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是哪家公司首先推出的

2.金融危机

3.比尔盖茨把所有的财富捐给基金会的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4.美国十大基金排名

5.1951年到1970年之间美国经济发什么了改变

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是哪家公司首先推出的

十年前美国基金价格_美国90年代基金收益率

指数基金(Index Fund),顾名思义就是以特定指数(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日经225指数等)为标的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以追踪标的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

世界上的第一只指数基金于1971年出现于美国,是富国银行(WELLS FARGO BANK)向机构投资者推出的指数基金产品。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应答时间:2021-10-2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金融危机

编辑本段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新特点: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 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1928年春,纽约股市开始繁荣,汲干了本可投向德国、拉丁美洲的信贷源泉,导致上述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萧条。中止发放海外信贷很可能加速海外经济衰退,后者又会反过来对导致这一切的国家发生影响。20世纪 90年代,伴随着国际游资的膨胀,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根据巴里·艾森格林和迈克尔·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现在随机挑出的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大大增强,往往爆发不久就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从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 “俄罗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由于多种危机传染机制需要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依靠资本项目的适度管制和金融服务市场低开放度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已经大大上升,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了新特点。

广义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非偶发性传染渠道、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前者指在危机爆发前的稳定期和危机期都同样存在的传染渠道;后者指仅出现于危机爆发后的传染渠道。由于第一类传染渠道源于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危机的传染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因此又称为“真实联系渠道”,或“基于基本面的传染”,主要包括贸易联系与竞争性贬值、政策调整、随机总需求流动性冲击等途径。偶发性传染与经济基本面无关,仅仅是投资者或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行为(特别是非理性行为)的结果,因而又有“真正的传染”、“纯粹的传染”之称,主要包括内生流动性冲击、多重均衡和唤醒效应、政治影响传染等途径。但这些传染机制往往是建立在贸易联系和“中心”国家对“边缘” 国家投资的基础之上,是因为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弃新兴市场资产而追逐母国优质资产所致。而就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言,贸易联系与外国对华投资机制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关键,反而是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危机传染途径,而且这样的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还会日趋提升。

贸易联系和外国对华投资传染机制重要性有限 :

美国次级按揭规模庞大,危机初起之时公布的2005~2006年间美国累计发放次级按揭统计数字是1.5万亿美元;且房地产业是本次美国经济景气期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近5年来美国新增GDP中有50%来自房地产业,居民消费增长的70%依赖于房地产增值的财富效应,次贷危机的发展与应对已经成为美国经济走势的决定因素之一。中美双边经贸规模庞大,按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美贸易额已达2627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035亿美元;2007年1~7月中美贸易额167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277亿美元。按照美方统计,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额已达3430亿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2878 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对华贸易额为1785.9亿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1480亿美元。许多人由此担心,如果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而发生衰退,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将因此蒙受重创。然而,在高度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下,尽管经济萧条在总体上将削弱一个发达国家的进口能力,但却将增加其对进口低档次廉价商品的需求;尽管我国近年来努力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依然以廉价商品为主,因此,发达国家经济萧条未必会减少我国对其出口,反而可能有所增进。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逐步滑入萧条,但我国对美出口却逐年增长,1999年为419.47亿美元,2000年为521.04亿美元,2002年已达 699.51亿美元,原因即在于此。

任何投资者都存在“本土偏好”,西方投资者通常将新兴市场投资视为边际投资,其主要功效不过是在主流投资收益率不高时加以补充而已。一旦西方母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提高利率从而削减新兴市场的投资收益优势),或是蒙受重大损失而需要重新配置资产,西方投资者就可能大规模抽回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易变性较高的组合投资,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直接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惊恐逃离的潜在冲击也不宜高估。对华外商直接投资中受此次危机冲击最大的当属并购基金开展的外资并购,原因是并购基金惯用杠杆收购手法,而次贷危机后海外银行等金融机构明显收紧了对并购基金的融资。但我国外资并购绝对规模并不很大,2006年我国批准外资并购项目约1300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不过14亿美元,占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数的2%左右。即使这条渠道的外资流入彻底停止,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无足轻重。

