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各国油价排名_东盟油怎么下架了
1.求详细点的
2.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
3.国际能源机构的国际合作
4.美国与日本战略石油储备方法.经验.政策.基地数量
5.目前世界的能源形势
求详细点的
探索战争的规律,研究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使用
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和安全
国防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一支忠于国家、人民的现代化军队是建立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前提与关键
传统安全威胁严重存在,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的态势;主要国家积极调整安全和军事战略,新一轮全球强军浪潮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深刻,非传统安全问题更显突出。特征:信息技术主导武器装备,?资源信息化,信息化战争的理论处于军事理论的主流地位,智能化,目标控制。信息化部队。 趋势:信息力量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将不断变化,人类的战争能力将持续提升,战场反应速度持续加快,精确打击能力持续增强,战场效能持续提高,对经济和科技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战争的不对称表现日趋多样
同第一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1)祖国统一面临复杂形势
(2)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3)辩解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4)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2015年 世界秩序步入深刻复杂变动期
发展势头分化引发国际秩序深刻变化
大国失和、热点失控、治理失据
各方展开战略博弈与发展道路探索
2015年中国外交更加奋发有为
世界经济增长分化加剧
温和复苏,分化明显
市场震荡,走势分化
政经共振,新兴市场承压大
竞合交织,抢抓增长先机
2015国际金融动荡中酝酿变革
市场异常活跃,国际金融风险淤积
各国政策分化,全球金融治理僵滞
外围调整加速,国际金融体系谋变
2015全球贸易在调整中缓步回升
全球贸易仍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
国际贸易力量结构呈现历史性变化
国际贸易规则重构框架初显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角色升级
2015国际能源调整中出现转折
供需格局逆转引发油价下跌
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升温
非传统能源开发在争议中推进
主要国家能源战略顺势调整
2015国际反恐聚焦“”
“”催生国际暴恐新生态
“”全面渗透国际暴恐动荡弧
美国牵头组建国际反恐新阵线
2015核军控领域大国竞合更趋复杂
美俄角力,《中导条约》岌岌可危
大国博弈,核不扩散挑战重重
国际协作,核安保机制建设提上日程
2015网络空间步入新一轮调整
威胁升级,从严控网成趋势
多方博弈,网络空间格局呈新态
竞相追逐,进攻性网络能力有提升
积极作为,中国多重举措促合作
20105海洋领域“竞合”态势加剧
印度洋:中美印同步拓展影响力
北极:博弈加剧使“寒地”变“热土”
中国:“海上丝路”建设稳中有进地区篇
2015东北亚:博弈加剧,酝酿变局
朝鲜半岛局势相对平稳,各方博弈加剧
美国继续强化同盟体系
政治安全矛盾迟滞地区合作进程
2015南亚:寻求变革,彷徨前行
政治舞台乱花迷眼
经济发展东西迥异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
大国强力介入南亚事务
2015东南亚:治理整合,稳中有忧
政治转型艰难前行
经济增幅下滑,但前景看好
安全困境加深,危机管控凸显
外交借力用势,维护亚太“中心”地位
中国东盟关系克艰前行
2015中亚:增速放缓,风险上升
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各国努力应对
大国对中亚政策呈现新变化
?安全风险上升
2015中东:困境持续,乱局发酵
中东版图面临改写,地缘格局酝酿微妙变革
阿拉伯“民主试验”失败,国家治理深陷迷途
经济改革举步维艰,新一轮危机暗流涌动
美被迫调整中东战略,打恐重回政策重心
2015非洲:经济增长,安全堪忧
埃博拉疫情搅动大国竞争
内生动力助推经济持续增长
“动荡弧”持续发酵
“四六一框架”推动中非关系升级
2015欧洲:内忧外患,应对艰难
内外环境恶化、经济复苏脆弱
对外关系:努力应对现实挑战
安全挑战日趋严峻
中欧关系再上新台阶
2015拉丁美洲:发展受阻,加速转型
经济遭遇“寒流”,调整步伐加快
左翼主政“大半江山”,执政难度普遍加大
外交亮点频现,堪称“拉美外交年”
非传统安全风险上升,域内安全合作加强
中拉关系进入转型、升级期大国篇
2015美国:实力悄然重振影响相对下滑
经济:温和增长态势持续稳固
政治:施政选举两线受挫
外交安全:推进既定部署,勉力应对危机
中美关系:在竞争中寻求战略稳定
2015俄罗斯:在内忧外困中“蛮拼”
外部环境恶化,积极谋求突围
西方制裁加剧俄经济困境
加强国内管控,力保政局稳定
2015欧盟:一体化艰难推进
选举换届呈现新特点
艰难维护一体化成果
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
扩大受阻
一体化面临更大阻力
2015日本:“安倍体制”蹒跚前行
脱战后体制”实现历史性突破
“安倍经济学”面临困境
“俯瞰地球仪”外交难左右逢源
2015印度:莫迪新政全面铺开
“莫迪旋风”重塑印度政治生态
“二次改革”粉墨登场
对外政策平衡务实
10.
