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联盟石油价_欧佩克联盟石油价格是多少
1.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2.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背景。
3.什么时候石油输出国组织登上国际舞台?
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的供需形势有3个基本估计。第一,当前世界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同时,由于全球在20世纪90年代忽视了找矿勘查,整个世界都在“吃老本”,使世界能源、资源储量的增速放缓,这意味着虽然除石油外总体上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但各国政府仍需要经常关注结构性短缺的形势,并将全球能源、资源的地缘政治放在突出位置。对我国而言,一是国内肯定还有大量待发现矿床,二是目前几乎是利用海外资源的最后时机,越往后准入成本越高,竞争越激烈。第二,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区供需极不均衡,尤其是在消费量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生产量增长幅度的亚太地区,供需不平衡更为加剧,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阶段正是中国拯救世界矿业、需要我们在市场上有更大声音的时候。第三,世界能源、资源市场大体稳定,但由于全球化迅速发展使垄断加剧、运输线路的竞争激烈以及现货市场供应量不稳定等复杂原因,导致市场的结构性波动剧烈,能源、资源的市场价格越来越不由基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随着在生产者联盟与消费者联盟的博弈中前者占尽上风,廉价石油时代有可能趋于终结。为应对这种局面,需要我们加强风险管理。实际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短缺,大多数属于结构性短缺,除石油外尚未出现资源性短缺的局面。但是,随着工业化国家继续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随着经济正在爬坡的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预计多数战略和关键矿产将在2020~2030年出现资源性短缺的局面,届时我们利用国外资源将面临更加特殊的困难。大体上可以认为,当前是利用国外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最好时机。
4.1.1 当前世界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
目前世界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大多数重要能源、资源的储量静态保障年限,按照2003年的消费量衡量,基本上均在50年以上。其中,保障程度在100年以上的矿种有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铬铁矿、钾盐,50~100年的有天然气(67年)、铀、镍,小于50年的只有石油(41年)和铜(47年)。因此,从储量角度看,世界能源、资源仍能维持全球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受科技进步的推进,世界主要能源、资源的储量仍然在增长。更深、更边远、海域、更复杂和非传统类型的资源不断被探明,更低品位、更难选冶的矿床不断被开发利用。例如,到2003年的20年世界累计产出原油670多亿吨,但是由于勘探和开发技术进步和不断投入,2003年剩余可采储量反而增加了580亿吨,也就是说20年间共探明了1250亿吨。同时,全球仍有大量能源、资源待发现、待探明、待圈定。以保障程度最小的石油和铜为例,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全世界陆地铜资源量为16亿吨,现探明铜储量仅只占其资源量的38%。除西欧和北美外,其他地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仍相对较低,包括资源大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待发现潜力很大。据目前认识水平,世界常规石油、天然气的待探明储量或通过技术进步成为可采储量的分别为1500亿吨和180万亿立方米。此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全球重油、沥青、油砂等可采储量约4000亿吨,是常规原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的2.7倍;煤层气的储量可能与常规天然气相当;据估计,主要储存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至少是地球上全部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总和的2倍以上。
但是,世界资源储量增长幅度在放缓。除找矿难度增加这一原因外,关键原因是,由于冷战后原苏联向西方国家增加供应,20世纪90年代能源、资源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幅度很大。同时,受全球地质工作由资源向环境转移呼声的影响,全球忽视了找矿,再加上1997年的金价下跌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能源和资源公司的负面影响,导致世界能源、资源的储量增长幅度在放缓。例如,铁矿石、铀、钾盐、煤炭等几种保障年限较长的矿产,几十年间基本上全球没有投入勘查(为数不多的一些投入主要围绕现营矿山周边),全球在“吃老本”。
更令人遗憾的是,世界能源、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由于复杂的长达数十亿年的地质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矿种的已探明储量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中东地区6国占了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63.3%,委内瑞拉占6.8%,俄罗斯占6.0%,我国仅占2.1%。俄罗斯是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的26.7%,中东地区占40.8%,其中伊朗和卡塔尔分别占15.2%和14.7%。煤炭储量前10的国家占总量的90.0%以上。在目前探明可采储量中,铁矿以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质量最佳。铜矿主要分布于美洲的安第斯—落基山脉和中亚—俄罗斯地区。近年来,蒙古境内新发现的奥尤陶勒盖铜矿(1600万吨)和俄罗斯的乌多坎铜矿(2000万吨)均未开发利用。铝土矿储量71.0%分布在几内亚、巴西、澳大利亚和牙买加。越南的铝土矿资源潜力很大,探明储量近80亿吨,多为优质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开发利用前景好。钾盐储量更是高度集中,近75.0%的储量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罗斯。泰国、老挝也具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与我国互补性很好。铬铁矿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和原苏联国家。镍主要分布于古巴、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锰矿储量中,南非和乌克兰占世界的80.0%以上。