就组合投资而言,不可否认,根据美国等国的一些统计数据,尽管我国已经批准的 QFII投资额度尚未用满100亿美元上限,但仅仅美国统计的美国居民持有中国证券规模就是这个数字的数倍,表明确实有不少海外游资变相流入中国股市。据美国统计,截至 2005年12月13日,美国居民持有的中国大陆证券合计284.43亿美元,其中股票268. 88亿美元;持有的香港特区证券合计462.25亿美元,其中股票444.65亿美元。2006年,美国居民对外国股票的净购买为1063.47亿美元,其中后三个季度对中国大陆股票的净购买为46.11亿美元,对香港特区股票的净购买为119亿美元。根据新兴组合基金研究(EPFR)提供的资料,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末,投入中国股市的全球共同基金为 64亿美元,同期投入香港股市27亿美元,对亚洲区其他经济体则是净卖出18亿美元。但国际游资操纵引发发展中东道国资产市场崩盘的能力主要来自其作为“头羊”的号召力,在海外机构数次踏空中国股市之后,其作为“头羊”的号召力已经削弱不少,就目前而言,即使将变相内流的游资纳入考虑,以其规模也难以在抽逃之后引发股市大规模崩盘。

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作为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趋向上升 :

截至目前,中国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蒙受的最明显损失来自对外金融投资,主要是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此外还包括中国计划和已经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因这场危机股价下跌的损失。8月初,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份报告称,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按揭证券从559亿美元猛增至1075亿美元,占同期亚洲投资美国按揭证券总额的47.6%,市场传言其中相当部分为高风险的次级按揭证券,从而引起了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根据有关银行中报等公开信息,目前可以确认的中国金融机构损失仍然有限。截至 6月底,中国主要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和相关资产情况如下:

中国银行对美国次级按揭债券(MBS)的投资规模为89.65亿美元,占其证券投资总额的3.51%,其中AAA级次级债67.58亿美元,占75.38%;AA级19.45亿美元,占 21.7%;A级2.62亿美元,占2.92%。中国银行另持有与此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CDO) 6.82亿美元,占其证券投资总额的0.27%,其中AAA评级、AA评级分别占81.8%、 18.2%。中国银行对MBS、CDO分别计提了3.88亿元人民币、7.58亿元人民币未实现减值拨备,拨备比率为0.6%和14.6%。

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MBS)面值12.29亿美元,仅占其284亿美元外汇债券资产的4.3%,占总资产的0.0012%,且全部为第一留置权贷款支持债券,信用评级均在AA级以上,没有计提减值拨备。

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对美国次级按揭债券的投资额分别为10.6亿美元和300多万美元,评级也都在AA级以上。建设银行计提了0.18亿美元拨备,拨备比率为1.69%。

然而,上述数据不足以充分体现对外投资作为一种风险传染渠道的现实和潜在重要性。随着美国次级按揭违约情况恶化,以及形成“次级按揭违约情况恶化——房价下降”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上述损失数字可能增长。

更重要的是,中资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的损失预示着对外投资损失在涉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中重要性上升的趋势。我国对外资产已经发展到了庞大的规模,2006 年末即达16266亿美元,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但其结构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官方储备资产所占比例过高,2006年末储备资产占对外资产总额的66%,在以储备资产占比高著称的亚洲经济体中仅次于印度。优化我国对外资产结构的方向就是提高企业、居民资产所占比重,事实上我国也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中国民间对外资产一旦增长到足够规模,就将创造新的涉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途径:一方面,在国外发生危机时,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居民海外投资蒙受的损失可能在国内引发危机;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国内市场发生金融危机,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居民因而重新配置其资产,抽回海外投资,危机就有可能传染到海外。甚至如果国内经济繁荣而导致对外投资回流也可能在别国引起危机。