AP PHOTO/ VADIM GHIRDA
US Should Provide Kiev with East Ukraine Situational Analysis - Former NATO Commander
Heavy investments in programs like the Joint Tactical Radio System (JTRS), Warfighter Information Network-Tactical (WIN-T) and Nett Warrior haven't smoothed out all the bumps in Army tactical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ust to talk air to ground, ground to air, to talk with adjacent units, we have a network that is incomplete and we have a network that is very complex,”said Lt. Gen. H.R. McMaster, director of the Army Capabilities Integration Center at the same conference. “Because of that complexity, it’s vulnerable — it’s vulnerable to failure, it’s vulnerable to enemy actions.”
Lt. Col. John Davis gave an example of a trouble spot — from Afghanistan, not Ukraine — describing the difficulty the AH-64E Apache has had viewing live video streams because it uses a more advanced secure communications system than the drone doing surveillance.
Hodges also added that making sure that all these complex systems can talk to each other while operating among distinct forces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is yet another goal for the systems' improvement.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美国支持乌克兰军方花费的12亿美元建设的武器网络系统被俄军黑客一夜之间黑掉在战场上听从俄军指挥。
军事高技术2015年世界主流排名为,电子战和伪装反伪装,自动化指挥系统,生物战,侦查监控,航天系统,物理(量子,纳米,核分析等等),精确制导(例如电波画像-可对雷达上不存在的目标进行精确制导)。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
我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能源发展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国内能源的稳定增长,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促进世界能源的共同发展。我国能源的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将给国际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世界能源安全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中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
由于中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中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2、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
3、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中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中国能源、经济安全。
5、此外,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国际能源机构的国际合作
宣言要求发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合作:能源节约和能源效益,能源勘探和开采,替代能源利用以及建立新的能源企业等。1995年,国际能源机构和俄罗斯的专家共同拟定了《俄罗斯能源概要》。概要中包含的建议和结论对俄罗斯能源部门推行市场化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这些建议和结论包含着充分而又可靠的基本信息,从而有利于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在发展与俄罗斯能源合作时正确决策。
俄罗斯与国际能源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当活跃。1995—1997年,双方针对提高能源效益、能源节约、统计、新工艺、外国投资者在俄罗斯能源部门中的前景以及能源安全等问题,共同举行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1998年,国际能源机构与俄罗斯签署了《在1999—2000年进一步合作的备忘录》。该备忘录规定了几个大型合作的实施计划。2002年国际能源机构公布了《关于俄罗斯能源政策的分析报告》。该报告由国际能源机构和俄罗斯的专家共同制定。与1995年的报告不同,新报告是依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标准加以制定,反映了1995年至2001年俄罗斯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实况。
1994年,俄罗斯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签署了合作宣言,并认为加入该组织将为俄罗斯发展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提供新动力。众所周知,在1996年,俄罗斯联邦就已经正式申请加入该组织。然而,只有在世界贸易组织接纳俄罗斯之后,俄罗斯才可能加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尽管如此,继续发展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关系仍然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1994年7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国际能源机构在莫斯科签署了《能源领域合作的共同宣言》。该《宣言》正式确立了俄罗斯和国际能源机构进行合作的基础。根据共同宣言,俄罗斯外交部代表俄方,全面协调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 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11月12日正式发表的《2008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呼吁石油产业加大投资,以适应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报告对全球800个油田衰退状况的调查显示,随着油田的老化,它们产量的下滑速度将加快,那些已经过了产油高峰期的油田每年减产6.7%,预计到2030年减产幅度将达到8.6%。报告认为,到2015年,全球日均原油开采能力应该增加3000万桶。届时,全球有可能面临因投资不足而导致的原油供应短缺。报告估计,至2028年,全球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投资,才能确保足够的原油供应。这一投资规模比2007年该报告的预测多出4万亿美元。
报告还预测,到2030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将占到全球总产量的51%。而欧佩克以外多数产油国的石油生产能力将在2030年之前达到顶峰。
国际能源机构13日还警告称,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将在2023年内首次接近负值,因全球经济问题大幅削弱了能源消费。与前几个月不同的是,国际能源机构首次大幅下调了新兴市场的石油需求预期,而这些地区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增幅的绝大部分。这些国家2009年的日需求预期被下调了26万桶。 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11月13日公布的最新石油月报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原油需求量。该机构认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是下调原油需求量的主要原因。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今明两年的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分别为8620万桶和8650万桶,比前一个月的预测需求量分别下调了30万桶和70万桶。该机构解释说,下调原油需求量的主要依据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6日预计,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2%,比前一个月的预期增速下调约0.75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明将出现0.3%的负增长,而一个月前的预测为增长0.5%。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由于北美和亚太地区经济环境恶化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经济将出现衰退。
该机构同时表示,总体来说,全球原油需求量今明两年仍将保持增长,08年和09年将分别增长0.1%和0.4%。 泰国能源部与国际能源机构(IEA)合作,制定促进电力生产燃料使用计划,寻找其它燃料代替天然气发电,保证供应稳定。IEA预计国际原油价格未来3-4年处在将下滑趋势。
能源部长普披隆在“东盟未来能源选择”座谈会后表示,东盟合作推广替代能源,确保东盟各国能源信心,选择替代能源需要注意环境保护、生产成本、效能。座谈会上还交流国际能源信息、标准,泰国促进能源宗旨是成为东盟地区电力发展中心,2008年泰国70%的发电站为天然气火力发电站,因此拟定计划,寻找其它燃料代替天然气,如煤炭、核能。
