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油价最新-阿里地区油价最新消息今天
1.去西藏注意事项,哪些地方需要办边防证
2.用中文1000字左右介绍下迪拜
3.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管理体系设计
4.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去西藏注意事项,哪些地方需要办边防证
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消耗体力。
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增加对吸氧的依赖性。
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如果你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也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西藏一般宾馆或有一定规模的城镇都有医院或卫生院,轻微的高原反应建议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它,严重的可以看医生。出现高原反应后,应多休息,少活动,坚持进食,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
目前西藏74个县里,有19个边境县需办理《边境通行证》才能进入,这19个边境县分别在林芝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市、阿里地区。
其中林芝地区的2个边境县分别为察隅县和墨脱县,山南地区的4个边境县分别为隆子县、错那县、浪卡子县、洛扎县,日喀则市9个边境县分别为康马县、亚东县、岗巴县、定结县、定日县、聂拉木县、吉隆县、萨嘎县、仲巴县,阿里地区4个边境县分别为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和日土县。
扩展资料
办理《边境通行证》的程序
拉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过所在单位政工人事部门开具介绍信,单位主管领导审核批准方可办理;
拉萨市暂住人口、常住人口由当地派出所开具介绍信,审核批准方可办理,区外旅游人员,需通过旅行社才能办理,在拉萨有接待单位的,则可以不通过旅行社,以上需办理《边境通行证》者均到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办理。
拉萨市七县、经开区、柳梧新区的,在拉萨市市民服务中心办理;昌都市和那曲地区的,在当地公安处办理,其他的则在各地边防支队办理。
区外游客,也可以通过本地县级以上公安局办理《边境通行证》,因为证件是全国通用的,工作人员建议《边境通行证》最好在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办理,这样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进藏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外,对于健康的身体并无特殊要求,有严重呼吸气管、心脏、心血管、精神方面疾病的人不宜进藏,因此,对于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炎、糖尿病、感冒的患者限制进藏。
人民网-第一次去西藏注意什么
人民网-西藏19个县有边防证才能去 乘机去阿里也需边防证
用中文1000字左右介绍下迪拜
迪拜是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面积3885平方公里,占阿联酋总面积的5%。2002年人口达111.2万。迪拜的经济实力在阿联酋也排第二位,阿联酋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所以习惯上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它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
除首府迪拜市外,还有杰拜勒·阿里自由区和哈塔镇等。在迪拜的外来人口来自202 个国家和地区。1960年前,采珠业、渔业和贸易是迪拜的传统支柱产业。1969年,迪拜开始产油,估计石油储量20年内将枯竭,现月产量为240万桶。酋长期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近20多年来,迪拜利用“石油美元”建成了一系列现代化配套基础设施。凭借这些设施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传统的转口贸易优势,迪拜大力发展非石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本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交通运输、旅游和购物中心。
阿联酋第一大城市,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和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迪拜酋长国首府。位于阿拉伯国家间世界各地进行贸易的交叉点,与海湾石油富国相邻,与南亚次大陆隔阿拉伯海相望,离欧洲距离不远,与东非和南部非洲的交通便利。10公里长、名为胡尔的海湾穿过市中心,将市区一分为二,交通方便,经济繁荣,进出口贸易十分发达,有"中东的香港"之称。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商人瞩目的良港。近30年,凭着大量的石油美元收入,迪拜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一座拥有20余万人的著名现代化美丽城市。
市区西半部上有汽车天桥联系,下有水底车道相通,海湾上造型美观、富有阿拉伯色彩的单桅帆船穿梭于两岸运送搭客。市区为纪念阿联酋第一口油井建成出油、建于60年代的石油纪念碑上托着的一把火炬,十分引人注目。距纪念碑不远,是迪拜钟楼和喷水池,钟楼4根支柱呈放射状,建筑造型新颖。市内没有河流,但拥有颇具规模的自来水厂。
城市绿化甚佳街道两旁棕榈成行,路中安全岛上鲜花茂盛,一派热带岛国景象。80年代建成的35层迪拜世界贸易中心,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建筑。在欧美人集中的地区,除有漂亮的超现代化建筑,还建有豪华的超级市场;名牌珠宝店、黄金店和钟表店鳞次栉比,各种首饰和商品应有尽有,高雅的服装争奇斗艳。
港口是迪拜的窗口;1972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拉希德港,建有中东规模最大的千货码头,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御港口,年吞吐量达1000多万吨。这里装配了先进的航标灯和许多现代辅助设备。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往返于东南亚和欧洲的货物经过该港中转,可节省近一半时间,降低40%的费用。80年代末就有100多家远洋公司的船只出入该港。1975年7月建成的迪拜另一大港杰贝尔·阿里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港口。1980年,阿里山地区成为自由区后,该港拥有67个深水泊位,有许多现代化的集装箱集散场及仓库等。
