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最高的年份_21世纪油价最便宜是多少
1.石油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2.布伦特原油期货走势图
3.为什么说21世纪最大就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4.石油价格能够反映正确的供需方向吗?
5.求必修一政治材料题,要有答案 急急急
6.倪频的人物简介
7.为什么油价已经下跌了,燃油税却涨了?
8.地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石油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一些经济学家称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有负影响。虽然高油价一般认为是经济增长导致的,但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
由于油价反映了现货和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定价权,因此,不同时期油价的涵义有所不同。比如BP公司所使用的油价统计数据在1861—1944年为美国均价,1945—1983年为阿拉伯轻质油标价,1983—2008年为布伦特即期现货价。我们所指的油价波动主要是看纽约和伦敦两大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变化。战争时期,石油经常被当作“武器”来使用。比如,二战当中,美国对日本进行禁运。而策划偷袭美国珍珠港,是为了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以保障日本来自东南亚的石油供给和运输线。石油危机时期,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反击西方国家,酿成了石油危机,并成为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的导火索。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时代来临。石油重新回归它的商品本性。简而言之,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石油的政治属性弱化,经济属性成为常态,金融属性越发明显,油价波动成为金融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播报的“油价”,一般都是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的即时价格,事后统计和研究用的油价则一般都是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布伦特原油期货走势图
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交易时间ME GLOBEX (ETH):周一至周四:17:00-15:15以及15:30-16:30(美中时间),每日系统维护关闭时间:16:30-17:00(美中时间)周日:17:00-15:15(美中时间)。CME ClearPort:周日至周五16:00_16:15(美中时间);每天于美中时间16:15开始休息45分钟。
油价仅供参考,本站对使用该油价数据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1、纵观历史的因果循环,可以想象石油市场将发生什么以及这会如何影响赖以生存的俄罗斯经济。这一切可怕的现象在提醒我们注意苏联的教训。
2、 俄罗斯《导报》1月14日报道,石油价格以其不可预见性著称。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总裁瓦吉特·阿列克佩罗夫在1999年给出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油价是天意。”普京总统去年10月说,每桶80美元的价格不符合任何大玩家的利益。当时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称,美国的页岩油泡沫将在石油每桶90美元的时候破灭。然而如今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在45美元左右,美国页岩油的开量不断攀升。
3、上世纪70年代是油价稳定上涨的时期。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1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此后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实行石油禁运。伊朗在18年-19年出现了伊斯兰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间爆发了战争。石油价格从10年的1.8美元暴涨至1980年的36.83美元。 在这十年间苏联相对富裕和安宁,高企的油价令苏联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苏联的粮食和日用消费品短缺,需要仰仗进口。坐拥丰富能源储备的苏联不再谨慎行事,在1980年入侵了阿富汗。
4、油价当时冲高回落,但在1982年-1985年达到过约30美元。1986年沙特阿拉伯为惩罚欧佩克其他成员国超额产油,大幅增加产量,令油价降至12美元。苏联经济随即崩溃,1987年-1991年油价小幅回升也没能力挽狂澜。
5、21世纪初俄罗斯的稳定富裕同样仰仗石油美元。油价从1998年的12.72美元涨到了2013年的108.66美元。近几年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侵犯性。这在乌克兰问题上达到了顶峰。 油价在2008年到达顶点,随后像1982年-1985年那样在高位徘徊。
6、2014年,油价在达到高点数年后迅速跳水,一如上世纪80年代。始作俑者又是沙特阿拉伯,尽管这次出于不同的原因:为的是打压市场上部分美国页岩油商。
7、即使油价在停止一系列无利可图的项目后有所上涨,俄罗斯经济再次复苏,苏联在油价下跌五年后解体的历史也应当让俄罗斯警醒,引以为戒。
为什么说21世纪最大就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石油一直以来是我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对石油的需要也是更加的多了。但说21世纪最大就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这是因为石油的形成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而且世界需要石油是很频繁的。
石油叫黑金。很多人说石油也是不可再生能源,那么地球上还有多少石油?很明显,石油是在远古动物死后埋藏在地球深处的。经过长时间的反应,产生了石油,然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聚集在一起产生了石油矿山。
石油是一种可以连续产生的物质,是地球内部原始物质在动物不参与的情况下形成的。如果是第一种观点,那么石油的形成周期太长,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如果是第二种观点,那么石油可能是地球不断提供的,所以它属于可再生。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对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可再生能源而言的一种能源。
目前还不知道石油的储存量,但可以肯定的是,该国对石油开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技术不断进步。目前,地球上的石油可能形成于5亿多年前,也就是恐龙时代之前。石油能用多少年,至少现在不会缺油!
所以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比较大,而且石油已经有时候应供不上了,就成为了不可再生的能源的,所以我们也是应该节约用石油的。
石油价格能够反映正确的供需方向吗?