能源部已雇用美国1家公司作为核能开发顾问,先期投入研究经费1亿8,000万铢,从10月份开始展开研究分析工作,预计耗时20个月。
工作主要研究核电站的可行性、成本、经济效益、修建地址、环境保护、安全措施、技术及设备。08年美国拥有104座核能电站,占电力系统29%;法国58座,占电力系统的78%。
IEA副主任威廉表示,此次与泰国能源部合作,是因为会议讨论取得共识,重视东盟未来电力需求。08年东盟各国间已在能源合作上取得进展,有必要促进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IEA将提供煤炭、核能开发运用技术支持。
因为美国经济问题,国际原油价格处在下滑阶段,原油需求不像以往般高,全球日需求约为8,680万桶,预计明年日需求增加120-130万桶,增幅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外的国家加大产量,08年日产量增长58万桶,09年每日提高156万桶,所以供给能满足需求。
自然灾害问题应该不会影响油价,相信油价持续呈下滑趋势,每桶价格100美元仍过高,等待美国经济复苏后,市场需求将恢复正常水平,不过估计要到2012-2013年。
泰国能源政策办事处副主任崇力指出,能源部正在讨论修改新的电力发展规划,因为08年电力需求低于预期,向寮国购电计划进展缓慢、以及液化天然气购买项目不明确。估计今后将加大促进使用煤炭发电,同时加快核能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该机构于1996年10月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它认为和中国应当在许多领域加强合作,包括有效利用能源等方面,并邀请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叶青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于1997年5月22~23日在巴黎召开的该机构部长级理事会会议。叶青在会上发言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国策,中国将一如既往鼓励和支持中国能源行业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合作方式将灵活多样,中国能源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发展电力,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以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中国希望不断加强同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美国与日本战略石油储备方法.经验.政策.基地数量
构想始于二战 旨在维护经济安全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酝酿到最终建立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艰苦磨练”。这一构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美国当时的内政部长哈诺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构想。1952年,美国国家矿产资源政策委员会也提出了类似建议。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使艾森豪威尔总统认识到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议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建议始终未能在政府和国会间达成一致并付诸实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实行全面石油禁运,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美国政府遂下决心建立战略石油储备。1975年12月22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该法授权美国政府建立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从1977年7月21日正式开始储备石油,后来最终形成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美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扩大石油战略储备容量的建议。2003年4月,国会正式批准了布什政府的建议,并批准拨款15亿美元用于扩建储油设施,使之达到10亿桶容量的要求。
地点选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主要选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的沿海地区,其原因有三:
一是运输和加工方便。墨西哥湾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由于紧靠油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不仅大大提高了战略石油储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
二是安全性较高。美国的战略石油均储藏在该地区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这些盐洞足够容下原来的纽约世贸双塔。如此深度几乎可以防御任何人为和战争的破坏。
三是有利于储藏,且成本较低。墨西哥湾沿岸有500多个盐质洞穴,采用简单的“水溶技术”,即用清水将盐溶解便可将盐洞加工成巨型圆柱状“地下储油罐”。由于盐洞很深,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此外,盐洞的上下几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温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质量。据能源部介绍,采用盐洞储油,建造和维护费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积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为25美分,是采用地上罐储方式的1/10,是采用岩石矿洞储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调整 惟有总统有权动用
从1977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持续增加。此后,克林顿政府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发生了一些改变,几次动用这一储备以调控石油市场油价。到2000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降至5.41亿桶,为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特别是“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又明显调整。2001年11月中旬,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是2005年增加到7亿桶。到2002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升到5.99亿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亿桶,创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如果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大释放能力为每天430万桶,可以连续提取155天左右。
当然,要动用这些深藏地下的战略石油储备,只有一人说了算。一旦总统决定动用,能源部将采取招标方式向市场公布投放数量,通过竞标最终决定中标购买石油的公司。从开始决策到投放市场只需13天。
美国国会1990年在重新修订《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时,放松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条件,理由是“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据新规定,除了“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外,在国内石油产品供应出现中断或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总统也可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此外,在企业因突发事件导致其石油供应中断的情况下,能源部可有偿向这些企业借贷战略石油,但借贷期不能超过6个月,借贷总量不能超过500万桶。这样做既可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也给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带来一定收益。显然,布什政府此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并不属于“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
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兴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协议和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消息传出,日本朝野大为震动,虽然俄罗斯已经表示将暂时搁置日本提出的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设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仍不放弃努力,利用参加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的机会再次向游说。日本媒体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寻求稳定石油供给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日本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
记者亲身感受到日本社会对石油的重视程度:每天的经济新闻都会对美国道琼斯工业品中原油价格的变化进行详细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对世界原油价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经济类报章的主题。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赖进口。