市内还有22个政府贸易中心,1.2万个工商企业,数不胜数的宾馆、饭店。为适应快节奏的时代步伐,建起了多层停车场、地下隧道,市郊建有高速公路及立交桥。目前,飞经迪拜的国际航线已达50多条,通往世界各地100多个城市,每年运送旅客达500多万人次;货运通过半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年处理能力达2.5万吨。目前,这里还设有数以千计的外国贸易公司办事机构,贸易中心的展厅已远远不够租用。迪拜已被视为中东地区最理想的贸易城。
迪拜--中东门户
中东市场对中国出口商举足轻重,而迪拜是进入中东的门户。除了理想的贸易环境外,迪拜还可以为你提供世上难觅的安全生活环境及优雅的生活方式。
自古丝绸之路开辟之日起,中东就在欧洲和远东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今天,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最终令许多总部设在海湾地区的中介机构获益非浅。渣打银行的地区经济学家吉尔詹姆斯估计,这里今后的前景将会更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经济经过1999年更多的萎缩之后,预计在2000年会步入复苏。
波斯湾各国,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都是阿拉伯湾合作委员会(AGCC)的成员国。随着石油价格的回暖,它们正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拥有巨大石油和天然气储备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其两类经济正比翼齐飞:石油工业集中在政治首府阿布扎比,而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则集中在迪拜。
虽然这一地区许多国家的经济还不发达,但由于其石油财富和由此而产生的现代意识,海湾地区本身已成为一个开放、有钱赚以及多样化的市场。一位新闻记者最近写道:"在干旱的沙漠中透出一丝丝令人乐观的气氛,这个地方正变得热闹起来。"
热门行业有投资机会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人口250万(其中四分之三是来自较为不发达的国家,如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菲律宾的外来工)。其经济在海湾地区是最多样化和最富有活力的。从1989年到1994年,其国内生产总值每年至少增长6%,而且从1990年起,其非石油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三分之二。
尽管油价滑落,但基础设施如海港、高速公路及更大的机场等的投资在继续全速推进(阿联酋有6个非常接近的国际机场)。来自中国的客人会看到,这里的人们正在为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而连续征战,会被那种明显的乐观精神而感染。
虽然竞争十分激烈,但日用电子产品及食品的进口货仍充斥着整个市场。在高档商品和服务业,如电信、保健品和农业产品等方面也蕴含着许多商机。
三角帆船满载着各类货品从迪拜的Creek港驶向中东各国
尽管自然环境之恶劣,阿拉伯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坚定不移地绿化沙漠和努力做到食品自给自足,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此,在农业开发和后续加工等领域存在诸多机会。
浏览一下迪拜市的25家或更为耀眼的美式购物中心中的任何一家,或走进较为传统的金饰品市场,人们就会明白,迪拜的市场开放度是多么高。当然,阿联酋仍存在附加值较低的加工业,其产品在邻近的阿拉伯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中享受免税待遇。
由于迪拜的转口贸易要面向周边不太发达和兴旺的市场,因此,到这里销售中低档设备及消费品同样存在诸多机会。机械、小汽车、黄金制品、电子器件和纺织品在这类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且许多贸易仍通过传统的渠道进行。
市场开放进口税低
在将迪拜城一切为二的Creek港湾,人们依然可见柚木色的三角帆船排列成行,满载着电冰箱和空调机、大米和面粉、丰田轻型货车、甚至Land Yover牌救护车,这些船只全都是开往波斯湾各港口、孟买的集市和非洲各国去的。
安达信公司在迪拜的经营伙伴哈来德·艾哈迈德·卡齐姆说:"迪拜一直是一个贸易重镇。市政府的注重实效、坚持开放和富于创造性在中东地区是首屈一指的"。不过,哈来德先生告诫说,政府的工作仍需增加透明度,需要建立一个反应更加快捷的法律体系。
万国宝通银行驻当地的副总裁哈米德赛义德补充说:"和新加坡一样,良好的管理对这个城市非常重要。施政者应像管理企业一样治理城市。"
迪拜的市场没有外汇管制,非常开放,易于进入。这里的进口税一般为4%,而且电信设施水平一流,为兴旺发达的金融业和服务业提供服务。能源也很充足,即使是自来水,这个昔日困扰阿拉伯世界的老大难问题,如今也通过海水脱盐淡化得以解决。
交通基础设施可与世界上任何发达的地方相媲美。作为海空转换的枢纽,迪拜机场每日起降将近300个航班,飞抵约130个目的地。1985年,这个国家成立了自己的国际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这个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骄人的业绩。
在海运方面,超过125条世界主要航线都将迪拜的Rashid港和Jebel Ali港列入其中。Jebel Ali 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口,建有65个泊位,跨度达15公里。港口的周围是免税区,区内的外资企业可以拥有100%的所有权,并可免交公司税和个人税。此外,对利润的调拨回国不加限制。免税区内还有经劳埃德认证的中东唯一的冷藏库。
这里云集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品牌,如爱华、兄弟、卡西欧、诺基亚和索尼,15家香港公司已经开始在这里的运作。在迪拜机场,一个新的轻工业免税区已经投入营运。
迪拜的零售业,消遣娱乐及旅游业增长强劲,其形象通过雄心勃勃的促销活动而提高。类似豪华轿车和金条的惊人大赠送,以及在全市范围内打折促销,是迪拜一年一度的购物节特色。港务局主席兼购物节委员会成员苏丹·艾哈迈德·本·苏莱姆说:"购物节的成功有助于确立联合酋长国作为地区性旅游中心的地位,而且这种成功的影响在继续扩大。"
购物节把全城变为一个主题乐园。1998年,其巨大的成功吸引了200多万游客,带来了10亿多美元的消费。
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管理体系设计
1.管理机构设计
目前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管理呈现三级管理体制,而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的设立与管理应该隶属于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直接管理的基地之一(图8-4)。