世界上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大事,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持续激化,石油价格很可能会在高位徘徊波动。我们的并不是已快用尽,但将能源送往市场的困难却不断增大,而且碳排放量也持续猛增。
2007年是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因关注的一个转折点,2007—2008年消耗量增加最快的是煤炭,其消耗量比2006年度增加了4.5%,增长幅度最小的是石油,仅为1.2%,但这并没能阻止油价的暴涨,一直飙升到2007年底的100美元/桶。到2008年,这一纪录被再次刷新,油价一路飙升至147.25美元/桶。同时,即使在2007年就开始了向所谓的清洁能源开发技术进行投资——对这些新项目的投资高达1500亿美元,但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在全球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少,不足1.5%。
“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和所有东西都处在高价位且价格波动极大的世界——油价会是个例外吗?”
能源的廉价时代结束了吗?布伦特原油价格已连续6年增长。这开创了石油工业历史的先河,以往的低价石油可以上溯到美国内战爆发时的1861年。很显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寻常的时代。目前,节节攀升的不仅是油价。自2003年1月以来,美国的石油价格上涨了23%,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30%,而且呈加速上涨状态。在石油与天然气价格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相背离的现象。当绝大多数国家的石油价格上涨时,全球的天然气价格并没有随着石油价格同步上涨。在美国,与燃料油相比,天然气的价格反倒有所下降。除美国之外,全世界各地的煤炭价格都上涨了。然而,这种油价的陡涨态势就是石油价格攀升到顶峰的标志,一些人会把这种涨价认为是一些短期因素——就是所谓的投机倒把商人,或者是美元的疲软所致。但实际上,其原因却可能是根深蒂固的:这是供需之间的一种非常严密的平衡状态。对能源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最强的时期就往往是经济增长最迅猛的时期。而且,非OECD成员对这种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能源需求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能源强度是OECD成员的3倍之多。2007年,生产10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称国内总收入(GDI)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产出的度量。GDP的定义为所有最终产品总的市场价值和服务业产值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通常为年)的总和。还可以认为,GDP是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所有最终产品在生产阶段(中间阶段)的附加值与服务业产值的总和,以一种货币的数值表述。发展中国家用了4.1桶油当量(BOE),而OECD成员则仅用了1.4桶油当量的。
油气的供给无法满足能源需求量增加的渴求。在许多成熟的商业经济体中,油气产量一直在下降。对油气供应的另一个冲击来自俄罗斯——该国的油气产量在21世纪的前十年,首次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全球能源统计》(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8年的统计,全球石油产量从2006年到2007年减少了0.2%(2007年的石油产量为8500万桶/日),这是2002年以来的首次减产。在同一时间段内,天然气的产量却增加了2.4%,其中尤以美国的产气量增加最为显著。中国与卡塔尔的天然气产量也显著增加。欧盟(EU)的产量下降了6.4%,英国的天然气产量下降了9.5%,这是全球连续两年最大幅度的下降。液化天然气(LNG)的供应量增加了7.3%,其中绝大部分贡献来自卡塔尔与尼日利亚。针对向市场提供新的能源就需要更多投资的呼声,笔者认为存在三大障碍:一些项目建设发展过快、的国有化进程与高税收政策。虽然能源工业的花费显著增加,但能源的供给链却依然热得烫手——那是一些“瓶颈”,设备的短缺和熟练工人的匮乏导致了油气供应增加缓慢和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消费者们通过调整自己的需求量来适应高油价的局面。比如,全球石油的消费主体是燃料,它是油价增加的最大刺激因素,也是化石燃料中最薄弱的环节。油价猛涨导致的消费下降至平均水平已是连续第二个年头了。实际上,全球石油消费的所有增加都集中在那些拥有价格补贴的国家中。在OECD成员中,2007年再次出现了能源消费量的下降,美国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提供燃料价格补贴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和各产油国。这种补贴对消费者起到了保护作用,使他们得以免受油价上涨所带来的更大冲击,因此也会导致能源的恣意挥霍。然而,当油价维持当前水平时,许多国家的拒绝为所需的油气继续补贴拨款。
2007年,全球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为111亿桶油当量,比2006年增加了2.4%,2008年则达到了116.5亿桶油当量。欧盟的消费量下降了2.2%, OECD则增加了0.8%。其他一些经济体(即EME组织——由中东、非OECD的亚洲国家,非OECD的欧洲国家,非洲和中南美洲国家组成)的能源需求量平均增加了5.5%。全球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增加了1.1%,达到8500万桶/日,2008年则达到了8710万桶/日(不同地区的差别很大)。欧盟的消费量下降了2.6%,OECD成员下降了0.9%,而EME国家则增加了4.4%。中东、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石油出口地区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全球增加量中的三分之二。天然气的消费增加量异乎寻常地高达3.1%,为29220亿立方米。然而,仅在北美、亚太地区和非洲就出人意料地大幅度增加了天然气消费,EME成员的增加量高达4.1%。而在欧盟,天然气消费下降了1.6%,主要原因在于那里的暖冬气候。
“我们的世界并不是正在将油气耗尽。”