另外一条重要性日益突出的潜在危机传染渠道是通过海外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而发挥作用的。论者常常谈及此次美国次贷危机触发我国房地产市场危机的风险,但我国房地产市场与美国不太相同。由于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且透明度不足,我国固然存在类似美国次级按揭市场那样高估购房者支付能力的风险,但也有不少情况下存在相反的低估情况,危机的国际传染不太可能是直接因国内已购房者大面积违约而造成,风险更大的危机传染渠道是海外投资者冷淡中国房地产公司,从而导致其资金链断裂,进而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崩盘。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而成交量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房地产公司主要是依靠维持虚高价格和高价收购、囤积土地,制造上市圈钱题材,从而维持其现金流量。近年我国房地产企业纷纷奔赴海外上市,海外投资者也在包装炒作作用下忽视风险盲目追捧中国房地产股。次贷危机爆发后,海外投资者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危机,今年7月31日至8月17日,香港股市中国内地房地产股票跌幅普遍为同期恒生指数跌幅的两倍以上,方兴地产8月7日挂牌首日竟然跌破招股价的7.2%,与此前碧桂园等公司上市首日动辄比招股价上涨20%乃至超过30%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就揭示了这条危机传染渠道的潜在风险

编辑本段新世界性金融危机

未来两年将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为什么未来世界将出现新型的金融危机呢?这要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过去近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格局谈起。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 ,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外。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地区:一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仅经常账户出现了占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时财政赤字也日益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而且,这些国家还实行了与欧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无疑是写下了导致金融危机最佳的化学反应公式。

另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就是印度。虽然印度经济在过去3年内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宏观经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证券市场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

新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差异

这种金融危机同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形式是国际收支的危机,那时亚洲出现了大量到期的外债需要偿还,同时国际金融炒家纷纷挤兑,造成了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让本币大幅度贬值。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形式不见得以国际收支的短缺为标志,因为今天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量是比较高的,同时由于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从而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本币贬值,从而导致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为表象的,这和几年前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涨、资产价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个逆反的镜面图像。这一新型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很可能是波罗的楚游,从波罗的海三国可能传导至东欧各国,再传到南亚包括印度,之后再进一步传到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

资金流动不能盲目放开,财政政策须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一旦这样的金融危机发生,中国经济面临着怎么的挑战呢?可能的情况是,一部分

比尔盖茨把所有的财富捐给基金会的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真正的用意是避税,赚钱。

因为美国的慈善基金和中国的两个概念,美国的慈善基金是可以进行投资赚钱,只需要每年捐5%的钱。

2004年,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宣布,将给他的慈善基金会捐款33.5亿美元。此时,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有资产270亿美元,加上这笔33亿美元捐款,基金会的总资产将超过300亿美元,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扩展资料

1977年1月,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然后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市。在那儿,他找到了一份为罗伯茨编写程序的工作,工资标准是每小时10美元。MITS总部位于阿尔伯克基,盖茨也把微软总部设在此地。

1977年,盖茨秘书在进入微软办公大楼时,经常发现发现盖茨本人躺在地板上睡大觉。他这时仍然喜欢吃比萨饼,同时对手下要求非常严格,并经常与同事进行激烈争辩。盖茨当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说过的最愚蠢的想法。”

百度百科-比尔盖茨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下面分享美国十大基金排名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

美国基金业的十大基金具体排名及其名称为:

__宝盈集团: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资产管理。

__先锋基金:成立于1976年,总部位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开放式基金公司。

__富达投资: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

__普信集团:成立于1990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专门从事投资管理的公司。

__摩根资产管理: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__光辉资产管理: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专门从事投资管理的公司。

__普徕耶资本: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专门从事投资管理的公司。

__长城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中国,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全国性基金管理公司。

__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中国,是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__鹏华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中国,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

以上是按照资产总规模排名的美国基金业的十大基金。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包括哪些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包括:

1.景顺长城基金公司。

2.华夏基金公司。

3.富国基金公司。

4.广发基金公司。

5.易方达基金公司。

6.嘉实基金公司。

7.南方基金公司。

8.鹏华基金公司。

9.中邮创业基金公司。

10.银河基金公司。

以上基金公司都在美国十大基金排名中。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有哪些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如下:

1.景顺长城基金公司。

2.华夏基金公司。

3.广发基金公司。

4.富国基金公司。

5.嘉实基金公司。

6.南方基金公司。

7.易方达基金公司。

8.招商基金公司。

9.广发证券行业基金。

10.汇丰基金。

以上只是根据资产规模排名的前十只基金,这些基金的投资策略包括股票、债券、混合型基金等。排名可能会有所变化。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分析

美国基金业是全球最发达的基金业之一,以下是2023年美国十大基金排名的分析:

1.景顺长城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3万亿美元。

2.先锋基金: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1万亿美元。

3.富达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4.道富基金:是一家全球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9000亿美元。

5.摩根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8000亿美元。

6.美国银行基金:是一家全球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美元。

7.普信基金:是一家全球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

8.高盛基金:是一家全球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

9.光辉基金:是一家全球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美元。

10.摩根士丹利基金:是一家全球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

以上是2023年美国十大基金排名的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汇总

美国十大基金排名如下:

1.景顺长城基金公司。

2.华夏基金公司。

3.广发基金公司。

4.富国基金公司。

5.嘉实基金公司。

6.南方基金公司。

7.易方达基金公司。

8.招商基金公司。

9.广发证券行业基金。

10.汇添富基金公司。

以上基金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基金的排名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请参考官方发布的信息。

文章介绍就到这了。

1951年到1970年之间美国经济发什么了改变

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0%, 60年代为5.0%。 197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1.24倍,其增长的速度比受战争破坏严重的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法国为低,但比英国为高,也明显地高于美国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速度。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战时最高额的1945年是3552亿美元。战后略有下降,朝鲜战争爆发后重新上升,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28亿美元。此后连续上升,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达1883美元。 60年代上升得更快。从1961年到1969年,经济持续高涨。1965年的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9.9%。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增长了37.5%,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作为美国经济三大支柱的钢铁、汽车和建筑工业,战后仍然继续发展。整个50年代,汽车销售量年平均接近700万辆, 60年代则超过900万辆。 1940年和1970年之间,小汽车由2750万辆激增到9000万辆,由平均每五人一辆增至几乎每两人一辆。战后蓬勃兴起的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子、航空和宇航、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更为迅速。化学工业增长的重要原因是用化学方法加工和生产一整批新工业品——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药物、杀虫药剂等的结果。 30年代电子工业主要生产收音机和通信设备,其产值在1939年不过5亿美元。战时和战后技术革命的结果,使1969年电子工业的产值接近150亿美元。电视机的产量1947年是7000部,到1971年美国家庭拥有6300多万部黑白电视机和2700多万部彩色电视机,平均每两个家庭有三部电视机。电视台从1946年的10个增加到1969年的673个。 1954年,美国只有200部电子计算机,到1970年估计达10万部。电子计算机和工业数据处理设备的销售额连续20年创造新纪录, 1969年高达78亿美元。家庭、办公室和工厂消耗天然气的价值,由1940年的8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108亿美元。煤气公用事业成了庞大的工业,1969年资产达430亿美元以上,比1940年增加了八倍。 1970年,美国约有47条定期的国内、国际航空线,雇员30多万人,总收入达85亿美元。 1948年,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大关,到1968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雇员超过100万人,其中半数是工程师和科学家。 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第一次载人登上月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农业巨大繁荣的时期。农场人均净收入(按1960年美元计算)1940年为1714美元, 1946年上升到3677美元, 1970年达到4500美元。这个时期农业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5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从1940年的26.5万个增加到1969年的36.7万个。这类农场在二战开始时只占1/25,此时已占1/7。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950年,每个农民可供养15.5人,1960年增加到25.8人,1970年又增加到47.1人。1947~1970年间,美国农业人口减少了2/3,从占总人口比例的1/6降至1/20,而美国农畜产品却居世界首位, 1970年生产的玉米占全世界的43%,大豆占74%,动物油脂占57.2%。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输出国。

