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溶剂可用在清洁剂中?最好是低毒、高效、环保的

2.可以使橡胶冷缩的化学物质

3.常用的油压机液压油添加剂有哪几种

4.为什么要进行密封与润滑

5.机油和抗磨油是一样吗

6.O型圈优缺点及其使用范围

7.为什么会出现油缸活塞杆变色?

有哪些溶剂可用在清洁剂中?最好是低毒、高效、环保的

抗磨液压油的进口品牌是哪个好_山东薄膜抗磨液压油价位

常用有机溶剂分类

第一类溶剂

是指已知可以致癌并被强烈怀疑对人和环境有害的溶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这类溶剂。如果在生产治疗价值较大的药品时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这类溶剂,除非能证明其合理性,残留量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如:

苯(2ppm)、四氯化碳(4ppm)、1,2-二氯乙烷(5ppm)、1,1-二氯乙烷(8ppm)、1,1,1-三氯乙烷(1500ppm)。

第二类溶剂

是指无基因毒性但有动物致癌性的溶剂。按每日用药10克计算的每日允许接触量如下:

2-甲氧基乙醇(50ppm)、氯仿(60ppm)、1,1,2-三氯乙烯(80ppm)、1,2-二甲氧基乙烷(100ppm)、1,2,3,4-四氢化萘(100ppm)、2-乙氧基乙醇(160ppm)、环丁砜(160ppm)、嘧啶(200ppm)、甲酰胺(220ppm)、正己烷(290ppm)、氯苯(360ppm)、二氧杂环己烷(380ppm)、乙腈(410ppm)、二氯甲烷(600ppm)、乙烯基乙二醇(620ppm)、N,N-二甲基甲酰胺(880ppm)、甲苯(890ppm)、N,N-二甲基乙酰胺(1090ppm)、甲基环己烷(1180ppm)、1,2-二氯乙烯(1870ppm)、二甲苯(2170ppm)、甲醇(3000ppm)、环己烷(3880ppm)、N-甲基吡咯烷酮(4840ppm)、。

第三类溶剂

是指对人体低毒的溶剂。急性或短期研究显示,这些溶剂毒性较低,基因毒性研究结果呈阴性,但尚无这些溶剂的长期毒性或致癌性的数据。在无需论证的情况下,残留溶剂的量不高于0.5%是可接受的,但高于此值则须证明其合理性。这类溶剂包括:

戊烷、甲酸、乙酸、、丙酮、苯甲醚、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戊醇、乙酸丁酯、三丁甲基、乙酸异丙酯、甲乙酮、二甲亚砜、异丙基苯、乙酸乙酯、甲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甲酯、3-甲基-1-丁醇、甲基异丁酮、2-甲基-1-丙醇、乙酸丙酯。

除上述这三类溶剂外,在药物、辅料和药品生产过程中还常用其他溶剂,如1,1-二乙氧基丙烷、1,1-二甲氧基甲烷、2,2-二甲氧基丙烷、异辛烷、异丙醚、甲基异丙酮、甲基四氢呋喃、石油醚、三氯乙酸、三氟乙酸。这些溶剂尚无基于每日允许剂量的毒理学资料,如需在生产中使用这些溶剂,必须证明其合理性。

资料来源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

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

溶剂名称 沸点(101.3kPa) 溶解性 毒性

液氨 -33.35℃ 特殊溶解性:能溶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剧毒性、腐蚀性

液态二氧化硫 -10.08 溶解胺、醚、醇苯酚、有机酸、芳香烃、溴、二硫化碳,多数饱和烃不溶 剧毒

甲胺 -6.3 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醇、醚、酮、氯仿、乙酸乙酯 中等毒性,易燃

二甲胺 7.4 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 强烈刺激性

石油醚 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 与低级烷相似

34.6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

戊烷 36.1 与乙醇、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性

二氯甲烷 39.75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麻醉性强

二硫化碳 46.23 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强刺激性

溶剂石油脑 与乙醇、丙酮、戊醇混溶 较其他石油系溶剂大

丙酮 56.12 与水、醇、醚、烃混溶 低毒,类乙醇,但较大

1,1-二氯乙烷 57.28 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局部刺激性

氯仿 61.15 与乙醇、、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 中等毒性,强麻醉性

甲醇 64.5 与水、、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 中等毒性,麻醉性,

四氢呋喃 66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 吸入微毒,经口低毒

己烷 68.7 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 低毒。麻醉性,刺激性

三氟代乙酸 71.78 与水,乙醇,,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

1,1,1-三氯乙烷 74.0 与丙酮、、甲醇、、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类溶剂

四氯化碳 76.75 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 氯代甲烷中,毒性最强

乙酸乙酯 77.112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 低毒,麻醉性

乙醇 78.3 与水、、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 微毒类,麻醉性

丁酮 79.64 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毒性强于丙酮

苯 80.10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 强烈毒性

环己烷 80.72 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 低毒,中枢抑制作用

乙睛 81.60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 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

异丙醇 82.40 与乙醇、、氯仿、水混溶 微毒,类似乙醇

1,2-二氯乙烷 83.48 与乙醇、、氯仿、四氯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高毒性、致癌

乙二醇二甲醚 85.2 溶于水,与醇、醚、酮、酯、烃、氯代烃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能溶解各种树脂,还是二氧化硫、氯代甲烷、乙烯等气体的优良溶剂 吸入和经口低毒

三氯乙烯 87.19 不溶于水,与乙醇.、丙酮、苯、乙酸乙酯、脂肪族氯代烃、汽油混溶 有机有毒品

三乙胺 89.6 水:18.7以下混溶,以上微溶。易溶于氯仿、丙酮,溶于乙醇、 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

丙睛 97.35 溶解醇、醚、DMF、乙二胺等有机物,与多种金属盐形成加成有机物 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

庚烷 98.4 与己烷类似 低毒,刺激性、麻醉性

水 100 略 略

硝基甲烷 101.2 与醇、醚、四氯化碳、DMF、等混溶 麻醉性,刺激性

1,4-二氧六环 101.32 能与水及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仍溶解能力很强 微毒,强于2~3倍

甲苯 110.63 不溶于水,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冰醋酸、苯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类,麻醉作用

硝基乙烷 114.0 与醇、醚、氯仿混溶,溶解多种树脂和纤维素衍生物 局部刺激性较强

吡啶 115.3 与水、醇、醚、石油醚、苯、油类混溶。能溶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低毒,皮肤黏膜刺激性

4-甲基-2-戊酮 115.9 能与乙醇、、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和动植物油相混溶 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

乙二胺 117.26 溶于水、乙醇、苯和,微溶于庚烷 刺激皮肤、眼睛

丁醇 117.7 与醇、醚、苯混溶 低毒,大于乙醇3倍

乙酸 118.1 与水、乙醇、、四氯化碳混溶,不溶于二硫化碳及C12以上高级脂肪烃 低毒,浓溶液毒性强

乙二醇一甲醚 124.6 与水、醛、醚、苯、乙二醇、丙酮、四氯化碳、DMF等混溶 低毒类

辛烷 125.67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醚、丙酮、石油醚、苯、氯仿、汽油混溶 低毒性,麻醉性

乙酸丁酯 126.11 优良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还可以用做萃取剂 一般条件毒性不大

吗啉 128.94 溶解能力强,超过二氧六环、苯、和吡啶,与水混溶,溶解丙酮、苯、、甲醇、乙醇、乙二醇、2-己酮、蓖麻油、松节油、松脂等 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

氯苯 131.69 能与醇、醚、脂肪烃、芳香烃、和有机氯化物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

乙二醇一 135.6 与乙二醇一甲醚相似,但是极性小,与水、醇、醚、四氯化碳、丙酮混溶 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

对二甲苯 138.35 不溶于水,与醇、醚和其他有机溶剂混溶 一级易燃液体

二甲苯 138.5~141.5 不溶于水,与乙醇、、苯、烃等有机溶剂混溶,乙二醇、甲醇、2-氯乙醇等极性溶剂部分溶解 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