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与天然气量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受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影响,尤其在那些国家主义盛行的地区,正在设立油气供给的壁垒。我们的研究坚定地认为,全球拥有充足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全球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照目前的产能可以保证41年以上的供给,而且近来全球油气探明储量仍在不断地增加。然而,将这些探明储量投入开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亚太经合组织的油气产量下降表明,油气在全球的开并不是没有受到什么限制,一些油气公司所控制的油气往往会受到政策、贸易壁垒和高税收等因素的制约。换言之,当上述公司的石油开量加大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与勘探作业无关的问题。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底,全球探明的油气储量为1.195×1013桶(2007年底为1.238×1013桶,比2006年底的1.240×1013桶略有下降),储比(R/P)为41.1年。天然气的量为175.9万亿立方米(2007年为177.4万亿立方米,比2006年的176.2万亿立方米略有增加),其储比为60年。煤炭的量为8459亿吨(2007年为8457亿吨),储比为132年。
燃料中增长最快的是煤炭,它们的价格也较便宜,而且产地也往往就是消费地。此外,煤炭量也是所有化石燃料中最大的。所以,虽然清洁燃料的增加异常迅速(风能以每年28.5%、太阳能以每年37%的速度增加),但在未来,我们的能源仍将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全球迫切地需要更多的能源投资,而笔者也一直强调对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所有类型的能源进行投资。简言之,我们需要所有类型和多种来源的能源,同时也期待能源政策的调整,使石油的产量能得到实质上的增加。笔者乐观地认为,全球应该开更多的石油,以满足日趋增加的需求量。
求必修一政治材料题,要有答案 急急急
必修一,第一单元;
1. 表中材料反映了2009年大蒜价格变动的多方面经济关系,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2.材料一 ?10年,原油价格每桶还不到两美元,到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油价为每桶37美元左右,2008年6月,油价直逼每桶140美元。尽管近期油价有所回落,但是全世界已经告别了“轻松石油”的时代,踏上了“艰难石油”的路程。
材料二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最大,因为我们的技术低、消耗大、需求多、油价低、补贴多,如何应对高油价是中国21世纪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1)请你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请你为中国面对高油价提出应对之策。
答案:
1.①消费心理影响需求,需求影响价格。
②市场能够合理配置经济,但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
③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规模。大蒜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1)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最终都通过供求关系来表现。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上升;同时美元贬值,以美元计算的油价不断上升;一些石油生产国处于地区,会影响价格。
(2)应对高油价,关键是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提高国内石油的价格来影响人们的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
这样OK?
倪频的人物简介
而在受邀出任万向集团的高级经济顾问中,便有现任美国总统布什的伯父,即老布什的兄长。鲁冠球曾赞赏倪频说“我的智慧不如他”,可见其在鲁冠球心目中的地位。
汽车在美国芝加哥市西北郊蜘蛛网似的公路上奔驰。猛然间,路边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在美国的土地上,她是那样的鲜艳、夺目。通常情况下,五星红旗是中国使领馆的标志,可是,这面国旗下的土地和建筑物却不是,她的下面是一座别致的中国企业办公大楼。镶嵌在办公大楼上的“万向集团”标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走进大楼,前台**是美国人,楼道里,碰见的基本都是高鼻子蓝眼睛的人,贵宾室隐隐听到的声音仍是美式英语。所有这一切告诉我:这是一家五星红旗下的100%的美国公司。
在公司贵宾室,一位个子不高、看上去很年轻的中国人走了进来。这就是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先生。倪频十分热情,但没有任何客套,而是直截了当:“咱们还是先吃午饭再说。”我们的谈话是在一个很小但较为幽静的西餐馆开始的。
万向美国公司凭着“诚信”两字敲开了美国主流市场的大门,与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这些老牌的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话题还是从这面五星红旗是怎么插在美国这块土地上说起。“10年了,我们终于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打下了一片天地。”
“从生我养我的祖国,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从一介书生,到办企业,再到收购管理几十家美国公司,我认为,我们生意上的成功秘诀就两个字:诚信。”
他像讲故事一样:“我1992年来美国求学,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创办万向美国分公司,当时公司的开办费不足2万美元,为了节省费用,我是总经理兼推销员,雇了几名员工,勤杂工是我太太。创业是艰难的,为了省钱,我出差全住19美元1晚的 DOLLARINN,这是专为美国大卡车司机服务的小旅馆,床单上一层厚厚的油渍,房间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烟味、汽油等让人难受的味道。由于没有买主,我将所有潜在客户的名单打印出来,一个个打电话给他们。为了节省时间,节省电话费用,我给自己定了个推销标准———30秒钟3句话。即在30秒内用3句话打动客户,速战速决。对那些在30秒内用3句话不能打动的客户,先放下,再寻找下一个。”
“有时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于没有经验,第一笔生意就做亏了。记得当时对方要的是湿油,而我供的是干油,我一介书生,哪里记得那么多型号的货。但事实是残酷的,你不识水性就想游泳,肯定要呛水。为了不再出错,我拿出考托福、GRE的背功,死背货号及型号、各种产品的用途与特点。”
本想着天道酬勤,哪知第二笔生意还是做砸了。
“第二笔生意本来是成功的,我第一次收到了3万美元的支票,3万美元!比公司开创时资本都多,本来是值得庆贺的事,没想到高兴劲还没过,支票也还未来得及存银行,客户的电话先到:他们收到的货油脂太稀,要求退货。等我从惊诧中反应过来后,二话没说,连夜开了7个小时的车,赶到客户的公司,将那张带着我体温的3万美元支票退给了客户,表明在货没有处理好以前,我不能拿他们的一分钱。”
“千里夜奔退支票,这对客户来说是十分鲜见的事。我的行为让客户十分感激。我虽然没有做成第二笔生意,但我的诚实赢得了客户的心。这个客户近10年来,一直是我们万向美国公司的忠实客户,而且事隔5年后,这家公司将自己51%的股份无偿转给了我们,成了我们公司的一分子。”
