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欧盟能挺多久-欧盟汽油价格
1.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组织,“欧亚盟”却为何只有5个成员国?
2.历史油价怎么查
3.冷战后欧洲或欧盟对外战略
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组织,“欧亚盟”却为何只有5个成员国?
欧洲联盟是欧洲经济政治共同体,简称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组织。根据资料显示,其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六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该联盟现拥有28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然而,欧亚联盟是只有五个成员国。欧亚经济联盟,简称欧亚联盟。其于2015年正式启动运行,其前身为俄白哈关税同盟,现在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该联盟主要是为了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推动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在这个组织中俄罗斯是中心和主力,其他四个国家相对于世界的影响较小。这五个国家不仅仅在经济上合作,而且在政治上和国际关系上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有人说欧亚经济联盟,被称为国家元首的联盟。以为他主要是依赖最高层的政治意志,其实不然,欧亚开发银行一体化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亚美尼亚公民和白俄罗斯公民以及俄罗斯公民,都对本国加入亚欧经济联盟持肯定态度。
也有人认为其他四个小国加入联盟是为了要俄罗斯提供最惠待遇,却不知俄罗斯和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都曾存在贸易顺差。有人说俄罗斯是想利用欧亚经济联盟来满足自己的帝国野心,然而事实上却是几个国家为了实现双边贸易增长。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欧亚经济联盟能够寻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扩大成员国,与其他国家密切合作,增强彼此的经济实力,扩大贸易往来,互惠互利,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也许欧亚联盟就不仅仅只有五个国家了。
历史油价怎么查
2,2008年油价每升多少元
2008年平均油每升6.3元。2008年,国际油价历史最高点为146.08美元/桶,欧盟每升约14.8元,而当时北京地区油价为6.2元/升。现在国际油价在80美元每桶,现在的油价92号汽油8元左右,那么如果国家原油价格恢复到08年的水平147美元每桶的话,我们的油价不是要到15元每升,很多国际原油专家预测,到年底国家原油价格可能会上涨到100美元每桶,到年底我们的油价可能会涨到10元左右。
3,国际油价历史最高价
历史原油最高价147.91(2007年)
据说在未来5年要上涨到10元/升,与国际油价接轨,目前欧洲汽油价格在1欧元左右/升.
4,那年油价145美元
2008年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创出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是在2008年油价145美元/桶
搜一下:那年油价145美元
5,历史上国际油价最低是多少美元一桶
历史上最低的时候 一桶油还不要 2美圆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1盎司黄金兑换30桶原油,在解体前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圆
23.1
当前油价布伦特原油 $52.47纽约轻质油 $49.51
6,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与近来趋势
面对今天的开门长阳,操作上可注意几点:A、大盘已经开始进入3300-3500点区域,理论上已经进入这里上涨的波段高点区域,也就是说已经开始进入风险区域,明后天有望出现冲高回落的走势B、今天中小板指数同样走出中长阳,而创业板出现下探年线后的回升,这里指数的分化原因已经讲过,那关注中小板指数能否站住5600点一线,这里将决定个股的反弹能否延续
主要还是几个产油国的平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7,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 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从2002年的每桶20多美元涨至目前的每桶140美元左右,6年间,国际油价涨了6倍多
61元
8,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1桶约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冷战后欧洲或欧盟对外战略
从欧盟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欧盟对于石油的依赖与美国相当,对于天然气的依赖超过美国。由于欧盟的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欧盟对外能源的依存程度还会加剧。
对于欧盟来说,能源安全因素有两个:一是供应量的稳定,二是价格的稳定。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欧盟的战略目标是在世界上寻找价格最稳定、运输最便利、供应量稳定增长的能源。具体地讲,欧盟的对外能源战略包括:
在致力于能源资源多样化的同时,使能源进口来源多样化。在能源来源地方面,不仅考虑到经济因素,也考虑到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因素、恐怖主义的威胁。重新审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加强与能源出口国的联系,特别是发展与临近能源大国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第一大国和石油出口第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能源外交,以及其他多种控制能源供给的形式,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建立与欧盟能源网络相联通的能源大市场。
进口能源来源的多样化
欧盟将未来能源进口增量的希望寄托在环里海国家(包括俄罗斯)。环里海5国的石油储量是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4.6%,天然气储量将近全球已探明储量的50%。由于亚洲和中国将吸纳OPEC增产的大部分石油,环里海地区石油生产的增长对于欧盟经济增长的需求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环里海地区的石油,那么2010年,欧洲从海湾地区的进口就要每天增加50万桶,如果能够确保环里海地区的能源供应,那么2010年欧洲从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进口就可以降到每天150万桶。这个前景虽然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考虑到海湾地区诸多的不稳定因素,经略环里海地区对于欧盟来说就是大有可为的。
