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黎埃菲尔铁塔提前熄灯,欧洲还能顺利度过这个冬天吗?

2.全球四大石油服务公司都是哪些?

3.石油将在50年后用尽,那什么能源会取代石油?

4.恐怖巴黎 殃及全球的伤害

5.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其他相关

6.油价与经济的关系?

巴黎埃菲尔铁塔提前熄灯,欧洲还能顺利度过这个冬天吗?

巴黎石油价格最新消息-巴黎指数实时行情

欧洲各国的能源危机十分严重

欧洲各国虽然经济实力较强,很多欧洲国家都是发达国家,但是欧洲各国的能源储备都是十分稀缺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等能源都高度依赖从俄罗斯以及其他能源输出国家进口;但是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矛盾爆发之后,欧盟各国都选择支持乌克兰,并且制裁俄罗斯,这也导致欧盟各国和俄罗斯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俄罗斯决定彻底停止对欧盟各国的天然气供应,这也导致欧洲各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能源危机,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很多欧洲国家的正常运转,情况十分严重。

欧洲很多国家都出台了能源节约的政策

由于欧盟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所以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节约能源政策,比如德国的火葬场都需要集齐五个人才能够进行一次火化;而瑞士更是提出了冬季居民室内温度不能超过19℃,如果超过了这个温度 甚至可能会面临三年的牢狱之灾;就连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都进入了提前熄灯,可见欧盟各国的能源危机已经十分严重,并且已经进入到了一种极端的节约情况。

欧洲各国很难熬过今年冬季

由于欧洲各国出现了严重的天然气不足的情况,这也会导致欧洲各国居民进入冬季后的供暖都会出现问题;所以欧盟各国近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购买天然气和各种冬季需要的物资,比如煤炭以及电热毯等,但是由于欧洲各国大量购买,也导致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所以欧盟各国也很难在冬季储备足够的冬季需要物资;这也会让欧盟各国的冬季十分难以度过,所以欧盟各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和俄罗斯进行和谈,避免出现大量的民生问题。

全球四大石油服务公司都是哪些?

全球四大石油服务公司都有:威德福,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

1

威德福

威德福国际公司是全球四大石油服务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瑞士,现有雇员6万余名,在美国上市。做为经营油田服务及设备的大型跨国企业,威德福国际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服务,在世界主要能源生产中心如亚洲、加拿大、欧洲、拉丁美洲、中东、俄罗斯及美国都设有区域服务中心,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一流品质的油田服务是威德福国际公司一贯秉承的宗旨。多年以来,公司致力于在所有的业务表现和合作关系中达到最高标准,在其所有的产品服务部门以及各个作业国家和地区贯彻统一的企业安全文化、作业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做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威德福国际公司努力造福于当地社会,并积极参加和响应能给予当地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活动和倡议。

2

斯伦贝谢

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休斯顿、巴黎和海牙,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成立于1927年,现有员工130000多名,2006年公司收入为192.3亿美元,是世界500强企业。 斯伦贝谢科技服务公司(SIS) 属于斯伦贝谢油田服务部,是石油天然气行业公认的最好软件和服务供应商。

3

贝克休斯

贝克休斯公司(Baker Hughes)是美国一家为全球石油开发和加工工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大型服务公司,2013年在美国500强企业福布斯排名135,销售额214.1亿美元,利润13.11亿美元。公司前身是两家历史悠久的石油设备公司 Baker International 和 Hughes Tool Company。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员工5万8千余人,其中约58%的员工在美国本土以外工作,公司营业范围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该公司通过它的油田服务公司,提供完整的钻井、完井和油气井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贝克休斯在油田生产服务领域十分广泛,公司宗旨在于提高石油工业作业效率,提高油气藏的最终采收率。主要从事以下几个方面服务:1)油田总包服务 2)钻井,地层评价和钻井液系统;3)完井,生产,压裂及生产管柱系统;4)生产流程及化学药剂服务

4

哈里伯顿

哈里伯顿公司(Halliburton Company)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为能源行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之一。公司总部位于阿联酋第二大城市迪拜,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有超过五万五千名员工。为一百多个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提供钻井、完井设备,井下和地面各种生产设备,油田建设、地层评价和增产服务。九十多年来,哈里伯顿公司在设计、制造和供应可靠的产品和能源服务方面一直居于工业界的领先地位。目前哈里伯顿公司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最大的设备和服务提供商之一。

石油将在50年后用尽,那什么能源会取代石油?