图8-4 藏北石油勘查储备基地与其他机构关系图
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可以建成依靠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地方政府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对该基地的勘查、建设过程进行具体监督执行。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和战略油气储备基地建设具体实施单位为系统的管理体系,见图8-5。
因为该基地为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所以储备方式是以地下油气原本的储存和方式为主,基本没有战略储备可以应急动用的油气资源。除为本身运行而必备的不可动用的部分油气以外,因此该基地基本没有人工储备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图8-5 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管理组织机构图
图8-5中的西藏自治区油气储备管理中心是为了使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在该基地建设和管理上更好地落实而设置的。其权限应是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所赋予的部分,帮助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监督、实施藏北油气储备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待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成后其职能应是监督基地的日常管理状态。
在藏北油气勘察储备基地内部设有5个主要部门,以便落实所有业务工作。基础设施管理部主要职能是建设、维护基地运营所需的道路设施、能源供给设施等。勘查技术部主要职能是进行基地建设所需的所有普通地质勘查、油气地质勘查、工程和水文地质勘查等工作的计划、实施、成果总结和技术资料的管理,为储备的油气将来工业开发、利用打好技术保障基础。设备管理部主要职能是基地建设时期的设备采购、设计、安装及管理工作,待基地建成后负责日常的设备维护、检修等工作。储运管理部负责建设时期及建设完工后所需物资的采购、储存、保管和运输工作;也包括基地内储备原油被调用时的运输管理工作。综合管理部负责任何一个组织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其他职能的实现,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环保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
2.勘查工作部署设计
将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油气潜力优选区和青藏高原陆相盆地油气综合地质调查成果的叠加来看,藏北油气勘察储备基地的油气资源潜力目前看好的有三部分,由南到北分别是伦坡拉—尼玛盆地区、羌塘盆地中北部区和可可西里盆地区。根据目前的交通状况和油气勘查工作程度,应该由南向北进行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工作。
一是伦坡拉—尼玛盆地。该地域已完成了油气地质勘查工作,同时打井见油。但是还没有达到勘查试采后封井的程度,缺少生产布井地质资料,以及采油工作方案。同时,目前该区域的二、三级公路交通分布状况基本能够满足开展相关工作。因此,在此找到藏北油气勘察储备基地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应该是3个区域中条件最好的区域。首先集中力量在此工作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和最容易突破之地,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羌塘盆地以其目前认为最好的带区为优先。该带区有3个较为分开的部分所组成(表8-22),都分布在那曲地区,以古生界非变质岩带为主,位于藏北基地的中北部。因此可以根据资源情况将勘查工作有计划地分步而行。应以其为重点勘查对象(勘查重点程度分类见表8-22),同时也考虑其他矿物能源的储备情况勘查,包括油砂资源、页岩油资源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等,为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做好充分地准备,以此带动整个西藏地区的油气及其他矿物能源资源的进一步勘查工作。
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整套有效工作方法,获得更加完整的大羌塘盆地油气藏地质资料,进一步验证、明确该地区油气藏量、分布详情,为建立国家油气储备基地做好基础工作。
表8-22 羌塘盆地工作重点分类情况
三是可可西里盆地。虽然目前认为该盆地有良好地油气资源潜力,但是其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对其油气藏地质认识不够;同时因为该地区环境恶劣,而又是国家藏羚羊保护区。因此将该地区的勘查、建设放在其他地区之后,待有了更进一步的勘查、建设经验;同时设计出系统的环境保护方案后再开展更加全面的油气潜力评价工作。
3.交通、能源供给建设部署设计
首先,加强伦坡拉盆地、尼玛盆地的交通道路建设。利用现有的二、三级公路,与该盆地中战略油气基地相联系,并提高公路等级,以便为今后的物资运输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证。尤应注意与青藏铁路间的联系。
其次,连通主要的各有利区块间的通道。首选优选区块范围内的交通通道,以解决战略油气基地建设基本交通问题。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该交通网络的建设首先考虑延长已有公路,以目前的国家级交通枢纽如青藏铁路和公路为核心而建设。这样还可以充分发挥已有铁路运输的优势,并将其优势辐射至周边地区。
交通建设规划应尽量连接断头公路,以目前的公路网为基础,建成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公路交通网。尤其是将南边的伦坡拉和尼玛基地与北部的羌塘盆地中的最有利区块联系在一起,形成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的快速通道,为油气等矿产资源及新型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提供基本设施保障。初步规划的公路连接东西向2条,其中一条从有利区块带中间穿过;南北3条,中间也有一条将从有利区块带穿过,东、西各一条分别连接青藏西部和青海地区,以形成公路网状交通系统。
规划要充分考虑,将藏北的公路网基本覆盖整个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区,以弥补基地北部公路网不足的问题。同时,将西部与东部的基地紧密联系,而且把已有的公路延伸到主要的油气区块附近。这也为藏北基地的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物资运输基础保证。