间二甲苯 139.10 不溶于水,与醇、醚、氯仿混溶,室温下溶解乙睛、DMF等 一级易燃液体

醋酸酐 140.0

邻二甲苯 144.41 不溶于水,与乙醇、、氯仿等混溶 一级易燃液体

N,N-二甲基甲酰胺 153.0 与水、醇、醚、酮、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等混溶,溶解能力强 低毒

环己酮 155.65 与甲醇、乙醇、苯、丙酮、己烷、、硝基苯、石油脑、二甲苯、乙二醇、乙酸异戊酯、二乙胺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

环己醇 161 与醇、醚、二硫化碳、丙酮、氯仿、苯、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混溶 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

N,N-二甲基乙酰胺 166.1 溶解不饱和脂肪烃,与水、醚、酯、酮、芳香族化合物混溶 微毒类

糠醛 161.8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混溶,部分溶解低沸点脂肪烃,无机物一般不溶 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

N-甲基甲酰胺 180~185 与苯混溶,溶于水和醇,不溶于醚 一级易燃液体

苯酚(石炭酸) 181.2 溶于乙醇、、乙酸、甘油、氯仿、二硫化碳和苯等,难溶于烃类溶剂,65.3℃以上与水混溶,65.3℃以下分层 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

1,2-丙二醇 187.3 与水、乙醇、、氯仿、丙酮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吸湿,不宜静注

二甲亚砜 189.0 与水、甲醇、乙醇、乙二醇、甘油、乙醛、丙酮乙酸乙酯吡啶、芳烃混溶 微毒,对眼有刺激性

邻甲酚 190.95 微溶于水,能与乙醇、、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 参照甲酚

N,N-二甲基苯胺 193 微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与醇、醚、氯仿、苯等混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

乙二醇 197.85 与水、乙醇、丙酮、乙酸、甘油、吡啶混溶,与氯仿、、苯、二硫化碳等男溶,对烃类、卤代烃不溶,溶解食盐、氯化锌等无机物 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

对甲酚 201.88 参照甲酚 参照甲酚

N-甲基吡咯烷酮 202 与水混溶,除低级脂肪烃可以溶解大多无机,有机物,极性气体,高分子化合物 毒性低,不可内服

间甲酚 202.7 参照甲酚 与甲酚相似,参照甲酚

苄醇 205.45 与乙醇、、氯仿混溶,20℃在水中溶解3.8%(wt) 低毒,黏膜刺激性

甲酚 210 微溶于水,能于乙醇、、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 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

甲酰胺 210.5 与水、醇、乙二醇、丙酮、乙酸、二氧六环、甘油、苯酚混溶,几乎不溶于脂肪烃、芳香烃、醚、卤代烃、氯苯、硝基苯等 皮肤、黏膜刺激性、惊皮肤吸收

硝基苯 210.9 几乎不溶于水,与醇、醚、苯等有机物混溶,对有机物溶解能力强 剧毒,可经皮肤吸收

乙酰胺 221.15 溶于水、醇、吡啶、氯仿、甘油、热苯、丁酮、丁醇、苄醇,微溶于 毒性较低

六甲基磷酸三酰胺 233(HMTA) 与水混溶,与氯仿络合,溶于醇、醚、酯、苯、酮、烃、卤代烃等 较大毒性

喹啉 237.10 溶于热水、稀酸、乙醇、、丙酮、苯、氯仿、二硫化碳等 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

乙二醇碳酸酯 238 与热水,醇,苯,醚,乙酸乙酯,乙酸混溶,干燥醚,四氯化碳,石油醚,CCl4中不溶 毒性低

二甘醇 244.8 与水、乙醇、乙二醇、丙酮、氯仿、糠醛混溶,与、四氯化碳等不混溶 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

丁二睛 267 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微溶于二硫化碳、己烷 中等毒性

环丁砜 287.3 几乎能与所有有机溶剂混溶,除脂肪烃外能溶解大多数有机物

甘油 290.0 与水、乙醇混溶,不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食用对人体无毒

资料来源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可以使橡胶冷缩的化学物质

这是橡胶的详细信息!

不同的橡胶搭配配合剂应适当参照基础配方,如下;

橡胶 主胶 氧化锌 硬脂酯 防老剂 促进剂 硫磺 碳黑 氧化镁 碳黑比表面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NR(天然胶) 100 5 2 (PBN 1) (DM 1) 2.5

2 SBR(丁苯松香) 100 3 1 (NS 1) 1.75 (炉法50)

3. CR(氯丁) 100 5 0.5 (D2) (NA-22 0.35) (SRF29) 4

4. IIR(丁基) 100 5 3 TMTD 1 1.75 (HAF50)

5. NBR(丁睛) 100 5 1 DM 1 1.5 (瓦斯40)

6. BR(顺丁) 100 3 2 (103油15) NS0.9 1.5 (HAF60)

7. IR(异戊) 100 5 2 NS0.7 2.25 (HAF35)

8. EPDM(三元乙丙 ) 100 5 1 (环烷油15) M0.5TMTD1.5 1.5 (HAF50)

9. CSM(氯磺化聚乙烯)100 黑SRK40一氧化铅25DM0.5DPPT 2白氧化镁4DPPT2 季戊四醇3

10. CIIR(氯化丁基) 100 3 1 DM2TMTD1 (HAF50)2

11. PSR(聚硫) 100 10 0.5 DM0.3DPD0.1 (SRK60)

12. ACM(丙烯酸酯) 100 FEF60硬脂酯钾0.75防RD1硬脂酸钠1.75硫磺 0.25

13. PUR(聚氨酯) 100 古马隆15M1 DM4促进剂Caytur4 0.35硫磺0.75硬脂酸镉0.5HAF30

14. CO(氯醇) 100硬 脂酸铅2 FEF30 铅丹1.5 防老剂 NBC2 促进剂NA-22 1.2

15. FKM(氟橡胶) 100中裂子热裂炭点((MT)20氧化镁15硫化剂Diak3* 3.0。

16. Q(硅橡胶) 100 硫化剂BOP ,气相法,结构控制剂。

三.促进剂的互换关系,

DM 1 ==》CZ 0.5-0.61

DM 1 ==》M 0.52-0.8

DM 1 ==》NOBS 0.63-0.69

DM 1 ==》TMTD 0.08-0.10

NOBS 1 ==》DM 1.43-1.6

NOBS 1 ==》TMTD 0.1

NOBS 1 ==》M 0.7-0.75

CZ 1 ==》NOBS 1.2-1.3

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当这种橡胶树的表皮被割开时,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称为胶乳,胶乳经凝聚、洗涤、成型、干燥即得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制得的,采用不同的原料(单体)可以合成出不同种类的橡胶。1900年~1910年化学家C.D.哈里斯(Harris)测定了天然橡胶的结构是异戊二烯的高聚物,这就为人工合成橡胶开辟了途径。1910年俄国化学家SV列别捷夫(Lebedev,1874—1934)以金属钠为引发剂使1,3—丁二烯聚合成丁钠橡胶,以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合成橡胶品种,如顺丁橡胶、氯丁橡胶、丁苯橡胶等等。合成橡胶的产量已大大超过天然橡胶,其中产量最大的是丁苯橡胶。

通用橡胶

是指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橡胶使用的胶种,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等,主要用于制造轮胎和一般工业橡胶制品。通用橡胶的需求量大,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

丁苯橡胶

丁苯橡胶[1]是由丁二烯和苯乙烯共聚制得的,是产量最大的通用合成橡胶,有乳聚丁苯橡胶 、溶聚丁苯橡胶 和热塑性橡胶( SBS )。

顺丁橡胶

是丁二烯经溶液聚合制得的,顺丁橡胶具有特别优异的耐寒性、耐磨性和弹性,还具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顺丁橡胶绝大部分用于生产轮胎,少部分用于制造耐寒制品、缓冲材料以及胶带、胶鞋等。顺丁橡胶的缺点是抗撕裂性能交差,抗湿滑性能不好。

异戊橡胶

异戊橡胶是聚异戊二烯橡胶的简称,采用溶液聚合法生产。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优良的耐热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异戊橡胶生胶(未加工前)强度显著低于天然橡胶,但质量均一性、加工性能等优于天然橡胶。异戊橡胶可以代替天然橡胶制造载重轮胎和越野轮胎还可以用于生产各种橡胶制品。