“为了让诚信成为我们公司的忠实信条,我要求我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一定要实话实说。我们的产品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特别是有什么不足之处,一定要给客户讲清楚。决不让有误导客户的行为发生。”
“有一次,我发现有一经销商大量地购了我们的产品,当我了解情况后,觉得这个经销商订货时有点盲目,缺乏对市场的了解。我亲自给这位经销商打电话,让他根据市场情况有节奏地预订我们的货,不要一次订得太多,以免造成库存。没想到这位年近70 的经销商接到电话后大怒,他认为我这个年龄不及他一半的人这样劝他是对他能力的怀疑、对他的侮辱。他认为他过的桥比我走的路还多。”
“在这位老头子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美国人的固执与傲慢。”倪频笑了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不过,我并没有因为他大骂我一顿而放弃我的想法,只要能对客户负责,我受点委屈也没有什么。由于电话沟通没有效果,我又将我的意见写了封信,传真给他,希望他考虑我的意见,少订一些货。”
“哪里有到手的钱不要的道理?同事都觉得我不可理解。但我的良心告诉我,一定要对客户负责。明知传真机那头不会有反应,仍固执地将传真发了过去,我只想做到问心无愧。”
“一年半过去,这位客户来电话找我,说他错了,由于没有听我的劝说,现造成了大量库存,问我能否帮他。我二话没说,收回了他库存的货,换了新货给他。”
“又过了一年多,这位客户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一位来自中国的万向竞争对手,去他那里推销与我们货一样但价格便宜30%的产品,就在那位竞争对手从中国赶到他公司的时候,他躲了出去,并约我到另一个城市谈生意,说要将那个城市与他合作几十年的客户让给我。当时,他握着我的手说:‘小兄弟,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告诉你,你在我心中是多么重要,我有多么感激你。’”
“没有比这位70多岁老人的话更让我欣慰的了,这是客户对我的最好回报。”
万向美国公司凭借整合国际取胜,并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近10年来,万向美国公司就是凭着“诚信”两字敲开了美国主流市场的大门,与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这些老牌的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经过近10年在美国市场风雨中的摸爬滚打,在风风雨雨的实践中,倪频进一步认识到:不仅要将产品卖出国,更重要的还要利用国外的———市场、原材料、人力、信息以及技术、资金等多种。
倪频毫不掩饰地说,“从单一角度,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万向并没有优势。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产品进入通用、福特等国际主流汽车厂配套,并不是做到了世界最好。在国外,我们的技术、质量比不过优秀的同行;在国内,我们的成本、价格比不过很多小厂。我们有今天,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打通了国内外,使在嫁接、转移、互换中,得到了有效的放大和提升。这种在全球范围进行有效组合与配置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万向在单一上的不足,甚至在某些领域内形成了中国公司无法竞争的优势。”
万向从产品“走出去”,实现“点”的突破,到人员“走出去”把这些“点”连接成“线”,再到企业“走出去”,把“线”拓展成“面”,就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与国际对接。
“为了赢得更大的海外市场,我们想方设法,用股权换市场,用设备换市场,甚至让利换市场。”
1999年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QA1公司的股份;2000年由于舍勒公司经营不善,万向以 42万美元整体收购了这家当年第一次将万向领向国际市场的公司。2001年8月28日,又再次收购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之后,万向“以股权换市场”,收购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轴承生产企业GBC公司,获得其完整的市场网络;又以“市场换市场”,收购了洛克福特公司,这是一个以低成本整合国际品牌的成功案例。
整合国际的另一目的就是利用国外的资金优势。为了解决融资问题,万向美国公司与花旗、美林等世界著名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融资方式包括、债权抵押等。2003年,万向美国公司创建了“万向制造基金”,邀请当地一批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成为股东,首次融资达3000万美元。
人才的本土化也是万向整合国际的重要举措。美国公司的近千名员工中,由国内派去的仅6人,所有员工的薪酬按当地标准支付。
产品的国际化,万向一向靠质量取胜。当产品走出国门的时候更意识到要动真格儿的,产品标准则完全按照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确立的QS9000国际最高质量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并随时根据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正是由于对自己几近苛刻的要求,万向实现了进入美国主流市场,进入美国通用、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与国际一流主机厂家生产配套产品的梦想。
近年来,万向收购了10余家企业。有上市公司、家族公司,也有年销售利润近30%的高回报公司,也有破产公司
在访过程中,我一直佩服倪频的反应速度。他的语速很快,就像流水滔滔不绝:
“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开拓国际市场,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许多走出国门的企业站不起来,不是被洋人打倒,而是被自己打倒,被自己赖以取胜的价格‘打死’。太多的中国企业太注重产品的价格,不注重价值,更不注重产品的增值能力,将价格战从国内打到国外,誓将价格战进行到底。其结果是价格这把双刃剑没有伤到别人,伤害的往往是自己。贱卖的结果是利润越来越小,企业没有经费做新品开发,没有时间做质量控制,没有能力做售后服务,最终失掉市场。”
“我们知道,市场的广度,来自于分工的深度,也就是说,分工越细,市场的容量也就越大;市场深度,来自于服务的程度,也就是说,服务质量越高,市场的层次也就越高。否则,按照出口产品利润份额比例,流通领域60%、品牌30%、制造10%,我们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下端,只能靠挤压劳动力成本来获得10%的份额。”