对于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吃了大亏,此后,日本政府便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一方面在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石油储备。
20世纪70年代,石油主要消费国对石油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为此创建了国际能源机构,各加盟国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90天石油储备和必要时互通有无的义务。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78年,日本石油公团又开始推进国家储备,确立了日本现行的国家和民间两极储备体制的雏形。1981年,日本民间储备达到了90天的目标值,1988年,国家储备数量也达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后,政府为降低相关石油企业的压力,将民间储备的义务额降至70天,同时将国家储备调高至5000万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根据日本政府最新的统计,今年4月的石油储备为8899万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储备4844万KL,可用92天,民间储备4055万KL,可用77天。
储备库建在海上地下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要建设在储备费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质条件适宜、运输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个平原狭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根据本国的石化工业布局,日本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日本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储备。上五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九州长崎县,是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油罐储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围下并列放置了5条储藏船。每条储藏船长390米、宽97米、高27.6米,可以储藏440万KL原油。串木野石油储备基地位于鹿儿岛县,采取地下岩洞油库方式储存,基地内现有3个储油设施,一个宽18米、高22米、长1100米,另两个宽度高度与上一个相同,但长度为2200米,这三个设施总共储存着175万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库储油的优点是,能够稳定保持约9摄氏度的温度,具有较强的抗地震、抗雷击等防灾性能,借助地下水的压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险。
愿意把储备基地借给中国
在激烈的国际石油市场变化中,日本政府认为本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与亚洲石油供需休戚相关。在不久前的国际能源机构大会上,日本还提出了建立亚洲共同储备基地和东亚能源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议。
日本提出,东盟10国除拥有少量民间储备外均未建立国家储备;中国虽已着手建立国家储备,但储备能力还跟不上进口的增速。东亚这13个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均高达50%以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亚洲各国石油供应都面临较高风险。而日本的储油设施尚有一定空闲,为此日本提议,首先将冲绳两处储油基地借给离其较近并愿意进行合作的东盟各国和中国,随后在经东盟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诸如菲律宾和泰国的合适地点,由日本提供技术,合作建设新储油基地。▲
目前世界的能源形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堪称“能源时代”。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能源,世界能源形势的热点问题更是举世瞩目。
一、世界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占85%,大部分电力也是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仅占15%。化石能源价格比较低廉,开发利用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和标准化。虽然发达国家遭受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打击后,千方百计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但是今后2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煤仍然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可见化石能源仍然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有统计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费量将是目前的3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各国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增长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GDP超过10000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费量放缓。我国正处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起步阶段,石油需求增势强劲,预计今年原油消费量为2.7亿吨,2020年将达到4.0-4.5亿吨;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对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将超过1/2,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这两个老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测算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可供生产41年。作为世界石油龙头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达2500亿桶,日产量800多万桶,分别占世界石油总储量和总需求量近1/4和近1/10。这个国家以“我们每天为世界提供石油”作为使命,在过去30多年间确实起到世界石油供应稳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级职员私下表示:“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因为沙特老油田已经接近产油高峰期,而开采新油田的难度非常大。世界各大产油国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产量仅是其高峰时的1/5,美国石油开采量每年下降3%,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甚至一度需要进口石油应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加拿大油砂和几处深海大陆架。这种状况加剧了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机感。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很大程度是这种危机感的直接反应。
目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形成了广泛的环境酸化,上千个湖泊的湖水酸度达到了不能支持鱼类生存的程度,酸性气体所造成的腐蚀损失,每年高达10亿美元。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变暖,200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因此联合国呼吁各国签署《京都协议书》,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做出积极响应,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出于自身经济扩张的考虑,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书》,使国际社会同温室效应问题的斗争举步维艰。
三、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拉开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将枯竭和环境污染这两个老问题受到全人类的特别关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从西北非经中东、里海、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的石油储产区域和以北美、西欧、东亚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两者供需关系严重错位和失衡,导致以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后30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以往历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都是石油地质大发现带动的,美国油田、巴库油田、中东油田、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相继发现,都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一变,世界石油市场结构随之做出相应的大调整;然而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