乙丙橡胶

乙丙橡胶以乙烯和丙烯为主要原料合成,耐老化、电绝缘性能和耐臭氧性能突出。乙丙橡胶可大量充油和填充碳黑,制品价格较低,乙丙橡胶化学稳定性好,耐磨性、弹性、耐油性和丁苯橡胶接近。乙丙橡胶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作为轮胎胎侧、胶条和内胎以及汽车的零部件,还可以作电线、电缆包皮及高压、超高压绝缘材料。还可制造胶鞋、卫生用品等浅色制品。

氯丁橡胶

它是以氯丁二烯为主要原料,通过均聚或少量其它单体共聚而成的。如抗张强度高,耐热、耐光、耐老化性能优良,耐油性能均优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具有较强的耐燃性和优异的抗延燃性,其化学稳定性较高,耐水性良好。氯丁橡胶的缺点是电绝缘性能,耐寒性能较差,生胶在贮存时不稳定。氯丁橡胶用途广泛,如用来制作运输皮带和传动带, 电线、电缆的包皮材料,制造耐油胶管、垫圈以及耐化学腐蚀的设备衬里。

[编辑本段]橡胶

橡胶(Rubber):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聚合物材料。在室温下富有弹性,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能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橡胶属于完全无定型聚合物,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低, 分子量往往很大,大于几十万。

橡胶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天然橡胶就是由三叶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干燥后而制得。1770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橡胶可用来擦去铅笔字迹,当时将这种用途的材料称为rubber,此词一直沿用至今。橡胶的分子链可以交联,交联后的橡胶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具有迅速复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橡胶是橡胶工业的基本原料,广泛用于制造轮胎、胶管、胶带、电缆及其他各种橡胶制品。

[编辑本段]种类

橡胶按原料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按形态分为块状生胶、乳胶、液体橡胶和粉末橡胶。乳胶为橡胶的胶体状水分散体;液体橡胶为橡胶的低聚物,未硫化前一般为粘稠的液体;粉末橡胶是将乳胶加工成粉末状,以利配料和加工制作。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热塑性橡胶,无需化学硫化,而采用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成形。橡胶按使用又分为通用型和特种型两类。

[编辑本段]结构

线型结构:未硫化橡胶的普遍结构。由于分子量很大,无外力作用下,呈细团状。当外力作用,撤除外力,细团的纠缠度发生变化,分子链发生反弹,产生强烈的复原倾向,这便是橡胶高弹性的由来。

支链结构:橡胶大分子链的支链的聚集,形成凝胶。凝胶对橡胶的性能和加工都不利。在炼胶时,各种配合剂往往进步了凝胶区,形成局部空白,形成不了补强和交联,成为产品的薄弱部位。

交联结构:线型分子通过一些原子或原子团的架桥而彼此连接起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随着硫化历程的进行,这种结构不断加强。这样,链段的自由活动能力下降,可塑性和伸长率下降,强度,弹性和硬度上升,压缩永久变形和溶胀度下降。

[编辑本段]用途

用型橡胶的综合性能较好,应用广泛。主要有:①天然橡胶。从三叶橡胶树的乳胶制得,基本化学成分为顺- 聚异戊二烯。弹性好,强度高,综合性能好。②异戊橡胶。全名为顺-1,4-聚异戊二烯橡胶,由异戊二烯制得的高顺式合成橡胶,因其结构和性能与天然橡胶近似,故又称合成天然橡胶。③丁苯橡胶。简称SBR,由丁二烯和苯乙烯共聚制得。按生产方法分为乳液聚合丁苯橡胶和溶液聚合丁苯橡胶。其综合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好。④顺丁橡胶。全名为顺式-1,4-聚丁二烯橡胶,简称BR,由丁二烯聚合制得。与其他通用型橡胶比,硫化后的顺丁橡胶的耐寒性、耐磨性和弹性特别优异,动负荷下发热少,耐老化性能好,易与天然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等并用。

特种型橡胶指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橡胶。主要有:①氯丁橡胶。简称CR,由氯丁二烯聚合制得。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耐油、耐燃、耐氧化和耐臭氧。但其密度较大,常温下易结晶变硬,贮存性不好,耐寒性差。②丁腈橡胶。简称NBR,由丁二烯和丙烯腈共聚制得。耐油、耐老化性能好 ,可在120℃的空气中或在150℃的油中长期使用。此外,还具有耐水性、气密性及优良的粘结性能。③硅橡胶。主链由硅氧原子交替组成,在硅原子上带有有机基团。耐高低温 ,耐臭氧,电绝缘性好。④氟橡胶。分子结构中含有氟原子的合成橡胶。通常以共聚物中含氟单元的氟原子数目来表示 ,如氟橡胶23,是偏二氟乙烯同三氟氯乙烯的共聚物。氟橡胶耐高温、耐油、耐化学腐蚀。⑤聚硫橡胶。由二卤代烷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多硫化物缩聚而成。有优异的耐油和耐溶剂性,但强度不高,耐老化性、加工性不好,有臭味,多与丁腈橡胶并用。此外,还有聚氨酯橡胶、氯醇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等。

[编辑本段]橡胶加工

本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或挤出、成型和硫化等基本工序,每个工序针对制品有不同的要求,分别配合以若干辅助操作。为了能将各种所需的配合剂加入橡胶中,生胶首先需经过塑炼提高其塑性;然后通过混炼将炭黑及各种橡胶助剂与橡胶均匀混合成胶料;胶料经过压出制成一定形状坯料;再使其与经过压延挂胶或涂胶的纺织材料(或与金属材料)组合在一起成型为半成品;最后经过硫化又将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制成高弹性的最终产品。

[编辑本段]天然橡胶的规格划分

天然橡胶可分为标准胶(又称颗粒胶)、烟胶片、浓缩胶、白绉胶片、浅色胶片、胶清橡胶和风干胶片等,最常用的是标准胶和烟胶片。标准胶分为一级(SCR5)、二级(SCR10)、三级(SCR20)、四级(SCR50)四个等级,烟胶分成1~5号烟胶片(RSS1~RSS5)五个等级。

标准胶:标准橡胶主要分为5号胶,10号胶和20号胶.5号胶为一级胶,是最好的胶,其所含杂质为0.05%;10号胶为二级胶,其所含杂质为 0.10 %;20号胶为三级胶,其所含杂质为0.20 %.不同型号的胶用途也不一样:5号胶一般用于制作轮胎内胎;10号胶和20号胶一般用于制作轮胎外胎.

烟胶片:即用燃烧椰子壳所发生的烟和热对压去水分的天然胶片进行熏烤后所得的胶片。烟熏的目的是为了使胶片干燥并注入防氧化及防腐的甲酚物质。烟胶片属于初级形状的天然橡胶

浓缩胶:可作粘结材料。

绉胶片:

特一级薄白绉胶片

所交货物必须是色泽极白而且均匀、干燥、坚实的橡胶。

不允许有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变色、酸臭味、灰尘、屑点、砂砾或其他外来物质、油污或其他污迹、氧化或过热的迹象。

一级薄白绉胶片

所交货物必须是色泽白、干燥、坚实的橡胶。允许有极轻微的色泽深浅的差异。

不允许有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变色、酸臭味、灰尘、屑点、砂砾或其他外来物质、油污或其他污迹、氧化或过热的迹象。

特一级薄浅色绉胶片

所交货物必须是色泽很浅而且均匀、干燥、坚实的橡胶。

不允许有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变色、酸臭味、灰尘、屑点、砂砾或其他外来物质、油污或其他污迹、氧化或过热的迹象。

一级薄浅色绉胶片

所交货物必须是色泽浅、干燥、坚实的橡胶。允许有极轻微的色泽深浅的差异。

不允许有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变色、酸臭味、灰尘、屑点、砂砾或其他外来物质、油污或其他污迹、氧化或过热的迹象。