“万向海外投资的重点是建立一流的技术支持体系及高效的全球物流管理体系。我们的技术开发能力不仅与主要竞争对手拉平,还能有效对中国的生产制造基地进行技术支持。在物流管理方面,我们的很多产品,可以用欧洲的设备、美国的专利、日本的零件,在中国加工,北美装配,全球销售。物流管理的速度与效率,都强于主要竞争对手。这样,我们的产品,避免在价值链的终端与同质企业进行极其残酷的竞争,避免与众人同去争夺最后的一碗水,即使你的力气再大,争夺的花样再‘超凡脱俗’,你得到的也仅仅是一碗水。而走出了价值链的下端,在产品的品牌及销售市场拓展一条增值之路,能让产品产生更多的附加值。”
近年来,万向收购了10余家企业。有上市公司、家族公司,也有年销售利润近30%的高回报公司,也有破产公司。这些公司,有的是生产性企业,也有的是经销性企业。万向收购企业,核心不是企业本身,而是企业内部或外部所附带的有效。
“万向美国公司投资企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近10年来,我们一共投资了近 30家企业,有油田、高尔夫球场、房地产业、高科技企业,如生物制药、软件开发、通信、能源等行业。最赚钱的是我们投资的100口油井,投资时的油价是 18至22元美元一桶,现在是50美元一桶,价钱翻了一倍多。”
“10年来,我们就是凭借这种整合能力,使万向美国公司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1995年其销售额为300万美元,到2004年销售额已达到4亿美元,在海外投资的平均年净资产回报率超过50%,在海外的工厂的平均年净资产回报率超过80%,远远高于美国同行平均水平。”
“我们的企业不能仅靠出卖和廉价劳动力‘走出去’,而要在从供给到最终消费的过程中,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以服务经济的不断细化、专业化,实现从扩充产业结构到提升产业结构,通过全球化配置,以价值为中心,走增值的路,最终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万向收购了一个亏损企业,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通过万向的管理,收购的第一年,企业的效益就达到了400%
倪频风趣地告诉我们,只有两种人是反应迟钝的:一是老朽,眼不明,耳不聪,口齿不清,行动不敏捷。二是过度臃肿,心脏负担过重,脑供血不足,对外界反应迟缓。一个企业也是这样,不讲究创新,机构过于臃肿,战线拉得很长,很难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结果会丧失许多良机。“我们万向美国公司推崇的管理模式就是简单、简单、再简单,取消各种形式上的会议,取消层层汇报,将任务明确到人,责任明确到人,责权利非常清楚。”
“万向美国公司成立10年来,管理近30多家美国公司近1000员工,只有6个中国员工。如果按常规做法,我们一个公司派一个负责人,一个财务进驻,总公司就需近百人。但我们只有6个人。我们的做法就是对收购公司也好,投资公司也好,充分地信任与放权,我们关心的是他们的财务,关心的是现金流量,其他什么都不管。有的分公司我一次都没有去过,有的分公司的头一年也见不着我一次。但我对他们工作的进展、企业的增值能力十分了解。他们做得好,就让他们大胆地去做,我何苦要去指手画脚?我的工作重点是帮那些效益不理想的公司想办法,找出路,解决问题。”
“我在管理上用的方法就是少管多理。作为分管30多家分公司的头,如事必躬亲,纵有三头六臂,每天不吃不喝也忙不过来。我就是充分放权,尽量少管,多做梳理工作。刚开始,我们的仓库发货时老出错,我们首先分析出错原因,并制定好管理措施,不仅杜绝了发错货,还带出了一支任劳任怨的队伍。我们收购了一个亏损企业,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通过我们的管理,收购的第一年,企业的效益就达到了 400%。这就是管理出效益的最好佐证。”
“我们美国总公司共6个中国人,一年4亿美元的销售额,没有出色的管理,是出不了如此业绩的。”
听完倪频的故事,我突然明白:面前这个个子不如美国人高、块头不如美国人大的同胞,之所以能成为他们的老板,靠的全是智慧。
系统产品。
成长目标:成就为一家拥有思想的现代化公司。
主要举措:实施“三接轨”,即接轨跨国公司运作;接轨先进技术;接轨国际主流市场。已在全球市场建立了服务网格,为全球主机及大众客户提供仓储、配送等服务。
1969年创业之初:7个人,4000元资金,84平方米的一个小铁匠铺。
20世纪70年代企业初创:工厂作坊式,生产多样化,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失蜡铸钢等多角产品。按“求实、图新”的战略方针,在动荡年代求得了生存。
19年:进行战略调整,集中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
20世纪80年代企业成长: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立足国内创业,面向世界创汇,扎根企业内部,脚踏实地工作,专业化大批量生产万向节,实现规模效益,日创利润10万元。
20世纪90年代二次创业: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坚持“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的战略方针,日创利润100万元。
2001年产业升级:突出万向制造核心理念,向拥有核心价值能力的现代化大公司发展,日创利润200万元。
21世纪产业升级: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向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的现代公司发展,力争2009年日创利润1000万元。
万向美国公司
万向美国公司是万向集团的全资海外公司,1994年经中国外经贸部批准正式成立,是集团跨国经营业务的代表公司,负责万向国际市场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品牌的创立和管理。公司现有员工近60名(其中外籍员工50余名),总资产1300多万美元,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西北部工业园区内。
万向美国公司致力于构建涵盖欧美两大洲的万向零部件市场网络,树立“QC”产品的国际品牌地位,先后在美国、英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加拿大等国设立了销售公司。19年8月,万向美国公司与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实现了产品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配套。由此,万向实现了继年中国第一家进入美国维修市场向第一家进入美国主机配套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飞跃。
此外,万向美国公司涉足地产和房产投资。现拥有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并在洛杉机和芝加哥等地投资房产事业。
“做洋人的老板,用洋人的资本,收购洋人的企业,赚洋人的钱”。万向美国公司通过短短几年的运作,实施“市场营销本土化、管理体系本土化、资本本土化”战略,成功打入美国主流社会,成长为美国中西部最大的中资企业。公司于1994年底成立, 1995年即实现销售360万美元,1996年达1100万美元,19年突破2000万美元,1998年达3500万美元,1999年达到4500万美元。
万向美国公司因其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贡献,与美国花旗银行和美林公司建立了信贷关系。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接见和宴请。
为什么油价已经下跌了,燃油税却涨了?