美国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也迅速扩大。 1946~1950年的年平均出口额是118.29亿美元,进口额是66.59亿美元,顺差51.7亿美元;1970年出口额增至432.24亿美元,进口额是399.516亿美元,顺差32.724亿美元。战后初期,美国出口贸易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但此后美国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1970年降为15.5%。 1971年美国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出急剧扩张。资本输出总额从1938年的115亿美元猛增到1970年的1555亿美元(其中私人直接投资占781亿美元)。 1960~1970年,美国仅从直接投资一项中就获得623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世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老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及一系列新工艺、新产品的涌现。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成本降低和产量增加。 30年代工业生产率只增加约20%, 1950~1970年则增加了94%。 30年代农业每人每小时生产量没有变动,但1940~1970年间增长率为430%。第二,国民经济军事化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扩大印度战争,使国家长期保持高额的军事开支,刺激了经济,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经济部门的增长。第三,政府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力量和国家的力量相结合,国家调节经济和实行一些社会经济改良,在一定时期中刺激了经济的增长,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发展。第四,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的增长,是同垄断资本利润迅速增长、投资的日益扩大分不开的。美国公司纳税后的利润1937年为52.8亿美元, 1947年为201.9亿美元, 1972年为546.2亿美元,是战前的十倍。利润的膨胀引起了投资的扩大。美国私人企业固定资本投资按1972年价格计算, 1951~1960年为597亿美元, 1961~1970年为928亿美元。投资增加使再生产不断扩大。此外,美国垄断资本通过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掠夺别国的原料和燃料,倾销过剩商品,转嫁经济危机,也是维持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维持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诸因素,在资本帝国主义制度下也含有深刻的内在矛盾性。国民经济军事化和信用膨胀支撑了工业的增长,但又削弱了工业进一步增长的基础,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引起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在这20年中先后出现了四次经济危机。 1953年3月~1954年4月的危机是50年代的第一次美国经济危机。 1957年3月~1958年4月的一次危机和1960年2月~1961年2月的一次危机,前后相距不到两年,是美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个周期。60年代扩大印度战争曾一度推迟了危机的爆发,出现了战后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周期,即1961~1969年持续高涨104个月,但危机终于在印支战争高潮的1969年10月爆发。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每次持续时间为8~1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8.1%~13.5%。经济危机常同财政状况恶化和美元危机交织在一起。早在1960年10月就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伦敦市场上美元贬值,黄金价格上涨。世界各地随之掀起一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美国借助英格兰银行的支持,才平息了浪潮,渡过了难关。到1970年7月,又爆发了一场新的更为严重的美元危机。这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02亿美元,只及流动外债(510亿美元)的1/5。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年底,被迫宣布美元贬值7.89%,即法定兑换率由1盎司黄金合35美元改为合38美元。即使在繁荣的60年代,美国失业人口尚在300万人上下,70年代后增加到400~500万人。企业开工率经常严重不足。

二、70年代的危机滞胀与80年代的发展

1973年12月至1975年4月,美国发生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一场世界性的危机,它从英国开始,后来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7.8%,全国失业人口达850万,失业率为8.9%。这场危机的一个特点是物价持续上涨。危机期间,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15.3%。

1975年上半年危机渡过高潮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出现了相对停滞的趋势,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西方经济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滞胀。

在滞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远比五六十年代慢,而且行程曲折,没有出现全面的经济高涨。国民生产总值在1976年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1971~1980年间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本投资缓慢。在生产设备大量过剩的情况下,经济复苏基本是靠消费性需求的增加,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高潮。而固定资本投资不振,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经济滞胀导致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 1978年,美国有全失业人口605万,远高于危机前的数字。另一严重问题是通货膨胀。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采用凯恩斯学说,实行膨胀性金融政策,放松银根,鼓励投资与消费,并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这一做法对防止危机、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到70年代,遇到低增长、高失业的形势,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达到7%左右。美元在金融市场上的霸主地位也日渐丧失。 1977年10月到1978年11月连续发生八次美元危机。 1979年又一次出现抢购黄金的浪潮。年初每盎司黄金兑换218美元,到1980年1月21日一度高达375美元。