二级薄浅色绉胶片

所交货物必须是干燥、坚实的橡胶。色泽略深于一级薄浅色绉胶片。允许有轻微的色泽深浅的差异。

允许有样本所示程度的带有斑迹和条痕的橡胶。但在被检验的胶包中,这种胶包的个数不得超过检验胶包数的10%。

除上述可允许者外,不允许有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变色、灰尘、屑点、砂砾或其他外来物质、油污或其他污迹、氧化或过热的迹象。

三级薄浅色绉胶片

所交货物必须是色泽淡黄、干燥、坚实的橡胶。允许有色泽深浅的差异。

允许有样本所示程度的带有斑迹和条痕的橡胶。但在被检验的胶包中,这种胶包的个数不得超过检验胶包数的20%。

[编辑本段]橡胶材质明优缺点经常用途

天然橡胶 NR

(Natural Rubber) 由橡胶树采集胶乳制成,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很高的弹性、扯断强度及伸长率.在空气中易老化,遇热变粘,在矿物油或汽油中易膨胀和溶解,耐碱但不耐强酸. 优点:弹性好,耐酸碱。缺点:不耐候,不耐油(可耐植物油) 是制作胶带、胶管、胶鞋的原料,并适用于制作减震零件、在汽车刹车油、乙醇等带氢氧根的液体中使用的制品。

丁苯胶 SBR

(Styrene Butadiene Copolymer) 丁二烯与苯乙烯之共聚合物,与天然胶比较,品质均匀,异物少,具有更好耐磨性及耐老化性,但机械强度则较弱,可与天然胶掺合使用。 优点:低成本的非抗油性材质,良好的抗水性,硬度70 以下具良好弹力,高硬度时具较差的压缩性,缺点: 不建议使用强酸、臭氧、油类、油酯和脂肪及大部份的碳氢化合物之中。 广泛用于轮胎业、鞋业、布业及输送带行业等。

丁基橡胶 IIR

(Butyl Rubber) 为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聚合而成,因甲基的立体障碍分子的运动比其他聚合物少,故气体透过性较少,对热、日光、臭氧之抵抗性大,电器绝缘性佳;对极性容剂抵抗大,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54-110 ℃. 优点:对大部份一般气体具不渗透性,对阳光及臭气具良好的抵抗性可暴露于动物或植物油或是可气化的化学物中。缺点:不建议与石油溶剂,胶煤油和芳氢同时使用 用于汽车轮胎的内胎、皮包、橡胶膏纸、窗框橡胶、蒸汽软管、耐热输送带等

氢化丁晴胶HNBR

(Hydrogenate Nitrile) 氢化丁晴胶为丁晴胶中经由氢化后去除部份双链,经氢化后其耐温性、耐候性比一般丁晴橡胶提高很多,耐油性与一般丁晴胶相近。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25~150 ℃。 优点:较丁晴胶拥有较佳的抗磨性,具极佳的抗蚀、抗张、抗撕和压缩性的特性

在臭氧等大气状况下具良好的抵抗性,一般适用于洗衣或洗碗的清洗剂中.缺点:不建议使用于醇类,酯类或是芳香族的溶液之中 空调制冷业,广泛用于环保冷媒 R134a 系统中的密封件。

汽车发动机系统密封件。

乙丙胶EPDM(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 由乙烯及丙烯共聚合而成,因此耐热性、耐老化性、耐臭氧性、安定性均非常优秀,但无法硫磺加硫.为解决此问题,在EP主链上导入少量有双链之第三成份而可加硫即成EPDM,一般使用温度为-50~150 ℃.对极性溶剂如醇、酮等抵抗性极佳 优点: 具良好抗候性及抗臭氧性, 具极佳的抗水性及抗化字物 ,可使用醇类及酮类, 耐高温蒸气,对气体具良好的不渗透性。缺点:不建议用于食品用途或是暴露于芳香氢之中。 高温水蒸汽环境之密封件卫浴设备密封件或零件。制动(刹车)系统中的橡胶零件。散热器 ( 汽车水箱 ) 中的密封件。

丁晴胶 NBR

(Nitrile Rubber) 由丙烯睛与丁二烯共聚合而成,丙烯睛含量由 18%~50% ,丙烯睛含量越高,对石化油品碳氢燃料油之抵抗性愈好,但低温性能则变差,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25~100 ℃。丁晴胶为目前油封及 O 型圈最常用之橡胶之一 优点:具良好的抗油,抗水,抗溶剂及抗高压油的特性

具良好的压缩性,抗磨及伸长力。

缺点:不适合用于极性溶剂之中,例如酮类、臭氧、硝基烃,MEK 和氯仿. ?用于制作燃油箱、润滑油箱以及在石油系液压油、汽油、水、硅油、二酯系润滑油等流体介质中使用的橡胶零件,特别是密封零件.可说是目前用途最广、成本最低的橡胶密封件

氯丁胶CR

(Neoprene 、 Polychloroprene) 由氯丁烯单体聚合而成.硫化后的橡胶弹性耐磨性好,不怕阳光的直接照射,有特别好的耐候性能,不怕激烈的扭曲,不怕制冷剂,,耐稀酸、耐硅酯系润滑油,但不耐磷酸酯系液压油.在低温时易结晶、硬化,贮存稳定性差,在苯胺点低的矿物油中膨胀量大.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50~150 ℃. 优点:弹性良好及具良好的压缩变形,配方内不含硫磺因此非常容易来制作.具抗动物及植物油的特性,不会因中性化学物,脂肪、油脂、多种油品,溶剂而影响物性,具防燃特性

缺点: 不建议使用强酸、硝基烃、酯类、氯仿及酮类的化学物之中 耐 R12 制冷剂的密封件,家电用品上的橡胶零件或密封件。适合用来制作各种直接接触大气、阳光、臭氧的零件。适用于各种耐燃、耐化学腐蚀的橡胶品。

合成橡胶的组成

合成橡胶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以二烯烃和烯烃为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

橡胶的高分子已经突破了单体聚合的工艺,目前世界领先的橡胶工厂已经开始运用更加强度的橡胶,用超高分子聚集而成,而且成本相当的低的,

[编辑本段]橡胶行业发展情况

橡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医用等轻工橡胶产品,而且向采掘、交通、建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新兴产业提供各种橡胶制生产设备或橡胶部件。可见,橡胶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后向产业十分广阔。

近几年来,橡胶行业得到不少发展,已有细分行业稳中有升,新生橡胶细分行业则飞速发展,但同时,橡胶行业也还存在环境、资源、灾害、创新等问题。

2004年,全国天然橡胶种植总面积69.62万公顷,开割面积45.19万公顷,干胶产量57.33万吨。其中农垦橡胶种植面积41.1万公顷,民营28.52万公顷,分别占全国橡胶总面积的59.03%和40.97%。

2005年,海南遭遇50年罕见的干旱和百年不遇的台风灾害,天然橡胶生产遭受重创。为挖掘国内天然橡胶种植、加工的发展潜力,增加自给,中国橡胶行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认真贯彻国家安全、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方针,并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橡胶助剂行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绿色环保型助剂大幅增长,防老剂优良品种产量比例已达80%,促进剂达50%,有毒、有害、高致癌的NOBS生产量得到有效控制;废橡胶综合利用率达65%以上,再生胶及胶粉后加工利用领域扩大。

2006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讨论通过并发布《中国橡胶工业“十一五”科学发展规划意见》及橡胶行业“十一五”实施名牌战略规划意见。这是首次由协会组织制订的行业规划。规划表明,橡胶工业“十一五”期间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全行业要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橡胶工业的强国。

中国橡胶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到2010年,中国天然橡胶总消耗量将达到230万吨,橡胶工业的产品结构将有较大变化,新型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增多、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扩大,生产技术有明显进步。

橡胶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当一国的橡胶行业成熟后,该行业的景气状况与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将保持很强的相关性:其发展周期的长度与该国经济周期的长度相当,走势同向;但由于橡胶行业属于基础工业,它的周期变化要略提前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另外,同样由于橡胶行业处于国民经济生产链的前端,其周期波动的波幅要小于产业链末端行业的波幅,也小于整个经济的波幅。因此,从产业投资的角度看,成熟的橡胶行业比较接近收益型投资行业。