藏北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分布区内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见表8-23[194]。西藏境内主要有两条主风带,其中一条就位于藏北高原地区,大致沿那曲—阿里公路一段,范围为东到安多,西抵达阿里地区北部,南抵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部[195]。其平均有效风力时数在3500~4000h,在这些地区建立一座中小型供电站供应该地区使用绰绰有余。同时这些可再生优势能源也在规划的公路交通网络范围内。因此,在基地建设初期可以围绕所建的交通枢纽公路网建立太阳能或风能中小型发电基地,到了中期应该将这些发电基地进一步扩大,并联成局域网,形成基地内经济开发使用的电力局域网络。同时,因为交通设施的完善,为运送大规模开发利用这些新型能源所需设备也具备了交通便利条件。
表8-23 藏北高原气象情况
(据参考文献[193])
综上所述,藏北地区有着明显的清洁能源优势,其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为藏北战略油气勘查储备基地建设提供能源,同时还可以将其输出,满足其他地区的能源需求。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所有的社会冲突、民族冲突、战争等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来自于“资源”的争夺和保卫。农业社会是以土地、水资源等作为争夺的目标。工业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现代工业时代,生产速度加快、产品量大增,致使工业原料供应问题越发突出,能源资源、金属等矿产资源等就成了新一轮争夺的目标。近几十年来,围绕着能源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等的冲突,轻者是市场上竞争加剧、矛盾不断,重者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引发战争。不论是最近的尼日利亚问题,还是稍久远的伊拉克战争,都是围绕石油资源而发生的。因此,关注油气资源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平稳、高速地发展,带来了发达国家过去经历的资源短缺问题。尤其是在应用技术水平不高的工业化时期,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而为了维持、满足生产,必定产生高消耗的结果,致使资源供给问题出现。因此,也就必然要研究能源市场供给平衡、减轻威胁的措施等问题。从整个世界范围的油气资源供给数据显示,中国的油气市场供给平衡也表现越发失衡;尤其是石油总储量值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年均环比增长率为负值,而生产量年平均环比增长值也不高。但是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很快。如果按照BP公司2009年世界能源报告数据计算,中国的石油只能满足约10.75年的生产用量。因此,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随着国内需求不能满足的程度不断提高而快速增加。近10年来平均环比增速达到10.89%,其进口依存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的50%值。虽然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储备、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供给平衡良好,基本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状态。但是随着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尤其环境保护的呼声使得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比例的提高,天然气的供给平衡也不容乐观。因此可见,中国石油进口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中国的战略油气储备基地建设的任务繁重、时间紧迫。
总之,中国战略油气的储备管理问题的解决在借鉴发达国家建设战略油气储备基地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更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情况的特殊型,立足于长远而规划,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储备体系。以不仅应满足国家目前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需要,还应该具有一定满足将来中国经济面向全球发展需要的功能。藏北油气勘察储备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国家战略的需要,而且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可以北向青海省整合地区油气资源优势,南向南亚各国提供一个打开南亚国际窗口的平台。无论是从国家自给自足的角度,还是国际能源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油气战略储备体系的优化可以降低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冲击风险;同时也可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推动国内能源储备布局的改变;甚至是借油气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助推地方、行业的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
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仅半年时间,原油价格遭到“腰斩”,从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数”油价的时代似乎已宣告终结。
油价暴跌的背后,是产油国之间的博弈,也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沙特坚持不减产打响石油价格战,意图打压美国页岩油热潮,美国则有望趁机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委内瑞拉、伊朗感受着暴跌的切肤之痛;西方的舆论号角顺势响起,渲染油价将拖垮俄罗斯经济,正如他们在1998年看到的那样。油价的起起伏伏,也记录着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这一年。
俄罗斯:油价暴跌,拿什么对抗西方制裁?