实现巴黎协定温升目标

能源转型将何去何从?

从20世纪后期开始,石油成为全球的主要能源。

到2018年,全球石油消费量44.96亿吨标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1.5%,为占比最大能源品种。石油消费主要用于交通、工业、居民消费等,其中交通占比超过75%,石油化工占16%以上。

未来能源转型将主要由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驱动。

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到2100年将温升控制在和1850年左右相比的2℃以下,争取做到1.5℃。2019年12月份欧盟提出的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的目标,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加速了全球走向巴黎协定低于2℃和1.5℃温升目标的进程。之后日本、韩国提出了2050年碳中和目标,美国很可能在明年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标,加上之前已经提出该目标的加拿大、新西兰、南非等,使得占全球近65%的国家在走向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下的路径上。

这些国家占据了零碳技术主导地位,可以展望,国际社会已经开始走向实现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路上。

根据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以及IPCC1.5℃温升特别报告,如果要实现2℃和1.5℃温升目标,能源系统需要在2070年左右(2℃目标)、2050年左右(1.5℃)实现净零排放。

实现净零排放的主要途径是电力系统首先实现净零排放,终端部门则大规模使用电力,在某些难以减排的部门使用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

交通部门是实现净零排放的最为首要的终端部门,也是技术进展最大的部门。

在交通部门,实现净零排放的途径包括道路交通的电动化、氢动力化,以及生物燃油、船舶的电动化和氢动力化,难以电力化的铁路采用氢燃料电池驱动,飞机采用氢动力或者燃料电池以及生物燃料。

我们在2010年进行了我国几项重大零碳技术的路线图研究,包括电动汽车。根据该路线图,电动汽车可以在2025年实现技术翻转,性能超过燃油车,成本低于燃油车。加上政策推动,会出现汽车销售市场的变革。将2020年三大车展的车型与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车进行对比分析,电动车的发展和路线图的数据一致。

可以展望,在全球走向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路上,电动车的发展会很快,加上适当的政策,燃油车会逐渐退出。一些技术领先国家,在2040年到2050年间,汽车就会全面电动化。

氢燃料电池技术在道路交通中,将主要用于重型卡车。近期汽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在日本、欧洲、中国等国家发展迅速,成本明显下降。技术人员预计,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可以具有市场竞争性。

各国能源供应格局不同,使用燃料电池的场景也会不同。由于本地零碳电力资源有限,而且核电发展受阻,日本和欧盟将依赖进口氢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因而氢燃料电池技术需要广泛用于各种场景中,包括小汽车、大巴等。而中国、美国等,零碳一次能源供应潜力巨大,直接使用电力会更有效率。

在难以使用电池驱动的场景种,大型船舶以及难以电气化的火车、大型飞机,就需要使用氢燃料电池或者直接燃氢作为动力。目前大量资金已投入燃料电池研发中,未来十年燃料电池技术会进入市场化应用。根据欧盟和美国的研发计划,氢动力飞机将在2035年投入商用。考虑到大型飞机的寿命期,如果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话,还有近一半的大型飞机需要使用生物航空煤油。

石油化工使用的石油,尽管在生产过程中有技术可以实现净零排放,但是产品中的碳在产品废弃处理时,还很有可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出来,因而欧盟的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战略中,力推以绿氢为基础的化工。

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零碳电力价格低于0.15元/千瓦时,利用绿氢制造合成氨、苯、乙醇、乙烯等就具有成本竞争性。而我国在河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拥有成本低于0.15元/千瓦时的可利用光伏潜力超过61亿千瓦,可以发电9万亿千瓦时,制氢2亿吨以上,远超需求的6000万吨氢。

总体上可以判断,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能源转型和经济转型路径中,石油有可能在2050年被完全替代,替代的能源为零碳电力和氢。