[编辑本段]天然橡胶的成分

天然橡胶是由胶乳制造的,胶乳中所含的非橡胶成分有一部分就留在固体的天然橡胶中。一般天然橡胶中含橡胶烃92%~95%,而非橡胶烃占5%~8%。由于制法不同,产地不同乃至采胶季节不同,这些成分的比例可能有差异,但基本上都在范围以内。

蛋白质可以促进橡胶的硫化,延缓老化。另一方面,蛋白质有较强的吸水性,可引进橡胶吸潮发霉、绝缘性下降,蛋白质还有增加生热性的缺点。 字串1

丙酮抽出物是一些高级脂肪酸及固醇类物质,其中有一些起天然防老剂和促进剂作用,还有的能帮助粉状配合剂在混炼过程中分散并对生胶起软化的作用。

灰分中主要含磷酸镁和磷酸钙等盐类,有很少量的铜、锰、铁等金属化合物,因为这些变价金属离子能促进橡胶老化,所以他们的含量应控制。

干胶中的水分不超过1%,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挥发,但水分含量过多时,不但会使生胶储存过程中易发霉,而且还会影响橡胶的加工,如混炼时配合剂易结团;压延、压出过程中易产生气泡,硫化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呈海绵状等。

常用的油压机液压油添加剂有哪几种

液压油液的添加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改善油液物理性质的添加剂,如油性剂、抗磨剂、增粘剂、抗泡剂和降凝剂等。另一类是改善油液化学性质的添加剂,如抗氧剂、防锈剂、防霉菌剂、破乳化剂和金属钝化剂等。

4.1油性剂

油性剂是一种极性较强的物质,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能与金属表面起吸附作用,形成牢固的吸附膜,防止金属与金属直接接触,改善油膜强度,减少金属的摩擦和磨损。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油性剂有:油酸、硫化鲸鱼油(T401)、硫化棉子油(T404)、硫化烯烃棉子油(T405)、二聚酸(T402)等。

4.2抗磨剂

抗磨剂在摩擦高温下,其分解产物与金属表面起反应,产生低剪切应力和低熔点的化合物薄膜,防止接触表面的咬合或焊接,所产生的塑性变形,填平了摩擦面间的凹凸不平部分,使接触面增大,压力降低,磨损减小。

在抗磨剂中,通常含有硫、磷和氯,其化合物具有各自的特点。含硫的抗磨剂,在高温摩擦条件下,硫化物同铁反应生成硫化铁膜,起抗磨作用;含磷的抗磨剂,在不太高的温度和较缓和的摩擦条件下,由磷酸脂热分解的产物与钢铁相互作用,生成低熔点、高塑性的磷酸盐混合物,从而起抗磨作用;含氯的抗磨剂,在极压条件下,产生氯化铁膜,该膜为层状结构,摩擦系数小,易剪切,润滑作用好。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抗磨剂有: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1202),三甲苯基磷酸脂(T306),硫代磷酸脂(T303 ),硫化烯烃(T321

),氟化石腊(1301)等。

4.3增粘剂

增粘剂是一种改善液压油液粘一温特性,提高粘度指数的添加剂。这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低温时,在油液中收缩卷曲成紧密小球状,对低温枯度影响小,高温时,在油液中溶胀伸展,增加粘度,可改善枯一温特性。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增粘剂有:聚正丁基乙烯基醚(T601),聚异丁烯(T603 ),乙丙共聚(T611),聚甲基丙烯酸脂(1O2)等。

4.4抗泡剂

抗泡剂是一类能降低泡沫吸附膜稳定性,缩短泡沫存在时间的物质,在液压油液中加抗泡添加剂,能降低表面张力,使气泡能迅速地逸出油面,从而消除气泡。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抗泡剂有:二甲基硅油(T901),聚醋非硅抗泡剂(T911),金属皂,脂肪酸等。

4.5降凝剂

降凝剂是一类能抑制油中石蜡形成网状结晶,使凝点下降,保持油品流动性的添加剂。该剂借助在石蜡结晶表面进行吸附或形成共晶,改变石蜡的晶形和大小,达到降低油品的凝点。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降凝剂有:烷基蔡(T801),聚甲基丙烯酸脂(T602B), α烯烃共聚物(M),乙烯醋酸乙烯酷共聚物(T804)等。

4.6杭氧剂

抗氧剂是一类自身易被氧化,且能在金属表面生成络化物薄膜,隔绝与氧及其他腐蚀性物质的接触,防止金属对油液氧化的催化作用和油液对金属腐蚀作用的添加剂。

一般将几种抗氧添加剂复合使用,抗氧效果更好,如硫化物与芳香烃复合,会产生增效作用;自由基终止剂与过氧化物分解剂的复合,也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抗氧剂有:2, 6-二叔丁基对甲酚(T501), N·N-二仲丁基对苯二胺M02),

N-苯基-α萘胺(T531),硫烯(T321),硫醋,N-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芳香烃,双酚等。

4.7防锈剂

防锈剂是-类极性化合物,能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增水性吸附膜,以防止金属生锈。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防锈剂有:十二烯基丁二酸T746).二壬基蔡磺酸钡(T705),十七烯基咪哇琳的十二烯基丁二酸盐(T703)等。

4.8防霉菌剂

防霉菌剂能防止和抑制乳化油液产生霉菌。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防霉菌剂有:酚类化合物,甲醛化物,水杨酸酞基苯胺等。

4.9破乳化剂

破乳化剂是一类能使水与油很好分离或沉降出来的物质。

在液压油液中,常用的破乳化剂有:磺酸盐及各种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聚合物。

4.10金属钝化剂

金属钝化剂是一类能保护有色金属,特别是铜表面腐蚀的添加剂,该剂还能增加油品的抗氧化性及抑制和钝化酸性物质对铜的腐蚀。

在液压油液中使用的金属钝化剂有两类:一类是成膜型钝化剂,该剂能与铜表面形成复膜,防止酸、活性硫化物及有腐蚀性的极压剂的侵蚀。常用的有苯骄三氮哇(T706),如苯三哩十八胺(T406);另一类是活性硫的清除剂,该剂与活性硫化物反应,生成低腐蚀性或不腐蚀的多硫化合物,常用的有烷基连硫,2, 5-二硫基唾唑。

为什么要进行密封与润滑

轴承润滑的目的: 滚动轴承的润滑目的是减少轴承内部摩擦及摩损,防止烧粘、其润滑效用如下。 ⑴.减少摩擦及摩损。 在构成轴承的套圈、滚动体及保持器的相互接触部分,防止金属接触,减少摩擦、磨损。 ⑵.延长疲劳寿命。 轴承的滚动疲劳寿命,在旋转中,滚动接触面润滑良好,则延长。相反地,油粘度低,润滑油膜厚度不好,则缩短。 ⑶.排出摩擦热、冷却 循环给油法等可以用油排出由摩擦发生的热,或由外部传来的热,冷却。防止轴承过热,防止润滑油自身老化。 ⑷.其他 也有防止异物侵入轴承内部,或防止生锈、腐蚀之效果。 工业油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液压油(普通液压油和抗磨液压油)、齿轮油(重负荷、中负荷工业齿轮油)、压缩机油、汽轮机油、普通机油(全损系统用油)。按粘度分为N32、N46、N68等等!国内油以长城、昆仑为好。国外像美孚、壳牌、埃克森、BP等的产品都可以!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机油和抗磨油是一样吗