1980年2月,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比1973~1975年那次危机下降的幅度小。但这次危机不是经历繁荣之后出现的,而是在滞胀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还是严重的。失业率上升到30年代大危机以来的最高峰,达到10.8%,失业人数达1200万以上。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危机持续了三年左右。

70年代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危机和滞胀之中,这是由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因素促成的。其一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上升,美国逐渐丧失了战后20年独霸世界市场的优势。 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9%,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 1970年下降到40.9%。1947年,美国出口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 1970年降到15.5%。在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中美国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从1965年起,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相继超过了从美国的进口。第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战后时期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某些新产品,生产量不断扩大,使市场逐渐达到饱和,如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而另一方面有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尚需要时间,还不能取代处于衰落中的传统工业,对这些“夕阳”工业进行新技术改造还需时日。这种新旧交替变化调整中所表现的“停滞”现象,是和传统的周期性危机有所不同的,它既是一种危险,但又是一种机遇,既有危机,又有转机。第三,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规律使美国资本向世界扩张,寻求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美国国外资产从1950年的544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1655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但国内的传统工业如汽车、钢铁等工业,由于工资高、利润低,资本家不愿投资进行更新改造,致使这些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削弱了传统工业的基础和竞争力。第四,第三世界联合开展维护资源的反霸斗争。从1973年起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展“石油战”,连续三次提价。 1950年原油价格每桶1.71美元, 1973年涨至5.11美元, 1981年10月达到34美元的高峰。“石油战”结束了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廉价石油资源时代,加剧了美国的能源危机。 1970年美国进口石油11.57亿桶,1977年上升到31.03亿桶,为消费量的46.4%。石油是工业和农业的动力,石油涨价导致整个物价的上涨。第五,是美元霸主地位的丧失。战后,美国凭借其绝对优势地位,创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从中得到许多好处。但到70年代美元一再贬值,多次发生危机,这不能不对经济滞胀发生影响。

然而, 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世界首位。按1972年美元价格计算, 197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750亿美元, 1980年为14,807亿美元,十年期间增长了37.7%。国民收入按当年美元计算, 1970年为7984亿美元, 1980年为21,214亿美元。

1983年,美国率先走出危机,经济回升很快,打破滞胀局面。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9%,是1951年以来美国的最高增长率。此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一直到1990年,经济连续八年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有所下降。从道·琼斯股票指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美国经济的改善。危机前的1972年,道·琼斯股票指数为1052,1982年降为776,1983年升为1287,超过危机前的指数。1987年突破2000,比1972年增长将近一倍。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806亿美元,比日本和西欧国家高出很多。美国经济的这种迅速发展,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强。

美国经济问题依然很多。财政赤字、内外债务和外贸逆差居高不下。里根政府作出巨大努力来削减赤字,虽取得一些成果,但1987年仍有1476亿美元的赤字。美国的国债则是有增无减,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在1975年还有顺差91亿美元,而此后则连年逆差。1980年为253亿美元,1988年增为1374亿美元。美国经济日益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

垄断资本统治的加强 五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企业合并运动。战前20年代有一次合并高潮, 1920~1929年大公司合并的企业约7000个, 1945~1954年大公司合并的企业仅为2929个,而在1965~1969年这五年就达8213个。 1947~1972年,最大的100家公司在全部制造业资产总额和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39.3%和23%上升到47.6%和33%。 1970年,最大的50家银行占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47.8%、存款总额的47.4%。过去的合并运动主要是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而这次混合性合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合并形式,即许多不属于同一行业或同一生产程序的企业,甚至是业务上毫不相关的企业之间进行合并。到1970年,这种混合性合并占全部合并企业数的87.8%,形成众多的经营多样化的联合企业。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原来主要经营电信业务和制造电信器材, 60年代以来合并了50多家与电信无关的公司,经营范围扩展到面包食品、人造纤维、住房建筑、旅馆酒吧、保险、投资基金、房地产、计算机、化学制品等。通用电气公司合并了众多企业后,产品达300种。从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公司加速合并大量国外企业,成为国际化垄断组织即跨国公司。到1972年,美国垄断组织已在国外拥有约8000家工业企业。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是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它的200多家子公司分布于60个国家, 1969年占该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占职工总数的72%, 1970年占销售总额的42%和纯利润的35%。