这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和新石油储产中心开辟等石油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石油消费量将追超发达国家。
石油供应多元化。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国际油价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欧佩克产油国发展势头强劲,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传统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将逐渐突出,石油供应国形成“群雄并立”的格局。
石油资本多元化。世界石油产业被西方几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全力支持本国石油公司在全球争取石油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份额,招商引资将是各产油国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选择,联合开发将是各石油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最佳策略,区域合作将是各石油需求国趋利避害的当务之急。
这样的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激增的拉动。人类在过去150年已经消耗了9500亿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总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出现“加速度”的趋势,欧佩克预计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比去年增加200万桶。可以说需求激增拉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供应风险的激励。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产能力略有节余的表象下面,孕育着种种危机,包括世界石油产量将越过顶峰而呈下降趋势;全球石油地质储量连年增加,但是可开采的商业油源却呈下降趋势;新油田的开发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等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凸显。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缘政治风险,诸如巴以冲突加剧、伊拉克局势动荡和恐怖袭击对石油设施的破坏,都促使各国加强石油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措施,争取多渠道的稳定油源,并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石油供应。可以说石油供应风险意识激励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美国将控制石油资源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大国获取石油资源。为此,美国采取的石油战略是:抢占中东石油地缘战略支点,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区,抢滩非洲石油区,削弱欧佩克,插手俄罗斯石油公司,控制国际输油管线,以确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石油霸权战略,使各产油国、石油需求国甚至美国的盟国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确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应有地位。可以说美国石油霸权战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各国政府的推动。各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规避石油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为了应对美国的石油霸权战略,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开辟新油源,新老产油国形成的供应方积极开发新产能,新供需关系和新运输保障也都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支持本国石油公司争取境外石油资源份额和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可以说各国政府推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新技术的保障。新技术使开发深海油田和复杂地质构造的陆地油田成为可能,使液化天然气便于储运和利用,使输油管线成为供需双方的联系纽带。可以说新技术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为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创造了条件。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在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赢利,这就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油价将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
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安全发展战略
如今,依然困扰人类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随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态势和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展开,使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能否安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社会经济的重大战略问题,各国都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制定了国家能源战略。
首先,各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转而开辟西非、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新油源;中国、印度、东盟、韩国、巴西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积极寻求多渠道石油来源;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老、新产油国都把石油作为本国经济腾飞的“金钥匙”,纷纷制定了“石油兴国”、“石油强国”的战略;世界各国都对石油运输保障和战略储备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等国都在建设长距离输油管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中国和印度筹建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将合理利用和节约常规能源、研发清洁的新能源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从而形成如下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成果在能源工业迅速推广应用。能源工业正在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新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能源勘探、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利用的各个环节,例如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煤矿开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了深海油田的开发。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节能、洁净环保的方向发展。全球范围的节能技术革命已经展开,各国都在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来降低能源需求量,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机动车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洁能源技术迅速提高,各国纷纷推进清洁煤计划。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并且前景广阔。天然气储量丰富,迄今仅开采了全球总储量的16%,而且污染较小,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载体。天然气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体天然气,测算储量是化石能源储量的2倍,而且杂质少,无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日、美等国已经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有望继石油之后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瞩目。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迅速展开,尤其是美、日、中等国都在大力开发氢燃料电池技术,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汽车样机已经上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将出现氢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到本世纪中期,人类有望进入“新能源时代”。
核能的开发利用重新受到重视。由于技术的进步,核电站的安全性、核废物处理等难题得到解决,中国、芬兰、美国都着手建设新一代核电站,国际原子能机构实施了先进核燃料计划,日、法、美、俄等国推动了核聚变能的远期商业应用,核能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