机油和抗磨油是不一样的机油,即发动机润滑油,被誉为汽车的“血液”,能对发动机起到润滑、清洁、冷却、密封、减磨、防锈等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针对2003年车用机油市场,各大生产厂家将主推哪些产品?各产品之间有何区别?这两个问题,车主不一定能够清楚回答。 车用润滑油相关标准 粘度标准:采用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粘度分类,用于区别润滑油所适用的不同的温度范围。 性能标准:主要采用API(美国石油协会)性能分类,用于区别润滑油的性能、质量。 其它分类包括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JASO(日本汽车标准组织)及各发动机制造商的分类。 [编辑本段]基本常识  发动机油的使用性能: </B> 1)良好的润滑性: ※ 在各种条件下,发动机油降低磨擦,减缓磨损和防止金属烧结的能力,叫做发动机的润滑性。 ※ 发动机油的粘度是评定润滑性的重要指标。 2)良好的低温操作性: </B> ※ 从发动机油方面保证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容易起动和可靠供油的性能,叫做发动机油的低温操作性。 ※ 发动机润滑油的低温操作性包括有利于低温起动和降低起动磨损两方面。 ※ 评定发动机润滑油低温操作性的指标主要有低温动力粘度,边界泵送温度和倾点。 良好的粘温性: ※ 润滑油由于温度升降而改变粘度的性质,叫做粘温性。 ※ 良好的粘温性,是指油品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程度小。 ※ 温度对油品粘度的影响:温度升高,粘度降低;温度降低,粘度升高。 ※ 在基础油加入粘度指数改进剂可提高油品的粘温性。 ※ 用低粘度的基础油和粘度指数改进剂调配而成,具有良好粘温性,能同时满足低高温使用要求的发动机油,叫做稠化机油或通常说的多级油。 ※ 评定发动机油粘温性的指标是粘度指数。 3)良好的清净分散性: ※ 发动机油能抑制积炭、漆膜和油泥生成或将这些沉积物清除的性能,叫做发动机油的清净分散性。 ※ 积炭对发动机工作的危害有: a.使发动机产生爆燃倾向增大。 b.积炭形成高温源,易产生表面点火,可使发动机功率损失2%—15%。 c.积炭沉积在火花塞电极之间,会使火花塞短路,造成功率降低油耗增加。 d.使气门关闭不严,高温炭粒还会使气门和气门座烧蚀。 e.积炭进入曲轴箱中,引起润滑油变质,堵塞滤清器。 ※ 积炭的产生: 积炭的覆盖在汽缸盖、火花塞、喷油器、活塞顶等高温区域,厚度较大的固体炭状物。它是燃烧不完全或是发动机油串入燃烧室,在高温下分解的烟气等物质在高温零件上的沉积。 ※ 漆膜的危害是: a.降低活塞环的灵活程度,甚至造成粘环,使活塞环丧失密封作用,造成功率降低。 b.漆膜导热性差,致使活塞过热,产生拉缸。 ※ 漆膜的生成: 漆膜是一种坚固的、有光泽的漆状薄膜,主要产生在活塞环区和活塞裙部。主要是烃类在高温和金属的催化。作用下,经氧化、聚合生成的胶质、沥青质等高分子聚合物。 ※ 影响高温沉积物生成的因素是:(积炭和漆膜都属于高温沉积物) a.的设计和操作条件。 b.燃料和润滑油的性质。 ※ 油泥的危害主要是: a.促使发动机油老化变质,润滑性下降。 b.堵塞润滑系统。 ※ 油泥的生成: 油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油水乳状体与多种杂质的凝聚物,城市中行驶的汽车时停时开,发动机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运行,易在油底壳中产生油泥。 ※ 影响油泥生成的因素是:(油泥属于低温沉积物) a.发动机的操作条件。 b.燃料、润滑油的性质。 ※ 发动机油基础油本身是不具备清净分散性的,而是通过添加清净剂和分散剂而获得的。主要通过相应的发动机试验来评定。 4)良好的抗氧性: </B> ※ 在一定条件下,发动机油抵抗氧化变质的能力,叫做发动机油的抗氧性。 ※ 它是决定发动机油在使用中是否容易变质,对零件腐蚀和生成沉积物的倾向是决定发动机油使用期限的重要因素。 5)良好的抗腐性: </B> ※ 发动机油抵抗腐蚀性物质对金属腐蚀的能力,叫做发动机油的抗腐性。 ※ 评定发动机油抗腐性的指标是中和值,同时通过相应的发动机试验来评定。 6)良好的抗泡性: ※ 发动机油消除泡沫的性质,叫做发动机油的抗泡性。 ※ 当发动机油受到激烈搅动,将空气混入油中时,就会产生泡沫,泡沫如果不及时消除,会产生气阻、供油不足等故障。 ※ 评定发动机油抗泡性的指标是生成泡沫倾和泡沫稳定性。 抗磨油一般是指液压油抗磨液压油(HM液压油)规格 抗磨液压油(HM液压油)是从防锈、抗氧液压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有碱性高锌、碱性低锌、中性高锌型及无灰型等系列产品,它们均按40'C运动粘度分为22、32、46、68四个牌号。 用途 (l)抗磨液压油主要用于重负荷、中压、高压的叶片泵、柱塞泵和齿轮泵的液压系统J目YB一D25叶片泵、PF15柱塞泵、CBN一E306齿轮泵、YB一E80/40双联泵等液压系统。 (2)用于中压、高压工程机械、引进设备和车辆的液压系统。如电脑数控机床、隧道掘进机、履带式起重机、液压反铲挖掘机和采煤机等的液压系统。 (3)除适用于各种液压泵的中高压液压系统外,也可用于中等负荷工业齿轮(蜗轮、双曲线齿轮除外)的润滑。其应用的环境温度为一10'C-40’C。该产品与丁腈橡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质量要求 (l)合适的粘度和良好的粘温性能,以保证液压元件在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得到良好润滑、冷却和密封。 (2)良好的极压抗磨性,以保证油泵、液压马达、控制阀和油缸中的摩擦副在高压、高速苛刻条件下得到正常的润滑,减少磨损。 (3)优良的抗氧化安定性、水解安定性和热稳定性,以抵抗空气、水分和高温、高压等因素的影响或作用,使其不易老化变质,延长使用寿命。 (4)良好的抗泡性和空气释放值,以保证在运转中受到机械剧烈搅拌的条件下产生的泡沫能迅速消失;并能将混入油中的空气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以实现准确、灵敏、平稳地传递静压。 (5)良好的抗乳化性,能与混入油中的水分迅速分离,以免形成乳化液,引起液压系统的金属材质锈蚀和降低使用性能。 (6)良好的防锈性,以防止金属表面锈蚀。 注意事项 (l)要保持液压系统的清洁,及时清除油箱内的油泥和金属屑。 (2)按换油参考指标进行换油,换油时应将设备各部件清洗干净,以免杂质等混入油中,影响使用效果。 (3)储存和使用时,容器和加油工具必须清洁,防止油品被污染。 (4)该油品主要适用于钢-钢摩擦副的液压油泵。用于其它材质摩擦副的液压油泵时,必须要有油泵制造厂或供油单位推荐本产品所适用的油泵负荷限值。

O型圈优缺点及其使用范围

一、O型圈概述

1、O型圈定义

O型圈(O-rings)是一种截面为圆形的橡胶密封圈,因其截面为O型,故称其为O型密封圈,也叫O型圈。开始出现在19世纪中叶,当时用它作蒸汽机汽缸的密封元件。

2、O型圈适用范围

O型密封圈适用于装在各种机械设备上,在规定的温度、压力、以及不同的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于静止或运动状态下起密封作用。在机床、船舶、汽车、航空航天设备、冶金机械、化工机械、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矿山机械、石油机械、塑料机械、农业机械、以及各类仪器仪表上,大量应用着各种类型的密封元件。

O型密封圈主要用于静密封和往复运动密封。用于旋转运动密封时,仅限于低速回转密封装置。O型密封圈一般安装在外圆或内圆上截面为矩形的沟槽内起密封作用。

O型密封圈在耐油、酸碱、磨、化学侵蚀等环境依然起到良好密封、减震作用。

因此,O型密封圈是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密封件。

3、O型圈的优势

O型密封圈与其他型式密封圈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适合多种密封形式:静态密封、动态密封。

(2)适合各种用途材料,尺寸和沟槽都已标准化,互换性强。

(3)适合多种运动方式:旋转运动、轴向往复运动或组合运动(例如旋转往复组合运动)。

(4)适合多种不同的密封介质:油、水、气、化学介质或其它混合介质。

(5)通过选用合适的橡胶材料和适当的配方设计,实现对油、水、空气、煤气及各种化学介质有效的密封作用。温度使用范围广(-60℃~+220℃),固定使用时压力可达1500Kg/cm2(与补强环并用 )。