总体上我们认为,除石油外,世界范围内在中期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但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将有可能是经常会发生的,需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同时,还可以认定,当前几乎是利用国外能源、资源的最好机会,如果再犹豫不决,将会丧失好时机,或者出现资源性短缺而竞争更加激烈,或准入成本大幅度提高难以承受。
4.1.2 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区供需不均衡
世界能源、资源产量继续增长。1993~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5%。油价上升推动一些资源丰富的主要产油国产量迅速增加。1993~2003年天然气世界产量年均增长2.3%,远高于同期石油生产增长率。1995年来世界铁矿石产量一直稳定在10.0亿吨左右,2002年首次突破11.0亿吨,2003年为11.2亿吨。近年来全球铜产量也在持续增长。
但是,未来世界能源、资源产能的继续增长将面临诸多障碍,可以认为多数矿产目前的生产能力已接近极限。特别是目前全球能源、资源的生产成本总体上有所增加;大多数能源、资源的剩余(闲置)产能大幅度减少,连大量以前已关闭的矿山又重新开发,增加产量的调控空间已经不大,如欧佩克的剩余生产能力,一直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安全性的一个指标,目前已比5年前下降70.0%;并且由于周期性作用影响,近期发现的不少矿床的开发利用尚有待时日。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世界能源、资源的消费量以更大速度增长。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为36.97亿吨,消费量为36.37亿吨。1993~2003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6%,10年间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3%,煤炭0.9%。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大多数能源、资源的消费量增长缓慢,但仍在增长;主要新增需求量集中在正在爬坡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中亚太发展中国家增长幅度最大,在亚太地区,中国的需求量增长幅度又是最高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持续上升,且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在6.0%以上。
尽管如此,世界能源、资源供需仍能保持基本平衡。1993~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都在1.5%左右,石油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消费量的增长。2003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6185亿立方米,消费量为25910亿立方米,基本维持平衡。但是同时总体上仍然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世界能源供需有从基本平衡向供应趋紧变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变化的趋势。
在总体基本平衡的同时局部地区供需极不均衡。以亚太地区最为突出,2003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占全球的4.2%,而产量占10.2%,消费量却占28.8%,反映亚太地区处于高强度开采和消费,可谓“小马拉大车”,资源基础严重不足。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量增长接近极限,消费持续增长,虽然总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亚”平衡。一有风吹草动,这种平衡将被打破。例如,据分析,如果智利铜产量削减50万吨,世界铜价格将增长50.0%左右。
总体看,未来竞争将加剧,尤其是对产能的竞争,对市场的竞争。
4.1.3 世界能源、资源市场大体稳定,但结构性波动剧烈
世界能源、资源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但结构性波动剧烈。主要原因,一是局部地区供需不均衡;二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垄断加剧;三是运输线路的竞争日益加剧;四是在生产者联盟与消费者联盟的博弈中,前者占了上风,特别是大多数矿山的产能是按照长期供货合同来生产的,现货市场上的量很少,而中国及其他国家进口的胃口太大,现货市场不可能满足,加剧了市场的“亚”稳定性。
2003年全球石油贸易量为22.60亿吨,为产量的61.1%;其中美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5.61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1/4,欧洲石油净进口量占22.0%,日本占11.6%。中东仍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地,2003年出口石油9.40亿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1.4%,其次为原苏联、西非、中南美和北非地区。受运送条件限制,世界天然气国际贸易量不到产量的1/4。2003年贸易量为6237.10亿立方米,其中管道贸易占72.9%。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出口欧洲,加拿大天然气全部出口美国。
石油价格增长幅度快,廉价石油时代趋于终结。石油价格并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国际油价经过1973~1983年的高涨期后,由于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发现,非欧佩克产量大幅提高,欧佩克对世界石油生产的控制力下降。20世纪末,国际石油需求稳步上升,再次形成了石油供应方的寡头垄断格局,世界石油市场重新出现由供应方控制价格的局面。欧佩克已重新成为确定国际油价的主要支配力量。其他石油出口大国和国际石油公司与欧佩克密切合作,共同推高油价。
美国对伊战争和单方面反恐行动,直接引起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挤压。伊拉克、伊朗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破坏和限制,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投资风险增加,导致中东的石油供应补充能力明显降低,引发石油市场的多次震荡。由于需求持续上升,而供应方又有意维持高价态势,加上伊拉克战争等非市场因素,使突发性事件对石油供需平衡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突发因素的不可预见性,为对冲基金炒作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创造了条件。各种套利基金进入油市进行投机加剧了油价的波动。美元的贬值对油价走高也起了重大作用。
世界矿产资源国际化趋势加快,垄断程度提高,促使价格攀升。垄断程度提高促使价格上升。铁矿石价格大幅度增长,并未反映真正供求关系。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比2004年增长了71.5%,从巴西、澳大利亚到我国的铁矿石运费近两年分别上涨了190.0%和160.0%,对未来中国铁矿石进口快速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高价位有一部分是属于恢复性上涨,另一方面是我们内部存在的机制性和体制性障碍造成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之间的不协调、国内与国外不协调、企业之间不协调以及部门之间不协调,导致我们作为“上帝”却未能享受到“上帝”待遇。铜、镍、铬铁矿等其他矿产的价格仍有巨大上涨空间。这也是“亚”平衡市场的必然结果。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背景。
