因?
相信金星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政府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二是2000年6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三是2001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与以上3个阶段相应,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几番引人瞩目的波动。1998年出台油价改革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每月一调。而汽油和柴油则实行国家指导价,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那时国际石油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片低迷,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未作明显调整。直到1999年4月,国际油价开始上涨,国内油价也常常突破限制,国内炼油企业更是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这轮涨势期间,2000年6月的改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成品油价格开始每月一调。
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累计调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又有新的变化,改每月调整为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波幅不定期调整。2001年11月和12月成品油价格两次调低,200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又经历了几次涨价。到2003年,成品油价格再次成为热点,后半年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的呼声。在国际油价的推动下,2003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一反淡季的冷清局面,特别是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汽、柴油零售中准价每吨分别上调190元和170元后,进一步加热了国内市场。3月1日国家收回了提价通知,5月10日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价格(受SARS影响),但国内成品油市场经短暂的沉寂后,又逐渐加热。12月6日国家最终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压抑的国内油价才有所释放,市场价格顺势升高。 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国内市场,按其确定国内油价则难以反映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既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 机械接轨,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所定价格形同虚设;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及季节变化等,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而且国内各地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市场油价制定国内价格,同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必然有出入。 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政府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市场变化滞后一个月,给投机经营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价,成品油价格不提,原油降价,成品油不降,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
目前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究竟以哪3个地方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准的?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共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集团公司之间原油交易结算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
二、从2000年6月份起,国内成品油价开始参考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当时参考的只有新加坡市场的油价。
三、从2001年11月份起,中国又一次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
四、2007年,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原油加成本”已经正式采用,新机制改盯原油价格,“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是指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平均值,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新机制一改2001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依据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的做法,实现了以原油价格来定成品油价格的想法。
综上,目前参照地点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