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剧,美国垄断财团,即金融资本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它们以所掌握的一批金融企业为核心,通过放款、互派董事、收购股票等方式,渗入工矿、交通运输、贸易等部门,操纵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洛克菲勒和摩根两个东部老财团,不仅在美国居于统治地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垄断财团。洛克菲勒财团靠石油起家,现拥有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公司,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财团的金融中心是大通曼哈顿银行,它打进、化学、电器、电子、航空、原子能、钢铁、橡胶、公用事业等部门,至少控制了20多家资产各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摩根财团的金融中心是摩根信托公司和银行家信托公司,它在美国基础工业及工业部门一直占有垄断地位,在钢铁、电器、电子、汽车、化学、有色金属等方面实力更为突出。 1970年,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控制的资产达3742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其他16个大财团资产的总和,超过了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四国金融垄断组织所控制的资产总额。在美国十大财团中,次于它们的有美洲银行财团、芝加哥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得克萨斯财团、杜邦财团和克利夫兰财团,还有为数众多的地方性财团如旧金山财团等。

垄断财团同国家政权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它们对美国政治生活的控制。美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都要反映大财团,首先是洛克菲勒和摩根两大财团的利益和要求。 50年代艾森豪威尔上台是摩根和洛克菲勒争夺妥协的结果,他的内阁是有名的“富豪内阁”。 1961年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上台,是洛克菲勒财团实力增强的反映。后来约翰逊和尼克松先后入主白宫,则有南部和西部财团崛起的背景。历届政府的部长及高级官员,大多是与垄断资本有密切关系的人。垄断组织和政府机构的人员互换达到很大的规模, 1967年7月到1971年12月,有1101名中高级军官转入私人军工企业任职,同时各军工垄断组织***有232人进入国防部。

美国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在经济上的结合空前紧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高度发展。美国政府推行广泛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保证垄断资本的利润,刺激生产的发展。一是政府增加采购和订货。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劳务的开支从1946年的275亿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1003亿美元,从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1%增加到占19.8%,大部分是用于军事采购。美国大财团垄断了大部分军事订货,这就保证了它们获得垄断高额利润。二是扩大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和工程。国家从保证再生产的条件出发,对投资大、周转时间长和利润率低的一些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等进行大量拨款。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国家占到投资总额的60%左右。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需要巨额资本,投资风险大,从一开始就由政府兴办。 1950~1971年,原子能工业建厂投资由21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 60年代后期,对宇航工业,国家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三是国家开支巨额的科研经费,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得新技术成果和巨额利润。仅军事研究发展费用就从1960年的66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25亿美元,其中95%以上落入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公司手中。研究取得成果,这些公司即可获得新产品的专利权,得到一笔新的订货,还可以将新技术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如果研究失败,费用则由政府报销。四是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信贷、金融和劳动等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影响再生产过程,应付经济危机,调节劳资关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高额利润。五是由国家与外国签订各种协定,成立各种经济组织以及通过美援,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私人资本和商品输出,占据有利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帮助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加强对外经济扩张。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垄断倾向和竞争机制也在强化。当代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中小企业并存,需要更能适应产业结构更新、易于满足多样化消费的中小企业。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要求美国保持生产力发展的活力。因此,美国在战后一直坚持1890年和1914年制定的反垄断法,禁止有组织的反竞争安排,不允许任何一个企业或财团垄断某部门的全部生产或销售。 1950年,又通过塞勒—凯维弗尔反合并法,禁止相互竞争的企业合并。 1970年通过反托拉斯法修正案,规定因他人违背反托拉斯法而受害的个人和企业可以提出上诉,法院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应受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