近期关于燃油附加费上涨的传闻再次“不幸”被证实,而且上涨幅度、时间均超出此前所有预期。昨日,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正式对外发布消息,国内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9月1日起再度上调,800公里以下航线由30元调整为6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由60元调整为100元,这比上次调整附加费后规定的执行期限(10月10日)提早了40天。
资料;
对于油价的飞涨,很多人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来理解,认为是石油供不应求。但是有关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石油是供大于求。2004年第一季度,原油每天供大于求约30万桶;第二季度全世界原油日产量为8190万桶,平均日需求8040万桶,日供大于求150万桶。2005年年中,“世界石油日供应量约8400万桶,日消费量约8300万桶”(梅新育《中国没有定价权》《世界知识》2005.15),日供大于求量也达100万桶。所以,造成油价上涨的原因不是石油供不应求,而是其它因素所致。实际上,造成21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对石油的投机炒作,上个世纪90年代石油价格的下跌,21世纪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
近八、九年,我国以及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住房价格飞涨,其最重要原因是房产商和把房屋作为期货投资的“投资者”们的投机炒作。大量没有居住需求,但要投机歉钱的“投资者”将投机资金投入房地产,使投机资金与购房居住的购房资金之和大于正常情况下购买居住房所需资金量,人为地造成需求旺盛,使房价大升。同样,近几年石油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也是对石油期货的投机。所不同的是,对石油投机的力度比对房地产投资力度更大。2004年8月18日的《经济日报》,刊载了题为《国际原油市场风高浪急》的文章,该文章写道:“投资者想从油价的涨跌中大赚一把的投机行为,也对油价的飙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几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对游资严加防范和约束,相当多的对冲基金开始进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进行期货的倒买倒卖,谋取高额利润。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是现货交易量的好几倍。据估计,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到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都是套利的人。长期跟踪国际原油市场的亚太博宇公司研究员陈光远说:‘在几年前,美国基金在石油行业中所占比重大约在7%到8%,这个数据是5年前的。据最新的数据,美国的一些对冲基金在国际石油价格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4。’”据该文可知,两年前,投机的“投资资金”已远超过因为“真正的需求”而购买石油的资金,两部分资金之和,造成在石油流通领域内资金大大多于购买这些石油所需的资金量,即造成该领域的“通货膨胀”,原油物价上升。如前所述,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销量为8000多万桶,“但纽约商品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按金额计算,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世界石油日消费金额约40多亿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日交易金额则高达数百亿美元。”
2005年世界石油平均日供销量为8000多万桶,“但纽约商品石油期货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这意味着原油一天内要被投机商们倒手几次。价格上涨期间,房屋倒手每倒手一次,一般房价就上涨一次。同样,价格上涨期间,原油倒手一次,一般石油价格也就上涨一次;倒手几次石油价格就上涨几次(只有少数时侯的倒手是获利回吐,价格下跌)。“按金额计算,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世界石油日消费金额约40多亿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日交易金额则高达数百亿美元。”当一种产品的购买,每天只需40亿美元时,却涌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那么这种产品的价格上涨将成为常态。所以,石油价格是以炒家们投机炒作的“石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皮肯斯之流石油炒家对油价的影响力超过了海湾国家的石油部长们。”(《中国没有定价权》)
另外,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物价一直在上涨,年平均有百分之几的物价上涨率,而石油价格则一直趋于下降。如2006年7月6日的《参考消息》转载的法新社资料看,纽约市场交易石油价格1990年10月为40.40美元,而1994年3月则为14.08美元,1998年12月更降为10.72美元。直至2003年3月,涨到37.78美元,仍未恢复到1990年10月价格水平。再考虑到90年代美国的物价上涨,国际石油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十余年中,它的实际价格下跌状况,比它在交易市场上交易价格下跌的状况更严重。所以21世纪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较大程度上是油价下跌约10年后,大量炒家逢低纳入后的恢复性反弹。
还有,原油是以美元计价。而从汇率关系看,最近几年,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对日元也有约20%的贬值。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不变,实际意味着石油价格在欧洲、日本能用较以前更少货币来买油,例如,在欧洲,仅,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就意味石油价在欧洲下降了许多。而在进出口关系上就意味着,石油输出口国要从欧洲进口同样多的某种商品,必须要用比几年前多得多的石油去换。因此,为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影响,石油价格肯定要上升来“纠偏”。所以,美元贬值也是石油涨价的重要原因。我们据美元对欧元、日元贬值(或者说欧元、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情况知道,对欧盟国家和日本来讲,因为他们的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所以这段时间的石油涨价,对于他们的影响要小于对美国的影响。或者说,欧盟用欧元折算的石油涨价倍数远小于用美元计算的石油涨价倍数。