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OPEC)或油组,的国际组织。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商议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之后成员国由5个增加到13个,即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加蓬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退出该组织。该组织总部于1965年起设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现任秘书长为尼日利亚前石油部长里尔瓦努·卢克曼(Rilwanu Lukman)1995年1月1日任职。
什么时候石油输出国组织登上国际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石油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石油工业在需求增长的刺激下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在中东、北非相继发现了巨大的石油储量,世界石油的主产区从美洲转移到了中东。中东的石油产量从1945年占世界总产量的7%增长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16%以上。尽管石油增产,石油的主人仍然被旧的租让制度所支配着,石油资源的主权仍在国际垄断资本手中。
在早期签订的租让协议中,石油资源国的收入仅仅是一次性的少量租金和12.5%的租让费,石油价格的高低与其毫无关系。如此之少的矿区使用费可以使一个国家大部分领土以至全部领土的石油开采权在几十年内为跨国石油公司的垄断集团所占有。通过租让,跨国石油公司长期以来从石油资源国获得了巨额财富。面对这种状况,不断觉醒的石油资源国愈来愈感到不满,石油资源国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另一方面,石油价格的决定权同样也被大石油公司所控制。以石油“七姊妹”为主的美英石油巨头在波斯湾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开采,他们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实行石油标价制。标价权属于美英石油巨头,石油资源国政府无权过问。该石油标价是西方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市场出售原油的市场价格。从1950年开始,石油标价低于市场价格,并成为这些石油巨头向东道国政府缴纳矿区使用费和50%石油税的依据。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石油资源国与大石油公司之间的斗争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的主权和石油价格问题而展开的,他们组成联盟的决心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1948年,委内瑞拉成功地实行了利润对半分成制和所得税制度,基本上改善了租让方式,控制了国家资源主权。20世纪50年代初,波斯湾各石油资源国以委内瑞拉为榜样,纷纷从美英石油巨头那里争得了利润对半分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些石油巨头的盘剥。但石油巨头不甘心受损,决定在标价上做文章,尽量把损失的利益夺回来。
在石油资源国与石油巨头达成利润对半分协议之后,各资源国对石油标价极为重视,因为标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国民的收入。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世界原油供应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市场上原油实际价格下跌,大大低于石油公司锁定的标价。1959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强制性的石油进口配额,以期在与较低廉的国外产品竞争中保持其相对高成本的美国原油的市场地位。这更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疲软,由此导致石油价格不断下跌。
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状况,直接促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七姊妹”先后两次降低石油标价。1960年8月8日,埃克森公司带头宣布,中东石油标价每桶降低10美分,随之,英国石油公司也削减自己的原油标价4.5美分,其他石油公司也相继效仿。最后,所有“七姊妹”的原油价格都降至同一水平。
就在埃克森公司宣布削减石油标价后几小时,沙特阿拉伯矿产与石油大臣阿卜杜拉·塔立基打电报给委内瑞拉矿物和石油部长佩雷斯·阿方索,两人在贝鲁特紧急会晤24小时,他们计划召开开罗“君子协定”参加国会议。大石油公司在发现石油资源国做出强烈反应后,马上采取补救行动,壳牌公司于9月8日将石油标价提高2~4美分。但是,1960年9月10日,在大石油公司宣布削减石油标价后一个月,在伊拉克政府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五国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期间,代表们认为,为了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以维护石油收入,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强有力的机构。9月14日,会议通过决议: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命名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它的成员国之间定期协商,以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政策。石油输出国组织因其英文缩写“OPEC”而简称“欧佩克”。这样,对20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正式宣布成立了。OPEC的成立标志着100余年来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统治世界石油工业、任意宰割第三世界石油资源国的时代即将结束。第三世界国家收回本国石油权益的斗争已经从单个国家走向集体,从各自为战走向团结奋斗。
成立之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只有5个成员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1961年卡塔尔、1962年利比亚和印度尼西亚、1967年阿布扎比(现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9年阿尔及利亚、1971年尼日利亚、1973年厄瓜多尔和加蓬参加了该组织。1992年11月底,厄瓜多尔退出该组织;1996年,加蓬退出该组织。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共有11个成员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