恐怖巴黎 殃及全球的伤害

11月13日黑色星期五的巴黎发生了街市大屠杀。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53人丧生,超过200人受伤,其中有4名警察殉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虽然,这个悲惨事件发生在遥远的巴黎,但代替的伤害却会发生。但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被这件事刷屏时,当我们通过屏幕目睹事件时,研究证明,我们看主角被的恐怖片,与自己被的情绪体验是相似。我们内心却也经历着很多类似的创伤性事件。

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其他相关

伊朗石油日产量不是一开始就骤降到100万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期间,伊朗的石油产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产400万桶左右。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的石油产量确实再次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双方经过一系列的“袭城战”、“袭船战”、“袭油战”,直到1986年两国石油设施遭毁灭性破坏之后,伊朗的石油日产量才骤降到100万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价格并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巅峰价。1978年伊朗国内爆发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又称伊斯兰革命运动),迫使巴列维国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国外。1979年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14年流亡生活从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权,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至此,伊朗内政趋于稳定,各项生产也很快得到恢复,其中包括石油生产。1980年4~7月间,正当伊朗石油生产已恢复到接近历史上最好记录的日产600万桶时,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家却意外地将原油价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两伊朗战争开始后,伊朗的石油生产再次受挫,产量下降。奇怪的是,随着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下降,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却开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价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两伊差不多无油可卖时,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关问题

为什么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两大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几乎减至零了,世界原油价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呢?  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非OPEC产油国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价格和供应的能力。  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热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更是不断扩大在石油领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价好比是世界石油大开发的导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顿时遍地开花,眨眼间还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国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扩大石油生产规模,提高石油产量,其中一些国家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而且还跻身石油出口国家的行列。  苏联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很快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中苏两国的石油出口对平抑油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中两国常常以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帮助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小国家尽快摆脱贫困,所以供给这些国家的石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受其影响,一些曾经由美国供应石油的西方国家也极力争取从中苏两国进口廉价石油。可以说,在石油的价格和供应方面,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当时已不再受制于美国及OPEC。  早在1969年,北海就发现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发现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产量已超过200万桶。英国和挪威的北海油田无疑成了完全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西欧石油供应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来都是西欧的势力范围,西欧国家也在致力于将非洲发展成为其另一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石油供应基地。北非的利比亚虽然是OPEC成员,却一直跟美国作对,其石油政策从不屈从于美国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机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欧各国,相应地冲减了西欧国家从美国和OPEC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  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到300多亿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产水平已达150万桶。自1980年以来,墨西哥已经成为非OPEC国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国,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产油小国,这些都是独立于美国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国家。  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当美国石油公司疯狂提高石油价格时,一直依赖美国及OPEC供应石油的国家开始另辟蹊径,纷纷寻求更加实惠的石油供应商。这样就在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之外逐渐形成了另一个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场,而且该市场的石油价格比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价格要低得多。如此一来,欧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国的中小石油商勾结起来,将美国之外的廉价石油反向打入美国市场,低价抛售。结果是美国大石油商的高价石油无人问津,而美国中小石油商的廉价石油却大行其道。美国大石油商原以为跟第一次石油危机那样,通过制造油荒和哄抬油价再大发一次横财,谁知给中小石油商一搅和,大石油商们的石油销量下降,利润锐减,最后还不得不将手中囤积的大量石油低价脱手。美国大石油商在导演的这场石油危机中彻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美国石油业经过新一轮的集中和垄断之后,几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数量占美国国内石油总量的比例虽然大大提高了,但占世界石油总量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美国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失算,原因就在这里。

油价与经济的关系?

高油价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降低、引起通货膨胀、带来失业率的增加。

在相关行业中,交通运输业、石油产业链相关行业及化纤行业等受油价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油价的走高或降低将直接影响着这些行业的运营及经济效益。另外,农业、纺织业以及一些替代行业也间接的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

但是,近年来油价一直往下走,世界经济形势并未因此而好转。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来看,仍旧面临下行风险。

油价的下降虽然会利好一定产业。当前世界增速放缓,生产需求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石油需求量急剧减少,石油需求量减少,石油价格就会下降。

扩展资料

石油经济学:石油经济学是研究石油产业的部门经济学科。在本质上,石油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经济学科,其次才是关于石油产业活动的学科;前者是石油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后者阐述的是石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国内石油经济学目前还存在诸多困惑与迷茫,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百度百科-石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