欧日的情况也使我们想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使石油涨价对我国有何影响。具体说,如我国人民币也象欧日货币一样对美元升值,石油涨价对我国有何影响。
现时人民币基本是与美元挂钩(2006年对原来只有约3%的升值),所以石油涨价对我国的影响很大,用人民币计算的涨价倍数与美元计算的涨价倍数相同(我们以有最新年石油进口数量资料的2006年为例来讨论,而2006年时约3%的人民币升值忽略不计)。
如2006年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60美元的话,则相对2003年每桶涨了33美元,即涨了约1.2倍。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为计算方便,将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也定为1.45亿吨。每桶涨33美元,意味着每吨原油涨约247美元左右。这样,2006年进口原油要支付650多亿美元,约合5330亿元人民币(还是按1美元兑换8.2元人民币计算)。相对2003年要多支付约358亿美元,人民币计算要多花费2800多亿元。
如果我国在2006年前将人民币相对原来升值一倍,1美元兑换4.1元人民币,则2006年进口原油仍要支付650多亿美元,相对2003年仍要多支付约358亿美元。但因为人民币比2003年升值一倍,则以人民币计算仅支付2665亿元,比2003年只多花费约100亿元,而不是现时汇率要多支付的2800亿元。因此,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倍,理论上,每升汽油、柴油价格将比现在降一半。当然,考虑到我国原油不是全进口,以及提炼原油为汽油或柴油等因素,可能降不到一半,但肯定会比现在便宜许多。因此,人民币的汇率变化也将影响在我国的石油产品销售价格。
我记得,20多年前的经济时期,我国确定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2.4元人民币(有段时间甚至为1美元兑换1.9元多人民币),其后我国将人民币一路贬值到1美元兑换8.2元多。这使我国进口石油、铁矿石等所支付的人民币数量大增。或者换句话说,换回同样多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货物,所支付的、用人民币计价的衣帽等出口货物就需大增。反之,如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只需出口较少货物,就会换回同样多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货物。
据许多国际机构估算,不按汇率计算,按购买力计算,现时的1美元也只值2元多人民币(这与经济时期我国确定的汇率大致相同)。而我国现时将其定为1美元值7.5元多人民币。当然,我国这样确定汇率是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更便宜,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以增大出口。但这样的结果也有许多弊端:使进口原料和其它产品按人民币计算很昂贵(因为我国企业和人民购买进口产品要用人民币兑换美元或用人民币购买);并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以美元计价价格太便宜,国际上频频对我实施反倾销,要我们交反倾销税,造成额外经济损失;我出口产品以美元、欧元等计价价格太便宜,客观上使许多国家的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工人就业困难(这也是我国设在西班牙的鞋子仓库和商店被袭击、烧毁的重要原因);我国对西方国家出口大增,对美欧是大顺差,造成我国对西方市场较大依赖,美欧(尤其是美国)也看到这点,它们就要求我国在外交上付出代价,在外交上配合它们(例如在朝核、朝鲜导弹、伊朗等问题上),而我们则经常只能配合他们。对此,我们常把这种被迫屈从称之为“韬光养晦”。
当然人民币升值也有坏处。例如,人民币升值将使出口商品以美元计价变得昂贵,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将不那么大。另外,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庞大外汇储备贬值(用人民币计算)。而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使我国的庞大美元外汇储备大幅贬值,这是我国对人民币升值问题难以定夺的重要原因。而这就是我国以前将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的错误政策,带来的难以解决的后遗症。
地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问题一:世界上的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还能供人类用多久?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地球上的石油仅够三四十年,有专家则认为可使用一二百年。1998年6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真正的危机》的文章认为,今后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应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开始持续下降。虽然市场力量和石油生产技术的改进可能使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到21世纪,但是石油危机的到来可能比一般人的设想早得多。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这个增加数字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尽管地质勘探技术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储量明显减少,因为现有石油消费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到2003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面临石油危机。在本世纪内,世界主要靠丰富的低价石油推动了经济车轮的前进,如果石油枯竭,那么世界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中东报》认为,到19年底,开石油已达8070亿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动荡的70年代开的。根据一些保守的估计,石油储量不会超过8300亿桶。还有一些报告指出,世界石油总储量约达9950亿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费石油240亿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来越少,每年只有50亿桶。中东地区以外的石油储量正在下降。石油是有限的。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认识到必须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问题二:现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久?