2014年,卢布大幅贬值再次唤起了俄罗斯人对1998年债务违约的记忆。那一年,卢布在几天之内崩盘,迫使俄债务违约。当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6年后,似曾相识的阴影再次笼罩俄罗斯。今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掀起西方对俄的制裁战,以逼迫俄罗斯让步。以牙还牙,俄罗斯则“祭出”天然气这张王牌,以“断气”对抗西方的经济封锁。
然而,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令这张王牌黯然失色。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油价的严重缩水等于财路被掐断。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承认,“俄罗斯面临陷入深度衰退的风险”。
俄罗斯会重演16年前的经济崩溃吗?答案尚未揭晓,但不少西方媒体已吹响了“制裁胜利”的号角。就连本人都说,现在领导的国家要应对“卢布汇率的崩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证明了在克里米亚的做法是错误的。
俄罗斯将今年的油价下跌形容为美国的“陷阱”。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
面对油价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资本外逃构成“完美风暴”,俄罗斯如何逃出暴风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俄罗斯有很强的承受和回旋能力,经济不会“崩盘”。且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能采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罗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即便油价跌到40美元也没关系。俄罗斯经济也将克服当前的危机,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况,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在今年年度记者会上仍信心满满。在油价动荡的2014,俄罗斯掀起了“卢布保卫战”。
欧佩克:为保市场,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和非OPEC产油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已经打响。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沙特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
“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说。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分析师认为,沙特是在向美国页岩油下战书,以求挫败对其市场份额的威胁。观察人士预计,全球油价持续下跌会快速打压美国的页岩油钻探活动,减慢产量增长并有助于支撑油价。
同时,“阴谋论”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价视为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的良机。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的对头。
但无论“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低油价的“切肤之痛”。海湾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住冲击。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员国,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价的支撑的委内瑞拉,未来高福利和高补贴将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这些直接影响到马杜罗政权。
伊朗一方面饱受国际制裁和货币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价走低令收入锐减,5%的GDP就此流失。总统鲁哈尼摩拳擦掌搞经济重建之际,却被国际油价的重挫束缚住了手脚。在伊核谈判的关键时期,失去了高油价的支撑,谈判底气恐怕也减少三分。
不过,今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却并未引发原油价格动荡。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们渐渐意识到,这些都不会给供应构成燃眉之急。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油价格的动荡,不再仅仅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这一次,经济逻辑战胜了国际政治逻辑。
美国:页岩油改变国际政治格局?
1973年,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令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转变了对中东的外交政策。自那时起,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页岩油如今终能在能源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试图跟沙特分庭抗礼。2009年之前还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美国,到2020年却有望跃升全球最大产油国。
新能源会令北美洲成为新的中东吗?如果这一猜想成为现实,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也会下降。随着对石油短缺的担心减弱,美国也会开始探寻新的资源外交。
《纽约时报》的文章称,随着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至少在这个财政拮据的年代,这种意愿就显得更缺乏依据了。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将成为美国与其他产油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佩克而言,东亚和南亚的需求或许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遇,预计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
为此,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应运而生。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说,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这意味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未来一旦扼住重要海峡,亚洲的石油运输就会面临危险。
种种利好,已经令美国媒体将能源视为的一项外交“武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断言,二战结束后,“资源短缺”这个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由于美国油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大胆开拓,世界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