(6)设计简单,结构小巧,装拆方便

4、O形圈断面结构极其简单,且有自密封作用,密封性能可靠。

由于O形圈本身及安装部位结构都极其简单,且已形成标准化,因此安装更换都非常容易。

(1)材料品种多

可以根据不同的流体进行选择:有丁腈橡胶(NBR)、氟橡胶(FKM)、硅橡胶(VMQ)、乙丙橡胶(EPDM)、氯丁橡胶(CR)、丁基橡胶(BU)、聚四氟乙烯(PTFE)、天然橡胶(NR)等

(2)成本低廉

(3)动摩擦阻力比较小

二、O型圈的表示方法

1、GB/T342.1的表示方法

内径d1×线径d2 。

执行国标 GB3452.1

比如:O形圈 20*2.4,Ⅱ-2 GB1235-XX中,20代表大圈内径为20毫米,2.4代表胶圈的截面直径是2.4毫米,Ⅱ-2代表使用的橡胶种类,GB1235代表的是标准号,XX代表的是标准公布年代。

2、GB/T3452.1-2005的表示方法。

比如:O形圈 7.5×1.8-G-N ,

7.5——内径

1.8——断面直径

G——系列

N——等级

3、材料采用HG/T2579-2008的方法。

4、JB/T7757.2-2006机械密封用O形圈的表示方法。

比如:O形圈 7.5×1.8-G-N,

7.5——内径

1.8——断面直径

G——系列

N——等级

材料:P——丁腈橡胶,

E——三元乙丙橡胶等。

三、O型圈材质分类对照及优缺点:

1、天然橡胶 NR

(Natural Rubber) 由橡胶树采集胶乳制成,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很高的弹性、扯断强度及伸长率。在空气中易老化,遇热变黏,在矿物油或汽油中易膨胀和溶解,耐碱但不耐强酸。是制作胶带、胶管、胶鞋的原料,并适用于制作减震零件、在汽车刹车油、乙醇等带氢氧根的液体中使用的制品。

2、丁苯胶 SBR

(Styrene Butadiene Copolyme) 丁二烯与苯乙烯之共聚合物,与天然胶比较,质量均匀,异物少,但机械强度则较弱,可与天然胶掺合使用。

(1)优点:

低成本的非抗油性材质。

良好的抗水性,硬度 70 以下具良好弹力。

高硬度时具较差的压缩歪。

可使用大部份中性的化学物质及干性、滋性的有机酮。

(2)缺点:

? 不建议使用强酸、臭氧、油类、油酯和脂肪及大部份的碳氢化合物之中。

? 广用于轮胎业、鞋业、布业及输送带行业等。

3、丁基橡胶 IIR

(Butyl Rubber) 为异丁烯与少量 isoprenes 聚合而成,保有少量不饱合基供加硫用,因甲基的立体障碍分子的运动比其它聚合物少,故气体透过性较少,对热、日光、臭氧之抵抗性大,电器绝缘性佳;对极性溶剂如醇、酮、酯等抵抗大,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54~110℃。

(1)优点:

对大部份一般气体具不渗透性。

对阳光及臭氧具良好的抵抗性。

可暴露于动物或植物油或是可氧化的化学物中。

(2)缺点:

不建议与石油溶剂,胶煤油和芳氢同时使用。

用于制作耐化学药品、真空设备的橡胶零件。

4、氢化丁睛胶 HNBR

(Hydrogenate Nitrile) 氢化丁睛胶为丁睛胶中经由氢化后去除部份双链,经氢化后其耐温性、耐候性比一般丁睛橡胶提高很多,耐油性与一般丁睛胶相近。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25~150℃。

(1)优点:

较丁睛胶拥有较佳的抗磨性。

具极佳的抗蚀、抗张、抗撕和压缩歪的特性。

在臭氧、阳光及其它的大气状况下具良好的抵抗性。

一般来说适用于洗衣或洗碗的清洗剂中。

(2)缺点:

不建议使用于醇类,酯类或是芳香族的溶液之中。

空调制冷业,广泛用于环保冷媒 R134a 系统中的密封件。

汽车发动机系统密封件。

5、乙丙胶 EPDM

(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 由乙烯及丙烯共聚合而成主链不合双链,因此耐热性、耐老化性、耐臭氧性、安定性均非常优秀,但无法硫磺加硫。为解决此问题,在EP主链上导入少量有双链之第三成份而可硫磺加硫即成EPDM ,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50~150℃。对极性溶剂如醇、酮、乙二醇及磷酸脂类液压油抵抗性极佳。

(1)优点:

具良好抗候性及抗臭氧性。

具极佳的抗水性及抗化学物。

可使用醇类及酮类。

耐高温蒸气,对气体具良好的不渗透性。

(2)缺点:

不建议用于食品用途或是暴露于芳香氢之中。

? 高温水蒸汽环境之密封件。

卫浴设备密封件或零件。

制动 ( 刹车 ) 系统中的橡胶零件。

散热器 ( 汽车水箱 ) 中的密封件。

6、丁睛胶 NBR

(Nitrile Rubber) 由丙烯睛与丁二烯共聚合而成,丙烯睛含量由18%~50% ,丙烯睛含量愈高,对石化油品碳氢燃料油之抵抗性愈好,但低温性能则变差,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25~100 ℃。丁睛胶为目前油封及O型圈最常用之橡胶之一。

(1)优点:

具良好的抗油、抗水、抗溶剂及抗高压油的特性。

具良好的压缩歪,抗磨及伸长力。

(2)缺点:

不适合用于极性溶剂之中,例如酮类、臭氧、硝基烃, MEK和氯仿。

? 用于制作燃油箱、润滑油箱以及在石油系液压油、汽油、水、硅润滑脂、硅油、二酯系润滑油、甘醇系液压油等流体介质中使用的橡胶零件,特别是密封零件。可说是目前用途最广、成本最低的橡胶密封件。

7、氯丁胶 CR

(Neoprene 、 Polychloroprene) 由氯丁烯单体聚合而成。硫化后的橡胶弹性耐磨性好,不怕阳光的直接照射,有特别好的耐大气老化性能,不怕激烈的扭曲,不怕二氯二氟甲烷和氨等制冷剂,耐稀酸、耐硅酯系润滑油,但不耐磷酸酯系液压油。在低温时易结晶、硬化,贮存稳定性差,在苯胺点低的矿物油中膨胀量大。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50~150℃

(1)优点:

弹性良好及具良好的压缩变形。

配方内不含硫磺因此非常容易来制作。

具抗动物及植物油的特性。

不会因中性化学物,酯肪、油脂、多种油品,溶剂而影响物性。

具防燃特性。

(2)缺点:

不建议使用强酸、硝基烃、酯类、氯仿及酮类的化学物之中。

? 耐 R12 制冷剂的密封件。

? 家电用品上的橡胶零件或密封件。

? 适合用来制作各种直接接触大气、阳光、臭氧的零件。

? 适用于各种耐燃、耐化学腐蚀的橡胶制品。

8、氯磺化聚乙烯胶 CSM

(Hypalon 、 Polyethylene) 氯磺化聚乙烯为杜邦公司专利的合成橡胶。耐热性、耐候性、耐臭氧性均佳;耐酸性也佳,常用于耐氧化品(硝酸、硫酸)之处,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45~120℃。

(1)优点:

对臭氧、氧化及火焰都有不错的抵抗性。

物性和氯丁胶相似且拥有较佳的抗酸性。

极佳的抗磨蚀性。

拥有和丁睛胶相同的低磨擦表面。

对于油剂及溶剂的抵抗性介于丁睛胶及氯丁胶之间。

建议使用水中来防渗漏。

(2)缺点:

不建议暴露于浓缩的氧化酸、硝基烃、酯类、酮类及芬香氢。

9、硅橡胶 SI

(Silicone Rubber) 硅胶主链由硅 (-si-o-si) 结合而成。具有极佳的耐热、耐寒、耐臭氧、耐大气老化。有很好的电绝缘性能。抗拉力强度较一般橡胶差且不具耐油性。

(1)优点:

? 经调制配方后抗张强度可达1500PSI及抗撕裂性可达88LBS

弹性良好及具有良好的压缩歪

对中性溶剂具有良好的抵抗性

具极佳的抗热性

具极佳的抗寒性

对于臭氧及氧化物的侵蚀具极佳的抵抗性

极佳的电绝缘性能

隔热、散热性佳

(2)缺点:

? 不建议使用于大部份浓缩的溶剂、油品、浓缩酸及经稀释后的氢氧化钠之中。

? 家用电器行业所使用的密封件或橡胶零件,如电热壶、电烫斗、微波炉内的橡胶零件。

? 电子行业的密封件或橡胶零件,如手机按键、DVD 内的减震垫、电缆线接头内的密封件等。

? 与人体有接触的各式用品上的密封件,如水壶、饮水机等。

10、硅氟橡胶 FLS

(Fluorinated Silicone Rubber) 硅氟橡胶为硅橡胶经氟化处理,其一般性能兼具有氟橡胶及硅橡胶的优点;其耐油、耐溶剂、耐燃料油及耐高低温性均佳,一般使用温度为 -50~200℃。

(1)优点:

? 适用于特别用途,如要求能抗含氧的化学物、含芳香氢的溶剂及含氯的溶剂的侵蚀。

(2)缺点:

? 不建议暴露于煞车油,酮类及胼的溶液中。?

? 太空机件上。

11、氟橡胶 FPM

(Fluoro Carbon Rubber) 分子内含氟之橡胶,依氟含量 ( 即单体构造 ) 而有各种类型。目前广用的六氟化系氟橡胶最早由杜邦公司以“Viton”商品名上市。耐高温性优于硅橡胶,有极佳的耐化学性、耐大部分油及溶剂(酮、酯类除外 )、耐候性及耐臭氧性;耐寒性则较不良,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20~250℃。特殊配方可耐低温至 -40℃。

(1)优点:

可抗热至 250 ℃

对于大部份油品及溶剂都具有抵抗的能力,尤其是所有的酸类、脂族烃、芳香烃及动植物油

(2)缺点:

不建议使用于酮类,低分子量的酯类及含硝的混合物。

? 汽车、机车、柴油发动机及燃料系统。

化工厂的密封件。

12、全氟橡胶FFPM

(Perfluoroelastomer)

(1)优点:

最佳耐热特性

优异的抗化学特性

低Outgassing 特性

优异之抗Plasma特性

(2)缺点:

耐低温特性较差

原料价格较高

? 生产难度较高

? 全氟系列产品广泛地运用于半导体产业及信息相关产业所运用,运用范围包含薄膜制程中之PVC,CVD及蚀刻制程及各种高真空密封制程。

13、丙烯酸酯橡胶ACM

(Polyacrylate Rubber)由Alkyl Ester Acrylate 为主成份聚合而成之弹性体,耐石化油、耐高温、耐候性均佳,在机械强度、压缩变形率及耐水性方面则较弱,比一般耐油胶稍差。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25~170℃。

(1)优点:

适用于汽车传动油之中

具良好的抗氧化及抗候性

具抗弯曲变型的功能

对油品有极佳的抵抗性

适用于汽车传动系统及动力方向盘之中

(2)缺点:

不适用于热水之中

不适用于煞车油之中

不具耐低温的功能

? 不适用于磷酸酯之中?

? 汽车传动系统及动力系统密封件。

14、聚氨酯橡胶 PU

(Urethane Rubber) 聚氨酯橡胶机械物性相当好,高硬度、高弹性、耐磨耗性均是其它橡胶类所难相比;耐老化性、耐臭氧性、耐油性也相当好。一般使用温度范围为 -45~90℃。

(1)优点:

耐磨、耐高压

(2)缺点:

不耐高温?

? 工业上耐高压、耐磨密封件,如液压缸密封件。

? 高压高荷电系统。

四、材料名称化学描述英文缩写英文别名

材料名称 化学描述 英文缩写 英文别名

丁腈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Buna-N

氢丁腈胶氢化丙烯腈-丁二烯橡胶HNBRHNBR

三元乙丙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EP,EPT,EPR

氯丁二烯氯丁二烯橡胶CRNeoprene

硅胶硅树脂橡胶WMQPVMQ

氟硅氧烷氟硅酮橡胶FVMQFVMQ

丙烯酸酯丙烯酸酯橡胶ACMACM

乙烯丙烯酸乙烯-丙烯酸橡胶AEMVamac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SBR

聚亚安酯聚酯/聚醚氨酯AU/EuAU/EU

天然橡胶天然橡胶NRNR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SBR

五、O形圈的使用温度表

基本性质NBRHNBREPDMFKMCRACMAEMSBRAU/EUVMQFVMQNR

高温(标准,?F)212300300390250350300212212390400220

高温(特殊,?F)250--------480--

低温(标准,?F)-22-22-605-400-40-40-40-65-75-60

低温(特殊,?F)-60-40--30--------

六、材料性能对比

1、O型圈材料的选择

用作O形圈的材料有丁腈橡胶、羧酸腈、氟橡胶、乙丙橡胶、氢化丁腈橡胶、硅橡胶、氯丁橡胶、氟硅橡胶、聚氨酯、氯醇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天然橡胶、乙烯/乙丙酸橡胶、聚丙烯酸酯橡胶、全氟橡胶等等。

同样一种橡胶由于配方的不同,性能指标也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在材料栏中简单地填写丁腈橡胶或丁腈-40是不准确的。用于O形圈的材料化工部有专门的标准,如:HG/T 2579、HG/T 2021、HG/T 2333、HG/T 3089、HB 5290等。HG/T 2579专门去掉了材料的具体类别,只给出了材料的一些性能指标。

2、O形圈硬度的选择是比较重要的。如某电站水泵水轮机硬度为70(Shore)密封圈,常常剥落,甚至横向切断,后采用85~90(Shore)的密封圈,效果理想。

3、硬度低、安装方便,但容易出现剥落、安装损伤、挤出甚至压力爆炸。硬度过高、安装不方便。

4、通常O形圈硬度40~90IRHD,但在使用中一般70IRHD是比较合适的,对于硅橡胶是例外,一般使用60 IRHD。

为什么会出现油缸活塞杆变色?

变色有许多原因: 液压油缸出现变色成黑色、蓝色、或紫色的现象,实际上是液压油缸表面涂上了一层薄膜与颜色,而不是液压油缸本身。 许多挖掘机用户会液压油缸色斑,思想是液压油缸质量问题,总是担忧,其实 液压油缸变色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以下是 液压油缸的颜色的原因和处理矿山、油箱里的油脱色,还很常见的现象。是青油封及液压油添加剂在高温下杆气缸内连线会令,黑人杯的人(即耐磨套)在含铅添加剂的事,装备,建筑类型、结构在高温附着 液压油缸杆、原因。 液压系统存在高温现象,在工作中活塞杆在高温条件(特别是在寒冷季节)频繁和深冷环境接触(温度骤降);在维护周期,这种现象一般在刚刚改石油在几天内会出现活塞杆变色一般是液压油温度过高,造成这一现象发生在使用较多的桶 液压油缸一半,建议散热器部件的石膏经常清洁,保证冷却效果原因是液压油里有一种良好的极压添加剂抗磨性能的质量和不同;镀工艺,活塞由于温度控制不均匀引起在以后的工作中表面出现破裂,中电高倍数放大镜观察活塞杆表面可以看到不规则的裂缝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液压油缸会先成蓝色,紫色为颜色加深,成为和最终成为一个黑色的。

出现油缸活塞杆变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1、液压系统存在高温现象,在工作中活塞杆在高温状态下(特别是在寒冷季节)频繁与低温环境接触(温度瞬间骤降)。

2、在保养周期时更换了非该品牌挖掘机专用液压油,这个现象一般在刚换完油品几天时间之内就会出现活塞杆变色。原因是液压油里面有一种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品质和性能不同。

3、活塞杆电镀过程中因温度控制不均匀导致在后期的工作中电镀层表面出现龟裂,用高倍数放大镜观察活塞杆表面可以看到不规则细小裂纹。

一般是液压油温太高所致,且此现象多发生在使用较多的铲斗油缸的前半部分。