多年来,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结论。多数专家认为,石油时代至少将持续两三个世纪。持悲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之势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后果。
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00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亿~8000亿桶石油(一吨约等于7桶),占当时探明储蓄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蓄量翻了一番。法国专家贾内西尼认为,就目前已积压的石油储蓄量,这个数字约为1万亿桶,够人类消费40~5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费速度计算)。除了这1万亿桶以外,有待发现的石油大约也有1万亿桶。这就是说,地下总共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问题三:全世界石油到底还能用多久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尽管最近有科学考察表明,这种能源在地球上依然在不断生成,例如在墨西哥湾、黑海等,但其生成的速度,不是以年计算,而是要用地质年代来计算,因此,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久?多年来,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结论。多数专家认为,石油时代至少将持续两三个世纪。持悲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之势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后果。 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的粗略估计:人类自13年至19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亿―8000亿桶石油,占当时探明储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量翻了一番。法国专家贾内西尼认为,“就目前已知的石油储量,这个数字约为1万亿桶,够人类消费36―4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费速度计算)”。除了这1万亿桶以外,有待发现的石油大约也有1万亿桶。这就是说,地下总共还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联合国国际能源局指出,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开到2020年不会有任何问题。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认为,就目前探明的储量来看,即使再开70年也不会到达底线。随着新油田的发现和勘探及开技术的提高,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吨与桶(小知识) 吨和桶均为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具体到石油而言,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桶或7.3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通常以1桶多少美元来计算。
这样可以么?
问题四:全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楼主:虽然石油在不断的被开,但是也不断的被发现;地球石油可开的年限,根据目前已经探明的,可供人类开时间不超过95年。但是我认为远远不是这个数字,因为地球70%海洋,海洋石油正在逐步开发,还有北极因为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北极储藏及其丰富,现在一些国家开始占据北极取得开权有: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 还有核能,还有海水里面的氢可以用来作为能源;现在我们国家准备2025登月,月亮上有丰富的氦三,仅仅需要几吨就足够我们全国的能源需求,石油是不会被光,只会被取代。 《汽车行业十二五规划》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即将正式推出,未来将受益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问题五:全球的石油还能开多少年 石油是不可再生,能开多久,取决于以下因素:
1、已经探明的储量:据世界能源会议统计,截止2013年,世界已探明可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天然气119万亿立方米。以目前的石油消耗速度,预计还可开40~60年;但是,石油勘探每年都会有新的发现,例如,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地质储量保持在大约15亿吨。
还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就是可储量。并不是所有储量都可以开,可储量一般最多占地质储量的30%。当然,还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带来开工艺的进步,原有的一些暂时不可开发的石油区块,会逐步被利用。
目前探明储量最高的是沙特,占世界总储量的18%;然后依次是委内瑞拉15%;加拿大12%;伊朗10%;伊拉克8%;科威特7%;阿联酋6.6%;俄罗斯4%;利比亚3%;尼日利亚2.5%;哈萨克斯坦2%;美国排在第13位占1.5%,我国排在第14位占1%。
2、日益增长的石油能源消耗:
以我国为例,2013年石油总消耗量为5亿吨,其中2.8亿吨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57%,天然气对外依存度38%;随着私家车总量的不断攀升,这个比例还在逐年提高。而且我国还有近1000万吨的高硫原油,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无法提炼,需要出口。
同时期,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0%,而到2015年,美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0万台;同时大力发展地热、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美国本土的石油仅在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中部有开,大部分油井封闭,仅做地质勘探。主要进口国是沙特和加拿大、委内瑞拉。
3、地球经过几十亿年孕育的液体能源储备,终会被人类耗尽。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特别是发展核聚变发电,是未来能源的主要方向,所以也不必担忧,科技在不断进步,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必将越来越高,化学能源也终将被淘汰!
问题六:全球的石油储量还可以用多少年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万亿桶石油大约60年就会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并未停滞,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这个增加数字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尽管地质勘探技术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储量明显减少,因为现有石油消费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不久的将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面临石油危机。 在本世纪内,世界主要靠丰富的低价石油推动了经济车轮的前进,如果石油枯竭那么世界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中东报》认为,到19年底,开石油已达8070亿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动荡的70年代开的。根据一些保守的估计,石油储量不会超过8300亿桶。还有一些报告指出,世界石油总储量约达9950亿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费石油240亿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来越少,每年只有50亿桶。中东地区以外的石油储量正在下降。石油是有限的。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不超过95年的时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认识到必须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问题七:地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久?
多年来,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结论。多数专家认为,石油时代至少将持续两三个世纪。持悲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石油匮乏之势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开发替代能源,将会出现悲剧性后果。
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00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亿~8000亿桶石油(一吨约等于7桶),占当时探明储蓄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蓄量翻了一番。法国专家贾内西尼认为,就目前已积压的石油储蓄量,这个数字约为1万亿桶,够人类消费40~5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费速度计算)。除了这1万亿桶以外,有待发现的石油大约也有1万亿桶。这就是说,地下总共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