经略环里海地区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能源的种类上:环里海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而欧盟要实现能源清洁的目标,已经加重了天然气在欧盟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环里海地区是欧盟的近邻,可以通过架设运输管线,直接向欧盟各国供应能源。更重要的是:欧盟在环里海地区各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政治和感情的投资。这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对于欧盟来说,比中东海湾地区更加容易控制。
欧盟在环里海地区发展的前景看好:目前,欧盟进口的石油大约有40%来自于中东海湾地区,48%来自于前苏联地区和北非。欧盟进口的天然气96%来自于前苏联和北非。欧盟已经在环里海地区确定了一些关键性的项目和供应商,其中多数是私营企业。欧盟目前正在调动财力和物力,组织在当地进行能源开发。与此同时,欧盟还稳定了来自北非和阿尔及利亚的原油供应,并且和俄罗斯展开长期供货谈判。从表中可以看出,欧盟现在和未来的能源安全与环里海地区和北非息息相关:
进行能源对话与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欧盟与海湾石油国和俄罗斯等天然气输出国都发展了特殊关系。1991年,国际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开始对话,这个对话机制在1999年更名为“国际能源论坛”。2000年利雅得的第七次论坛决定设立一个秘书处和一个有15名委员组成的执行会,委员包括来自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能源机构和OPEC的代表。欧盟积极参与这样的行动,但是这种没有约束力的交换意见的渠道并不能解决高油价的威胁。
2005年4月,在欧盟委员会能源与交通总司的支持下,欧洲几个能源研究机构共同完成了长达614页的“欧盟与海湾产油国之间关于能源稳定和可持续问题的对话。”对话不是简单的交换意见,而是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例如,欧盟与乌克兰之间进行了持续有效的对话,对话的核心是乌克兰在欧盟与中亚新独立国家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欧盟委员会的参与下,乌克兰和波兰签署了一项石油管线协定,来自里海的石油通过乌克兰输往西北欧。欧盟与所有能源供应者之间都建立了建设性的双边对话关系。与阿尔及利亚的双边对话使双方解决了长期天然气合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阿出口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天然气能够加倍。
能源外交也是欧俄关系的重心,因为能源对于双方来说都蕴含着最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欧俄能源对话从2000年10月开始,通过对话确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建立北欧天然气管道,在莫斯科建立能源技术中心等。2004年1月又启动了俄国和扩大后的欧盟之间进行核材料贸易的谈判和改善海上石油运输安全标准的合作。
建立以欧盟为中心的跨国能源大市场
除了通过平等对话的外交谈判方式,达到签署长期合同的目的以外,欧盟还采取了一些前瞻性的措施,以便通过“缓慢的能源市场一体化”,逐步建立一个以欧盟为中心的跨国能源大市场。2003年5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个关于“邻国能源政策的通讯”,提议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欧盟能源伙伴的能源系统现代化,并使之相互连接,建立一个电力和天然气的更加广阔的市场。2001年10月的欧俄首脑会议就已经涉及到欧俄之间电网同步联接的可能性。可行性研究2005年启动,受到欧盟的资助,向希望加入大欧洲天然气和电力市场的国家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意味着使用同样的规则:互惠性地开放市场,类似的竞争条件,以及有可比性的环境保护水平和核安全措施。
建立能源大市场,按照欧盟的规则,实现能源市场的一体化,是欧盟控制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的长远大计。欧盟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实施这个大战略。在2003年12月8日召开的雅典部长会议上,巴尔干国家签署了一项备忘录,表示理解欧盟2005年在巴尔干地区建立天然气和电力单一市场的努力,并且同意将这个市场与欧洲系统相连接。《绿皮书》认为,“这份文件可以与建立欧洲一体化,保证地区和平的初始文件相媲美。”欧盟希望在以欧盟为核心的广大地区建立起一个市场运作的环境和一套稳定能源供给的法律体系,并且将这些游戏规则扩大到欧盟边界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吸引更多的对能源生产和运输的投资。
按照同一个思路,欧洲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能源合作自2003年有了新的发展。环地中海能源合作开始于1995年,原则是实施切实可行的共同能源政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欧盟委员会建立了一个技术平台,确定了财政工具。在2003年雅典的会议上,能源部长们表示要尽快落实协议的备忘录,到2006年实现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的电力市场与欧盟的内部电力市场的一体化,形成土耳其供应希腊,阿尔及利亚供应西班牙,阿尔及利亚供应意大利和法国的地中海电力圈。欧盟还希望在中东―以色列/巴勒斯坦控制区内建立这种市场,并且在能源市场的基础上实现与欧盟市场的对接,让这个市场向周边的能源出口国,如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开放。
从能源战略的角度审视地缘政治,土耳其的战略和中介角色就显得十分突出。欧盟委员会正在与土耳其合作,建设通过希腊和意大利的天然气管道,以及通过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管道。欧盟近几年来也在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为了加强对能源市场的控制,欧洲统计局还致力于《共同的石油月统计》项目,以便更快地更新石油生产、需求和库存的数据,掌握市场的动态,规避价格风险。
当然,环里海地区是欧盟建造跨国能源大市场的战略重心之一,虽然那里的条件目前还不成熟。在欧盟的各种研究报告和文件中都多次提到“中欧亚”(Central Eurasia)这个概念,并且将环里海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以及南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再加上俄罗斯和伊朗,全部纳入远景战略规划中。一项欧盟资助的研究认为,在中欧亚地区没有固定的秩序和势力范围,“超国家和非国家的行为者与当地实力合作,在政治和社会中施展各自的力量,所以游戏规则是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多面竞争”(multidimensional rivalry)的态势。研究还声称,欧盟在环里海地区有自己的战略意图。由于环里海毗邻欧盟,那里的地区不稳定因素将直接影响欧洲。由于欧盟的共同外交缺乏动力源,所以,欧盟就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合作,“把中欧亚地区作为欧洲整个安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给这些国家的政府施加更多的政治压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